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133.34 KB
- 文档页数:15
《普通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1、从动态性维度划分:心理过程(注意伴随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态度价值观)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稳定的))2、从意识性维度划分:意识和无意识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客体意识(对外界事物的觉知)自我意识(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无意识(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3、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1、心理是脑的机能2、脑是心理的器官(沟回)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4、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188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
(即意识。
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要素)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观点: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而不像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3、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观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内省发是不科学的。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威特海墨、考夫卡、苛勒)观点:主要研究有关人的知觉过程,认为人的知觉过程就是构建“完型”的过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要研究: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可控)、无意识(不可控)无意识分为(被压抑的无意识,潜伏的无意识)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本能冲动,追求快乐原则2、“自我”:现实原则,规则意识3、“超我”:道德化的自我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性感器):1、口唇期(0-18个月)孩子刺激口唇(最大的快乐)唇舌是动情区,依赖性和攻击性,产生贪婪和产生依赖2、肛门区(18个月-3岁)肛门排放性性格肛门便秘性性格3、性器区(3岁-6岁)生殖器(性感区)出现性格角色分化(恋母情结、恋父情结)4、潜伏期(6岁-12岁)玩伴为同性5、生殖期(青春期-成长)两性期6、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正常人,认为人有无限的潜能。
第七章、思维1.什么是表象?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1)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
表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离开了具体事物,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有了表象作支持,更容易形成抽象的概念。
2)促进问题的解决。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很大程度上依赖表象的支持,即使利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时,也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与支持。
2.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一)算法,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启发法,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手段—目的分析,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3.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1)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数量和组织方式上存在差异。
2)无关信息的影响,人们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影响从而妨碍问题的解决。
3)问题的表征方式。
(被问题所局限)4)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思维惯性)5)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类似刻板印象)6)动机和情绪,在一定限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解决,反之,妨碍问题的解决。
7)人际关系,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反之则妨碍问题的解决。
第八章、语言1.试述语言的含义及其特征。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自学考试“普通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心理学的由来及发展,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历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本章重点如下:(一)基本概念:感应性、心理、心理状态、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
(二)思考题:1、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怎样证明?答:动物对生物学刺激做出反应,说明心理现象产生。
蚯蚓试验证明。
2、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何本质区别?答:语言的出现,产生了思维,对事物本质做出反应。
3、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何证明?答: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脑的发展导致心理的发展。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如狼孩等);(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应。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有何根据?5、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意义?(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基本概念:神经元、突触、本能、反射、反射弧、反馈、兴奋过程、抑制过程、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二)思考题:1、简述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答:突触的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突触的机能主要是使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进行通讯联络,使神经冲动有效地在神经系统内传导。
2、为什么说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有何根据?3、简述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的功能。
4、简述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
(考过)5、哪些事实证明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非对称的?6、R.W.斯佩里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7、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的心理活动有何重要作用?答: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和经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
8、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有何区别?9、简述言语机能联合区的功能。
第三章需要与动机(一)基本概念:需要、动机、内驱力、成就动机、好奇心、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二)思考题: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试对这一理论进行客观的评价。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
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
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
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
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心理过程情感心理现象意志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1、人的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2、心理发展史(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3、心理流派的分类(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7、神经系统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外周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支配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交感神经:兴奋,调动能量自主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意志,维持平衡(支配内脏器官)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神经系统脊髓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延脑(支配呼吸和心跳)、桥脑、中脑(脑最古老的部位,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丘脑: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中枢脑间脑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下丘脑:调节内脏系统的活动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端脑8、大脑的四个“叶”额叶——控制躯体运动,最大,约占半球表面的1/3顶叶——感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9、高级神经系统的反射学说第一信号系统(人与动物共有)——以现实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人特有)——以语言和词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10、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1)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抑制(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成人高等教育《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注意的指向性主要与下列选项中哪种功能相联系()选择功能2、知觉者的知识经验,以及对事物的需要、兴趣、爱好、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这种加工叫做()?自上而下的加工3、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归因4、在暗室注视-静止的光点,有时产生光点摆动的知觉,这是下列哪种运动知觉现象?()自主运动5、对于心理健康的非病状态的表示以下哪个不正确()非病状态是心理健康标准的底线6、对控制清醒和保持意识状态特别重要的神经机构是()网状结构7、解答算术题所进行的操作在吉尔福德的智慧结构中属于()辐合思维8、关于危机定义的表述,以下错误的是()危机状态指的是人们遭受重要生活目标的挫折,或其生活周期和应付刺激的方法受到严重的破坏的状态,危机状态即是破坏本身9、关于外展训练的表述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外展训练最早是用来训练士兵的求生能力的10、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心理现象11、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暗示12、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的()内在心理根源13、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广阔兴趣14、下列事例属于再造想象的是()。
