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砼结构设计计算原理
- 格式:pptx
- 大小:836.62 KB
- 文档页数:36
钢筋混凝土T形梁桥主梁设计资料⒈某公路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主梁结构尺寸。
标准跨径:20.00m;计算跨径:19.50m;主梁全长:19.96m;梁的截面尺寸如下图(单位mm):⒉计算内力⑴使用阶段的内力跨中截面计算弯矩(标准值)结构重力弯矩:M1/2恒=759.45kN-m;汽车荷载弯矩:M1/2汽=697.28kN-m(未计入冲击系数);人群荷载弯矩:M1/2人=55.30kN-m;1/4跨截面计算弯矩(设计值)M d,1/4=1687kN-m;(已考虑荷载安全系数)支点截面弯矩M d0=0,支点截面计算剪力(标准值)结构重力剪力:V0恒=139.75kN;汽车荷载剪力:V0汽=142.80kN(未计入冲击系数);人群荷载剪力:V0人=11.33kN;跨中截面计算剪力(设计值)跨中设计剪力:V d=84kN(已考虑荷载安全系数);,1/2主梁使用阶段处于一般大气条件的环境中。
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汽车冲击系数,汽车冲击系数1+μ=1.292。
⑵施工阶段的内力简支梁在吊装时,其吊点设在距梁端a=400mm处,而梁自重在跨中截面的弯矩标准值M k=505.69kN—m,吊点的剪力标准值V0=105.57kN。
,1/2⒊材料主筋用HRB335级钢筋f sd=280N/mm2;f sk=335N/mm2;E s=2.0×105N/mm2。
箍筋用R235级钢筋f sd=195N/mm2;f sk=235N/mm2;E s=2.1×105N/mm2。
采用焊接平面钢筋骨架混凝土为30号f cd=13.8N/mm2;f ck=20.1N/mm2;f td=1.39N/mm2;f tk=2.01N/mm2;E c=3.00×104N/mm2。
作用效应组合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主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全梁承载力校核施工阶段的应力验算使用阶段裂缝宽度和变形验算纵向构造钢筋、架立钢筋及骨架构造钢筋长度计算钢筋明细表及钢筋总表第1章 作用效应组合§1.1 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作用效应组合 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4·1·6条规定: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采用的基本组合为永久作用的设计值效应与可变作用设计值效应相组合,其效应组合表达式为:)(211100∑∑==++=nj QjK Qj C K Q Q m i GiK Gi ud S S S S γψγγγγ跨中截面设计弯矩M d =γG M 恒+γq M 汽+γq M 人=1.2×759.45+1.4×1.292×697.28+1.4×55.30=2250.00kN -m 支点截面设计剪力V d =γG V 恒+γG1V 汽+γG2V 人=1.2×142.80+1.4×1.292×139.75+1.4×11.33=440.00kN §1.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作用效应组合 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4·1·7条规定:公路桥涵结 构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分别采用不同效应组合 ⑴作用效应短期组合作用效应短期组合为永久作用标准值效应与可变作用频遇值效应相组合,其效应 组合表达式为:∑∑==+=nj Qjk j mi Gik sd S S S 111ψM sd =M gk +ψ11M 11+ψ12M 12=759.45+0.7×697.28+1.0×55.30=1302.85kN -m ⑵作用长期效应组合作用长期效应组合为永久作用标准值效应与可变作用准永久值效应相组合,其效应组合表达式为:∑∑==+=nj Qjk j mi Gik ld S S S 1211ψM ld =M gk +ψ21M 11+ψ22M 12=759.45+0.4×697.28+0.4×55.30=1060.48kN -m第2章 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2.1 配筋计算⑴翼缘板的计算宽度b ′f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第4·2·2条规定:T 形截面受弯构件位于受压区的翼缘计算宽度,应按下列三者中最小值取用。
绪论钢筋与混凝土能共同工作的原因:(1)钢筋和混凝土之间存在有良好的粘结力,在荷载作用下,可以保证两种材料协调变形,共同受力;(2)钢筋与混凝土具有相近的温度线膨胀系数(钢材为 1.2×10-5,混凝土为(1.0~1.5)×10-5),因此当温度变化时,两种材料不会产生过大的变形差而导致两者间的粘结力破坏;(3)混凝土对钢筋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第一章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1.立方体抗压强度fcu,k>轴心抗压强度fck>轴心抗拉强度ftk2.双向应力状态或三向应力状态:(1)双向压应力作用下,一向的抗压强度随另一向压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双向拉应力作用下,混凝土一向抗拉强度基本上与另一向拉应力的大小无关。
即双向受拉的混凝土强度与单向受强度基本一样:一向受拉一向受压时,无论是抗拉强度还是抗压强度都要降低。
(2)在三向受压状态中,由于侧向压应力的存在,混凝土受压后的侧向变形受到了约束,延迟和限制了沿轴线方向的内部微裂缝的发生和发展,因而极限抗压强度和极限压缩应变均有显著的提高,并显示了较大的塑性。
2.混凝土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其变形随时间而不断增长的现象称为徐变。
3.徐变的影响因素(1)内在因素是混凝土的组成和配比。
骨料的刚度(弹性模量)越大,体积比越大,徐变就越小。
水灰比越小,徐变也越小。
构件尺寸越大,徐变越小。
(2)环境影响包括养护和使用条件。
受荷前养护的温湿度越高,水泥水化作用越充分,徐变就越小。
