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株高致病性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的基因组特征

一株高致病性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的基因组特征

一株高致病性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的基因组特征

附件:详细摘要模板

一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的基因组特征杨小蓉,荫硕焱,潘梦,周磊,盖新娜,陈艳红,郭鑫,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100193)

引言

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已成为危害全球养猪生产的重要经济性疫病之一。我国的高致病性PRRSV[1-2]已成为近年来引发我国PRRS 疫情的优势流行毒株[3],但是否存在变异值得关注。本研究对从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猪场分离到的一株PRRSV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基因组特征分析,旨在为高致病性PRRSV的变异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用于分析的毒株—PRRSV SD0901于2009年分离自山东地区发生PRRS猪场的病猪血清样本。采用文献[4]报道的引物序列,分段进行毒株基因组的RT-PCR扩增,克隆至载体pEASY-Blunt Cloning Vector,进行序列测定。应用DNAStar、ClustalX、GeneDoc等生物学软件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拼接、比对与分析。

结果与讨论

序列测定与分析表明,不包括Poly (A),SD0901的基因组全长为15 320 nt,与高致病性PRRSV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为98.6%-98.7%;基因组的Nsp2编码区除存在与高致病性毒株相同的30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外,还存在468位的异亮氨酸缺失,且在585-586位氨基酸之间插入1个脯氨酸;该毒株的结构蛋白GP2、GP3、GP4和M编码区分别存在1个氨基酸的突变,即GP2的240位丝氨酸(S)突变为苯丙氨酸(F),GP3的66位异亮氨酸(I)突变为苏氨酸(T),GP3的151位、GP4的43位和M蛋白的7位天冬氨酸(D)突变为天冬酰胺(N)。该毒株在全基因组核苷酸水平上与已报道的高致病性毒株高度同源,除了Nsp2编码区存在与高致病性毒株相同的缺失而外,还有另外的缺失和插入,而且结构蛋白还存在突变位点。尽管这些变异的生物学意义有待深入研究,但我们可以认为SD0901是一株高致病性毒株的变异毒株,提示高致病性PRRSV毒株的进一步变异无疑将增加毒株的多样性。主要参考文献

[1] Tian K.G, Yu X, Zhao T, et al., Emergence of fatal PRRSV variants: unparalleled outbreaks

of atypical PRRS in China and molecular dissection of the unique hallmark. PLoS One. 2007, 2: e526.

[2] Zhou Y.J, Hao X.F, Tian Z.J, et al., Highly virulent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emerged in China. Trans. Emerg. Dis. 2008, 55, 152-164.

[3] Zhou L,Chen S.X, Zhang J.N, et al., Molecular variation analysis of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in China. Virus Res. 2009, 145, 97-105.

[4] Zhou L, Zhang J.N, Zeng J.W, et al., The 30-amino-acid deletion in the Nsp2 of 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emerging in China is not related to its virulence . J. Virol. 2009, 83: 5156-5167.

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

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 2009年08月24日来源:本站原创我要评论(0)作者:猪场动力 概述 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syndrome, 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又称“猪蓝耳病”,本病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本病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于养猪业发达国家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在世界各国引发了空前的“流产风暴”,给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已成为规模化猪场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疫病之一。本病于1987年在美国首先发生,随后加拿大也报道了本病,90年代初欧洲开始流行,在我国,本病首先于1995年底在华北地区规模化猪场发生,其后短短几年时问在我国大部分养猪地区流行。本病曾称为“神秘猪病”、“新猪病”、“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征”、“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瘟疫”等。1991年,欧洲学者提出将本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1992年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研讨会正式采用该命名,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正式定名。OIE将该病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 病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ddae)、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呈球形,有囊膜,直径在40~60nm之间,表面有约5nm大小的突起。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25~30nm。无血凝活性,不凝集哺乳动物或禽类红细胞。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对巨噬细胞有专嗜性。病毒的增殖具有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即在亚中和抗体水平存在的情况下,在细胞上的复制能力反而得到增强。病毒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13~1.19g/mL,在蔗糖梯度中的浮密度为1.18~1.23g/mL。病毒的稳定性受pH和温度的影响比较大。在pH小于5或大于7的条件下,其感染力降低95%以上。在pH7.5的培养液中可于-20℃和-70℃长期保存,在4℃则缓慢失去感染性。干燥可很快使病毒失活。对有机溶剂十分敏感,经氯仿处理后,其感染性可下降99.99%。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组长约15kb,含有9个开放阅读框,基因之间有部分重叠。可在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上增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为两个型,即以ATCC VR-2332毒株为代表的美洲型和以Lelystad virus(LV株)为代表的欧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具有变异性,欧洲和美洲分离毒株之间存在显著的抗原差异性,两者只有很少的交叉反应。序列分析表明北美两地区的分离株存在广泛的基因组变异,而欧洲毒株之间则呈较为保守性。不同毒株之间在毒力和致病力上有明显的差异。我国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毒株均属美洲型,迄今还没有发现欧洲型毒株,同时我国的分离毒株也存在变异现象,现已发现有缺失变异毒株的存在。

