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起点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起点

【摘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灵性个体,个性差异对学生学习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形成起着制约作用,影响着教育效能的最大发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探索新课改的心理依据、出发点和立足点。

【关键词】个性差异;教育效能;因材施教;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种体会,对同一节课的内容,一个班的同学会出现“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不同现象;对同一项活动,会出现许多不同意见和表现行为;在处理同学关系时,或热情或冷淡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这种差异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众所周知,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一般性规律,但每个学生又是一个思想活跃而又相对独立的个体,必然存在着心理上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着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影响着教育效能的最大发挥。这种差异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的心理依据。

那么,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方面与先天生理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身体健康状况等,都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取决于他们后天生活中所接受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同教育,以及在实践中所采取的不同态度。现代社会中,单亲家庭教育方式,独生子女教育方式,隔代家庭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定的不良效果,不同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

展,导致了不同学生在性格、品质、兴趣、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另外,男女性别也是造成心理差异的重要因素。

教育对象是感情丰富的个体,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全体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只有立足于学生实际,承认学生的差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而不是搞“一刀切”。这是我们搞好教育的基石。

一、深入认识,全面分析

认识学生要抓住本质,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如有的同学在学校表现勤奋刻苦、热爱劳动、尊师善友,而在家中却表现为任性懒惰,自私自利。对这种矛盾的性格特征,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应做到去伪存真。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一叶障目,宜具体研究调查原因,分析造成这种双重性格的具体条件。而这也恰恰暴露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学校教育受到了社会教育的冲击。了解学生实际状况,才能避免片面处理,避免“一棒子打死”的做法,全面认识学生,是一切教育的初始。

二、针对实际状况,制定不同方案

学生的年龄与个性差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无视这种差异而搞同一,只能阻碍学生发展,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我们的教学既要有原则,又要善于灵活多变,由不同差异而提出不同标准和要求。这个标准一方面要适当高于学生原有水平,另一方面应该是经过一番努力可以达到的。如在教学中,对那些消化不了的同学,应以搞好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基本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对那些“吃不饱”的同学,要敢于适当拔高引导,

可以订出“自学——引申——创新”的要求,并对其施加一定压力。“身上有担快步行”。我们不能将存在差异的个体拘泥于制定的框框中,千人一面的木偶式教学只能埋没新秀,扼杀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三、对症下药,以爱施教

出现了问题,要冷静分析对待,调查问题症结,把钢用在刀刃上,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样是违反纪律,或是不理解其意义及要求,或是心理上不重视,或是性格意志在作怪等。只有具体分析学生的不同心理活动,才能采取不同教育方式。高一年级有个男同学很实干稳重,但另一方面却极其冷漠固执。我一方面肯定了他积极的一面,增加了他自信心,另则对其不足,通过谈心从侧面分析其危害性,如对学习,对身心发展,对人际关系等,并配合团组织,发挥集体力量进行影响和教育,这位同学逐渐变得善于团结同学了。我们处理问题,不能一味抱有成见,要在发展中看行动,要全身心爱学生,成功的教育不是压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活力。“没有爱,就没教育”,爱是教育的真谛和良方,任何缺乏爱心的教育,无异于行尸走肉。

四、多方位、多渠道地发展学生个性

不同学生对现实态度及调节自己行为方式不同,能力兴趣各异:或学习态度不同,或责任心不同,或为人处世方法不同等。对这些多变的个体要积极引导扶持,多启发,多讨论,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意识,去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

使学生拥有充分发展的一片蓝天,使他们生动活泼地成长。

“打铁尚需自身硬”。作为一名教师,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和业务素质,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更好地担当起培养高素质人材的重担。

参考文献

1 《给教师的建议》苏堆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2 《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张嘉玮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

3 《青少年心理门诊》郑日昌主编蓝天出版社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