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三政治(经济生活)(讲义):培优版03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0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外汇、汇率含义 汇率变动稳定人民币币值的意义具体考点(7个点)考点1 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
3.商品体现人们之间的交换关系,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根本原因就在于商品有价值,都耗费了人的体力或脑力劳动。
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考点2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经历了:物物交换 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标志着货币的产生)2.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3:货币的职能1.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比较2.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这是货币基本职能的延伸。
货币其他职能的比较考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1.纸币的产生2.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3.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
(1)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2)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
即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却不能决定它的购买力。
(3)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
即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却不能决定它的购买力。
)(4)解决方法: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货紧缩: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2018年高考政治全套教材复习提纲《经济生活》4 2018年高考政治全套教材复习提纲《经济生活》4 2018年高考政治全套教材复习提纲《经济生活》4
5 c
2018年高考政治全套教材复习提纲《经济生活》4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及竞争等市场信号配置生产和劳动力等资。
2、市场调节的作用
市场价格涨落能及时、灵活反映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的合理配置。
市场竞争促进生产者、经营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的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涉及共安全的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是指生产经营者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损害他人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是指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而盲目作出经济决策。
市场调节的滞后性是指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4、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只有具备平、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
经济生活专题一:生活与消费一货币(一)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
二是用于交换)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二)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重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三)货币的种类与形式结算与信用工具:1、结算的方式:(1)现金结算(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1)信用卡: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复习指导一、主观题一级重点1、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2、影响消费的因素和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4、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二、主观题次重点,如: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所以,生产者应该为消费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才能更加顺利地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得利润。
2、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所以生产者应该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降低成本,获得价格竞争的优势。
3、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
4、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型企业提出了挑战。
企业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开辟国内市场,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同时,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培育自主品牌等方式,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5、国家应该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以调节物价,引导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6、国家稳定物价的原因和稳定物价的措施三、选择题重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2、货币的本质(区别金属货币与纸币的不同本质)3、货币的职能(注意纪念币拥有货币的一切职能,此外纪念币还有收藏价值,纪念币分为金属纪念币、纪念钞)4、纸币的发行(纸币发行规律;计算题: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率(CPI消费价格指数用来衡量物价水平)、纸币贬值率的计算)5、信用卡是发放给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的、信用卡的优点、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6、汇率变动的影响(计算题:通胀通缩、纸币升值贬值对汇率的影响,汇率变动对价格、对利润的影响)7、区别价值决定价格与供求影响价格8、几组概念间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可能考计算题)9、价格变动的影响消费—坐标题:需求规律(需求曲线)、需求弹性、相关商品、供给曲线10、正确理解等价交换11、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差距的大小)、洛伦兹曲线图12、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13、消费的类型14、区别不同的消费心理四、注意:1、计算题口诀:正比用乘;反比用除;增加用加法;减少用减法。
一、储蓄存款1.储蓄存款的含义:居民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凭证,个人依据凭证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活动。
【知识拓展:储蓄存款只来自个人,不来自企业单位及政府机关。
因为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
】2.储蓄存款的主要目的:获得利润(1)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2)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例。
存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拟定,经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3)影响利息的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
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
【知识拓展: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存款利息的计算,首先应记住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如果有利息税的话,应扣除利息税,如果要算本息还需加上本金。
如果算存款实际收益,还要考虑物价变动(即CPI指数),计算公式:存款实际收益=(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本金×X%。
X%为CPI上涨指数。
或存款实际收益=(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本金×X%。
(X%为CPI下跌指数)】3.分类:存款储蓄的类型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活期储蓄具有流动性强、灵活方便的特点,但收益较低。
定期储蓄流动性差,但收益高于活期储蓄。
4.储蓄存款特点:流动性强,低收益、低风险,信用度高、比较安全。
【知识拓展: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不一定同比提高。
因为储户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与物价涨幅的对比。
如果存款利率提高的幅度低于同期物价上涨的幅度,那么,储户的实际收益不仅未随存款利率的提高而提高,反而会降低,甚至于有可能实际收益为负值。
】二、商业银行1.商业银行的含义: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知识梳理一、看一看体系,宏观把握二、理一理知识,微观掌握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⑴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⑵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
2。
货币的产生、含义及其本质⑴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⑵含义:货币就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
