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试题及答案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试题及答案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试题及答案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试题及答案

南部县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病防治培训考试题

(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培训人员考试题)

单位:姓名:得分:年月日

一、单项选择(每一题2分,共26分)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传染病防治法》法定管理的()传染病

A 甲类

B 乙类

C 丙类

D 未分类

2、《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为( )

A 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

B 艾滋病、梅毒

C 鼠疫、霍乱

D 手足口病

3、在我国最常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是()

A 性传播

B 静脉吸毒

C 输血

D 母婴传播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自什么时间起施行?()

A 2004年12月1日

B 2004年8月28日

C 1989年09月1日

D 1989年2月21日

5、霍乱、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血吸虫病分别属于哪一类传染病?( )

A 甲,乙,丙,丙

B 甲,甲,乙,乙

C 甲,甲,乙,丙

D 甲,乙,乙,乙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有多少种?( )

A 35

B 28

C 39

D 40

7、流动人员中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传染病报告、处理由( )负责。

A 出发地

B 目的地

C 诊治地

D 户口所在地

8、有关重大传染病的概念不包括()

A 甲类传染病

B 乙类传染病

C 罕见的或已消灭的传染病

D 新出现传染病的疑似病例

9、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 )制度,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

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A 隔离、消毒

B 预检、分诊

C 分类、隔离

D 定点、隔离

10、以下( )不属于物理消毒法。

A 煮沸

B 高压蒸气

C 优氯净

D 紫外线

11、甲型H1N1流感是由什么引起的():

A 冠状病毒

B 一种新的甲型H1N1病毒

C 猪链球菌

D 一种甲型H1N1病毒

1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其划分为()级。

A 三级

B 四级

C 五级

D 六级

13、纸质报告卡填写完整性判断要求,需要填写()项极为完整。

A 19

B 20

C 21

D 22

二、多项选择题(每一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些疾病是甲类传染病()

A 鼠疫

B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C 炭疽中的肺炭疽

D 霍乱

E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2、对乙类传染病中的哪些病种疾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A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B 艾滋病

C 炭疽中的肺炭疽

D 病毒性肝炎

E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3、下列哪些疾病是乙类传染病()

A 狂犬病

B 流行性感冒

C 流行性乙型脑炎

D 麻风病

E 血吸虫病

4、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

A 医源性传播

B 性接触传播

C 母婴垂直传播

D 经媒介生物传播

E 一般接触传播

5、已知引起手足口病的最常见肠道病毒包括下列哪些()

A 肠道病毒71型(EV71)

B 柯萨奇病毒B组的16型(CoxB16)

C 肠道病毒78型(EV78)

D 柯萨奇病毒A组的16型(CoxA16)

E 肠道病毒171型(EV171)

6、引起手足口病的最常见肠道病毒的传播途径()

A 经呼吸道传播

B 经消化道传播

C 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D 垂直传播

E 密切接触传播

7、下列经粪-口途径传播的肝炎有()

A 甲型肝炎

B 乙型肝炎

C 丙型肝炎

D 丁型肝炎

E 戊型肝炎

8、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的预防保健组织或者人员,在本单位及责任地段内承

担下列工作:( )

A 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

B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

C 卫生部门指定的卫生防疫机构交付的传染病防治和监测任务

D 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E 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的行为,监督管理

9、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环节是()。

A 传染源

B 自然环境

C 传播途径

D 易感人群

E 社会环境

10、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即可通过以

下途径等造成传播。( )

A 粪-口

B 飞沫、咳嗽、打喷嚏等

C 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

D 被污染的手及物品

E 以上都对

三、填空题(每一题2分,共28分)

1、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等五类。

2、传染病报告卡填写时需要精确到时的项目有、、、。

3、传染病报告卡中14岁以下儿童需要填写。

4、传染病报告卡中现住址填写要求精确到。

5、学生或幼托儿童在职业栏中需要填写。

6、新生儿破伤风病例的职业填写,时选择其他,

时选择散居儿童。

7、医院内传染病报告自查组成员包括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9、手足口病是由多种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发病为主。人群对肠道病毒普遍,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11、及时报告率等于。

12、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应当包括传

染病防治的以及传染病流行

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13、《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实行。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

14、传染病报告卡准确性判断的四个条件为:、

、、

五、简答题(1-4题每题5分,5题6分,共26分)

1、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包括哪些?