分析猪蓝耳病病毒特性,制定控制蓝耳病策略

分析猪蓝耳病病毒特性,制定控制蓝耳病策略 一、在控病中难以驾驭的蓝耳病病毒特性 1.病毒的持续感染性 蓝耳病病毒(PRRSV)持续性感染是猪蓝耳病在流行病学上的一个重要特征。被感染猪产生的毒血症,相对于其他病毒感染,其病毒血症时间长达28天以上。病毒血症消失后,病毒仍可在组织中存活数月。病毒持续感染包括长时间不间断的低水平的病毒复制,带毒猪的血液、淋巴结、脾脏及肺脏等组织中病毒可存在很长时间,向外排毒达4个月之久。病毒还可通过胎盘和精液传播,其妊娠母猪产下的仔猪可长期带毒,在猪群中表现出持续性感染。PRRSV之所以在体内持续存在,是因为宿主免疫体系缺乏有效的免疫保护。 2.抗体依赖性效应(ADE) 感染后的PRRSV在巨嗜细胞中复制,巨嗜细胞不能将病毒杀死。当病毒与抗体在巨嗜细胞上结合后,病毒更容易进入巨嗜细胞,这种作用被称为抗体依赖性效应(ADE)。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PRRSV在感染早期产生的抗体,非但不具有中和病毒的能力,反而能刺激PRRSV在巨噬细胞中的复制。抗体依赖性增强现象也会降低中和抗体应答的效力,低效价的抗体会增加病毒粒子与巨噬细胞结合机会,从而导致免疫抑制和持续感染。 3.病毒的免疫原性低 该病毒中真正有抗原作用的是E蛋白(囊膜蛋白),但量非常少。猪产生的大部分抗体是核蛋白,而核蛋白对抗原性的增加几乎没有作用。这是由于产生的有用抗体很少,无用抗体多,且抗体产生很慢造成的。 4.病毒能逃逸免疫监视 PRRSV诱导的中和抗体产生的时间很晚,要到蓝耳病毒血症消失后或感染后30 d才能检测到中和抗体,而注射猪瘟疫苗后3-4d就能出现有活性抗体。同时,PRRSV中和抗体的能力也很弱。研究发现,对于一般病毒,只需要1个活性抗体就可以中和1个病毒粒子;而对于PRRSV,需要10个活性抗体才能中和1个病毒粒子。中和抗体延缓产生是PRRSV逃逸免疫监视的主要机制,也是PRRSV感染的主要特征。 5.细胞免疫也无大作为

