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补肾功法--气功大师讲解

太极拳补肾功法--气功大师讲解

太极拳补肾功法--气功大师讲解

太极拳补肾功法--气功大师讲解

太极拳补肾功法是太极拳名家李宝良先生秘传的养生秘法,动作简单,看似平常,但若是掌握了其中的心法要诀,可有“补肾之峻猛,强身之迅捷,无出其右”之功用。

功法动作: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宽,双臂上举伸直,在脑后交叉,此时小腹略向前倾,双手尽量向上伸直后压,所有力量、意念集中在腰椎。然后力量从腰椎发出,令两臂以最大弧度从脑后向身体两侧压下来,同时下蹲,两手最后在两膝间交叉。结束时意念集中在前脚掌5秒钟,脚后跟不可离地(在两臂向两侧下压时,胳膊不使一点力量,完全是腰在用力)。再站起时,前脚掌先用力,作为起动能量;紧接着将所有力量、意念再次集中在腰椎,两腿不要用一点力量,逐渐站起。两手一直交叉,从胸前直上头顶到脑后(站立过程中身体头脚在后,小腹向前,身体呈弓形)。

呼吸方法:身体下蹲的整个过程呼气,身体向上站起的整个过程吸气。在呼吸转接时略屏息两秒钟(最好用腹式呼吸法)。练习多长时间应根据个人体质而定,以不觉疲劳为宜。练后很多人会觉腰酸,需要用两手攥空拳,轻轻捶打后腰。

通常练两分钟就会浑身微汗、脚掌发热。有人会打嗝、放屁。至于长期效果,大家自己去感受吧。如出现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可按摩复溜、太溪穴,很快可解决。如果再配合金鸡独立一起练,那就更妙了。

有什么难的,还堪称是什么秘诀!许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叹。但这确是心法,就跟哥伦布能将鸡蛋立在桌上一样的简单。其实是一层纸,但对很多人来讲,却永远是一座山。

问:蹲要到底吗?还是蹲到半蹲即可?整个过程中,两手不会要握在一起,只是两臂就交叉吧

答:分两步说吧:一、站立,蹲下,再站立。整个过程只用腰和脚掌用力,不许用腿。

二、两臂交叉上举过头,从脑后向两腿侧分开,整个过程也用腰力,不用两臂和肩膀。两手始终不交叉(如果不懂这句话,就买一个拉力器,从脑后把它拉开,就找到感觉了)。如果只看懂一步,就先练一步。还可按您自己理解的来练,不必拘泥,最后也就真正成为您自己的东西了。

陈瑜先生传授太极拳内功心法

陈瑜先生传授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内功是太极拳技的核心,它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拳艺水平,增加技击力度,亦可强化人体抗御外力的能力。这诸多功能均来自于“内气”锻炼,以及“气动”与“体动”的完美结合,而内功的独立修为则是前提。 大多数习练太极拳者都知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其实,这就是内功训练的总体内容和行拳要求。所谓“以心行气”就是指用意识引导内气,并按人的意志循经运行;所谓“以气运身”就是把内气运送到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几个部位去,产生所需要的“内劲”,进而提高拳技。这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修为目的:一是需要“意识”能动地参与,并作为内气的向导;二是需要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呼气时掤腹)作为引子启动内气运动;三是要练就的功夫是“内气”的细、慢、深、匀地运行和有秩序地开合。其具体的训练内容、技理和程序,可做如下表述: 一、以心行气,自然循经 这里所说的自然循经,并不是按着经气在经脉中的自然流注规律,周而复始地进行气血流注循环,而是按着十二正经的走向循经。即按《灵枢·逆顺肥瘦篇》记载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规律循经。 自然循经的方法是:首先,要在身静、心静的基础上,把意念放至两脚底部,内观隐白、大敦、涌泉穴,然后由意念引领,由上述三穴吸气上行,过内踝,沿腿内侧(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上行,连属脾、肝、肾,上行之内气聚于膻中穴与手之三阴经交接,此吸毕。手三阴之气由肺、心包、心呼出,出腋下,沿臂内侧(手太阴、厥阴、少阴经)前行直达少商、中冲、少泽穴,此呼毕。经气交接于商阳、关冲、少冲穴,沿手臂外侧(手阳明、少阳、太阳经)上行,连属大肠、三焦、小肠。上行经气过肩胛,达头面,内气聚于百会穴,与足三阳经交接,此吸毕。经气

气功静坐入门

气功静坐入门 严新 (注:录音参见“开功方法”及“气功资料下载”) 气功锻炼的方法很多。这里根据我自已了解到及师傅们所介绍的,讲一些练功方法及注意事项。其中静坐功是很多练功方法的入门关键,学练又方便,所以不少人练功是从静坐开始的。 练功姿势及练功要领 静坐入门的基本姿势可分为三种: 1、坐式:自然端坐在椅子上,头颈正直,放松,下颚内收,含胸松肩,双手平放在腹前,腰部自然伸直,两腿相距与肩同宽,大腿与小腿夹角约成90度,两足平放触地。身体好的人大约坐在椅子前部1/3处。身体弱的人可往后坐,但腰、背尽量不要靠在椅子背上。 练功中为什么要注意腰背伸直、不要靠在椅子上呢?这主要是腰伸直,有利于腰椎相对放松。头微微低一点,有利于颈椎相对放松。这两个部位的调整有利于打通“小周天”。就不会导致大脑疲劳,脊椎神经疲劳。人体从头顶百会穴,经上、中、下三个丹田到到会阴穴的一条线叫任脉;又从百会穴沿着整个脊柱向下过玉枕关、夹脊关到会阴为督脉。任、督而脉相连通,让气在里面畅通就叫小周天通了。只有腰椎和颈椎伸直,气才容易通督脉上的“三关”。气在小周天运行中,最不容易通过的是后面的督脉。督脉主管着全身的阳气。一个人精神好不好,怕不怕冷等等情况,与一个人的督脉通不通畅有关。督脉通畅,阳气充足,

