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登岳阳楼》杜甫 诗歌鉴赏+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杜甫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
岳阳楼高七十二,直下万里江山如画。
三楚襟江月,巨炉燎原日。
素娥眉梢瘦,谯笏翘如发。
十旬休假日,空对故园泪。
【翻译】
岳阳楼高达七十二层,俯瞰着万里江山美景,如同一幅画一般。
玉霄、巫峡、西陵三个楚地的地界在江边交汇,月色轻轻染上江水。
巨大的炉火在日间烧起,辐射着炎炎热气,仿佛将整个大地都燃烧起来。
如今素娥眉梢难寻,谯笏非发而翘,但记忆中的景象犹在,十天的假期都空落一地,只能独自对着家园黯然泪下。
【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描写岳阳楼的山水田园景色的七绝诗。
这首诗笔调质朴,行文流畅,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以及对三楚江山的渲染,表达了作者作为游子思念故园的感情。
全诗共六句,前两句直接点题,既表现了岳阳楼的高大壮观,又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第三句用上“三楚”、“江月”等词,描述
出了夜色中江水的美丽。
第四句用上“巨炉”、“燎原”等词,来形容夏日的炽热与辐射。
第五句通过描写素娥的形象来表现岁月的流逝,而“谯笏翘如发”则是描述一种持久的风采。
最后一句重点写出作者思乡之情,通过“空对故园泪”来表达心中难以言说的感慨和感情。
整首诗以极其自然的视角来描绘自然风景,并添上作者作为游子的感慨,既凸显了岳阳楼的壮丽,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是古诗中的佳作。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1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1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鉴赏详细答案《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注解】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原指天地。
此指日月。
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登岳阳楼》【韵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翻译】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鉴赏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原文】《登岳阳楼》年代: 唐作者: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分类标签:山水诗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注释】: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
【简析】: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
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
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
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注释](1)岳阳楼:游览胜地。
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
(2)坼[音“撤”]:裂开,分开。
(3)乾坤:天地。
(4)戎马:比喻战事。
(5)涕泗:眼泪。
【译文】过去早就闻说洞庭湖,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吴国和楚国从湖的东南分开,天地好像日日夜夜在湖上浮动。
亲戚朋友没有一封信给我,年老多病只有一条孤舟。
北方的边关正在鏖战,我望着岳阳楼的栏杆老泪纵横流。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
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原文】《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品简介】《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此诗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注解】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岳阳楼》含答案
(2021·福建·高三学业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8.颔联写出了洞庭湖自然景象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29.请简要概括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28.水势浩瀚、宏奇伟丽。
29.尾联写到当时天下兵荒马乱,而作者自己昔日远大抱负已成泡影,不禁老泪纵横。
表达了作者伤时忧世(或忧国忧民)的感情。
【解析】2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象。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
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气势磅礴恢宏。
颔联写出了洞庭湖自然景象水势浩瀚、宏奇伟丽的特点。
29.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表达了作者心系国难,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古诗鉴赏及答案《登岳阳楼》古诗鉴赏及答案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诗中“夕阳迟”、“徙倚”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2)“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3分)参考答案:12. (5分)(1)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徙倚:徘徊 (答对其中一个得2分。
)(2)眼前风霜中的枯朽之木和沧桑之波,令作者触景伤情(1分);回想自己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1分);国家破败、动荡之忧(1分);韶华已逝,难图大事,老大伤悲的落寞。
(1分)(答对一点得1分,最多可得3分,意思相近即可)①《登岳阳楼(其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②诗的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其中“风霜”一词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参考答案:10、(1)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悲伤的落寞情怀。
(2)“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而“老木苍波”更是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1、《登岳阳楼》一诗中“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答:“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2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身世之悲融于一体。
3、诗人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愤懑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4 试简要分析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句所含的深意。
答:“万里”与“三年”对举,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遭遇,充满了无尽忧愤之情。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诗词翻译及赏析《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前言】《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注释】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翻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乾坤日夜全映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关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经没有希望了,依着楼窗流下了眼泪。