2、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工作的基本做法有哪些?

3、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疫情报告中的职责有哪些?

4、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项目设置规范分别至少包括哪几项?

5、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传染病防治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

1-5 BCBAD 6-10 CCBBC 11-13 BBC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ACE

3、ACE

4、ABC

5、AD

6、ABE

7、AE

8、ABC

9、ACD 10、ABCDE

三、填空题

1、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认病例、医学观察病例、预警病例等五类。

2、传染病报告卡填写时需要精确到时的项目有诊断时间、填卡时间、收卡时间、录卡时间。

3、传染病报告卡中14岁以下儿童需要填写家长姓名。

4、传染病报告卡中现住址填写要求精确到乡、村、组或门牌号。

5、学生或幼托儿童在职业栏中需要填写学校班级。

6、新生儿破伤风病例的职业填写,出生场所在医院时选择其他,出生在医院以外的场所时选择散居儿童。

7、医院内传染病报告自查组成员包括分管院长和各临床科室主任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

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9、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发病为主。人群对肠道病毒普

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 3 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11、及时报告率等于及时报告病例数/报告传染病病例数*100% 。

12、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应当包括传

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以及传染病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

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13、《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实行传染病预检、

分诊制度。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

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14、传染病报告卡准确性判断的四个条件为: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上填写字迹清晰可辨认、

年龄、职业和病种三者间无逻辑矛盾、病例分类规范(以卫生部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为依据)、重要信息病例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详细地址、疾病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和填卡医生共9项信息,返回与门诊日志等医疗文书登记信息无差异。

五、简答题

1、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包括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37号令)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年试行版)》

《国家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2、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工作的基本做法有哪些?

1、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诊;

2、经预诊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相应科室就诊,同时对接诊处进行消毒措.

3、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疫情报告中的职责有哪些?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传染病报告卡和登记本的填写、审核、

疫情报告、自查、奖惩等

(2)实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3)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4)对医生和实习生、村医等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工作的培训

(5)配合疾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

4 ﹑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项目设置规范分别至少包括哪几项?

门诊日志至少要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

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基本内容。

5、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1)、病人的救治和管理

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2)、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

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

3)、流行病学调查

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4)、疫点、疫区处理

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协助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5)、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

协助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分发等工作,并提出指导。

6)、宣传教育

根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一、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二、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三、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按要求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属地CDC的按要求报告)。 四、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一)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同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二)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等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三)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五、个别病种的确认须由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上报 (一)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二)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三)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六、每月29日前检查追踪上月和本月已报告病例卡片的诊断变化和转归情况,如疑似病例改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未分型改为已分型、死亡等,要对原报告卡进行订正报告。 七、在传染病漏报自查、检查和暴发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要及时补充录入。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54994

一、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二、填空题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 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2.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有特异性病原 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免疫 性。 3.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 期、前驱期、症状明显 期和恢复期。

三、选择题 1 传染病法规定,属甲类传染病的是()D A肝炎 B.爱滋病 C.疟疾 D.鼠疫 E.伤寒 2.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E A.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B.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C .气温、雨量 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3. 在传染过程的下列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C A.隐性感染 B. 潜在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 4.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 A. IgM B.IgG C. IgA D. IgE E. IgD 5.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B A.最短潜伏期B. 最长潜伏期C. 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 E.前驱期