内脏功能加强,全身的精神状况就可以随之好转。 2、盘坐式:即在平地或床上腿交叉而坐。盘坐有3种形式: 双盘:也称“金盘”。即双腿交叉盘坐,双脚脚心朝上。有一定气功基础的人可采取这种姿势。 单盘:也称“银盘”。即两腿交叉盘坐,一只脚盘上来,脚心朝上;另一只脚坐在屁股底下。 散盘:也称“自然盘坐”。即两腿交叉而坐,双脚脚心不用朝上。 3、站立式:两脚平行分开,间距与肩同宽,两膝微屈,自然站立。头颈正直,两眼平视,含胸拔背、垂肩。站立练功注意收腹。 练功注意事项 手的姿势及要领 双手上下相互重叠,手心向上。男性左手在上面,女性右手在上面,两手的大拇指指端轻轻挨着,双手5个手指微微分开,放在小腹肚脐下面一点的位置,即下丹田。 如果身体强壮、年纪轻的人,上下重叠的两手掌之间的距离,可分开一寸左右。手心仍然向上,两手拇指指端轻轻挨着。或双手象抱着一只小球(即抱球式),悬肘,放在胸前或小腹前。 十个手指分开,两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端各自轻轻地相接不用用力。平常怕冷,身体虚弱,血压低,有较重心脏病的人,将双手虎口相交,男性用左手握着右手;女性用右手握着左手,半握拳,稍用力,拳心向着小腹部位,即下丹田位置。 以上几种姿势,每次练功时可任选一种,不必来回变换。

太极拳内功精要

太极拳内功精要 我们要知道,一个裆是二个胯的组合,当我们在走架、推手时,两个胯的左旋右转,它的运作不完全相同,一个虚胯则另一个是实胯,一个是上提转则另一个是下落旋。例如金刚的最后一个动作,在捣捶时它是前后上下的旋转,也是由裆胯的组合来完成。所以两个胯并非是同一个方向运作的,整个裆胯的运作,以及配合技击的打法,千变万化,我们把它叫作变裆。 裆胯是太极拳的天机。所谓“天机”者,玄机关窍之意,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太极功夫。所以学练赵堡太极拳主要练的是运裆。“裆”是天机玄窍,没有裆的运作,就不存在赵堡太极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见。 裆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运作,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以前老师用木偶戏的表演技巧来比喻太极拳裆胯的作用。木偶戏是用手来表演的,离开了手,就不存在戏文了。我想这样形象化的解释颇为得当,余练功几十年深感“以裆代手”的重要性。

练赵堡太极拳如何“运裆”不可不知太极拳高手郑悟清老师,他之运裆极为精微,虽有若无,显于见微。为什么说“虽有若无”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显于形,所以若有若无,使对方不知其深浅,未能知其变化,深藏不露,适于灵变。否则的话,也容易给对方看出破绽,泄于活机,亦非高人之所为也。 裆即由两个胯组成,在一个中心两个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转,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这是一个太极图的摆轮,是太极拳运作源泉,是阴阳变化之枢纽,动静开合,虚实变幻之裆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两脚有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手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忽阴或阳、亦阳亦阴,这是阴阳消长重心虚实变换之关键。 “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赵堡太极拳由裆胯带动手和全身动作,继之由裆胯来带动腹式呼吸,带动丹田运转,所谓“腹中有轮,旋转如规”。使之“聚而鼓荡,状若璇

