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时代图书馆古籍整理与保护
- 格式:docx
- 大小:27.31 KB
- 文档页数:2
图书馆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图书馆作为文化场所,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知识。
在繁荣的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的角色也在不断进化。
然而,尽管数字化带来了更加便利的获取途径,但我们不能忽视图书馆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作为传承人文知识的守护者,图书馆有责任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发挥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图书馆的文化遗产图书馆的文化遗产不仅仅包括藏书、古籍等物质性财富,还包括了在保存、整理和传递这些藏品过程中形成的方法、技艺和经验。
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的智慧、文化和历史,并对当代社会起到重要的启发和影响作用。
藏书是图书馆的核心资源之一。
馆藏图书不仅包括了各类专业书籍、期刊和报纸,还包括了古籍、手稿等珍贵文献。
这些藏书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知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
此外,图书馆还保存了大量的非书资料,如音像资料、地图、图片等。
这些资料在展现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参考和素材。
二、图书馆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图书馆的文化遗产,并确保这些遗产能够被后代继续传承和利用,各个图书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图书馆加强了藏书的保护工作。
包括采取恒温恒湿控制措施,防止书籍受潮和腐朽。
此外,还采取了防火、防盗等措施,确保馆藏资源的安全。
其次,图书馆增设了修复工作室,为破损的文献进行修复。
修复师利用专业技术和设备,对损坏的纸质载体进行细致繁复的修复工作,使其能够继续被人们阅读和研究。
此外,图书馆还开展了数字化保护工作。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珍贵文献进行数字化拍摄和存档,使其能够在网络上更广泛地传播和利用。
这样一来,即使原件被意外破坏,它们的数字化版本仍然可以保留并继续被使用。
三、图书馆的文化遗产传承图书馆不仅仅是保存文化遗产的场所,更是传递这些遗产的重要平台。
为了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
首先,图书馆举办各类展览和讲座,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文化遗产。
古籍数字化保障方案一、目标。
让那些古老又神秘的古籍在数字世界里重获新生,让更多人轻松接触到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宝藏,而且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就像给它们穿上数字时代的铠甲一样。
二、硬件保障。
# (一)存储设备。
1. 大容量硬盘阵列。
就像给古籍盖了一个超级大仓库,得选那种靠谱的大容量硬盘阵列。
比如说,买几个企业级的硬盘组成阵列,容量怎么也得几个TB起步吧。
这样就能把海量的古籍扫描图像、文字识别后的文档啥的都存进去,不用担心空间不够用。
2. 备份设备。
光有一个仓库可不行,还得有个备胎。
再搞一套磁带备份设备或者云存储备份。
磁带备份就像是给古籍做了个离线的保险柜,云存储备份呢,就像是把古籍的副本放在云端的魔法口袋里。
万一硬盘阵列出了问题,咱还有备份可以用,不至于让古籍数据丢失。
# (二)服务器。
1. 高性能服务器。
服务器就像是古籍数字化的大脑,得挑个聪明又强壮的。
要那种多核处理器的,内存也得大,这样在处理古籍的图像识别、文字转换等复杂任务的时候,就不会卡壳。
就像让一个大力士来搬东西,轻松又高效。
2. 服务器维护。
这个服务器可不能光让它干活,不照顾它。
得定期检查硬件状态,看看有没有哪个零件要罢工了。
像给服务器打扫打扫灰尘啊,更新更新固件啥的,就像给它做个全身SPA,让它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三、软件保障。
# (一)图像识别软件。
1. 选择优秀软件。
在图像识别软件的海洋里,得捞出那些适合古籍的。
像那些专门针对古籍的不规则字体、模糊字迹有高识别率的软件。
比如说,有些软件经过了大量古籍样本的训练,对篆体、隶书这些古老字体的识别就特别准,就像一个专门研究古董文字的小专家。
2. 软件更新与优化。
软件也得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
要关注软件开发商有没有新的算法更新,或者有没有针对古籍识别新出的功能。
如果发现软件在识别某类古籍的时候老是出错,就得赶紧和开发商沟通,让他们优化优化,就像给软件打个补丁,让它变得更聪明。
浅谈图书馆古籍的数字化管理浅谈图书馆古籍的数字化管理古籍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极为宝贵的精神和智力财富。
为了更好保护和利用这些财富,很多大型图书馆,都利用了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浅谈图书馆古籍的数字化管理。
将古籍中的语言文字及图形转化成能为计算机所识别的数字符号,以此来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以及古籍全文数据库,即对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
这也将是今后图书馆古籍管理的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古籍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1、古籍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古籍的保护,解决藏与用的矛盾古籍经过几千年的辗转流传至今,往往具有唯一性并且不可再生,因此在保护古籍方面除了提高古籍的保存技术使其免受损坏外,也应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的保存。
另正是由于古籍的唯一性以及不可再生性,因此它们不仅具有罕见的文化价值,而且还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因此图书馆为了避免古籍遭受破坏,往往重藏轻用,造成藏与用的矛盾,不利于古籍文化的传播。
