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
- 格式:docx
- 大小:19.4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中国文化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具有强烈的地理特征。
中国幅员辽阔、壮观壮丽的自然景观及其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交织融合的地域特色,使得中国文化具有区域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
一、地理环境与自然景观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观瑰丽绚烂,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农业文化和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南北气候和地形不同,造就了南北不同的自然景观,南方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广袤的南方山林形成了美丽的山水田园风景,有“江南水乡、桃花源里”之美誉。
北方则是干旱缺水,天高云淡,宽阔的平原和广袤的草原,是斗牛犬、马背射箭、长鞭猎狐的故乡,有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外风光,瑰丽绝伦”的景观。
二、文化地域的分布特征中国文化的区域性和多元性特征很强,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区是非常丰富的。
从古代的“9州5岛”、到现代的中国31个省份自治区,这些行政划分实质上反映了中国文化地域的分布特征。
中国文化的分布不仅反映了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的差异,而且还反映了民族、历史、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等多个方面的差异。
四大文化发源地是华北平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山地,这些地区对中国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三、影响文化的历史和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承了五千年,大量的历史古迹为中国文化地理增添了许多神秘和美好的色彩。
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再到唐代、宋代、明清等历史时期,中国文化以及文化艺术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历史痕迹。
此外,中外文化交流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汉朝时期,中国的“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与西域、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古国,不断进行文化、技术、商业的交流与吸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而近代以来,中国更加积极与外界交往,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使得中国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地理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影响力。
了解中国地理和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和文化特点。
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帮助读者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中国地理中国位于东亚,东邻韩国和日本,南临东海和南海,西接中亚和西南亚的山脉,北界蒙古和俄罗斯。
中国地形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和湖泊。
最显著的是中国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这些山脉和河流的存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理风貌,也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语言、食物、艺术、哲学、宗教和传统习俗等方面。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国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
1. 语言和文字汉字是中国语言的独特之处。
汉字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进行交流和记录的主要工具。
而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汉字的书写形式美观优雅,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艺术的重视。
2. 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食材而闻名。
八大菜系(如川菜、粤菜等)以及其他地方特色菜系(如新疆菜、云南菜等)展示了中国各个地区的独特风味。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也是世界闻名的,茶叶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品之一。
3. 艺术和文学中国艺术和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涵盖了诗歌、绘画、音乐、舞蹈和京剧等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被誉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一。
古代中国绘画和雕塑也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独特描绘方式和审美观。
4. 哲学和宗教中国哲学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理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也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5. 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往往与家庭团聚、盛宴、烟花和庆祝活动相伴而来。
此外,中国的传统习俗如拜年、红包、舞龙舞狮也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元素。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因其多样性和独特性而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的文化地理与民族多样性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地理和民族多样性也是独特的。
中国的文化地理由其广袤的土地以及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和民族差异所塑造而成。
下面将从中国的地理特征、民族分布以及文化表现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的文化地理和民族多样性。
一、地理特征中国的地理特征非常丰富多样,拥有辽阔的土地和多样的地貌。
中国东部是一个平原和沿海地区,同时华北平原和长江流域是国内的主要粮食生产区。
