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教师可以抓住教材、教学和教法,从以下三点入手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教会学生“持果索因”,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逻辑思维是以概念为思维材料,以语言为载体,每推进一步都有充分依据的思维。
它以抽象性为主要特征,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与推理。
数学学习过程往往是一个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逻辑推理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进行分析、思考。
但事实上这一点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起初需要学生从结论到已知“持果索因”,寻求一个又一个突破口,教会学生“持果索因”,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是培养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训练方法。
例1.已知△abc是圆内接正三角形,p为bc所对劣弧上的一点。
求证:pb+pc=pa。
(如图1)学生拿到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感觉无从下手,思维产生困顿。
教师引导分析:(1)欲证pb+pc=pa,根据证题经验可知,线段pb与线段pc之和可转化在同一条线段上,作辅助线,延长pb至d,使bd=pc,连接da,故证pd=pa即可。
(2)欲证pd=pa,只需证∠d=∠pad即可。
(3)根据已知及所作辅助线,可证△adb≌△apc,故∠d=∠apc=∠abc=60°,因为∠apb=∠acb=60°,所以∠pad=60°,故∠d=∠pad得证。
于是问题得以解决。
例2.已知⊙o的半径ob垂直于直径ac,m为ao上一点,bm的延长线交⊙o于n,过n点的切线交ca的延长线于p。
求证:pm2=pa·pc。
(如图2)学生思维习惯从已知条件出发,直接找结论,思维容易受阻。
教师引导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可知pn2=pa·pc,故欲证pm2=pa·pc,只需证pm=pn即可。
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摘要:数学被称之为“思维化的体操”,可见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尤其对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们来说,培养优良的数学思维能力,更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本文拟通过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角度,透过教师和数学教育者的视角,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简要论述,可以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最终诉求,体现了当代教育对于学生综合发散思维的要求,也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培育具备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学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初中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初中数学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开拓学生思维视界、提升学生思维灵活度的重要科目。
在日常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注意想方设法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学的成果,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综合、全面、均衡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数学尤其是初中数学是极其重要的一门功课,不仅关系到科目知识的累积,而且对学生未来的综合学习和进步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数学往往被称为“思维的体操”,也就是说,数学的对人思维的培养远远高于其他学科,这也就是为什么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如此重要的原因。
基于此,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把握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挖掘、培养、提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性数学思维的锻炼,力争在课堂和生活化教学中完成思维模式的改变。
首先,要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良好数学思维的培养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初中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自觉的参与其中。
只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作为支撑,教学思维的能力培养才是切实可行的。
其次,应该注意培养初中生们敏捷、灵活和全面的数学思维,要用生活化的数学模式来达成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初中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浅析教育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有赖于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固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和做法。
通过我这几年的教学思考,我认为初中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进行寻觅。
一、着重从抓“双基”训练入手,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意识,让学生形成主动性学习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活动,它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前,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精心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明确教材在哪些地方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才能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意识。
二、克服学生定势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讲了一种类型的题目以后,教师往往喜欢用大量的同类型的题目给学生练习,这对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来说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也就是说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定势思维,考虑问题单一化,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
因为在这种练习中,用的是同一思路、同一方法,解决的是同一类型的问题,这就容易产生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框架,造成心理上的思维定势。
在学生证明之前可首先提出以下问题:(1)从关系入手。
学生一般能通过讨论,得出大小关系。
只要教师稍加提示(与有何关系)学生不难进行一下的推导。
(2)能否由此命题变出含和的不等式?容易发现,同时加可得:)(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3)能否由此命题变出含与的不等式?容易发现,同时加可得:(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值得注意的是,一题多解并不是问题和方法的简单堆砌,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所得到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从开拓学生视野去抓起,培养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习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就是不拘一格地去分析、研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数学思维及培养论文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将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虽然只是去掉两个字,概念的内涵却更加丰富,人们在教育的实践中实现了认识上的转变。
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
