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 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辨析。
2. 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一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二、探究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三、学习求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0分钟)1.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四、练习求众数和中位数(15分钟)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众数和中位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五、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强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众数和中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3篇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三、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3. 实例分析:分析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生动实例和动画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沿着创设情境,引入中位数、众数——探索、理解中位数、众数定义——应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决策——解决身边实际问题这样的主线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辅以学生小组活动,探索实践.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属中位数与众数第一课时,由一首含1、2、3、4的诗启示出生活中点点滴滴若留意,时时处处有数学,从而引入实际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发现平均数在有些
情况下很难反映问题真实的一面,进而思考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有利的.为了让学生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这一重点,本节设计了通过学生讨论、探索、尝试归纳的活动,然后教师适时适度引导,加深了学生对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
为了让学生达到能够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且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会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特选取了两个生活实例,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现、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同时还让学生留心生活,列举了一些身边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节所学知识来解决的,使学生体会到本节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课后生活点悟这一环节,既举出众数在生活中的另一个应用实例,又给学生一些生活启迪,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味到数学与艺术的联系,从而自主学习数学.。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含义和求法2. 众数的含义和求法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以及在中位数和众数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并通过PPT展示相关例题,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操作,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后实践题目,考察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演示求解方法。
2. 第3-4课时:练习与讨论,应用拓展。
3. 第5课时:小结与作业布置。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练习题及答案3. 实际问题案例十、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众数与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讲义、课件、实例2.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初步概念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引入教师将常见的数据统计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去计算数据的中心趋势值。
2.概念讲解教师介绍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解释这两个值对数据有何作用。
(1)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值称为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1)众数的计算方法: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每一组数据必须进行排列。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若数据的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若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位置两个数的平均值。
4.应用实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应用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一所学校的年级总人数为200人,各班级的人数如下:50,90,30,10,20,其中的众数是多少?(2)某班学生的数学分数如下:76,55,89,66,90,70,87,72,86,64。
请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5.归纳总结教师让学生自行总结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6.拓展延伸教师提供更多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继续掌握和熟练运用众数与中位数。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检测2.对学生针对性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升华3.对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和讲义进行定期评价,完善教材素材五、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及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下一次教学改进和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中位数与众数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能够根据一组数据求出它们的中位数和众数3.能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内容1.中位数的定义和求法2.众数的定义和求法3.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4.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和应用2.教学难点: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2.案例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方法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和探究任务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果一些人的薪水是 5000 元、8000 元、10000 元、12000 元、15000 元,那么这些人的薪水都是平均的吗?应该如何求这些数据的平均值?•如果一些人的身高是 140 厘米、150 厘米、160 厘米、170 厘米、180 厘米,那么这些人的身高都是一样的吗?应该如何求这些数据的中间位置?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统计数据时,平均值并不总是有意义的,还需要引入其他概念,如中位数、众数等。
2. 讲解中位数和众数(10分钟)1.中位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即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例如,有一组数据 3、6、8、9、10、15,它们从小到大排列后,中间位置是8,因此 8 就是这个数据组的中位数。
又如,一组数据 2、4、5、9,它们从小到大排列后,中间位置是 4.5,因此4.5 就是这个数据组的中位数。
2.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例如,有一组数据 2、3、4、4、4、6、7,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 4,因此4 就是这个数据组的众数。
3. 案例引导(10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方法。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实际数据集,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 准备计算工具,如纸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中间的数。
b. 解释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b. 解释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计算给定的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让学生互相交换数据集,互相检查计算结果。
四、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a.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b. 让学生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
2. 探索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数据集和计算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和应用环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和误解。
此外,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介绍其他统计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素养。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第一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概念。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4. 应用: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学生能熟练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学生能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的一般情况。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中位数和众数与平均数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
4. 应用: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学生能利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的一般情况。
3. 学生能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2. 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2.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组数据,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中位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位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中位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指导。
