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难点和对策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重庆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难点和对策探讨
根据重庆市委、市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渝委发[2001]号34号)加快重庆市城镇化进程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末的33.09%提高到届时的全国平均水平(据有关部门测算为45%);把万州和涪陵建设成为大城市(按现行国家标准,城镇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黔江、江津、合川、永川、开县、长寿、南川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成为20-30万人的中等城市;多数县城发展成为10-20万人的小城市;100个左右的小城镇发展成为3-5万人的中心镇或特色镇。在城镇化发展速度上,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发展是一个缓慢、加速、再减慢的过程。在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后,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当前重庆市的城镇化水平为36.4%,正处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有信心,相信经过努力,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原因,目前重庆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与直辖市的地位很不相称,加快城镇化进程困难也是相当大的。
一、加快重庆市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难点
1、农村工业化水平落后。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重庆市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村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但从整体上来说,重庆市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仍比较落后。至 2002年末,在重庆市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工业生产的只有5.1%,直接从事农业的比重仍高达63.5%。重庆市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村的工业化,没有农村的工业化发展,农村的城镇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转移劳动力的生活生存成本和管理成本,更重要的还要承担转移劳动力工业化所必需的技术装备成本和发展成本。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城镇化并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简单集中,而是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一系列制度的变革。尽管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民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等观念还非常淡薄。从整体上说,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目前重庆市农村还有文盲214.78 万人,文盲率达6.95%。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农村居民,即使户籍制度上成为城镇居民,如果没有一定的生产、生活技能,在城镇生存下去也比较困难。
3、城镇就业压力增大。2002年,重庆市城镇的登记失业人数为16.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 4.1%)。今后随着市有企业改革的继续深化,城市的下岗失业规模还有可能扩大。我们不仅有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每年还有6‰左右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保守估计每年也需要净增加40万人左右的就业岗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势必会加大今后重庆市城镇化推进的难度。
4、耕地资源不足。截止到2002年末,重庆市只有耕地面积2075.5万亩,也就是人均仅有0.67亩耕地。根据建设部测算,每一个城市人占地需要100平方米左右(包括生活占地、公共交通、绿化、水电工程、厂矿、水面等),城镇
化率达到45%左右时,共需转移448.22万人,则大概需要44822万平方米(折合67.23万亩),其中虽然有大量非耕地面积,但占用大量耕地面积是必然的。如果按60%耕地面积计算也有40.33万亩,也即是现有耕地面积的2%左右。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如果对耕地不加珍惜,重庆市人均耕地面积将更加减少。
5、三大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增大了加快全市城镇化进程的难度。2000年,占全市总人口19.9%的“都市发达经济圈”城镇化率已达79.77%,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在未来的几十年,城镇化率增长的空间是极为有限的。而占全市的总人口48.2%的“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城镇化率仅为1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人均GDP 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1%。大多数城镇尚处于孤散发展阶段,二、三产业相对滞后,城镇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占该地区82%的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仅为1548元,尚处于刚刚越温达标阶段,恩格尔系数高达80%以上,按目前三口之家的农户进入小城镇定居至少需投入7.5 万元的最低门坎计算,一家人不吃不喝,把全部收入用于积累,则需要16年以上的时间!
6、城镇的规模偏小,地区分布不合理,城镇体系不合理。目前,重庆仅有主城区一个特大城市,尚无大城市,只有万州、涪陵、渝北、北碚、永川、江津、合川等7个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铜梁、长寿、大足等27个县城。而20万以上人口的大中城市个数,广东有31个、山东27个,江苏22个,河南15个。比较而言,重庆拥有大中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偏小,县城以上建制镇规模小,平均每个镇的建成区面积仅为0.35平方公里,人口仅5000人。这使城镇的一些功能性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受到影响,城镇的服务组织管理功能难以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其功能被弱化。
7、城镇化质量较差。2002年末重庆市的城镇化率为36.4%,但同期非农化率23.2%,二者相差13.2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全国平均4个百分点的水平。这表明在重庆计为城镇人口的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农民,他们在农村有承包地,虽然其中多数人生活的主要来源是靠从事二、三产业,但仍为亦工亦农状态,人口的转移尚不稳定,特别是这批纳入城镇居民统计口径的农民,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走向城镇文明还有一定距离。
8、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全市城镇化水平,投入严重不足。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硬件”,是推进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重庆市城镇基础设施特别是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镇快速交通系统等关系城镇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基础设施严重短缺,造成其原因主要是投入不足,加之城镇管理机制末健全,管理工作未跟上,影响了城镇基础设施综合功能的发挥,导致有的城镇“农村化”,严重影响人居环境的改善。重庆与京、津、沪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14项城市基础设施指标中,有6项指标不仅低于三大直辖市,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人均拥有城市维护建设资金”重庆人均仅583.42元,为上海的20.6%,北京的20.5%,天津的55.8%,全国平均水平的61.5%。重庆在西部十二省市中,14项指标中有9项处于中下水平。
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