【鉴赏】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临览胜之作,固然首先必须真切地描绘江山之壮、风光之美与景物之奇,但是如果仅仅能做到这一点,尚不足以称高格。
除了表现自然景观之外,还需要融进诗人的胸襟气度,写出特定的名胜所给予登临者的深切感受,使得奇情与壮采一齐飞腾,达到情景合一的化景,这才可以称为名篇佳作。
老杜此诗,篇幅虽极短小而气魄非常雄大,它把湖山之胜与诗人心中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造成了沉雄悲壮的高超艺术境界,在古往今来多如牛毛的登临岳阳楼的诗篇中,它几乎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绝唱。
诗为大历三年(768)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时所作。
首联二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宿愿终偿的欣喜之情。
“昔闻”、“今上”云云,用时间概念联接两个描述诗人行动的句子,使得登临者兴高采烈的情状溢于言表。
颔联二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
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
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的旧地。
大致说来,吴国在洞庭湖东面,楚国在湖西及湖南一带,所以诗人说吴楚之地好象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
“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
这一句说,洞庭湖太阔大了,天地日月都象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
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象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实则此评未免拘泥。
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
如果不懂得文学的性质,要按学究的尺度来较真,那么连海洋也不能说是“乾坤日夜浮”,因为海洋纵然比湖大,也毕竟只是“乾坤”中之一物啊!更何况,老杜大笔挥洒,虽因眼前洋洋大观引起,也有文学夸张的先例可援,《水经注湘水》不是明明说过:洞庭湖水广?A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吗!以上四句,既已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登岳阳楼[唐]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③。
亲朋无一字④,老病有孤舟⑤。
戎马关山北⑥,凭轩涕泗流⑦。
〔注释〕①本篇选自杜甫《杜工部集》。
大约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冬。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是当时岳阳县城的西门楼,下临洞庭湖。
②坼(che彻),分裂。
大致说来,湖在楚之东,吴之南,中由湖水分开,故曰“坼”。
③乾坤,指日月。
《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④字,指书信。
⑤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身患肺病、疟疾、风痹、耳聋等多种疾病,故云。
⑥戎马,指战争。
据史载,大历三年秋冬,吐蕃屡侵陇右、关中一带,京师戒严。
因其地在岳阳西北,故曰“关山北”。
⑦凭轩,倚楼上栏杆。
涕泗(si四),眼泪曰涕,鼻涕曰泗。
涕泗流,犹言老泪纵横。
张载《拟四愁诗》:“登崖远望涕泗流。
”〔解析〕这是诗人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在岳州(今湖南岳阳市)登岳阳城西门楼时写下的一首千古绝唱。
它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向被奉为岳阳楼题咏之作的双璧,享有后人不敢复题的盛誉。
首联以今昔对举,一上来便点出岳阳胜景在洞庭一湖,登楼是为了观湖;而“昔闻”、“今上”的转接,也隐隐透出一种百闻不如一见、夙愿始偿的快慰与感喟。
洞庭在湖南北部、岳阳西,是我国长江流域著名的大湖。
据《清一统志·岳州府》载,“每夏秋水涨,周围八百余里”。
诗人久慕洞庭盛名,如今登上岳阳城楼,自然要纵目眺望,尽情领略一番。
颔联即就“水”字渲染:出句言东吴南楚在此分界,洞庭地跨古代吴、楚二国(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从地域上言其阔大;对句则说其势浩瀚,日夜涌流,整个日月星辰都似乎飘浮于其中。
它使人自然联想到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的名句,感受到洞庭湖水负载万物、吞吐日月的磅礴气势。
杜甫《登岳阳楼》《登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①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③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④。
(注)①北极:北极星,喻指北方的朝廷。
②西山寇盗:吐蕃。
③后主:指蜀汉的刘禅。
④梁甫吟: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常吟之歌。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登楼览景时怎样的心情?(2分)(2)诗家认为全诗中间两联最令人动情,请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其独到之处。
(4分)[参考答案](1)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忧愤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
(2)即景抒怀,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特色杜甫《登岳阳楼》《登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登楼》的最后一句“日暮聊为梁甫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登岳阳楼》与《登楼》两诗,均为杜甫登临诗的代表作,分别简析二者是如何由所望之景生发内心感怀的。
【参考答案】:(1)作者把自己的这首诗比作《梁甫吟》,暗指今日贤才稀缺,流露出为时局深深担忧、希望国家起用贤才的心意(或:暗示自己愿像诸葛亮那样为国分忧、兼济天下,但却总是报国无门,流露出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2)①《登岳阳楼》一诗中,“吴楚”一联为所望之景,岳阳楼的壮观、洞庭湖的浩荡得到强化,从而反衬出老病之人的孤独、渺小,引发诗人面对雄奇的胜景和壮阔的时代却无所作为的伤感情绪(或:忧国忧民的伤感情绪)。
②《登楼》一诗中,“锦江”一联为所望之景,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表现季节变换和人世沧桑。
面对花开似锦的春色,却又生活在万方多难的现实中,从而引发作者伤心又无奈的感怀。
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附赏析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阅读练习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4.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
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5.赏析颔联。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9.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10.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2分)1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6、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登岳阳楼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登岳阳楼》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登岳阳楼》诗词阅读原文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诗词阅读题目小题1:概括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小题2:颔联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概括。
(2分)《登岳阳楼》诗词阅读答案小题1:表达了诗人思念亲友、伤世忧时之情。
(意思对即可)小题1:描写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雄浑壮阔的景象。
