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7
(1)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夸父先喝完了黄河的水。
B.夸父先喝完了渭河的水。
C.夸父先喝完了北方的一个大湖的水。
答案:A解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原文: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写出”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的意思。
答案: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不上其他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啊。
解析:“为是“指”难道这是”;“其”代词,指他的;“智”指智力“弗”否定副词,指的是没有、不;“与”语气词。
3.有所期诺,,有所期约,。
答案:纤毫必偿时刻不易解析:略4.学而不思则罔,。
答案:思而不学则殆解析:略5.学而时习之,?答案:不亦说乎解析:略6.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
”乃罢其兵。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意思。
(1)欲取蝉( )(2)黄雀延颈( )(2)(3)(1)(2)(3)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三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年轻人为了规劝吴王罢兵,先是怎么做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为了规劝吴王,又是怎么说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所说的这番话,其实可以用一个8字成语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捕伸长脖子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字词意思的理解。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杨生畜一犬,甚爱之。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
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
”亍人曰:以此犬见与。
”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
”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后五天, 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不与我,与”A.和B.结交C.给D.赞成(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犬引颈下视井中,引”A.延续B.伸长C.举D.导引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2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芳容至孝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
其父文荣,弱冠游楚,楚中移文至华亭,客死归州官舍矣。
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
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战!”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负骨,誓不归矣。
”自出,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失度,饥饱无时。
投止旅店,头晕目昡,遍身焦灼如火。
次日,病不能起。
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只邻庙。
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
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
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
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
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
或赤脚行山溪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
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
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注】①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
(1)下列语句中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父文荣,弱冠游楚弱冠:二十岁B.客死归州官舍矣客死:死在异乡C.寒燠失度,饥饱无时寒燠:极其寒冷D.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步履:行走(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
②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3)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请概括作答。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②。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③。
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①辄:就。
②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
③耳:罢了。
④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俱乘船避难________②幸尚宽________③后贼追至________④携拯如初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一句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30篇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王冕孝亲(节选)安阳韩性①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②。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③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②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③被:披。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的字。
闻:________遂:________亦:________(2)这篇文言文叙述了王冕的一件什么事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3)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做人要勤奋刻苦B.做人要诚实守信C.做人要孝敬长辈D.做人要顾全大局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②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③,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④独不戴花,同列⑤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注】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③甫冠:指刚满20岁。
④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⑤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退为家人讲________②众皆弃去________③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④同列语之曰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如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3.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弈秋,通国之________。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________。
虽与之俱学,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了。
藏朱砂的地方就是红色的,有油漆的地方就是黑色的,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1.解释字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2)如入鲍鱼之肆.肆: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doc1、XXX买鞋一位郑州的人想要买鞋,于是先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脚放在座位上。
到了市场,他却忘记了自己的脚的尺寸。
等他买到鞋后,才想起自己忘记了尺寸,于是回家取尺寸。
等他回到市场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别人说:“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他却说:“我相信尺寸,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翻译下列句子。
1)等他回来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1)把脚放在座位上,到了市场。
之”代表“脚”。
2)他回去后,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之”代表“时间”。
3)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之”代表“脚”。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过于拘泥于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蜀中有两位僧人,一位贫穷,一位富有。
贫穷的僧人对富有的僧人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有的僧人说:“你凭什么去?”贫穷的僧人回答:“我只需要一瓶和一个碗就可以了。
”富有的僧人说:“我已经好几年想买船去旅行,还没有实现。
你凭什么去?”一年后,贫穷的僧人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有的僧人他的旅行经历。
富有的僧人感到惭愧。
在西蜀去南海的路程不知有多远,富有的僧人无法到达,但贫穷的僧人却到达了。
这告诉我们,人们立志很重要,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
1、解释字义。
①蜀中有两位僧人②我想去南海③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④凭什么去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荀子》三、与善人为伍,就像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久之,你也会被他们的品德所感化。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1明义法师之鸠浙江盐官县庆善寺明义法师,屏bǐng 居乡里。
一日晨起,行径中,见鸠雏chú堕地,携而归,躬自哺bǔ饲sì。
两月乃能飞。
日则纵飞林间,夜则投宿法师屏píng几jī间。
是岁十月,明义法师之徒惠月主掌庆善寺,迎其师归。
至暮鸠返,室寂无人矣,不见法师,旋室而匝zā,悲鸣不已。
守舍者怜之,谓曰:“吾送汝归法师处。
”明日,笼而行,适法师处。
自是不复飞出,日与法师为伴,以手抚摸皆不动,然他人近之,辄惊起。
呜呼!孰谓禽兽无情乎?字词解释:屏居:______ 径:______ 携:______ 躬自:______匝:_______ 已:______ 适:______ 孰谓:______2齐人有好猎者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乡里。
唯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è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良狗则数得兽矣。
狩猎之获,常逾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字词解释:故:_______ 恶:_________ 无以:______ 疾耕:______数:______ 逾:______ 然:______3华隆因犬获救华huà隆好猎,畜一犬,号曰“的dì尾”,每出必从。
一日,隆至江边,为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奋而咋zé蛇,蛇死焉。
而隆僵仆于地,不省xǐng 人事。
犬疾走至家,嗥háo吠不止。
举家怪之,因随犬往,见隆闷mèn 绝委地。
车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日不食。
自此爱怜,如同亲戚焉。
