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34)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浙江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率先使用“自我实现”一词的是()。
A.戈尔茨坦B.荣格C.弗洛伊德D.马斯洛2.“出工不出力”的情况,便是()现象。
A.社会致弱作用B.社会干扰作用C.社会惰化D.社会退化3.利他行为的最主要特征是()。
A.以有利于他人为目的B.自觉自愿的行为C.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励D.具有自我牺牲性4.在人际交往中,()助人的回报规范所约束。
A.人们都受B.人们都不受C.只有少数人不受D.只有少数人受5.归因的理论化是从()开始的。
A.琼斯B.费斯汀格C.海德D.戴维斯6.模仿是在()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发生的。
A.有一点B.有较大C.没有D.有时有、有时没有7.距离因素()。
A.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B.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之一C.是影响人际关系形成的决定因素D.不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8.如果群体规模增大了,合作进行得很好,由合作带来的群体得益增加,“边际资源份额回报率”将(),这时,群体规模对合作没有什么影响。
A.增加B.减少C.变化D.保持相对不变9.“纽约到巴黎有4800多公里”与“北京今天下雨”认知之间关系是()。
A.无关的B.协调的C.失调的D.不确定的10.优先效应,也称()。
A.新近效应B.首因效应1C.近因效应D.刻板效应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1.自我控制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
()2.遵从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3.一般地说,并非年纪较小、地位较低以及具有相似人格特质或生理特点和个体更容易产生模仿。
()4.利他行为的榜样人物对他人的积极影响,在榜样人物并不实际存在时不会发生。
()5.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模式是对任何人都只作少许的自我暴露。
浙江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莱维特对正式群体中各个成员的沟通网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___________种有代表性的沟通网络模式。
()A.三B.四C.五D.六2.认知失调(不协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_提出来的。
()A.海德B.霍夫兰德C.费斯汀格D.贾尼斯3.人际吸引中的得失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_提出来的。
()A.拜恩和克洛拉B.莱文格和斯诺凯C.阿伦森D.梅特4.多人在一起工作,效率反而降低了,这是___________现象作用的结果。
()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C.社会赞同D.相互作用5.对旁观者效应现象的一个解释就是()A.情景的模糊性B.榜样人物的作用C.自私自利D.责任扩散6.当个体期望将来还需要与群体交往,与当个体认为将来不会再与群体交往相比,()A.前者更会遵从B.后者更会遵从C.发生遵从的可能性相同D.何者更会遵从说不准7.前怕虎、后怕狼,属于___________冲突。
()A.接近——接近型B.回避——回避型C.接近——回避型D.双重接近——回避型8.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由___________两个因素组成。
()A.生理上的激起、认知标签B.心理上的激起、认知的标签1C.需要、认知D.动机、认知9.___________是由罗特研究并发展起来的归因理论。
()A.通俗心理学B.控制源理论C.相应推论理论D.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10.马斯洛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自我实现需要D.社会需要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2018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成分。
2、人际吸引的理论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强化的),另一类是( 认知的)。
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三类:情景因素、(个人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
4、强化过程是通过(奖励)、( 惩罚)等强化形式来完成。
5、人际关系中的强化理论主要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6、人际吸引中的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互动)理论的一种,是一种(真相倚)情形。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包括(情景因素)、(个体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因素)等几大类。
8、个性品质具有的吸引力,经常表现为(持久)、(稳定)、(深刻)的特点。
9、在所有个性品质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是(真诚),最富排斥力的是( 虚伪)。
二、选择题1、“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人际交往中属于( C )因素。
A、个人特质B、类似C、情景D、互补2、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
这是( C )理论的观点。
A、强化B、对比C、得失D、相等3、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D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B、互补性因素C、类似性因素D、个人特质因素4、交往频率在人际关系形成的(D )起着重要作用。
A、中期B、后期C、中后期D、初期5、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B )。
A、道德水平B、情感因素C、相互信赖D、个人魅力6、心理学上人际吸引属于( C)的研究领域。
A、社会价值观B、伦理道德C、人际知觉D、情绪情感7、人际吸引理论中的强化观点强调我们对周围世界评价时的( A)反应。
A、情绪反应B、认知反应C、价值反应D、自我反应8、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印象的作用属于(D )的心理反应。
A、延迟反应B、相仿作用C、因果效应D、首因效应9、“你注意听我讲话,我也重视你的意见”,这是人际关系中的( C)。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________和________。
2.人际关系的归因理论包括海德所倡的________和韦纳提出的________。
3.态度的本质属性是指态度的社会性、________和________。
4.认知失调研究的经典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和________作的。
5.韦纳等人认为归因过程中的原因可分为两个重要维度,即________和________。
