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绪论1.1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
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固体地球的上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研究组成地球的物质○2阐明地壳及地球的构造特征,即研究岩石或岩石组合的空间分布○3研究地球的历史以及栖居在各地质时期的生物及其演变○4研究方法有同位素地质学、数学地质学及遥感地质学等○5研究应用地质学以解决资源探寻、环境地质分析和工程防灾问题从应用方面来说,地质学对人类担负着重大使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地质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寻找各种资源;二是运用地质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地质环境,查明地质灾害的规律和防治对策,以保证工程建设安全、经济正常运行。
这就是工程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把地质学原理应用于工程实际的一门学问,减灾防灾是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1.2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和研究方法工程地质学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应用非常广泛。
工程地质研究的基本任务,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区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是指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断裂活动、地震对工程建设地区稳定性的影响;○2地基稳定性研究与评价,是指地基的牢固、坚实性;○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工程地质学的具体任务是:○1评价工程地质条件;○2论证和预测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规模和发展趋势;○3提出及建议改善、防治或利用有关工程地质条件的措施;○4研究岩体、土体分类和分区及区域性特点;○5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运用工程地质学在工程规划、设计以及在解决各类工程建筑物的具体问题时必须开展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有关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基本资料和进行工程地质论证。
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复杂的地质体,所以其研究方法应是地质分析法与力学分析法、工程类比法与实验法等密切结合,即通常所说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1.地质调查和勘探:工程地质学的基础是对地质条件进行准确和详细的调查和勘探。
地质调查包括地貌调查、地层调查、构造调查等,用于确定地质结构、岩性和地层等地质情况。
2.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是为了解地下地质情况、获得工程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地质资料而进行的工作。
包括地质资料的收集、分析、解释和报告等。
3.岩土力学:岩土力学是研究岩土材料变形和破坏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规律,对于工程地质学至关重要。
岩土力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岩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应力应变关系、强度和破坏准则等。
4.岩土工程:岩土工程是研究土地和岩石的工程性质、问题和处理方法,它是工程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岩土工程材料的性质、施工技术、工程设计和施工控制等。
5.地下水和水文地质:地下水是地质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工程建设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运动、分布、水位、水质等地下水问题,为工程建设提供地下水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
6.坡体工程:坡体是指地表坡地上层土层的局部或整体塌陷或滑动变形。
坡体工程是为了防治坡体滑坡和塌陷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措施,包括防护、加固、治理等。
7.地震工程:地震工程是研究地震对工程建设和结构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抗震设计和防护措施的学科。
地震工程需要进行地震活动的预测、震源机制研究、地震动力学分析等。
8.岩土动力学:岩土动力学是研究由于地震、爆炸、地下水流等自然或人工因素引起的岩土体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制的学科。
岩土动力学主要包括岩土动力特性、地震响应分析、地震波在岩土体中的传播和衰减等。
9.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设计是基于地质调查和勘察的工程地质资料,制定合理的岩土工程方案和设计参数的过程。
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地质条件、岩土性质、荷载特征、施工工艺等因素。
10.工程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灾害包括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或已建工程产生的破坏、危害和影响等。
主要包括地质滑坡、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等。
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范畴。
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它是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客观存在。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概念。
工程地质问题(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工程地质环境:是人类生活与活动的客观物理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成分的系统。
工程地质环境是人类从事活动的地质环境。
包括工程建设的的适宜性和敏感性两方面。
同时表现为工程建设地质环境系统的协调稳定性。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基本任务: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中心任务: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1、我国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大陆自西向东的地势可分为四大阶梯下降。
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的北缘与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三级阶梯是更东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第四级阶梯从鸭缘江口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是一条婉蜒曲折的海岸带。
这四个阶梯具有不同的地质环境特征,它们对工程活动的制约也各有不同的持点。
第一阶梯,主要有两种地貌单元制约着人类的工程活动,即青藏高原的高原环境和其周边地区的深切峡谷地貌。
第二阶梯由多个大型盆地和高原组成。
由于自北而南,白西而东气候带由寒变暖,由干变湿,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营力、水文地质条件和自然地质作用都随之而改变,所以这一广阔地带又可分为多个各具特点的地质环境。
第三阶梯和第四阶梯,由于东北、华北、华南现代构造活动性及地表沉积层厚又各有不同,故可将之划分为华南,华北,东北三个不同的地质环境区。
2、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能的积累与释放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作用,如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其中构造运动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工程活动的影响最大。
一、名词解释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将地质学的原理运用于解决工程地基稳定性问题的一门学问。
