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上课版)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4.76 MB
- 文档页数:52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成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3.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内容: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4. 第四节: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简介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及其主要思想内涵。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构成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
3. 采用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理解其思想内涵。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3.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相关教材或读物。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3. 网络资源:查找和收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案例和资料。
4. 讨论材料:准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生活案例,供学生分组讨论。
六、第六节: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特色和差异,如南北方的节日习俗、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
七、第七节:传统文化的变迁与演变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演变,以及其原因和影响。
山东省地方教材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优秀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经典驿站本单元旨在通过阅读经典文章,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同时,通过诵读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声韵格律,提高语文素养。
第1课《论语》(八则)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过程包括经典回放、简介《论语》、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练读等环节。
第2课《大学》(二则)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的语音、词汇、修辞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包括经典回放、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练读等环节。
以上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阅读经典文章,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本文是一篇课程教学安排,主要介绍了《中庸》和《列子•汤问》两篇经典文章的诵读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诵读技巧和理解文章内容,教师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交流、指名读等。
同时,还提供了课外延伸的活动,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练诵读,并在校内外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心得。
第5课《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24—28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诵读,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2021年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计划2021年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一)一、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
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诵读内容:《弟子规》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班级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弟子规》,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四、活动安排和措施利用每天语文晨读10分钟、课前展示2分钟,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1、每日晨读、课前诵读形成常规,选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2、每周一节课,进行经典吟诵,完成《弟子规》里的内容,并开展一定的读书交流活动。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风俗习惯4.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经典著作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演、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经典著作、艺术形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
3. 分析: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
4. 讨论:组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5. 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作业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3. 学生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3. 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影响4. 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实践5. 家庭、学校、社会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七、教学方法:1. 对比法: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经典阅读》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定位《经典阅读》既是一门专业基础类课程也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不同于语文教育侧重于篇、章、词、句的语法掌握,《经典阅读》课程更注重中职阶段传媒专业学生人文修养上的培养和跨越。
《经典阅读》是学生对文学基础把握的教育,其本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文艺审美性与人文性。
审美性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欣赏能力、为后期其他专业课程的创作提供审美和艺术基础。
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会感悟人生、学会生活、完善人格。
因此该门课程是应该在前期学习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巩固文学常识和基础,培养学生综合的专业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经典阅读》课程是传媒系播音主持专业、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旅游专业的基础课。
本课程分为两大重要板块,以外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史为脉络,阅读和分析各个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掌握文学常识的同时利用有限的时间充分了解经典文学作品及作者,文学创作手法,作品文学成就及艺术价值,了解文学发展历史进程中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特点及思想。
将阅读习惯与文艺欣赏兴趣养成的同时、进行智德启发。
尤其在未来的其他专业学习中,学生以《经典阅读》课程为基础,可进行更深刻的创作,让学生在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能受到启发,得以借鉴丰富的审美,培养文学及艺术上的修养。
(二)课程任务《经典阅读》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外国及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了解各时期不同的文学特点,掌握多部经典文学作品的作者生平、内容、文学成就和艺术价值,了解不同作家的文学主张,学会以专业的文化态度和审美的角度去分析文学作品。
养成阅读习惯。
(三)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经典阅读》为基础课程,后续学生在传媒专业诸多课程的学习和运用中都可以《经典阅读》中所学作为参考和启发,利用良好的文学审美,充分的文学常识,准确的文化感知投入到相关的鉴赏和创作中。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或时间线的形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的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让学生了解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分析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诗词、绘画、音乐等。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欣赏和理解。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让学生了解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解读经典著作。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
分析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寓言。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节选或解读材料,了解其内容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寓言。
引导学生参与写作或口头报告,展示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
让学生了解节日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参与和体验节日习俗。
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笠翁对韵》(节选一)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指天空。
下响:指下午。
高舂:指傍晚。
青春:指春天。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五、板书设计:《笠翁对韵》苍穹:指天空。
