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7
一、名词解释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补: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补: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
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 3.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补:方法论,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补: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
)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补:唯物论 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补:唯心主义,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
马概中人性的名词解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性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首先需要回顾一下这一观点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深深地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
然而,与传统的启蒙思想相比,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解释更为细致和全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一种历史性的社会现象,它是在特定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形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人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属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就表现为私利追求、竞争和剥削。
这种个人主义的人性观对于解剖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一切事物都有两重性,否定激生肯定,肯定激生否定。
这就是矛盾发展的普遍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既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又带来了剥削的矛盾。
然而,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这种人性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幸福和自由的追求。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人性的异化状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念。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相互关爱的。
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环境。
只有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性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实现。
然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将人性视为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
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
正如恩格斯在他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指出的那样:“没有相应的生产方式,人们的观念就不能进步。
”换句话说,人性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密切相关的。
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创造性产物。
人类不仅仅是社会变革的对象,同时也是变革的主体。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自己和社会,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人性。
正如马克思在《论人口》中所说:“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安排事物以及使用工具的方式上”。
马概重点强化版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说,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然后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来说,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源)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乔·威·弗·黑格尔,路·费尔巴哈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 英国的罗伯特·欧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
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主要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一)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理论体系,(广义上的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2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 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等等。
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总路线的方法5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核心地位:科学社会主义6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①基本主义的发展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③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④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7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①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努力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⑤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的社会理想)(二)1 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据此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范畴。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①自然界②人类社会。
马概历年知识点总结马概是指马铃薯的栽培技术和相关知识,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马铃薯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分布在我国的不同地区。
马概的研究和推广对于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马概的历年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马概的起源和历史马铃薯的起源可追溯到南美洲,自公元前5千年就开始栽培。
16世纪,马铃薯由南美洲传入欧洲,随后传播到全世界其他地区。
现代马概学的发展起源于18世纪末,当时欧洲农民开始广泛种植马铃薯,并研究种植技术和栽培方法。
二、马概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 马铃薯的生物特性:马铃薯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茄科马铃薯属。
其块茎富含淀粉和维生素,是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2. 马铃薯的分类:根据马铃薯的外观特征和食用用途,可以将其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大类,以及蒲公英型、椭圆型、圆型和卵圆型等多个品种。
三、马概的栽培技术1. 土壤选择和准备:马铃薯适宜生长在沙质壤土或壤土,pH值在5.5-6.5之间较为适宜。
在耕种前需要进行深翻、耙平和施入有机肥等准备工作。
2. 良种选育和育苗管理:选择优质良种并注意育苗管理,以保证种苗的质量和数量。
常用的育苗方法包括播种和催芽法等。
3. 种植密度和方式:马铃薯的种植密度对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适宜密植,种植方式包括直播、移栽和插秧等。
4. 施肥和灌溉:通过合理施入有机肥、化肥和追肥等手段,保证植株生长需要的养分。
同时,需要进行合理的灌溉管理,保证土壤湿润度适宜。
5. 病虫害防治: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害,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防治管理。
四、马概的产量和质量提升1. 种植管理技术: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包括及时浇水灌溉、合理施肥和适时病虫害防治等。
2. 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不断选育新的高产优质马铃薯品种,并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对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3. 技术服务和培训:不断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让农民了解最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目录1.马克思主义:2.世界观:3.人生观:4.共产主义人生观:5.历史观:6.社会历史观:7.方法论:8.哲学:9.马克思主义哲学:10.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11.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12.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3.科学主义: 14.人本主义: 15.现代科技革命:16.毛泽东思想: 17.邓小平理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目录1.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最高问题:3.思想路线:4.认识路线:5.哲学的党性:6.一元论:7.二元论:8.多元论:9.信仰主义: 10.目的论:11.本体论: 12.本原: 13.派生: 14.唯物主义: 15.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16.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17.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18.朴素唯物主义:19.素朴唯物主义: 20.自发唯物主义: 21.素朴实在论:22.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23自然历史的唯物主义: 2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5.机械唯物主义: 26.旧唯物主义: 27.庸俗唯物主义: 28.直观唯物主义:29.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30.实践唯物主义: 31.辩证唯物主义:32.现代唯物主义: 33.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 34.新唯物主义:35.战斗唯物主义: 36.唯心主义: 37.原始唯心主义: 38.客观唯心主义:39.主观唯心主义: 4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41.唯我论:42.