字词解释:畜:______ 从:______ 为:______ 咋:______仆:_______ 疾:______ 举:______ 因:______乃:______4乌鸦喜谀yú1 粤yuè西桂林,近有荒村,多树木,上多栖qī乌鸦。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4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阅读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①,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②?”徐曰:“不然,譬如③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释:①戏:玩耍,嬉戏。
②邪:疑问词,在这里相当于“啊”。
③譬如:好比,就好像。
④瞳子:眼睛的瞳孔。
(1)结合注释,说一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2)阅读短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徐孺子认为月亮特别干净所以明亮。
B.徐孺子是举瞳孔的例子来反驳对方。
C.从文中能看出徐孺子观察能力很强。
D.徐孺子与王戎的特点与年龄都相同。
(3)结合短文,说说徐孺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2.根据文言文,并完成练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问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以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一儿曰:“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孔子不能________。
两小儿笑曰:“________?”(1)根据原文填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问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以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一儿曰:“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孔子不能________。
两小儿笑曰:“________?”(2)两个小孩各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的?(3)从两小儿的辩论中可以看出什么?(4)“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5)你感觉下列哪幅图中的太阳大一些?请动手量一量,看哪一幅大,并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1.“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
”(《庄子·齐物论》)句中“蘧蘧然”的意思是( )。
A.生动活泼的样子B.惊慌失措的样子C.手舞足蹈的样子D.高兴愉快的样子答案:B解析: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
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
蘧(qú):蘧,原意为惊喜的样子,此处为惊疑动容的样子。
2.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一人虽听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曰:。
答案: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非然也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言文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及上下句默写即可。
填写句子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时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盖、盘、盂、沧、探、汤、孰。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使弈秋诲二人弈。
③虽与之俱学。
④弗若之矣。
⑤孔子不能决也。
⑥见两小儿辩斗。
⑦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⑧及其日中如探汤。
(1)(2)(3)(4)答案:全国教导一起不判断辩论,争论离热水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言中字词意思的掌握情况。
本题中”去“”探汤“的意思与我们现在字义不同,因此要格外关注。
故答案为:全国 教导 一起 不 判断 辩论,争论 离 热水4.按照课文内容回答。
翻译成现代汉语。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除了开头描写“悼念鲁迅”之外,还写了、、、四件事,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一个的人。
詹天佑是我国,他修铁路,采取的两种方法是:、。
《穷人》一课中,采取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人物对话等,从这些描写中,你看出桑娜是一个人。
(1)答案: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世说新语》节选[注释]甚:非常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 乃:______(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 曰:____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对话意思:(2) 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3、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案:1、(1)诣:拜见乃:于是,就 (2)示:给……看曰:说 (3)未:没有闻:听见2、(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注释]善鼓琴:善于演奏古琴峨:高洋:广大1、成语出自《伯牙绝弦》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人物是的知音,从(课文句子)“”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1.(1)量(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二.1.①边境.②到.③难道.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对比,立志.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就是红色的,有油漆的地方就是黑色的,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1.解释字义.(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2)如入鲍鱼之肆.肆: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三.1.居:一起店铺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3.近墨者黑 4.(言之成理即可)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1.翻译下列句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四. 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2(略)五.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1.解释字义.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翻译下列句子.(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五.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 2.(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七.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1.解释字义.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②为是其智弗若与?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七.1.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一起 2.C 3.①只听弈秋的教导.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八.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解释字义.(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八.1.(1)替 \ 给(2)通“悦”,愉快 \ 高兴(3)喜欢\喜爱2.滥竽充数 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4.(略)九.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1.解释字义.(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2〉故遂与之行〈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5〉学而时习之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九.1.①做首领②认为③对的④逃跑 2.①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②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③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3.②它,代狐狸③它,代缺点或错误④到⑤它,代学过的知识⑥的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十、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解释字意.(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翻译句子.(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回答.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1.一面抽烟喝酒泡吧熬夜,一面花大价钱买护肤品美容2.一边说保护环境,却又一边砍树十.1.(1)卖(3)同时存在2.(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2)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矛盾 4.瞠目结舌目瞪口呆5.(略)十一.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字义.(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因释.其耒而守株(3)冀复得兔(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2.翻译句子.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一1.(1)逃跑,奔跑(2)放下(3)希望(4)被2.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可是自身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4.既讽刺想不劳而获的人.这告诉我们,不可把偶然的事情当成是必然的.十二.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非徒――不仅只是. 1.解释字义.(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2.翻译下面的句子.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3. 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4. 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二1.担忧劳累赶去放弃 2.(1)天下不想帮助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2)(这样做)不只是毫无益处的,还会害了秧苗啊.3.拔苗助长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十三.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祠——祭祀.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固——本来.安——怎么.亡——失去、得不到.1.解释字义.(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2)我能为.之足(3)蛇固.无足(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2.翻译文言句子.(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十三1.(1)将要(2)替、给(3)本来(4)失去、得不到2.(1)几个人喝这杯酒不够,一个人喝这杯酒又有多.(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画蛇添足 4.为人处世,不能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十分了不起.