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9.84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闭关政策:是清政府采取的一种对外政策。
当时清政府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对进出口货物的种类、数量和外商在中国的居住行动均有规定,且外商在广州贸易均需通过清政府特准的垄断对外贸易的“公行”进行。
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扰和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但是,这种落后保守的并非以发展本国经济实力为着眼点的对外政策,不仅不能有效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且严重的妨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厘金制度: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的一种征税制度。
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为筹集军饷镇压太平军而实行的一种政策。
厘金分为两种,一是行商的货物通过税,一是坐商的交易税,税率为1%。
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它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天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今本纲领。
明确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理想,规定把天地分为三级九等,好坏搭配,丰荒相赈,无分男女,自16至60岁皆可分得土地一份,与此同时规定以25户为一基层单位,器生产及分配皆有规定。
太平天国农民领袖想通过这个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天亩制度》发展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平均思想,反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愿望。
但是其提出的平分土地的方案及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并且具有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辛酉政变:又称褀祥政变或北京政变。
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其子载淳即为,实权掌握在肃顺、端华等8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手中,载淳生母西太后慈禧位掌握军政大权,与恭亲王奕勾结,并取得列强支持,于1861年11月发动宫廷政变。
宣布“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政变后慈禧集团对内重用以曾国藩位首的汉族地主集团,对外采取妥协投降的方针。
“北京政变”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清朝封建势力相勾结的开始。
【反掠卖华工】十九世纪中国人民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掠卖人口的斗争。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公开在中国东南沿海掳掠劳动人民,贩往美洲、非洲、澳洲及东南亚一带从事奴隶劳动,因而激起厦门、上海等地人民反对掠卖华工的斗争。
1852年(咸丰二年)11月福建厦门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掠卖华工,集众千五百余人示威,被英国海军枪杀八人、伤十六人。
1859年.. 7、8月间,上海人民发现英、法、美各国掠卖华工,又发现法国领事住宅中拘禁大批华工,即散发揭帖,并集众数百人殴毙英人一名,击伤英国领事,捣毁法国天主教堂匾额。
被掠卖的华工也曾多次在船上暴动,在国外各地反抗,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魏源】(1794—1857)清末思想家、史学家。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道光进士。
官至高邮知州。
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
和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
鸦片战争时,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东抗英战役。
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后又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建议自设船厂、炮船,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
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一定影响。
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书,并协助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1803年(咸丰三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1814—1856)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活动,作恶多端,激起民愤。
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二十六人,并依法判处马赖死刑。
次年法皇拿破仑三世(即路易·波拿巴)以这一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教案】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吸收恶棍入教,拐骗人口。
强占民地,激起民愤。
1870年(同治九年)6月.. 21日天津人民因育婴堂虐死婴儿数十名,聚众到教堂说理。
孙中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革命家,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之一。
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人。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发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宣传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
其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屡经失败。
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北上讨论国是,于次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
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多种。
李鸿章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
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
1862年4月,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守上海、陷苏州、常州,升任江苏巡抚。
1865年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筹办北洋海军,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遣赴美留学生,成为洋务派著名领袖。
他对外一贯妥协退让,委曲求全,曾招致中法、中日战争失败,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订立者。
曾参与反对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时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
订立《辛丑条约》后不久病死,遗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
“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的措施。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第一章1.辛酉政变答: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不久病死,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由肃顺等八大臣辅佐,1861年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发动政变,派肃顺等八大臣护送咸丰灵柩起程,自己先期4天于11月1日回到北京。
次日,突然发动袭击,逮捕载垣、端华、肃顺,并以“不能尽心议和”、阻止回銮及抗旨反对垂帘等罪名,处以极刑,其余肃顺一派亲信分别革职、遣戍。
奕被任命为议政王,桂良、文祥、沈兆霖等为军机大臣,奕兼管军机处,并将载垣等拟定的祺祥年号改为同治(1862—1874),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政权实际落入慈禧之手。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2.马关条约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答: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1年(辛丑年)9月7日,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个国家的代表,与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在北京签订。
主要内容为:中国赔款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折合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居住;拆毁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前。
这个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官商督办: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
所谓“官督”,就是官方保护、扶持,并委派代表对企业进行监督、稽查;所谓“商办”,就是商务由商人经理,官不过问,盈亏均由商人承担,与官方无关。
这种方式在当时情况下有利于保护企业,防止顽固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但同时洋务派又强迫这些企业接受种种苛刻条件,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奉系军阀——张作霖《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