6.构成伟染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A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B、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C、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特异性定位 D、病原体、人体和病原体所处的环境 E、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作用 7.下列疾病在传染过程中,表现为“显性感染多”的是:()B A、乙型脑炎 B、麻疹 C、流得性脑脊髓膜炎 D、白喉 E、脊髓灰质炎 8.传染病的防治原则()A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C、管理食物、水源、粪便、消灭蚊蝇 D、管理水,管理饮食,卫生管理,灭蝇 E、环境卫生管理,水源食物管理、灭蝇 9.传染病最主要的特征是:()A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培训试题与答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得分: 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中,每题5分,总分 100分。 1.按照《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对最终检测结果为 ( 阳性病例 ) 进行网络报告 2.传染病报告卡中须填报患者( 有效证件或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新农合医疗卡 ) 等身份识别号码 3.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在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电 子健康档案时,应具备 (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或者数据自动抽取交换 的功能 ) 。 4.各级医疗机构应将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定期进行自查)。 5.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首诊负责制)。 6.医疗机构负责对 ( 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 ) 进行传染病诊断标准和信 息报告管理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7.传染病信息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 ( 责任报告单位 )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 ( 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 ) 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8.( 国家卫生计生委 ) 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 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9.( 省级人民政府 ) 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 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10.根据不同传染病诊断分类,分为 ( 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

病例 ) 和病原携带者四类。 11.传染病纸质报告卡要求用 A4 纸印刷,使用 ( 钢笔或签字笔 ) 填写,字迹清楚。 12.传染病报告卡由 ( 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 ) 的人员负责填写。 13.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医疗机构 ( 诊断并报告 ) 。 14.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 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 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 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15.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 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 (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16.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 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 (2) 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确认审核。 17.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 ( 补报 ) 。 18.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 录保存 (3) 年。 19.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 ( 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 ) 、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应按照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0.医疗机构应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 息报告管理工作 , 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至少配备 (1) 名专(兼)职人员。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知识培训考题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知识培训测试试题 姓名:工作单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 1、甲类传染病有:() A、霍乱、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2、传染病流行是指:()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 C、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3、疫区是指:() A、发生传染病的那个村子 B、发生传染病的那个医院 C、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的地区 D、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已经传染到的地区 4、病源携带者是指:() 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5、传染病爆发是指:() A、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多种传染病 B、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C、短期内在局部地区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D、短期内在一个医院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6、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理办法是:() A、个人检讨 B、批评教育 C、依照刑法处理 D、向受害人道歉 7、传染病分几类:() A、2 B、3 C、4 D、5 8、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卫生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需经哪个部门批准:( A、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C、医院 D、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9、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管理传染病有()种 A、35 B、39 C、37 D、40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二、填空题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2.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有特异性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免疫性。 3.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 三、选择题 1 传染病法规定,属甲类传染病的是()D

A肝炎 B.爱滋病 C.疟疾 D.鼠疫 E.伤寒 2.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E A.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B.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C .气温、雨量 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3. 在传染过程的下列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C A.隐性感染 B. 潜在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 4.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 A. IgM B.IgG C. IgA D. IgE E. IgD 5.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B A.最短潜伏期B. 最长潜伏期C. 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 E.前驱期 6.构成伟染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A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知识培训A-B考题及答案

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测试题A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项英文符号填入括号内(每题4分) 1、甲类传染病有:() A、霍乱、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2、传染病流行是指:()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 C、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3、疫区是指:() A、发生传染病的那个村子 B、发生传染病的那个医院 C、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的地区 D、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已经传染到的地区 4、病源携带者是指:()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5、传染病爆发是指:() A、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多种传染病 B、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C、短期内在局部地区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D、短期内在一个医院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6、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理办法是:() A、个人检讨 B、批评教育 C、依照刑法处理 D、向受害人道歉 7、传染病分几类:() A、2 B、3 C、 4 D、5 8、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卫生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需经哪个部门批准:() A、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C、医院 D、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9、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管理传染病有()种 A、35 B、39 C、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得分: 1、甲类传染病有:() A、霍乱、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2、( )岁以下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A、10 B、14 C、18 3、疫区是指:() A、发生传染病的那个村子 B、发生传染病的那个医院 C、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的地区 D、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已经传染到的地区 4、病源携带者是指:() 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5、肺结核属于()类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6、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理办法是:() A、个人检讨 B、批评教育 C、依照刑法处理 D、向受害人道歉 7、传染病分几类:() A、2 B、3 C、4 D、5 8、细菌性痢疾属()类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9、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管理传染病有()种 A、35 B、39 C、37 D、40 10、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 )制度: A、预检、分诊 B、分诊、消毒 C、预检、隔离 D、消毒、隔离 11、下列乙类传染病应按甲类传染病处理的是() A 流行性出血热 B 流行性乙型脑炎 C 肺炭疽 D布氏杆菌病 12、传染病报卡时,以下哪些病种或疾病不可以报告临床诊断病例() A 手足口病 B HIV C 肝炎(未分型) D 细菌性痢疾 13、医疗机构发现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 A 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B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C 在6小时内向所在地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D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4 、下列有关国家对传染病防治的方针与办法最恰当的提法是() A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管理 B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C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级管理 D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层级管理