西南地区则是高原和山地的主要区域,包括了世界著名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西北地区则以戈壁和沙漠为主,形成了我国的河西走廊以及丝绸之路的重要路线。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水系,如长江、黄河、松花江等,对于中国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地理特征不仅对中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也直接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
二、民族分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共有56个民族。
其中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占据了绝大多数(约92%)的人口比重,其他少数民族则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
除了广大的汉族群体外,还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满族、壮族等等。
不同民族在地理上的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例如,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则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形成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三、文化表现中国的文化地理和民族多样性在文化表现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文化不仅包括了语言、风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还涵盖了艺术、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诸多领域。
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传统服饰和民间工艺品都体现了地理和民族特色。
例如,西藏的布达拉宫和敦煌莫高窟,都表现出自身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佛教文化。
广东的岭南建筑和苗族的鬼斧神工也独具风格。
此外,中国的传统戏剧,如京剧、豫剧、川剧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曲艺形式。
与此同时,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饮食习惯和民俗活动也都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
中国古代的文化地理学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问。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还能够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文化地理学概念、地理环境与文化演进、地图制作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文化地理学古代中国的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地势的高低、山川的位置以及气候等因素,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交通运输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人们开始研究地理环境的特点,并将之归纳总结为一套理论,即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主要包括地境、地域、地带、地区等概念。
其中,地境指的是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其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地域指的是一定的地理范围和其所包含的人类活动和文化要素,地带指的是相对纯粹的一定的地理区域和其特殊的人文环境,地区则是由地域和地带组成的区域单元。
二、地理环境与文化演进在古代中国,由于气候、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南方地形多水,湖泊众多,因此南方人民往往以水为生,并在水上交通运输发达。
而北方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因此北方人民往往以土地为主,并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这种差异的基础上,不同地区的文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能够深刻揭示地理环境与文化演进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古代中国中南部地区,因为地形多山,交通困难,故而这里的人们往往比较注重礼仪和宗教信仰。
在北方地区,则因为靠近边境,时常面临外敌入侵的威胁,故而这里的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军事文化和武功。
三、地图制作在中国古代,制图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最早的地图主要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地形,定位位置,而后演化为较为精细的区域性地图。
这些地图往往不仅包含了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还包括了文化特色、商业贸易、军事战略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南宋地理学家罗洪先编写的《御览図经》、元代颜行浩编写的《全国图经》等,都是古代中国地图制作技术的代表作。
中国文化地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
其广袤的土地上孕育着多样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地理面貌。
本文将从中国北方、南方、西方和东方四个方向入手,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不同特色。
一、中国北方中国北方地区几乎全境属于黄土高原和河北平原,气候寒冷干燥。
这里的文化地理特点主要体现在它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上。
例如,山西曲艺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在这片土地上培育了许多优秀艺术家和喜剧演员。
而河北、河南等地则有丰富的京剧表演传统,京剧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南方中国南方地区多属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常年温暖潮湿,水资源丰富。
这里的文化地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水乡特色。
例如,广东潮汕地区的烧腊美食、福建闽南的海鲜饮食文化,都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
而江南水乡,如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地,又以其诗意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氛围吸引了无数游客。
三、中国西方中国西部地区包括西南、西北和青藏高原等地,这里的地理条件十分恶劣,大多数地区是高寒的山地和戈壁草原。