货币的职能⑴货币职能的含义: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⑵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①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②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③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
注意:区分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与支付手段(偿还债务、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等),刷卡消费是流通手段。
4。
金属货币与纸币⑴货币形式的发展: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⑵纸币:①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②优点: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所以,纸币成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③发行规律:货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注意: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无权任意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额,但无权规定购买力。
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二)信用卡、支票和外汇1.结算与信用工具⑴结算方式:①一是用现金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②二是双方通过银行转账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
政治高考关于《经济生活》题目解析及必背知识点(一) 价格变化的原因、政府稳定物价的原因与措施1.价格变化的原因(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3)纸币发行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
(4)市场的缺陷: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
(5)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
2.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1)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影响生活)(2)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3)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宏观经济发展)(4)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影响生产)(5)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
3.国家稳定物价的措施(1)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抑制不合理的需求,缓解价格上升的压力。
(3)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
(4)实行临时价格干预。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
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
(5)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
(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与措施1.原因(1)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2)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生产与消费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创造新的劳动力。
2.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
在当前,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3.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1)—内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2)正确理解四个环节的关系二、大力发展生产力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原因(1)根本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决定消费。
(2)现实原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2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大举措(1)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3)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4)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典型例题(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中期末联考调研试题)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落实带薪休假等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
政府这一系列的举措①为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提供政策依据②有利于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③旨在增强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④有助于刺激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答案】C【解析】政府这一系列的举措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为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提供政策依据,①正确;材料中政府的这一系列举措与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没有直接关联,②不选;材料中的这一系列举措并不是要增强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③不选;材料中的举措有助于刺激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发展,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一、供求关系与价格供求影响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反过来,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价格与供求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二、价格与价值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场里的商品价格高低不等,首先是因为它们的价值量不同,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补充:分析价格下降(上涨)原因的常用表述语言(1)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劳动时间缩短,商品价值量变小,价格下降。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三、商品的价值量①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③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区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2)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
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关键要注意:商品价值量只与“社会的”有关,和“个别的”无关.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同时,要注意对题中的数量进行观察、计算。
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用除法:原a/(1+x%)=变后的b [学_科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用乘法,原a(1+x%)=变后的b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018年高中会考政治复习提纲:经济生活2018年高中会考政治复习提纲:经济生活第一部分经济生活经济原理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决定消费的方式、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是生产的动力、是生产的目的、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如“货真价实”表明价值决定价格。
4.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一般来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如“物丰价廉”、“物以稀为贵”表明供求影响价格,说明了市场形成价格。
5.价格变动影响生活某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一般呈反向变化(需求法则)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弹性理论)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影响互替商品与互补商品的变化规律------互替商品呈正向变动,与互商品呈反向变动)6.价格变动影响生产价格变动影响生产经营-----价值规律是客观的,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和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方面;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治安、司法等方面;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政府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支减税、或从紧的财政政策:减支增税、或稳健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7.税收的特点: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8.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9.我国税收的作用: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10.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不同:自发性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损害别人利益;12.盲目性是自己不了解市场的供求信息情况导致自身利益受损;造成经济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则属于滞后性。
