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语文论文营造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摘要:营造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是每个语文教师所追求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要求。
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富有生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经验,从常注新鲜“活水”,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大胆质疑,让课堂常冒智慧的火花;不惧意外,让课堂在“节外生枝”中演绎精彩等三方面入手,浅谈了自己对于营造富有生命力语文课堂的几点感悟。
关键词:生命力语文课堂知名教育专家余文森教授说,“课堂应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课堂应该是有情趣、有灵气、有效率的,是让每个孩子都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所在。
”趣味盎然、生机勃勃、充满灵动的语文课堂,就像一首奇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让人赏心悦目。
营造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是每个语文教师所追求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要求。
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富有生命力呢?笔者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现阐述如下,求教于行家和广大教师。
常注“活水”,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日常教学中,“目标泛化”现象比较突出。
比如说明文单元教学,许多教师往往从第一节课开始到最后一课,始终围绕着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面面俱到,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似乎什么都是重点,什么都不肯放过。
再如作文训练吧,也缺乏针对性,缺乏完整科学的训练体系。
要么信手拈来一个题目或材料,让学生写作,至于作文训练的目标是什么,这一次写作训练和前一次有什么承接关系,与下一次又有什么联系,根本不去考虑;要么全方位评讲,全方位批改,错字、别字、标点、立意构思、照应衔接语言表达等,什么都想解决,结果什么都没能解决。
没有目标,随意性强,训练再多,也是费时低效;目标设定笼统宽泛,抽象模糊,有目标也等于没目标。
加上一些语文课,几节或是几月乃至一学期,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方法缺少变化,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缺乏生气,以致于有些学生乃至有教师中间,还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语文课,落下几节或几天不上不碍事。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华东师大教授叶澜指出:“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想的原点。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
”叶澜教授的“课堂教学生命观”从生命的高度看待课堂,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大部分在课堂里度过,课堂生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生命质量。
因此,我们要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课堂”,让生命之花在课堂中尽情地绽放。
一、课前读懂学生,让生命的成长充满期待。
关怀生命,首先要了解生命。
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期的儿童,他们鲜活、灵动、天真也耐人琢磨。
这里所指的“读懂学生”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的:第一层面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从孩子的精神世界去“读”孩子,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需求。
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好似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爱去理解,只有深入到这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去探索,才会理解一个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原因,教师要成为孩子心理世界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第二层面是作为一个学科老师,要去“读懂”孩子,知晓他们已具备了本学科的哪些知识,具备了哪些学习能力,并从孩子的视角去研读本学科的教材,然后仔细分析每个孩子在本学科上的困惑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开展教学。
只有这两个层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真正“读懂”了孩子,才会让孩子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具备发展的可能。
比如在教学童话《北风和小鱼》一课,教师在课前做了如下调查分析:1、关于童话班级里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讲上几个童话故事,班级橱窗里的童话书也永远是最受欢迎的。
为什么看似想象、离奇、梦幻甚至幻想的童话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和作用,让孩子们深迷其中,喜爱至极?因为童话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上能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横能左右逢源,竖能起死回生的通天本领满足了孩子的欲望,也让他们的一些负面情绪得以渲泄。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
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
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
浅谈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以往的应试教育,围绕考试而教,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只是围着考题转,这种“填鸭式”教育,使学生只会成为机械记死知识的工具,毫无自己发挥创造的空间。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逊于西方发达国家学生,诺贝尔奖获得者西方学者独占鳌头。
素质教育无疑是对应试教育价值观的否定和更新,是根据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形势,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是指向大众主义的教育。
语文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具。
语文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既要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为解决如此繁杂的教学内容,一个生动活泼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氛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富有创造性,富有激情,完全打破一些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程式化模式,变死水微澜为一石激起千层浪,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智慧的挑战,使师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使师生智慧之花绽放得绚丽多姿,鲜妍夺目。
那么如何有效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呢?下面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管之见。
一、倡导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传统师道必须推崇师道尊严,学生对老师毕恭毕敬,百依百顺,只有这样才显现师者之威严。
如此,则课堂教学僵化呆板,师者所传授之一切,学生唯点头称是而已,丝毫不敢有辱师尊,以致大逆不道。
学生敬畏师长,则畏葸不前,不敢越雷池一步,既使有问题欲反驳,也必是三缄其口,胸有百万雄兵,也只能深藏不露。
学习书本知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为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之陋习,与学生平等对话,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鼓励学生大胆讲,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周口商水县周口中英文学校初中部:张连记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在剖解式的讲析文本,台上昭昭,台下昏昏,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