猪蓝耳病毒

猪蓝耳病毒 猪蓝耳病毒俗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 猪蓝耳病毒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的一种以感染猪发热、厌食,妊娠母猪晚期流产、早产、产死胎、弱胎和木乃伊胎,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呼吸障碍为特征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PRRSV属于尼多病毒目(Nidovirales)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根据病毒的抗原性,基因组及致病性的差异,PRRSV可分为2个型,即欧洲型(LV株为代表株)和美洲型(ATCC-VR2332株为代表株),两种毒株间氨基酸的同源性为78%~81% 猪蓝耳病毒来源: 该病于1987年最早发现于美国。1991年荷兰人Wensvoot等首次从发病仔猪和母猪体内分离到了该病毒,当时称为Lelystad病毒。随后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分离到了该病毒。目前,该病已遍及北美洲及欧洲,在全球范围内传播。郭宝清等(1996)首次从国内疑似PRRS感染猪群中分离出PRRSV,从而证实了本病在我国的存在。该病传播速度快,尤其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达国家,由于猪群密集、流动频繁,更易引起流行。在一个严重流行期过后,此病常为地方流行性,长期危害养猪生产,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蓝耳病毒研究成果综述 研究表明 PRRSV感染后,猪体免疫系统参与了病毒导致的疾病发生和感染后的免疫保护作用。PRRSV感染后易引起T细胞亚群和肺泡巨噬细胞在数量与功能上的变化;急性期感染能够促进一些细菌和呼吸道病毒的继发感染;同时,E蛋白能够诱导细胞凋亡,PRRSV感染后N蛋白和M蛋白能够较早诱导机体产生抗体,但无中和作用;E蛋白产生的中和抗体有不定期的保护作用。另外,PRRSV感染后也能引起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总结近年来的研究,现将PRRS的免疫学最新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PRRSV一个重要免疫学特征是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有资料报道,在肺泡的巨噬细胞培养物中,加入一定滴度的PRRSV抗体,可使PRRSV 产量明显增加,甚至会提高10倍~100倍。在某些情况下,免疫产生的抗体不但不能提供保护作用,反而有助于病毒的复制。病毒中加入PRRSV抗体可使病毒在胎儿体内的复制比单独注射病毒显著增强,刚断乳仔猪呼吸道疾病的临床症状比其他较大年龄的猪严重,说明ADE在PRRS发病机制及免疫病理学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对PRRS的发病机理仍不清楚,尽管有许多假设(包括免疫抑制),但都缺乏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PRRSV在体内外都表现ADE,妊娠后期的胎儿已出现主动免疫应答,但此时形成的抗体对跨胎盘感染的PRRSV的ADE效应,可能是母猪妊娠后期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仔猪对PRRSV易感性高归咎于亚中和水平母源抗体的存在, 这些都提示PRRS致病机制可能涉及ADE。另外,ADE可能是由GP5糖蛋白诱导的。 2 T淋巴细胞与免疫相关细胞 淋巴细胞肩负着细胞免疫功能,其中包括Th细胞的辅助功能,Tc细胞的直接杀伤功能,释放细胞因子诱导激活周围细胞和组织发挥免疫效应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现已发现猪感染PRRSV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细胞亚群有异常变化,PRRSV自然感染猪CD2+ 和CD8+细胞数增多,CD4+细胞数量及CD4/CD8比例下降,研究还发现,感染和未感染猪的胸腺细胞亚群没有差异,这说明PRRSV不调节胸腺内T细胞的变化。猪感染PRRSV以后,肺泡巨噬细胞是该病毒的首选靶细胞,占被感染细胞的80%~94%,而使肺泡巨噬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Rossow等发现攻击PRRSV之后,淋巴组织(如脾动脉周围的淋巴鞘,扁桃体,肠系膜淋巴结,胸腺皮质)中的淋巴细胞减少,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降低,这些变化都会导致感染猪易继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株)在广东小范围试用效果良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2006年5~12月,该病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暴发流行,给养猪业造成极大损失。农业部随后组织专家开展流行病学、病原学和活疫苗研制等科技攻关,证实疫情主要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2008年以来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为进一步巩固防控成果,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今年7月,农业部兽医局决定在广东等6省,对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药械厂、吉林元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扬州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株),进行小范围试用和效果评价试验。我省的试验结果表明,4个厂家的活疫苗免疫效果总体比较理想,免疫安全性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小范围试验情况 试验用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由上述4个厂家提供。试验前,撕掉疫苗标签,分别用A、B、C、D编号代替进行盲样试验。为顺利开展这项试验工作,我所(中心)组织制定了《广东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使用和效果评价方案》,选择惠州、江门市的9个猪场的560头猪,组成12个试验组,分本底调查、试验评估两个阶段进行。 (一)本底调查阶段(6月30日至7月18日)。 试验前,对参试猪场的饲养规模、猪的品种、饲养管理、猪群健康状况、蓝耳病疫苗免疫背景、疫病发生状况等进行调查摸底,并对参试猪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9个参试猪场存栏生猪50~13225头,猪群生长状况良好,未发生猪蓝耳病等疫病,其中,有7个猪场的能繁母猪和3个猪场的仔猪曾注射猪蓝耳病普通株弱毒疫苗。参试猪的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率在0~92%之间,有4个场6份血清样品检出猪蓝耳病普通株病毒,但均未检出高致性猪蓝耳病病毒。 (二)试验评估阶段(7月20日至9月20日)。 1.小范围免疫试验。为符合养猪生产实际情况,每种疫苗分别选择管理水平有一定差异的1个场规模较大和1个规模较小的猪场进行一次性免疫试验。每场接种50头猪,其中,25头作为免疫对照,25头跟踪采样并用法国LSI公司试剂监测免疫效果。结果显示,4个厂家活疫苗的抗 —1—