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培训试题及答案

2020年传染病报告管理暨重点传染病业务培训试题单位:姓名: 成绩: 单选题(66分,每空6分) 1、乙肝分类只有()和“确诊”两类。( A ) A、疑似 B、临床诊断 C、实验室诊断 2、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D )年。 A、10 年 B、15 年 C、5 年 D、3年 3、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乙类传染病中肺炭疽、非典、脊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性肺炎等传染病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C)A、30分钟B、24小时C、2小时D、12小时 4、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下列疾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E ) A、病毒性肝炎 B、登革热 C、炭疽 D、艾滋病 E、流行性腮腺炎 5、工作单位:民工、教师、()、工人、干部职员必须填写发病时所在的工作单位名称,学生、幼托儿童填写所在学校(托幼机构)名称及班级(D )。 A、农民 B、家务及待业 C、离退人员 D、医务人员 6、新冠防控对境外入(返)川人员,一律先实施(C )天()隔离医学观察,后实施()天()隔离医学观察措施。

A、7/集中;7天/居家 B、14天/集中;14天/居家 C、14天/集中;7天/居家 7、确定传染病隔离期的主要依据是(A )。 A、最长潜伏期 B、最短潜伏期 C、平均潜伏期 D、传染期 E、症状明显期 8、医疗卫生机构在开展健康体检、术前检查、孕产妇产前检查及住院常规检查等时,筛查出的()、丙肝、(C )等实验室血清抗体阳性结果者,但未经医生明确诊断或经医生诊断不符合传染病诊断标准的病例,不需报告。 A、甲肝、梅毒 B、甲肝、乙肝 C、乙肝、梅毒 9、传染病报告卡上()岁及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儿家长姓名。(B ) A、13岁 B、14岁 C、15岁 D、16岁 10、现住地址:指(A)。A、患者发病时的住址B、户籍所在地址 11、疑似病例订正为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为另一种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各型的订正,如未分型肝炎订正为乙肝)时,要不要及时更新诊断时间。(B ) A、要 B、不要 1、二、填空题(34分、每空2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类有(2)种疾病,乙类有(27 )种疾病,丙类有(11)种疾病。新冠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新冠肺炎的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传播)。 2、根据不同传染病诊断分类,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四类。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2015年版) 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3.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4.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可调整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方案等。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 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 传染病疫情。 (4)负责国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 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并为省级相关系统建设提供技 术支持。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 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 训和工作指导,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 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 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 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 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 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4)负责对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 术支持。 (5)负责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 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6)开展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或指导本辖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网络报告。 (三)卫生监督机构。 配合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职责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查处。 (四)医疗机构。

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一)目的 1、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细则》、《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三)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 1、按照“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原则。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 2、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公布,按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试行)》执行。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及人员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

传染病防治知识,熟练掌握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的程序,切实增强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发现传染病病例要认真做好传染病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在规定时限内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 2、责任报告人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共39种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4、由预防保健科或疾病预防控制科负责全院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数据的备份及资料的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二)

