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2008年1月-2014年4月论述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6
2008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名词解释题 4. 简答题 5.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A.西周B.春秋C.战国D.汉朝正确答案:A2.主张“令顺民心”的先秦思想家是A.韩非B.邓析C.公孙侨D.管仲正确答案:D3.春秋时期,否定和抛弃周礼的是A.邓析B.管仲C.商鞅D.子产正确答案:A4.先秦法家理论之集大成者是A.秦始皇B.韩非C.李斯D.商鞅正确答案:B5.“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思想命题出自A.《墨子》B.《庄子》C.《老子》D.《商君书》正确答案:B6.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先秦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墨子D.老子正确答案:C7.“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一无讼思想的提出者是A.周公B.孔子C.庄子D.荀子正确答案:B8.管仲立法思想的明显特征表现为A.重农主义B.重农抑商C.重商主义D.重商抑农正确答案:C9.春秋决狱始于A.秦B.西汉中期C.西汉后期D.东汉中期正确答案:B10.汉初提出系统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治国理论的著作是A.《春秋繁露》B.《淮南子》C.《新书》D.《新语》正确答案:D11.犯罪存留养亲制度首创于A.北魏B.辽C.唐D.金正确答案:A12.柳宗元认为刑、礼的关系应是A.其用则合,其本则异B.其本则合,其用则异C.完全不同D.完全相同正确答案:B13.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的历史时代是A.南宋B.北宋C.元D.明正确答案:A14.唐代创立九卿议刑制度的是A.唐高祖B.唐高宗C.唐太宗D.唐玄宗正确答案:C15.明末清初,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思想家是A.顾炎武B.SE夫之C.黄宗羲D.梁启超正确答案:C16.明代提出“信赏罚,一号令”法律思想的历史人物是A.完颜雍B.朱棣C.朱元璋D.张居正正确答案:D17.在丘睿看来,刑罚的根本价值在于A.惟齐非齐B.哀矜忽喜C.明刑弼教D.杀无赦正确答案:C18.洪秀全认为造成当时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在于A.清朝统治者以“妖法”桎梏人民B.当时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C.“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D.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正确答案:C19.认为设置法律在于“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清末思想家是A.左宗棠B.张之洞C.曾国藩D.曾国荃正确答案:B20.曾国藩认为“修、齐、治、平”的结合点是A.大一统B.严刑重法C.天下一家D.一秉于礼正确答案:D21.将“私”看成是人们犯罪致刑之由的思想家是A.康有为B.魏源C.梁启超D.张之洞正确答案:A22.康有为认为要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必须A.去“九界”B.轻刑C.讲文明D.用严刑正确答案:A23.“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人是A.李鸿章、张之洞B.张之洞、袁世凯C.康有为、黄遵宪D.康有为、梁启超正确答案:D24.我国近代最早成立的高等法律学校是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京师法律学堂D.京师法政学堂正确答案:C25.在政治法律思想上,魏源比龚自珍更倾向于A.因势变法B.赞赏西方的政治制度C.对封建专制的抨击D.广收人才正确答案:B26.梁启超认为,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二者A.“体”完全相同B.“用”完全相同C.“体”部分不同D.“体”、“用’’皆同正确答案:A27.与比附类推原则最为接近的说法是A.“徒法不足以自行”B.“隆礼重法则国有常’’C.“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D.“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正确答案:C28.苟子思想中,与沈家本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的主张较为接近的是A.明分使群B.兼相爱,交相利C.暴君放伐D.有治人,无治法正确答案:D29.近代中国反对代议制的法律思想家是A.沈家本B.梁启超C.孙中山D.章太炎正确答案:D30.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首要反对的是A.满族人B.帝国丰义C.封建主义D.清政府正确答案:B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论述题1.简述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几个阶段?奴隶制时期,封建制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社会主义社会时期。
加以论述2.商朝的肉刑主要有哪几种?(1)墨刑。
面颊刺字并涂以黑墨。
(2)劓刑。
割掉鼻子。
(3)剕刑,也叫刖刑,断足。
(4)宫刑。
割掉男子的生殖器官,破坏女子的生育能力。
3.简述西周缔结婚关系的条件?①男女双方须严格服从父母之命,媒的之言。
②须达到一定的年龄。
《周礼》己男子三十而要娶:女子二十而嫁。
③须合乎“六札”的要求。
经过纳采。
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六道繁琐的程序。
④同姓不得力婚。
4.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刑,以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
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3)行刑,“重其轻者”。
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处罚。
5.简述邓析作竹刑?春秋时期郑国人邓析私人所作。
将法博条文写在竹筒上,便于携带。
后来被国家认可,才成为法律。
当时郑国的执政郑驷敞将邓析杀死,但用了他的竹刑。
6、试述秦律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秦朝关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主要规定在《田律》里。
其内容主要以下几方面:第一,春天2月正是林木生长时期,不要砍伐;土地干旱需要水,不要堵塞水道。
但有例外,人死要用木料做棺材,砍伐树木不受季节限制。
第二,不到夏天(春夏之交),不准取草烧灰,免得影响幼草生长,不准采取刚发芽的植物。
第三,不准捕捉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陷阱和网罟(音古)捕捉鸟兽。
到七月便解除禁令。
第四,居邑靠近养牛马的苑囿和禁苑的幼兽,正在繁殖期不准带狗去打猎。
第五,老百姓的狗进入禁苑,如果未追捕兽,不准打死;如果追捕兽,要打死。
在有专门警戒的地区打死的狗,要完整的上缴官府,在其他禁苑打死的,可以吃掉肉而上缴狗皮。
1、试述唐律的历史地位。
答:对唐以后封建法典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东亚各国日本、朝鲜、越南封建法典的影响。
2、试述马锡五审判方式。
马锡五是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
创造了贯彻司法民主的审判方式。
审判方式的特点: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处理案件;依靠群众正确办案;方便群众,诉讼手续简便。
3、试述唐朝几部主要唐律制定的情况。
答:唐朝先后颁布五部唐律,唐初高祖时期根据《开皇律》制定《武德律》,共12篇500条。
太宗贞观年间在《武德律》基础上制定《贞观律》,这部法典比旧律在刑罚方面又减轻很多,从而为唐律奠定了基本面貌。
高宗永徽年间又进行修订颁布,是为《永徽律》,永徽四年又颁布解释律文的《永徽律疏》,与律文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玄宗开元年间修订颁布了《开元律》。
上述唐律均十二篇五百条。
宣宗大中年间制定《大中刑律统类》,体例发生变化,共121门。
4、试述抗日民主政权《施政纲领》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相比较有哪些特点。
答:抗日民主政权施政纲领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制定的历史背景不同。
前者在政治上实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原则,边区人民包括地主、资本家,只要拥护抗日,不反共,皆可参加政府工作。
经济上调解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协调各种经济成分发展的原则,不立即消灭封建地主经济。
在民主与法制方面,作出了更系统、更成熟的规定,如保障人权,建立逮捕与审判制度等。
5、试述明朝法律严惩贪官污吏。
答:朱元璋深知贪官污吏是激起农民反抗斗争的重要原因,对封建国家造成严重的危害。