6.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1)________和(2)________。
7.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1)________,(2)承担义务,(3)________,(4)习惯形成。
8.非遵从行为至少包括两种形式:即________和________。
9.利他行为的理论主要有生物学理论、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
10.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称为________冲突,另一种称为________冲突。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由注意逐渐向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而建立的心理联系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 )A.注意阶段B.融合阶段C.疏远阶段D.接触阶段2.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是一种( )的人际交往模式。
A.偶然型B.单纯型C.集中型D.流言型3.态度具有( )。
A.情境性和暂时性B.稳定性和不变性C.组织性和严密性D.一致性和稳定性4.知道某人是热心的,就会认为他是活跃的,这是印象形成中( )这一特点所起的作用。
A.一致性B.评估性C.中心特质D.隐含的个性理论5.从他人的面部表情来了解其情绪、情感,这样的认知过程称为( )。
A.人际知觉B.情绪知觉C.物体知觉D.面部知觉6.人们记录的行为至少应保持( )才能发挥作用。
2018 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成分。
2、人际吸引的理论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强化的),另一类是(认知的)。
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三类:情景因素、(个人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
4、强化过程是通过(奖励)、(惩罚)等强化形式来完成。
5、人际关系中的强化理论主要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6、人际吸引中的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互动)理论的一种,是一种(真相倚)情形。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包括(情景因素)、(个体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因素)等几大类。
8、个性品质具有的吸引力,经常表现为(持久)、(稳定)、(深刻)的特点。
9、在所有个性品质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是(真诚),最富排斥力的是(虚伪)。
二、选择题1、“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人际交往中属于( C )因素。
A、个人特质B、类似C、情景D、互补2、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
这是( C )理论的观点。
A、强化B、对比C、得失D、相等3、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D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B、互补性因素C、类似性因素D、个人特质因素4、交往频率在人际关系形成的(D )起着重要作用。
A、中期B、后期C、中后期D、初期5、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B )。
A、道德水平B、情感因素C、相互信赖D、个人魅力6、心理学上人际吸引属于(C的研究领域。
A、社会价值观B、伦理道德C、人际知觉D、情绪情感7、人际吸引理论中的强化观点强调我们对周围世界评价时的( A) 反应。
A、情绪反应B、认知反应C、价值反应D、自我反应8、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印象的作用属于(D )的心理反应。
A、延迟反应B、相仿作用C、因果效应D、首因效应9、“你注意听我讲话,我也重视你的意见”,这是人际关系中的( C)。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答案【篇一:人际关系心理学教程_论述题和答案】txt>1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 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 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 世纪(20 )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 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3、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的等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和变化情况。
6、社会调查法:指的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7、社会测量法:指的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8、统计法:指的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二、选择题1、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2、人是社会的人,人类本身具有社会性3、人的社会性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4、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的5、人的情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结合性情感,另一类属于分离性情感6、人际交往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交往,社会环境的形成因素无时不刻在发生变化,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道德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等都处在不断变化中7、网际关系具有许多新特点:多维性、全球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化等8、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提出人际关系学说9、人际关系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0、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等11、文献既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图象资料、有声资料(录音带等)、电子资料、实物资料12、人际关系评估法包括: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人物推定法、自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13、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no)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14、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对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参照测量法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 )A.19世纪末B.20世纪2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60年代2.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呈一种藤式的沟通传递,这样的交往模式是( )A.流言型B.单线型C.偶然型D.集中型3.态度能促使个体把活动指向有助于达到自己目的的事物上去,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关系。
