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米和厘米的长度关系。
4、通过看图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画线段。
(二)基本技能: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情感态度: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会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学画线段。
课时划分:3课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1课时认识米1课时认识线段1课时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学内容:教材2-3页例1-例3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在测量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课前准备:尺子、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图钉、纸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妈妈和小明都用了自己的手去测量,同学们来看看结果呢!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妈妈和小明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为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大小。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为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于长度单位这个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测量物体大小的经验,如用尺子量身高、用米尺量房间等。
因此,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时,能够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2.难点:长度单位的换算和测量物体大小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度单位的作用。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
3.直观教学法:运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度单位。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图片等。
2.学具:尺子、铅笔、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长度场景,如身高、房间、道路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测量这些物体的大小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度单位模型,如米、厘米、毫米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然后,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呈现一些物体,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测量身高、手臂长度等,并记录结果。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难点】重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去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学生举手回答。
(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师:同学们观察得不错。
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学生举手回答。
(把两臂曲直测量、用拃去测量、用脚去测量……)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
)师:什么东西最长?(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无法判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生:对。
)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你们一定想知道为什么吧,这就涉及到统一长度单位方面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板书课题。
) 【探究新知】1.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①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②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③测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测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测量数学书的宽,而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
(4)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一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一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的文具盒里都有什么东西?能不能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让学生自己动手,并汇报测量结果。
通过同学们用各自不同的物品得出不同的结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分小组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法并动手操作。
(1)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不能弯弯曲曲的。
(2)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组从三件物品中(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全班总共分为6个小组,其中3组用正方形,3组用曲别针,3组用三角形。
注意:在使用三角形时,规定只使用三角形的一条边来量。
(3)在测量好后各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
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讨论交流,让学生尝试着总结。
)结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2、让各小组换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然后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学生独立操作,体会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概念及单位:米、厘米、毫米、千米等。
2.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等。
3. 实际测量:用尺子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记录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实际测量方法。
难点:长度单位换算的应用,实际测量中的精确度。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场景为背景,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2.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度单位的大小和换算关系。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测量,提高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身高、房间面积等,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讲解长度单位及换算关系:介绍米、厘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演示直观教具:用尺子、卷尺等直观教具,展示长度单位的大小和换算过程。
4. 实际测量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如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记录并计算结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长度单位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课堂活动: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例如,设置一个虚拟的购物场景,让学生计算商品的长度,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在实际测量中的心得体会,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创作与长度单位相关的手工作品或绘画作品,展示他们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的掌握程度。
《长度单位》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度单位》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度单位》教案1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1。
1 长度单位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
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
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科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并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难点是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由于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该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也经常遇到,但是1厘米、1米分别具体有多长,学生并不清楚,也不能实际应用。
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做一做等来认识厘米和米,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理解知识,掌握概念。
1.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科书介绍了用庹、拃和脚长作为测量长度单位的情况,由于用人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其单位的实际长度并不统一,测量结果很可能不一致。
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体会,以引发其认知冲突,从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其他长度单位,这件事不仅很有趣味,更有深刻的数学、社会学价值(当然这里不强制要求学生了解);并通过尝试用这些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厘米尺很常见,用起来很方便。
同时,厘米尺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厘米”表象、体会测量含义的最好工具。
因此,教学长度单位“厘米”时,要结合厘米尺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活动,认识1厘米、几厘米的长度,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测量经验。
教学“米”的认识也应如此。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长度单位,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长度单位,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米、厘米、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3. 教学内容•认识米和厘米的概念。
•米和厘米的换算。
•长度单位的运用。
4. 教学过程引入:老师出示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猜测各物品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讲解: - 介绍米和厘米的定义并区分二者。
- 给出米和厘米的换算公式。
- 演示米和厘米的实际测量和计算。
练习: -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巩固:设计游戏环节,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掌握。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通过引入、讲解、练习、游戏和作业等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参与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应用。
另外,教学中还需注意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例如米和厘米的概念,多设立复习环节,以确保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
此外,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全面,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
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
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点明课题:认识米。
(板书:认识米)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
(小组合作交流)(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通用16篇)《长度单位》篇1课题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单元教法设计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2. 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3. 长度单位的换算4. 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个尺子,引导学生观察尺子的特点,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提问:生活中我们如何表示物体的长度?(二)新授1. 长度单位的概念(1)教师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强调长度单位是用来表示物体长度的。