他从维护封建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严惩贪官污吏。
明律对“枉法赃”从严惩处:一般官吏80贯处绞刑;主管官吏不分首从满40贯处斩;监察官犯此罪加重二等处刑。
明初对于官吏的贪污行为,惩处尤其严厉。
洪武十八年,因户部侍郎郭桓与二司官吏共谋贪污国家粮食一案而受牵连着万人。
6、试述《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施行,共16条。
2008年10月中国法制史/课程代码00223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刑起于兵”,“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之语出自[A]P--10A《商君书·画策》B《周礼·秋官》C《尚书·吕刑》D《左传·昭公六年》2、商朝为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管理,制定了行政法律规范,称为[C]P-17A《国宪》B《九章》C《官刑》D《法经》3、以下各选项中,属于商、周法律形式的是[C]P-26A律B格C诰D科4、西周时期的刑书,称为[C]P-25A《禹刑》B《汤刑》C《九刑》D《吕刑》5、西周的五刑制度中,“死刑”称之为[B]P-28A具五刑B大辟C弃市D孥戮6、中国古代的法律由秘密状态变为向民众公开,这一转折发生于[C]P-47A商代B西周C春秋战国D秦代7、公元前513年,晋国主持“铸刑鼎”的大臣是[C]P-45(赵鞅、荀寅)A范武子B赵盾C赵鞅D邓析8、在中国古代法律中,“贼罪”是指[A]P-51A“害良”B“窃货”C强奸D“诈伪”9、在秦代,知情人必须告发、官府必须受理的案件,称为[A]P-72A公室告B非公室告C州告D诣阙告诉10、汉刑制改革的具体原因,源于[B]P-86A淳于公上书B缇萦上书C萧何上书D张汤上书11、汉初受命制定《九章律》的是[A]P-78A萧何B赵禹C张汤D叔孙通12、解释唐律律文的“疏”始作于[B]P-137A唐太宗时B唐高宗时C唐玄宗时D唐敬宗时13、唐太宗时期制定的“律”,称为[D]P-136A《武德律》B《开皇律》C《开元律》D《贞观律》14、在中国古代法律中,夫妻双亡后由近亲属指定的养子,称为[A]P-175A命继子B立继子C嫡子D庶子15、中国古代地方享有司法审判权的是[A]导论-5A地方行政长官B专职法官C军事长官D监察官16、唐律中相当于现代刑法典总则的是[A]P-143A名例律B卫禁律C户婚律D断狱律17、国家规章制度的汇编,在唐代称为[B]P-134A律B令C格D式18、入赘婚盛行于[C]P-197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19、《大清律例》规定“以价易出,约限回赎”者,称为[B]P-239A卖B典C买D赎20、清末“礼法之争”中“法理派”代表人物是[A]P-279A沈家本B张之洞C劳乃宜D梁启超21、清末预备立宪始于[D]P-267A修订法律B设立议院C召开国会D官制改革22、《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颁布于[C]P-270(1911年11月03日)A1902年B1906年C1911年D191223、清末《大清商律草案》体例上共分为[D]P-278A二编B三编C四编D五编24、“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最早出现于[B]P-277A《唐律疏议》B《大清新刑律》C《大清现行刑律》D《中华民国刑法》25、《大清民律草案》的起草完成于[B]P-277A1908年B1911年C1912年D1919年26、“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的修律原则,产生于[B]P-274A唐代B清末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2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A]P-294A责任内阁制B中央集权制C君主立宪制D总统制28、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D]P-327A立法制度B司法制度C行政制度D监察制度2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的原则中,提出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机构为[D]P-351A人民代表会议B资政院C参议会D工农兵会议(苏维埃)3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公布于[D]P-361A1931年B1932年C1933年D1934年二、多项选择题31、《周礼》记载的“三赦”包括[ACE]P-27A幼弱B不识C老旄D遗忘E愚蠢32、秦代的契约形式有[CDE]P-66A寄托契约B典当契约C买卖契约D借贷契约E租借契约33、清末修律过程中,先后颁布或起草了[BCDE]P-275A《大清律例》B《大清现行刑律》C《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D《大清商律草案》E《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34、北洋政府时期制定的一系列宪法性文件包括[BCD]P-306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C《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D《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E《钦定宪法大纲》35、革命根据地婚姻立法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P-361A婚姻自由B一夫一妻C男女平等D保护军婚E保护妇女儿童三、名词解释36、《茆门法》P-44答:1)春秋时期楚国制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中国法制史 2008年1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史书上记载:“吕命穆王,训夏( )。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赎刑2.秦朝的中央司法审判机关的长官叫( )。
A.大理寺 B.廷行事 C.廷尉 D.宗正府3,在我国法制史上,正式把“重罪十条”纳入法典的是( )。
A.魏律 B.北齐律 C.开皇律 D.唐六典4.首次规定封建五刑制度的法典是( )。
A.开皇律 B.大业律 C.唐律疏议 D.唐六典5.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是( )。
A.《开皇律》 B.唐律 C.《宋刑统》 D.《大清律例》6.我国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 )。
A.《九章律》 B.《北齐律》 C.《唐律疏义》 D.《宋刑统7.清朝主管审判的中央司法机关是( )。
A.刑部 B.大理寺 C.都察院 D.清吏司8.太平天阔的结婚证书叫( )。
A.合挥 B.聘书 C.婚约 D.合约9.武昌起义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共四章( )条。
A.21 B.20 C. 22 D.2410.我国第一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制定,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纲领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C.《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D.《中国土地法大纲》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商朝的监狱叫做( )。
A.图固 B.圜土 C.均台 D.牖里2.四周的婚姻制度有( )。
A.六礼 B.七去 C.三不去 D.五听3.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公布成文法,受到( )的批评。
A.孔丘 B.商鞅 C.魏文候 D.叔向4.秦朝的法律思想有( ),A.法令由一统 B.事皆决于法 C.以刑杀为威 D.严刑峻法5.以下是汉朝颁布的法典有( )。
A.九章律 B.沈命法 C.酎金律 D.左官律6.唐代御史台在御史大夫和中丞下设( )。
A.台院 B.殿院 C.察院 D.审刑院7.清朝制定的法律有( )。
中国法制史高等自学考试2002年到2014年历年论述题汇总中国法制史高等自学考试2002年到2014年历年论述题汇总2002年10月44.试述《开皇律》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45.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
2003年1月44.试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45.试述明代会审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003年10月44.试述大清律的制定过程。
45.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2004年10月44.试述汉文帝时期刑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45.试论清末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化。
2005年1月44.试述秦朝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45.试述抗日民主政权诉讼与审判制度的特点。
2005年10月44.试述《法经》的特点及其影响。
45.试析清末变法修律的历史意义。
2006年1月44.试述明朝中央司法机关的特点。
45.试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2006年10月42.试述唐朝的中央司法机关及职能。