空劲气功初级功法

空劲气功初级功法 黄仁忠 空劲气功源自福建少林寺达摩禅宗相传的内劲功,相传至今有二十代左右。它是属于发放外气型的一种功法。由于佛门派别众多,流传年久,目前达摩功法失传,走样很多,功效减退。比如有些气功师发放外气不能持久,或损及了自己的身体等。为此,我们在继承的实践中发展了达摩功法,形成了空劲气功。 第一节空劲气功的特点 一、主要特点 了解空劲气功的特点,是为了了解它的性质、作用和原理,从而明确锻炼的自觉性,提高效果。“空劲气功”这个名词,被气功爱好者们理解为是一种“腾空用劲发放外气的功法”。这样解释未免简单了些,比较全面地说,空劲气功的功法和功理的特点概括为十六个字:外气内收,内气外放,毋需意守,循环如常。 (一)外气内收 这是说让大自然中的氧气和能量与自身的宗气相互串联起来。 人体本身就象个过滤器。比如我们每天进食,通过内脏进行过滤,把有营养的、体内需要的加以吸收,把不需要的东西排泄出体外。同样,外气也会经过体内。外气被纳入内收后在体内运行,把真气(也称正气)存于体内,把浊气排出体外。外气内收的真气与体内的本身的宗气连接运行,就增强了本身的元气。气在运行过程中演变成人体内多种成分的物质和能量,起到调整阴阳平衡、祛邪扶正、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抗老益寿的作用。 “外气内收”不是指功法中某一套路或某一架势,它是空劲气功的理论组成部分,它贯串在空劲气功的全部功法中,是在长期锻炼中逐步形成的。 “外气内收”也不是什么神秘和事,简单地举个例子:根据中医理论,关节炎、肩周炎等疾病是由于关节受了风、寒、湿三气形成的,可见人的关节可以进气。其实人体体表经络上的穴位、九窍(头部七窍和前阴后阴)和关节都能进气。 (二)内气外放 这是把外气内收演变成人体多种成分组成的物质能量发射出体外,给自己反馈治疗或给他人治病。 发射出来的外气作用有:辅组和调整对方的机体,调动对方没有发挥作用的机体,促进、激发受到病变影响的机体。 内气外放除了为他人治病外,还可以使不练气功者抗老益寿,但发功者要有一定的功力,要对准特定的部位进行调节和储气。 “外气内收、内气外放”是关联在一起的功法,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不是说哪个架势就可以把气大量地收进去;也没有哪个专门“内气外放”的架势,学到了就可以把内气大量地发放出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是空劲气功功法的两个方面。它体现在练功的全过程中,一面外气内收,同时内气外放,收发气的能量,随着练功时间的增长而日益增长。这是一个气的循环,是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的交流。 (三)毋需意守 这是指不用意念去守气、领气、导气,而是通过功法特别是手指扳动法调节自己体内的气,使与外界大自然中的氧气和能量连接起来。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多媒体光盘内容简介 自《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一书出版后,读者渴望进一步了解和探求源远流长的传统太极拳技术精华及其所独具的文化底蕴与技艺魅力,为此,我们特请原作者编撰传统太极拳高级功法《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以多媒体的独特表现形式全面披露杨式太极拳神意气的奥秘,以示探研、求实者. 自先师讲授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面世后,余陆续收到海内外读者的大量来函,各省市太极拳爱好者不断登门造访,海外人士也陆续来京质疑问难。朋友们希望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这一门太极拳技艺,纷纷建议余编写一本适合中级进展阶段修练太极拳的内容、方法和纲要的书藉,并录制影带。为了满足同好需求,余不揆庸昧,在先师所传技艺的基础上,融合自身数十年学习、探索太极拳艺之所得,本着知无不言,言必由衷的精神编写了《杨式太极拳术述真》,该书的技艺构架分内功理法、拳架详述、拆架拆手、太极功法和内功劲法五部分组成。内容为太极拳中级进展阶段分层递进的功法阶梯。现该书已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杨式太极拳的修炼夙以神意气为主旨,重意不重形,鉴于图书文字表达方式所限很难将神意气的运行轨迹、节奏和方式阐述清楚,为了更真实直观地反应传统太极拳的技艺精髓和修炼途径,余与北京乐明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制成电脑与VCD共用的多媒体光盘《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光盘在收录本人全套动作的基础上插配了大量神意气动画,以求全面演示出杨健侯前辈太极拳高层次内功神意气的运用方法。另附神意气拳法注释一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太极拳深邃玄奥之内涵,揭示太极拳运动的根本规律,帮助学练者洞明太极拳神意气的奥秘,得到养生之术与技击内功。 余自列汪师门墙后,近二十年来对拳艺极虑求精,搜寻探索刻意求进,但仅是些粗浅体会,在众同学和广大爱好者的恳求下,于年近耄耋之期,不顾老眼昏花,勉力提笔写作并录制示范。力求去伪存真、汰繁去滥、规导正途,树习拳之楷模,以不负承师门拳艺使命之重任。不敢存丝毫偏私隐晦,惟恐愧对先师,被视为欺世盗名。愿与各界酷爱此道者共同探求太极拳艺之真谛。余学浅才疏,难免挂一漏万,讹误纰缪之处,诚请方家鉴审,不吝赐教是幸。 作者白魏树人 跋 学拳如修佛,缘与不缘总是与福分息息相关。人与人间微妙的感觉亦是那么错综复杂,愈想单纯愈趋繁琐。处在瞬息万变的今天,真想象那些境臻圆熟、一心向佛、别无所求,终日一食足以果腹充饥的苦行僧,心能静如止水、空灵无物;练拳若能至此,则无我无为。 长久以来对太极拳技艺都处于摸索阶段的我,自拜魏师后六年间,蒙魏师不弃、厚爱有加,除对拳艺毫无隐藏的倾囊相授外,对为人处事的教诲更是时时叮咛,使我在太极拳的成就日就月将。怹是个好师父、是个好长辈,从不训斥或指责别人,教拳更是认真严谨,每招每式总是不厌

