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197.22 KB
- 文档页数:7
试述意识障碍的分级及鉴别要点三基考试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出现障碍。
根据意识清晰度下降的程度,可以将意识障碍分为以下几个级别,以及相应的鉴别要点:
1.嗜睡:这是意识障碍的早期阶段,患者睡眠时间增多,但仍然能够被唤醒,醒后能够配合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鉴别要点在于嗜睡患者虽然入睡较多,但仍可被外界刺激唤醒。
2.昏睡:昏睡是比嗜睡更严重的一种状态,患者无法通过正常的外界刺激唤醒,需要高声呼唤或疼痛刺激才能唤醒。
此时,患者对反映问题的回答能力明显下降。
鉴别要点在于昏睡患者无法在无外界强烈刺激的情况下唤醒。
3.昏迷: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状态,患者完全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无法被唤醒。
鉴别要点在于昏迷患者无法感知外界刺激,也无法做出任何反应。
除了根据意识清晰度下降的程度进行分类外,意识障碍还可以根据病因进行分类,如颅内疾病、全身性疾病、药物或毒素等引起的意识障碍等。
对于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需要注意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癫痫、晕厥、休克等。
总之,对于意识障碍的分级和鉴别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意识障碍如何鉴别诊断?脑干反射是确定意识障碍患者损害部位的关键。
1.一般而言,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而脑干反射正常,则提示双侧大脑半球广泛的损害或功能异常。
2.瞳孔大小、形状与对光反应正常,提示小脑上部司瞳孔缩小的动眼神经的副交感传出纤维完整(此反射弧的传入纤维是视神经)。
瞳孔小于2mm时难以评价对光反应,室内光线过强也不好查瞳孔对光反应。
双侧等大有光反应的圆形瞳孔(直径2.5~5mm)往往可以排除中脑损害。
瞳孔散大(大于5mm),无对光反应或很差,可能是中脑的损害(在同侧);或是天幕疝压迫中脑和(或)动眼脑神经。
单侧瞳孔散大常提示同侧占位性病变,但偶尔发生在对侧,这是因中脑被推向对侧的天幕边缘而受压的缘故。
椭圆形和轻度偏离中心的瞳孔(瞳孔异位)常伴随早期中脑和动眼神经受压。
双侧瞳孔散大和对光反应消失提示中脑严重受损,而且多半是由于天幕疝压迫所致,也可能是抗胆碱能药物中毒。
双侧小瞳孔有对光反应,但不是针尖样瞳孔(直径1~2.5mm),提示代谢性脑病或深部的双侧半球病损(如脑积水或丘脑出血),它是由于丘脑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毁损。
巴比妥酸盐中毒引起深昏迷也可产生类似的小瞳孔。
双侧极小的(小于1mm)但有对光反应的瞳孔提示麻醉剂过量,但也可能见于急性广泛的双侧脑桥出血。
3.检查眼球运动可以评估脑干广大区域的功能。
先应提眼睑进行观察,注意眼球静止状态下的位置和眼球有无自发运动。
静止状态下双眼呈水平分离性偏斜是正常打瞌睡的眼球位置。
静止时眼内收,提示为展神经损害所致外直肌瘫痪,代表脑桥受损。
颅内压升高时往往发生双侧展神经麻痹,此系假性定位征。
静止时眼外展,常伴随同侧瞳孔散大,提示由于动眼神经麻痹而致内直肌瘫痪,几乎所有的垂直性眼轴分离或眼球不同向偏斜是由于脑桥或小脑损害所致。
伴第三脑室扩大的脑积水,双眼球位置常低于水平线,此称之为“落日征”(sunsetsign)。
昏迷中的自发性眼球运动多半为双眼水平性浮动。
意识障碍分级及标准
意识障碍分级及标准是根据患者的意识清晰程度和反应能力来评估和分类不同
类型的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颅脑损伤、中风、药物或酒精中毒、代谢紊乱等。
意识障碍的分级通常根据患者的清醒程度和觉醒反应来确定。
以下是常见的意
识障碍分级:
1. 清醒:患者完全清醒,可以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并理解和回答问题。
2. 昏迷: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无法自主觉醒,无法做出有意义的反应。
3. 嗜睡:患者昏昏欲睡,可以被唤醒,但回到清醒状态的时间很短。
4. 感觉迟钝:患者清醒度降低,反应迟钝,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唤醒。
5. 意识混乱:患者出现思维混乱、定向力下降、注意力转移和记忆力减退等表现。
在评估意识障碍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瞳孔反应、肌张力情况、病史、体征等
因素。
此外,有时可能需要进行额外的神经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进行进一步评估,以确定意识障碍的原因。
意识障碍的分级及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评估和分类患者的病情,为后
续治疗和护理提供指导。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了解意识障碍的不同级别和对应的表现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状况,并与医生有效沟通,以便获得适当的护理和支持。