彻底唯心主义: 43.绝对唯心主义: 44.唯意志论: 45.思辨哲学: 46.存在:47.非存在: 48.自然界: 49.物质: 50.物质观: 51.物质不灭: 52.运动: 53.静止:54.时间: 55.空间: 56.时空观: 57.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8.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有限性: 59.系统: 60.结构: 61.组织: 62.要素: 63.实在:64.客观实在: 65.实在论: 66.唯实论: 67.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68.客观世界:69.外部世界: 70.物: 71.实体 72.发展观: 73. 辩证法: 74.唯物辩证法:75.客观辩证法: 76.主观辩证法: 77.朴素辩证法: 78.自发辩证法: 79.古代辩证法:80.唯心辩证法: 8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82.自然辩证法: 83.历史辩证法: 84.形而上学:85.庸俗进化论: 86.机械论: 87.循环论: 88.联系: 89.普遍联系: 90.本质联系:91.非本质联系: 92.内部联系: 93.外部联系: 94.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95.间接联系:96.关系: 97.相互依赖: 98.相互包含: 99.相互作用: 100.中介: 101.中间环节:102.运动: 103.运动不灭: 104.自己运动: 105.物质运动基本形式: 106.社会运动:107.思维运动: 108.静止的相对性的表现: 109.生成: 110.变化: 111.发展: 112.进化:113.过程: 114.规律: 115.规律的绝对性与特殊性: 116.规律性: 117.决定论:118.非决定论: 119.宿命论: 120.机械决定论: 121.形而上学决定论: 122.独断论:123.一般规律: 124.普遍规律: 125.特殊规律: 126.对立统一规律:127.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规律: 128.一分为二: 129.合二而一: 130.一点论: 131.两点论:132.两重性: 133.两分法: 134.重点论: 135.片面性: 136.矛盾的普遍性:137.矛盾的特殊性: 138.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的关系: 139.基本矛盾: 140.根本矛盾:141.主要矛盾: 142.次要矛盾: 143.矛盾的主要方面: 144.主要的矛盾方面:145.矛盾的次要方面: 146.次要的矛盾方面: 147.不同性质矛盾的不同解决方法:148.矛盾问题的精髓: 149.矛盾: 150.差异: 151.差别: 152.内因与外因: 153.外因论:154.内部矛盾: 155.外部矛盾: 156.根据与条件: 157.条件: 158.对立: 159.冲突:160.对立面: 161.统一体: 162.一般与个别: 163.普遍与个别: 164.个别: 165.普遍:166.特殊: 167.单一: 168.共性与个性: 169.个性: 170.主流与支流: 171.支流:172.同一性: 173.统一性: 174.直接同一性: 175.矛盾同一性: 176.抽象同一性:177.具体同一性: 178.幻想同一性: 179.形而上学同一性: 180.辩证同一性: 181.斗争性:182.转化: 183.异化: 184.异己: 185.异在: 186.平衡: 187.不平衡: 188.均衡:189.不均衡: 190.对抗: 191.非对抗: 192.对抗性矛盾: 193.非对抗性矛盾:194.质量互变规律: 195.量变质变规律: 196.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 197.规定性:198.界限: 199.质: 200.本质: 201.本质和规律: 202.本质与质: 203.属性:204.本质属性: 205.初级本质: 206.量: 207.度: 208.量变: 209.渐变: 210.质变:211.飞跃: 212.渐进过程的中断: 213.部分质变: 214.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215.质变中量的扩张: 216.度量关系关节线: 217.度量关系交错线: 218.关节点:219.新陈代谢: 220.否定之否定规律: 221.波浪式前进: 222.螺旋形上升: 223.肯定:224.否定: 225.否定之否定: 226.扬弃: 227.间断性与不间断性: 228.不间断性:229.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230.有限与无限: 231.无限: 232.相对与绝对: 233.相对主义:234.绝对主义: 235.范畴: 236.本质与现象: 237.现象: 238.假象: 239.表面性:240.内容与形式: 241.形式: 242.内部形式与外部形式: 243.外部形式: 244.形式主义:245.原因与结果: 246.结果: 247.因果性: 248.必然性与偶然性: 249.偶然性:250.全局和局部: 251.局部: 252.整体与部分: 253.部分: 254.可能性与现实性:255.可能性: 256.抽象可能性: 257.现实可能性: 258.潜在: 259.现实: 260.动机与效果:261.效果: 262.必然与自由: 263.自由: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目录1.主体与客体:2.客体:3.主体性:4.主观与客观:5.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6.可知论:7.不可知论:8.意识:9.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 10.下意识: 11.原始思维: 12.自我意识:13.第一信号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 15.人工智能: 16.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17.社会意识: 18.思维的至上性: 19.思维的非至上性: 20.精神: 21.物化: 22.对象化:23.认识: 24.再认识: 25.认识论: 26.认识手段: 27.认识运动: 2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2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30.映象: 31.模写: 32.反映: 33.反映论: 34.直观的反映论:35.符合说: 36.怀疑: 37.经验: 38.先验主义: 39.纯粹经验: 4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41.事实: 42.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43.问题: 44.白板: 45.反思: 46.反省: 47.知识:48.知识结构: 49.先知: 50.天赋: 51.天才: 52.实践: 53.社会实践: 54.实践要素:55.实践结构: 56.知行统一观: 57.选择: 58.活动: 59.自主活动: 60.劳动: 61.心理:62.语言: 63.言语: 64.能动性: 65.主体能动性: 66.主观能动性: 67.意识能动性:68.实践能动性: 69.认识能动性: 70.受动: 71.受动性: 72.感官: 73.感性:74.感性意识: 75.感性需要: 76.感性的人的活动: 77.感性世界: 78.感性认识: 79.直观:80.感觉: 81.感知: 82.知觉: 83.表象: 84.印象: 85.直觉: 86.理性: 87.理性认识:88.思维: 89.理论思维: 90.抽象思维: 91.辩证思维: 92.创造性思维: 93.系统性思维:94.形象思维: 95.思辨: 96.概括: 97.理解: 98.概念: 99.判断: 100.推理: 101.原理:102.定理: 103.公理: 104.定律: 105.原则: 106.观念: 107.理论: 108.思想: 109.意见110.信念: 111.目的: 112.决策: 113.真理: 114.价值: 115.客观真理: 116.具体真理:117.抽象真理: 118.一般真理: 119.普遍真理: 120.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121.相对真理:122.永恒真理: 123.真理标准: 124.谬误: 125.错误: 126.观察: 127.比较: 128.分类:129.联想: 130.想像: 131.猜测: 132.幻想: 133.科学预见: 134.假说:135.发明: 136.发现: 137.创造: 138.归纳推理: 139.演绎推理: 140.分析: 141.综合:142.抽象: 143.科学抽象: 144.历史方法: 145.逻辑: 146.形式逻辑: 147.传统逻辑:148.数理逻辑: 149.辩证逻辑: 150.调查研究: 151.实事求是: 152.经院哲学:153.主观主义: 154.主观性: 155.本本主义: 156.教条主义: 157.经验论: 158.客观主义:159.直觉主义: 160.感觉论: 161.唯理论: 162.经验主义:163.狭隘经验论:164.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65.自觉能动性: 166.认识的两次飞跃:167.理论联系实际: 16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2.自由王国:3.历史:4.价值观: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6.历史唯物主义:7.历史唯心主义:8.唯心主义历史观:9.唯物史观: 10.唯心史观:11.自然历史过程: 12.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 13.历史偶然性: 14.历史非决定论:15. 一元论历史观: 16.多元论历史观: 17.历史因素论: 18.英雄史观: 19.历史循环论:20.历史目的论: 21.历史宿命论: 22.天命论: 23.命定论历史观: 24.悲观主义历史观:25.历史相对主义: 26.经济唯物主义: 27.历史辩证法: 28.历史观点: 29.历史主义:30.非历史主义: 31.虚无主义: 32.地理环境决定论: 33.人口决定论: 34.马尔萨斯人口论:35.社会达尔文主义: 36.社会有机体论: 37.社会契约论: 38.庸俗社会理论:39.形而上学社会理论: 40.阶级论:41.人性论: 42.阶级调和论: 43.暴力论: 44.血统论:45.分配论: 46.组织论: 47.改良主义: 48.社会: 4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50.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51.社会意识: 52.需要: 53.欲望: 5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55.社会精神生活: 56.时代精神: 57.社会结构: 58.社会关系: 59.物质的社会关系:60.思想的社会关系: 61.社会进步: 62.社会历史: 63.人类历史: 64.人类历史的自然基础:65.社会发展动力: 66.社会发展规律: 67.地理环境: 68.两种生产理论: 69.人类自身生产:70.人口: 71.劳动: 72.生产: 73.精神生产: 74.物质生产: 75.社会生产: 76.生产方式:77.生活方式: 78.社会基本矛盾: 79.生产力: 80.社会生产力: 81.物质生产力:82.生产力要素: 83.劳动者: 84.劳动资料: 85.劳动对象: 86.生产力结构: 87.生产力性质:88.生产力水平: 89.生产力的社会形式: 90.一般社会生产力: 91.生产关系:92.社会生产关系: 93.经济关系: 94.财产关系: 95.生产资料: 96.生产资料所有制:97.生产资料私有制: 98.生产资料公有制: 99.生产手段:100.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101.经济: 102.社会分工: 103.自然经济:104.商品经济: 105.经济基础: 106.经济制度: 107.上层建筑: 108.政治结构:109.政治上层建筑: 110.思想上层建筑: 111.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112.社会共同体: 113.社会有机体: 114.人的本质: 115.人的社会属性: 116.人的自然属性:117.人的价值: 118.人性: 119.人的阶级性: 120.人的社会性: 121.个人的全面发展:122.社会形态: 123.社会经济形态: 124.社会经济结构: 125.社会制度: 126.原始社会:127.奴隶社会: 128.封建社会: 129.资本主义社会: 130.社会主义: 131.共产主义:132.利益: 133.阶级: 134.阶层: 135.等级: 136.阶级矛盾: 137.阶级斗争:138.阶级分析: 139.阶级观点: 140.阶级性: 141.经济斗争: 142.政治斗争: 143.思想斗争:144.武装斗争: 145.国家: 146.政治: 147.法: 148.法律: 149.政权: 150.国家政权:151.政党: 152.国体: 153.政体: 154.政治国家: 155.非政治国家: 156.政变:157.社会改良: 158.革命: 159.暴力: 160.社会革命: 161.政治革命: 162.暴力革命:163.社会群体: 164.社会个体:165.历史人物: 166.杰出人物: 167.人民: 168.群众:169.群众观点: 170.社会思潮: 171.社会心理: 172.意志自由: 173.自由意志:174.意识形态: 175.社会意识形态: 176.社会意识形式: 177.科学: 178.社会科学:179.人文科学: 180.自然科学: 181.人文主义: 182.人道主义: 183.文化: 184.文明:185.物质文明: 186.