43.试述清末变法修律的特点。
2007年1月42.试述汉初文景刑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3.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
2007年10月42.试论唐律的特点与影响。
43.试述根据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008年1月42.试述中古时期刑事法律制度中的特权原则。
43.试述清末的修律活动。
2008年10月42.试述唐朝法律有关贵族官吏特权的规定。
43.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民事诉讼制度中的“不干涉主义”原则。
2009年1月42.试述汉朝所确立的定罪量刑的新原则。
43.试述《中华民国民法》的主要特点。
2009年10月42.试述秦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43.试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的主要内容。
2010年1月42.试述清朝的会审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43.试述南京临时政府对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
2010年10月42.试述唐律的主要特点。
43.试述清末修律的影响。
2011年1月42.试论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第一节:古代中国法制的起源与发展一、古代中国法制的起源1.请简述古代中国法制的起源是如何发展的?古代中国法制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
在部落社会中,人们通过习俗和规则来维持社会秩序。
随着社会的演进,人们逐渐根据实际需要和经验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形成了初步的法制体系。
随着王国的兴起,各国在法律制度上逐渐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管理,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规体系。
二、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制度1.在封建社会时期,哪些法律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封建社会时期,以下法律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家族法:以家族和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法律规范。
•家法:以家族为单位,通过家族族长或族规来管理家庭内事务。
•刑法:对于犯罪行为和刑罚进行规范和制度化。
•土地法:对土地的使用、转让和继承等进行规定。
•官僚制度:规定了官员的任免、权力范围和责任等方面。
三、近代中国法制的变革与创新1.近代中国法制的变革与创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近代中国法制的变革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户口制度的建立:明确每个人的身份和居住地,为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提供便利。
•宪法的出现:确立国家权力机构的组织方式和职权范围,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新刑法的制定: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目标,对犯罪行为和刑罚进行规定。
•民法典的编纂:对个人、家庭和财产等方面的权益进行规范和保护。
•法院系统的建立:确保司法独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节: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一、重要事件1.辛亥革命对中国法制史的影响是什么?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国法制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实现了中国的政治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制度,实行了宪政、议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改革,为现代法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重要人物1.请列举三位对中国法制史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并简要描述其贡献。
•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汉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促进了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法制史论述题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1、试述“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
答:(1)西周统治者深刻地体会到,天命是会转移的,天不会永远眷顾某一族姓,神的意旨或自然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总是选择能够为民做主的统治者,从夏、商相继灭亡的经验教训来看,西周提出“德”的概念,天命总是归属于有“德”者。
(2)西周的统治者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周人想要保住所受的天命,就必须“王其疾敬德”,“以德配天”。
“德”表现于社会生活即“敬天保民”,就是要统治者尊敬上天,同时要时刻小心翼翼地以高标准的德严格要求自己,要“怀保小民”。
标榜“敬天”,最终落实到“保民”上。
“德”表现于法律上即为“明德慎罚”。
所罚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
所谓慎罚,就是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定罪量刑的刑法适用原则,即无论立法、司法都必须崇德,慎重从事,制定法规,任用法官,审理案件,施用刑罚,不可轻率。
与商朝末年的滥用酷刑相比,慎罚的提出无疑具有极大的进步性。
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2、试述西周的礼治思想。
答:礼是德的具体化,是“德”落实于实际社会的表现。
礼治的思想在西周达到完善,从此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1)礼的核心原则:亲亲、尊尊。
西周的礼已经发展成为维护等级制度、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是治理国家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制度,它的核心原则为亲亲和尊尊。
所谓“亲亲”即亲其所亲,亲爱自己的亲属,它相对于疏而言,着眼于调整家族内部的关系。
“尊尊”即尊其所尊,尊爱自己的尊长,它相对于卑而言,不仅调节父子,夫妻之间的尊卑关系,更主要的是调整君臣之间、贵族之间、贵族平民之间的尊卑关系。
至尊莫如君,臣对君要“忠”。
“忠”与“孝”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核心的价值观。
(2)礼的基本内容:五礼。
周礼的内容非常丰富,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小到个人的言行视听,社会的风俗习惯、礼节仪式,无不包括在其中。
中国法制史论述题(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法制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1.古代法制史2.中古法制史3.近现代法制史三、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意义四、结论正文一、引言法制史作为一门研究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学科,对于我们了解国家法律制度的形成、演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法制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并分析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意义。
二、中国法制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1.古代法制史古代法制史主要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的法律制度。
这一阶段的法制史具有以下特点:(1)法律制度以礼法结合为主,礼刑并用,注重道德教化。
(2)法律体系以刑法为核心,民法、行政法等相对薄弱。
(3)法律适用具有较强的等级性,皇帝和贵族享有法律特权。
2.中古法制史中古法制史主要包括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法律制度。
这一阶段的法制史具有以下特点:(1)法律制度逐渐完善,法典编纂频繁,如《唐律疏议》、《大明律》等。
(2)法律体系日趋健全,刑法、民法、行政法等逐渐发展。
(3)法律适用相对公平,对皇帝和贵族的法律特权有所限制。