意识障碍判定内容
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环境或自身状态的感知和反应出现异常的情况。
在医学和临床诊断中,判定意识障碍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判定内容:
1.意识水平:
•清醒度:评估患者是否清醒、有意识,并能够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
•反应性:观察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声音、触摸等。
2.定向力:
•时间定向力:患者是否能够正确地知道当前的时间,包括年、月、日、星期和时刻。
•空间定向力:患者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在的地点。
3.意识内容:
•意识清晰度:评估患者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是否清晰,是否有混乱或混淆。
•记忆:观察患者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否正常。
4.言语和交流:
•语言流利性:观察患者的语言是否流利,是否能够准确表达思想。
•对话理解:患者是否能够理解他人的对话内容。
5.动作和协调:
•运动功能:观察患者的运动是否协调、灵活,是否存在肌肉弛缓或紧张。
•姿势和平衡:评估患者的姿势和平衡感是否正常。
6.瞳孔反应:
•瞳孔直径:观察瞳孔的大小,检查其是否对光有正常的收缩反应。
•眼球运动:检查眼球是否能够自由运动,协调眼球的运动是否正常。
7.生命体征:
•呼吸:观察呼吸的频率和深度是否正常。
•心率:检查心率的稳定性和是否有异常。
这些判定内容在医学临床工作中很重要,用于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
临床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信息进行判定,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
在急救和急诊场景中,迅速而准确地判定意识障碍的程度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
意识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意识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不仅反映觉醒状态,还可反映机体的思维、情感、记忆、定向力以及行为等多项神经、精神功能。
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感知环境能力出现障碍。
临床工作中意识障碍比较常见,多涉及各个学科及机体的各个系统。
由于起病急、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已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意识障碍的病因很多,短时间内迅速明确意识障碍的诊断及其产生的病因,对于开始有效的治疗与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1意识障碍的分类(1)急性意识障碍是由急性全身性疾病所致;(2)间歇性发作性意识障碍是一种短暂而频繁发作的意识障碍,常见的原因是晕厥、癫癎与惊厥;(3)慢性意识障碍是由于广泛的脑血管疾病、感染、CO中毒、外伤、缺氧等所致的意识障碍。
2意识障碍的发病机制(1)幕上局灶性病变:导致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皮质、皮质边缘网状激活系、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间脑中央部、中脑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等结构的病变;(2)幕下局灶性病变:当病变累及脑桥-中脑之间的上行网状激活系就可导致不能觉醒而出现意识障碍、延髓受压、水肿或出血时,可出现中枢性呼吸、循环障碍而继发脑缺氧、缺血而出现意识障碍,病变进一步加重时可波及脑桥、中脑的上行网状激活系;(3)代谢-中毒性病变:脑的必需物质供应不足、内源性代谢紊乱或外源性有毒物质抑制或破坏大脑皮质和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引起上行网状激活系与抑制系统平衡失调而致意识障碍;(4)弥漫性病变:通过上述多种发病机制引起意识障碍。
3意识障碍的定位诊断根据患儿的意识障碍情况、呼吸类型、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睫-脊髓反射、眼球活动(如眼脑反射)、眼前庭反射、压迫眶上切迹引起肢体运动状态以及其他相关试验以确定意识障碍的部位(大脑半球、间脑、中脑-上桥脑阶段、下桥脑-上延脑阶段、延脑阶段),以便观察病情变化、开始有效的治疗、更准确的判断预后(见表1)。
4昏迷严重程度的判定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是指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症状之一。
为了对昏迷程度进行准确评价,一般临床上常用改良的Glasgow昏迷评分量表(1995年5月于太原,见表2)、修改的婴儿意识水平评分法或美国耶鲁大学儿科制定的昏迷分期量表等。