猪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怎么办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病毒和圆环病毒是引起严重的种猪繁殖障碍的病原,而且经常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出现,直接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控制难度增大,经济损失非常严重。本文通过对一例齐齐哈尔市某猪场病猪病例进行了临床症状分析和实验室诊断,确诊该病例为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圆环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导致的患病猪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呼吸疾病综合征(PRDC)、新生仔猪先天震颤(CT)。不同年龄的猪都可感染猪圆环病毒,病猪可通过鼻液、粪便等排泄物排出病毒,经口腔和呼吸道途径可传染给健康的猪。 猪蓝耳病(PRRS)称为“神秘猪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性流行。PRRSV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从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PRRSV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 防治:推荐药物;猪益肽,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提高5倍-10倍 特点:本品从高免猪血清抗体中分离,冻干,包被得到的特异性血清冻干粉,其具有抗细菌,抗病毒和抗外毒素等多种活性,并具有调理,凝集和沉淀病原体,以及中和病毒的作用.能有解机体发热、炎症和疼痛。该药作用迅速,30分钟内可减轻疼痛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肠炎、肠毒血症等多种症状。常见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3种。这3种疾病可造成仔猪大量死亡或生长发育不良,成为养猪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之一

猪蓝耳病毒抗体水平监测

贵州省黔南州2013年猪蓝耳病病毒抗体水平监测犹银俊1倪兴维 1 罗齐英2王兴辉 3 李洁3董保豫1* (1 贵州省黔南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都匀558000 2贵州省三都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三都558100 3贵州省都匀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都匀558000) 作者简介:犹银俊(1982-),女,大学本科,兽医师,从事动物疫病诊断和检测工作。* 通讯作者:董保豫(1963-),男,大学本科,高级兽医师,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摘要:[目的]了解贵州省黔南州猪群高致病性蓝耳病毒免疫水平情况。[方法]于2013年对贵州省黔南州12县(市)1390个场(户)猪群随机采集6887份血样, 应用 ELISA 方法对全州的猪群致病性蓝耳血清抗体水平进行监测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表明,在受检的1390猪场(户)6887份血清中, 抗体合格数5796份, 总体合格率84.2%,其中种畜场72.1%,商品场88.7%,散养户80.4%。[结论]该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黔南州蓝耳抗体免疫状况较好,有效的控制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 关键词:黔南州; 猪蓝耳病; 抗体水平监测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A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 PRRS)俗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变 异株引起的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近年来,黔南州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实行了强制免疫措施,从而确保应免密度达100%,保证免疫质量,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蓝耳病疫情的发生。为了解黔南州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知识