工程地质学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勘察和研究建筑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特性、水文地质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等工程地质条件,预测和论证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并采取必要防治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运行。
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可理解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称。
一般认为,它包括工程建设地区的:地形地貌;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不良地质现象或作用-崩滑流); 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方面的因素。
工程地质问题:人类工程活动和自然地质作用会改变地质环境,影响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
当工程地质条件不能满足工程建筑上稳定、安全的要求时,亦即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之间存在矛盾时,称为存在工程地质问题。
地基:一切建筑物都是支撑在地层上,直接支撑建筑物重量的底层部门称为地基地基承载力:指地基所能承受由建筑物基础传来的何在的能力。
岩石:是只在一定条件下,有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由于地壳中存在很大的应力,组成地壳上部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形成构造变动的形迹,如岩层褶曲和断层等。
(组成地壳的岩层所具有的一定特征或形态的组构称地质构造。
)岩层产状:以其在空间的延伸方位及其倾斜程度来确定的。
除水平岩层成水平状态产出外,任何面状构造或地质体界面的产状均以其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数据表示,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
褶皱构造:是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
它是岩层产生的塑形变形,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基本构造之一。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两种:背斜和向斜。
断裂构造: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1、名词: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为人类生存与活动进程中地壳表层的地形、地貌、岩土、水、地层构造、矿产资源、地壳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称。
工程地质条件: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称。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不能满足工程建筑上稳定和安全的要求时,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2、工程地质条件的六大要素是:地层岩性、地质结构与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地形地貌、天然建筑材料。
3、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稳定性问题和区域稳定性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1)评价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地上和地下建筑工程兴建和运行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选定建筑场地和适宜的建筑形式,保证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修顺利进行。
(2)从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论证和预测发生工程地质问题的可能性、发生的规模和发展趋势。
(3)提出及建议改善、防治或利用有关工程地质条件的措施,加固岩土体和防治地下水的方案。
(4)研究岩体、土体分类和分区及区域性特点。
(5)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一、地球概况1、概念:地壳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2、地壳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3、地壳运动的特征:方向性、普遍性和长期性、运动速度不均一性。
二、矿物与岩石1、概念:矿物:是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生成的天然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造岩矿物: 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
矿物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岩石:是天然生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的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所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由松散堆积物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经过压固、脱水和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工程地质条件:各种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地质因素的总称,也称为工程地质环境。
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
2、工程地质问题:研究与人类工程建设活动有关的地址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可分为: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勘察三个分支。
3、工程地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
4、工程地质问题: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
5、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他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第一章地质作用6、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的旋转能、重力能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等引起的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它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7、地壳运动主要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地壳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垂直运动:垂直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和下降运动。
会产生海退和海浸现象。
8、地震作用:地球内部机械能的突然释放,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到地表引起的猛烈冲击。
地震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90%)、火山地震(7%)、陷落地震(3%)和人工触发地震。
9、岩浆作用:岩浆从形成、运动、演化直到冷凝成岩的过程。
岩浆作用的方式有两种:喷出作用(火山作用)、浸入作用。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熔岩、台地以及其他有关地质现象的作用,岩浆冷凝后形成火山岩。
浸入作用:岩浆未上升到地表,而在地下冷却凝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一系类的地质作用,形成浸入岩。
10、变质作用:地下深处固态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引起岩石的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岩石的一种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及其任务工程地质学是调查、研究、解决与各种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任务:(1)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促使矛盾转化和解决。
(2)既保证工程安全、经济、正常使用,又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环境。