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同时对数学的学习也缺乏取得成功的必要的信心,从而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
过多的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
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数学直觉概念的界定简单的说,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
对于直觉作以下说明:(1)直觉与直观、直感的区别直观与直感都是以真实的事物为对象,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感觉或感知。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概念、性质的界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证明,只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感知。
而直觉的研究对象则是抽象的数学结构及其关系。
庞加莱说:"直觉不必建立在感觉明白之上.感觉不久便会变的无能为力。
例如,我们仍无法想象千角形,但我们能够通过直觉一般地思考多角形,多角形把千角形作为一个特例包括进来。
"由此可见直觉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没有具体的直观形象和可操作的逻辑顺序作思考的背景。
正如迪瓦多内所说:"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活全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这些构想和了解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直觉''''……,因为它适用的对象,一般说来,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是看不见的。
"(2)直觉与逻辑的关系从思维方式上来看,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科学思维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偏激现象,从数学基本原理定理、数学应用实际能力、数学思维平衡发展三方面提出了强化初中数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对策。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对策一、科学思维概述1.科学思维内容科学思维是对人类思维的定性区别,是指以科学方式进行的差异性思维,从宏观上看很多人把科学思维等同于创新思维,而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思维主要包括分析数学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数学概况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图形的多维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应用的发散思维能力等。
2.科学思维意义初中数学中强化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方向,围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首先能够加强初中生对基本数学理论的理解,为其今后从事立体几何、函数、高等数学等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其次能够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兴趣是第一老师,通过科学思维培养加强初中生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第三从长远看,数学学习的目的不是题海战术,而是让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活跃的思维能力去学习更多知识、分析更多问题,也就是使科学思维常态化、全面化。
二、初中生数学科学思维现状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各学校都采取各类方式加强数学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三过度”现象,即过度求新而忽视基础、过度求全而丢失重心、过度求质而缺乏熟练。
很多教学工作者把科学思维与创新质疑等同,认为只要学生敢提问题、提新问题、敢质疑就是科学思维,而数学学科实际上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是利用严密的逻辑定理原理解决问题的。
部分学生对原理推导过程、公式、性质不熟悉,导致在做题时分析不依据、解决无对错。
部分教师为达到科学思维,蜂拥而至实施一提多解教学模式,出发点很好,但是却不重视对各种方法的总结归纳,导致学生了解很多方法,却对每个方法都不熟悉,导致实际应用能力不足。
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数学被称之为“思维化的体操”,可见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尤其对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们来说,培养优良的数学思维能力,更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那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教学质量初中数学是基础学科,也是开拓学生思维视界、提升学生思维灵活度的重要科目。
在日常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注意想方设法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学的成果,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综合、全面、均衡的发展。
一、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质量,就是指教师通过更为简洁、方便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完成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数学的本质,并由衷的喜欢数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努力找到更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和提升教学观念,保证数学教学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简言之,就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仅是对数学教学本身的尊重,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路径。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接受水平,适当的使用计算机、投影仪、ppt 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并制定翔实、缜密、完善的教学步骤,力争让学生们陶醉在多媒体的数学教学中,并自觉的爱上数学课。
初中生的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成长期,喜好一切新事物,对好奇的事物有尝试的精神,这就给使用现代化数学教学方法提供了基础。
另外,提供优化数学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极大的冲击,不仅可以开拓学生思维的范围,而且有利于他们接受更多的信息,完善思维的密合度,提升思维的品质。
二、明确学生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不能够替代的,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是仅靠教师的讲解就可以的,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摘要:目前,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地不断深化,各项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模式应运而生,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断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本文主要攫取了初中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浙教版初中数学思维能力我国传统的初中数学教育模式比较偏重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应用的问题能力不足。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传统教学的学生缺乏这种高素质人才所必须的思维能力。
因此数学教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迫在眉睫的。
然而,现代信息科技时代的迅速发展对学生的数学素质由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有教育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因此,随着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之风吹遍祖国大地之际,在此,借着浙教版的初中数学改革,来简单分析一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众所周知,数学是偏理科的一门学科,但是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比如一些基本的概念,公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公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思维能力。
