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金银行培训之上市银行的率先股改民生银行的资本市场创新之路

立金银行培训之上市银行的率先股改民生银行的资本市场创新之路

上市银行的率先股改民生银行的资本市场创新之路

2000年12月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经叔平敲响了民生银行上市的锣声,民生银行作为国内第三支银行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十年来,这家作为中国银行业改革试验田而成立的民营银行,在为中国银行业带来一系列改革创新成果的同时,也为资本市场带来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作为资本市场的合格参与者,民生银行从酝酿上市之日起就在为金融类企业成为资本市场的合格竞争者、如何为资本市场带来新鲜血液和治理典范而进行持续探索,这些探索为民生银行创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众多第一;作为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民生银行持续完善信息披露和改进投资者关系方面,以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和良好的投资者关系而成为上市公司的典范。

上篇:资本市场创新探索

从1999年8月开始讨论上市问题起,民生银行就在为资本市场的创新进行探索:成为证监会实施《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后的第一家上市银行;2003年2月40亿元可转债的发行激活了可转债市场;2005年11月成为首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银行;2007年6月完成资本市场最大的一笔私募……

上市树信披新标杆

作为中国银行业改革试验田的民生银行,注定要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创新进行更多的探索,承担更多的使命。

1999年8月民生银行开始讨论融资事宜,并果断地确定了上市融资的计划,迅速启动了上市有关事项。此前,已有深发展、浦发银行上市在先,民生银行并非第一个涉足资本市场的银行。

但就在民生银行上市前夕的2000年11月14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并对金融企业上市发行的信息披露做了特别规定。

特别规定要求金融机构除按证监会有关招股说明书的一般规定外,还应根据其行业特点,充分披露其资产质量、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状况,以及与一般上市公司不同的会计科目。

在报表审计方面,特别规定不仅要求金融企业请会计师事务所按中国独立审计准则,还要聘请获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特别许可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按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对其按国际通行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编制的补充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这些文件被指为金融企业的发行上市扫清了障碍。但作为规则发布后的首家上市金融机构,民生银行没有前例可依,探索并为后来者树立典范成了这个当时全国最小的股份制民营银行的使命。

民生银行不辱使命。相比其他上市公司,尤其是金融类上市公司,民生银行上市信息批披露创了四个“首次”。一是首次采用两套审计报告披露信息,除了国内的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外,还将国外著名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民生银行按国际会计准则出具的三年审计报告公诸于众。这在国内商业银行中是独一无二的。

二是首次将“一逾两呆”下的不良资产与“贷款五级分类法”划

分的资产状况同时披露。而此前上市的银行往往只披露“一逾两呆”的情况。

三是首次对所有资产进行全面披露,不仅是信贷资产,还有非信贷资产和固定资产。

四是首次对自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了全面具体的分析。不仅说明了商业银行常见的流动性风险、行业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而且增加并详细地分析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等。同时对很多风险都用了具体的数字进行阐述。

民生银行上市信息披露内容也区别于以往工商类企业2-3个版内容,足足占了报纸的6个版面。招股说明书更长达213页,约20万字左右,彼时,连券商都感叹,这是他们做过的最长的招股说明书。现任民生银行董事长、时任民生银行行长的董文标幽默地说,一上市,把民生银行所有家底都和盘托出了,对于投资者而言,民生已没有秘密可言。

充分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为民生银行的上市赢来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彼时,人民日报即以《民生银行明白上市》为题对民生银行上市及其信息披露予以了高度评价。

毫无疑问,作为新规后上市的第一家上市银行,民生银行的探索与成绩为后来的金融机构上市提供了良好信披典范,也促进了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提升。

扭转可转债寒流

民生银行对资本市场创新的探索与推进仍在继续。

上市后,依然渴求资本的民生银行在随后的2001年便把重新募集资本提上议事日程,并最终把目光落在了可转债市场,成为第一家发行可转债的银行,更为重要的是,民生转债的成功发行,为恰逢寒冬的可转债市场带来了新机。

2001年3月,民生银行接到一些券商发来的发行可转债的建议书。随后不久,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方案实施办法》。《办法》规定,可转债发行没有间隔一个会计年度的限制,透露了监管层鼓励可转债市场发展的信息。

因此,在做了多份可行性报告之后,民生银行在2001年7月13日通过《关于申请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方案的决议》,决定发行可转债23亿元以增加资本。