群众路线: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目录1、社会制度2、经济制度3、经济体制4、自然经济5、社会分工6、商品经济7、社会基本矛盾9、生产方式 10、生产力 11、生产关系 12、劳动资料13、劳动对象 14、经济基础 15、竞争机制 16、价值规律 17、经济规律 18、资本主义所有制1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1、资产阶级 22、无产阶级 23、商品24、商品生产 25、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26、商品交换 27、使用价值 28、价值 29、价值量30、价值实体 31、交换价值 32、劳动二重性 33、具体劳动 34、抽象劳动3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36、活劳动 37、死劳动 38、简单劳动 39、复杂劳动40、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 41、个别劳动时间 4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3、价值规律44、等价交换 45、价值形式 46、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47、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48、一般价值形式 49、货币形式 50、相对价值形式51、等价形态 52、一般等价物 53、货币 54、拜物教 55、交换过程 56、商品流通57、价值尺度 58、价格 59、流通手段 60、铸币 61、贮藏手段 62、支付手段 63、世界货币64、货币流通规律 65、纸币 66、纸币流通规律 67、通货膨胀 68、资本的总公式69、劳动力商品 70、雇佣劳动 71、剩余价值 72、绝对剩余价值 73、相对剩余价值 74、资本75、不变资本 76、可变资本 77、预付资本 78、剩余价值率 79、资本主义简单协作80、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 81、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 82、产业革命 83、生产社会化84、超额剩余价值 85、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86、工作日 87、工资 88、名义工资89、实际工资 90、货币工资 91、实物工资 92、计时工资 93、计件工资 94、劳动强度95、血汗工资制度 96、资本积累 97、资本流通 9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9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100、资本的技术构成 101、资本的价值构成 102、资本有机构成103、资本积聚 104、资本集中 105、产业后备军 106、资本循环 107、资本周转 108、产业资本109、货币资本 110、生产资本 111、商品资本 112、资本的周转时间 113、资本的周转速度114、流通过程 115、流通时间 116、流通费用 117、纯粹流通费用 118、生产过程119、生产时间 120、劳动过程 121、劳动期间 122、固定资本 123、流动资本124、固定资本更新 125、折旧 126、有形损耗 127、无形损耗 128、社会资本129、社会资本再生产 130、社会总产品 131、利润 132、平均利润 133、产业利润134、生产价格 135、成本价格 136、利润率 137、平均利润率规律 138、超额利润139、商业资本 140、商业利润 141、借贷资本 142、生息资本 143、银行 144、银行资本145、银行利润 146、信用 147、商业信用 148、银行信用 149、信用放款 150、抵押放款151、透支 152、贴现 153、期票 154、支票 155、利息 156、利息率 157、地租158、资本主义地租 159、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160、绝对地租 161、级差地租Ⅰ 162、级差地租Ⅱ 163、垄断地租 164、土地价格 16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166、经济危机 167、萧条168、危机 169、复苏 170、高涨 17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72、资产阶级专政 173、民主政体178、政党制度 179、两党制和多党制 180、普选制 181、议会制 182、三权分立制18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184、个人主义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目录1.自由竞争2.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的规律3.生产集中4.垄断5.垄断资本6.垄断组织7.短期价格 8.卡特尔 9.辛迪加 10.托拉斯 11.联合制 12.康采恩 13.局外企业 14.垄断价格15.垄断利润 16.金融资本 17.金融寡头 18.财团 19.财阀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1.资本主义国有化 22.参与制 23.股份公司 24.持股公司 25.股东 26.董事会 27.资本掺水28.股票 29.股息 30.股票价格 31.商品交易所 32.商业劳动 33.证券交易所34.纽约证券交易所 35.有价证券 36.经纪人 37.买空卖空 38.投机商业 39.资本输出40.商品输出 41.经济扩张 42.投资银行 43.投资信托公司 44.国际垄断同盟 45.国际卡特尔46.跨国公司 47.食利者 48.食利国 49.剪息票 50.工人贵族 51.殖民主义 52.炮舰政策53.新殖民主义 54.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55.宗主图 56.殖民地 57.半殖民地 58.附属国59.农业附庸 60.单一经济 61.竞争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目录1. 科学社会主义2. 科学共产主义3.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4. 空想社会主义5.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6.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转变7. 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8. 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9. 产业革命 10. 技术革命11. 生产社会化 1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4.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15. 帝国主义 16. 殖民主义17. 殖民主义体系 18. 帝国主义的寄生性与腐朽性19.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论20. 帝国主义薄弱环节论21. 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胜利论 22. 帝国主义的三大矛盾 23. 资本主义总危机24.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5. 新产业革命 26. 新技术革命27. 工人阶级消失论 28.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29. 新殖民主义30. 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 31.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32. 脑力劳动无产阶级 33. 体力劳动无产阶级34. 产业工人 35. 工人贵族36. 自在阶级 37. 自为阶级 38. 产业后备军 39. 过剩人口40. 无产阶级贫困化41. 无产阶级的特点42.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3.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性质44.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作用 45.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经济斗争46.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47.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斗争48.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自觉斗争49. 社会革命 50. 政治革命51. 无产阶级革命52. 社会进化论 53.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54. 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作用55.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 56. 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多样性 57. 第三条道路58. 革命输出 59. 暴力革命 60. 武装斗争 61. 议会斗争62. 议会道路63. 议会迷 64. 和平过渡 65. 革命和平发展论 66. 工人运动自发论 67. 罢工68. 总罢工 69. 改良主义 70. 合法主义 71. 合法斗争 72.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73. 革命的高潮和低潮 74. 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75. 无产阶级革命战争76. 社会主义革命在文明国家同时发生论 77. 民族民主革命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78.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族民主革命 79.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80. 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81.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82. 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83. 不断革命论 84. 革命发展阶段论85. 革命转变论 86. 一次革命论 87. 二次革命论 88. “万里长城”论 89. 战略90. 策略 91. 战略和策略的关系 92. 制定战略和策略的依据 93. 妥协94. 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力量 95. 无产阶级革命的后备力量 96.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97. 同盟军 98. 直接同盟军 99. 间接同盟军 100.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101. 政党102. 议会党团 103. 资产阶级的政党制度 104. 无产阶级政党 105. 无产阶级政党的特点106.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107. 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 108. 无产阶级政党的成份109. 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 110. 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 111. 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112. 无产阶级政党的章程 113. 党的基本纲领 114. 党的路线 115.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116.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风 117. 无产阶级政党的学风 118. 群众路线 119. 群众观点120. 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与统一 121.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民主 122. 党内斗争123. 两条战线的斗争 124.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125. 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126. 党的集体领导 127. 个人负责 128. 党委制129. 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130. 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建设131. 加强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和有效形式 132.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133.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134. 