水文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学科。
水文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1)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分布、运动以及循环转化的规律。
(2)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成分以及水质的变化规律。
(3)解决合理的开发、利用、管理地下水资源,以及有效地消除地下水的危害等实际问题。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自然环境地质因素对工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岩石、岩体、土、矿物、粘土矿物的概念各种地质作用中所形成的天然单质元素或化合物,叫矿物。
矿物的自然集合体则是岩石。
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及各自的概念1.形态:绝大多数矿物为固态,只有极少数呈液态(自然汞)和气态。
2.颜色: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反映。
3.条痕: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4.透明度:指矿物透过可见光波的能力。
5.光泽:矿物表面的反光能力。
6.解理和断口: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敲打或挤压)下,严格沿一定方向破裂或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无固定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
7.硬度: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的刻划、压入或研磨等机械作用的能力。
8.其他性质:如相对密度、磁性、弹性、挠性、脆性等。
三大类岩石的概念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凝固结后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地壳表层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产物、有机物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
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浆岩或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造成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当其处在高温、高压及其他化学因素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变化,所形成的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岩浆岩的分类以及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各有哪些?岩浆岩的分类:首先,根据岩浆岩的化学成分(SiO2含量)及由化学成分所决定的岩石中矿物的种类与含量关系,将岩浆岩分成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及超基性岩。
1.简述“V”字形法则内容。
倾斜岩层是指倾向和倾角基本一致的一套岩层,是变形岩层和构造中最基本的一种。
倾斜岩层可以展布很广,但倾向和倾角却不断变化。
倾斜岩层露头界线或地质界线分布形态较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成交截关系,但却有一定规律。
当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及坡度不同,“V”字形态也有所不同,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
“V”字形法则有三种:相反相同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在沟谷处,岩层界线的“V”字形尖端指向沟谷的上游;而穿越山脊时,“V”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坡,但岩层界线的“V”字形较弯曲等高线开阔;相同相反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的方向弯曲。
在沟谷中,界线“V”字形的尖端指向下游;在山脊上,则指向山脊上坡。
相同相同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也是相同的。
在沟谷中,岩层露头界线的“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在山脊上,其“V”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坡。
这与第一种情况所表现的形态不同之处在于露头界线的“V”字形弯曲较等高线紧闭。
16. 试述沉积物是如何转变为沉积岩的。
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沉积岩主要是通过以下主要成岩作用:一、压实作用:压实作用是指疏松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转变为固结的岩石过程。
二.胶结作用: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颗粒胶结在一起,转变成固结的沉积岩的过程。
三.重结晶作用:重结晶作用是指深埋于地下的沉积物,在一定的压力、温度影响下,其颗粒成分部分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结晶质,细粒晶体变成粗粒晶体,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
17.简述重力水的主要特征。
几种重力水的特征包括:1.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存在的局部水体。
2.潜水是地下第一层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整套的研究核心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工程地质条件:指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区域稳定性:是指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现今一定区域地壳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以及其对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
区域稳定性评价:全面研究分析一定地区地壳结构和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土体介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或叠加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筑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分析,评估不同地方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稳定程度差异与潜在危险性。
结构面:岩体中的地质界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位和厚度、两向延伸的地质界面。
结构体:由结构面所切割成的岩石块体,即岩块。
岩体结构:岩体是由结构面和结构体共同组成的结构形态,不同类型的基本单元在岩体内组合、排列的形式。
活断层: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是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深大断裂:指的是切穿岩石圈、地壳或基底的断裂,其延伸长度达数十、数百、甚至数千公里,切割深度为数公里至百余公里。
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
震源机制: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或震源物理过程。
震源参数:地震发生时,震源处的一些特征量或震源物理过程的一些物理量。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决定。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
斜坡:是地表广泛分布的一种地貌形式,是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
人工边坡:是指由于某种工程活动而开挖或改造形状的斜坡,如路堑、露天矿坑边帮、渠道边坡、基坑边坡、山区建筑边坡等。
浅表生改造:以斜坡岩体为代表的处在地壳浅表圈层部位的岩体,在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其表生改造过程与地貌形成演化过程是密切联系的,实质上是一个卸荷过程。
工程地质学的概念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预测和评价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经济和正常运行。
工程地质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矿山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