2、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使古籍中蕴藏的特有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古籍的目录的分类、编排与检索方法与现代的都不同,如果用传统的手工检索方法来检索古籍,不仅速度慢,而且查全、查准率也较低,很可能会花费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来查找一个人或事,或者一段引文。
如果引进数字化管理,便可改进古籍的检索方式。
从而更有利于对古籍中所蕴藏的特有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提高了阅读古籍的广度和深度,使古籍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二、古籍数字化管理方法1、古籍书目数据化及古籍全文的数据化(1)古籍书目及古籍全文数据化方法及注意事项古籍数量大,语言繁琐,而且在分类排架和管理上都不同于一般的图书,检索方法也很复杂,很多古籍犹如天书,极大的影响了读者阅读利用古籍文献的积极性。
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便简化了古籍书的检索方法,而且新增了许多检索途经让读者对图书馆内古籍藏书一目了然。
古籍全文数据库的建立,便可方便读者更简单的阅读古籍资料,并可快速准确全面的找到所需的资料。
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方法与难点古籍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存和整理研究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籍整理和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
然而,在古籍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难点。
一、古籍整理的方法1.数字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古籍整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将古籍数字化处理,可以提高对古籍的保存和传播效率,同时也可以方便学者们进行研究。
数字化处理的核心包括:数字拍摄、人工识别、自动识别和传输等环节。
其中,最难的环节是自动识别,即通过计算机算法进行文本识别和字符识别。
目前,自动识别技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学术出版学术出版是指将古籍整理成为书籍、论文等学术成果,并向社会公开发行。
学术出版对于古籍整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推动古籍整理工作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术研究者分享研究成果,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学术出版的过程需要考虑版权、质量控制等问题,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证文献的准确性。
3.图书馆藏图书馆藏保存着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因此,通过收集、分类和整理这些资源,可以为古籍整理提供便利。
而图书馆也可以通过馆藏整合和数字化手段,加强对古籍文献的保存、传输和研究。
二、古籍整理的难点1.文献场所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的保存状况不断恶化。
因此,文献场所的保护尤为重要。
文献场所的保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控制光照、温度和湿度;采用防潮材料进行保存;加强火灾、盗窃等防范。
2.文献翻阅的限制对于部分珍贵文献,由于其特殊性质,需要采取特殊的翻阅方式。
一些文献收藏机构出于保护文献的考虑,对文献的翻阅进行限制。
这对于学术界的研究工作造成了阻碍。
3.古诗文的加工由于古诗文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文字差异巨大,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
这就要求整理工作者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
4.文献知识表达难度古籍文献内容涵盖面广,而且知识表达方式也十分复杂,因此对于文献的研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
仅仅对文本的搜寻并不能深入理解古籍的含义,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地理、哲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
中国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中国古籍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这些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古籍面临着被破坏、流失和易损毁的危险。
为此,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成为了古籍传承和研究的重要手段。
一、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保护是指将古籍转换成数字形式,通过计算机网络保存和传输,以保护其原貌和价值。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保护古籍,使其不再遭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威胁。
数字化保护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保存原版文件的绝大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像、书籍文件等,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分享。
数字化保护为古籍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保障。
中国古籍数字化保护的工作重心在于实现数字化文件的高保真还原。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对古籍进行详细的阅读和解析,同时结合各种影像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化。
数字化保护非常注重古籍的原貌和保真度,必须尽可能地还原原人手抄写的风格、笔画、色彩等要素。