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地概念、发病及流行特点 1、什么是猪蓝耳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是由病毒引起地猪地一种传染病,以母猪繁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仔猪及育成猪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属二类动物疫病. 猪蓝耳病1987年首先在美国地北卡罗来纳州发现.随后,加拿大、德国、荷兰、英国、西班牙、瑞士、法国、丹麦等很多国家报道发生本病.我国1996年首次报道存在该病. 2、什么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地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2006年6月首先在我国地南方部分省、市出现,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较大地损失. 3、猪蓝耳病地传播途径是什么? 猪蓝耳病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毒猪.病毒由病猪地鼻腔分泌物、唾液、乳分泌物、病公猪精液和尿中排出.在外界环境中,常存在于圈舍、污泥、饲料、饲草、用具、饮水及污水中.尤其在饮水、污水中存活期较长,是造成传播地主要来源.空气传播和病猪接触传播是本病地主要传播方式.猪群规模越大、饲养密度越高,接触传播地危险性越高. 4、猪蓝耳病病毒地抵抗力强吗? 总地来说,猪蓝耳病病毒对外界地抵抗力不强,对高温、紫外线、多种消毒药敏感,容易被杀死.热稳定性差,56℃存活15~20分钟,37℃存活10~24小时.pH值高于7或低于5时,感染力可以减少90%以上.但病毒存在于有机物中时,能存活较长时间. 5、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地主要流行特点是什么? 本病呈区域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高热、高湿季节发病明显增加.不同日龄、不同品种地猪均可发病.发病急、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病程7~15天.在同一猪群中,猪蓝耳病病毒存在持续感染,病毒可在猪群中生存、循环及再次传播. 6、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能感染人吗?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在自然感染流行中,只感染猪.不同日龄、不同品种地猪均可发生感染. 7、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常混合或继发感染哪些病? 因为本病可导致免疫抑制,常伴有其它病毒、细菌、寄生虫地混合或继发感染. 该病常混合或继发感染猪瘟、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肺疫、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大肠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疫病.多数为双重、三重感染,或多重感染. 8、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地主要临床表现如何? 猪群突然发病,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食欲废绝;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皮肤发红,耳部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处皮肤呈紫红色斑块状或丘疹样;部分病猪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9、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地主要病理变化有哪些? 肉眼可见肺水肿、出血、淤血,以心叶、尖叶为主地灶性暗红色实变;扁桃体出血、化脓;脑出血、淤血,有软化灶及胶冻样物质渗出;心肌出血、坏死;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淋巴结出血;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斑点;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以上病变随猪地个体差异、病程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地危害及面临地形势 10、猪“高热病”是怎么回事?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PRRS,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猪流行性流产----呼吸综合征,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病主要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仔猪肺炎和断奶前后仔猪的死亡率增高,自1987年在美国,1990年在欧洲被发现后传播蔓延速度十分惊人,病毒分离和血清检查表明,PRRS现已传遍世界主要养猪国家。1995年,我国在北京郊区首次暴发了PRRS,1996年以来,国内一些单位进行的流行病学和血清学调查证明,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已有此病,且血清阳性率都很高,但呈地方性流行特征。特别是2002年大有全国一片蓝的趋势。 针对PRRS的现状,各国都已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在流行病学,免疫学及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技术,综合防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PRRS的诊断与防制尤其成为当前兽医研究的一个热点。 (--)病原 PRRSV为一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65nm,表面相对平滑,立方形核衣壳,核心直径25—35nm。PRRSV对热敏感,这种敏感性提示用于病毒分离的血清和组织样品应保存在-20C下或4C条件下,以保护样品的感染性,用脂溶剂氯仿和乙醚处理以后,PRRSV失去活性。北美和欧洲PRRSV分离株虽然不能凝集进行实验的各种红细胞,但最