这是态度的( )A.顺应功能B.认识功能C.防御功能D.调节功能4.“北京的出租车司机爱聊天”,这种评判属于态度的(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5.如果说某个陌生人是“英俊的、爱说话的、报复性强的、凶恶的”,我们对他所形成的印象中,后两个特征的影响更大,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 )A.累加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加权累加模式16.以下行为属于非言语沟通中的副语言的是( )A.点头、微笑B.喷嚏、咳嗽C.蹲坐、皱眉D.使用口红、深呼吸7.下列属于自我知觉偏见的是( )A.行为中心偏见B.显著性偏见C.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D.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8.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通常被称为( )A.时尚B.感染C.社会风气D.社会舆论9.“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属于( )A.社会致弱作用B.社会干扰作用C.社会惰化D.社会助长10.我们听说某人是悲观的,就会认为他是缺乏幽默感、不大交往的,这符合印象形成中的( )A.一致性B.评估性C.中心特质D.隐含的个性理论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反应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马斯洛B.勒温C.韦纳D.修茨2.提出期望理论的心理学家弗罗姆的代表作是()A.《思想、自我和社会》B.《工作与激励》C.《调动人的积极性理论》D.《激励与个性》3.态度能给个体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供必要的信念,以利自己保持清醒的意识状态,正确的定向行为,这是态度的()A.顺应功能B.认识功能C.防御功能D.调节功能4.“把成功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
”这是自我知觉中的()A.显著性偏见B.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C.自我服务偏见D.行为中心偏见5.根据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影响人们自我归因过程的因素有()A.生理上的激起B.他人的一贯性反应C.实体的特异性D.认知标签6.在个体无压力的条件下产生,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和不由自主的屈从的是()A.感染B.模仿C.时尚D.从众7.一个人时时和别人对着干,人家说地球是圆的,他就偏说是方的,这种行为是()A.非模仿B.反模仿C.独立D.逆反8.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这种人际吸引是由于()A.结群B.类似1C.互补D.体验9.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的交往模式是()A.流言型B.单线型C.偶然型D.集中型10.每种社会环境都有一种它所认可的具体的社会行为方式,这种社会行为方式称为()A.环境认同 B.社会认同C.情景认同D.行为认同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自我呈现就是印象管理。
()2.内化多属态度的情感部分,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直接推动力。
()3.人们对最新获得的信息会形成强烈的印象,这称为优先效应。
全国2010年1月自考人际关系学试题课程代码:0329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关系的实质是(B )A.血缘关系B.利益关系C.亲缘关系 D.地缘关系2.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 C )A.角色冲突B.角色期望C.角色扮演 D.角色实现3.1964年出版的关于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著作《人们玩弄的游戏》的作者是( D )A.霍曼斯B.戈夫曼C.马斯洛 D.伯恩内4.人们通常使用“共同语言”来说明是否存在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足以说明的是( B )A.知识层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B.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C.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D.修养水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5.人际关系的建立在时间上需要经历的高级阶段或最高层次是指( A )A.依附阶段B.吸引阶段C.融合阶段 D.注意阶段6.人际交往最主要的手段是(A )A.语言手段B.物质手段C.经济手段D.法律手段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际交往条件的是( B )A.交往的时间和空间B.交往频率C.交往动机 D.交往距离8.人际交往中的血缘关系不包括...(D )A.兄弟关系B.夫妻关系C.代际关系D.业缘关系9.应酬型人际交往多指一般性的交往关系,其功利性( A )A.较弱B.较强C.适度 D.因人而宜10.影响人际关系的外在因素不包括...(B )A.自然环境因素和空间距离因素B.心理动力、心理特征、心理现象、心理障碍等因素C.习俗礼仪因素和道德规范的因素D.价值观念因素和法律法规因素11.提出三维人际关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D )A.P·贝尔斯B.莫雷诺C.赫茨伯格 D.舒兹12.正确的平等观不包括...(D )A.平等是有条件的B.平等具有时代性C.平等具有文化性 D.平等是绝对的13.相容原则是指( )A.与人交往时言谈举止、态度表情及行为等程度恰当B.交往双方相互体谅,替对方着想C.交往中宽容待人,忍耐性强,对人宽宏大量D.交往双方互相了解,互相换位思考14.美国心理学专家爱德华·蒂·霍尔在其撰写的《无声的空间》一书中认为,个人空间的区域距离范围是( C ) A.0~46cmB.46~122cmC.122~610cm D.610cm以上15.在非言语沟通中,咳嗽属于( )A.辅助语言符号系统B.光学——动力符号系统C.空间和时间符号系统 D.视线接触符号系统16.俗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适度的自我暴露技法中指的是( B )A.透明的窗格,也叫公开自我 B.不透明的窗格,也叫茫然的自我C.隐敝的窗格,也叫隐敝着的自我 D.未知的窗格,也叫未知自我17.在西汉时期,韩信在街上受恶少胯下之辱,愤怒的热血一下子涌遍周身,可他咽下了这口气,从恶少胯下钻了过去。
浙江省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到__融合_阶段。
