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9.30 KB
- 文档页数: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特性。
2.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特性。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鼓、锣)、声源(如闹钟)、听力测试仪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声音?2. 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声音的定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振动的物体(如鼓、锣),感受声音的产生。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振动的物体会产生声音?3. 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使用听力测试仪进行测试。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总结:声音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
四、声音的特性(10分钟)1. 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有哪些特性?3. 讲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总结: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 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1. 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 实验环节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了学习兴趣。
一、《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物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1.4.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如拨动琴弦、敲击鼓面等。
1.4.3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1.4.4 总结:概括和总结声音产生的原理和特点。
1.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设计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原理。
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距离。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传播。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传播的原理。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
2.4.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如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声音。
2.4.3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讨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4.4 总结:概括和总结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设计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声音的特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学情分析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也相对很简单,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让知水平决定的。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
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
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⑴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⑶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⒉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⑵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和道理,对物理有亲近感.⑵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的合作的意识.四、重点难点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⒉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的重点.五、设计思路学生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与自己的生活有距离。
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其学习兴趣是关键。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即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1)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钢尺、音叉、乒乓球、水槽、水、闹钟、玻璃罩、抽气机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新课讲授1、声音的产生(1)实验探究一:钢尺发声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一定长度,用手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倾听钢尺发出的声音。
提问: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钢尺在振动,并且发出声音。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实验探究二:音叉发声用小锤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将乒乓球靠近音叉,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
提问:音叉在发声时,乒乓球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乒乓球被弹开。
结论:音叉在发声时在振动,从而将振动传递给乒乓球,使其弹开。
(3)举例说明生活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现象如:人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击鼓时鼓面的振动、弹琴时琴弦的振动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八班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本节是同学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体会到物理学问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和剧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育同学动手试验、观看比较、归纳总结的力量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学问传授向重同学进展转变;2)由重老师“教”向重同学“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详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爱好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同学的学习热忱和才智活动的乐观性,才能使同学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所以,让“课堂布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现与之相全都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同学感悟到声音的美妙,并激发起同学学习的爱好;二是通过播放一些好玩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学问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讨论爱好;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试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试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同学逐步深化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讨论,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意同学的亲身体验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同学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看、分析、思索、试验才能真正汲取学问,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转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看和试验为主,设计了一个老师演示试验、三个同学试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同学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动身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试验,让同学通过观看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同学依据问题自主设计试验并尝试试验,最终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同学自学声速这一部分学问并相互沟通。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2.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过程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体验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2.声音的传播: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回想一下,平时我们常常听到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引导学生思考:请学生在脑海中构思一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二、声音的产生(30分钟)1.实验:用钢琴键盘敲击不同弦长的钢琴弦,并观察声音的变化。
2.分析实验结果: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产生与弦长的关系,并让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一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并将讨论结果呈现给全班。
三、声音的传播(30分钟)1.观察实验:在实验室中设置多个点,让学生用手机或录音笔在不同的点处录制声音,然后一起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2.分析实验结果: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传播的方式和特点,并让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3.定向传播实验:在实验室中设置一个声源,让学生通过改变声源的位置和方向,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四、小结与归纳(20分钟)1.教师进行小结: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澄清一些概念的误区。
2.学生归纳:让学生在小组内归纳整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过程和特点,并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学生自由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并解释一些常见的声音现象,例如:回声、共鸣等。
2.学生展示: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拓展应用,进行展示,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解释。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知识。