太极内功的修练及其方法

太极内功的修练及其方法——太极基本功之一 王培昌 (此文发表于2002年6月《哈尔滨都市资讯报》) 凡是太极拳爱好者均知道,太极拳是我国著名的内家拳术。是内外兼修、身心并练的拳种。对内家拳而言,应以练意、练气为主。正如拳论所云:“意气君来骨肉臣”。但如今大多数练习者,在练拳前做准备动作时,大多压压腿,弯弯腰,活动四肢。很少有人站站桩,练练气,做一些呼吸运动让自己身心静下来,使身心放松,气息平和,丢掉杂念,进入拳境,一心一意地练拳。 王宗岳先生的《太极拳论》一开头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那就是说,练太极拳之前应练练无极桩功。动为太极,静为无极。太极应从无极开始,练太极一辈子不练无极功,一辈子得不到内气,更出不来内劲,更谈不到内功。古人云:“拳无功,一场空。” 古人练拳,先从无极开始,学练太极桩功,一个桩功,一个桩功练下去,一般花费一年半载,等腿上有了功夫,气能松沉下去,有了一定基础再学练太极拳架。当然,这样练习需花费好多时间,而且练起来比较苦。这种方法的练习不一定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是相当宝贵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不能把古时候的练功方法套用到现代社会,练功的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简、快、

好、省的原则。本人根据古人常练的桩功,组合成一套动静相兼的功法称为太极六部功法和太极内功功法,献给大家。供太极拳爱好者再练拳之前作舒筋拔骨,调和气息,使练功者很快进入到练拳的意境中去。 现将功法的名称及练习方法介绍如下: (一)功法名称: 1、三线放松功 2、太极升降功 3、太极浑元功 4、下肢导引功 5、左右琵琶功 6、收势还原功 (以上简称太极六部功法) 7、捧气灌顶式 8、前起侧捧气式 9、侧起前捧气式 10、侧前起捧气式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2008-06-05 14:36:18| 分类:佛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杨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李和生 杨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 从字面上看,太极拳前加上“内功”二字,似乎有些牵强。因为太极拳(包括吴、武、孙、陈在内)均属于内家大家拳。不言而喻。内家拳是以练内功为主的拳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内功”呢?对此,我在“太极松功”里已有所论及。这里可简要说之。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以门派为核心的民间组织向“官办”转化以后,从形式上太极拳的影响确实很“热”,然而在“内功”作修上都不如从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长此以往会使太极拳走向异化,失去其“国粹”、“瑰宝”的地位。故而,我在传播杨式老六路时,突出强调内功训练。 本章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一是何为内功?内功包括哪些内容?内功包括哪些内容?二是杨式太极拳为何强调内功训练?三是如何练好内功?四是内功在养生和推手中的作用。 一、何为内功?内功修练包括哪些内容?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在内功或内劲的理解上,要排险三种误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宝”精、气、神或者称之为神、意、气的有机化合,看成是三种物质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有机化合,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能量流。也可以把它说成是生物电场;;其二、不能认为三者的最终结合落实在力上,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内功训练的结果看成是对肌肉弹力训练形成的腿脚功夫,那样会失去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用,最终落入旁门。 太极内功在修练过程中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练内功首先要懂理知法。太极拳近于道,游于艺它取“易经”之理,名曰“太极”,又循阴阳之道、易变、变易之义为行功走架之法则。太极拳是道家拳,并融儒、释思想为一炉。所以太极之理能圆融万事万物。诸子百家无所不包。太极拳经典拳谱更是字字诛玑,句句拳决。是太极内功修练的灵魂,指导思想。 (二)、放松是修练内功的基础,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对此,在”太极松功”一章里,已作详细论述。 (三)、依据道家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三步功法,太极拳也分三步功法即:“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 二、杨式太极拳为何强调内功训练 关于杨式太极拳为什么要强调内功训练的理由方面,我们在前边其它各章中,已经有所论述。特别是在“太极松功”一章里,围绕要不要松,怎样放松的问题上都和修练内功有密的联系。 首先,太极拳作为内家拳,必须以内功修练为宗旨。从神、意、气的有机结合上下功夫,不能走练腿脚功夫的外家拳路。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整理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

