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愚公移山》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2)、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重点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3、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一。
课前准备(检查预习)检查学生的学案,了解预习情况。
二、解惑释疑(新授)(一)、导入:《愚公移山》。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它。
(二)、朗读课文,熟知文意(三)、析读课文,探究问题1、交流课前预习答案: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分析愚公移山的不利条件有哪些?(不利条件:山高路远、人老势薄,工具简陋,遭人讥讽)3)、在“移山”事件中提到了哪些人物?给他们分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家人、遗男、其妻、神仙支持愚公移山,智叟反对移山)4)、“愚公”和“智叟”的名字有何深意?(四)研读课文,解惑答疑:1、人们怎样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其妻:支持移山,关心身体,提出实际困难家邻:赞同移山,齐心协力智叟:反对移山,讥笑嘲讽神仙:感动诚心,援助移山我们:?2、我们到底能不能让愚公搬家?1)、神仙移山为何不帮愚公搬家?2)、作者为何不写愚公搬家?3)、我们可以告诉愚公搬家吗?我们从愚公的形象中读出了什么?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续写:两座大山搬走以后的故事(300字)七、板书设计:八、课后反思第四部分:测案思考问题:1、愚公的形象:智叟的形象:2、本文在塑造愚公的型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3、本文是一篇寓言,它的寓意何在?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xxx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1、激情导入:(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学子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学子:“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子讲一讲)生:讲故事。
(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子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愚公移山》复习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热爱,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愚公移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提问:谁能概括一下愚公的形象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精神的意义。
5.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
(2)运用愚公移山精神,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提供其他有关愚公移山的文献或故事,如《列子·汤问》中的原文,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了解不同文本对愚公移山的描述和评价。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7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整体感知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有条理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发展过程,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
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
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章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
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11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
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1篇《愚公移山》教案1教学目标:一、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二、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想: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
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第一教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比较人物性格。
第二教时:拓展阅读与实践。
在深化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成出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二、导入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
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四、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a、“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
这里周围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c 、“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d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e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g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i、汝心之“固”(固执、顽固)j、“虽”我之死(即使)k 、“何”苦而不平(愁)2、词性活用、一词多意、通假字a、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优秀7篇教学目的: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
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教学要点: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
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掌握《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愚公精神的理解和敬佩。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梳理主要人物和事件。
2. 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探讨其代表的精神内涵。
3. 解读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意义。
三、教学重点1. 复习并掌握《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和愚公精神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1. 解读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复习和理解课文。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愚公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1. 回忆并概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分析并阐述愚公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3. 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把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二、教学内容1.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2. 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如坚韧不拔、毅力过人、乐观自信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3. 解读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移山”比喻改造社会、改变命运的艰难过程,“两座大山”象征困难和挑战等。
三、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明确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 学生能够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理解其代表的坚韧不拔、毅力过人、乐观自信等精神品质。
四、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解读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意义。
2. 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1.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愚公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互动和思考。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卷)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
2. 加深学生对愚公精神的学习和传承。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对愚公精神的理解和讨论。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愚公的坚持和毅力。
2. 如何激发学生对愚公精神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愚公精神的核心价值。
五、教学准备:1. 《愚公移山》故事的相关材料。
2. 学生分组名单。
3.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提问:你们对愚公有什么印象?愚公的精神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二、故事回顾(10分钟)1. 让学生简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教师点评并补充,引导学生关注愚公的坚持和毅力。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关于愚公精神的话题进行讨论。
2. 讨论话题如下:a. 愚公移山的意义是什么?b. 愚公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c. 如何将愚公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关于愚公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运用愚公精神的。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启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愚公精神的感悟文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愚公精神的认识和实际运用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思考愚公移山故事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 探讨如何在面对困难时,运用愚公精神去解决问题。
七、课堂互动:1. 设置情景剧,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课堂演绎。