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借师助剿: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地方官闻风丧胆,有人建议把镇压太平军的希望寄托在借助外国军队上,这就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借师助剿”方略。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1.鸦片战争:事件:“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1. 政治上,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 经济上,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3. 思想文化上,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2.《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1842年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共13款,主要涉及五口通商、割地赔款、灌水自主权等内容。
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 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马关条约》:是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日本签订的刻毒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1.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2.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等。
影响:1.中国主权沦丧,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2.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3.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对江浙两省财富的掠夺。
4.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并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运动过程:扶清灭洋、转入直隶、列强介入、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余部抵抗。
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1)是清政府在1861年1月20日特设的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1)其职责由最初的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扩大到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兴学校、派游学等,举凡与外国有关的外交、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无不归该衙门管辖,(1)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它的设立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标志,(1)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2.府院之争: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
总理段祺瑞在日本唆使下主张参战,总统黎元洪在英美支持下反对参战。
5月段企图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
黎下令将段免职。
段于6月2日在天津设立各省总参谋处,与黎对抗,致使北洋政府完全瘫痪。
时人称此事件为府院之争。
3.麦克马洪线:英国与西藏叛国分子非法划定的中印边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
英国在西姆拉会议期间,勾结西藏分裂主义者于1914年3月在印度德里,背着中国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划定一条所谓中印东段边界线。
把中国西藏东南部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
中国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未予承认。
该边界线以英方代表麦克马洪的名字命名,故称“麦克马洪线”。
4.租界: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政府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其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地区。
他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各种侵略和其他活动的据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即在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强行划租界,筑路建屋,而后甚至在界内僭取了“管理”权。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重点
1.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次运动,以迎接外来文化,引进外国技术为主要目的,以洋务总局为中心,主要由慈禧太后及慈禧太后的谋士们发起和推动的。
2.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由日本发起的一场侵略战争,于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在中国台湾海峡和日本冲绳岛海峡进行,中国败给日本,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外国侵略”时期。
3. 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突然袭击中国东北铁路,在沈阳发动战争,标志着日本侵略中国的正式开始。
4. 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是1928年由孙中山和国民党建立的一个政治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以研究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5. 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政府,1911年10月10日成立,1949年10月1日解散,是中国第一个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拜上帝教: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
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
拜上帝教后来演变成为世俗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在其后太平天国中,又采取了政教合一的体制,使宗教政治化,政治也宗教化,成为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永安建制:1851 年 9 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
主要内容: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各王都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颁布《太平礼制》,规定了一套尊卑严明的等级制度和庸俗繁琐的礼仪制度。
永安建制使太平天国政权初具规模,为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守土乡官制:太平天国政权创立的地方行政军事制度。
守土乡官制:天平天国的地方政权,分省、郡、县三级。
省级官员没有明确规定,多由王侯兼任。
郡设总制,县设监军,都由中央委任,称为“守土官”,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实行乡官制度,按太平军的编制,把全体居民组织起来。
每军 12500 家,设一军帅,之下又设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
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吏委派,称为“乡官”。
乡官平时管理民政、战则应征,体现了军政合一的思想。
守土乡官制对于巩固和维护太平天国政权具有重要作用。
天朝田亩制:《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满十六岁的男女,皆可以获得以块土地,建立军政合一的地方组织,以达到“有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所规定(的平均土地)的方案,是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平均思想的发展,是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反映了农民渴望获得土地,建立平等平均社会的愿望,这也是《天朝田亩制》的革命性所在。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中国近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历史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变革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1. 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的战争,由英国对华贸易赤字和中国限制鸦片贸易而引发。
中国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被列强侵略和控制的时代。
2. 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的一系列改革运动,旨在振兴中国,以应对外侮和内乱。
改革的核心是西化思想的引入和行政、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外国压力,变法失败。
3.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的中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为目标。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4.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一场抗议和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
运动最初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青年的抗议,后来发展成全国范围的示威活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的中华民国政府,由国共两党合作组建。
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抗战指挥中心,在温州成立初期为各省军事和行政的具体组织。
6. 五卅运动:发生于1925年的工人示威运动,起因于上海大公馆的工人罢工和抗议活动。
