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第二讲心理的实质

  • 格式:ppt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心理的实质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 神经元
1、神经元的结构 细胞体 神经元 树突
轴突
细胞核 细胞膜 细胞浆
2、神经元的功能
兴奋功能:神经元接受刺激而进入活动状态的功能。
整合功能:细胞体把各方面传来的兴奋加以整合,使兴奋加强或减弱。
听话中枢(听觉性言语中枢)
书写中枢(运动性言语中枢)
阅读中枢(视觉性言语中枢)
联合区:人的大脑半球除了上述有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还 有范围很广,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脑区称为联合区,在几个 中枢间起联合作用,是调节比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的皮层区。
前额叶 - 负责思维、计划,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相关。 顶叶 - 响应疼痛、触摸、品尝、温度、压力的感觉,该区域也与数学和逻辑 相关。
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称为消退抑制
2.分化抑制 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类似的刺激物不强
化,使类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 抑制。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和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 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 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和抑 制的扩散;在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 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人的行动的必要条件。
2、人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活动中发生,形成的。
3、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否正确,也可在实践
活动中接受检验和校正。
反射环
❖ 反射弧的终末环节并不意味着反射活动的结束,在
通常情况下,由效应器官产生的反应动作又将成为
对有机体的一种新鲜刺激,并引起一定的神经冲动,
沿传入神经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这样就形成了一
个反射“环形”通路。
感觉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 运动神经
客观 刺激
感觉器官
(脑或脊髓) 反馈
效应器官 反应
无条件反射
❖ 无条件反射又称为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 而能的、固定下来的反射活动,它是有机体的本能 行为。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叫无条件刺激。无 条件反射活动的调节中枢在脊髓和脑干等低级中枢。
❖ 无条件反射主要有五种:食物反射、内脏反射、防 御反射、朝向反射、性源自文库反射。
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 天学习而建立起来的反射。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 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 诱导。相互诱导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两种。由于兴奋过 程引起或加强周围或同一部位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或同一部位的兴奋过 程称为正诱导。
例如,由睡眠到觉醒;小孩临睡前的“闹觉”均是正 诱导现象。专心于某一工作,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由觉醒到睡眠均是负诱导现象。
▪ 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在大脑皮层上有几个功能相对集中的中枢和联 合区,分管一定的心理活动,这就是大脑皮层的机 能定位:
感觉中枢:视觉区、听觉区、机体感觉区
运动中枢: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 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身体每一部分的运动都在皮层上有 相应的代表区,代表区域的大小与身体运动的复杂程度有关。 大脑每一半球的运动中枢只控制对侧躯体的运动。 言语中枢: 说话中枢(运动性言语中枢)
颞叶 - 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枕叶 - 负责处理视觉信息。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1. 反射的概念 2. 反射弧、反射环 3. 反射的种类: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4. 条件反射的系统性:动力定型、两种信号系统 ▪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基本过程: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体积占中枢神经系 统总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约为脑的总重量的 70%左右。在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一层2~5毫 米厚的灰质,叫大脑皮层或皮质,总面积约 2200厘米~2600厘米,约140亿个神经细胞。 大脑半球表面布满了深浅不同的沟或裂,沟裂 之间的隆起称回,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主要的 沟裂将大脑半球分了四个叶。
❖ 条件反射包括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 反射两种。
经典性条件反射
❖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 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 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 以前就出现铃声,这样结合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 就会出现唾液分泌。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 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食物结合,铃声已具有引起 唾液分泌的作用,即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 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反 射就是条件反射。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
客观现实是指在人的心理之外独立存在着的一切 事物,它们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通常把这 些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客观现实