小题1:根据此诗的背景——诗人此时处在安史之乱后妻离子散四处漂泊的多病晚年,再结合诗句内容可得出答案。
小题2:根据诗歌三、四句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登岳阳楼》诗词鉴赏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高兴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阅读下而诗歌,完成下而小题。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①,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指战事起于西北地区,当时叶蕃正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1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__ 诗。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扎首联以今昔对比,表现了诗人夙愿得以实现的满怀喜悦。
B.颔联以"圻”"浮”二字,凸显岀洞庭湖水的无比壮阔。
C.尾联“凭轩”与首联“今上”呼应,体现诗歌结构严谨。
D.全诗记叙描写抒情融为一体,语言质朴,意境雄浑深远。
13.结合颈联、尾联,槪括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1.律诗(五律、五言律)或近体诗12. A13.诗歌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年迈体衰的感伤、以及对国家多难的担忧之情。
【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的能力。
具体考査的是古诗词的体裁,古代诗歌体裁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 “引” “曲”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英中六律较少见。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绝句是从律诗中截取而来, 也称截(绝)句。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律诗(五律、五言律)或近体诗。
(12题详解】本题考査对古诗词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
设题角度主要有诗句内容或大意的考査,以及主旨思想的探究、结构思路、写作特色等等。
做题时对每一个选项力求仔细分析深入理解并与原文全而对照,耐心细致地找出问题,不能直接确左答案时可以借助排除法。
A项,“表现了诗人夙愿得以实现的满怀喜悦”错误。
《登岳阳楼》的全诗及赏析《登岳阳楼》的全诗及赏析【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
【意思】戚朋友没有一封书信,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泊。
字:指书信。
【鉴赏1】亲朋之间,连书信也完全断绝,不通消息。
迟暮之年,却疾病缠身,孤舟一叶,飘零无依。
短短十字,刻画出诗人晚年漂泊辗转,孤独寂寞的凄凉处境。
诗人登上岳阳楼,眼前是极其壮阔之景。
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写出的是极其悲伤的内心感触:年老体衰,仍要漂泊流浪,无依无靠,身边无一知己好友可以诉说苦闷。
壮景悲情,极大反差,表现出诗人广阔的胸怀与现实悲惨境遇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鉴赏2】亲戚朋友都不通音讯了,年老多病寄居在一条小船上。
写出了诗人因战乱而飘泊异乡的贫困孤独情况。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五律限于字句,虽有才气,无从施展,极纵变化之能,仍不许溢于绳墨之外。
如工部之《岳阳楼》第五句‘亲朋无一字’,与上下文全不相连。
然人于异乡登临,每有此种情怀。
下接‘老病有孤舟’,倘无‘舟’ 字,则去题远矣。
‘戎马关山北’,所以‘亲朋无一字’ 也。
以此句醒隔句‘凭轩涕泗流’。
亲朋音乖,戎马阻绝,所以‘涕泗流’。
‘凭轩’ 者,楼之轩也。
以工部之才为律诗,其细针密线有如此,他可类推。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年老有病,杳无亲友音信,孤独飘零。
[例]晚年的苔菲,真所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个女儿远在异地他乡:好友帕·季克斯托恩身罹重病。
……临终那年,她僻处巴黎一隅,孤独一人,身患疾病。
(张冰《心远地自偏》)【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岳阳楼: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楼。
②吴楚:指吴地(今江浙一带)、楚地(今两湖、江西等地)。
吴地在洞庭湖东,楚地在洞庭湖南。
坼(che):分裂,分界之意。
乾坤:指天地、日、月。
《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全诗赏析及诗意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
"《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品简介】《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此诗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注解】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①,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指战事起于西北地区,当时吐蕃正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11.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以今昔对比,表现了诗人夙愿得以实现的满怀喜悦。
B. 颔联以“坼”“浮”二字,凸显出洞庭湖水的无比壮阔。
C. 尾联“凭轩”与首联“今上”呼应,体现诗歌结构严谨。
D. 全诗记叙描写抒情融为一体,语言质朴,意境雄浑深远。
13. 结合颈联、尾联,概括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1. 律诗(五律、五言律)或近体诗12. A
13. 诗歌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年迈体衰的感伤、以及对国家多难的担忧之情。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的能力。
具体考查的是古诗词的体裁,古代诗歌体裁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 “歌行” “引” “曲”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绝句是从律诗中截取而来,也称截(绝)句。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律诗(五律、五言律)或近体诗。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
设题角度主要有诗句内容或大意的考查,以及主旨思想的探究、结构思路、写作特色等等。
做题时对每一个选项力求仔细分析深入理解并与原文全面对照,耐心细致地找出问题,不能直接确定答案时可以借助排除法。
A项,“表现了诗人夙愿得以实现的满怀喜悦”错误。
首联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暗含作者的忧伤感慨。
看似写登楼之快,实则写忧思之重。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
这类题的设问方式:(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思路解析: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答题步骤:(1)回答塑造的形象;(2)回答作者的情感;(3)回答作品的思想意义。
题干为:结合颈联、尾联,概括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根据以上分析综合为:孤独寂寞之情,思乡念亲之情,壮志难酬忧国忧民之情,年岁老迈身体多病的伤感之情。
【点睛】分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内容充实,关注社会民生。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忧国忧民,情感深厚、浓郁。
杜甫的是个情真意切,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思,让人难以挥去,真挚感人。
3.语言凝练苍劲、通俗质朴,刚健有力。
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他十分注意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
现力。
他的诗歌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
4.章法曲折多变,开合跌宕。
以《登高》一诗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