它不仅研究地质灾害、地基稳定性、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质量等问题,还研究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措施。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室内试验、现场监测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建设场地的地质资料,分析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的变化规律,预测和评价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学的作用非常重要。
它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合适的建设场地,优化工程设计,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保障工程安全。
同时,工程地质学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工程地质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对于保障工程安全、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 工程地质学的定义: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它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二、工程地质学研究目的:①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②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④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⑤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⑥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基本任务: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中心任务: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三. 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岩土工程性质研究——工程岩土学;工程动了地质作用的研究——工程动了地质学;工程第合资勘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专门工程地质学;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区域工程地质学;环境工程地质的研究——环境工程地质学四、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
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应强调的是,不是能将上述诸点中的某一方面理解为工程地质条件,而必须是它们的总和。
五、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建筑物内容不同,所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也各不相同。
房屋工程:地基承载力、沉降、基坑边坡问题。
矿山开采:边坡稳定性、基坑突水、矿坑稳定……水利水电工程:渗透变形、水库渗漏、斜坡稳定性、坝体抗滑稳定性……六、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各种工程活动天天在地质环境中进行,二者之间相互制约,始终是客观存在的。
1)地质环境对人类工程活动的制约:①人类在从事工程活动中影响工程活动的安全:如采煤过程中的瓦斯爆炸、涌水,隧道掘进过程中出现塌顶、岩爆或涌水等;②影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如水库渗漏、滑坡、泥石流破坏公路与铁路;③地质条件不具备而使工程造价提高:如沿海三角洲地区城市修建高层建筑,往往由于软基需要进行地基处理而增加造价。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在工程环境中地质学原理的应用,以保护和维护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以下是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 地质条件分析:对工程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分析,了解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震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信息。
2. 地质灾害评估:评估工程项目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预测其风险和危害,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3. 岩土工程勘探:通过岩土工程勘探技术,如地质钻探、地质雷达、激光扫描等技术,对岩土工程区域进行勘探,了解岩性、土性、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地质条件,为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信息。
4. 工程地质学环境保护:研究如何在工程过程中保护环境,如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估、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5. 地下水勘探与评价:对地下水进行勘探和评价,包括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地质、水文等方面的研究,为地下水的开发、使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6.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对建筑工程进行地质勘探,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条件的勘探,为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信息。
7. 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环境工程过程中涉及的地质学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利用等,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措施。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地质条件分析、地质灾害评估、岩土工程勘探、工程地质学环境保护、地下水勘探与评价、建筑工程地质勘探等领域。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
来越重要。
1、名词解释: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的断层,或是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也许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地震级:通常地震学上所说的地震的大小。
是依据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来划分的,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震级是um(微米)的对数来表达的。
区域稳定性:指在内、外力动力地质作用下,现今一定区域地壳表层的相对稳定限度及其对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限度。
地震效应: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地表出现的各种震害和破坏。
滑坡体:与母体脱离通过滑动的部分岩体。
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减少的现象。
渗透变形:岩土体在地下水渗透力(动水压力)的作用下,部分颗粒或整体发生移动,引起岩土体的变形和破坏的作用和现象。
表现为鼓胀、浮动、断裂、泉眼、沙浮、土体翻动等。
流土:在渗流作用下,一定体积中的土颗粒同时发生移动,或一定体积的土体发生悬浮隆起和顶穿现象。
管涌:在渗流作用下单个土颗粒发生移动的现象,工程界称为潜蚀。
正常固结土:假如抽水前土层不同深度处的固结限度都与土中现有的天然有效应力此相适应,那么这种土层就称为正常固结的土层。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地震烈度: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限度的尺度。
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有关。
土洞: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上层的溶蚀和冲刷而产生空洞;空洞的扩展,导致地表陷落的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