近的研究发现,部分毒株及用去污剂预处理的毒株可以表现出对一定动物红细胞的凝集性。 PRRSV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最初是用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及其它组织的巨噬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的,在体外培养中,PRRSV可以在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和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及其衍生的细胞系如MARC—145,CL——2621中生长。 在肺泡巨噬细胞的培养物种加入PRRSV抗体后,可使病毒的复制增强,同样在病毒中加入PRRSV抗体后,其在妊娠期胎儿体内的复制也大为增强,这种现象称为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其原因可能是病毒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借助细胞表面Fc受体与PAM结合,从而促进了病毒进入细胞。ADE在PRRS的发病机理及免疫学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母原抗体获得被动免疫的仔猪,一旦母源抗体水平降至保护水平以下PRRSV就会表现出ADE,从而增强了仔猪的易感性。这种作用对本病的防制带来困难,因为疫苗诱导的抗体可能会增强野毒株在体内的复制,而野毒株产生的抗体也可能会增强疫苗毒的复制。 2 流行病学 最初多呈急性暴发,以后转为慢性和地方性流行。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病毒感染后157天内可以从扁桃体上分离到病毒,在妊娠后90天易感染,且成为持续性感染猪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使用过程中有关运输、贮藏、免疫接种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规范适用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批号疫苗瓶签上表示产品批次的代码。 2.2剂量标签上标定的特定年龄猪,经肌肉1次接种疫苗的使用量。 3免疫接种 3.1根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流行情况,对猪群进行预防接种。 3.2对同一猪群接种时,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疫苗。 3.3疫苗的运输和贮藏 3.3.1疫苗应采用冷藏运输;冬季运输应注意防冻。 3.3.2疫苗应在2℃-8℃避光贮藏。 3.4疫苗使用要求 3.4.1接种动物疫苗仅用于健康猪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猪禁用;屠宰前21日内禁用。 3.4.2疫苗的检查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同时详细记录生产企业、疫苗批号和有效期。如发生包装破损、破乳分层、颜色改变等现象的疫苗不得使用。 3.4.3疫苗的准备疫苗使用前,应恢复至室温(从冰箱取出后放置2小时-3小时),注射前充分摇匀;疫苗启封后,限当日内用完。 3.4.4接种器具及针头的要求接种用器具应无菌;接种时一般应使用12号针头;一猪一针头,避免交叉污染。 3.4.5接种部位的选择与消毒耳后部肌肉注射,注射部位应采用碘酊或75%酒精严格消毒。 3.5接种记录 疫苗接种时应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猪的品种、日龄、性别,如为怀孕母猪还应包括孕期;疫苗的来源、批号、接种时间等。 3.6接种后观察

3.6.1接种后,应仔细观察猪只反应。个别猪可能出现过敏,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素,并采取辅助治疗措施。 3.6.2接种后少数猪可能出现一过性的体温升高、减食等反应,一般在2日内可自行恢复。 3.7接种器具及废弃物的处理 接种结束后,接种器具及所有废弃物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4接种程序 4.1商品仔猪 仔猪断奶后首次免疫,剂量为2mL。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首免后一个月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 4.2母猪 后备母猪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次于怀孕母猪分娩1个月前进行1次加强免疫,剂量为4mL。 4.3种公猪 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1次,剂量为4mL。 5其他 5.1必须使用国家批准的定点企业生产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该疫苗粘贴有“中国兽药质量监督”标识的“二合一”疫苗防伪标签。 5.2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使用监管,确保疫苗免疫效果。