多此一举,往往会让你失去很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十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渡过.遽——立刻.契——用刀子雕刻.惑——糊涂⒈解释字义.(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2.翻译句子.(1)是.吾剑之所从坠.(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十四1.到它,代剑可是,但是2.(1)这是我们的剑坠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的吗?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4、(略)我们生活学习中,好多人都有拖三拉四的习惯,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非要在那作个记号,等什么时候想解决的时候才考虑,殊不知等过一段时间后,这个问题可能变得很复杂.吃饭的碗当天不洗,第二天全馊了,当天穿的袜子不洗,第二天臭的要命.十五、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1.解释字义.(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4)童子方.欲弹黄雀2.翻译下列句子.(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十五1.展开捕捉抬(起)正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2)小孩子正想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十六、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1.解释字义.(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2)因往晓.之(3)其人舍然大喜2.翻译句子.(1)奈何忧崩坠乎?(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4.从探究的角度上看,你是如何评价这位“忧天”的杞人的?十六1.(1)通“无”,没有(2)告诉,使人明白(3)放心的样子2.(1)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呢?(2)大地是由土块和石块组成的,它们充满着四方,没有一处地方是没有土块和石块的.3.讽刺的是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忧愁的人.它与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含义大致相同。
人教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1、XXX买履XXX想买鞋,先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鞋放在椅子上。
到了市场,却忘了带尺子。
当他买到鞋后,才说:“我忘了带尺子。
”回去取尺子的时候,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别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他说:“我相信尺子,不相信自己的脚。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量一下自己的脚的尺寸2)宁信度——相信尺子的尺寸2)吾忘持度——忘了带尺子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他回去取尺子后,市场已经结束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2)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把鞋放在椅子上而忘操之——忘了带尺子何不试之以足——试一试鞋子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它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对富者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者说:“你凭什么去?”贫者说:“我只带了一个瓶子和一个碗。
”富者说:“我几年都想买船去,还没实现。
你凭什么去?”过了一年,贫者从南海回来,告诉富者。
富者感到惭愧。
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在蜀地有两个僧人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人们立志不如蜀地的僧人吗?②吾欲之南海——我想去南海④子何恃而往——你凭什么去?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蜀地的僧人吗?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对比的手法,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立志之人,不畏艰难险阻,方能成功。
三、与善人为伍,就像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会被他们感化。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4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读《书戴嵩画牛》,完成练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我们还读过他的诗《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一日曝.书画曝:________②拊掌..大笑拊掌:________③今乃.掉尾而斗乃:________④尾搐.入两股间搐:________(3)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文中的“________”这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2.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滥竿充数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①选自《韩非子》。
滥:虚妄不实。
竽:古代一种竹制簧管乐器。
滥竽,常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②南郭:复姓。
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说(yuè):同“悦”,高兴。
④廪(lǐn)食:这里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1)联系上下文,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Ⅰ齐宣王使人吹竽________ ①用;②派;③让Ⅱ请为王吹竽________ ①请求;②敬辞;③邀约Ⅲ好一一听之________ ①喜好;②常常(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曩①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②为志③。
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
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1、郑人买履之巴公井开创作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1.(1)量(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必脚去试试呢?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告诉人们做事不克不及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处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克不及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取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二.1.①边疆。
②到。
③难道。
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疆上的和尚吗?3.对比,立志。
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1.(1)量(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二.1.①边境。
②到。
③难道。
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对比,立志。
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了。
藏朱砂的地方就是红色的,有油漆的地方就是黑色的,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1.解释字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2)如入鲍鱼之肆.肆: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三.1.居:一起店铺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3.近墨者黑 4.(言之成理即可)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四. 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2(略)五.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1.解释字义。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五.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 2.(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
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七.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②为是其智弗若与?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七.1.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一起 2.C 3.①只听弈秋的教导。
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八.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字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八.1.(1)替 \ 给(2)通“悦”,愉快 \ 高兴(3)喜欢\喜爱2.滥竽充数 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
4.(略)九.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1.解释字义。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2〉故遂与之行〈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5〉学而时习之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九.1.①做首领②认为③对的④逃跑 2.①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②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③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②它,代狐狸③它,代缺点或错误④到⑤它,代学过的知识⑥的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十、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字意。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
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
请你举出两个来。
1.一面抽烟喝酒泡吧熬夜,一面花大价钱买护肤品美容2.一边说保护环境,却又一边砍树十.1.(1)卖(3)同时存在2.(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
(2)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矛盾 4.瞠目结舌目瞪口呆5.(略)十一.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字义。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因释.其耒而守株(3)冀复得兔(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2.翻译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一1.(1)逃跑,奔跑(2)放下(3)希望(4)被2.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可是自身却被宋国人耻笑。
3.守株待兔4.既讽刺想不劳而获的人。
这告诉我们,不可把偶然的事情当成是必然的。
十二.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长――生长、发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告诉。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非徒――不仅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