准确的昏迷程度判定有助于昏迷的治疗及分析预后。
5意识障碍的症状诊断对于意识障碍的患儿,医生主要应当明确的问题是患儿是否存在意识障碍,其程度如何,病因是什么。
意识障碍的主要诊断依据如下:(1)病史:病史对引起意识障碍原发病的诊断十分重要。
应仔细从父母、目击者或急救人员获得病史。
病史应重点了解:①意识障碍的发病过程,起病缓急,出现的时间,伴随症状;②意识障碍是首发症状还是在某些疾病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生的,若为后者则意识障碍以前必定有各种其他征象以助病因的确定;③有否损伤或其他意外事故;④有否服用毒物,或接触剧毒化学药物、一氧化碳中毒等;⑤既往有否癫癎、高血压病,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肺脏、糖尿病等病史;⑥个人史、家族史有无异常。
(2)体格检查:对于意识障碍患儿,尤其是昏迷儿童,医生通常在询问病史的同时,必须尽快地做全身及神经系统检查。
首先应重点检查重要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瞳孔。
其次,注意皮肤、黏膜、头型、前囟及气味等。
最后做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
根据查体做出初步的鉴别诊断。
(3)辅助检查:根据所了解的病史、体检选择相应的检查,尽快做出诊断。
6意识障碍的病因诊断意识障碍的病因诊断十分重要。
常见的病因有:颅内感染、肿瘤、代谢异常、外伤、脑血管畸形,心血管系统、肝脏、肾脏、肺脏、胰腺、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中毒、窒息等。
表2改良的Glasgow昏迷评分表(1995年5月于太原)功能测定< 1岁> 1岁评分睁眼自发自发4声音刺激时语言刺激时3疼痛刺激时疼痛刺激时2刺激后无反应刺激后无反应1最佳运自发服从命令动作6动反应因局部疼痛而动因局部疼痛而动5因疼痛而屈曲回缩因疼痛而屈曲回缩4因疼痛而呈屈曲反应因疼痛而呈屈曲反应3(似去皮层强直)(似去皮层强直)因疼痛而呈伸展反应因疼痛而呈伸展反应2(似去大脑强直)(似去大脑强直)无运动反应无运动反应12~23个月2~5岁> 5岁评分最佳语微笑,发声适应的单词,短语能定向说话5言反应哭闹,可安慰词语不当不能定向4持续哭闹,尖叫持续哭闹,尖叫语言不当3呻吟,不安呻吟语言难以理解2无反应无反应无说话反应1注:评分标准总分15分,轻度11~13分,中度9~12分,重度3~8分。
6.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6. 1. 1颅内感染重症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脑膜炎均可引起意识障碍。
特点为:(1)有前驱感染病史以及症状、体征;(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3)有脑实质、脑膜受累的表现;(4)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脑脊液检查支持颅内感染诊断;(5)EEG、CT、MRI可出现异常改变;(6)血或脑脊液检查可测定病原抗体。
这里应注意与中毒性脑病、惊厥后脑损伤相鉴别。
6. 1. 2中毒性脑病是指各种感染或毒素引起的一种脑部症状反应,不是病原体致病剂作用的结果。
临床特点:(1)有明显的前驱感染性疾病病史,如肺炎、痢疾等。
(2)在原有疾病的高峰期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体征;(3)脑病症状与原有疾病的转归相一致;(4)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了脑炎、脑膜炎诊断;(5)发病机制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
6. 1. 3瑞氏综合征是一种以急性脑病合并内脏各器官尤其是肝脏脂肪变性为特点的综合征。
特点:(1)好发年龄在6个月至6岁儿童,尤以婴幼儿多见;(2)发病的3~7d有前驱病毒感染史,如上感、水痘或腹泻等;(3)起病急,在前驱症状好转后突然出现频繁反复呕吐;(4)呕吐数小时至2d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惊厥、颅内压增高,而肝病症状轻微或不显著;(5)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液生化学检查见天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转氨基转移酶升高为正常的3倍以上;血氨增高,血糖降低,血淀粉酶、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增高,血脂降低,游离脂肪酸增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胆红素正常或轻度升高;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升高,细胞数正常范围,糖降低,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氯化物正常;脑电图检查:双侧大脑广泛性非特异性慢波增多;肝组织活检:可发现本病的典型病理变化,帮助确定诊断,但目前临床上很少应用。