3.近现代法制史近现代法制史主要包括鸦片战争至今的法律制度。
这一阶段的法制史具有以下特点:(1)法律制度受到西方法制的影响,开始进行近代化改革。
(2)法律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3)法律适用日益公平,取消了皇帝和贵族的法律特权,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意义研究中国法制史有助于我们了解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从中发现规律,为现实和未来的法制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研究中国法制史还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提高国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四、结论综上所述,中国法制史是一段悠久且丰富的历史,其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法制史论述题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法制史的发展阶段1.先秦时期2.秦汉时期3.魏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5.宋元时期6.明清时期7.近代时期三、中国法制史的主要特点1.法制思想的多元化2.法典的编纂与发展3.法律制度的演变与传承4.司法体制的变迁四、结论正文:法制史是一门研究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学科,它涉及到法律思想、法律制度、司法体制等方面。
中国的法制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本文将从中国法制史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法制史的发展阶段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的法制思想,如儒家的“礼治”、法家的“法治”等,为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法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秦律》,实行“法治”。
汉代继承秦制,又有所发展,出现了“律令”制度。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制受到玄学、佛教等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典权制度”,法律制度逐渐多元化。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法制史进入繁荣时期。
隋朝编纂《开皇律》,唐朝编纂《永徽律疏》,形成了以律、令、格、式为主的法典体系,司法体制也日益完善。
5.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法律制度继续发展,出现了“刑统”制度,法律逐渐向社会下层普及。
明清时期,法制史进入成熟时期,法典体系更加完善,司法体制也日益严密。
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法制史进入成熟时期,法典体系更加完善,司法体制也日益严密。
7.近代时期近代时期,中国法制史受到西方法制的影响,开始进行近代化改革,如清末的“预备立宪”、民国时期的“六法全书”等。
二、中国法制史的主要特点1.法制思想的多元化中国法制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法制思想始终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儒家的礼治、法家的法治、道家的无为而治等,这些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国法制史的发展。
2.法典的编纂与发展中国法制史的法典编纂始于先秦时期,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典体系。
中国法制史最全的论述题1.中国法制史经历了奴隶制时期、封建制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时期。
在每个阶段,法律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商朝的肉刑主要包括四种:墨刑、劓刑、剕刑和宫刑。
墨刑是在面颊上刺字并涂黑墨;劓刑是割掉鼻子;剕刑又称刖刑,是断足;宫刑是割掉男子的生殖器官,破坏女子的生育能力。
3.西周缔结婚姻关系有以下几个条件:男女双方必须服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年龄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周礼》规定男子三十岁要娶,女子二十岁要嫁;双方还要符合“六札”的要求,包括纳采、问名、___、纳徽、请期和亲迎等程序;同时,同姓不得通婚。
4.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三个内容:首先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即不论身份地位,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刑;其次是“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即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最后是行刑时要“重其轻者”,即对轻罪加重处罚。
5.___作竹刑是在春秋时期,他将法律条文写在竹筒上,方便携带。
后来被国家认可,成为法律。
然而,___被___执政___杀死,但___却被保留下来。
6.___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主要规定在《田律》中。
其中包括几个方面:春天是林木生长的时期,不要砍伐;土地干旱需要水,不要堵塞水道;不准取草烧灰,免得影响幼草生长;不准捕捉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陷阱和网罟捕捉鸟兽。
这些规定都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资源。
重罪十条”最初出自北齐律,是后世封建法典中的“十恶”之一。
它将危及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十种犯罪集中置于律首,以强调这些罪行是打击的主要对象。
这些罪行包括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和内乱。
犯这些罪行的人不在“八议”的论赎范围之内。
隋唐直至明清封建法典所规定的“十恶”,都是在此基础上稍加损益而成的。
重罪十条包罗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把礼法结合起来,使法律更好地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封建统治的秩序。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最早的法律文献是哪部?A.《周礼》B.《九章算术》C.《程虚中山法书》D.《唐六典》答案:A2. 关于汉代的法律体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汉代以律令为主,罚则较重。
B. 汉代倡导法治理念,重视制度建设。
C. 汉代取消了“众刺”的刑罚。
D. 汉代法律制度没有得到较大发展。
答案:B3. 清朝刑律体系中规定的重要刑罚有:A. 鼻割、耳割、流放。
B. 鞭刑、钉耳、流放。
C. 宫刑、流放、笞刑。
D. 凌迟、受刑。
答案:D4.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刑律大纲》对哪个领域的法律提出了较多的规范和完善?A. 财产犯罪B. 人身安全犯罪C. 道德犯罪D. 反动活动答案:B5. 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一次全面修订是在哪一年?A. 1979年B. 1996年C. 2012年D. 2018年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答案:战国时期的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和商鞅。
他们强调法律的严明和严厉执行,主张以法治国。
法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包括重视刑罚的威慑作用,提出“赏罚分明”、“轻重明白”等原则,强调法律的公正和权威性。
法家思想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对后世的法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简述明清时期的法律特点。
答案:明清时期的法律体系以明代的刑律为基础,并在清代进行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明清时期的法律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体系逐渐完备,刑律编纂较为系统。
其次,法律执行方式多样,包括官制、厂刑和民间习惯等。
再次,明清时期的法律注重治安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对财产犯罪和人身安全犯罪进行了严厉打击。
最后,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对一些先进的刑法理论进行了吸收和借鉴,如儒家的“仁政”思想和西方的启蒙思想等。