自然环境:各种自然现象,如天体宇宙、 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也包括 人造环境如城市、农村、住宅、交通等。
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生理机制
❖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认为,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上暂 时神经联系的接通。无条件刺激 物和无关刺激分别在大脑皮层上 形成两个兴奋点 ,其中无条件刺 激物所引起的兴奋灶比较强,而 无关刺激物所引起的兴奋灶比较 弱,这两种刺激物在多次结合的 过程中,较强的兴奋灶吸引较弱 的兴奋灶,并且较弱的兴奋灶通 过扩散,最终在两个兴奋灶之间 形成了在功能上的暂时接通,从 而无关刺激物变成了条件刺激物, 当它单独作用时,引起的兴奋可 沿暂时神经联系引起无条件反射 皮层区的兴奋,而发生相应的反 射活动。
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同伴团体、 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双关图
1、心理一方面反映客观现实的性质和特性,一方
面反映着人对现实的关系和态度。
2、个人经验左右着对现实的反映。
3、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
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
(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抑制过程可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 性抑制两大类
非条件性抑制
非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非条 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两种
1.外抑制 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中的条件反射的抑制称
为外抑制。如突然出现强声,立刻使原来的活动受到抑制 。巴甫洛夫对外抑制的解释是额外刺激的出现引起皮层相 应部位较强的兴奋时,这个新的兴奋中心增强了它对周围 皮层区域的抑制,使原来的条件反射被抑制。 2.超限抑制
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和抑制的 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和抑制的强度过强或过弱 时,易于扩散;当它们的强度适中时,就容易集中。例如 ,当人体某处受到非常重的打击时,浑身都感到震颤,这 说明强兴奋易于扩散;当身体某处的皮肤受到轻微的触摸 时会感到浑身发麻,这说明弱兴奋也易于扩散;而只有中 等强度的皮肤刺激,我们对它感觉的定位才最分明,这说 明中等强度的兴奋易于集中。
传导功能:细胞体把整合后的兴奋作为神经冲动沿着轴突传向下一个神经元。
3、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功能,可将神经元分为三类: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感受器
中间神经元
效应器
4、突触
❖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神经 躯体神经系统
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系统
脑 脊髓

❖ 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 重要的物质基础。
动力定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 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 机体。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 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只要有 关刺激一旦出现,人们就表现出一系列的自动化的动作 反应,这就是动力定型(简称动型)。
动力定型的特点是当它已经形成后,一旦有关刺激物 作用于有机体,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自动地出现。所以 动力定型又称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动力定型形成后 可以大大节省我们的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减轻我们的负 担而提高功效。
基本规律: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反射的概念
❖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来自内外环 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的具体程序是:
客观 刺激
感觉神经 感觉器官
中枢神经系统 (脑或脊髓)
运动神经 效应器官
反射弧
❖ 感觉器官 ❖ 感觉神经(传入神经) ❖ 中枢神经系统(脑或脊髓) ❖ 运动神经(传出神经) ❖ 效应器官
❖ 脑的结构与功能
脑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大 脑,通常把延脑、桥脑、中脑合称脑干。另外还 有两个结构也很重要,分别是网状结构和边缘系 统。
大脑
❖ 大脑位于间脑之上,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是人体的 “最高司令部”,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因此,我们通 常将大脑称为高级神经中枢。
▪ 大脑的结构
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 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使抑制发展,这叫超限抑制。这时, 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或进入抑制状态,借以保 护脑细胞,使其免受损坏,因此超限抑制又叫保护性抑制 。人在过度疲劳时的睡眠,病儿的沉睡,动物的“假死” ,都是超限抑制的表现。
条件性抑制
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 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1.消退抑制
两种信号系统
1927年巴甫洛夫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他把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 一信号系统,把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 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兴奋过程
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 动或加强相联系的。
抑制过程
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 止或减弱相联系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把一只饿鼠放 入实验箱内,当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即喂食以强化这一动 作,经多次重复,鼠即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进一步训练动物只对某一个特定信号,如灯光、铃 声出现后,作出踩杠杆的动作,才给以食物强化,这类必 须通过自己某种活动(操作)才能得到强化所形成的条件 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