《传染病学》考试题及答案 一、A1 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题干为一短句,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共50题,每题1分) 1.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B A. 口腔念珠菌病 B.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C. 外阴部疱疹病毒感染 D. 疱疹性直肠炎 E.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2.下列哪项是脑膜炎球菌的正确特性D A.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阳性 B. 能产生毒力较强的 外毒素 C. 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该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外,少数在细胞内 D. 抵抗力弱,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而易于自溶 E. 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我国预防血吸虫病的重点措施是:C????????????????? A. 灭螺 B. 普治 C. 灭螺和普治 D. 粪便和水源管理 E. 保护易感人群 4.自疟疾非流行区到海南旅游,预防措施可采取:A A. 乙胺嘧啶25mg,每周1次 B. 氯喹0.3g,每周1次 C. 哌喹0.6g,2~4周1次 D. 甲氟喹0.25g,每周1次 E. 周效磺胺0.5g,每周1次 5.痢疾杆菌致病作用的决定因素是A A. 内毒素 B. 肠毒素 C. 神经毒素 D. 细胞毒素 E. 侵袭作用 6.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始见于传染病的B A. 潜伏期 B. 前驱期 C. 症状明显期 D. 恢复期 E. 以上都不是 7.菌痢的病原体属于:A A. 志贺菌属 B. 沙门菌属 C. 类志贺毗邻单胞菌属 D. 弧菌属 E. 弯曲菌属 8.下列哪项不为传染源C A. 显性感染 B. 隐性感染 C. 潜伏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受感染的动物 9.阿米巴病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D A.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机械性损伤 B. 溶组织内阿米巴释放的毒素 C. 迟发型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3、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4、卫生部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可增加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协助卫生部制定相关标准和方案。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提

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6)开展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 (三)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

传染病疫情管理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人禽流感疫情报告管理方案》等相关规定,特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希望相关科室严格遵照执行。 1、建立健全医院各科室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发挥疫情报告管理组织的职责。 2、各科医生在医疗诊治中如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及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中的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白喉、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立即报告感染办公室、医务处,填写传染病卡片由传染病疫报告员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他乙类传染病及病原携带者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3、各科医生应认真及时填写传染病卡片,并在传染病登记本上登记后,立即报告感染办公室,不得迟报、漏报。传染病检查员每日对疫情情况进行检查审核,立即网络直报。门诊医生要认真逐项填写目诊日志,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出生日期、年龄、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职业、现住址、发病日期、初诊、诊断日期等不得漏项,字记清楚。并用红笔注明“报卡”。住院医师应在住院患者出入院登记本上用红笔注明“报卡”。化验室建立传染病登记本,防止漏登、漏报。

4、各科建立的门诊工作日志登记及传染病本要保存三年。 5、各科由传染病监控员检查门诊医师工作日志及病区患者出入院登记本是否填写齐全,传染病是否漏报、迟报。 6、认真执行肺结核病疫情报告归口管理程序,经治医生发现疑似或者确诊的肺结核患者(含结核性胸膜炎)必须立即报卡,12小时内网络直报。同时将患者转到结核病防治所并做好记录。如遇有患者大咯血、自发性气胸及其他严重合并症,可待患者病情稳后再转诊,不得擅自收治。放射科发现疑似肺结核或确诊活动性肺结核时进行登记。并将报告结果直接交给主治医师,以防报告丢失、患者走失。 7、定期对全院工作人员、就诊患者进行传染病的防治宣育。定期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知识的培训。对新毕业、新调入及进修人员进行上岗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8、传染病管理人员,每日要对全院传染病报卡进行登审核,当日立即报出,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每月对全院门诊医师工作日志、患者出入院登记、病历、处方等进行检查,检查检验科工作记录及放射科传染病登记本,杜绝传染病迟报、漏报等现象。 9、感染办公室要对传染病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定期向相关科室、部门反馈情况,改进工作。 神底小学 2015.9【下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试题及答案