太极拳补肾功法--气功大师讲解

太极拳补肾功法--气功大师讲解 太极拳补肾功法是太极拳名家李宝良先生秘传的养生秘法,动作简单,看似平常,但若是掌握了其中的心法要诀,可有“补肾之峻猛,强身之迅捷,无出其右”之功用。 功法动作: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宽,双臂上举伸直,在脑后交叉,此时小腹略向前倾,双手尽量向上伸直后压,所有力量、意念集中在腰椎。然后力量从腰椎发出,令两臂以最大弧度从脑后向身体两侧压下来,同时下蹲,两手最后在两膝间交叉。结束时意念集中在前脚掌5秒钟,脚后跟不可离地(在两臂向两侧下压时,胳膊不使一点力量,完全是腰在用力)。再站起时,前脚掌先用力,作为起动能量;紧接着将所有力量、意念再次集中在腰椎,两腿不要用一点力量,逐渐站起。两手一直交叉,从胸前直上头顶到脑后(站立过程中身体头脚在后,小腹向前,身体呈弓形)。 呼吸方法:身体下蹲的整个过程呼气,身体向上站起的整个过程吸气。在呼吸转接时略屏息两秒钟(最好用腹式呼吸法)。练习多长时间应根据个人体质而定,以不觉疲劳为宜。练后很多人会觉腰酸,需要用两手攥空拳,轻轻捶打后腰。 通常练两分钟就会浑身微汗、脚掌发热。有人会打嗝、放屁。至于长期效果,大家自己去感受吧。如出现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可按摩复溜、太溪穴,很快可解决。如果再配合金鸡独立一起练,那就更妙了。 有什么难的,还堪称是什么秘诀!许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叹。但这确是心法,就跟哥伦布能将鸡蛋立在桌上一样的简单。其实是一层纸,但对很多人来讲,却永远是一座山。 问:蹲要到底吗?还是蹲到半蹲即可?整个过程中,两手不会要握在一起,只是两臂就交叉吧 答:分两步说吧:一、站立,蹲下,再站立。整个过程只用腰和脚掌用力,不许用腿。 二、两臂交叉上举过头,从脑后向两腿侧分开,整个过程也用腰力,不用两臂和肩膀。两手始终不交叉(如果不懂这句话,就买一个拉力器,从脑后把它拉开,就找到感觉了)。如果只看懂一步,就先练一步。还可按您自己理解的来练,不必拘泥,最后也就真正成为您自己的东西了。

太极八法即太极拳的八大功法

太极八法即太极拳的八大功法,太极拳的基本功,受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所重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谓为太极八法。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 八法秘诀 掤peng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捋lǚ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挤jǐ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按àn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一.掤 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掤劲,太极拳习练者最早接触的“劲”便是掤,师说,掤是往上过头打在对方脚后跟的劲为掤。简单解,特别在揉手运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称为掤。初学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极拳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练习是实实在在的用力往上掤。在相当长的习拳过程中,养成出手用力的习惯。久而久之,用劲练太极拳一代一代传下来,再向这些用劲练太极拳的朋友说练拳用意,不是用力,他们只是听听,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并不改进,力练太极拳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初学者用力练太极拳,有的资深练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畲先贤“用意,不用劲”的教诲,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说:“你用意打我一次。”或者撰文立说,提到:“不用劲打不出人去。”从“飘浮”拳理讲,如果一方以掤打过来,手上不挂力,松空手掌,对方以力接,瞬间接手方脚下飘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摆动,脚下重心丢失没有了根基。通常说,“拨根”,拨对方的根,使对方失去重心,这是二人较技太极松空高手的揉手艺术展现。掤法中阐述的“飘浮亦不难”,就是这个意思。揉手者的身形手势十分重要,什么身形决定在揉手中的地位。你周身松空,是一个松体,在双人揉手中当然占据胜方的地位。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挂力,是一个有力的劲力体当然要居第二位。在《八法秘诀》的“掤”法所说的拳理无可争辩的是太极拳妙法,绝招。顶头悬,弹簧力都是准确的真理性拳法。唯有“先实丹田气”,我们要研讨研讨。杨氏拳诀,无疑都是经过博击场上实践过的真理性拳法。“先实丹田气”杨氏运用也是正确的,可惜我们“门外人”未得真传,不知如何去“先实丹田气”。我从学的几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气沉丹田”的,丹田气和气沉丹田是不是一种呼吸法,手中没有资料。京城太极拳家吴图南、杨禹廷两位大师都不提倡气沉丹田。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辈高僧,亲口对我说过,丹田练气不存气,也不提倡气沉丹田,恐闹出病患。在二人较技中,掤劲也不是技击中的打法,或称不是唯一的打法。我初学太权拳时,有几位老师在讲到掤法时,都以教学为主,不提倡将掤作为技击的首要。以“太极八法”训练学子,应该认为是上乘的教学法。太极拳的虚实可以解义为阴阳,请温习陈微明先生记录杨澄甫口述的虚实。“八虚实,太极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修炼内功,温养“精、气、神”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修炼内功,温养“精、气、神” 打太极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但是要打好太极你还要学着点。 修炼内功就是涵养“精、气、神” 太极拳的内功,实际就是武术的“精、气,神”。从传统医学来讲,“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除了培养”精,气、神”外,练习太极拳还要练胆,要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当然,如果为了健身练习太极拳,那么只培养“精、气、神”就可以了。 练习太极拳时,如何培养自己的”精、气、神”呢? 王宗岳、武禹襄等老前辈们的拳论对此论述得非常清楚。总结这些历代太极拳大师们的论述,结合自己的练拳经验,我认为练习太极拳修炼内功,大体上要做到以下五点。 大师经验之谈!五点要素炼内功 第一要素:心静 不胡思乱想,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李亦畲的《五字诀》中首先要求的就是“心静”,所谓“心不静,意不专”。心静以后,神意才能专注,练拳才能从容不迫,体态自然。 第二要素:意专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用意就是用心的意思。《十三势歌诀》说:“式式存心揆用意”,也是意专的意思。只有心静、意专,练拳时才能精力集中,目的明确。 第三要素:神舒 精神要舒展、舒畅。武禹襄说:“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就是讲精神要集中,外表要平静,不能剑拔弩张。这也就是要求蓄神——把精神涵养好。练拳时既不能精神涣散,也不能精神过于紧张,以至于到剑拔弩张的程度。所以,要神舒体静,神意舒展,也就是精神集,同时神气又要舒展舒适。 第四要素:气畅 呼吸要舒畅。太极拳要求养气,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练拳要”以气运身,务令顺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这里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中医讲的内气。 内气运行要顺遂流畅,发于丹田,达于四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身体舒畅,呼吸细长慢匀,同时还要腹部放松,气沉丹田。所以歌诀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是锻炼内功的法门。按照中医学讲,人体一呼一吸,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这样,就会产生内气。所以腹部松静后,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时,在丹田就会产生“气腾然”的感觉。因此,练太极拳一定要气沉丹田,这样才能做到心肾相交,水火相济。“气腾然”后,就会产生气运周身的感觉。第五要素:形顺 练拳时,动作外形要柔顺,身法要合度。 在练习太极拳时,做到上述五点,才能达到太极拳的内外相合的要求,这也是内功锻炼的方法。拳谚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就是说,不仅形体、肌肉、筋骨要得到锻炼,内在的“精、气、神”也要得到了锻炼,这样内外相结合,自然对养生健身有好处,可以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 此外,在平时练拳和生活当中还要注意到两点: 1、胸脊并重:胸是指胸膛,脊是指脊背。 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是在脊柱上悬挂着的,脊柱也是督脉行经的通道。所以,对脊柱的锻炼也有助于内功的修炼。对胸脊的锻炼就是要求练太极拳时,脊柱要正,即立身中正,要在腰脊的旋转带动下,运动四肢。武禹襄的故居有一副对联:“立定脚跟树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这不仅是对太极拳的要求,也是对做人的要求。这个对联对练拳和修炼内功是很有好处的。 2、做到心肾相交,意守丹田 人在呼吸时,心和肾自然融合相交,这样水火相济,对养生很有好处。这就要求我们在练拳