建筑工人根据蓝图想出的建筑物的形状15、下列中()不属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的智力类型操作16、“础润而知雨,月润而知风”。
主要体现思维的()。
概括性17、在危机干预时,在当事人认同和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现实可行的用于摆脱困境的短期计划,是为了()帮助当事人看到摆脱困境的可能性18、学校教育入职培训属于()预期社会化(学校教育、入职培训)19、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劝导宣传法B群体影响法C活动参与法D角色扮演法20、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A有生物遗传因素的基础B与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C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D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21、关于心理测试的论述以下正确的有()A心理测试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一对一进行B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科研和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C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D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宣传作用2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采用()B发展模式C教育模式D文化模式23、对于学习习惯的建立,以下哪几种说法是不正确的()C不良学习习惯的扭转和改变不是很难的事。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一、注意的种类有哪些。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二、阐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问卷法和晤谈法)4.测验法三、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基本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2.心理需要(尊重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3.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一个人独特潜能的需要)或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认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或1.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2.成长性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四、简述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区别:1.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是能力基本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3.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联系:1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2.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
3.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
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正确理解能力和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这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有重要意义。
五、简述思维的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思维是大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高级认知过程(人的思维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认知过程)。
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是以人对事物概括性的认识为前提的)。
六、人的注意品质有哪些特性?1.注意的广度(范围):指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的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2.注意的稳定性: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到对象的数量。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知识点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2、、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心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2、心理特征:①需要和动机一心理活动的动力,②能力、气质、性格--人格特征第二单元人的心理本质1、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两个科学命题是我们认识心理现象的指导思想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论断的证明材料:①人们的生活经验、②临床的事实、③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④脑解剖和生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2、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又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由初级发展到高级的。
3、①变形虫是单细胞动物,有趋利避害的能力,这种只能叫感受性,不能叫心理现象;②蚯蚓是环节动物,有神经系统,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非常简单,只有一个感觉器官;③脊椎动物如:猫、鸽子、草蛇等有了脊髓和脑,即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④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心理发展到思维的萌芽状态;⑤只有人类才有了思维,这是人和动物的木质区别,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4、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的,心理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又是和神经系统的不断完善相联系的,人的大脑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说明: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2、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3、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像,这种主观映像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还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
4、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像,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理解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
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唯心主义哲学,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优先于物质而存在,把宇宙间的天地万物归结为精神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人肉体的“自我”,并把“自我”当成唯一真是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是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物的主宰者。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人们的意识是对物质存在的反映。
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
我国医学早就认识到脑与心理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说它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一直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中,如公元前4世纪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
说它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由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迄今为止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心理学是在哲学和生理学发展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发展起来的。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任务:陈述人的心理现象,解释人的心理现象,预测人的心理现象,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5、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晤谈法),测验法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1、神经元结构主要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
2、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3、神经回路: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两种,辐射式,聚合式。
4、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神经。
5、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脑干,间脑,小脑)。
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7、抑制过程分为:无条件性抑制(外抑制和超限抑制),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8、动力定型:指由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依次出现。
9、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0、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1、内分泌系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制与调节。
12、人有两种腺体:导管腺体(外分泌腺),无导管腺体(内分泌腺----激素)。
1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和性腺。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1、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能够对与其生命活动具有直接关系的刺激作出反应,表现为趋利避害的生物特性。
3、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4、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已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5、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1、意识有对客观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类能够把自己同自然界相互区别开来,使人作为主体而与客观世界对立。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b、情绪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它包括喜\\怒\\哀\\乐\\爱\\惧\\恨等)c、意志过程(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动机的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2)个性――――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a、个性倾向性(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b、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类型差异。