无产阶级执政党面临执政的考验135. 无产阶级执政党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 136. 改善党的领导 137.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39.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140. 党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141. 无产阶级领袖 142. 个人崇拜 143. 个人专断 144. 个人迷信145. 处理党与党关系的原则 146. 革命权威 147. 过渡时期 148. 消灭私有制149. 剥夺剥夺者 150. 和平赎买 151. 国家资本主义 152. 无产阶级专政153.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154. 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和任务155. 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 156. 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核心157.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 158. 无产阶级专政体系 159. 无产阶级专政的类型160. 苏维埃制度 161. 工农民主专政 162. 工农联盟 163. 人民民主专政164.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165. 国家消亡 166. 国体与政体 167. 国家 168. 非政治国家169.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170. 无产阶级国家 171. 社会主义国家 172. 人民民主国家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目录1. 社会主义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3. 社会主义模式4. 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5. 社会主义本质与模式的关系6.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形式的多样性的关系7. 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与体制的关系8.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9.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10.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1. 社会主义公有制 12. 社会主义生产力 13. 社会主义生产13.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 14.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15.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16.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17.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所有制 18.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20.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私营经济 21.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体经济22. 多层次的经济结构 23.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25. 社会主义改革26.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27. 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28. 单一公有制 29. 国家所有制 30. 计划经济 31. 平均主义 32. 按资分配33. 对外开放 34. 国际分工 35.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 36. 社会总产品37. 社会总产值 38. 人均国民收39. 社会主义国民收人初次分配40. 社会主义国民收人再次分配 41. 社会主义积累 42. 产品经济43.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规律 44. 社会主义经济结构 45.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46.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47. 社会主义劳动者 48. 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49. 按劳分配 50. 纯粹民主 51. 资产阶级民主 52. 议会民主 53. 三权分立54. 人权 55. 政党政治56. 议行合一 57. 直接选举 58. 官僚主义59. 人民参与 60. 政治多元化 61. 直接民主 62. 间接民主 63. 政治参与64. 自由 65. 平等 66. 民主权利 67. 人民自治 68. 参政权 69. 民意测验70. 世界人权宣言 71. 《人权宣言》 72. 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73. 官僚政治74. 集权政治 75. 集体领导 76. 决策民主化 77. 决策科学化 78. 人民代表监督制79.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 80. 文明81. 文明时代8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83.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8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 85.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86. 社会主义思想建设 87.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 88. 两个“彻底决裂”89. 社会主义理论建设 90. 四有 91. 共产主义理想 92. 理想教育93. 革命传统教育 94. 劳动观念教育 95. 社会主义教育 96. 爱国主义教育97. 延安精神 98. 雷锋精99. 共产主义信念 100. 共产主义道德101. 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102. 共产主义人生观 103. 社会主义道德104.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105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106. 社会公德 107. 集体主义108. 个人主义 109 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110.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111. “马克思主义流派论” 112社会主义异化论 113. 社区文化 114. 民族115. 社会主义民族 116. 种族主义117. 种族歧视 118. 民族解放运动 119. 民族问题120. 民族消亡 121. 民族问题的两个历史趋 122.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123.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24. 社会主义民族共同繁荣 125. 民族自决权126. 民族区域自治 127.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128. 宗教 129.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30.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131. 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人阶级132. 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民阶级 133. 社会主义时期的知识分子134. 社会主义城乡个体劳动者 135.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雇工 136.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137.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138. 和平演变 139. 爱国统一战线140.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141. 无产阶级爱国主义 142.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143.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4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5.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146. 共产主义 147.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148.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49. 自由平等的联合体150.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151.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52.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2008年政治课改革之后新增加的一门政治理论课。
这门课程是在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合并的基础上,增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
由于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广,知识点和考核点相应增加,考生在复习迎考中难以入手,感觉困难重重。
这里,仅就课程的内容做一个大致的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是教材的绪论部分。
绪论是把握全书的纲领。
共掌握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作为基本常识,考生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以及每一部分内容的直接理论来源和代表作。
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代表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
代表作:《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代表作:《共产党宣言》等。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必须理解并能简单运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用和发展: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教材的第一、二、三章,共三个章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共四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内容:唯物主义,教材的第一章。
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有: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以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
根据考纲的要求,在全面领会这些原理的基础上,应重点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等原理。