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校对、比对和校验,以保证数字文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数字化利用数字化古籍还原后,就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字化利用。
数字化古籍能够为各类文化研究者、学生和普通民众提供更加便捷和快速的古籍查阅和学习途径。
利用数字化古籍,可以远程查阅、学习、研究各种古籍,更好地挖掘中国文化精髓,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数字化利用也能使人们对古籍研究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数字化古籍还原后,还可以开发出各种数字化产品,如软件、APP、数字化评注等,这些产品为古籍的普及和保护带来了新的机会与突破。
数字化产品的出现,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古籍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将古籍和现代科技相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的古籍文化。
三、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数字化保护与利用虽然给中国古籍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数字化保护所需的成本很高,涉及到大量设备和技术的投入,还需要人力、时间和金钱方面的支出。
试论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及其利用9篇第1篇示例:古籍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传承和人类智慧。
图书馆是保存、管理和传播古籍的重要场所,对于保护和利用古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和利用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古籍的管理1.分类整理图书馆收藏的古籍数量庞大,多为手抄本或古版本书籍,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首先需要对古籍进行鉴定和编目,确定其所属类别和内容,然后按照专题或年代进行分类整理。
这样有利于古籍的保存、查找和利用。
2.数字化保护古籍多为纸质材料,易受到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褪色、虫蛀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图书馆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古籍进行拍摄、扫描和存储,建立数字化古籍库。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原件的翻阅,还可以减少损坏的风险。
3.保管与维护古籍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图书馆应该加强对古籍的保管和维护工作。
首先要设立专门的古籍阅览室,为读者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设备,保证古籍在阅读过程中不受损坏。
其次要定期对古籍进行防腐防虫处理,保证其保存时间长久。
二、古籍的利用1.学术研究古籍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学术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图书馆可以通过推出古籍展览、举办讲座等形式,鼓励学者和研究人员利用古籍进行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
2.教育教学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宝贵的素材。
图书馆可以通过开设古籍阅览课程、组织古籍导读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利用古籍,提高他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社会传承古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图书馆可以通过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古籍知识,提高公众对古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古籍的传承和发展。
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和利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图书馆应该加强对古籍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促进古籍在学术、教育和社会传承中的应用和发展,推动古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让古籍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传承。
观点 Viewpoint□ 罗颖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古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当前,成都古籍保护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数字化技术应用不够广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古籍修复工艺落后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成都古籍保护与研究工作的进展缓慢。
因此,本文从数智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成都古籍保护与研究工作的水平,以期为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数智化背景下的古籍保护与研究概述数智化技术的定义与发展数智化技术作为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融合产物,正逐步成为核心驱动力量,推动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这一技术体系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和5G 通信技术等在内的先进信息技术,这些技术形成的技术体系共同构成了数智化技术的基础架构(Sign-Tech)。