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2,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的任务:探索和揭露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
a.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
b.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
c.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
4.影响人心理活动的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要从心理活动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发展性原则―――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参与观察者――非参与观察者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上,只能消极地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表现,因此可能是一种比较缓慢的进程)实验法: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这一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
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优点――内部效度高缺点-外部效度低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试回答他或他们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问卷法-谈话法测验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一是采用测验法来研究个体行为或心理特征在某一层面上的个别差异,二是用来研究被试者两种或多种行为或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个体心理可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等三个方面。
4.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法则。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6.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2.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3.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4.感觉现象主要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和联觉。
(2006)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应。
6.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7.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个体心理可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等三个方面。
4.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法则。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6.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2.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3.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4.感觉现象主要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和联觉。
(2006)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应。
6.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7.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第三章注意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普通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一、绪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现象可以从动态性和意识性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从动态性维度来看,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从意识性维度来看,心理现象可以分为意识和无意识。
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包括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
二、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的代表人物有XXX和XXX,他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要素。
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有XXX和XXX,他们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而不像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XXX,他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内省法是不科学的。
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XXX、考夫卡和XXX,他们主要研究人的知觉过程,认为人的知觉过程就是构建“完型”的过程。
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是XXX,他主要研究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意识理论包括意识、前意识(可控)和无意识(不可控),无意识又分为被压抑的无意识和潜伏的无意识。
人格结构理论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包括口唇期、肛门区和性器区。
4、在潜伏期(6岁-12岁),孩子的玩伴通常是同性的。
5、生殖期(青春期-成长期)则是两性期。
6、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包括XXX和XXX。
这个流派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正常人,相信人类有无限的潜能,而这些潜能能否得到发挥或实现,则完全取决于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20世纪的心理学巨大思潮包括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
7、认知心理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心理过程,而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则研究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理论。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现象的一般性质:多种多样,非常复杂;十分奇妙;不具形体性,他人无法直接观察一、个体心理个体:动物和人类的一个个有生命的整体。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人有许多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一)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活动或过程。
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一般通用。
人的心理现象以不同的形式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
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任何心理过程都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心理过程的动态性:心理操作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心理过程分类:知:认识(认知)过程,情:情绪活动,意:意志活动1.1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感觉:获取事物个别属性的信息。
知觉:解释感觉信息,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注意:心理活动的集中性和指向性。
记忆:贮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想象: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思维:获取间接的概括的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言语:用语言与他人交流,接受他人的经验。
1.2 情绪活动情绪和情感:人对待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表现: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喜、怒、哀、惧;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分类: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1.3 意志活动意志过程: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表现:有目标,有计划,努力排除障碍,力图达到目标2、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相对稳定状态-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不像心理特征那样持久、稳定;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普通心理学》知识要点第一讲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而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是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主要的心理学派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1.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的进化方向?脑的相对大小、皮层相对大小、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
?2.神经元?神经元由胞体(含细胞核、细胞质(特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树突、轴突组成。
?3.神经冲动?????4.神经回路?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回路。
神经元与神经元的连接方式:1.发散式连接?? 2.聚合式连接?? 3.环式连接?反射弧是最简单的神经回路。
分区和机能 语言区位于大脑左半球,该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机能系统学说和模块说都强调不同功能区的动力学关系,是现代有代表性的脑学说该理论认为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用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来代表智商,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参考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 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一、绪论1、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1、从动态性维度划分:心理过程(注意伴随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态度价值观)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稳定的))2、从意识性维度划分:意识和无意识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客体意识(对外界事物的觉知)自我意识(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无意识(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3、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1、心理是脑的机能2、脑是心理的器官(沟回)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4、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188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