马概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是研究人类社会解放的科学.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继者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事实.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章·1.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的,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意识和物质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的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从根本上讲,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5.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第一,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第二,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马概心得体会
在学习和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马概的重要性。
马概,即马克
思主义的概念,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它是我们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也是我们进行思想斗争和实践斗争的
指导思想。
首先,马概使我认识到了阶级斗争的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变革的
根本动力。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认清阶级斗争的实质和规律,积极
参与到阶级斗争中去,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其次,马概使我认识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律。
马
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是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努力发展生产力,改革生
产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最后,马概使我认识到了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灭亡,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决捍卫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总之,马概是我们进行思想斗争和实践斗争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只有深入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思想和实践,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实现共产主义事业。
马概心得体会
马概是一门涉及到马的基本知识和马术技巧的课程,通过学习
这门课程,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对马的习性和行为有了更深入
的了解。
在课程中,我学习到了马的身体语言和情绪表现,这让我
能更好地与马进行交流和沟通。
其次,我学会了马术技巧,包括如
何正确地驾驭马匹、如何进行马术训练等。
这些技巧不仅可以帮助
我更好地与马进行互动,还可以提高我的驾驭能力和马术水平。
最
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马概,我深刻体会到了与马相处的乐趣和挑战。
马是一种敏感而又强大的动物,与它们相处需要耐心、细心和技巧。
在与马相处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还培养
了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总的来说,学习马概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
我对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还让我在与马相处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和满足。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马概,体会到与马相
处的乐趣和收获。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人物及事件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马克思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家庭。
1835年秋,在中学毕业试卷上,他说明了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的伟大抱负。
同一年,进入波恩大学。
后转入柏林大学。
在柏林大学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
1841年,大学毕业后,接受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最后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1月马克思开始为科隆的《莱茵报》撰稿。
同年10月进入该报当编辑。
他发表了一系列抨击普鲁士专制统治和德意志的封建势力的论文,不久马克思被迫离开主编职位,后《莱茵报》也被查封。
1843年马克思与燕妮·封·威斯特华结婚,婚后迁往巴黎。
在巴黎,他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各国革命史,参加工人团体的活动。
马克思这一时期的著作里明确地、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动力和途径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1844年8月底─9月初,在巴黎与恩格斯会见,开始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共同进行斗争。
1845年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前往布鲁塞尔。
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想以此组织建立国际性的共产党,以便吸收各国先进分子。
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1847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委托他俩起草同盟纲领。
1848年2月他们写成的纲领随即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1848年维也纳和柏林爆发革命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意志,在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指导了德国和欧洲革命,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1849年后定居伦敦。
到伦敦后立即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
系统地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历史经验。
1864年9月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通过同形形色色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马概原理整理一名词解释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由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既是内容也是含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率:1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2是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3是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之比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二分析题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和标志(时间:1848年。
名词解释发展: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高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范畴。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说复写、摄影、反映。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使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然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换的基础,是人的存在方式。
规律: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放映。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答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涵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谁决定谁,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马概重点问题1.马克思主义及其鲜明特征P2.P10-11(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及其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其目的是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2)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践为检验标准。
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
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性:马克思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及其三大理论来源P2.P5(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问题二是,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4.物质概念及其意义P22(1)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2)意义: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5.意识的本质及作用,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P21.25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作用(能动作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及理论体系构成部分:P8、P3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性统一:P14—P17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1.哲学的含义,基本问题,基本派别和基本历史形成:含义: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P27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P28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P29基本历史形成:唯心主义哲学有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感觉、观念等等)是世界的本原,②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哲学有三种基本形态①朴素唯物主义。
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但有其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涵及其意义:P31内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所感知。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P32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具有物质性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名词解释
1.意识与能动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反映。
3.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5.认识论