(2)举例说明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1)教师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认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2)学生动手操作,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3. 长度单位的换算(1)教师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2)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布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测量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测量中的操作能力和准确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长度单位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4课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xxxx资料《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程玮峰(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程秋霞(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娟娟(统稿)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
(一)介绍“1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长度单位(第一课时)学情分析通过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数学知识,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了解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但因为每个人身体部分的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时,结果不相同而产生认识冲突,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心要性。
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单元知识点,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也为今后研究直线奠定了基础。
教学工具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进行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或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实际体会1厘米的真实长度。
2.学会用刻度尺测量整厘米数的较短物体长度。
3.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摆正,对零,读数)难点:体验1厘米的真实长度,并形成感性印象。
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一摆正二对零三读数副板书学生回答的问题(庹拃)大人3拃小孩6拃教学准备平板,课件,粉笔,钢笔,铅笔,磁贴,55条纸条,学生尺若干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出示不同实物,问,古人是如何测量的?展示不同的测法,告诉学生:有庹,拃,足(学生讨论)二、探究新知1.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提出问题。
①教师出示古人量石图并介绍:古人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进行估计和测量(出示图片进行介绍:伸开双手抱、用拃量、用脚量)。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熟练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米、厘米、毫米。
2. 长度单位的换算: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3. 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难点:1. 长度单位的换算。
2. 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和计算,提高操作能力。
3. 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长度测量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知识。
4. 问题解决: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和解决。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长度单位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长度单位的教学挂图或PPT。
2. 长度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3. 实际物体(如书本、铅笔等)用于测量和计算。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及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2.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3. 长度单位的运用: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度单位的概念,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难点:长度单位的运用,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度单位。
2. 采用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 采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展示常用长度单位。
3. 自主探究:让学生发现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的实践活动。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长度单位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长度单位的教学课件。
2. 长度单位的实物模型。
3. 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4. 计算器。
5. 练习题及答案。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第3-4课时:长度单位的运用,测量和计算。
3. 第5-6课时: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完成长度测量任务。
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看、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确实学习适应。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惊奇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如何不一样呢?师:假如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觉了什么?学生观看,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觉了什么?(每一大格差不多上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明白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量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用尺子量一量。
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1、判定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至第3页例1、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限整厘米数)。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建立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一张宽为1厘米的纸条。
学具:学生尺,剪刀,宽为1厘米白纸若干条,1角硬币若干枚,小刀,棱长1厘米小方格若干个。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和短。
2、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先让学生明确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有多长?学生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带来的学具分别去比一比,看看有几个这样的长。
3、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
有的学生可能说:“数学课本短边有7枚1角硬币那么长,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有14个小方格木连在一起那么长…….教师指出: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教师总结:因为所用的工具不一样,我们测量出的长度就不一样,导致我们测量的不方便。
只有使用相同的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才是相同的。
提问:有谁知道在数学中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二、观察实践,探索新知1、认识厘米(1)观察直尺。
教师出示米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就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时同学们用的尺,它时米尺的一部分。
(2)请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学生尺,边观察边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页至第7页的教学内容包括:(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
(2)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身边的物品、学习用具等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年龄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在学习长度单位前对长、短概念已有初步认识基础,但怎么测量物体长度学生还不了解,对长、短的概念的理解也还不够透彻,需要系统学习来认识厘米、米的长度观念等。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的正确表象。
3、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回形针一盒、30厘米尺子一把、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题 1、老师:新学期开始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长高了,来,谁能跟大家说说自己的身高。
请学生发言,将自己的身高说出来。
2、老师:老师相信还有部分学生还不知道自己的身高,我们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为《长度单位》,同学们要是认真听讲这堂课,课后就可以同桌之间互量身高了。
(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学生思考自己的身高高度并踊跃发言。
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出学习课题。
探究、学习新知 1、老师:老师看到大家课桌上都有一块橡皮擦,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请大家把自己的橡皮擦那出来量一量我们手中的数学课本的宽度有几个橡皮擦那么长?
请学生起来回答自己的测量结果。
(板书学生的测量结果,同时PPT播放我测量的结果课件)
2、老师:同学们是不是存在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数学书的宽度是一样的但大家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3、老师:我听到有同学说是因为大家测量用的橡皮擦不一样长,在这里老师把它说成同学们测量的标准不一样,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那下面老师老统一一下标准。
老师手上有一盒回形针,现在发给每位同学一个,同学们再用它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度有几个回形针那么长。
4、老师想学生展示真是的尺子并同步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尺子,分析尺子上数字、线段和线段与线段之间的含义,
并让学生知道测量长度单位用的是尺子。
1、学生举手回答自己的测量结果。
2、学生思考疑问,得出结论。
3、学生在课堂上带着好奇心重新测量起来。
4、学生认真听老师分析尺子,认识尺子。
1、让学生初步体验测量的形式和结果
3、使学生形成测量物体要统一一个标准的概念。
4、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数字和线段的意义,认识1厘米的概念,知道生活中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练习巩固 1、课件展示询问学生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
2、让学生在课堂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并用课件展示画线段要注意点事项。
3、课件展示让学生比较蚂蚱和蟋蟀谁跳的距离远?1、学生思考并踊跃发言。
2、学生踊跃上黑板作画并积极动手画出5厘米的线条。
3、同学们纷纷猜测起来
1、加深学生对1厘米概念的理解,巩固新知。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巩固知识和了解学生是否会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对距离远近的估算能力和巩固学习内容。
4、课件展示练习题:判断题,下列题目对的打√, 错的打×,让学生起身来回答。
4、学生踊跃举手发言
4、巩固新知并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等。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一:第2、7、9题学生课下做让学生巩固新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