猪蓝耳检测卡说明书(完整版)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 ——(胶体金法)使用说明书 【产品名称】 通用名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抗体快速检测试 剂盒(胶体金法) 英文名称:Rapid Anti-PRRSV Test 汉语拼音:Zhu Fanzhi Y u Huxi Zonghezheng Kangti Kuaisu Jiance Shiji He(Jiaoti Jin Fa) 【用途】 用于检测猪血清/血浆/全血样品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又称蓝耳病,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抗体。 【实验原理】 猪蓝耳病抗体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系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样品(血清、血浆或全血)中蓝耳病抗体的方法。在玻璃纤维纸上预包被金标记灭活猪蓝耳病抗原(Au-Agl),在硝酸纤维素膜上检测线和对照线处分别包被猪蓝耳病抗原(Ag2)和兔抗猪蓝耳病抗体。当检测样品为阳性时,样品中猪蓝耳病抗体与胶体金标记猪蓝耳病抗原(Au-Ag1)结合形成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复合物沿纸条向前移动,经过检测线时与预包被的猪蓝耳病抗原(Ag2)形成“Au-Ag1-猪蓝耳病抗体-Ag2-固相材料”免疫复合物而凝聚显色,游离金标记抗原则在对照线处与兔抗猪蓝耳病抗体结合而富集显色。阴性样品则仅在对照线处显色。操作简便,快速,结果直观、准确,灵敏度高,容易判定。 【试剂盒组成】 1、猪蓝耳病抗体检测卡50头份 2、说明书1份 3、一次滴管50根 【试验方法】 1、将检测卡从铝箔袋中取出,水平放置并做好标记。 2.、在检测卡的加样孔内加入2滴(70-100ul)待检血清/血浆/全血标本。 3 、20分钟内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结果判定】 阳性:对照线区(C)和检测线区(T)各出现一条紫红色线。检测线(T)的颜色越深,表明猪蓝耳病抗体的滴度越高。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臵、预防控制、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与技术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猪蓝耳 病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临床指标 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1.2 病理指标 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2.1.3病原学指标 2.1. 3.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 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 2.2结果判定 2.2.1 疑似结果 符合2.1.1和2.1.2,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2.2 确诊 符合2.2.1,且符合2.1.3.1和2.1.3.2之一的,判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3 疫情报告 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出现急性发病死亡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动物疫控机构报告。 3.2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在接到报告或了解临床怀疑疫情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符合2.2.1规定的,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知识问答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知识问答 当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时,猪的免疫功能低下,也可继发猪瘟、附红细胞体病、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沙门氏菌病等疫病,在临床容易造成误诊。 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概念 1. 什么是蓝耳病?什么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答: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蓝耳病)(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能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该病以母猪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败血症、高死亡率等为主要特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2. 猪蓝耳病是一种新病吗?它的历史及危害如何? 答:猪蓝耳病已发现30余年了,最早于1987年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首次爆发。最初人们不能确定其病因,故此一度被称为“神秘病”。1991年荷兰分离到该病的病原“LV”病毒株,欧盟提议将此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1992年国际兽医组织将其定为B类传染病。PRRS病毒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两种,分别以1991荷兰分离的LV和1992年美国分离的VR-2332为代表毒株。 1996年郭宝清等专家首次从国内发病猪群中分离出PRRSV,从而证实我国存在本病。此后,该病蔓延至全国各省市,先后有十余省市报道过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并且分离和鉴定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目前该病在我国广泛存在,是我国流行的主要猪病之一,主要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和大量仔猪死亡,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3. 猪蓝耳病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为什么容易发生变异? 答:猪蓝耳病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第10次国际病毒大会上将该病毒归属于新设立的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PRRSV为一种有囊膜的病毒,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45~65nm,呈20面体对称,囊膜表面有较小的纤突,表面相对平滑,核衣壳为立方形,核心直径25~35nm。 作为RNA病毒,PRRSV的基因在合成时容易出现内在性错误,可出现点突变、删除、添加和毒株间基因重组,因此PRRSV的基因容易发生变异,不同分离株之间基因组存在广泛变异。依据血清学及基因序列分析将PRRSV分为两种基本基因型,以LV型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VR2332为代表的北美洲型,两种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约为60%。通过序列分析显示,美洲型毒株间的变异明显大于欧洲型毒株间的变异。PRRSV在猪体内持续感染过程中,会出现病毒亚种或亚群。 国外的研究表明,同一基因型的PRRSV分离毒株之间存在明显的序列差异,特别是在基因组