地质因素涉及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
临界水力梯度:渗流水出逸面处开始发生流土或管涌时的界线梯度即在渗流作用下,土粒开始发生移动时的水力坡度。
渗透力:渗透作用于土体的力叫做渗透力。
地质超前预报: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收集地下工程所在岩土体的有关系信息,运用相应的理论和规律对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对施工掌子面前方岩土体情况,不良地质体的工程部位及成灾也许性做出解释、预测和预报,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地下工程的施工。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工程地质学》考试大纲
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约占30~40%
问答题(包括论述题)约占60~70%
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及方法
考试内容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际意义,它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现状和研究前沿。
考试要求
1. 理解工程地质学的内涵及任务;
2. 掌握工程地质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例如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等;
3. 掌握工程地质学研究方法,针对各类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思路及基本方法;
4. 了解工程地质学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前沿。
二、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活断层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活断层鉴别及研究方法、活断层区建筑原则。
考试要求
1. 理解活断层的定义及其内涵;
2. 掌握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3. 掌握活断层的鉴别方法;
4. 掌握活断层区建筑原则及防治对策;
5. 了解活断层工程地质评价理论及方法。
三、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基本特征、地震效应、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地震小区划、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
考试要求
1. 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地震的相关概念;
2. 掌握地震地质基本特征;
3. 掌握地震效应类型及相关概念;
4. 掌握振动破坏效应的评价方法;
5. 掌握砂土振动液化的机理、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防护措施;
6. 掌握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7. 掌握地震小区划的原理及方法;
8. 掌握地震区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
9. 了解我国地震分布的规律;
10. 了解地震的成因理论与机制。
四、岩石风化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岩石风化基本概念、影响岩石风化因素、风化壳及分带标志和方法、岩石风化防护措施考试要求
1. 掌握岩石风化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影响岩石风化因素;
3. 掌握风化壳垂直分带标志及方法;
4. 掌握岩石风化防护措施。
五、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基本概念、斜坡应力分布特征、斜坡变形破坏形式及机理、崩塌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滑坡形态要素及分类、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斜坡变形破坏预测预报原理及防治措施考试要求
1. 理解斜坡的重应力分布特征,掌握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
2. 理解斜坡的变形破坏的实质,掌握斜坡的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
3. 掌握崩塌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
4. 掌握崩塌变形破坏的评价方法;
5. 掌握滑坡的形态要素及识别滑坡的方法;
6. 掌握滑坡分类依据及常用分类方案;
7. 掌握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8. 掌握斜坡稳定性评价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刚体极限平衡法评价的思路及原理;
9. 掌握滑坡防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重点掌握具体防治措施的特点及防治针对性;
10. 了解滑坡空间预测、时间预报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思路。
六、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渗透变形概念及形式、产生渗透变形的基本条件、渗透变形预测、防治措施
考试要求
1. 理解渗透变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影响渗透变形的基本形式;
2. 掌握产生渗透变形的基本条件及其影响规律;
3. 掌握渗透变形预测思路及评价方法;
4. 掌握渗透变形的防治原则及防治措施。
七、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溶蚀机理、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岩溶渗漏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岩溶塌陷工程地质问题
分析、岩溶渗漏及塌陷处理措施
考试要求
1. 理解溶蚀机理,包括溶蚀过程、混合溶蚀效应、其它离子的作用等;
2. 掌握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3. 掌握岩溶渗漏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4. 掌握岩溶区选择库坝位址的原则;
5. 掌握岩溶渗漏的防治措施;
6. 理解岩溶地基变形破坏的主要形式;
7. 掌握岩溶塌陷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潜蚀论、吸蚀论);
8. 掌握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方法(覆盖型岩溶区、裸露型岩溶区);
9. 掌握岩溶地基的处理措施。
八、泥石流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基本概念、形成条件、我国泥石流分布与活动特点、分类、基本特征、预测预报、防治措施
考试要求
1. 理解泥石流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泥石流分布与活动特点;
2. 掌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3. 掌握泥石流的基本特征;
4. 掌握泥石流的常用分类依据及方案;
5. 了解泥石流空间预测、时间预报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6. 掌握泥石流的防治原则及措施。
九、水库诱发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诱发地震的类型、水诱发机制、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条件、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诱发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及预测
考试要求
1. 掌握诱发地震的类型(以诱发成因分类);
2. 掌握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
3. 掌握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条件;
4. 掌握水库诱发地震的诱发机制(水岩作用、水诱发机制、不同构造背景条件下的诱发机制);
5. 了解诱发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及预测方法。
十、地面沉降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基本概念、地面沉降机理、地面沉降的地质背景条件、沉降预测、防治及控制措施考试要求
1. 掌握地面沉降的基本概念;
2. 了解我国地面沉降的基本特征;
3. 掌握地面沉降的诱发因素及地质环境;
4. 掌握地面沉降机理(主要是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
5. 了解地面沉降预测的内容、基本方法及预测成果;
6. 掌握地面沉降控制和治理的原则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