学炼《空劲气功》将使您受益终身、苦练加巧练才能进步

学炼《空劲气功》将使您受益终身、苦练加巧练才能进步学炼《空劲气功》将使您受益终身 我炼习空劲气功较早,开始学炼空劲气功的时候,就是为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但是由于工作原因中间一度停止了炼功,2009年得过一次大病经过治疗后,我又捡起来气功,后来有缘认识了黄仁忠宗师的传人———山东枣庄市益寿 医学气功研究中心、空劲气功健身培训站站长高发营老师,开始了对空劲气功的深造练习。我最近参加了一次体检,一切正常。下面谈谈我对炼习空劲气功的一点认识和体会:空劲气功是黄仁忠宗师集浙江天台山禅宗罗汉功与福 建少林寺内劲功之精华和他自己在实践中炼功体会、研究、总结、创造而成的医疗气功,有极高的医疗疾病价值,自面向社会后,深受广大气功爱好者的赞扬。炼习者通过一段时间炼习后,可以自身治病,有了一定的功力者又可为他人治病,此功法堪称国家之瑰宝。 空劲气功也叫“空劲气医疗法”,山东枣庄市益寿医学气功研究中心是在黄仁忠宗师指导下专门从事空劲气功教 研的机构。“空劲气医疗法”符合国家“全民大健康活动”规划之路,“空劲气医疗法”已被纳入国家医药卫生继续教育项目。“空劲气医疗法”的气疗师和气功指导师被国家新

增设为社会的新兴职业,这在我国医学气功界,空劲气医疗法是首创,是国家对空劲气医疗法的厚爱和重视。 气功医学疗法填补了中国医学界的空白,目前我国没有气医专门的医院,暂时还缺少成立气医医院条件。气医医院的定义应该是专门医治未病的医院。但是在没有专门气医医院之前,我们通过正规的空劲气功健身培训站对空劲气功的学习与锻炼,仍然可以达到治疗未病的目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不要等到小病成大病,大病成重病,到那时再医治、再锻炼,不免为时已晚。 高发营老师跟我讲过:在治疗未病方面,目前没有得到国人的普遍重视,对健康的认识还非常肤浅,认为唱唱歌跳跳舞、跑跑步、吃点好的、少生气、心情愉快就行了。其实这只是一般性的锻炼和养生。另外还讲到:炼身体有多种方式,有为拿冠军而炼的(超负荷锻炼),很多人最后落了一身的病。有为健康而炼的,如走步、跑步、骑自行车、跳舞、打球等等,这都是炼筋骨皮的,只能说炼而不养。炼习空劲气功就不同了,炼习空劲气功(空劲气医疗法)是内外双修,是“内练一口气,外炼筋骨皮”,是治未病,提高健康、延年益寿的最好方法之一。空劲气功站桩40分钟,身体消耗的能量相当于人爬二个小时的山,但是爬山使人气喘吁吁,而炼功气不喘,心不剧烈跳动,这就是炼气炼养生。这就叫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不如内动。炼气功就是

太极内功法(风摆梅花)