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全面应用,可以对海量的运营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从而达到深入洞察并精准掌控业务流程的目的。
数智化技术发展分为3个阶段:信息化阶段。
初步探索数智化技术主要体现在组织内部运用互联网技术(IT)手段实现管理效率的优化和提升。
这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电子化、自动化的工具和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流通和高效处理。
数字化阶段。
标志着这一时期开始广泛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深入分析并全面优化运营管理技术的重要进化。
这一阶段,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对业务运行内在规律的揭示、对发展趋势的预测等,运用先进的算法和模型,实现决策的精准化。
数智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将人工智能(AI)技术深度融合到数据分析和应用中,实现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和价值最大化,这代表着数智化技术的高级发展阶段。
在数智化阶段,数据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而是通过智能化的分析和应用来驱动业务创新和增长,被视为关键的生产要素。
文化学研究利用数字化改进高校图书馆古籍的保护及利用-----以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侯颖(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甘肃兰州730030)摘要:多年来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大力实施本馆古籍保护措施,在解决古籍收藏与利用矛盾方面,采取了数字化、院馆合力开发及向读者面对面开放等相结合的模式。
关键词:古籍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保护利用数字化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是甘肃省民族学、宗教学、少数民族文学和西北地方史志研究及收藏单位,馆藏汉文古籍约3万多册,明清地方志500多种,于右任旧藏金石拓片近3000种。
馆藏藏文古籍4500多种,其中善本古籍107种,藏量居全国高校图书馆之首。
藏文清代手抄本《大藏经•甘珠尔》共105函,用金泥、朱砂、墨汁三色抄写而成,为国内孤本,被学术界和宗为国籍。
2008 ,本共32种古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75种古籍《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
1.古籍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古籍馆藏条件不完善相对于出藏量,本馆古籍保护条件还不够善。
“古代文本是三:一是经,二是人才缺乏,三是管理缺乏”®°4)。
西北民族大学校本图书于代,内i 旧,“、、、、、、,及人为”®®,于古籍及$本馆汉藏文古籍书,仅书内,书内、内,、防晒、防尘、水基本没有,长此以往造成一些古籍纸张变黄发脆,部分古籍出现不同程化、蛀、破、散佚情况。
1.2古籍管理队伍不稳定早期本馆未能立一支稳定古籍工作专业队伍,古籍管理人员大多没有历史文献专业学历,目录学、文学、版本学知识,对古汉语、文字、考据信息判断力不足,对古籍的著录往往不够准确和规范,且本馆对古籍管员能力培养够重视,造成馆藏古籍普查工作进展缓慢、古籍家底数目不清、古籍数据信息整不准确。
本馆古籍数据卡片目录为主,古籍书目信息无法检索机查询,古籍文献资源的有限输出全靠人工方式完成。
1.3古籍查阅限制过多古籍文是不可再生资源,“历史越久,数量愈少,存世越久,愈显珍贵,但是又越难保存*!(11),且“文献用纸的寿命文”帧02〉。
图书馆古籍保护安全作业指南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收藏着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
这些古籍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然而,由于古籍的年代久远、材质脆弱以及保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它们面临着诸多安全威胁。
为了确保图书馆古籍的安全,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安全作业指南至关重要。
一、古籍保存环境的安全要求1、温度与湿度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古籍保存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图书馆内古籍存放区域的温度应保持在 16℃至 22℃之间,相对湿度应控制在 45%至 60%之间。
温度和湿度的剧烈波动会对古籍造成损害,例如纸张变形、字迹模糊、霉菌滋生等。
因此,需要安装恒温恒湿设备,并定期对其进行监测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光照控制过强的光照会加速古籍纸张的老化和褪色,因此应严格控制古籍存放区域的光照强度。
避免阳光直射古籍,可采用遮光窗帘、百叶窗等设施来调节光线。
同时,照明设备应选择无紫外线的灯具,减少对古籍的损害。
3、空气质量良好的空气质量对于古籍保护也非常重要。
空气中的灰尘、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硫化氢等)会污染古籍。
应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定期清洁通风系统,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
二、古籍库房的安全管理1、防火措施火灾是图书馆古籍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古籍库房应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灭火器材(如干粉灭火器、气体灭火器等)、消防栓等。
同时,要制定火灾应急预案,定期组织馆员和读者进行消防演练,提高应对火灾的能力。
2、防盗措施加强古籍库房的防盗管理,安装防盗门、窗,设置监控摄像头和入侵报警系统。
严格限制人员进出库房,实行登记制度,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进入。
3、防虫、鼠害虫蛀和鼠咬会对古籍造成严重破坏。
定期对库房进行防虫、鼠处理,放置防虫、鼠药剂。
保持库房的清洁卫生,堵塞孔洞和缝隙,防止虫、鼠进入。
三、古籍整理与修复的安全操作1、整理操作规范在整理古籍时,应轻拿轻放,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古籍损坏。