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成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共同的难题。
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
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舞台变得精彩?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充满激情?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微笑进课堂,贴近学生心灵“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
”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微笑能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能够拉近师生彼此之间的距离,能够让学生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
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语文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语文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
给学生以更多的微笑,也就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信,给了他们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以至学生会相信老师不会轻易否定他们,更不会批评他们。
这样,学生就找到了张扬个性的空间。
何愁语文课堂没有活力与激情?二、让语言的魅力贯穿精彩的课堂语言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
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教学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没有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是难以实现的。
很难设想,没有美妙的旋律,能产生动听的音乐。
也很难设想,一个教学语言贫乏的教师能上出富有魅力的课。
成功的课堂教学,无不得力于有魅力的语言。
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锤炼好课堂的语言,要把语言学家的准确,数学家的严密,哲学家的深邃,演说家的雄辩,艺术家的情感集于一身。
讲起课来不仅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而且生动优美、风趣幽默,再加上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学生就会感觉轻松、愉快、充实,与其说在学习语文知识,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课堂。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语文-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语文教学应努力丰富多彩,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
”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
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
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也“不是无情物”,而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
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语文教学育人的目标。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
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
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
由此可见,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涌动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
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
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
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
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调情感“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
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如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练读作者与珍珠鸟逐渐接近的过程,感受他们之间的信赖之情。
学生阅读时应抓住关键词语来读,如:先、再、然后、最后等。
学生充分阅读教材,得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2.利用教师的体态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你这个人令人望而生厌。
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
表演与教师教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教师同样是角色的扮演者,如果能用活泼的肢体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学生就愿意和老师亲近,老师的引导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每位老师都要对学生张牙舞爪,而是要注重体态的节奏和韵律美,身体和语言的协调应该是和谐的。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肢体语言在传递什么信息。
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并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
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
让生命活力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学生时代是人一生最富有生命力,生命色彩最丰富斑斓,生命成长最为迅速的一段时间。
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他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像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
语文的教学就应该是这一个个生命个体所进行的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
但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之后我却发现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
这种现状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大相径庭,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
如何才能把课堂创造为师生共同拥有的有滋有味的生活,让生命活力在语文课堂上绽放?一、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要想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因为语文学科内容的广阔性、体裁的多样性、语言的鲜活性、作家风格的差异性,不能仅靠教师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需要师生共同的合作参与,共同的感悟体验。
不同的传意互动方式,其效果不同。
单向传意,效果最差;双向传意,效果较好;多向传意,效果最佳,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我在过去讲授《出师表》一课,一般要用四个课时。
三个课时以串讲的方式讲解字词,一个课时探究并总结,而现在再次教授此文,我改变了教学方式,不但节省了课时,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在预习前我对学生说:“学习《出师表》将采用自学加点拨的学法,男女生分为两组进行自学对抗赛。
然后将平时由老师来完成的环节进行分解。
一是作家作品文学常识,历史背景。
因为这一课涉及的小故事比较多,所以我们分解将此也作为一个得分点;二是课文中的生字词收集;三是课文内容串译;四是知识点的寻找与归纳。
分解完毕由学生下去寻找资料准备下一堂课来交流。
第二天上课时我先进行一个引言:”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特殊的语文课,男女生研究古文对抗赛现在开始。
让语文课堂焕发鲜活的生命记得宋朝学者张载说过这样的话:“学习达到快乐的地步,就会轻松,以致不能自己,因此定会长进。
”至今,这句话仍在我耳畔回荡。