3.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刑法发展历程。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刑法经历了多次修改和修订。
其中,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刑法典,对战争罪和经济犯罪进行了规范。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商朝专司占卜,并拥有一定立法、司法解释权的官吏是(A)A.司寇B.司隶C.史D.太师2.五刑中的膑刑是指(A )A.截去膝盖骨B.断脚C.割鼻子D.去势3.西周时期将过失犯罪称为( A )A.眚B.非眚C.非终 D.惟终4.西周初期制定周礼的是( B )A.周成王B.周公C.周穆王 D.周康王5.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 C )A.傅别B.书契C.质剂D.判书6.公元前536年,在郑国“铸刑书于鼎”的是(B)A.赵盾B.子产C.邓析D.赵鞅7.作为法典的篇目,“杂法”最早出现于(A)A.《法经》B.《九章律》C.《北齐律》D.《晋律》8.汉代“春秋决狱”的要旨是( D )A.缘法定罪B.一断于法C.一准乎礼D.论心定罪9.以“六条问事”对地方郡县官吏进行监督的是( B )A.秦朝B.汉朝(汉武帝时期)C.唐朝D.清朝10.最早将“八议”入律的是(C )A.《法经》B.《九章律》C.《新律》D.《北齐律》11.隋《开皇律》12篇的体例源于( D )A.《新律》B.《晋律》C.《武德律》D.《北齐律》12.科举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C )A.汉朝B.晋朝C.隋朝D.唐朝13.唐律规定,在他人土地里发现宿藏物,其所有权归( D )A.土地所有者B.国家C.发现人D.发现人和土地所有者各半14.唐朝主持制定《永徽律》的是( C )A.萧何B.杜预C.长孙无忌D.窦仪15.折杖法创设于(B)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6.“鞫谳分司”的司法审判制度始于( C )A.秦朝B.汉朝C.宋朝D.元朝l7.《大元通制》中的“断例”相当于其他王朝的(C )A.敕B.令、格和式C.律D.疏议18.明代的军事特务机关称为( D )A.东厂B.西厂C.三法司D.锦衣卫19.清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将六科给事中并入(A )A.都察院B.御史台C.大理寺D.刑部20.清末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的最大特点是( C )A.实行民主B.实行共和C.行君主专制之实D.实行内阁制21.清末法制变革,在形式上选择的仿效对象是( C )A.美国B.英国C.日本D.法国22.《大清民律草案》中的“亲属”与“继承”两编的主要起草机构是( B )A.礼学馆B.修订法律馆C.法部D.大理院23.清代经秋审、朝审,决定奏请皇帝批准后付诸执行的案件称为( D )A.留养承祀B.可矜C.情实D.缓决2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以“宪法”命名的法典公布于( C )A.1912年B.1914年C.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即“贿选宪法”D.1946年25.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商法”的是(A)A.晚清政府B.北洋政府C.南京临时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26.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的惩戒机构是( B )A.行政院 B.公务员惩戒委员会C.监察院D.考试院27.《中华民国约法》俗称( C )A.“天坛宪章” 即《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3年10月由宪法起草委员会通过B.贿选《宪法》即《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C.“袁记约法”D.《十九信条》全称《宪法重大信条十九》1911年清政府为度过危机而制定28.根据地婚姻立法中首次提出男女平等原则的是( B )A.《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B.《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C.《山东省婚姻条例》D.《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29.在新民主主义宪政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司法独立主张的是( D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C.《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D.《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30.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所规定的有期徒刑最高为( D )A.五年B.十年C.十五年D.二十年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包括(AB )A.亲亲B.尊尊C.长长D.男女有别E.一断于法32.汉朝官吏选拔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ADE )A.察举B.乡试C.科举D.辟举E.征召3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所确立的评定程序基本上包括(BCD )A.都评B.州议C.司徒审D.尚书决E.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九品中正制的评定程序基本上包括:郡议;州议;司徒审;尚书决。
2008年10月中国法制史/课程代码00223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刑起于兵”,“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之语出自[ A ] P--10A 《商君书·画策》B 《周礼·秋官》C 《尚书·吕刑》D 《左传·昭公六年》2、商朝为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管理,制定了行政法律规范,称为[ C ] P-17A 《国宪》B 《九章》C 《官刑》D 《法经》3、以下各选项中,属于商、周法律形式的是[ C ] P-26A 律B 格C 诰D科4、西周时期的刑书,称为[ C ] P-25A 《禹刑》B 《汤刑》C 《九刑》D《吕刑》5、西周的五刑制度中,“死刑”称之为[ B ] P-28A具五刑 B 大辟 C 弃市 D 孥戮6、中国古代的法律由秘密状态变为向民众公开,这一转折发生于[ C ] P-47A 商代B 西周C 春秋战国D 秦代7、公元前513年,晋国主持“铸刑鼎”的大臣是[ C ] P-45(赵鞅、荀寅)A 范武子B 赵盾C 赵鞅D 邓析8、在中国古代法律中,“贼罪”是指[ A ] P-51A “害良”B “窃货”C 强奸D “诈伪”9、在秦代,知情人必须告发、官府必须受理的案件,称为[ A ] P-72A 公室告B 非公室告C 州告D 诣阙告诉10、汉刑制改革的具体原因,源于[ B ] P-86A 淳于公上书B 缇萦上书C 萧何上书D 张汤上书11、汉初受命制定《九章律》的是[ A ] P-78A 萧何B 赵禹C 张汤D 叔孙通12、解释唐律律文的“疏”始作于[ B ] P-137A 唐太宗时B 唐高宗时C 唐玄宗时D 唐敬宗时13、唐太宗时期制定的“律”,称为[ D ] P-136A 《武德律》B 《开皇律》C 《开元律》D 《贞观律》14、在中国古代法律中,夫妻双亡后由近亲属指定的养子,称为[ A ] P-175A 命继子B 立继子C 嫡子D 庶子15、中国古代地方享有司法审判权的是[ A ] 导论-5A 地方行政长官B 专职法官C 军事长官D 监察官16、唐律中相当于现代刑法典总则的是[ A ] P-143A 名例律B 卫禁律C 户婚律D 断狱律17、国家规章制度的汇编,在唐代称为[ B ] P-134A 律B 令C 格D 式18、入赘婚盛行于[ C ] P-197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19、《大清律例》规定“以价易出,约限回赎”者,称为[ B ] P-239A 卖B 典C 买D 赎20、清末“礼法之争”中“法理派”代表人物是[ A ] P-279A 沈家本B 张之洞C 劳乃宜D 梁启超21、清末预备立宪始于[ D ] P-267A 修订法律B 设立议院C 召开国会D 官制改革22、《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颁布于[ C ] P-270 (1911年11月03日)A 1902年B 1906年C 1911年D 191223、清末《大清商律草案》体例上共分为[ D ] P-278A 二编B 三编C 四编D 五编24、“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B ] P-277A 《唐律疏议》B 《大清新刑律》C 《大清现行刑律》D 《中华民国刑法》25、《大清民律草案》的起草完成于[ B ]P-277A 1908年B 1911年C 1912年D 1919年26、“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的修律原则,产生于[ B ] P-274A 唐代B 清末C 北洋政府D 南京国民政府2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A] P-294A 责任内阁制B 中央集权制C 君主立宪制D 总统制28、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D ]P-327A 立法制度B 司法制度C 行政制度D 监察制度2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的原则中,提出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机构为[ D ]P-351A 人民代表会议B 资政院C 参议会D 工农兵会议(苏维埃)3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公布于[ D ]P-361A 1931年B 1932年C 1933年D 1934年二、多项选择题31、《周礼》记载的“三赦”包括[ ACE ] P-27A 幼弱B 不识C 老旄D 遗忘E 愚蠢32、秦代的契约形式有[ CDE ]P-66A 寄托契约B 典当契约C 买卖契约D 借贷契约E 租借契约33、清末修律过程中,先后颁布或起草了[ BCDE] P-275A《大清律例》B《大清现行刑律》C《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D《大清商律草案》E《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34、北洋政府时期制定的一系列宪法性文件包括[ BCD ] P-306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C《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D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E 《钦定宪法大纲》35、革命根据地婚姻立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ABCD ] P-361A 婚姻自由B 一夫一妻C 男女平等D 保护军婚E 保护妇女儿童三、名词解释36、《茆门法》P-44答:1)春秋时期楚国制定。
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法制史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8.西周时,格伯以良马四匹折价,购买倗生三十田。
双方签订买卖契约,刻写竹简之上,中破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
依西周礼法,该契约的称谓是下列哪一种?A.傅别B.质剂C.券书D.书券9.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几部法典的结构体例,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法经》中相当于近代刑法典总则部分的“具法”被置于六篇中的最后一篇B.《魏律》对秦汉旧律有较大改革,如将“具律”改为“刑名”,并将其置于律首C.《晋律》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并将法典篇章数定为二十篇D.《永徽律疏》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分为十二篇三十卷10.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
”关于“不为刑辟”的含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不制定法律B.不规定刑罚种类C.不需要判例法D.不公布成文法11.关于罗马法的法律分类,下列哪一类是以法律的适用范围为根据划分的?A.公法和私法B.人法、物法和诉讼法C.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D.市民法与长官法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所设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本部分含51-90题,每题2分,共80分。
57.中国古代社会的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
关于这一制度,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B.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实行“三复奏”,在京师实行“五复奏”C.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取代了死刑复奏制度D.死刑复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58.关于《永徽律疏》,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永徽律疏》又称《唐律疏议》,是唐太宗在位时制定的B.《永徽律疏》首次确立了“十恶”即“重罪十条”制度C.《永徽律疏》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做了精确的解释,而且尽可能以儒家经典为根据D.《永徽律疏》是对《贞观律》的解释,在中国立法史上的地位不如《贞观律》59.关于外国法律制度,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罗马法中的继承分为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早期采取“限定继承”的原则,后来逐步确立了“概括继承”的原则B.法国1875年宪法由《参议院组织法》、《政权组织法》和《国家政权机关相互关系法》三部宪法性文件组成,不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宪法法典C.英国制定法在法律渊源中的重要性不如普通法和衡平法,但其效力和地位很高,可对判例法进行调整、修改D.德意志帝国于1877年1月27日颁布《法院组织法》,确认了司法独立原则,规定审判权由独立的法院行使,审判只服从法律,法官实行终身制答案与解析8.答案:B解析: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这种契约写在简牍上,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份。
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3.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
4、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5、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6、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
7、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
8、简述周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9、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10、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儒家化过程是如何完成的?11、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原因。
12.试述?法经?的构造、内容及特点。
13.试述商鞅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进一步开展表现在哪些方面?15、试析唐律的特点。
16、试析唐朝法制与中华法系的关系。
17、试析唐律在中国古代法制开展史上的地位。
18、元朝法制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19、清律的哪些内容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法制的特点?20、简述中国古代贵族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
2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贱民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
22、试析汉初文景帝的刑制改革。
23、简述唐律五刑制度的主要内容。
24、试述明初重典治吏的主要规定。
25、简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
26、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27、论中国古代行政法的特点。
28、简述孟子的“仁政〞法律思想。
29、简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30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含义、开展过程及其结果。
31、试析清末的预备立宪。
32、简述商鞅变法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33、简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法制的影响。
34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含义、开展过程及其结果35、试析清末的预备立宪。
36、试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
37、试析清末法制变革。
38、试述?大清现行刑律?的特点。
39、试述?大清新刑律?的特点参考答案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影响非常大,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的重要社会制度。
这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根底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统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