南部县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病防治培训考试题 (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培训人员考试题) 单位:姓名:得分:年月日 一、单项选择(每一题2分,共26分)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传染病防治法》法定管理的()传染病 A 甲类 B 乙类 C 丙类 D 未分类 2、《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为( ) A 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 B 艾滋病、梅毒 C 鼠疫、霍乱 D 手足口病 3、在我国最常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是() A 性传播 B 静脉吸毒 C 输血 D 母婴传播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自什么时间起施行?() A 2004年12月1日 B 2004年8月28日 C 1989年09月1日 D 1989年2月21日 5、霍乱、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血吸虫病分别属于哪一类传染病?( ) A 甲,乙,丙,丙 B 甲,甲,乙,乙 C 甲,甲,乙,丙 D 甲,乙,乙,乙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有多少种?( ) A 35 B 28 C 39 D 40 7、流动人员中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传染病报告、处理由( )负责。 A 出发地 B 目的地 C 诊治地 D 户口所在地 8、有关重大传染病的概念不包括()

A 甲类传染病 B 乙类传染病 C 罕见的或已消灭的传染病 D 新出现传染病的疑似病例 9、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 )制度,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 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A 隔离、消毒 B 预检、分诊 C 分类、隔离 D 定点、隔离 10、以下( )不属于物理消毒法。 A 煮沸 B 高压蒸气 C 优氯净 D 紫外线 11、甲型H1N1流感是由什么引起的(): A 冠状病毒 B 一种新的甲型H1N1病毒 C 猪链球菌 D 一种甲型H1N1病毒 1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其划分为()级。 A 三级 B 四级 C 五级 D 六级 13、纸质报告卡填写完整性判断要求,需要填写()项极为完整。 A 19 B 20 C 21 D 22 二、多项选择题(每一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些疾病是甲类传染病() A 鼠疫 B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C 炭疽中的肺炭疽 D 霍乱 E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2、对乙类传染病中的哪些病种疾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A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B 艾滋病 C 炭疽中的肺炭疽 D 病毒性肝炎 E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3、下列哪些疾病是乙类传染病() A 狂犬病 B 流行性感冒 C 流行性乙型脑炎 D 麻风病 E 血吸虫病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定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 定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了做好全县传染病疫情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报告管理工作,确保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传染病报告率及各项疫情管理工作质量,使疫情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防病治病提供可靠的疫情信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疾控中心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根据疾控中心工作规范要求,以及云浮市疾控中心疫情管理工作安排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我中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一、传染病报告信息实时监控制度 二、传染病报告卡审核、查重、订正制度 三、传染病报告信息分析与应用制度 四、疫情报告与管理工作督导检查制度 五、疫情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六、疫情管理及直报系统维护技术指导制度 七、节假日疫情值班制度 一、传染病报告信息实时监控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每天应登录系统,浏览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对其进行实时监控。 2、疫情管理员必须每天至少2次登录系统查询,上、下午各一次。 3、查询内容包括从上次浏览后到本次的卡片及其近期病例分布,查询有无问题卡片及霍乱等特殊、少见病例。 4、关注有无聚集性病例,对可能暴发的疫情进行预警。 5、每次查询后认真填写《传染病疫情信息查询记录本》。 6、对以上监控中发现的各种异常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反馈到各医院。 二、传染病报告卡审核、查重、订正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每天上网浏览情报告信息,对报告的卡片进行查询、审核。 2、审核时发现有问题的卡片要及时核对,确保疫情报告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每天至少上、下午各一次登录系统查询传染病报告卡片。 4、对初次审核后诊断等报告信息有变动的卡片,要及时进行订正。 5、定期进行查重,每天至少查重一次。 6、以上审核、查重、订正中发现的问题均要向领导汇报,并做好相关记录。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知识培训试题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知 识培训试题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单位:姓名: 得分: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知识培训试题 选择题(每题分,共100分) 1、目前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 A.3类26种 B.2类35种 C.3类38种 D.3类39种 2、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疾病是()。 A.水痘 B.人感染H7N9禽流感 C.人感染猪链球菌 D.肝吸虫病 3、目前我国规定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报告时限为(),人禽流感病例报告时限为()。 A.24小时、6小时 B.2小时、6小时 C.24小时、2小时 D.24小时、24小时 4、根据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的要求,医疗机构的门诊日志应该包括:()、现住址、病名、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或复诊九项基本内容。※多选题 A.姓名 B.性别 C.年龄 D.职业 5、现住址填写的原则是病例发病时实际居住的地址,也可以是()。 A.家庭地址 B.身份证上的地址 6、霍乱病例诊断分类由疑似订正为实验室诊断病例时,同时还应订正报告卡中的()。※多选题 A.医生诊断时间 B.医生填卡日期