经典猪蓝耳病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区别及防控措施 - 副本

经典猪蓝耳病与高致病性蓝耳病均属美洲株,两者的毒株都会造成感染猪群免疫抑制和机体抗病力下降,后者病毒部分基因缺乏后,成为变异株,致病性增强,杀伤力加大。现将两者的主要区别归纳如下。 1流行特点1.1 经典猪蓝耳病 经典猪蓝耳病在猪群中带毒率高,许多健康猪带毒,康 复猪通常不会再发生感染。感染猪常可导致长期的病毒血症,持续感染而排毒;即使在临诊症状消失后8周还可向外排毒,导致病毒在猪群中反复传播而难以根除。通过呼吸道或公猪的精液,经生殖道在同猪群间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以进行母子间的垂直传播。据报道,通过气源性感染,可以使本病在3km 以内传播。隐性感染猪引入猪群时,在应激状态下,会排出病毒,并通过多种途径如口、鼻、眼、粪便等感染其他易感猪只。公猪通过精液在同猪群间水平传播PRRSV ,怀孕母猪感染病毒后,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繁殖障碍。此外,某些禽(鸟)类带毒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各种日龄猪都易感,但是主要危害乳猪和繁育母猪。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1.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传播迅速,蔓延快;猪场内先发于 中、大猪,后感染保育猪,随后全场大小猪都会发病[1] 。2006年至今,往往春末开始,夏季暴发。发生率为50%~100%,病死率为30%~70%,少数猪场高达80%~100%。 2主要症状2.1 经典猪蓝耳病 本病潜伏期可因地域、季节的不同而长短不一。本病的 病程通常为3~4周,最长可达6~12周。由于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的不同,感染猪的临床表现也不同。孕猪发病初期,出现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尤其妊娠后期较为严重。少数母猪可见耳朵、腹部、腿部发绀。母猪出现早产、产奶量下降,少部分早产猪的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其中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妊娠晚期发生流产、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配种前感染的母猪产仔率降低、推迟发情、屡配不孕或不发情等。1月龄内仔猪最易感染,病情较重,病猪呼吸急促,少数病猪耳朵发紫,有时表现腹式呼吸、咳嗽、厌食、发热达40℃以上,生长缓慢;病后期皮肤青紫发绀,常因继发感染,使病情恶化[2]。断乳前仔猪的病死率可达30%~ 50%。保育猪以30~90日龄最易感。体温升高至39.5~42.0℃, 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和食欲不振,扎堆;多数猪呼吸困难,有时腹泻或四肢关节肿胀;皮肤发红,后期耳尖、臀部皮肤发紫;可有结膜炎;迅速消瘦,多数死亡或成僵猪,少数康复。育成猪感染初期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喷嚏;随后眼睑肿胀、结膜炎、腹泻和肺炎等,死亡率高。种公猪除上述表现外,还有性欲减退、精液品质下降、射精量少;公猪无发热现象,极少数出现双耳皮肤发蓝。 2.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多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猪皮肤发红、充血、淤血、呈 片状、甚至弥漫状,随后发白;少数病猪皮肤散发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丘疹。双眼肿胀,结膜发炎。精神差,个别病猪呈现精神症状,站立困难。病猪呼吸困难;少数病猪流鼻液。孕猪流产、死胎,甚至在分娩中死去。康复猪也有再次发病的,具有回潮性[3-4]。 3重要病变3.1 经典猪蓝耳病 病死仔猪主要病变在呼吸系统:肺脏肿大,间质增宽。 少数病死猪在肾脏散布数量不等的出血点。病死猪淋巴结肿大,其中腹股沟淋巴结最明显。其他脏器的病变不明显。显微镜下可见肺支气管、细支气管及毛细支气管扩张;各级支气管的管腔内充斥着数量不一的炎症细胞、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及组织细胞坏死的崩解物;小叶间质和肺泡隔明显增宽,炎性细胞浸润、充血等。淋巴结的皮质、髓质有数量不等的红细胞,淋巴小结数量减少;皮质淋巴窦中有多量炎症细胞及组织坏死崩解物。 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病死猪剖检病变虽具有多样性,但仍以呼吸器官为最 严重。鼻腔、喉头、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出血,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黏膜性渗出液,呈现典型的间质性肺炎。病死猪肾脏瘀血、肿大,有时散发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膀胱积尿,尿色呈棕黄色。病死猪肝脏肿大,呈暗红色或土黄色,质脆;胆囊扩张,胆汁浓稠。病死猪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切面外翻;病情严重者全身淋巴结常见出血性炎症,尤其是颈部、肺部和肠系膜淋巴结。病死猪心肌表面弥漫性出血;脾脏肿大,表面常见米粒大出血性丘疹,有时边缘散布出血性梗死灶;脑膜充血,脑水肿。病死猪有时发现胸腔积液。 4防控措施 目前经典猪蓝耳病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均无有效的 治疗措施,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采取综 经典猪蓝耳病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区别及防控措施 刘训山 (安徽省定远县畜牧局定城畜牧兽医站,安徽定远233200) 摘要从流行特点、主要症状、重要病变等方面介绍了经典猪蓝耳病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诊断区别要点,并提出防控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典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临床区别;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S858.285.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5-0337-02 收稿日期 2011-02-11动物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5期33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