西部地区的文化地理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多民族的特色和宗教信仰。
例如,西藏作为中国的宗教中心,佛教文化深植人心;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多样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四、中国东方中国东方地区主要包括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等。
这里的文化地理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工艺品。
例如,江南地区以其历史名城如南京、苏州等闻名于世,古建筑、园林、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民间工艺品,如陶瓷、刺绣等也各具风味。
总结起来,中国的文化地理是一幅多彩多姿的画卷,不同的地域构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中国的文化地理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地理环境的塑造。
这种独特的地理文化现象既受到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影响,也受到地理环境的戏剧性变化的影响。
正是这种独到的地理文明交融,使得中国的文化地理成为举世瞩目的瑰宝。
《中国⽂化地理》讲义整理《中国⽂化地理》讲义整理第⼀讲⽂化地理研究:理论、⽅法与实作⼀、⽂化与地理的关联⼆、从⼈地关系论到⽂化地理学三、⽂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法四、⼏组重要的概念⼀、⽂化与地理的关联(⼀)⽂化:作为⼈类的⽣活⽅式1、形形⾊⾊的⽂化定义2、⽂化是⼈类的⽣活⽅式3、⽂化赋予⼈类⽣活的价值与意义4、⽂化与⽂明的联系及区别(⼆)各式各样的⽂化从⽂化的基本特质来讲,⽂化可分为技术⽂化、社会⽂化和意识形态⽂化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也可分别表述为⽣计⽂化(⽣产、⽣活⽂化)、制度⽂化和精神⽂化。
(三)⽂化形成的时间机制和空间过程1、⽂化形成的时间机制2、⽂化的空间过程(四)地理环境的含义1、位置(机会和挑战)2、地表形态(⼭地、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等)3、⽔⽂(江河湖泊)4、⽓候(风向、⽇照、温度、降⽔、灾害等)5、动植物和地下资源(五)地理环境是⼀个历史的范畴(六)地理环境与⼈类发展1、地理环境与⼈类的起源(4个冰期与3个间冰期)2、地理环境与⼈类种族的演化(⾝⾼、肤⾊、头型、⿐型、发式、胸腔、眼睑等)3、地理环境与⼈类⽂化的形成与发展(⾷、⾐、住、⾏、审美、哲学、社会组织、政治⽣活等)(七)⽂化变成最后的环境⼆、从⼈地关系论到⽂化地理学(⼀)⼈地关系论法国地理学家阿·德芒戎有句名⾔:“凡是⼈类⽣活的地⽅,⽆论何处,他们的⽣活⽅式中,总是包含着他们与地域基础之间⼀种必然的关系。
”他还特别指出,地理学家区别于社会学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学家倾向于只看⼈类集团的⼼理学⽅⾯,忘掉⼈和⼟地的联系”,⽽地理学家则认为“不能离开⼈所居住的⼟地来研究⼈,确认⼟地是整个社会的基础。
”(《⼈⽂地理学问题》,北京,商务,1999,第9-10页)事实上,⾃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开始,⼈类就⼀直在认识、思考和探索我们的⽣活⽅式与地域基础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必然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关系论(man-land relationship)思想:1、古典时期的⼈地关系论(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希波克拉底、亚⾥⼠多德)A、《荷马史诗》中的地理世界《荷马史诗》(约成书于公元前第⼋⾄第七世纪)所构勒的是⼀个模糊的、半神话的地理世界。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互为补充,相互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的历史地理包括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演变的影响以及历史事件对地理版图的塑造。
首先,中国拥有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如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
这种多样性的地质构造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比如,中国的长江和黄河给予中国人民丰富的土地资源,并为农业、交通和贸易带来了便利。
另外,中国的山脉、河流和湖泊也为中国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安全防线和天然屏障。
例如,长城的建造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入侵,并保护中原地区的稳定。
其次,历史事件也对中国的地理版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各个朝代更迭、战争和迁徙都会改变地理边界和人口分布。
例如,秦朝统一中国后,修筑了连接北方和南方的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又如,元朝的统治导致汉族大北迁,形成了中国边疆的格局,并带来了新的文化影响。
二、中国的文化地理中国的文化地理是指中国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带来的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些民族文化的差异往往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例如,藏族和蒙古族生活在高原和草原地区,其文化与畜牧业、牧民生活密不可分。
而汉族则分布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其文化与农耕文明和中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此外,中国的不同地域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比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苏州的古城和丽江的古镇,都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反映了不同地域的历史、艺术和建筑风格。
三、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的关系中国的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相互影响,既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也有文化对地理版图的改变。
首先,地理环境为不同地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比如,江南地区的丰富水资源和肥沃土壤,促进了江南文化的繁荣。
而中国西南的山水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
中华文化的人文地理知识中华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结晶,融合了丰富多样的人文地理元素。
从古代所倡导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到民间传统艺术和风俗习惯,中华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人文地理背景之中。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华文化的人文地理知识。