可见,愉快地学习就会使人变得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及实施,我们的语文课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学生在充满浓厚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成长,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是现今教学改革研究的主题,它关系着学生素质培养得到实质性进展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语文课堂焕发生命力的决定性因素。
以前,我们都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非就是使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比如:电教和多媒体课件的利用,音乐的渲染,鲜艳的图画,教学游戏,优美的语言等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采用他们喜爱的方式来理解课文。
细想来,却不尽然。
这些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当学生已经习以为常了的时候,他们也就不感觉新鲜了。
我认为,让课堂生动起来靠的是老师的新的教学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激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巧妙的激情与引导。
一、崭新的、开放的教学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们必须从“领导”的岗位上退下来,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我们的劳动不再是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而是分享学生成长的喜悦,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2、师生良好的情感关系。
语文教学中,我们以朋友式的态度,用优美、生动、富有儿童化的语言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配以对学生亲切感的体态动作等创设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而学生则同样也可以“指向”我们,向我们提出问题,发挥普遍交流的权利等,这样,我们与学生间就会形成一种情感沟通、融洽的统一信息场,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会变得格外流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解疑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质疑问难,是探究的一种,是创造的起步,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的起步,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论文: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从事高段语文课堂教学20余年了,对语文课堂教学感受颇多。
借此机会,把我这些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谈点真知灼见,仅供参考。
近些年来,我县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步子比较快。
在新形势下,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在改革的浪潮中随波作浪,找到自己的出发点。
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两种误区,一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教师包办代替,不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的语文课枯燥、沉闷,课堂效率低下。
另一种是课堂上语文内容开放无“度”,片面地强调学科整合,把语文课上成不伦不类的综合课。
看来,要真正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实现语文创新教学,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一堂有效率的语文课,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目标是水乳交融的。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所学知识扎实、思维深刻、情感丰富,感受着课堂生活的温馨、体验着课堂交往的快乐、收获着课堂学习的愉悦,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作为语文教师可以进行创新教学尝试。
1.创新教学尝试1.1转变教师角色,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也就是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才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敢说、敢想、敢问,创新的火花才能迸发。
如苏教版五年级的《师恩难忘》一课,老师可以和学生交朋友,师生进行平等互动交流,老师首先谈谈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然后让学生谈,学生觉得老师和他们是站在同一平台,自然就敢把自己的心里话讲出来。
在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或谈感想时,教师尽可能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去收集资料,比比谁收集的多。
这样就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最好的合作伙伴。
让语文课堂更有生命力课堂,是教师耕耘的一块乐土,是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
一堂好课,是学生生命力的一次精彩展示,是学生生命品质的一次自主提升,也是教师对学生智慧的生动诠释。
教育新课改已关注于正确处理学生知识、态度观念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课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观念。
这就呼唤着课堂要回归到其作为学生天然生命空间的本来位置,恢复其作为学生个性展示舞台的本来面目,真正成为学生对知识与人生的一次体味,一次领略,一次享受,成为学生生命之花的一次绽放,成为学生生命之树的一次拔节。
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我们不满足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也为新课改后学生之间混乱的“众言堂”而烦恼,因为课堂上都未能真正激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
如何激发学生自身的生命力,真正让语文课堂更富有生命力,已成为课改实践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一个有生命的课堂就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尊重学生,关注情感交流。
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双方在教学活动中是互动、互尊、互助、互学的关系。
正如孔子所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的相互促进,确定了师生平等关系。
因此,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消解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话语霸权,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而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
语文课上,通常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语言必须表达一定的思想,从思想中流露一定的情感。
语文课上关注师生情感的交流,让学生主动发言,就能把握住语文的生命脉搏,让课堂因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而富有活力。
其次,教师主导到位,关注语调的抑扬,语态的自然。
唤醒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叶教授的这段话诠释了生命化课堂的内涵。
生命化课堂以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注重开发每一个生命蕴藏的潜能,让课堂上的每一个生命都焕发出活力,在享受学习生活乐趣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只有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其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自由绽放,这就需要老师彻底,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激情洋溢、焕发生命活力。
一、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活”起来精彩的教学情境是赋予课堂以生命,让课堂“活”起来的催化剂,是保证课堂“活”起来的必要条件。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时代信息等众多教学资源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丰富课堂,促进教学。