这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崛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提升起点。
7. 抗日战争:发生于1937年的中日战争,历时八年。
这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斗,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和破坏,但坚定的抗战精神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8. 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时期,为对抗日本侵略军而创建和管理的地区。
这些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和政府重建,为中共取得中国内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9. 中共七大:指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次重要会议。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111.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通过解决土地消除国民经济生活中贫富悬殊和贫富尖锐对立的社会现象,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由于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未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没有提出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等。
这些都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因此它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三民主义是旧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因此又称为旧三民主义。
112.《民报》《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初为月刊。
它的前身是黄兴等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
《民报》于1908年10月遭日本政府封禁,共出二十四号。
《民报》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
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三民主义。
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
《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113.《新民丛报》1902年2月,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于日本横滨,为半月刊,有论说、学说、时局、政治、中国近事、小说等栏目。
初期着重于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维新,倡导民权主义。
1905年前后,革命形势高涨,它却继续宣传保皇,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和要不要改变土地所有制等问题上,展开激烈论战。
1907年冬,《新民丛报》受到革命派的严正批判后,以论战失败而停刊。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摘要:一、鸦片战争二、太平天国运动三、洋务运动四、戊戌变法五、辛亥革命六、五四运动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八、抗日战争九、解放战争十、新中国成立正文: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一、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指1840 年至1842 年发生在中国与英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战争的起因是英国为了扩大对华贸易,通过强行向中国输出鸦片,使许多中国人沦为鸦片瘾君子,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秩序。
最终,清政府在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并支付巨额赔款。
二、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指1851 年至1864 年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
起义由洪秀全等人发起,主张建立“太平天国”,实行平均地权、废除封建制度等改革措施。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曾取得一定胜利,但最终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三、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19 世纪末清政府推行的一系列自强改革措施,旨在借鉴西方科技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防实力,推动国家现代化。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最终未能实现其既定目标。
四、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指1898 年发生在中国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们试图通过推行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挽救国家危机。
然而,戊戌变法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在短短的103 天后失败。
五、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1911 年发生在中国的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民主与民族独立奠定了基础。
六、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指1919 年5 月4 日发生在中国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运动中,广大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巴黎和约对中国的不公,呼吁民主与科学,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适用于吴达德老师)-------杨帆编辑整理1.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特权。
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裁判,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
1943年,国民政府取消了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
2.租界: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中国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
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
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租界先后收回。
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
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3.“亚罗号”事件: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中国走私船“亚罗号”上搜查海盗,逮捕了十几名中国水手。
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员,向英道歉。
但当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
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
“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马神甫”事件:1856年广西地方政府惩办法国不法传教士的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勾结官府,作恶多端,激起民愤。
1856年2月,知县张凤鸣将马赖和不法教徒逮捕归案,后判处死刑。
法国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5.《瑷珲条约》:1858年奕山与沙俄总督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1.闭关政策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
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
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
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
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2.虎门销烟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
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
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
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10.片面“最惠国待遇”《虎门条约》中规定的一项不平等条款。
正常的国际交往中,最惠国待遇应是双方互惠。
英国只要求中国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却未承诺英国给予中国同等待遇。
这就成为签约双方不平等的"片面"最惠国待遇。
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11.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
依照这种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
故“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
29.“亚罗号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所领执照在1856年9月底已经失效。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1. 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事件。
2. 五四运动:指的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和市民激烈反对巴黎和会讨论中国领土问题的事件。