6.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关系
7.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8.人民群众: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9.劳动价值理论
10.剩余价值理论
1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①、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②、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ﻫ②、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目录1.马克思主义:2.世界观:3.人生观:4.共产主义人生观:5.历史观:6.社会历史观:7.方法论:8.哲学:9.马克思主义哲学:10.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11.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12.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3.科学主义: 14.人本主义: 15.现代科技革命:16.毛泽东思想: 17.邓小平理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目录1.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最高问题:3.思想路线:4.认识路线:5.哲学的党性:6.一元论:7.二元论:8.多元论:9.信仰主义: 10.目的论:11.本体论: 12.本原: 13.派生: 14.唯物主义: 15.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16.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17.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18.朴素唯物主义:19.素朴唯物主义: 20.自发唯物主义: 21.素朴实在论:22.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23自然历史的唯物主义: 2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5.机械唯物主义: 26.旧唯物主义: 27.庸俗唯物主义: 28.直观唯物主义:29.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30.实践唯物主义: 31.辩证唯物主义:32.现代唯物主义: 33.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 34.新唯物主义:35.战斗唯物主义: 36.唯心主义: 37.原始唯心主义: 38.客观唯心主义:39.主观唯心主义: 4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41.唯我论:42.彻底唯心主义: 43.绝对唯心主义: 44.唯意志论: 45.思辨哲学: 46.存在:47.非存在: 48.自然界: 49.物质: 50.物质观: 51.物质不灭: 52.运动: 53.静止:54.时间: 55.空间: 56.时空观: 57.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8.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有限性: 59.系统: 60.结构: 61.组织: 62.要素: 63.实在:64.客观实在: 65.实在论: 66.唯实论: 67.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68.客观世界:69.外部世界: 70.物: 71.实体 72.发展观: 73. 辩证法: 74.唯物辩证法:75.客观辩证法: 76.主观辩证法: 77.朴素辩证法: 78.自发辩证法: 79.古代辩证法:80.唯心辩证法: 8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82.自然辩证法: 83.历史辩证法: 84.形而上学:85.庸俗进化论: 86.机械论: 87.循环论: 88.联系: 89.普遍联系: 90.本质联系:91.非本质联系: 92.内部联系: 93.外部联系: 94.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95.间接联系:96.关系: 97.相互依赖: 98.相互包含: 99.相互作用: 100.中介: 101.中间环节:102.运动: 103.运动不灭: 104.自己运动: 105.物质运动基本形式: 106.社会运动:107.思维运动: 108.静止的相对性的表现: 109.生成: 110.变化: 111.发展: 112.进化:113.过程: 114.规律: 115.规律的绝对性与特殊性: 116.规律性: 117.决定论:118.非决定论: 119.宿命论: 120.机械决定论: 121.形而上学决定论: 122.独断论:123.一般规律: 124.普遍规律: 125.特殊规律: 126.对立统一规律:127.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规律: 128.一分为二: 129.合二而一: 130.一点论: 131.两点论:132.两重性: 133.两分法: 134.重点论: 135.片面性: 136.矛盾的普遍性:137.矛盾的特殊性: 138.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的关系: 139.基本矛盾: 140.根本矛盾:141.主要矛盾: 142.次要矛盾: 143.矛盾的主要方面: 144.主要的矛盾方面:145.矛盾的次要方面: 146.次要的矛盾方面: 147.不同性质矛盾的不同解决方法:148.矛盾问题的精髓: 149.矛盾: 150.差异: 151.差别: 152.内因与外因: 153.外因论:154.内部矛盾: 155.外部矛盾: 156.根据与条件: 157.条件: 158.对立: 159.冲突:160.对立面: 161.统一体: 162.一般与个别: 163.普遍与个别: 164.个别: 165.普遍:166.特殊: 167.单一: 168.共性与个性: 169.个性: 170.主流与支流: 171.支流:172.同一性: 173.统一性: 174.直接同一性: 175.矛盾同一性: 176.抽象同一性:177.具体同一性: 178.幻想同一性: 179.形而上学同一性: 180.辩证同一性: 181.斗争性:182.转化: 183.异化: 184.异己: 185.异在: 186.平衡: 187.不平衡: 188.均衡:189.不均衡: 190.对抗: 191.非对抗: 192.对抗性矛盾: 193.非对抗性矛盾:194.质量互变规律: 195.量变质变规律: 196.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 197.规定性:198.界限: 199.质: 200.本质: 201.本质和规律: 202.本质与质: 203.属性:204.本质属性: 205.初级本质: 206.量: 207.度: 208.量变: 209.渐变: 210.质变:211.飞跃: 212.渐进过程的中断: 213.部分质变: 214.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215.质变中量的扩张: 216.度量关系关节线: 217.度量关系交错线: 218.关节点:219.新陈代谢: 220.否定之否定规律: 221.波浪式前进: 222.螺旋形上升: 223.肯定:224.否定: 225.否定之否定: 226.扬弃: 227.间断性与不间断性: 228.不间断性:229.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230.有限与无限: 231.无限: 232.相对与绝对: 233.相对主义:234.绝对主义: 235.范畴: 236.本质与现象: 237.现象: 238.假象: 239.表面性:240.内容与形式: 241.形式: 242.内部形式与外部形式: 243.外部形式: 244.形式主义:245.原因与结果: 246.结果: 247.因果性: 248.必然性与偶然性: 249.偶然性:250.全局和局部: 251.局部: 252.整体与部分: 253.部分: 254.可能性与现实性:255.可能性: 256.抽象可能性: 257.现实可能性: 258.潜在: 259.现实: 260.动机与效果:261.效果: 262.必然与自由: 263.自由: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目录1.主体与客体:2.客体:3.主体性:4.主观与客观:5.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6.可知论:7.不可知论:8.意识:9.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 10.下意识: 11.原始思维: 12.自我意识:13.第一信号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 15.人工智能: 16.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17.社会意识: 18.思维的至上性: 19.思维的非至上性: 20.精神: 21.物化: 22.对象化:23.认识: 24.再认识: 25.认识论: 26.认识手段: 27.认识运动: 2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2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30.映象: 31.模写: 32.反映: 33.反映论: 34.直观的反映论:35.符合说: 36.怀疑: 37.经验: 38.先验主义: 39.纯粹经验: 4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41.事实: 42.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43.问题: 44.白板: 45.反思: 46.反省: 47.知识:48.知识结构: 49.先知: 50.天赋: 51.天才: 52.实践: 53.社会实践: 54.实践要素:55.实践结构: 56.知行统一观: 57.选择: 58.活动: 59.自主活动: 60.劳动: 61.心理:62.语言: 63.言语: 64.能动性: 65.主体能动性: 66.主观能动性: 67.意识能动性:68.实践能动性: 69.认识能动性: 70.受动: 71.受动性: 72.感官: 73.感性:74.感性意识: 75.感性需要: 76.感性的人的活动: 77.感性世界: 78.感性认识: 79.直观:80.感觉: 81.感知: 82.知觉: 83.表象: 84.印象: 85.直觉: 86.理性: 87.理性认识:88.思维: 89.理论思维: 90.抽象思维: 91.辩证思维: 92.创造性思维: 93.系统性思维:94.形象思维: 95.思辨: 96.概括: 97.理解: 98.概念: 99.判断: 100.推理: 101.原理:102.定理: 103.公理: 104.定律: 105.原则: 106.观念: 107.理论: 108.思想: 109.意见110.信念: 111.目的: 112.决策: 113.真理: 114.价值: 115.客观真理: 116.具体真理:117.抽象真理: 118.一般真理: 119.普遍真理: 120.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121.相对真理:122.永恒真理: 123.真理标准: 124.谬误: 125.错误: 126.观察: 127.比较: 128.分类:129.联想: 130.想像: 131.猜测: 132.幻想: 133.科学预见: 134.假说:135.发明: 136.发现: 137.创造: 138.归纳推理: 139.演绎推理: 140.分析: 141.综合:142.抽象: 143.科学抽象: 144.历史方法: 145.逻辑: 146.形式逻辑: 147.传统逻辑:148.数理逻辑: 149.辩证逻辑: 150.调查研究: 151.实事求是: 152.经院哲学:153.主观主义: 154.主观性: 155.本本主义: 156.教条主义: 157.经验论: 158.客观主义:159.直觉主义: 160.感觉论: 161.唯理论: 162.经验主义:163.狭隘经验论:164.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65.自觉能动性: 166.认识的两次飞跃:167.理论联系实际: 16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2.自由王国:3.历史:4.价值观: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6.历史唯物主义:7.历史唯心主义:8.唯心主义历史观:9.唯物史观: 10.唯心史观:11.自然历史过程: 12.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 13.历史偶然性: 14.历史非决定论:15. 一元论历史观: 16.多元论历史观: 17.历史因素论: 18.英雄史观: 19.历史循环论:20.历史目的论: 21.历史宿命论: 22.天命论: 23.命定论历史观: 24.悲观主义历史观:25.历史相对主义: 26.经济唯物主义: 27.历史辩证法: 28.历史观点: 29.历史主义:30.非历史主义: 31.虚无主义: 32.地理环境决定论: 33.人口决定论: 34.马尔萨斯人口论:35.社会达尔文主义: 36.社会有机体论: 37.社会契约论: 38.庸俗社会理论:39.形而上学社会理论: 40.阶级论:41.人性论: 42.阶级调和论: 43.暴力论: 44.血统论:45.分配论: 46.组织论: 47.改良主义: 48.社会: 4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50.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51.