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8
马原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呃观点和学说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5.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恩格创立的两大学说(或两大发现)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1.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
2.正确地反映和揭示了世界的本来面貌及其发展规律
3.以实践为基础,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1.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
2.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政治立场的理论表现。
3.阶级性和真理性、人民性的一致性。
科学性是前提,革命性是必然结论,实践性是基础。
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的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5.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方法是什么?
理论联系实际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二,学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追忆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
基本问题:第一,意识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派别: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7.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基石: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8.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9.实践及其基本特征,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0.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及其对立的焦点。
发展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焦点: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两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
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名词,形而上学有两种涵义:其一,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即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反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其二是指研究感官不可达到的东西,即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事物联系的实质和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形而上学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11.联系及其特点,发展及其实质。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普遍性条件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发展: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就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毛泽东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
1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分水岭。
13.矛盾的两种属性,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两种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动力: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对立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
矛盾斗争性:第一,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为矛盾的转化即质变做准备;第二,在质变过程中,斗争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使旧统一体解体和新统一体产生。
结论:矛盾的同一性使事物内部的两个对立面具有转化的可能性;矛盾的斗争性则创造出事物转化的必要条件,使这种转化成为现实。
事物的一切变化,无论是量变还是质变,都是由事物矛盾运动所推动的。
14.矛盾特殊性的表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
矛盾特殊性的表现:1.不同事物和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
意义:第一,揭示了矛盾问题的精髓,深化了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
(毛泽东在《矛盾论》
中作出的科学论断:“矛盾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
第二,是科学认识方法的哲学基础。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
第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反映了事物矛盾发展的普遍规律,属于共性的方面;具体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千差万别,属于个性方面,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完全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法的科学结论。
)
第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从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中国特色是个别,社会主义是一般。
中国特色就是指中国的国情;社会主义就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最根本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质变体现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4.量变和质变的是相互渗透。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在理论上,是坚持辩证发展观,批判形而上学的科学武器。
在量变和质量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形而上学,往往采取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或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
例如庸俗的进化论。
另一个极端是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
例如“激变论”在实践上,为我们做好实际工作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想原则第一,要重视量的积累,没有一定量的准备,就没有事物性质的变化。
(例如: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们只能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进。
)第二,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也就是说,要反对那种在条件具备时不去变革,贻误时机的错误。
第三,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革命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冒进、陷于空想。
16.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义: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例如,对侍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既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
也不能全盘照搬。
)
17.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社会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唯一正确有效途径。
第二,要准守客观规律。
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正确实践的前提,因而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三,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
18.哲学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什么?
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即“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
这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和斗争在认识论上的表现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19.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理性与感性的区别:
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2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关系:因果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既追求真理,又创造价值。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意识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4.生产力及其基本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
其中劳动对象和劳动工
具构成生产资料。
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的状况觉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5.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什么?什么是社会形态?
核心:国家政权
形态: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26.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
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社会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四、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五、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区别:四个方面1.社会的性质,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而社会改革则不一定
2.社会变化的性质,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而社会
改革是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社会制度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所作的调整。
3.发起阶级与目的,社会革命一般由被统治阶级发动,旨在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建立新的革命阶级政权而社会改革一般由统治阶级内部发起,旨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4.社会变化程度,社会革命一般形式是暴力革命,往往会引起剧烈的社会震荡而社会改革虽然也会引起利益冲突,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的形式。
27.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或社会功能)?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28.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或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哪些方面)。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29.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
群众观点:1、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0.什么是商品的二重性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商品二因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前者是其自然属性,后者是其社会属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区别表现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的人类劳动
b.不同的具体劳动的质不同,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d.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31.当代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的认识。
(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
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
)
3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二是劳动力所有者除了自身劳动力这一商品以外,一无所有,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33.劳动力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2')。
第二,为维持劳动者家属和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2')。
第三,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需要的教育训练费用(2')。
总的来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1')。
34.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是什么?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35.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6.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加私人垄断资本的在生产过程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7.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动因。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基础是什么?
表现: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动因:1.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变迁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2.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3.经济活动的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力4.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5.国际经济组织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重要促成因素
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