而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遵循由易入难的思维过程。
比如,老师在降到概率的简单应用时,就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我们生活中都会有买彩票的,比如我们买了彩票后中奖的概率有多大呢?旅游时可能会发生意外交通事故,我们出门做哪种交通工具出交通意外的概率比较小呢?应用这些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来激发学生运用数学思维的能力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当然要想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只有学生对基本的定义、概念理解透彻之后,他们在了解这些原理之后才能运用巩固的基础知识来熟练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和自制力不强,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相对于数学这门课程而言,比较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归纳能力;开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科学的教学评价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数学;自主学习;开拓解题思路;教学评价;数学思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数学实践中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有思维方法,获得数学经验,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因些教师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归纳能力思维能力作为人的智力核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但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受年龄限制,有着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归纳能力都不强的心理特点,对公式,法则理解不深,用的不活。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分析、不断提高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如在讲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小学里的减法运算的知识,并做些典型的运算题,同时指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根据这个道理和有理数运算法则,结合(+5)-(+7)和(+5)-(-7)这两式的实例引导学生推出:(+5)-(+7)=(+5)+(-7)与(+5)-(-7)=(+5)+(+7)这两个等式。
这样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可以使学生懂得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学生又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学生不光对目前所学的有理数的知识能够轻松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为下一步学习“加减统一成加法”创造了条件。
上面的例子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教师让学生进行自学后提出问题,把新内容和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新旧教材之间的联系,进行新旧知识的综合练习,可以达到学习时间短,掌握知识牢的事半而功倍效果。
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归纳能力。
二、另辟蹊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初中生在数学运算方面容易受定势思维影响,只知道按照教材内容上的步骤进行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等问题,解题方法比较死板,造成了解题速度较慢,影响了运算能力的提高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浅谈初中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具体到某一学科,创新教育仍然十分重要。
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个学生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每个学生都对数学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这一点对于每个初中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解题方法,不盲目地相信别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对某种事物的认识与实践的倾向性心理特征。
兴趣的产生和学生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同时也伴随着愉悦的心理体验。
这种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一旦长期稳定存在,就会成为取之不尽的动力源,使学生内在的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动员起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并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可以这样说,激发求知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出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其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例如解答应用题是学生非常头疼的模块,其中的列方程解答应用题就是学生普遍反映难学的数学类型之一。
其主要的困难在于学生难以掌握用代数的方法解决问题,通常习惯运用算术法解答问题,因此,找不到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画一些草图,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能在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列出方程。
同时,学生能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由一道题得出多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列出多个不同的方程,从而建立了自信心,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也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3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篇一:初中数学智能教学研究一、初中生智能智能简单地说,就是智慧和能力。
主要体现于大脑的功能,表现为大脑对外界信息加工处理的本领,它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判断的能力,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是智慧的基础,想象能力和思维判断的能力是智慧的核心。
反映在数学上,就是区分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不同变量变化的规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抽象概括思维逻辑思维,对前人总结的定理、公示、法则的在现,洞察二维、三维空间物体相互位置关系,以及以记忆为基础的各种思维判断能力。
中学生经过六年小学阶段教育,已具备一定的“数学与逻辑推理能力”,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其大脑的四个功能区,即感受区、判断区、想象区已基本成熟,接近成年人这一阶段,人的认识呈“飞跃”式发展。
初中生从十一、二岁进入学校,到十四、五岁初中毕业,这一段时间有人把它称为人生中“黄金时段”我们就要抓住人生中的“黄金时段”,适时开发中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获得智能资源的大丰收。
二、发展智能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作为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
作为教师不能奢望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代娇子,但也完全可能让每个学生在他现有智能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提高整个一代人的智能水平做出最大努力,这一出发点也可列为中学教师应尽的责任之一。