三、众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众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众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师指导。
四、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解答。
3. 教师总结解题方法,并进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答。
2. 教师总结并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求解众数时遇到多个众数的情况。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 提问: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讲解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些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选取几组数据进行讲解,解释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求解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提问:还有哪些统计量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点?3. 拓展思维: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工具。
在实例讲解和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数据分析的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中位数和众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2.学生能够理解众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3.学生能够将中位数和众数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难点1.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和联系。
2.中位数和众数的求解方法。
3.如何将中位数和众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内容1.什么是中位数。
2.如何求解中位数。
3.什么是众数。
4.如何求解众数。
5.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区别。
6.将中位数和众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自行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案例法: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解方法。
3.呈现法:通过教学PPT,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区别。
4.情境法: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解决。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1.导入问题:如果有10个人的薪水分别为:1000元、2000元、2500元、3000元、3500元、4000元、4500元、5000元、6000元、7500元,请问这10个人的中位数是多少?有哪些众数?2.让学生自行思考答案后,进行解释和讲解。
第二步:探究中位数1.讲解什么是中位数,以及它的求解方法。
2.通过教学PPT展示示例,进行分析解答。
第三步:探究众数1.讲解什么是众数,以及它的求解方法。
2.通过教学PPT展示示例,进行分析解答。
第四步:对比中位数和众数1.让学生认识到中位数和众数的求解方法的不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2.通过教学PPT展示示例,进行分析解答。
第五步:将中位数和众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1.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何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这个问题。
2.让学生自行思考和解答,然后进行分享和讲解。
第六步:课堂练习1.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进行课堂练习和解答。
2.给出反馈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通过实例引入,学生积极思考,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概念。
2.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PPT展示,在学生的参与下,掌握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求解方法。
众数与中位数数学教案(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二)整体感知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三)教学过程(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鞋的尺码(单位:厘米)2222.52323.52424.525销售量(单位:双)12511731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708010060807090508070807090809080709060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例1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5557616298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例2(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10121414151516171719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例3(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成绩(单位:米)1.501.601.651.701.751.801.851.90人数23234111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教师范解例3.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四)总结、扩展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布置作业教材P160A1、2、3、,B板书设计14.2众数与中位数1.定义例1例2例3众数:中位数教学设计示例2一、教学目的1.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难点: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一组数据的计算方法有哪些?引入新课在对一组数据分析研究过程中,往往要了解某个数出现的最多,某个特定的数处于什么特定位置.那么这些数应如何称呼,如何利用?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讨,新课教材售鞋一例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708010060807090508070807090809080709060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数学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576162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由此给出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要特别指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例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引导学生答出:14,15,17.)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小结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练习:选用课本练习作业:选用课本习题四、教学注意问题教学中要注意讲好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不止一个;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为奇数、偶数时的不同确定方法.感谢您的阅读。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把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实际背景,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猎取一定的评判能力.2.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中猎取数据,巩固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猎取能力,同时也力图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定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确实科学态度.2.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作为数据处理过程的一部分,使学生体会数字与现实的联系.3.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伙儿的合作精神.二.教学重点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三.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五.教具预备投影片两张: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确实是训练幼儿的观看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畴,让幼儿在观看事物、观看生活、观看自然的活动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义、进展语言。
在运用观看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看于观看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看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一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自的特点(记作8.2 A);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现在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总1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中位数和众数教案篇一: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一)基础训练1.口算下列各题128+9234+48800+750396÷12850÷457÷22.只列式不计算(二)创设情景,谈话引入1.师生谈话引入师:同学们这么小就充满爱心,要为祖国献爱心,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
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启示本商场由于扩大规模,现招聘工作人员若干,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到经理处面谈。
多又惠超市20xx年4月20日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生:月平均工资有1000元。
师:是啊!张明认为月平均工资1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
一个月后他拿到了65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1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
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3.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生:员工的工资全都低于1000元。