论数字时代图书馆古籍整理与保护
摘要:古籍是古代智慧和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古代先贤留给我国的宝贵精神财富。
大多数古代典籍因为年代久远,存在着保存难度大和使用整理不方便的问题。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不仅为古籍保护提供了有利契机,也给古籍保护带来新的
任务,需要对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进行重新审视。
关键词:数字时代古籍整理与保护措施方法
一、数字时代古籍保护与整理的基本要求
1.传统与现代保护方式的整合。
做好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应当做到传统与现代相整合,使传统有效的古籍整理与修复技术与现代化的
数字环境相结合,全面提高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质量。
(1)在数字环境下做好
古籍的修复工作,要着力选择精准版本,经过仔细的校勘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
的古籍。
(2)要对古籍文本进行数字化的转化,着力解决古籍存在的讳字、通
假字等,重点保存古籍的有价值信息,全面减少古籍中的错误。
(3)要求做好
古籍语义的解释工作,利用有效的古籍文本处理程序,做好基本的标点、注释、
解读等工作,从而借助数字环境提高读者对古籍的解读能力。
2.实现数字时代古籍整理创新。
(1)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可以建立起庞大的古籍数据库,读者与研究人员可以按照不同权限访问古籍文献资源,提高古籍使用
效率。
(2)现代化的软件衍生了强大的古籍自动标注与自动翻译的能力,随着
现代计算机能力的不断加强,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效率还将大幅增强,新的应
用方向将不断出现。
(3)古籍整理与保护应当向着专业化与普通读者的需求的
双向发展,古籍整理与保护应当体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二、数字时代古籍保护与整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数字化古籍整理与保护是时代的必然标志,也是图书馆古籍
整理与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快发挥出数字古籍整理与保护作用,应当遵
循系统性原则。
(1)要求图书馆全面统筹协调配置资源,保证古籍资源的完整
性与可利用性。
(2)实现全面科学的调配图书馆现有的古籍资源,实现图书馆
间的古籍资源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各种古籍的利用效率。
(3)要求古籍整理与
保护遵循数字化的规律,科学地研究古籍数字化整理与保护,提高数字化古籍信
息质量,为读者呈现有价值的古籍信息。
2.特殊性原则。
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更多地体现在对图书馆现有专藏古籍
的保护上。
在数字环境下,只有做好图书馆专藏古籍的保护,才能体现出图书馆
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质量。
(1)应当针对图书馆的专藏古籍设计鲜明的数字化
专藏古籍整理与保护模式,形成小型的数字化局域网,突出馆藏古籍的作用,形
成核心资源优势。
(2)不断丰富特色古籍的数量和质量,依靠数字古籍提升对
用户的图书馆网站的访问量和关注度,从而发挥出特色古籍的重要作用,实现数
字化古籍整理与保护的实际价值。
3.安全性原则。
在传统环境下进行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古籍物
质形态保护,要求古籍不损失和不丢失,不受到来自人为原因的古籍损坏等。
在
数字环境下进行古籍保护,要求古籍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安全使用。
(1)保证古
籍电子版权的合法性,使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不出现法律及版权方面纠纷,能有
效发挥出图书馆的古籍传播作用,保证古籍的合法安全有效使用。
(2)使古籍
处在各种技术手段的全面监控保护之下,保证数字古籍的真实性与网络环境安全
性,确保古籍在电子环境下不被恶意地篡改,不出现古籍数据的丢失现象,发挥
数字化信息渠道的优势。
三、数字时代对古籍保护与整理的主要措施
1.建立数字化古籍保护标准。
为了推动数字化时代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高质量开展,应
当建立起完善的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标准,促进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走上正确的轨道。
(1)实现古籍数据库的规范化建设,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的技术标准,不断完善我国图书馆数据格式、引用、著录等标准,促进图书馆古籍整理与保护的标准化工作快速发展。
(2)建立起
不同载体间数据可以互联互访的高效标准化检索系统,最终形成标准化的数据共享系统。
(3)对古籍数据内容进行深度的标准化研究,做好关键学术信息的标准化工作,从而使古
籍文献更符合现代数字信息时代的使用需求。
2.开发数字化古籍管理系统。
只有开发出数字化的古籍管理和检索系统,才能发挥出古
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价值。
(1)建立基于当前流行的WEB的图书馆古籍数据的检索和使用
平台,提高用户对古籍信息的使用检索效率,有效应用现有古籍资源。
(2)开发出符合现
代数字环境的信息推送服务系统,不断扩大古籍服务范围,使古籍可以在图书馆的不同网络
平台上实现全面的信息服务。
(3)打破各图书馆资源之间的界限,建立起更庞大的综合型
古籍检索系统,从而有效地调阅各种资源,全面扫清资源共享障碍。
3.开展数字化古籍编目工作。
只有按照数字环境要求开展好古籍编目工作,才能解决著
录规则、古籍分类等具体问题,把古籍信息化的诸项工作付诸现实。
首先,进一步研究和完
善现有的古籍编目规范,依据古籍著录的规则做好编目工作。
其次,由图书馆引进成熟的古
籍编目系统,使CALIS系统使用于图书馆的编目工作中,全面提高编目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建年中国古籍索引编制软件概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1,(10),65-68。
[2]高娟刘家真中国大陆地区古籍数字化问题及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5),1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