下响:指下午。
高舂:指傍晚。
青春:指春天。
六、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笠翁对韵》(节选二)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一、检查复习检查节选一学习情况,阅读与背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讲解重点点拨:奇对偶、吹竹对弹丝、雨伯、雷公、薄浓、河、汉。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人之初》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如诗词、成语、故事、历史人物等。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运用角色扮演、讲故事、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1. 春节:介绍春节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2. 清明节: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传统食品。
3.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4.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食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教材。
2. 课件:相关传统文化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
3. 教具:卡片、贴纸、实物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1. 诗词:学习古代诗词,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成语:学习和运用常见的成语,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3. 故事:阅读中国传统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及其寓意。
4. 历史人物: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品质。
七、教学活动1. 诗词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成语游戏:设计成语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成语知识。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1.1 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制定本册教案,希望通过系统地学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2 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2. 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民俗等特色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4. 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章:古典诗词教学2.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诗词。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才情与智慧,领略诗词的美妙与韵味。
2.2 教学方法2.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诗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2.2 解析词义: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修辞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2.2.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仿写诗词,培养创作能力。
2.3 教学案例案例一:《静夜思》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中的“月光”象征着思乡之情。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
案例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境,了解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黄河”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描述自然景观的诗。
第三章:散文教学3.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古代散文,如《庄子》、《孟子》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思想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方法3.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散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2.2 解析词义:分析散文中的观点、论证方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设置计划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其基本的价值理念、优秀的文化传统、高水平的艺术造诣,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长期以来熏陶感染着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从少年儿童抓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生活德育”课题实施过程中,结合我市“面向未来读书成材活动”,我校编印了《东营市实验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系列丛书,引导学生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徜徉。
其课程设置计划如下:为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避免受学科教学的冲击,学校把经典诵读课纳入课程表,以便教师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诵读。
每周周二至周四下午第三节课为经典诵读时间,一、二年级每周四节语文诵读课;三至六年级每周三节语文诵读课,一节英语诵读课。
同时,学校将每学期组织年级竞赛活动,推动诵读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学生诵读活动三次:①《弟子规》诵读心得评比活动。
本次活动共收到学生心得稿件61篇,评选出优秀稿件24篇。
从学生作品内容来看,经典作品已经在启迪学生心智、道德内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②经典诵读抽查比赛。
本次活动共有各班推荐的优秀选手33名参加,从参赛情况来看,大部分能流利准确在背诵所读经典,相当一部分学生能从诵读活动中找到快乐,并有自己诵读的系统方法。
③举行了一期一度的“读经典·抒性灵”作文竞赛。
共有七八年级学生24人参加作文竞赛,评选出优秀作品12篇。
大部分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悟阐释经典精神。
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中华传统文化如同一个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知识、思想及智慧的宝库。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传统文化更强调如何修德和做人,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强调指出: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一单元尊师重道经典驿站课题1尊能者师课型新授1、让学生理解为人之师必备的条件。
教学目标2、让学生懂得作为老师首先要有尊严威信和渊博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作为老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教材引入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改编和实施意义。
2、本单元内容的引入和编排意义。
根据第一单元编排序言去讲和引入。
二、学习新课1、学习理解《荀子.致士》。
(1)、学生自读《荀子.致士》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里主要讲了什么?生:成为老师的四个条件。
(3)、这四个条件分别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生:尊严威信、阅历信仰、条理清楚、举一反三。
2、学习理解唐韩愈《师说》。
(1)、学生自读唐韩愈《师说》。
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里主要讲了什么?生:如何找到老师?或谁可以成为老师?。
(3)、这四个条件分别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生:地位无高低、年龄无大小、懂道理和有知识。
3、温馨点击。
(1)教师总结:“三人行必有我师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2)学生谈感悟和想法。
4、活动广角(1)谈一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的意义是什么?(2)我们身边谁可以成为老师,想一想、找一找。
(3)试着背一背第二段选文吧!5、成长阶梯(1)师:通过交流、自我评价对号入座。
(2)学生展示生1:我能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的意义生2:我能背诵第二段选文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题2尊师之道课型新授1、让学生认识古人尊敬老师的看法,理解尊师重教对国教学目标家兴衰的重要性。
2、让学生懂得人人从就要尊敬老师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理解尊师重教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人人从就要尊敬老师。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师: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二、学习新课1、学习理解《荀子.大略》。
(1)、学生自读《荀子.大略》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里主要讲了什么?生1:国家重视老师有什么好处。
小学六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时21、地有九州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研究方式,正确朗读、记诵课文内容,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2.通过文中相关板块的提示,理解句子含义,并能初步感知古文的内涵。
3.通过多样的研究活动,分辨《吕氏春秋》中的“九州”与XXX所说的“九州”之间的关系。
4.了解古人对“天下”的认知。
教学重点:1.基础性目标:发展在熟练成诵的基础上,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诗文点评”理解课文含义。
2.理解古人对大自然拥有怎样的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合作研究、探究法、问题解决、情景、表演。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1.地有九州板书:钧天、苍天、变天、玄天、幽天、XXX、XXX、炎天、XXX。