中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那种把发展智能和传授知识相对立起来,或者严重脱节的倾向,把发展智能神秘化,甚至认为高不可攀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作为一名学生教师应该清楚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智能的开发者,应该把主要力量放在开发学生的智能上,在人生的最重要的“黄金时段”发掘人的最宝贵的东西智能。
案例采撷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图形的运动”为例文|陆敬安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图形的运动”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基础的几何知识,更是学生空间观念和创造力培养的关键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图形旋转、变化的观察和操作,开始理解几何中点、线、面和体的相互转换和组合,从而深化对空间和形状的理解。
这一课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学生不仅学习了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还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复杂图形被解构为简单形状的组合,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训练。
它鼓励学生观察、分析并创造,这不仅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挑战,也是对他们审美和创造力的培养。
此外,这一课程还体现了数学与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
通过点、线、面和体的组合,形成的各种图形不仅展现了数学的严谨性,也展示了其内在美。
这种美不仅来源于形状和结构的和谐,更源于学生在探索和创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体验。
因此,“图形的运动”不仅是一节数学课,更是一次审美和创造力的培育之旅。
一、以多元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多元化问题的引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同时帮助他们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师:今天我们将探讨图形的变化。
想象一下,当你在家中移动一盏台灯,光线和影子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光线的角度和距离而变化。
教师:正是这样。
这个现象中的光线和影子变化,其实与我们课程中的图形变化有着类似的几何原理。
现在,让我们一起通过一个活动来深入了解这个原理。
你们将使用纸片制作简单的图形,并观察在灯光下它们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通过变换纸片的位置,影子的形状也在改变,就像是图形在旋转一样。
教师:很好,你们观察到了图形变化的基本原理。
谈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数学教学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已经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创造行培养
一、提高学习兴趣
创造性思维又叫创造性问题解决,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反应方式,它总是从问题开始。
学生只有感到疑惑,才会开动脑筋去分析、去思考,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从“疑”入手,设法造成学生思维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学生解惑动因和兴趣,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讲“求线段和的最短距离”的问题时,我为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l表示草原上的一条河,一少年从a出发,骑着马去河边让马饮水,然后回村庄b。
怎样走,路程最短?”此时,让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五分钟后,上边的问题在你争我辩的氛围中得以解决。
这样设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预留创造性思维空间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这一理念指出,我们教师在平日数学教学
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相互沟通的时间与创造思维的空间。
只有这种在探索中求异,在交流反思中的活动,才能充分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调动学生内在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全面发展,兴趣是永远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
初中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
教师要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
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了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
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考。
四、教授创造性思维方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那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局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讨论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往往思维十分活跃,但有时可能缺乏思维的条理而来回乱碰。
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势利导,通过小小的提示,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去寻求探究问题的结论,让学生逐渐理清思路,进而向独立思考发展。
这样教学,不仅完成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且还教给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猜想、分析、交流的创新思维方法。
五、组织课外实践
数学产生于客观世界,反过来又为客观世界服务。
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理论知识用于课外活动来实践和应用,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如我在教学“相似形”时,曾组织两次课外实践活动,一是利用成比例线段,就地测量操场上的旗杆和树木的高;二是利用相似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测量不能直接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
这些活动操作简单,学生易于接受,又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兴趣,巩固发展了他们的数学知识。
六、强化思维训练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因此,问题的设计、练习的安排应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主要有
以下方式:
1.训练学生由同一题设联想到多种结论的发散思维习惯。
目的是学生要克服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寻求解题方案,既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又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
这些结论的得出过程,充分揭示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训练学生根据同一结论联想到多种题设的发散性习惯。
例如:△abc中,e、d分别在边ab、ac上,要使△abc∽△ade,只准增加一个已知条件,可以有哪几种方法?这样做学生认为是自己出题自己解答,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觉得可以一试。
同时,这种训练还可以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培养了他们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和习惯。
3.加强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妙法横生,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向进行剖析,从而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寻找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和最佳解法,可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同时,也能增强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解题的技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