一、中国的地理环境中国地处于东亚大陆的东部,北濒渤海和黄海,东临东海,南界琼州海峡,西邻巴颜喀拉山和帕米尔高原。
山川纵横、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种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民族聚居和交流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丰富和繁荣。
二、中国传统的行政区划中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等,每一个行政区域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比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北京的文化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样,不同的行政区划在历史进程中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文化特点。
这些地域性的文化特点会反映在当地的建筑风格、方言语言、民间手工艺等方面。
三、中华文化的宗教信仰中国有着多元的宗教信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道教、佛教和儒教。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道的境界;佛教注重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来摆脱痛苦,追求解脱;儒教则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和谐。
这三个主要的宗教信仰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宗教信仰反映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书法、绘画、文学作品等。
同时,中国各地还有许多其他的宗教信仰,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给中国文化增添了更多的多样性。
四、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节日和习俗源于古代的宗教信仰、农耕文化和历史传统。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吃团圆饭等。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中国人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这些节日和习俗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文化地理》讲授纲要《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综合研究它在中国这个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中国文化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和独特个性的整体。
《中国文化地理》将通过对中国文明起源、中国文化特征、中国文化的扩散、中国文化区域差异等与中国地理环境结构特征的相互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规律,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开放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献计献策。
第一章绪论一、文化与地理环境1、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定义,文明与文化,文化类型。
2、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成发展的关系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客观性。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发展影响的正确观点。
从宏观和长期视角看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从局部和短期看人地之间的或然关系。
二、文化地理与中国文化地理1、文化地理学及其研究领域文化地理学。
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区域是其研究领域。
2、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中国文化在中国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3、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对外开放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为各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献计献策。
第二章中国文明的起源及其地理背景一、春光明媚的大好时机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第四纪冰期的苦难历程后,在距今1万年前迎来了温暖的全新世,人类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掀起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农业革命”,我们的祖先在黄河-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古文化,屹立于世界古典文明之林。
尤其是距今5000-4000年前后,是我国1万年来气候最好的时期,多姿的古文化盛开在以中原为核心的辽阔土地上。
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即是证明。
中国的文化区划与文化地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随着地理因素和历史演变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发展形成了多个文化区域,这些区域在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文化区划与文化地理。
一、华北文化区华北文化区位于中国北方,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
这个区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北京的故宫、长城等。
华北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儒家文化的深厚影响,讲究礼仪、谦虚和孝顺。
这里还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如北京的烤鸭和山西的刀削面,受到了全国的赞誉。
二、东北文化区东北文化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这个区域地势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对文化地理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如满族、朝鲜族等。
这里的传统文化活动如舞蹈、歌曲和戏曲都极具东北地方特色,在各种节日和庆典上得到广泛展示。
三、华东文化区华东文化区位于中国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这个区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华东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商业繁荣、教育发达和文化创新。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世界级的摩天大楼和现代化的建筑群。