一、教案名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掌握声音的传播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四、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传播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讲述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提问: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二、新课导入: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介绍声音的传播原理,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实验环节:1. 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实验一:振动琴弦,观察声音的产生。
3. 实验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哪些特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二、深入学习:1.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分析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三、实践环节:1. 让学生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实验三: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演示实验。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如何改变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由实验探知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经历探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过程,体验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自然世界中声音的美妙和有趣,从而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具有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并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探究精神。
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评估的能力。
体验转换法及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器材饮料瓶、音叉、乒乓球、多媒体辅助器材等。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综合运用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谈话引入新课1. 请同学们一段声音片段,要求他们听完后指出片段中包含哪些声音?2.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而建筑工地的噪声几乎无孔不入,又让我们感觉到有些烦恼。
可以说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妈妈的轻声叮聆,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们学到了知识。
从这一节课开始,老师将引领大家走进“声的世界”,让我们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中所蕴藏的奥秘和规律进行探究。
3.先请同学们按照预习提示预习教材。
二、合作探究1: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矿泉水瓶进行“造声比赛”。
看哪个小组使矿泉水瓶发声的方式最多。
同时思考下列问题:(1)你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2)你的发声物体属于固体、液体、还是气体?see2.请同学们进一步通过实验思考:(3)你观察到物体在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比较、可以相互交流、讨论)3.小组派代表展现本小组的合作成果。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声音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沟通思想。
但是你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本节课我们将进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声音这一自然现象。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3. 能够诠释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原理。
三、进修重点和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方式;难点: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原理。
四、进修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当物体震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跟着震动,形成声波。
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的耳朵就能够感知到声音。
2.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但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例如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米/秒,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声音的传播方式分为纵波和横波,其中纵波是最常见的声波传播方式。
3. 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原理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原理是由于媒质的密度和弹性不同,导致声波传播速度的差别。
在密度大、弹性大的媒质中,声波传播速度会更快;在密度小、弹性小的媒质中,声波传播速度会较缓。
五、进修方法1. 听讲与笔记:认真听老师讲解,做好笔记,重点记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加深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3. 讨论交流:与同砚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互相进修、交流经验。
六、教室练习1. 请简要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3. 举例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更快的原因。
七、拓展延伸1. 请探究声音在真空中是否能传播,为什么?2. 你知道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有何影响吗?八、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木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留意声音的变化,不息探索声音背后的奥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初中课标的要求是: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是声现象的入门和本章学习的基础。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速以及影响声速的因素,根据课标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是:真空中不能传声。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现象是比较熟悉的,在生活中对声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知识的认识。
对声音的产生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例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巩固知识突出重点;对于声音的传播可采用实验与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推理总结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突破教学难点;对于声速由于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行观察“小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
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和不同介质的影响,回声;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会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声速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学习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体会通过实验与分
析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日常
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难点: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法、谈话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口述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
2、提出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知识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1、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2)分别用手触摸正在说话和未说话时候的咽喉。
(3)用手触摸正在发声和未发声是的小音箱喇叭内壁。
2、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亲身感受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验
现象。
3、分析:(1)振动的橡皮筋、喇叭内壁振动、咽喉(声带)
振动,有声音发出。
(2)橡皮筋、喇叭内壁、咽喉(声带)不振动,没有声音产生。
4、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
音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实验演示——真空罩实验
师:抽去真空罩中的一部分空气,同学们听到闹钟声音的音量如何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音量减小了;原因是真空罩中的空气减少了。
师:再抽去真空罩中的部分空气又如何?
生:听到的音量更小了。
师:假如能完全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能听到的音量又如何?为什么?
生:假如能完全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则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因为没有空气。
2、分析:没有空气声音就不能传播。
3、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4、那些物质能传声呢?
(1)通过真空罩实验我们已经知道空气可以传声。
(2)学生实验:两个同学一组,分别在桌子的两边,一个同
学轻敲桌子,另一同学用耳贴桌子倾听。
(3)演示实验:将闹钟装入密闭的塑料袋中使之沉入水底学生观察、听是否有闹钟的声音。
5、学生分析:除了空气,桌子能传声,水也能传声。
6、总结:(1)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2)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媒介,统称为“介质”。
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7、声音的传播机制:
带动多媒体展示图2.1-6分析总结声音的传播:鼓振动——→周围传入耳朵带动
空气振动—————→鼓膜振动,听到声音。
(三)声速
1、根据速度的定义(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叫做速
度)类比得出声速的定义:描述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叫做声速。
2、学生观擦“小资料”并讨论影响声速的因素有哪些?
3、分析:(1)空气(液体或固体)的温度越高,声音在其中
的传播速度越大。
(2)相同温度下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固体中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4、结论:(1)在同种物质中,温度越高的声音的而传播速度
越大。
(2)相同温度下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有:V
>V气
固>V液
5、回声:回声是声源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而形成的。
三、例题
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
一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约1.5S后听到回音,那么这口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
解:
分析:声音由发出点(井口)传播到井底再反射回到井口所经过的路程是井深的两倍。
所以声音的传播路程
S=V.t
S=340m/s x1.5s=510m
设井深为:h
则有:S=2h
所以:h=S÷2
h=510m÷2=255m
四、课堂练习
教材练习题1-4题。
五、课后作业
“同步练习”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