这一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的高潮,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国共合作:指的是1924年至1927年间,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时期。
两党联合推翻北洋政府,推行“国共合作”的政策。
4. 南京国民政府:指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共合作的结果。
1927年至1949年,在南京建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5.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一种政治思想,包含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三个原则。
6. 重庆谈判:指的是1945年至1946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在重庆进行的政治谈判,旨在解决国共内战后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7. 三反五反:是中共中央在1951年发起的一场打击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倾向的运动。
8. 文化大革命: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于1966年发动的一场运动,旨在推翻党内的官僚主义者阶级,加强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这场运动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受了巨大破坏。
9. 改革开放:指的是中共中央在1978年启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
10. 四人帮:指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四名主要领导人,即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和姚文元。
他们被视为文化大革命中的主要推动者,在1976年被党内其他领导人推翻。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常用名词的解释,仅供参考。
实际上,中国近现代史及其中的名词解释非常广泛,无法一一详尽列举。
1、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德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
有的“黄祸论”鼓吹者竟说,“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
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但是,与他们的主观意愿相反,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方队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3、三元里抗英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
1841年5月,英国侵略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现代西方学习的新风。
1、《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
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1、《巴黎和约》引爆了五四运动,它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的(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P2512、1920年8月,陈独秀、俞秀松、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首先在上海成立共产党的发起组织(发起组、核心、纽带),推陈独秀为书记,组织部名称就叫中国共产党。
10月,李大钊与张国焘、邓中夏等成立“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被推为书记。
1920年秋至1921年春,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也先后成立了党的小组。
在此期间,张申府、赵世炎、陈公培、刘清扬、周恩来等在法国巴黎,施存统、周佛海在日本东京,先后在中国留学生中也成立了共产党小组。
P2643、第一次国共合作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马林也出席了。
会议的中心任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
会议最后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1924年1月1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以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同意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P2774、1925年8月26日,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各地方军一律改称为“国民革命军”,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蒋介石逃到台湾,这是中国政府正规军队的建制。
P2955、戴季陶主义1925年六七月间,戴季陶在上海先后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提出了“建立纯正的三民主义”的理论,被称为戴季陶主义。
他宣扬唯心主义的“道德观”,反对阶级斗争,鼓吹阶级调和,宣扬团体游“排拒性”,反对共产党跨党,反对国共合作,说什么:“共信不立,互信不生;互信不生,团体不固;团体不固,不能生存。
”戴季陶主义的出炉,是统一战线分裂的前兆。
(它不仅促使国民党新右派形成,为其反共夺权作了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而且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从思想上把国民党的新老右派联合起来,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1、虎门销烟在林则徐主持下,自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就海滩高处,周围树栅,开池漫卤,投以石灰,顷刻汤沸,不爨自燃,夕启涵洞,随潮出海”,将所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
直到6月25日,全部销毁干净。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无不称快。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
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良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2、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嘉庆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
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名重于时。
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
他说:“(吸烟)论死之说,私相拟议者,未尝乏人,而毅然上陈者,独有此奏。
然流毒至于已甚,断非常法之所能防,力挽颓波,非严蔑济。
”林则徐在两湖地区厉行禁烟,成绩斐然。
同年9月,他再陈道光皇帝,痛切指出: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的言行,使他成为主张禁烟的著名代表人物。
3、魏源中国晚清思想家。
湖南邵阳隆回人。
嘉道之时,清朝已入衰世,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
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
鸦片战争爆发,遵友人林则徐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50卷,后续增至100卷。
《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4、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
“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
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的几名海盗和涉嫌船员。
1.鸦片贸易
2.虎门销烟
3.穿鼻草约
4.南京条约
5.虎门条约
6.五口通商章程
7.领事裁判权
8.望厦条约
9.黄埔条约
10.租借
11.海国图志
12.亚罗号事件
13.马神甫事件
14.瑷珲条约
15.天津条约
16.通商章程善后条款
17.子口税
18.北京条约
19.拜上帝教
20.金田团营
21.永安建制
22.讨粤匪檄
23.天京变乱
24.苏福省
25.天朝田亩制度
26.圣库制度
27.乡官制度
28.资政新篇
29.湘军
30.厘金制度
31.淮军
32.总理衙门
33.三口通商大臣
34.五口通商大臣
35.辛酉政变
36.海关总税务司
37.赫德
38.丁戊奇荒
39.蒲安臣使团
40.校邠庐抗议
41.洋务运动
42.洋务派43.江南制造总局
44.福州船政局
45.福州船政学堂
46.轮船招商局
47.官督商办
48.北洋水师
49.京师同文馆
50.台事专约
51.马嘉理事件
52.中英烟台条约
53.天津教案
54.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55.马尾海战
56.镇南关大捷
57.中法新约
58.丰岛海战
59.马关条约
60.中日修好条规
61.三国干涉还辽
62.中俄密约
63.辛丑条约
64.门户开放
65.康有为
66.新学伪经考
67.孔子改制考
68.公车上书
69.中外纪闻
70.时务报
71.梁启超
72.变法通议
73.谭嗣同
74.仁学
75.时务学堂
76.严复
77.天演论
78.劝学篇
79.中体西用
80.应招统筹全局折
81.保国会
82.百日维新
83.戊戌政变
84.戊戌六君子
85.扶清灭洋
86.东南互保章程
87.清末新政
88.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89.五大臣出样考察政治
90.预备立宪
91.预备立宪公会
92.张謇
93.政闻社
94.钦定宪法大纲
95.咨议局
96.资政院
97.国会请愿运动
98.皇族内阁
99.奏定学堂章程
100.十九信条
101.新建陆军
102.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103.苏报案
104.天义报
105.兴中会
106.军国民教育会
107.华兴会
108.光复会
109.中国同盟会
110.民报
111.三民主义
112.新民丛报
113.黄花岗起义
114.文学社
115.共进会
116.保路运动
117.武昌起义
118.湖北军政府
119.南北议和
120.优待条例
12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22.宋教仁案
123.善后大借款
124.二次革命
125.中华民国约法
126.筹安会
127.洪宪帝制
128.中华革命党
129.府院之争
130.张勋复辟
131.新文化运动132.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