这里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如京剧、评弹、民族舞蹈等。
四、中南文化区中南文化区位于中国的中南部,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广东等地。
这个区域自然环境优美,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和历史名胜。
中南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民间艺术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武汉长江大桥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
中南地区的舞蹈、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独具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五、西南文化区西南文化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
这个区域地理环境多样,山水奇特,给文化地理带来了独特的影响。
西南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独特的山水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丰富。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指导《中国文化地理》为本学院开设的选修课,是一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地理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从我国的文明起源开始讲起,探讨了我们祖先的生产活动以及那时的文明。
之后根据文化地理的几大重要元素:语言、饮食、建筑、艺术以及商业进行展开详述,对这几大元素一一剖析,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明、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最后通过对历朝首都变迁的演绎,回顾整个中华文明以及地理因素所带来的变迁与影响,启发学习者对文明、文化、环境的传承与保护。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员们可以较为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地理的相关知识,并引起对此门课程深入研究的浓厚兴趣,我们所提到的任何一点都是值得从更深层次去钻研的,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学习者和爱好者用心去学习去感受中国文化地理的巨大魅力。
本课程精选我国古代文明、文化、地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美食、艺术等近百张精美图片,多种民歌民谣、戏剧、乐曲,通过多媒体手段分析讲解,再辅之《中国文化地理》课件及测试小游戏等,拓展学员的知识面,使学习的接受过程更立体,角度更多元,理解更清晰。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关于课程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登录网站相应答疑区,提出问题,我们及时予以解答。
为了引导和配合学习,《中国文化地理》课程的学习材料,有《学习指导》一册和可见光盘一张。
本课程没有实习。
如何学习中国文化地理?1、先了解关于中国文化地理的相关知识,文化地理,顾名思义包括文化部分以及地理知识,因为我们学习的是中国文化地理,那么就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现状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2、了解中国地理地貌特征、区域特征以及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3、领悟中国文化地理所包含的各类现象,分析成因,掌握文化地理的各项要素及特点。
关于答疑和辅导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关于课程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登录网站相应答疑区,提出问题,我们及时予以解答。
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目前暂不安排考前辅导。
如果同学们觉得有此必要,可以在网站讨论区提出建议。
中国的文化地理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文化地理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且多元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从北方与南方的文化差异、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的文化地理。
一、北方与南方的文化差异中国地理南北分明,北方与南方的气候差异以及地形差异导致了两地的文化差异。
北方气候干燥、四季分明,农业以小麦为主导,人们性格开朗豪爽,崇尚勤劳、坚韧的精神。
南方气候湿润,农业以稻米为主导,人们性格温和、细腻,崇尚文化、艺术的追求。
北方的文化地理特点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北京的故宫、长城等代表了北方的宏伟和严谨;北方民间艺术表演如京剧、陕北民歌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北方的风俗习惯如热爱食用面食等都是北方文化地理的体现。
南方的文化地理特点同样丰富多样,例如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等代表了南方的柔美和细腻;南方的民间艺术表演如粤剧、评弹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南方的风俗习惯如重视饮食文化等都是南方文化地理的特色。
二、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中国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在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东方文化以其特有的理念和价值观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和友情。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竞争。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氛围。
例如,佛教和道教这两个东方传统宗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注入了独特的东方智慧。
此外,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种种文化因素相互激荡,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既有东方文化特色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独特面貌。
三、少数民族文化的地理特点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的傣族、西藏的藏族、新疆的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地理景观。
重庆清华中学选修课《中国文化地理》教案罗安琴、闫晓霞第一课时: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化地理授课人:罗安琴一、文化的几个特征(一)文化结构的多层次性——意识文化雅文化俗文化第一层次,意识文化。