風擺梅花 风摆梅花 此法系南怀瑾先生向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推介的一款简单、实用、高效的一种太极修炼方法,一步之内即可达到练一套太极拳的效果。把它作为松功练,绝对是好方法。不信请试一试。 “……且贡献大家太极拳之一项基本动作,亦就是内功的「摇」。什么是摇?即人站直,两足并紧,全身没有任何一处着力,四肢百骸都放松随之轻摇,身如老树迎风,就是台风之来也不着意,随之而摇,身体逆动,这叫作「风摆梅花」,名字极富诗意。摇之久,可将身内气机摇通,老年人练它,功效不减于太极拳,更可能比太极拳还要太极。” 首先要呼吸自然,采用你平常的呼吸方式,待你熟悉动作后,把呼吸与动作结合起来做,然后再尝试用腹式呼吸法。开始呼吸的深浅要适中,再慢慢让呼吸深而沉。其次,整个过程都要悬顶(若体会不到,就适当的收收下颔,使目平视,任其自然即可)、沉肩、含胸,身体放松。再则精神要集中,动作要意导,呼气时要有意识的放松身体,让放松的感觉从头松到脚。 南怀谨先生称之为“风摆梅花”的一种内功修炼方法。称之为“风摆梅花”是因为文人雅士尚梅之高雅而附之,实际上民间将此功法称之为“风摆杨柳”。梅花对杨柳,一雅一俗,但意义却截然不同。民间称“杨柳”,不关雅俗之事,是取之形与意,“风吹杨柳”之称,对此功法更为贴切。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一句“袅袅”,将柔软的杨柳随风摆动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即是取之的形。此功法外在形态是摇摆,如南怀谨先生所说“即人站直,两足并紧,全身没有任何一处着力,四肢百骸都放松随之轻摇,身如老树迎风,就是台风之来也不着意,随之而摇,身体逆动,……”。而意,则是取之柔,也是此功法的核心:松柔,即为内在。松柔,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太极拳行功走架一个基本要求。对养生来说,精神、身体的放松,能涵养精气神,并十分有利于气血的运行。故怀谨先生说“摇之久,可将身内气机摇通,老年人练它,功效不减于太极拳,更可能比太极拳还要太极。” 习练的方法,南怀谨先生表述比较简练。我在此稍作补充。意,要静。站直,要直而不挺。两足并紧,要脚尖朝前,不要八字步。如果初练,也可开步站立,但脚尖要朝前。头要悬,若体会不到,略收下颔,任其自然。除脚趾抓地外,全身都要放松,含胸垂肩。目垂帘,虚视三尺地。唇轻闭,舌卷轻抵上颚,呼吸在鼻间。呼吸要缓而深沉,用腹式呼吸方法。身体松静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动,不要人为摇动。摆动弧度,任身体自然平衡。练功地点最好是平地,忌在高坎边缘、乱石荒地。高龄者尤是。

空劲气功高级功法(下部)

空劲气功高级功法 黄仁忠编写 (下部) 中国深圳空劲气功健身院

空劲气功高级功法 黄仁忠编写 空劲气功下部分功法由白功、黑功和六套指法组成,也是高级功法最后阶段,学功即将结束。大家在练习功法阶段化了一定的时间和功夫,学到了不少功法,有的已在临床上试用,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很多来信要继续深造,我们已在准备下步的计划安排,使大家在治疗方面能达到进一步的了解。学到功夫如何运用于临床是很关键一关,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在高级功班结业前告诉大家,如何进一步深造之事,希望大家目前安心练功,把高级功法真正学好、学到手、学到底,为今后的治疗中带来方便,更好地达到为患者治疗效果。现介绍给大家五大功法的白功、黑功及指法。 第四大功法白功 准备用具如下: 1、准备一公斤石灰(生、熟石灰均可)、中药当归二两、生老姜五两,放入纱布袋内,袋口用绳扎紧后,放入冷水中浸30分钟。 2、一只洗脸大小的面盆,把石灰袋放入面盆内,面盆口用一块大纱布盖上,用绳扎紧。 3、再用冷水从纱布外倒入面盆内,水量占面盆的四分之三。 4、准备练习时,面盆放在炉子上或煤气灶上烧,当水温加热到60℃至80℃时,拿下来进行练习。 以上是练习前的准备工作,石灰袋每十五天就要换新的石灰、当归和老姜,水可换可不换,一般没有水质变化可不换,如果嗅出味来就要换水,最好不用自来水,用天落水为最好。在练习时注意不要烫着手,不要迎风练习,最适合在房内练习,避免石灰气体冲鼻眼。练习后要洗手擦干,手上搽些面油或防裂油,防止手裂。如有手裂,就要停止练习,等手裂愈