一、国家财政(一)财政收入与支出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①形式: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3、财政支出①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②分类(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4、财政收支关系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二)财政巨大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①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民生问题:缩小收入差距、免费义务教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①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②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例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①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②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1)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2)必然性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3)意义:①对劳动者个人: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对社会: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③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适用范围:个体经济。
4、按生产要素分配适用范围:私营、外资经济。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③意义: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典型例题(江苏省南京市多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试卷)“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是经济学家们常谈到的“马太效应”。
1、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1)居民的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收入预期。
③收入差距——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2)物价水平。
——实施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2.如何提高消费水平:(1)对国家而言,①根本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断增加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
②稳定物价。
③积极调整完善分配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和政策体系,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总体消费水平。
(2)对个人而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依靠自己的知识、技术、资本等因素获得更多的收入。
(3)对企业而言,要积极关注市场需求,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高好的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2、消费的类型
①按消费对象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疑难点拨:各种消费都是消费者掌握商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
贷款消费有助于提高居民当前消费水平是因为其能减轻社会不平等程度,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增加人们的预期收入。
(试判断 )
点拨:消费贷款有助于提高居民当前消费水平是因为其暂时增加了收入,与社会不平等程度改善无关,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不能增加人们的预期收入。
典型例题(2017年高考江苏卷政治5)当前,消费需求日益呈现新变化和新趋势,人们更加偏好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的消费。
据统计,2016年1月至11月,体育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4. 4%、16. 4% 和17. 1%。
材料表明
A.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主导产业 B.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处于支配地位
C.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D.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不断增加
【答案】D
【解析】体育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营业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这并不能表明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主导产业,A项不选;材料中没有体现人们的消费是由求实心理主导的,B项不选;人们更加偏好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消费,不代表人们的收入水平已得到大幅提高,C项不选;旅游消费属于发展资料消费,文化、体育等消费属于发展资料消费,材料中人们更加偏好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消费,这说明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不断增加,故本题答案选择D。
【名师点睛】在平常的习题练习中,考生经常把消费的类型弄混。
消费的类型主要分为二大类,一类是按照消费的方式来划分的,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另一类是按照消费的目的来划分的,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考生必须认真理解好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再记熟这二种类型的具体内容,这样就不易混淆了。
对应训练(2017年高考北京卷政治39)(10分)近几年,外卖成为人们的用餐新宠,某青年打算开办一家外卖餐厅,为此进行市场调研。
(1)为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该青年应该关注下面消费者调查问卷中的问题_______和______,你选择这两个问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分析图16的调查结果,据此你认为该青年在开办餐厅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分)
(3)除了进行消费者一方的调研外,你认为该青年还需要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4分)【答案】(1)①③通过问题③可直接判断价格对需求的影响;通过问题①得到用户类别信息,并推测各类别用户的收入水平,结合①③两个问题可以估计收入水平对需求弹性的影响。
(2)距离的远近是消费者选择外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是消费者获得外卖商家信息的主要渠道。
该青年应该在消费者群体集中的区域内选址;加强对消费者的线上宣传和促销。
(3)市场竞争情况,生产成本信息等方面。
【解析】(1)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
消费者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可以任选,理由要充分合理,措施要恰当,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价格变动影响需求。
解答时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弹性,通过关键信息可以看出,①③可以估计收入水平对需求弹性的影响。
【名师点睛】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需求定律/需求法则:一般情况下,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化呈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下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价格上涨,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2)需求弹性理论: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
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3、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①从众心理②求异心理③攀比心理④求实心理——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疑难点拨:贷款消费属于超前消费,不值得提倡;崇尚节俭等于滞后消费,同样不值得提倡,应坚持适度消费。
(试判断)
点拨:只要预期未来收入能还上贷款,贷款消费就不属于超前消费,对未来收入有保障的居民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消费类型。
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不是某种具体的消费方式,也不会限制人们的消费。
作为优良传统,何时都应坚持继承和发扬,与扩大内需和消费不矛盾。
适度消费,即合理消费,就是使消费与我国的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量入为出,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既不人为抑制,又不盲目攀比,而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家庭收入的多少合理进行消费。
适度消费的“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情,二是个人家庭收入。
人们的消费水平与国情和家庭收入相适应才是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避免了消费的盲目性、攀比性,既有利于提高个人生活水平,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