(即意识。
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要素)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观点: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而不像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3、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观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内省发是不科学的。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威特海墨、考夫卡、苛勒)观点:主要研究有关人的知觉过程,认为人的知觉过程就是构建“完型”的过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要研究: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可控)、无意识(不可控)无意识分为(被压抑的无意识,潜伏的无意识)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本能冲动,追求快乐原则2、“自我”:现实原则,规则意识3、“超我”:道德化的自我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性感器):1、口唇期(0-18个月)孩子刺激口唇(最大的快乐)唇舌是动情区,依赖性和攻击性,产生贪婪和产生依赖2、肛门区(18个月-3岁)肛门排放性性格肛门便秘性性格3、性器区(3岁-6岁)生殖器(性感区)出现性格角色分化(恋母情结、恋父情结)4、潜伏期(6岁-12岁)玩伴为同性5、生殖期(青春期-成长)两性期6、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正常人,认为人有无限的潜能。
潜能能否得到发挥或实现完全在于环境与条件的影响。
20C心理巨大思潮“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7、认知心理学: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心理过程,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理论。
6、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的态度、讲究科学的方法)发展性原则、联系性原则、道德性原则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什么是?内容?优缺点?)二、注意1、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两个特征:1、注意的指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应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2、注意的集中性: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的强度与紧张度。
3、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调节、监督4、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的性质和努力程度可将注意分为: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1、定义: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优点:不容易疲劳缺点:消极注意3、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对比、活动与变化、新异性{绝对新异性,相对新异性})2、个人的主体状态(个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对注意对象的期待)有意注意: 1、定义: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针对性、容易疲劳)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1、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3、活动的合理组织4、个人的意志品质、知识经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针对性、高度的稳定性)1、定义: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任何一支努力的注意。
5、注意的特征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广度(空间角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稳定性:1、类别:狭义:同一对象广义:同一活动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人的主体状态3、人的意志水平4、主体对活动的态度5、年龄因素6、神经类型特点6、注意的起伏的定义:注意稳定性的周期变化(视觉、听觉、触觉的起伏)起伏原因:1、感受性短暂下降2、有机体机能起伏7、注意的分散:1、定义:离开了当前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把注意指向其它对象上。
2、原因:1、无关刺激的干扰2、长时间的单调刺激3、愤怒等不良情绪8、注意广度的定义: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注意到所要注意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知觉活动的任务3、个人的知识经验9、注意的分配:1、定义: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与不同的对象。
2、注意分配的条件:1、有一种活动特别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
(同时性)2、活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10、注意的转移:1、定义: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对象。
2、条件:1、原活动注意的强度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3、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11、注意转移、注意分散、注意分配的区别1、注意转移是有目的性的,主动的,积极的2、注意分散是受干扰的,被动的,消极的3、注意分配是有目的性的,主动的,积极的三、感觉1、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当前的,直接的,个别的,客观的)2、感受性与感受阈限:1、感受性定义: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能力大小)2、感受性的种类:1、绝对感受性:对某一刺激物刚刚产生感觉的能力。
2、差别感受性:对不同刺激刚刚产生差异感觉的能力。
3、感受性差异: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的感受性不同。
4、感受阈限定义: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5、感受阈限德类别:(上、下)绝对(感受)阈限(端点值)差别感受阈限(区间值)感受阈限值低,感受能力高。
(反比关系)6、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韦伯定律K近似恒定正比,韦伯分数越小感受越灵敏、费希纳定律)3、可见光波长:380-760毫微米4、视觉感受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感光细胞分为:锥体细胞、棒体细胞1、锥体细胞:位置(视网膜中央蝶形区域--中央窝)功能(颜色、空间)明视觉(感受亮光)2、棒体细胞:位置(视网膜边缘)暗视觉5、视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感受性的变化。
明适应:由暗变亮(锥体细胞作用)暗适应:由亮变暗(棒体细胞作用)6闪光融合的定义:多次短促的闪光刺激,使人眼将单个闪光感觉为一个稳定的连续光。
例子:高速转动的电风扇扇叶7、视觉后像的定义:刺激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
8、视觉对比的定义: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发的视觉变化。
(明暗、彩色对比)9、听觉的适宜刺激(20----20000Hz的声波)10、其它感觉:1、皮肤感觉:1、定义刺激物作用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
2、皮肤感觉的种类: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2、嗅觉与味觉:1、嗅觉定义:挥发性物质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嗅细胞而引起的感觉。
2、味觉定义:溶于水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觉感受器而产生的感觉。
人的基本味觉:酸甜苦辣不同部位的味觉感受:舌尖甜、舌侧酸、舌根苦、舌中咸3、内部感觉的类型:运动觉(动觉)、平衡觉(静觉)、内脏觉(机体觉)11、感觉的心理规律:1、感觉适应定义:刺激物对感受器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定义: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其强度和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子:月明星稀(同时对比)药后喝水(继时对比)3、不同感觉相互作用: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使另一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望梅止渴)4、联觉定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四、知觉1、知觉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2、知觉种类:1、按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划分:视知觉、听、触、嗅、味(知觉)2、按知觉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划分:空间、时间、运动(知觉)3、按反映事物的正确性划分:正确、错误知觉3、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1、整体性(完型主义)定义:指认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同一整体的过程。
2、整体性的组织原则:接近性原则、连续性、相似性、闭合性(原则)3、选择性的定义: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4、影响整体性选择的因素: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2、人的主观因素5、理解性的定义:指人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并赋予一定说明的过程。
6、影响理解性的因素: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个人的兴趣爱好7、恒常性的定义: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性的过程。
8、产生知觉恒定的原因:1、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稳定性2、人的知识经验的影响9、恒常性的类型:大小知觉恒常性、形状知觉恒常性、颜色知觉恒常性、明度知觉恒常性(大小、形状、颜色、明度)4、空间知觉的定义:指认对事物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作用的结果。
5、空间知觉的种类:深度距离知觉、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定义为例)距离(深度)知觉定义:指人对物体的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
6、单眼视觉线索:1、对象重叠(遮挡)2、线条透视3、空气透视4、明度和阴影透视5、相对高度(位置)6、结构极差7、运动极差8 、平面大小双眼视觉线索:---双眼视差,产生物体立体知觉的重要依据。
7、方位知觉:1、定义:指人对物体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自身所处空间位置的知觉。
2、人类主要方位定向:1、视觉方位定向2、听觉方位定向3、定向方式:1、环境中物体在视网膜上的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方位判断。
2、人的视觉定向必须借助于各种主客观的参照物。
3、人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采用不同的方向指标。
4、听觉方位定向:1、听觉方位定向的规律:1、来自左右耳两侧的声音很少发生混乱。
2来自正前方的辨认准确,否则稍差。
3、来自上下火前后的声音容易混淆。
4、每侧耳圆锥面上的各个声音容易混杂。
5、听觉线索与方位定向1、单耳线索:可定远近,不好确定方位。
2、双耳线索:时间差、强度差、声波位相差8、时间知觉的定义:指人对客观物质现象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