合后再进行练习。每练习一次就烧一次热后练习。 白功练习方法: 坐着练习,坐着的位置与低位马步站桩一样,石灰盆放在坐的位置正前方,使练习时能舒适、放得松,双手掌放在离石灰盆三至五寸许,使石灰盆散出的气体热量与双手掌能接触到就可以,双手掌的位置根据面盆的大小而定,使双手掌都能接触到气体的热量方可以,双手掌保持梯形式二分钟后进行指法练习。 1、双手大拇指在梯形式中扳下与食指相平,大拇指尖向下不停留,起指复原成梯形式。 2、接着双手中指扳下二公分左右,不停留,起指复原成梯形式,再双手手指梯形式停留二分钟,这称为一遍,共须练习七至九遍指法。 每次练习前手不能搽防裂油物,保证练习的效果。在练习后温水洗干净手再搽些防裂油脂物。如有条件的话,石灰盆在炉子上边烧边练最宜,可以保证散发出的气体热量的温度,如放在炉子上边烧边练的话,水温在60℃就可以进行练习,水温在60℃时,炉子上放一铁板,使火减少,能保持水温在60℃至80℃最宜练习,但要防止煤气中毒或烫伤,双手掌就要距离石灰盆五至七寸许。总之,要确保双手不能烫伤,为了更好地保证继续练习,不能操之过急。 第四大功法白功的练习须三个月的时间。这套白功练习时,要坐练舒适,双手掌与双臂要松适,使石灰与中药同时散发出的气体收入到体内,为今后临床发功达到治疗效果。在练习中不能用鼻去吸这种气体,一定要通过指法的练习,通过手掌收入的作用,达到功到自然成的目的,不用用意念去收入,此功要用时间去磨练而成的。 第四大功法白功结合三套手指法进行练习。第七套指法是扩张指法,同时产生五大作用:热、麻、胀、收、发之效果。第八套指法是单行指法,通过食指激发热、麻、胀,劳宫穴收进多种成份,又可激发出指禅爆发力的效果。第九套指法是制邪指法,可以达到防邪、排邪之目的。在练习白

太极拳理论--六式基本功法

太极六式形、意、理诠释 (太极原理基本功法)邓一琳整理 一.结露凝珠 1 形:全身自然站立,重心慢慢移向右脚,左脚轻轻向左开半步,重心随之缓缓移至两腿中间,全身保持自然、松弛、舒适之态;两手臂松缓向两侧抬起,至头顶上方双手掌心相对,双手自体前约10公分距离松缓下行,掌心向下,渐至腹前缓缓恢复原位。(每式循环3次) 2.意:自然界四季之变化,昼夜之更迭,万物之生衍消亡,皆为连续渐变之过程,犹如露珠之凝结,渐生而渐长、渐盈而渐消,其渐变过程恒常不变。 3.理:太极运动所依自然匀慢之法,实为人体生命运动之形态与宇宙万物渐变法则之契合,而唯渐可知动之机,变之微。孔子曰:“知几其乎神矣。”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这里的“几”,就是事物发展的萌芽状态和细微变化,认识把握这种动机和微变规律的能力就是“知机知势”。通过渐变过程的体验,逐步提高感知事物微变化的能力。 二.日月回环 1 . 形:右手臂由体侧向(左)内开始弧形运行,身体随之缓缓左转,至头顶前方,身体缓缓右转,右手继续向右侧运行一个立圆,手臂下落并收于体侧,身体重心归原;左手臂由体侧向(右)内运行一个立圆(要点同前,意念一直向前)。 2.意:宇宙万物生息繁衍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两种矛盾着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犹如昼夜黑白之更迭,子时阴极则生阳,午时阳极则生阴,阳由阴中出,阴自阳中来,循环往复,而天长地久。 3.理:太极运动之变化持“圆”为宗,圆弧运动是宇宙自然运行之固有法则,天地万物在圆运动中实现阴极则必阳,阳极则必阴的自然变化,在阴阳互变中生生不息,化化无穷。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明确指出:物不可极,物极则必

空劲气功初级功法

第一尊罗汉功法(螺旋功) 出处:摘自《中级功法》作者:黄仁忠 第一尊罗汉功法(螺旋功) 动作一:马步站桩五分钟后(图1),亦可在其它动作如双臂揽月、双臂抱球等复原成马步站桩后再接做第一尊罗 汉功法。 动作二:双脚脚后跟微向上抬起,以前足掌为轴心,随即左脚脚后跟向右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左右,右脚脚后跟向左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左右,便成左脚脚后跟在前,右脚脚后跟在后(图2),左脚跟部紧贴右脚脚踝骨后凹陷处(图3)。在转脚的同时,双手也一起移动(图4),左手边移动前臂(以大拇指为准,顺时针方向移动),边向右慢慢推进,直推至右手下方,同时翻掌成阳掌,掌心向上并离右手肘尖三寸许,手掌平面与带脉(图A)齐平,靠近肝区下方,离开身体二寸许,使掌心对准右手肘尖。在移动左手的同时,右手微向左边移动,即右小臂向左上方旋转移动(以食指为准)使右手掌心逐渐转向左侧,右小臂旋转上抬,使食指高与鼻尖下方相对为准(图5),食指离开面部三寸许。 此时,成第一尊罗汉桩法。此桩站立从十分钟逐步增加 至四十五分钟左右。

动作三:罗汉收势。双脚脚后跟微上抬,以前足掌为轴心(同图2),右脚脚后跟向后向右逆时针转动90度左右,左脚脚后跟向后向左顺时针转动90度左右。在转动双脚的同时,双手亦跟着一起移动,右手肘部向外向右移出,右前臂同时右移下按至右肋外三寸许,移动时,慢慢翻转掌心成阴掌,使掌心向下(同图4);左手向左拉开,同时转动前臂,逐步翻转掌心成阴掌,使掌心向下,左手臂直拉至左肋外三寸许。此时双掌亦转复完毕,已恢复成马步站桩(同图1),这时需检查一下,手腕等部位是否放松与走样,并进行调整,再马步站桩5分钟后收势。 二、功法要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