6. 1. 4由感染所诱发的其他脑病许多感染可诱发机体器官功能的障碍,如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病、各种休克等可引起内环境紊乱、组织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导致脑水肿、颅高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严重的感染还可导致遗传代谢病、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等症状加重,出现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低血糖或高血糖、高渗血症、高氨血症等,都会引起脑水肿、颅高压而出现意识障碍。
由于意识障碍发生的比较早,当检测手段不到位时,临床上容易与颅内感染、瑞氏综合征相混淆,尤其是一些儿童少见的遗传代谢病,应注意鉴别诊断。
6. 1. 5脑血管疾病主要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性脑梗塞时。
前者特点为:(1)平素健康,突然起病,常有用力、咳嗽、情绪激动等诱因;(2)伴有颈项强直、颅内压增高征象;(3)严重者24h内出现血高热、贫血以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4)早期脑脊液检查有血性脑脊液,压力增高,36~48h变为黄色;(5)CT、MR I、MRA 可发现颅内出血。
后者则有突然发病或反复发病的病史;伴有肢体瘫痪、失语、复视、病理反射阳性等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CT、MR I显示多发性颅内局部低密度区。
6. 1. 6癫癎癫癎引起意识障碍主要见于癫癎持续状态、癫癎连续发作及边缘叶癫癎伴自动症或癫癎频繁发作时出现惊厥后脑损伤4种情况。
有时癫癎发作与继发性颅内压增高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本病特点:(1)既往有癫癎病史;(2)意识障碍是在癫癎发作前后发生的,即可是癫癎发作的一个独立发作形式,也可是癫癎发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意识障碍的同时,可有瞳孔、神经系统病理性体征;(4)EEG显示癎样放电;(5)CT或MR I、脑脊液检查可进行鉴别诊断。
6. 1. 7颅脑外伤一般比较容易诊断。
特点是:(1)有明确的颅脑外伤病史,多发生于脑震荡、脑挫裂伤时;(2)完整的查体可见颅脑外伤的证据;(3)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4)CT、MR I、EEG、颅骨X 线片可发现颅脑病变的部位及性质;(5)严重的颅脑外伤可出现头皮损伤、颅骨骨折、颅内出血等表现,易留有神经系统永久后遗症。
6. 1. 8颅内肿瘤因为肿瘤部位、性质及生长速度不同而表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急性发展的肿瘤随肿瘤的迅速生长和颅内压增高逐渐出现由浅而深的意识障碍。
当肿瘤较小或尚未出现明显的颅内压增高时多由于肿瘤伴发颅内出血而迅速出现意识障碍。
本病的特点为:(1)具有颅内压增高征象;(2)具有神经系统定位阳性体征;(3)由意识障碍和其他精神症状;(4)脑脊液、EEG、CT或MR I检查可确定肿瘤的部位和初步推测肿瘤的性质。
6. 2躯体疾病6. 2. 1肝脏衰竭(1)有急、慢性肝病病史;(2)有肝大、腹水、黄疸、肝掌、蜘蛛痣等临床症状;(3)实验室见肝功损害及血氨升高,低蛋白血症;(4)昏迷多在发作性或持续性精神症状(扑翼样震颤)后出现昏迷。
6. 2. 2肾脏可出现嗜睡2昏迷或单纯谵妄型意识障碍。
特点:(1)有急、慢性肾脏病史;(2)有肾功衰竭证据,如BUN、Cr升高;(3)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6. 2. 3肺脏(1)有急、慢性肺脏病史;(2)血气分析有呼吸衰竭表现;(3)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4)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如颅内压增高。
6. 2. 4血液主要见于白血病、恶性贫血、凝血机制障碍等疾病。
临床特点:(1)由贫血造成的意识障碍时意识障碍逐渐加深,一般有谵妄、嗜睡、昏睡、昏迷的进行性过程。
而由于颅内出血引起的意识障碍一般可突然发生或逐渐加深。
(2)既往有血液系统疾病史。
(3)目前可伴有贫血、出血、发热、感染征象。
(4)血象及骨髓检查可确定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
(5)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6)应积极进行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如头CT、MR I、腰穿以及复查血常规、凝血象等。
6. 2. 5内分泌主要见于糖尿病、各种危象,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低功、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多见于年长儿,有甲亢的既往病史,诱因可能是感染、发热、腹泻、停药或漏服药物,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面红、大汗淋漓、心率快、血压增高。
甲状腺功能低下危象主要见于婴幼儿,一般多见于既往诊断为甲低的患儿或没有确诊突然发病的患儿,诱因为合并严重感染、突然停药、寒冷等。
临床表现为低体温、血压低、心动极度过缓、脑由于血流不足导致乏氧、CO2中毒而出现意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