《愚公移山》教案《愚公移山》教案(15篇)《愚公移山》教案1一、活动目标: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物质准备:故事视频三、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活动难点: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过程:(一)问题导入,引起兴趣1、导入(1)小朋友,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搬动一座大山呢?(2)那么,如果搬山的人是一个老公公和他的孩子呢?你觉得搬得动吗?;、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引导幼儿重新做出选择。
(3)古代有位老爷爷打算搬山,他是怎么搬的呢?大家先听听故事《愚公移山》吧。
2、提问(1)堵在愚公家门前的两座大山分别叫什么名字?(2)愚公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搬动这两座大山呢?3、播放故事录音,幼儿倾听(1)你觉得愚公移山辛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结合故事内容说说。
(2)智叟和愚公分别是怎么想的?重点引导幼儿说说两人的对话。
(3)你认为他们谁说得比较合理,听了他们的话,你想要调整你的选择吗?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对两人的话的理解,同时调整自己的选择。
4、幼儿再次完整地欣赏故事。
(1)愚公最后把山搬走了吗?上天为什么要帮助愚公移山呢?引导幼儿说说上天被愚公的坚毅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帮助了他。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
就能取得成功。
活动反思:《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我在设计本活动时决定引导幼儿从情感、态度等方面去感受故事。
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寓言故事的魅力所在。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创意地看问题。
幼儿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该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一课时一、引入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二、作家作品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
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方: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面山:惩(chéng):塞(sè):迂(yū):聚室而谋:。
室,汝:毕力平险:毕,指通豫南:指,汉阴:杂然相许:杂然,许,献疑:以: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且:焉:置: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诸,相当于“”。
荷(hè):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
叩,箕畚(jīběn):孀(shuāng)妻:遗男:始:龀(chèn):寒暑易节:。
《愚公移山》复习课教案诸城市卢山中学吴田伟一、教学目标:1.以本文的重点词语为主线,回顾、复习前面几册课本中的文言词句。
2.学会用“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的方法去准确地解读文章的主题。
二、教学设想:对于文言文的复习,“大容量,高效率”始终是我们强调的重点,但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往往是注重了前者,就忽视了后者,容量一旦大,效率就会不高。
所以就需要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即最常用、最简单的“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的办法,让他们迅速地确定文章的主题,然后到原文当中去加以佐证。
改变过去逐字逐句串讲的方式,运用“主题探究”的方式,试着用“追问”的办法,用一个字去撬动整个课堂。
本文的作者意在宏扬愚公面对困难,挖山不止的“诚心”,所以要抓住“帝感其诚”中的“诚”字去进行文本的剖析,以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课时:1课时四、板块:1.解读本文的题目。
2.证明自己的解读。
五、教学过程:(一)请同学背诵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并翻译。
(二)解读题目。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愚公移山”,谁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预期答案: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天帝,于是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移走了这两座大山。
当答案不够准确时,可以提示:(1)这两座大山是愚公用箕畚一点一点运走的吗?(2)那这篇文章的题目换成“夸娥氏二子移山”多好啊!为什么非要写成“愚公移山”呢?2.也就是说,移走两座大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一个字——预期答案:诚。
(板书:诚)也就是说,本文的主题是在赞扬愚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地要铲平困难的诚心。
那么,这个主题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得加以证明。
原文当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愚公的诚心?(三)证明自己的解读。
1.第三小节——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解读:(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①这句话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可以找一位同学来试试。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p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根底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进步阅读欣赏才能,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根底。
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根底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化,理论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侧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的: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施行素质教育,本课目的确定如下:①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才能目的:在比照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的:“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的: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制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为充分表达“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训练主线”原那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学法那么以诵读、讨论为主。
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
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快乐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观察比照,提问考虑,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愚公移山》教案【优选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愚公移山》教案【优选3篇】导语以动漫flash愚公移山导入。
[专题范文]愚公移山教案8篇愚公移山教案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的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的思想好处。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这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1.朗读,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讨论:齐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分主角朗读第二.三段。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讨论归纳: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讨论归纳.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透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能够以古喻今,也能够远喻近,还能够小喻大。
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完美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讨论,小结: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
“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
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温故,可以知新。
今天我们重温《愚公移山》,走近文言文,希望你有新的理解和体会。
二、回读课文重忆内容过渡:首先,让我们齐读课文,回顾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选自列子的《列子》一书,其体裁是寓言,是要通过故事来揭示一定的道理的,本篇文章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过渡: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练习,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
(PPT 展示题目,生回答问题)过渡:这篇文章,不仅要求读熟,还要求背诵,在教授新课的默写中老师发现有这样几句话,出错率,特别高,请迅速完成学案上的“默写填空”部分,并互相批改!小结:同学们,“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文言文学习的第一个小方法,多读书,多品味,才知其意。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过渡:熟读感知是基础,要深入理解文章,需要积累解词、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看自主学习,这部分老师已经布置作业,自批自改,你有什么有疑问的地方吗?2、请你对照课下注释,迅速复习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的解词、译句。
(PPT投影)要求:时间三分钟,(运用智慧云课堂计时功能)结束之后,我们来小游戏—挑战过关。
我们随机点名(运用智慧云课堂随机点名功能),选择题目,并根据题目不同,给小组加不同的分值。
小结:同学们,“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
”文言文学习的第二个小方法,多积累,厚积薄发。
三、总结归纳文言现象过渡:在解决字词和译文的基础上,我们来总结归纳本课的文言现象。
1、你知道的文言现象有哪些?(PPT投影。
板书)相信,下面的小知识讲解,你会更有收获的。
(播放:微视频《文言文现象》)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学案和小组分工完成任务,然后交流展示。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 5句式 6、 7小组解决一词多义,“之”的用法,8.9小组解决一词多义其余的,时间3分钟。