(一)创设“意”境,让学生的兴趣“活”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借助拟人、比喻等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动画演示、音乐、新闻故事介绍等手段巧妙地将知识演绎出来,让学生一开始就觉得学习是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学生的兴趣必然会被立即调动起来。
他们就会带着好奇、带着渴求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之中。
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活,他们会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如饥似渴地消融知识,同化知识,学习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发自内心的自我追求,成为一种快乐有趣且有效有意义的活动。
例如:教学《小小的船》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歌曲《小小的船》边想象,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用笔画出来。
优美悦耳的音乐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不仅学到了知识,又得到情感的陶冶。
(二)创设“疑”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制造冲突,就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究的空间和氛围,有的放矢地点燃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在“疑问——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拓展和训练,迸发出睿智的火花,从而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正文第一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彰显着新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新课程的崭新理念。
新课程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回归生活、走向真实、追求和谐,坚持以人为本。
在这个历程里,教学的最高艺术,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张扬他们的个性,以切实有效的方法为他们创造机会发掘他们的潜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他们的生命之河一定会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一、创设情境,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并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思考,激活语文课堂活力,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精心设计导语,唤醒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席慕容《乡愁》时,先深情地朗诵:“乡愁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从古唱到今。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余光中则临海峡而吟:‘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也许,乡愁袭来时,我们会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那清澈娴静的小河,黄昏袅袅升起的炊烟,清晨淡淡弥漫的晓雾……今天我们去体味一下席慕容独特的《乡愁》感悟”。
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情感体验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课文中,同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效果也自然“尽在不言中”了。
欣赏美妙音乐,调动学生情感。
音乐一直受到学生们的青睐,是一种能打动人、感染人的声音,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如教学《海燕》,可以播放有关大海汹涌澎湃的波涛声,海燕勇敢翱翔的鸣叫声的录音磁带,激发学生想象海燕迎接暴风雨的英勇形象,这样学生定能很好进入课文的氛围和意境中去。
教学文言文《愚公移山》,在分析“愚公精神”之后,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面1 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这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
语文这门学科是有生命的,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
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人性的对话。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他们营造精神的家园,使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中生命涌动的快乐。
一、融入情感
“情”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
1 创设情境。
“信其师,乐其道”,古人的教学法对今天依然有效。
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和言谈举止。
教师带着微笑迎接每个学生入座,并以和蔼的态度、期盼的目光与之接触,将大大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知、情、意、行个方面生动活泼地协调于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而且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
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创设情景,影响、启发学生。
比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怀着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含泪朗读了课文,并配以低沉悲伤的音乐,极力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同学们对总理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以情动情。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和
影响周围其他人,并常常使其他人引起与之相近或相联系的情感。
同样,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和影响自己。
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表现出旺盛的精力,示范要准确而潇洒,语言要清楚而精炼,声音要响亮而优美,表现出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如有一位教师在讲《丰碑》时,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感动得咽住而无法继续讲课,全班竟也抽泣静坐好长时间,连平时调皮的学生也流下了泪水。
二、充满生机
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我们的课堂就是有生命的。
于澜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
1 让学生自己读书。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起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 让学生自己提问。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
在自
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
也许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
我班学生就特爱提问题,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问“轻快”“灵活”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学《燕子》时问写燕子的外形为什么用“凑”字等等。
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
三、关注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话引起我的注意:“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
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
例《威尼斯的小艇》和《燕子》中独特的外形描写,《桂林山水》非常富有节奏感的排比句等都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获得这“源头活水”成就一堂充满活力的语文课需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
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把语文课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