社会意识: 52.需要: 53.欲望: 5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55.社会精神生活: 56.时代精神: 57.社会结构: 58.社会关系: 59.物质的社会关系:60.思想的社会关系: 61.社会进步: 62.社会历史: 63.人类历史: 64.人类历史的自然基础:65.社会发展动力: 66.社会发展规律: 67.地理环境: 68.两种生产理论: 69.人类自身生产:70.人口: 71.劳动: 72.生产: 73.精神生产: 74.物质生产: 75.社会生产: 76.生产方式:77.生活方式: 78.社会基本矛盾: 79.生产力: 80.社会生产力: 81.物质生产力:82.生产力要素: 83.劳动者: 84.劳动资料: 85.劳动对象: 86.生产力结构: 87.生产力性质:88.生产力水平: 89.生产力的社会形式: 90.一般社会生产力: 91.生产关系:92.社会生产关系: 93.经济关系: 94.财产关系: 95.生产资料: 96.生产资料所有制:97.生产资料私有制: 98.生产资料公有制: 99.生产手段:100.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101.经济: 102.社会分工: 103.自然经济:104.商品经济: 105.经济基础: 106.经济制度: 107.上层建筑: 108.政治结构:109.政治上层建筑: 110.思想上层建筑: 111.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112.社会共同体: 113.社会有机体: 114.人的本质: 115.人的社会属性: 116.人的自然属性:117.人的价值: 118.人性: 119.人的阶级性: 120.人的社会性: 121.个人的全面发展:122.社会形态: 123.社会经济形态: 124.社会经济结构: 125.社会制度: 126.原始社会:127.奴隶社会: 128.封建社会: 129.资本主义社会: 130.社会主义: 131.共产主义:132.利益: 133.阶级: 134.阶层: 135.等级: 136.阶级矛盾: 137.阶级斗争:138.阶级分析: 139.阶级观点: 140.阶级性: 141.经济斗争: 142.政治斗争: 143.思想斗争:144.武装斗争: 145.国家: 146.政治: 147.法: 148.法律: 149.政权: 150.国家政权:151.政党: 152.国体: 153.政体: 154.政治国家: 155.非政治国家: 156.政变:157.社会改良: 158.革命: 159.暴力: 160.社会革命: 161.政治革命: 162.暴力革命:163.社会群体: 164.社会个体:165.历史人物: 166.杰出人物: 167.人民: 168.群众:169.群众观点: 170.社会思潮: 171.社会心理: 172.意志自由: 173.自由意志:174.意识形态: 175.社会意识形态: 176.社会意识形式: 177.科学: 178.社会科学:179.人文科学: 180.自然科学: 181.人文主义: 182.人道主义: 183.文化: 184.文明:185.物质文明: 186.群众路线: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目录1、社会制度2、经济制度3、经济体制4、自然经济5、社会分工6、商品经济7、社会基本矛盾9、生产方式 10、生产力 11、生产关系 12、劳动资料13、劳动对象 14、经济基础 15、竞争机制 16、价值规律 17、经济规律 18、资本主义所有制1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1、资产阶级 22、无产阶级 23、商品24、商品生产 25、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26、商品交换 27、使用价值 28、价值 29、价值量30、价值实体 31、交换价值 32、劳动二重性 33、具体劳动 34、抽象劳动3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36、活劳动 37、死劳动 38、简单劳动 39、复杂劳动40、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 41、个别劳动时间 4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3、价值规律44、等价交换 45、价值形式 46、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47、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48、一般价值形式 49、货币形式 50、相对价值形式51、等价形态 52、一般等价物 53、货币 54、拜物教 55、交换过程 56、商品流通57、价值尺度 58、价格 59、流通手段 60、铸币 61、贮藏手段 62、支付手段 63、世界货币64、货币流通规律 65、纸币 66、纸币流通规律 67、通货膨胀 68、资本的总公式69、劳动力商品 70、雇佣劳动 71、剩余价值 72、绝对剩余价值 73、相对剩余价值 74、资本75、不变资本 76、可变资本 77、预付资本 78、剩余价值率 79、资本主义简单协作80、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 81、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 82、产业革命 83、生产社会化84、超额剩余价值 85、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86、工作日 87、工资 88、名义工资89、实际工资 90、货币工资 91、实物工资 92、计时工资 93、计件工资 94、劳动强度95、血汗工资制度 96、资本积累 97、资本流通 9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9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100、资本的技术构成 101、资本的价值构成 102、资本有机构成103、资本积聚 104、资本集中 105、产业后备军 106、资本循环 107、资本周转 108、产业资本109、货币资本 110、生产资本 111、商品资本 112、资本的周转时间 113、资本的周转速度114、流通过程 115、流通时间 116、流通费用 117、纯粹流通费用 118、生产过程119、生产时间 120、劳动过程 121、劳动期间 122、固定资本 123、流动资本124、固定资本更新 125、折旧 126、有形损耗 127、无形损耗 128、社会资本129、社会资本再生产 130、社会总产品 131、利润 132、平均利润 133、产业利润134、生产价格 135、成本价格 136、利润率 137、平均利润率规律 138、超额利润139、商业资本 140、商业利润 141、借贷资本 142、生息资本 143、银行 144、银行资本145、银行利润 146、信用 147、商业信用 148、银行信用 149、信用放款 150、抵押放款151、透支 152、贴现 153、期票 154、支票 155、利息 156、利息率 157、地租158、资本主义地租 159、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160、绝对地租 161、级差地租Ⅰ 162、级差地租Ⅱ 163、垄断地租 164、土地价格 16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166、经济危机 167、萧条168、危机 169、复苏 170、高涨 17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72、资产阶级专政 173、民主政体178、政党制度 179、两党制和多党制 180、普选制 181、议会制 182、三权分立制18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184、个人主义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目录1.自由竞争2.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的规律3.生产集中4.垄断5.垄断资本6.垄断组织7.短期价格 8.卡特尔 9.辛迪加 10.托拉斯 11.联合制 12.康采恩 13.局外企业 14.垄断价格15.垄断利润 16.金融资本 17.金融寡头 18.财团 19.财阀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1.资本主义国有化 22.参与制 23.股份公司 24.持股公司 25.股东 26.董事会 27.资本掺水28.股票 29.股息 30.股票价格 31.商品交易所 32.商业劳动 33.证券交易所34.纽约证券交易所 35.有价证券 36.经纪人 37.买空卖空 38.投机商业 39.资本输出40.商品输出 41.经济扩张 42.投资银行 43.投资信托公司 44.国际垄断同盟 45.国际卡特尔46.跨国公司 47.食利者 48.食利国 49.剪息票 50.工人贵族 51.殖民主义 52.炮舰政策53.新殖民主义 54.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55.宗主图 56.殖民地 57.半殖民地 58.附属国59.农业附庸 60.单一经济 61.竞争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目录1. 科学社会主义2. 科学共产主义3.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4. 空想社会主义5.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6.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转变7. 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8. 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9. 产业革命 10. 技术革命11. 生产社会化 1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4.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15. 帝国主义 16. 殖民主义17. 殖民主义体系 18. 帝国主义的寄生性与腐朽性19.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论20. 帝国主义薄弱环节论21. 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胜利论 22. 帝国主义的三大矛盾 23. 资本主义总危机24.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5. 新产业革命 26. 新技术革命27. 工人阶级消失论 28.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29. 新殖民主义30. 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 31.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32. 脑力劳动无产阶级 33. 体力劳动无产阶级34. 产业工人 35. 工人贵族36. 自在阶级 37. 自为阶级 38. 产业后备军 39. 过剩人口40. 无产阶级贫困化41. 无产阶级的特点42.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3.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性质44.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作用 45.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经济斗争46.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47.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斗争48.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自觉斗争49. 社会革命 50. 政治革命51. 无产阶级革命52. 社会进化论 53.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54. 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作用55.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 56. 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多样性 57. 第三条道路58. 革命输出 59. 暴力革命 60. 武装斗争 61. 议会斗争62. 议会道路63. 议会迷 64. 和平过渡 65. 革命和平发展论 66. 工人运动自发论 67. 罢工68. 总罢工 69. 改良主义 70. 合法主义 71. 合法斗争 72.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73. 革命的高潮和低潮 74. 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75. 无产阶级革命战争76. 社会主义革命在文明国家同时发生论 77. 民族民主革命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78.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族民主革命 79.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80. 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81.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82. 