(运用计时功能)请同学们来上台和全班交流,(运用照片功能。
)小结:同学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文言文学习第三个小方法要,学会总结归纳,小到一课,大到一单元,一册书,甚至一学年。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卷)第一章:复习《愚公移山》故事梗概1.1 回顾愚公移山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愚公、智叟、太行、王屋二山等。
1.2 愚公移山的原因:为了交通便利,决定移走太行、王屋二山。
1.3 愚公的决心和毅力:不畏艰难,坚持不懈,代代相传。
1.4 复习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对话:愚公与智叟的辩论,太行、王屋二山的神助等。
第二章:复习文言文知识点2.1 词语解释:愚公、移山、太行、王屋、智叟等词语的含义。
2.2 句式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等句式的运用。
2.3 特殊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2.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分析人物形象3.1 愚公的形象特点: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敢于挑战、大公无私等。
3.2 智叟的形象特点:自以为是、目光短浅、善于诡辩、缺乏远见等。
3.3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太行、王屋二山的神助、村民的支持等。
第四章:探讨主题思想4.1 愚公移山的意义:弘扬民族精神,体现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决心和毅力。
4.2 对比愚公与智叟的形象,分析作品对不同思想观念的批判与肯定。
4.3 从故事中提取寓意,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五章:课后练习与拓展5.1 翻译故事中的重要句子,巩固文言文翻译能力。
5.2 结合故事内容,发挥想象,为愚公移山的故事编写一个续篇。
5.3 搜集其他有关愚公移山的典故、成语或名言,进行交流分享。
5.4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第六章:对比分析6.1 愚公移山与其他神话传说的对比,分析其独特性。
6.2 愚公移山与现实生活中的类似事件对比,探讨其现实意义。
第七章:作品欣赏与评价7.1 对《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进行欣赏与评价。
7.2 分析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课堂讨论与分享8.1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愚公移山》的理解和感悟。
8.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四篇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四字词语,重点学习((式叠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总会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理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
1.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2.“移”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3.围绕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4.教师梳理学生提的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2)愚公是怎样移山的?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二)读文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在文中画出生字,读一读。
2)小组内互查,读准生字。
3)组际间交叉反馈。
2.请七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3.同学回答问题,教师指导。
1)你从哪儿读懂的?把这段读出来。
2)出示填空:因为因此愚公要下定决心移山。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但谁帮了他的忙?为什么天帝要帮他的忙呢?我们一起看看愚公是怎么移山的,小组学习,突破难点。
4)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读—自然段。
5)组员分别画出愚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邻居们是怎么做的;智叟说了什么。
6)在组内读一读,想一想愚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4.各组汇报,组际交流。
5.重点指导:1)指导学生把愚公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的语感读出来。
2)练习对话。
(三)思维扩展。
如果愚公是你的邻居,你是去帮他移山呢,还是劝说他想别的办法?看到大山被搬走了,人们会对愚公说些什么呢?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愚公移山》复习学案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
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
...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
...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
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
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
..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
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三、一词多义:
方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方位,方向《出师表》有朋自远方来地方《论语》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圆《愚公移山》
余年幼,方出神正《童趣》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正,刚刚《狼》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
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汝心之固,故不可砌顽固《愚公移山》
子固非鱼也本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吾意固不杀人坚决《公输》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固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穷欲穷其林走到尽头《桃花源记》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完结《愚公移山》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尽,深《送东阳马生序》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鱼我所欲也》
通:指通豫南(通向)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政通人和(顺利)
通计一舟(全,整个)
四、特殊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2、帝感其诚(被动句)
3、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
五、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泥箕、筐子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六、通假字: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b.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c.汉之阴,无陇断焉。
“陇”通“垄”,垄断指高而不相连的土墩子。
d.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e.河曲智叟无以应。
“亡”通“无”,没有。
课中学习案:
1. “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什么?其用意何在?“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去掉行不行?为何要有此字?
“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
写此二句,用意在于说明要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这件事非平常人所敢想、所敢为。
这两句为后面写愚公作了铺垫。
“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这就为山被移走打下伏笔。
若无“本”字,这句就失去此意,无此作用。
作者先写这一段是要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这个悬念在“本”字上特别有体现。
2.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那个“始龀”的“遗男”对移山又是怎样的?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
“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
“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跳往助之”一句;“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
3.这篇寓言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的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有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才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
4.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为什么?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
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6、“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7、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中考链接: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
(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甚矣,汝之不惠!
(2)何苦而不平?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2分)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 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 __ __;⑶衡(衡山)阳_______ _____ 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 __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
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4分)
二、答案:12.(2分)(1)草木(2)亡,通“无”(3)停
止(4)隔绝
13.(4分)
(1)你太不聪明了。
(2分)
(2)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2分)
14.(2分)
(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
15.(4分)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
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