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意识文化包括心理,心态,信念,观念,思想等纯意识领域,也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音乐,美术,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领域·。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
包括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制度,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等;包括各种具体制度,如政体制度,家庭制度等;也包括形形色色的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制度,奖惩条例等。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意识文化的重要载体。
建筑,园林,服饰,饮食等物质形态都融进了精神的要素,都有文化的内涵。
根据张岱年的概括,我国雅文化和俗文化的主要差别是以下四点:1。
在雅文化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精神根深蒂固;在俗文化里,宗教和迷信的影响强大。
2。
在雅文化里,重义轻利和崇德贱力德价值观占统治地位;在俗文化里,突出富贵利达价值观,崇敬的是财神,寿星,及各行各业的行业神。
3。
在雅文化里,仁是最高道德规范;在俗文化里,由墨家演变的侠义是最高的道德规范。
4。
雅文化的标志是吟诗作画,操琴对弈;俗文化的标志是传奇小说小戏。
二、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硕果(一)五千年的延续性世界文化四大体系:中华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中华文化一直延续不断得文明赋予华夏大地丰富的文化积淀。
(二)开放性和亲和性指吸收外民族文化和文化融合的过程(三)海内一统观和同一性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但在文化上有明显的同一性,在意识上有强烈的海内一统观。
中国的内涵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不是任何一个特定民族的国家,不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中国皇帝自居。
(四)巨大的区域差异性南北差异是文化区域差异的主旋律。
三、中国文化地理的对象和特点着重研究中国文化分布的规律性,包括中国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形成背景,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及其地域转移,中国文化的扩散路线及其融合过程,中国综合文化区及宗教区、语言区、民俗区等部门文化区的形成和发展等。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地理背景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幻灯片2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一、中国地理简要的概况●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发表在1972年《考古学报》上,文章指出,中国气候的大趋势是由暖变冷。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古埃及文明发生于尼罗河;印度——恒河;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中国——黄河●中国文明的成功不是靠战争而是靠联合与融会。
●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这里主要是指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关系问题。
●广阔的蒙古高原,最早的人群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
三、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中国文化兴起于黄河流域,到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特征,——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1.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最早记载中国分区的是《尚书》中的《禹贡》篇,以山川为标志,把当时的中国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2.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要素●第一条件:自然环境,它决定一个区域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对心态和习俗的影响:《韩非子가五蠹》韩非子·五蠹》篇说:“山居谷汲的居民,过年时相赠以水;泽居苦水的人们结好,则买佣决渎。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水田小学韩平会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1.识记中国地势及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2)从青藏高原往北往东,是第二阶梯,最南端的云贵高原,它的北部是四川盆地,再往北赵趆过秦岭是黄土高原。
(3)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
黄河在东西方向横穿黄土高原。
黄河的东侧是山西高原。
(4)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5)太行山北端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再向北趆过蒙古高原东侧一段多山地区,就是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脉。
(6)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接壤,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
2.识记气候变化大势。
(1)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竺可桢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温暖期,这个时期的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暧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周到明朝的初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第四时期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这为“仪器观测期”。
3.领会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长江黄河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而汉水、淮河更是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精讲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相互关系的特点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自然条件,例如地貌、气候、水文等。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
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中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