所谓宗法是从以血缘关系为根底的氏族社会的传统习惯演变而来的。
1、礼法结合过程(一)汉代礼法结合的开端汉律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首次确立了峻礼教以防,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
这是引礼入律的最重要的标志。
所谓“准五服以制罪”即对于九族之内亲属之间相互侵害的犯罪行为,要根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刑。
“服制愈近,对以尊犯卑者的处罚愈轻,对以卑犯尊者的处罚愈重;服制愈远,则与此相反”这一原则的确定“,是按照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将儒家礼的原则引入刑事立法原则中”。
作为定罪量刑的首要依据,这显然是引礼入律。
融礼于法的产物,也是是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重要表现。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礼法结合的新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礼法结合的新阶段。
三国时,曹操、诸葛亮是以“重法”而著称的,然而,他们的“重法”也是打着“德主刑辅”的旗帜进行的,曹操说他的立法宗旨是:“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
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诸葛亮则主张立法要体现“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的精神,他说:“明君理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
”这里所说的“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纪”,即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间关系的“六纪”,这表明他是推崇正统的“德主刑辅”思想的。
(三)隋唐礼法结合的成熟隋初制定《开皇律》时,隋文帝杨坚就敕令尚书左仆射高颖、上柱国郑译等人,要坚持以“导德齐礼”为指导思想,把封建道德规范注入法律之中。
《开皇律》在篇章体例上大致继承了《北齐律》,《开皇律》在《北齐律》“重罪十条”的基础上,改为“十恶”,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到了唐代,礼法综治的治国模式已臻于成熟和定型。
在唐律中,礼不但指导着法律的制定,而且体现宗法伦理关系的复杂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了。
唐太宗李世民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的主张,就是推行德治,施刑罚。
★★★试论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
礼与刑是西周法律的两个基本方面。
二者在规范内容、社会功能、实施上不尽相同:(1)从规范的内容来看,礼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主要属于道德范畴,有部分内容属于法律的范畴,它确认和维护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富分配的秩序;刑是规定对各种犯罪行为应处以何种刑事制裁的规范,都属于法律范畴。
(2)从社会功能来看,礼起到“禁恶于未然”的作用,而刑则起到“禁恶于已然”的作用。
(3)从实施上来看,礼主要是通过舆论、教化发挥作用,严重违反礼的才施以刑罚,刑是通过各种刑罚的实施来惩戒犯罪;并且西周时期奉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法制原则,以上可见礼与刑在实施方式、实施对象上存在着巨大差别。
礼与刑又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法律规范体系。
与西周“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相一致,统治者以礼为主,以刑为辅;只有当礼失去效用时,才施用刑罚,刑是礼必要的补充。
同时,刑的制定和实际施行,在很大程度上要以礼为指导,用刑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礼治秩序。
春秋战国★★★试论《法经》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法经》在立法宗旨、内容和体例方面具有以下四点特征:(1)维护和巩固新的封建制度。
《法经》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统治地位后,为了维护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为了确认和保护封建经济关系而制定的。
(2)确立和维护新的封建等级制度。
《法经》虽然在形式上废除了奴隶制的等级制度,但是它又确立和维护了新的封建等级特权。
对违反封建等级制度者予以严惩。
(3)体现了法家重刑轻罪的原则。
《法经》体现了早期法家代表人物李悝“重刑轻罪”、“以刑去刑”的思想,即对于有轻微犯罪行为的人也要处以重刑,以达到使人们不敢轻易违法犯罪效果,从而起到预防违法犯罪的作用。
(4)开创了我国封建法典编纂的新体例。
《法经》改刑为法,使法与刑分离。
它首先开列罪名,然后规定刑罚,开创了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编纂体例。
此后的秦律、汉律在体例上都其影响。
1、试述西周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P27一、矜老恤幼原则。
对儿童、老人及痴呆者犯罪,除故意杀人外,一般均可依法赦免,不追究刑事责任。
二、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原则。
西周时已对犯罪主观状态的故意与过失有所区分,对惯犯与偶犯的不同危害性有所认识,对故意犯罪和惯犯从严惩处,对过失犯罪及偶犯从轻处罚。
三、罪疑从轻、众疑从赦原则。
在行刑时,有可轻可重的余地时,应从轻;在遇到赦免的机会时,应从重罪之上进行赦免,体现疑罪从轻原则;并要求对疑案,应征求大众的意见,当大家都认为案件仍有可疑情形时,应赦免其罪,体现众疑从赦原则。
四、世轻世重原则。
西周统治者认为应根据不同社会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法,对新征服的国家,应用轻典去治理,以安抚人心,巩固统治;对社会较稳定的国家,就应以常刑对待;对待社会动荡的乱国,要运用重典去达到社会的治理。
2、试述春秋末期郑、晋两国的“铸刑书(鼎)”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P45/46/47郑国铸刑书:约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于鼎”,既预示着法的权威与神圣,也是用鼎这一载体表明法的稳固与彰明。
晋国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赵盾所作的法典铸在鼎上时,公之于众,遭到了孔子的反对。
历史意义: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意义。
成文法公布后,法的公开成为历史潮流,从此以后,秘密法再也无法延续。
同时,秘密法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刑依法定的局面逐渐打开,以刑统罪宣告结束。
并且,成文法的公布,打破了“礼治”的传统,“法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受到限制,为新的封建制法律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国法学也伴随着成文法的公布及由此所带来的争论而初步萌芽,私家法律教育逐步兴起。
3、试述秦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P56一、事皆决于法:在这一法制思想指导下,秦朝在立法上越发细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调整范围非常广泛,从政治到经济、从生产到生活,一切均有相关法律进行调整。
二、法令由一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里,其他人不得篡夺;二是法度统一,全国各地适用同样的法律。
在这种法制思想指导下,秦朝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强调君主独断,法自君出。
三、轻罪重刑:这是法家的重刑主义理论,以期通过轻罪重刑的手段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4、试述汉朝所确立的定罪量刑的新原则。
P82一、矜老恤幼原则。
具体表现为:1)除特殊犯罪和诬告及杀伤罪外,一般可以免刑;2)具体刑罚上给予宽宥;3)监禁期间免戴刑具的优待;4)女徒顾山。
二、上请制度。
是指贵族官僚犯罪后,一般司法官无权审理,必须奏请皇帝裁断。
皇帝根据犯罪者的具体情况决定减免刑罚的制度。
三、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
是指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首谋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发和作证。
5、试论中国古代死刑复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P125、126人死不可复生,为了慎重对待和处理死刑重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步完善死刑复奏制度.南朝宋和北魏法律均有规定,对于已判定死刑的案件,最后决定权应属于皇帝,行刑前请皇帝再次核准,待核准后,再下达死刑执行的命令。