7、目前,哪些乙类传染病的患者或疑似患者要求按甲类标准进行报告()※多选题 A 肺炭疽 B 非典 C 脊灰 D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E 艾滋病 8、下列哪些疾病属于乙类传染病()※多选题 A 大肠杆菌肠炎 B 霍乱 C 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 D 手足口 病 E H5N1禽流感 9、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法定传染病的法定报告时间() A 2小时内 B 6小时内 C 12小时内 D 24小时内 E 8小时内 10、乙类传染病的法定报告时间() A 2小时 B 6小时 C 12小时 D 24小时 E 8小时 11、甲类传染病中,鼠疫病人或疑似病例应在()小时内报到() A 2 疾控中心 B 2 卫生行政部门 C 12 疾控中心 D 2 疾控中心及卫生行政部门 12、乙类传染病中,()是多见于儿童的传染病 A 乙脑 B 风疹 C 手足口病 D 流腮 13、某门诊医生接诊了一例梅毒病人后,了解到该病人曾在1周前在本医院就诊,已经诊断为“梅毒”,该医生了解情况后,仍然再次填写报告卡() A 不必要再次填写 B 有必要再次填写 C 可填写可不填写 D 不必要填写但需要在门诊日记标明 14、某医院检验室检测发现1例病人HCV抗体结果为阳性,反馈医生后,医生认为病人没有出现特异性症状,不需要报告疫情() A 对的,医生有诊断权 B 不对,医生没有诊断权

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流程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及时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的要求,特制定我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学校疫情报告人的设置: 学校学生处辅导员为我校责任疫情报告人,学校其他教职员工、学生发现传染病疫情均有义务向责任疫情报告人提供情况。 二、责任疫情报告人职责: 1、在院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2、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3、负责指导全校学生的晨检工作。 三、疫情报告内容及时限: 1、在同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相关信息。 2、当学校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上报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相关信息。 5、发生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四、学校疫情监测报告制度: 学校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记录排查情况。 1、晨检应由辅导员或班级卫生委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并将晨检结果记录在班务日志上。如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2、辅导员及科任老师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五.报告流程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含答案)

微山县人民医院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成绩: —一填空题 1. H7N9传染源:据经验和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可能为携带 _________________ 的 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 2. H7N9传播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尚无人传人的直接证据; 3. H7N9易感人群:目前—证据显示人类易感。 4. H7N9病毒对消毒因子的抗力:对 _敏感,煮沸 _______ 分钟可灭活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触患者的 时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受到患者 等物质喷溅时,应戴外科口罩或者 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 7.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 和 。 8. 手足口病的皮疹具有四不特征,分别是 、 、 和 。一般不会发生淋巴结肿大。 9. 手足口病的平均潜伏期为 天,典型病例一般起病急,先出现发热。 10. 少数手足口病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 及 二.单项选择题 1. 手足口病好发于哪些人群:( ) A 、5岁以下儿童 B 、成人 C 、学龄儿童 D 、人群普遍易感 2 ?下列哪项对肠道病毒理化性质的描述是错误的:( ) A 、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 B 、75%酒精和5%勺来苏能将其灭活 C 、对含氯消毒剂敏感 D 、温度在56 T 以上可降低其活性 3 ?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B 、普通病例、重症病例 D 、普通病例、重症病例、危重病例 B 、治疗手足口病无特效药物 D 、主要是抗菌治疗 姓名: A 、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 C 、疑似病例、普通病例、重症病例 4.下列哪个是错误的:( ) A 、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手足口病 C 、以支持疗法为主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3、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4、卫生部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可增加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协助卫生部制定相关标准和方案。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