采用蒸汽养护可使徐变减少(20~35)%。
受荷后构件所处的环境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小,徐变就越大。
4.收缩:混凝土在空气中硬化时体积会缩小,这种现象称为混凝土的收缩。
5.钢筋按力学性能分为:一类是具有明显的物理屈服点的钢筋(软钢)另一种是无明显的物理屈服点的钢筋(硬钢)。
6.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性能的要求:○1强度:钢筋应具有可靠的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钢筋的强度越高,钢材的用量越少。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名词解释[重点]一、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它由骨料、水泥、水和钢筋组成。
骨料是混凝土的主要成分,水泥起着粘结骨料的作用,水用于调节混凝土的流动性,而钢筋则用来增加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
二、结构设计原理结构设计原理是指在设计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这些原理包括:1.强度原理强度原理是指结构设计要确保足够的强度,能够承受各种荷载情况下的应力。
设计时需要考虑荷载的类型、大小和分布情况,以及结构材料的强度特性。
2.稳定性原理稳定性原理是指结构设计要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即避免结构的倾覆、滑移或变形等情况。
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的几何形状、支撑条件和层间连接等因素。
3.耐久性原理耐久性原理是指结构设计要能够保持长期使用的性能和功能。
设计时需要考虑材料的耐久性、防止腐蚀及其他损坏的措施,以确保结构的使用寿命。
4.经济性原理经济性原理是指结构设计要在满足功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材料和施工成本。
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的优化布局、合理选用材料和工艺等因素。
三、名词解释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清楚:1.承载力承载力是指结构能够承受的荷载大小。
它与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材料的特性有关。
2.抗弯承载力抗弯承载力是指结构抵抗弯曲荷载的能力。
它与梁的几何形状、混凝土和钢筋的性能有关。
3.抗剪承载力抗剪承载力是指结构抵抗剪切力的能力。
它与梁的几何形状、剪力传递机制和混凝土与钢筋的相互作用有关。
4.轴力承载力轴力承载力是指结构抵抗轴向拉压力的能力。
它与柱的几何形状、破坏机制和混凝土与钢筋的相互作用有关。
5.变形变形是指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形状和尺寸的改变。
它与结构的刚度、材料的性能和荷载的大小有关。
6.预应力预应力是指在混凝土中施加预先的拉应力,以增加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它可以通过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预制构件等方式实现。
7.荷载组合荷载组合是指将各种荷载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用于结构设计和验算。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指通过对结构材料和构造形式的选择、计算和分析,确保建筑结构在使用寿命内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方法。
其设计原理如下所述:1. 承载力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首先要满足承受外部荷载的要求,即结构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根据结构受力特点,采用合理的材料强度和截面尺寸来满足结构的受力要求。
2. 构造形式原理:根据建筑功能、使用要求和建筑环境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结构构造形式。
钢筋混凝土结构常见的构造形式包括框架结构、框架-筒体结构、剪力墙结构、拱结构等。
3. 抗震设计原理:在地震区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尤为重要。
通过选取合理的结构抗震措施和加强节点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安全性能。
4. 经济性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要尽量满足经济性要求,即在满足结构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材料和施工成本。
通过合理设计结构的截面尺寸、减少构件数量、选用适当的材料等方式来实现经济性设计。
5. 施工可行性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应考虑施工的可行性。
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施工技术和工艺条件,确保结构能够顺利施工。
设计师应与施工单位充分沟通,协作解决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6. 耐久性原理:在设计中,应考虑结构的耐久性。
通过选用优质的材料、合理的防护措施和养护措施,确保结构在使用寿命内能够持久安全地使用。
同时,针对特殊环境要求,采取相应的防腐、防火等措施,保护结构不受环境侵蚀的影响。
综上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通过确保结构承载力、构造形式、抗震性能、经济性、施工可行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实现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