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83. 不断革命论 84. 革命发展阶段论85. 革命转变论 86. 一次革命论 87. 二次革命论 88. “万里长城”论 89. 战略90. 策略 91. 战略和策略的关系 92. 制定战略和策略的依据 93. 妥协94. 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力量 95. 无产阶级革命的后备力量 96.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97. 同盟军 98. 直接同盟军 99. 间接同盟军 100.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101. 政党102. 议会党团 103. 资产阶级的政党制度 104. 无产阶级政党 105. 无产阶级政党的特点106.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107. 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 108. 无产阶级政党的成份109. 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 110. 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 111. 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112. 无产阶级政党的章程 113. 党的基本纲领 114. 党的路线 115.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116.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风 117. 无产阶级政党的学风 118. 群众路线 119. 群众观点120. 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与统一 121.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民主 122. 党内斗争123. 两条战线的斗争 124.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125. 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126. 党的集体领导 127. 个人负责 128. 党委制129. 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130. 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建设131. 加强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和有效形式 132.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133.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134. 无产阶级执政党面临执政的考验135. 无产阶级执政党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 136. 改善党的领导 137.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39.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140. 党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141. 无产阶级领袖 142. 个人崇拜 143. 个人专断 144. 个人迷信145. 处理党与党关系的原则 146. 革命权威 147. 过渡时期 148. 消灭私有制149. 剥夺剥夺者 150. 和平赎买 151. 国家资本主义 152. 无产阶级专政153.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154. 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和任务155. 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 156. 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核心157.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 158. 无产阶级专政体系 159. 无产阶级专政的类型160. 苏维埃制度 161. 工农民主专政 162. 工农联盟 163. 人民民主专政164.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165. 国家消亡 166. 国体与政体 167. 国家 168. 非政治国家169.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170. 无产阶级国家 171. 社会主义国家 172. 人民民主国家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目录1. 社会主义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3. 社会主义模式4. 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5. 社会主义本质与模式的关系6.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形式的多样性的关系7. 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与体制的关系8.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9.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10.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1. 社会主义公有制 12. 社会主义生产力 13. 社会主义生产13.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 14.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15.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16.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17.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所有制 18.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20.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私营经济 21.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体经济22. 多层次的经济结构 23.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25. 社会主义改革26.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27. 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28. 单一公有制 29. 国家所有制 30. 计划经济 31. 平均主义 32. 按资分配33. 对外开放 34. 国际分工 35.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 36. 社会总产品37. 社会总产值 38. 人均国民收39. 社会主义国民收人初次分配40. 社会主义国民收人再次分配 41. 社会主义积累 42. 产品经济43.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规律 44. 社会主义经济结构 45.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46.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47. 社会主义劳动者 48. 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49. 按劳分配 50. 纯粹民主 51. 资产阶级民主 52. 议会民主 53. 三权分立54. 人权 55. 政党政治56. 议行合一 57. 直接选举 58. 官僚主义59. 人民参与 60. 政治多元化 61. 直接民主 62. 间接民主 63. 政治参与64. 自由 65. 平等 66. 民主权利 67. 人民自治 68. 参政权 69. 民意测验70. 世界人权宣言 71. 《人权宣言》 72. 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73. 官僚政治74. 集权政治 75. 集体领导 76. 决策民主化 77. 决策科学化 78. 人民代表监督制79.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 80. 文明81. 文明时代8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83.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8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 85.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86. 社会主义思想建设 87.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 88. 两个“彻底决裂”89. 社会主义理论建设 90. 四有 91. 共产主义理想 92. 理想教育93. 革命传统教育 94. 劳动观念教育 95. 社会主义教育 96. 爱国主义教育97. 延安精神 98. 雷锋精99. 共产主义信念 100. 共产主义道德101. 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102. 共产主义人生观 103. 社会主义道德104.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105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106. 社会公德 107. 集体主义108. 个人主义 109 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110.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111. “马克思主义流派论” 112社会主义异化论 113. 社区文化 114. 民族115. 社会主义民族 116. 种族主义117. 种族歧视 118. 民族解放运动 119. 民族问题120. 民族消亡 121. 民族问题的两个历史趋 122.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123.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24. 社会主义民族共同繁荣 125. 民族自决权126. 民族区域自治 127.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128. 宗教 129.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30.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131. 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人阶级132. 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民阶级 133. 社会主义时期的知识分子134. 社会主义城乡个体劳动者 135.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雇工 136.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137.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138. 和平演变 139. 爱国统一战线140.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141. 无产阶级爱国主义 142.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143.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4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5.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146. 共产主义 147.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148.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49. 自由平等的联合体150.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151.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52.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