中位数与众数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中位数与众数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1.2 教学内容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讲解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步骤1.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1.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过程第二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2.1 教学目标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方法能够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2.2 教学内容讲解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具体步骤分析中位数的性质和应用2.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求中位数的方法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求中位数的方法和性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过程第三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3.1 教学目标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3.2 教学内容讲解求一组数据众数的具体步骤分析众数的性质和应用3.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求众数的方法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3.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求众数的方法和性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求一组数据众数的过程第四章: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据,确定中位数和众数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提供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4.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5.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拓展知识5.2 教学内容回顾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拓展知识和相关问题5.3 教学方法提供相关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5.4 教学评估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拓展问题的过程第六章:中位数与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描述和分析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描述和分析中的应用6.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6.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第七章:中位数与众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7.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经济数据分析7.2 教学内容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数据分析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7.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第八章:中位数与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8.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社会科学研究8.2 教学内容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8.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8.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第九章:中位数与众数的实际案例分析9.1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实际案例中的中位数和众数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法9.2 教学内容分析具体实际案例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9.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实际案例中中位数和众数的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10.1 教学目标反思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2 教学内容回顾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10.3 教学方法提供相关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思考10.4 教学评估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我反思的过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引入需要重点关注的概念引入环节,因为这是学生首次接触中位数和众数,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第一章:中位数的基本概念1.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中位数的重要性。
1.2 讲解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中位数。
1.3 讲解中位数的性质:对于一组数据,中位数将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大于中位数,一部分小于中位数。
1.4 举例说明中位数的求法。
第二章:众数的基本概念2.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众数的重要性。
2.2 讲解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众数。
2.3 讲解众数的性质:众数能够反映出数据的出现频率。
2.4 举例说明众数的求法。
第三章: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3.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
3.2 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中位数是将数据分为两部分,而众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数,两者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3.3 举例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
第四章: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4.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2 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中位数和众数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第五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应用5.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5.2 讲解中位数的求法: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找到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
5.3 讲解众数的求法: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为众数。
5.4 举例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应用。
第六章:中位数的性质与应用6.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2 讲解中位数的稳定性:无论数据如何变化,只要数据个数不变,中位数的位置不变。
6.3 讲解中位数的应用:中位数在评估数据集中趋势、解决争议数据等问题上的作用。
6.4 举例说明中位数的应用。
第七章:众数的性质与应用7.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众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2 讲解众数的唯一性与非唯一性:一组数据中可能有一个众数,也可能有多个众数。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执教人:中坪中学乾坤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八章《数据的代表》中,第二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学习者分析: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结合具体问题解释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信息并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课件)
招聘启事
因本广告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员工若干名,我公司员工人均月收入为2000元,有意者欢迎加盟!
XX广告公司人事部
提出问题:
1、观察表中的数据计算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根据计算的结果,你认为老板是否说话不算数?
2、该公司员的的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用这个数据能否合理的表示员工的一般工资水平?为什么?
3、学生讨论与交流
4、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引起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某情况下,平均数并不能较合理的反映问题的真实一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探索新知
(一)中位数
1、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是中等收入。
”
2、如何理解“中等收入”?
学生交流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讨论,初步感受员工的中等收入实际上就是找中位数的过程。
)
3、思考:1200在这组数据中处在什么位置?
4、初步形成中位数的概念。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出示新工资表)
5、思考: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设计意图: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
如何确定中位数。
)
6、完整中位数的概念。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二)众数
(情境:其中另一个职员: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
)
1、思考:认真观察这组数据,有几个人的工资是1100元呢?1100,在这组数据中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从问题情境中,得到众数的概念,)
2、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三、学以致用,知识反馈
1、讨论: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更能比较合理的表示该公司员工的一般工资水平?
2、选一选(设计意图: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区别。
)(1)、要调查多数同学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应关注的是哪个数据的代表()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2)、八(4)班有66人,八(5)班有70人,要比较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应选择哪个数据的代表()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3)、在演讲比赛中,你想知道自己在所有选手中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择哪个数据的代表()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3、选讲内容。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体会中位数、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数据的代表的理解及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
1. 课本习题8. 3 第1,2题。
选做题:
2. 收集一组与本班同学相关的生活数据( 例如,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眼镜近视的度数、身高、体重等),并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
(设计意图:分层次布置作业,其中“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选做题”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他们一定时间和空间,互相合作,自主探究,增强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