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文案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案)
一、导入:似乎大家天生对经典文学作品和他们的作者有一种敬畏之情。比如鲁迅。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极高。
鲁迅先生在《秋夜》中写到:“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名句。有人模仿“教室前面有两张板凳,一张是方板凳,另外一张也是方板凳”老师评语:“啰嗦”。诸如此类的例子让很多人觉得这些作者不是常人,敬,而远之。
二、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重新阅读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朝花夕拾》,望能够帮助同学消除和经典之间的隔阂。
三、找出对鲁迅的生活有所叙述的篇目,填入以下表格中:童年、少年、青年
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题目的意思
《朝花夕拾》题目的含义:早晨的花落下,傍晚拾起。早年生活的一些片段,作者把它记录下来。这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
四、小结讨论
1、学生最喜欢的篇目、桥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那段。
《阿长和山海经》
有趣、共鸣、向往、写得生动
——鲁迅小时候和我们一样,这些大文豪在某些方面也是寻常人。
其实他到老也有很多观点和你们一样:关于不要束缚儿童天性等。(《五猖会》中到现在都不能理解,他已和父亲一样是成人了,依然不能理解,其实就是不认同。
2、最不喜欢的篇目、桥段:
《无常》《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
小结:不喜欢的理由有看不懂、不理解、内容反感
3、特别讨论《父亲的病》。
位于榜首的是《父亲的病》,有人看不懂,有人不理解,有人反感里面的内容有同学问:
我为什么么一直叫父亲,让他死得不安?
明确:衍太太让我这样做的。
让学生读对话,注意标点,揣摩人物的语气。
我为什么听她的话,她的态度这么强硬?她精通礼节。畏惧的不是衍太太,而是“礼节”她占着“礼”,如果我违背礼节,就是不孝子。作者在最后写这么一出,揭示了故乡当时的社会风气,封建礼教的不人性,和自己对它的不认同。
我为什么觉得这是我最大的错处?
明确:他懊恼和自责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
我是写作时才发现自己干扰了父亲平静地死亡吗?不是。当当时他内心还在犹疑中。
他不想做衍太太们眼中的孝子了。他不会在中西观念之间游移不定了。他完全否认了由文中那些名医们孝子们衍太太们所代表的中国落后的传统观念。但是,晚了,父亲已死去多年了,所以,这就成了他对父亲最大的错处,一辈子的遗憾。
总结:文中还有很多段落同学们不喜欢不理解。但,或许若干年后,我们遇到一件痛苦、忧伤、愤怒的事,猛然想起《父亲的病》《无常》《琐记》,哦,我们发现,鲁迅先生也曾和我一样,原来我从不孤独。或许我们一辈子都遇不到鲁迅先生这样的痛苦经历和艰难抉择,但书中的思想会丰富我们的大脑,作者的阅历也会成为我们人生的积淀。其实我们和经典之间不应该有隔膜。经典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底色。
五、作业:
在书中,鲁迅先生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一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长妈妈寿镜吾老先生范爱农等。任选一个人物,梳理各篇中描述他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