同学们通过多样的研究活动,分辨清了《吕氏春秋》中的“九州”与XXX所说的“九州”之间的关系。
2.诵读经典,研究课文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会流利地朗读每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一、激发兴趣1.出示XXX头像,导入新课,询问谁认识他是谁?2.简介XXX。
3.板书课题。
二、诵读经典,研究课文1.借助拼音,自读名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自读、默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正确朗读、记诵课文内容。
3.小组内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班内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诵读成果。
教师做相应点拨。
5.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诗文点评”准确理解诗文意思。
6.自读与齐读相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温故知新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一、唤起兴趣1.全班配乐齐诵读两则名言,要读出名言的韵律。
2.学生比赛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并结合《诗文点评》说说喜欢的原因。
二、诗文解读1.出示诗句。
2.出示译文。
3.朗读诗句。
4.小组内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班内交流。
5.小组汇报。
6.教师评价总结。
7.全班朗读诗句。
以上是本次课的教学过程和设计,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人对大自然的感情认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中文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文名称: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号: 1630032授课对象:全校学生开课学期:第1、2学期学时数: 32学分数: 2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执笔人:邱丹丹二、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为我校本科生的人文通识课程类必修课。
全课程包括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既全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2.知识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3.能力要求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教学内容(一)传统文化精义(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
(2)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性;家国情怀意蕴下涵养传统美德的路径。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词汇量,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3. 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各个领域的成就。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3.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融合。
3. 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七、教学方法:1. 实例展示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实际运用。
2. 比较法: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两者之间的关联与融合。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2. 第五课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融合。
3. 第六课时: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作业和课题研究: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应用和传承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十、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提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拓展知识。
二年级传统文化《千字文》教案第一课时传统文化《千字文》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千字文》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方法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尝试背诵。
2、教育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尝试背诵。
2、教育学生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孝敬父母的意识。
课前准备:XXX让梨和XXX温席的配乐故事。
教学过程:一、复上两节课的内容,男女拍手读。
二、初读韵文,读准字音。
1、同桌合作读,借助拼音识字。
2、小老师带读,重点指导读准“资”、“曰”、“薄”、“夙”、“凊”、“馨”。
3、齐读,个别读,去掉拼音连词读。
三、再读解文意。
1、师生合作读,一人一句,或一人读前半句,一人读后半句。
2、自由看注释,说说自己的理解。
解释词语“君”、“严”、“敬”。
四、复《弟子规》和《三字经》里有关孝敬父母的语句,学生齐读。
五、观看配乐故事《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
六、老师小结:XXX的XXX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美德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后人研究的榜样,那你是怎么做的?请上台说一说。
表扬班上做得好的同学。
七、全班拍手读韵文,试背诵。
八、作业:把韵文背给家长听,每天至少为家长做两件事。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复前半学期所学的韵文,加强记忆。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方法诵读,指导背诵。
2、增强研究韵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采取多种竞赛方式,复巩固所学的韵文,增强学生的记忆。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研究《千字文》已有半个学期了,通过研究,我们认识了许多汉字,了解了不少的历史知识,也懂得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今天我们进行竞赛,看谁的千字文知识最丰富。
二、学生自由读韵文,说说自己的收获和研究体会。
三、开展各种竞赛,评出研究小能手。
1、小组开火车接龙读韵文,要求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火车顺利衔接。
2、学生自由组合,上台诵读或背诵韵文。
千石之堤,毁于蚁穴。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学目标:1、理解“千石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三句千字文的含义。
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传统文化教学安排传统文化教学安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开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动素养教化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将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高校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信任书籍的力气,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开展根底。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唐诗》等四个单元。
当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学生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倾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训诲;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观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还会领会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三、教学目的:1、喜爱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熟读成诵。
2、初步驾驭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根本理解诵读内容,进步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驾驭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四、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常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提倡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很多品德教化浸透其中(敬重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意教化学生,要用实际行动表达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及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简单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假如这些难点得到打破,将会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竞赛等。
2、注意嬉戏教学。
教学中要擅长激发学生爱好,将运用嬉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教师”等。
3、注意面对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织进展,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根底上都有所进步。
六.教学进度:第一周: 1.南园十三首(其一)第二周: 2.无题第三周: 3.问刘十九第四周: 4.塞上听吹箫第五周: 5.走马川行奉送大夫出师西征第六周: 6.生查子第七周: 7.望江南,超然台作第八周: 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九周: 9.诉衷情第十周:期中考第十一周: 10.扬州慢第十二周:11. 寿阳曲·渔村夕照第十三周:12.南仙吕傍妆台·无题第十四周:13.南仙吕傍妆台·无题第十五周:14.蔡文姬第十七周:15.陶渊明第十八周:16.李白第十九周 17.杜甫坝子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唐诗1、南园十三首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