22.韦纳认为,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有两个步骤:一是_决定控制源__;二是__决定稳定性。
23.自我实现指的是使个人_潜能____获得最充分的发挥,是美国心理学家_马斯洛_认为的个体最高的需要层次。
24.寻找目标的过程包括_确定目标_____、选择目标和__记录行为____。
25.冲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个人内部冲突_____;另一类是__人际冲突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26.登门槛技术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27.印象形成认知的主题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28.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的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
29.人际吸引又称人格魅力,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30.人际冲突人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将来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行为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戴维斯的人际交往模式。
单线型,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集中型,把信息有选择的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偶然型,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流言型,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32.简述态度转变的方法。
参与活动法;登门拜访法;团体规定法;全面宣传法;沟通信息法33.简述影响社会助长或干扰的主要因素。
34.简述利他行为决策过程的步骤。
1.对紧急事态的注意2.正确的解释情景3.对个人责任的决定4.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5.执行助人行为35.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浙江省2011年1月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皮格马利翁”效应常常出现在______关系中。
( )A.亲子B.同伴C.师生D.人际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 )A.米德B.勒温C.霍曼斯D.修茨3.首先发现在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中心特质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A.罗森塔尔B.琼斯C.凯利D.阿希4.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有( )A.利益冲突B.参照群体的认同C.不恰当的认同观念D.个性特征5.控制源理论认为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是( )A.内控—外控B.稳定—不稳定C.内在—外在D.一致—不一致6.阿希的遵从研究中所应用的刺激任务是( )A.光点移动判断B.线条判断C.单词学习D.电击惩罚7.“我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表现的是( )A.社会责任规范B.公正世界的假设C.回报规范D.模仿8.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失调程度越大,态度改变就越( )A.大B.小C.快D.慢9.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提出的人际吸引理论是( )A.强化理论B.相互作用论C.得失理论D.相等理论10.人们使用自我障碍策略是为了( )A.避免失败B.保护自尊第 1 页C.正确归因D.降低焦虑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不同的归因会影响个体的行动倾向性,但不会直接影响人际关系。
( )2.说服他人从事与原来态度相反的行为,能使原来态度得到改变。
( )3.在形成整体印象时,人们对消极信息比对积极信息给予更多的注意。
( )4.对消极事件的外在归因会降低自尊。
( )5.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用于推论自己态度的过程与用于推论他人态度的过程具有很大差异。
( )6.态度的顺应功能表现为能促进个体心理冲突的解决,增强对挫折的忍耐力。
全国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学试题课程代码:0329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A)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B、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D、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反映了物质生产对于发展人际关系的作用,具体表现为(B)/79A、物质生产推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B、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交往范围的扩大C、物质生产的发展导致人际关系的变化D、前代人的物质生产制约后代人的人际关系3、人际关系学是一门(C)A、自然科学B、思维科学C、社会科学D、工程科学4、乔治·C·霍曼斯的人际关系理论是(B)A、人群关系理论B、人际交换理论C、人际需要理论D、社会交往理论5、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经济性功利主义观点,提出分析社会交换过程的六个命题的学者是(A)A、乔治·C·霍曼斯B、梅奥C、罗特利斯伯格D、舒兹A、相互作用分析理论B、印象管理理论C、认识平衡理论D、人际交换理论7、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的情境系统包含的要素是(C)A、父母、成人、儿童B、交往手段、交往条件、交往情境C、主体、交往对象、交往双方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D、交往目的、交往过程、交往内容8、人际关系形成的先决条件是(D)A、相互接触、相互近似B、注意、吸引、适应、融合、依附C、相互补充、相互悦纳D、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9、对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参照测量法的学者是(C)A、美国社会学家D·P·约翰逊B、美国学者哈里斯C、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D、前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10、英国的珍妮·古道尔于1971年出版了(A)A、《黑猩猩在召唤》B、《猿猴社会》C、《感情的猿=人》D、《猿猴家书》11、“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等级差别为准则,以土地占有为标准”是(C)A、原始社会血缘关系的特点B、奴隶社会依附关系的特点C、封建社会宗法关系的特点D、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特点12、“构成人际关系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定义的是(D)A、人际关系的功能B、人际关系的类型C、人际关系的研究对象D、人际关系的结构13、不属于构成人际关系内在因素的是(A)C、情感D、尊严14、“音量、节奏、停顿、沉默”等可归属的语言类型是(D)A、体态语言B、有声语言C、书面语言D、辅助语言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的是(C)A、人际关系的隐形因素B、人际关系的显性因素C、人际关系的功能D、人际关系的交往情境16、“原始社会的平等关系,阶级社会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学真题课程代码:0329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全部真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局部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 A 〕5-142A.