死刑复奏制一方面显示了对死刑重罪的慎重,同时也是使得皇帝直接控制大案要案,地方的死刑决定权收归中央,是皇权加强的表现。
死刑复奏制度为隋唐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为死刑三复奏、五复奏制度。
唐朝的死刑复奏一般是“三复奏”,即要经过三次复奏。
6、试述唐律的主要特点。
P138一、礼法结合。
唐律集以前各律之长,把礼法融为一体,是一部礼法完全结合的法典。
唐律中礼法的结合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礼是立法的依据。
礼的精神体现在一般原则、罪名和刑罚等各领域。
第二方面,法是维护礼的武器。
唐律中的法处处以维护礼为己任,打各种违礼行为。
法极力维护皇权,父权和夫权。
二、首创“疏议”。
唐律首创“疏议”,把对律文的解释和补充形式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中国的法律解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显优于以往任何的法律解释。
三、律条简要。
唐律只有12篇500条,内容比以往的律简约了许多。
唐律是从以《北齐律》为基础的《开皇律》发展而来,贯彻了精简和宽平的原则,以致律条更为简要,宽简适中。
四、立法技术完善。
唐朝的立法者吸取了以往的立法经验,掌握了较高的立法技术,能使法律内容化繁为简。
7、试论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所产生的影响。
P141一、对唐后中国的封建朝代立法的影响。
唐律对唐后一些封建朝代的立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
如宋朝主要法典《宋刑统》在体例上沿用了唐律的构架,内容上袭用唐律较多;《大明律》也以唐律为宗,其结构与唐律基本相同,律中的大部分内容与唐律相同或相似。
《大清律例》内容大量取自唐律,多数内容与唐律相同或相近。
二、对当时东南亚国家立法的影响。
唐律还对当时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立法产生过影响,涉及的国家包括朝鲜、越南、日本等,是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
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唐律的内容,并以其为基础,制定本国法律。
鉴于唐律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世界学术界对唐律和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华法系给予很高的评价,可见,唐律的影响以及它在世界法制史中的重要地位。
8、试述中古时期(唐朝法律有关贵族官吏)刑事法律制度中的特权原则。
P146★一、议,即八议,指八种高官达贵犯罪后,享有通过大臣集议,再经皇帝裁决而减免刑罚的一种特权。
二、请,即通过“上请”程序而减免刑罚的一种特权。
三、减,指有一定身份的官员及及其亲属犯有流以下罪的,可享有减一等处罚的一种特权。
四、赎,指官吏贵族及其亲属犯有流以下罪的,可享受用铜赎罪的一种特权。
五、官当,指官吏可用官品来抵罪的一种特权。
9、试述明朝会审制度的内容及其特点。
P225明朝会审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1、九卿圆审,是指由九位中央行政长官会同对全国死刑要案进行复审的制度。
2、朝审,是由朝廷最高级官员会审已被判决秋后处决的死囚犯的制度。
3、热审,是在暑热季节到来前由朝廷官员会审在押未决囚犯的制度。
4、大审,是皇帝定期派出代表和朝廷高级官员会审在押罪囚的制度。
其特点:1、参加会审的均为朝廷高官,主要针对的是疑难案件或大案。
2、监察机构在会审中占据重要地位。
3、会审主要是众多官员会同审理,为皇帝的最后裁决提供意见。
10、试述清朝在限制诉讼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P2471、强调“调处息讼”。
清代法律维护宗族权力,在国家法律肯定下,各种乡规民约、家法族规大都确认宗族有调处权,甚至惩处权。
2、起诉时间的限制。
清朝律例规定,每年四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为“农忙止讼日”,除重罪案件外的诉讼一律不予受理。
在这四个月内是禁止起诉的。
此外的八个月期间,官府也尽量限制诉讼。
3、起诉形式的限制。
清代诉讼程序,首先起诉必须是书面形式,诉状必须由官府指定的代书书写,然后盖上官府发给印戳才有效。
诉状的格式、字数等稍有不符,官府就拒绝受理。
其次,规定所有原告必须亲自到衙门呈递诉状,除老幼残疾及妇女之外。
禁止越诉和诬告,违者治罪。
此外,严格限制讼师参与诉讼。
11、试述清朝的会审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P282会审公廨,又称会审公堂,是英美列强强迫清政府在租界设立的特殊司法审判机关,实际由外国人控制,主要负责华洋混合案件的审理。
租界是英、法、美等国在中国领土上划定的本国势力范围。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英国分别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正式确认外国领事可以参与对中国人的审判。
在此基础上,186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与清政府达成协议,在租界内设立审判机构,名为“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后改名为“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
按照协议规定,会审公廨管理各国租界内钱债斗殴、窃盗、词讼等案件,凡牵涉有约国洋人必须到案的洋华诉讼,无约国洋人与华人的互相诉讼以及被外国人雇佣和延请的中国人的诉讼,外国领事均有权参加会审。
会审公廨的经费由中国政府划拨,名义上是中国的司法机关,但实际上完全被外国领事所把持。
会审只是空有其名,审判的主动权也几乎被国领事所控制,中国官员大多是象征性的陪衬。
会审公廨起初仅在上海出现,不久,又从上海扩大到厦门等开放口岸。
会审公廨的出现,是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扩充和延伸,是晚清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的重要体现。
12、试述清末的修律活动。
P273清末修律活动是清政府在各种压力下被迫推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重大法律变革,同时,修律也是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法律文化进步的内在需求。
修律的指导思想是1、西法与中法相结合;2、修律与促进法制文明相结合;3、修律与传播法律新思想相结合。
修律的主要内容包括:1、删除旧律旧例,改订刑罚制度,废除一些残酷的刑种和明显不合时宜的制度;2、制定新律。
修律的影响:1、直接导致了传统法律体系的解体。
2、为中国法制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3、直接促进了西方法律思想、法律观念的引进和传播。
13、试述《大清新刑律》的主要内容。
P276一、改变了旧律体制,抛弃了“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
删除了与刑律无关的条文,采用近代西方专门刑法典体例,取消附例,改为“总则”和“分则”两编。
总则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分则为具体的罪名。
二、确立了新的刑罚制度。
取消流刑、遣刑,将刑罚分为主刑和从刑两类。
主刑由重到轻分为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五种;从刑分为褫(chi)夺公权与没收财产两种。
在死刑中废除了斩刑,一律改为绞刑,并将在闹市执行改在监狱内执行。
三、减少死刑条款,减轻刑罚。
原《大清律例》中涉及死刑的条款有四百多条,《大清新刑律》保留了40条,对数罪并发的量刑,实行限制加重主义,注意对罪犯实行感化教育,使其改过自新。
为此,采用了“缓刑”与“假释”制度,对刑事责任规定了追诉和执行的时效,过了规定期限,可免予追诉或处罚。
四、采用了近代西方的刑法原则,实行罪刑法定主义。
删除了比附制度,规定“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强调刑罚不溯及既往,废除了“八议”及“减”、“请”、“官当”制度,取消了“十恶”;采用了许多近代法律术语,如缓刑、假释、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等。
14、试述清末修律的影响。
P280首先,修律直接导致了传统法律体系的解体。
修律过程中制定的刑法、民法、商法等草案突破了中华法系的框架,大量沿用西方近代的法律术语,法律原则和制度,且逐步传播并为中国人慢慢接受。
可以说,新法律的诞生是中国传统法律体系解体的直接原因。
其次,修律为中国法制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清末修律颁布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客观上成为后来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基础,为中国法律从封闭的传统体系走向开放的近代法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中国法制近代化必不可少的步骤。
再次,修律直接促进了西方法律思想、法律观念的引进和传播。
此次变法修律,是中国自商鞅变法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变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引进和介绍西方近现代法律思想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