文化则是指人类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宗教、社会制度、艺术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特点。
1.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各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业资源,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
例如,山西地区因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基地;沿海地区的水资源和地理位置,促进了发展出口导向型的经济。
2.气候与农业发展:中国的气候环境非常复杂多样,从北方的寒冷干旱到南方的湿润温暖,这种差异性造成了中国各地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
例如,江南地区因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种植水稻,从而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主导的农业经济模式;北方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所以北方农业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
3.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长江和黄河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江流域的温暖湿润的气候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滋养了中国南方文化的繁荣;黄河流域的干旱气候和多沙质土壤对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障碍,而战争和过度开发使黄河流域的文化一度衰落。
二、中国特有的文化地理现象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地理现象。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中国特有的文化地理现象:1.北方与南方的区别: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这导致了各地在经济、农业、民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北方地区干旱寒冷,农业以耕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南方地区湿润温暖,农业以种植水稻、茶叶、桑蚕为主。
2.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中国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势明显,自古以来就与世界的交流密切,是中国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文化地理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制三班学号:姓名:菜谱之湘菜摘要:湖南菜简称湘菜,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逐步发展成为颇负盛名的地方菜系。
湘菜,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风味菜。
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
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它蕴涵的文化深厚,值得探讨。
潇湘风味以湖南菜为代表,简称“湘菜”,是中国八大(浙菜、苏菜、湘菜、川菜、闽菜、粤菜、徽菜、鲁菜)菜系之一。
湖南省,位于中南地区,长江中游南岸,南岭以北。
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
南有雄崎天下的南岳衡山,北有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流经全省。
自然条件优厚,利于农、牧、副、渔的发展,故物产特别富饶。
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产鱼虾和湘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史记》中曾记载,楚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
长期以来,“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更是广为流传。
湘东为丘陵和盆地,湘南为南岭山脉,农牧副渔都很发达。
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
丰富的物产为饮食提供了精美的原料,著名特产有:武陵甲鱼,君山银针,祁阳笔鱼,道州灰鹅,洞庭金龟,桃源鸡,临武鸭,武冈鹅,湘莲、银鱼及湘西山区的笋、蕈和山珍野味。
在长期的饮食文化和烹饪实践中,湖南人民创制了多种多样的菜肴。
据考证,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长沙地区就能用兽、禽、鱼等多种原料,以蒸、熬、煮、炙等烹调方法,制作各种款式的佳肴。
随着历史的前进,及烹饪技术的不断交流,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的湖南菜系。
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
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
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渔发达;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
在《史记》中曾记载了楚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富饶的物产,湘菜在选料方面提供了物质条件。
湘菜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为基调的三种地方风味组成。
湘江流域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其中以长沙,衡阳两地为主,讲究菜肴内涵的精当和外形的美观,色、香、味、器、质和谐的统一,因而成为湘菜的主流。
洞庭湖区菜以常德、岳阳两地为主,擅长制作河鲜水禽;湘西地区菜则由湘西、湘北的民族风味菜组成,以烹制山珍野味见长。
饮食文化一般说来,湖南饮食风俗主要有着以下背景和特征:(1)在湖南,“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在人们的婚嫁丧娶这类大事中,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
结婚称“吃喜酒”;死了人,俗称“吃肉”;添了人口,一定要吃“满月”;过生日,则要吃荷包蛋,吃“寿面”。
其次,“吃”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熟人见面,第一句问候常常是:“吃了饭吗?”去朋友家做客,能够吃到10样或12样菜,就意味着受到了主人最热情的款待。
(2)在湖南,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人们日常饮食以大米为主食。
但在少数山区,特别是湘北山区的一些地方,种植旱粮作物,只能以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为主食。
近年来,这些地区经济逐步发展,生产烤烟或药材,卖给国家可以换回大米,所以逐渐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了。