2002年初,证监会又发布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工作的通知》。按照这个通知规定,民生转债的规模可以扩大到43.2亿元。为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资金一次募集到位,2002年4月,民生银行董事会决定把发行规模调整为40亿,并且修改了相关条款。10月,民生银行发行可转债申请通过了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

至此,一切走的都很顺利,但就在民生银行通过可转债发审会的前后,整个可转债市场则遭遇了寒流。

2002年深沪两市先后发行了阳光、万科、水运、丝绸和燕京5只可转债,共募集资金41.5亿元。四季度发行的丝绸和燕京可转债的规模都不到10个亿,但是都出现了一半以上的券商包销。到2003

年2月份,整个市场的状况和市场对可转债的认可程度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可转债这个品种还行不行,40亿能不能发出去?证监会、主承销商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向民生银行传递过这样的担心。

但2002年底,民生银行做了一个调查式的预约认购,征求认购意向。结果获得了超过80亿元的认购意向。同时,民生银行可转债在发行方式上也做了一次探索:90%是网下发行,10%是网上发行。这次发行也发挥了民生银行机构投资者的优势。作为金融机构,民生银行有比较优质的客户群,向这些客户宣传可转债这个品种就显得比较容易,而这个群体也是发行成功的一个保证。

但在民生可转债发行之前,市场上两个主流观点仍是:肯定包销,上市后肯定跌破面值。但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

到2003年3月4日公布申购结果,民生转债申购到位资金45.78亿元,超额15%,其中网下申购39.8亿元,网上申购5.97亿元。网下申购量中33.22亿元是通过民生银行的营销完成的。

而民生转债上市7天则连拉7根阳线,以1.5%的票面年利率而言,上市才7天的民生转债投资回报已达4.6%,7天就赚回了3年的利息收入。

长期陷入包销、跌破发行价两大陷阱的可转债市场因民生银行的加入重焕生机。

民生转债的意义不在于规模创了当时新高,而是作为《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颁布后第一家发行可转债的商业银

行,所作的探索与实践,更在于民生转债的成功发行终于使得可转债市场摆脱了过去券商巨额包销的困境,也使得那时可转债融资规模首度超过了增发、配股和新发股票的总融资额。

上市银行的率先股改

在2003年发行的可转债即将全部转股成功之际,民生银行又引来了资本市场具有重大意义的股权分置改革,勇于探索的民生银行再次成为改革的先行者。

2005年5月起,证监会指导推动了对于我国资本市场具有重大意义的股权分置改革,旨在消除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流通制度的差异及由此差异引发的各种弊端,从而使得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

2005年9月,股权分置改革结束试点,进入积极稳妥推进阶段之后,而上市银行的股权分置改革,那时被投行界视为股改的难题集中营。但在沪深两市公布的首批40家股改公司名单中,民生银行俨然在列,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上市银行。

善于变革与创新的民生银行也拿出了独树一帜的股改方案,即借助公积金转增的方式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实际对价比例相当于10送3股。

民生银行方案的独特有很多“不得已”。第一,民生银行法人股股东比较分散,共有58家。其次,民生银行的部分法人股被股东质押,在质押解除前,无论是承诺送股还是承诺缩股都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三,公司希望选择“尽可能简单明了”的原则来制定股改方案。因

此,以公积金转增方式进行股改既是民生银行“惟一的选择”也是“最适合的选择”。

尽管市场对于民生银行这一个股改方案曾有担忧,但民生银行这一独特的股改方案最后还是获得了高票通过。

分析人士称,一项股改方案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使相关利益主体能够在自身与他人、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它实际上考验了一家上市银行董事会、管理层推进公司发展的决心与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股权分置这一问题上,民生银行无疑走在了各家上市银行的前列,作为银行股中首例公布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其对当时另外4家上市银行股改进程以及对价方案所产生的示范作用不言而喻。

董文标说,股权分置改革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民生银行的长远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民生银行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因此有责任、有义务支持我国的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完善,要积极支持中央所作出的解决股权分置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民生银行也从股改中获益颇多,一是股票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二是市场公信力大大增强;三为今后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四是为公司今后能通过创新的金融品种和创新的资本运作方式实施整合、并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率先完成股改既提升了民生银行的市场形象,又扫平了民生银行未来发展的障碍,也为其他公司股改树立了典范。

首家完成定向私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