业缘关系B.亲缘关系C.地缘关系D.血缘关系2.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是〔 D 〕1-7A.血缘关系B.亲缘关系C.地缘关系D.利益关系3.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是〔 C 〕1-8A.人际关系的历史性B.人际关系的客观性C.人际关系的社会性D.人际关系的感情性4.原本和谐的夫妻关系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由和谐→矛盾→分居→离异的变化。
这种情形属于〔B 〕1-12A.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特点的表现B.人际关系的变动性特点的表现C.人际关系的感情性特点的表现D.网际关系的新特点的表现5.以下既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又是评估人际关系的方法是〔 A 〕1-27A.社会测量法B.社会调查法C.人物推定法D.统计法6.所谓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在以下研究方法中实际上也属于一种观察法的是〔 B 〕1-26A.文献法B.实验法C.参照测量法D.社会调查法7.提出“生产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这一观点的是〔 C 〕2-32A.梅奥B.马斯洛C.马克思D.赫茨伯格8.马克思的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的观点出自〔 B 〕2-34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德意志意识形态》C.《(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9.马斯洛的“七种需要理论〞出自于〔 D 〕2-41A.《科学心理学》B.《存在心理学探究》C.《人性能到达的境地》D.《动机与个性》10.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被称为“制造性的需要〞指的是〔 C 〕2-41A.认识与理解的需要B.尊重的需要C.自我完成的需要D.追求完美的需要11.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B 〕2-53A.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乔治B.加拿大的精神病医生伯恩内博士C.美国学者罗伯特·帕克D.美国学者雅各布·莫雷诺12.以下属于人际关系形成的先决条件是〔 D 〕3-74A.相互接触B.相互补充C.相互悦纳D.人的生产13.人际交换理论把人际交往看作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用以解释人际吸引行为的产生和延续。
浙江省201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人际关系”也称________,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________创立。
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一类是________,一类是认知间协调,还有一类是________。
3.社会化过程通过两步实现,即________和________。
4.戴维斯发现在非正式群体的四种交往模式是________、集中型、________和流言型。
5.求助者的特点会影响到利他行为,这些特点主要有________、亲密关系和吸引力、________和责任。
6.遵从研究的基本范例有规范形式的自主运动范例,________和________。
7.对自我控制的理解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________的自我控制,二是________的自我控制。
8.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是________,了解自己的情感、情绪和内在特质的过程称为________。
9.非言语沟通可归为三类,一类是________,第二类是________,第三类是称副语言。
10.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________、平均模式和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富有同情心的女性具有吸引力,这是其( )所致。
A.能力B.才华C.个性品质D.气质2.见义勇为是一种( )A.勇敢行为B.爱国行为C.高尚行为D.利他行为3.群体的规范性压力很可能产生( )A.内心接受B.公开服从C.认同D.感染4.“跳起来刚好摘下果子”是一种( )A.不切实际的目标B.低目标C.合适的目标D.高目标5.“把功能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
”这是自我知觉中的( )A.显著性偏见B.行为与观察者偏见C.自我服务偏见D.归因偏见6.作出努力而考得好是一种( )A.稳定的外在归因B.不稳定的内在归因C.不稳定的外在归因D.稳定的内在归因7.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过程中有更大权重,这是一种( )A.晕轮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光环效应8.观察者以连贯相同的方式知觉不同对象的心理倾向是( )A.动机B.定势C.兴趣D.个性9.信息过程中群体各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的交往模式是( )模式。
浙江省201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印象形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印象形成的一致性、评价性、________和________等。
2.群体中个人行为可分成二大类:即________和非遵从,非遵从包括两种形式:①反模仿和②________。
3.贝姆提出________,而________提出自我归因理论。
4.减少失调的办法有________、________和改变重要性。
5.心理学家________和________等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
6.________提出了正式群体的沟通网络模式,________提出了非正式群体的交往模式。
7.有利于人际关系,群体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称为________,有碍人际关系、群体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称为________。
8.人际吸引的理论可以归为二类,一类是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
9.有两种个性特点与利他行为有关,即________和________。