红薯、马铃薯逐渐从主食中分离出来而成为制作淀粉类食品、酿酒、晒干菜等的原料或养家畜的饲料。
在湖南,无论城市乡村,人们都是一日三餐。
所不同的是,城市中,早餐比较随便,一天之内最重晚餐,一周之内最重周末的饮食。
乡村中,一天三餐无明显差别,每逢农历节日或节气,在饮食上一般要比城市来得隆重。
一年之内,最重春节前后的饮食。
此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根据季节时令来制做一些腌菜、干菜、泡菜、酢菜、腊菜。
每逢客至,总要端上桌来显示主妇的手艺和持家能力。
据说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热带地区,明末传入中国。
湖南地理环境上古称“卑湿之地”,多雨潮湿。
辣椒有御寒法风湿的功效;加之湖南人终年以米饭为主食,食用辣椒,可以直接刺激到唾液分泌,开胃振食欲。
吃的人多起来,便形成了嗜辣的风俗。
湖南人吃辣椒的花样繁多。
将大红椒用密封的酸坛泡,辣中有酸,谓之“酸辣”;将红辣、花椒、大蒜并举,谓之“麻辣”;将大红辣椒剁碎,腌在密封坛内,辣中带咸,谓之“咸辣”;将大红辣椒剁碎后,拌和大米干粉,腌在密封坛内,食用时可干炒,可搅糊,谓之“胙辣”;将红辣椒碾碎后,加蒜籽、香豉,泡入茶油,香味浓烈,谓之“油辣”;将大红辣椒放火中烧烤,然后撕掉薄皮,用芝麻油、酱油凉拌,辣中带甜,谓之“鲜辣”。
此外,还可用干、鲜辣椒做烹饪配料,吃法更是多种多样。
尤其是湘西的侗乡苗寨,每逢客至,总要用干辣椒炖肉招待。
劝客时,总是殷勤地再三请吃“辣椒”,而不是请吃“肉”,可见嗜辣之甚。
近年来,湖南菜颇受欧、美、东南亚地区顾客的欢迎,尤以美国及加拿大人喜食味浓、香、鲜、辣的湖南菜。
在美国,有的湘菜馆门前悬挂画有大红辣椒的牌子,上书湖南辣椒,馆内女招待的围裙上,也绣着大红辣椒。
纵观湖南菜系共同风味是辣味菜和腊味菜。
以辣味强烈著称的朝天辣椒,全省各地均有出产,是制作辣味菜的主要原料。
腊肉的制作历史悠久,在中国相传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三地区的菜各具特色,但井非截然不同,而是同中存异,异中见同,相互依存,彼此交流。
统观全貌,则刀工精细,形味兼美,调味多变,酸辣著称,讲究原汁,技法多样,尤重煨烤。
湘菜辣的原因“辣味烈性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辣椒种子在西南、西北和东南地区的广泛传播后,开始正式落脚在湖南这片肥沃而湿润的土地,并立即在这里迅速生根、开花、结果,繁衍扩张,赢得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酷爱。
作为一种西来的洋货,辣椒在湖南不仅没有被排斥,或者遭到洋葱、胡椒等农作物被冷落的命运,反而得到了特别的礼遇,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究其缘由,似可作以下的分析:第一层是地理与气候的原因。
据说在全球同一纬度上,有一条“辣带”,从南美经太平洋诸岛,贯穿亚洲大陆至东亚、东南欧、北非,湖南便处在这条“辣带”的一个圆点上。
由于湖南位于西南面的云贵高原与东北面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过渡地带,加上其正处于孟加拉湾暖湿气流与太平洋暖湿气流相抗衡之地,年降水量达1300~4 1800毫米之多,河流湖泊密布,水网连绵纵横,湘、资、沅、澧四水下泄洪水遭长江和洞庭湖的顶托形成内涝,或久旱不雨,或一雨成灾,温差大,湿度高,或炎热难当,或寒气逼人,人民常受寒暑内蕴之浸而易致湿郁。
长沙太傅贾谊就云:“长沙为卑湿之地,不利于长寿。
”在这片土地上,一方面,适宜亚热带植物的生长与繁衍,辣椒的产量与品质都极可观;另一方面,辣椒祛寒去湿开郁的优长在这里大显身手,如英雄有用武之地一般。
辣椒特别适宜于在湖南本土上食用。
一般而言,外省人士入湘,半月以上便能接受湘菜辛辣的风味与口感,并无明显不良反应。
有些进湘工作多年的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乃至东北三省人士,其嗜辣程度与本地湖南人毫无二致。
台湾哲学家张起钧先生在《烹调原理》中也谈到这一点,称自己原先不吃辣椒:“不要说不吃辣椒,菜里放一点辣椒,整盘菜都不敢吃了。
抗战兴起,到了湖南,看到湖南人辣椒做的菜好香。
尝尝吧,愈尝愈勇敢,不到半年,则可以跟湖南人一样的吃辣椒了。
”反之,湘人出湘,如进京或南下广东、海南、深圳后,其食辣欲望大为减退,抗辣能力逐渐退化,甚至因食辣出现唇裂、生疮等异常反应。
这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食辣所具有的鲜明强烈的地域特征。
第二层是经济与流通的原因。
湖南地貌由“七山二水一分田”构成,地处偏远,土地贫瘠,远离东南沿海,地形、区位与交通的劣势,使古代湖南经济相对封闭落后,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边缘地带。
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今永州市),即为中原势力范围的边界。
夜郎国(今湘西怀化一带)则为犯人流放发配之地。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今湖南黔阳的古芙蓉楼就是纪念这位当时著名的“西部诗人”的。
这些地区至今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中了湖南省的主要贫困县区。
交通不便造成流通不畅,这里一向海盐昂贵。
即使到了近代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盐在湘赣山区仍是十分稀罕之物,而辣椒具有刺激口味和消毒的功能,恰好成为食盐的替代品。
二是省外时令蔬菜较难进入本地。
乡村人民购买力较低,辣椒味美价廉,又在某种程度上替代盐的食用甚至药用价值,是“送饭”的首选,从这一点看,一大碗白菜还不抵一小勺辣椒,辣椒是穷人的油,因而成为农家最实惠、实用的蔬菜。
湘中宝庆(今邵阳市)一带农家有一担辣椒干接新年之说,可见其消耗量之大。
永州江永大墟镇一带农家甚至直接用干辣椒下饭。
据湖南省统计局农村调查队调查,1999年,全省辣椒播种面积为一百一十五万公顷,年产三十余万吨,当年从海南等地进口反季度辣椒三十多万吨,两项相加,全省男女老少人均消耗辣椒每年在十公斤以上。
今日因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全省整体食辣程度的衰减,发达城市和偏僻农村居民食辣程度的明显差异,继续证明了辣椒消费量的多寡尤其是食辣程度的高低与地方经济的相互关系。
第三层是精神文化的原因。
“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湖南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在中国各省份中极为突出。
明初和清初两次大规模移民,对湖南人的性格和民风影响甚大。
两次大移民,都是由于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十室九空,大批外地人移入湖南,这种人口的重新组合,使湖南出现新民风。
因此,伍新福等人在《湖南通史》中认为,新移民的开拓进取精神,汉族与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融和,使湖南人逐渐形成了反抗坚忍、敢做敢当、忍耐刻苦、骁勇强悍的气质,常被人称为“骡子”、“蛮子”。
这种人文特征与辣椒的精神内质相通,因而辣椒与“辣人”一拍即合。
湖南人借辣椒的冲劲来抒情、寄意、壮怀,从一般的嗜辣发展到大规模种辣、制辣的过程,便不足为怪了。
湖湘文化引领湘菜品牌5 湖湘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孕育着湘菜三个基本特性。
湖湘文化因重经世、重践履,推崇理学而不流于空疏,影响着湘人烹制的湘菜强调适口而求“味”;因推崇理学,有务实的经世观念、躬行践履,致使湘人喜爱的湘菜强调香辣而求“爽”,个性分明,使人们在辣中品尝百味;因理学和经世观念的制约,重躬行实践而局限于政治伦理,促进湘菜在上层社会发展登峰至极,成就了官府湘菜。
它的创新、流行,又带动着湘菜在整个社会中的波浪式创新发展,使湘菜强调精致而求“和”,兼有粤菜之鲜香,不失鲁菜之气派,不缺淮扬菜之文气雅致,博采众长,别具一格,造就了湘菜因刀工精细、形味兼美而脍炙人口;因长于调味、注重酸辣鲜香而独树一帜,因选料广泛、口味常新而回味无穷。
很早以前,学界就曾有人指出,由北非、东南欧东向,经中亚、南亚到东亚、东南亚,存在一条地理上的“辣带”,湖南适在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