10.控制源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该理论既是一个归因理论,又是一个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人的脸部表情所表达的六种基本情绪有( )。
A.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厌恶B.快乐、抑郁、惊奇、恐惧、愤怒、厌恶C.快乐、悲哀、狂喜、伤感、愤怒、厌恶D.忧愁、惊喜、害怕、恐惧、愤怒、厌恶2.把事件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或人格是属于( )。
A.外在归因B.情绪归因C.内在归因D.潜在归因3.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和事物所产生的稳固的心理倾向,这是其( )特性。
A.协调性B.具体性C.社会性D.倾向性4.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是一种( )。
1A.流言型B.单线型C.偶然型D.集中型5.修茨提出了( )。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2.关于遵从有两种主要理论:一个是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
3.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1)__________,(2)承担义务,(3)__________,(4)习惯形成。
4.__________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即生理上的激起和__________。
5.琼斯和戴维斯于1956年提出了__________,决定该理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和社会赞许性。
6.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累加模式、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减少失调的方法有__________、增加认知和__________。
8.认知对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态度的__________;一是关于态度的__________。
9.戴维斯发现非正式群体的四种交往模式是单线型、__________、偶然型和__________。
10.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其一是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其三是行为成分。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人际吸引的大小和奖罚有相应关系,这可用( )来解释。
A.强化理论B.相互作用论C.得失理论D.相等理论2.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这是( )所起的作用。
A.社会责任规范B.道德规范C.互惠规范D.行为规范3.服从信息性压力的个体更有可能产生( )。
A.公开服从B.认同C.内心接受D.模仿4.要更大程度地提高自我控制,就要改变影响行为的( )。
A.行为和结果B.线索和结果1C.动机和结果D.线索和目的5.人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因素,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这是一种( ) A.自我服务偏见 B.显著性偏见C.一致性反应不足偏见D.行为者与观察者偏见6.把事件归因于运气属于( )。
.
浙江省2008年7月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其提出者是( )
A.米德
B.康波
C.戈夫曼
D.霍曼斯
2.“今天外边下雨”和“我有一把伞”这两者之间属于( )
A.认知失调
B.认知无关
C.认知协调
D.认知相关
3.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有( )
A.利益冲突
B.参照群体的认同
C.不恰当的认同观念
D.个性特征
4.凯利在他的因果归因模型中提出了( )
A.折扣原则
B.协变原则
C.不变原则
D.渐变原则
5.习得无助与归因有着密切的关系,会导致长期无助的归因是( )
A.外在的归因
B.内在的归因
C.普遍的归因
D.稳定的归因
6.心理学家霍妮根据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把人们相互作用形成的人际关系分成三种类型,其中逊顺型的特征是( )
A.朝向他人
B.疏离他人
C.对抗他人
D.超越他人
7.在利他行为中,人们往往会先帮助熟悉的人,这是出于( )
A.责任心
B.类似性
C.吸引力
D.亲密关系
8.对人先贬后扬要比一成不变地讲好话更吸引人、讨人喜欢,这一观点属于( )
A.强化理论
B.相等理论
C.得失理论
D.相互作用论
9.最不利于合作的影响因素是( )
A.回报
B.群体规模
C.个人倾向性
D.威胁
10.身边的陌生顾客对商品的赞誉远比售货员的拼命推销更让我们相信商品的质量,这是因为沟通者的( )
A.权威性
B.类似性
C.睡眠者效应
D.好感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
( )
2.霍桑实验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
3.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有时会无缘无故产生。
( )
4.海德认为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就是通俗心理学。
( )
5.有着社会焦虑的个体往往容易使用自我障碍策略。
( )
6.自我控制是人所特有的。
( )
7.个体在行为和态度上都与群体相一致的遵从形式可能是“简单的服从”。
( )
8.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作出小小的让步。
( )
9.冲突必然导致一方的损害。
( )
10.行为的线索比行为的结果对人们施加的影响更大。
(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一般说来,人际关系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人际内耗和_____的结果。
2.强化的方式主要有积极的强化、消极的强化和_____的强化。
3.人际的非言语沟通包括脸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语言和_____。
4.在人际激励理论中,弗罗姆提出的是_____理论。
5.一个刺激(一个事件或关于另一个人的信息)越容易被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能被他用来影响答案,这一现象称为_____。
6.态度的本质属性是指态度的社会性、具体性和_____。
7.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生理上的唤醒和_____。
8.在人际冲突中,一方的收获是对方的损失,两者的得益和损失相加为零,这种冲突形式称为“_____”冲突。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人际知觉
2.时尚
3.人际吸引
4.社会关系
5.印象管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简述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
2.印象形成中常见的效应和偏见有哪些?
3.利他行为的决策过程包含哪些步骤?
4.引起人际冲突的原因有哪些?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影响遵从的因素。
2.试述自我归因在实践中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