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90426205829)
- 格式:docx
- 大小:75.81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 双衔接" ,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掌握常用软件 / 工体验信息活动形成勇于质疑的问题意动机具的应用技能信息意识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 +提升初步具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备一技之长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趣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版)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初中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一个修订版的标准。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修订版的课程标准将有助于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全面发展。
2. 目标和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素养:2.1 理论知识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以及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本原则。
2.2 实践技能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工具,能够进行简单的编程和网页设计等实践活动。
2.3 信息素养学生应该具备正确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了解信息社会的特点和挑战,能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3. 教学内容和方法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和研究需求,信息技术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3.1 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本知识- 操作系统和网络基本概念- 机器语言和高级编程语言基础- 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基础- 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基础3.2 实践技能- 常见办公软件的使用(如文字处理、表格制作、演示文稿等)- 互联网工具和资源的使用(如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在线协作平台等)- 简单的编程和网页设计活动- 数字媒体的创作和编辑3.3 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获取和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信息利用和共享的道德和法律要求- 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操作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4. 评价和考核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和考核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技能水平和信息素养水平。
评价方法可包括课堂测验、实践任务、小组项目和综合考试等形式。
5. 实施与改进为确保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和不断改进,教育机构和教师应建立及时反馈和评估机制,注重教学资源的更新和创新,以及与相关行业和社会的合作交流,促进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指对初中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和规范,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初中生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包括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络资源的查找和利用等。
这些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帮助。
其次,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编程思维和程序设计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编程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
因此,初中生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会基本的编程思维和程序设计能力,包括算法的设计、程序的编写和调试等。
这些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因此,初中生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数据处理、信息检索、多媒体制作等。
这些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安全和伦理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信息安全和网络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初中生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会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保护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遵守网络伦理规范,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这些能力不仅可以保护学生自身的利益,也可以促进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编程思维和程序设计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安全和伦理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
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1.2 课程重点内容1.3 课程难点内容1.4 课程教学方法2、课程知识体系2.1 计算机硬件知识2.1.1 计算机组成原理2.1.2 输入输出设备2.1.3 存储设备2.1.4 主板和处理器2.2 计算机软件知识2.2.1 操作系统2.2.2 办公软件2.2.3 图像处理软件2.2.4 网络安全软件2.3 计算机网络知识2.3.1 网络基本概念2.3.2 网络协议2.3.3 网络拓扑结构2.3.4 网络安全3、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3.1 知识目标3.2 能力目标3.3 道德与法律意识目标3.4 动手实践目标4、教学内容与重难点4.1 计算机硬件知识教学内容4.1.1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内容4.1.2 输入输出设备教学内容4.1.3 存储设备教学内容4.1.4 主板和处理器教学内容4.2 计算机软件知识教学内容4.2.1 操作系统教学内容4.2.2 办公软件教学内容4.2.3 图像处理软件教学内容4.2.4 网络安全软件教学内容4.3 计算机网络知识教学内容4.3.1 网络基本概念教学内容4.3.2 网络协议教学内容4.3.3 网络拓扑结构教学内容4.3.4 网络安全教学内容4.4 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总结5、教学方法与手段5.1 教学方法5.2 教学手段6、考核评价标准6.1 知识考核标准6.2 能力考核标准6.3 道德与法律意识考核标准6.4 动手实践考核标准6.5 评价方式附件:1、课程教材推荐清单2、课程相关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指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中创作的独创性作品所享有的法律权益。
2、隐私权:指个人不愿被他人干涉或了解自己私生活和家庭的特定领域的权利。
3、网络安全:指在网络技术环境中保护网络及其相关设施、系统、数据信息等不受非法侵害的状态或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1.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
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识;进一步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2.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
3.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初步认、识互联的概念及与单机的区别。
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网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比较不同指标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要求,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
3.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其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搜索、设置安全和共享等)。
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
三、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2.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的异同点。
2024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1. 引言本课程标准旨在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所有初级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提高信息处理、分析和创新的能力;-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和保护个人信息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伦理道德和行为惯;- 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3. 课程内容3.1 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 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2 信息技术应用- 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处理;- 网页设计与制作;-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编程基础;- 信息搜索和整理。
3.3 信息技术与生活-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研究和工作中的应用;- 信息安全意识和个人信息保护;- 信息技术伦理道德;- 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
3.4 信息技术创新- 创新思维和方法;- 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 信息技术项目的策划和实施。
4. 教学方法与评价4.1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任务驱动;- 小组合作;- 项目式研究;- 情境教学。
4.2 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作品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反思和评价。
5. 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设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上机实践时间,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设备;- 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研究渠道;- 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6. 实施建议-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实践与创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七年级信息技术新课标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硬件组成和软件分类,包括但不限于CPU、内存、硬盘、操作系统等基本概念。
2. 操作系统的使用:学习如何使用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OS或Linux,掌握文件管理、系统设置和基本的网络配置。
3. 办公软件应用: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 Excel)和演示文稿软件(如Microsoft PowerPoint),进行文档编辑、数据分析和信息展示。
4. 网络基础与安全:了解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学习如何安全地浏览网页、使用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同时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如密码保护、防止网络诈骗等。
5. 信息道德与法律:教育学生了解信息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包括版权法、隐私权和知识产权等,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6. 编程基础:通过学习简单的编程语言(如Scratch或Python),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7. 多媒体技术:学习如何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图像、音频和视频的编辑与创作,理解多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8. 信息检索与评估:掌握使用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信息的技能,学会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9. 项目实践: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项目,如制作电子杂志、设计网站或开发简单的应用程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0. 创新思维与技术应用: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的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和实践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备一技之长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原则(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毕。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旳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旳新规定而设立旳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旳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重要目旳,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性旳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旳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规定旳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旳、学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旳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旳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旳有效实行可以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终身学习旳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旳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旳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旳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旳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旳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旳课程目旳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旳爱好,养成—巩固良好旳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旳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解决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多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旳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解决、体现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旳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旳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运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解决工具解决信息旳一般过程;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积极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旳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立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旳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旳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毕应用软件旳学习;初中旳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有关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旳内容及目旳规定旳衔接,参照下表:爱好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爱好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旳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敢于质疑旳问题意识敢于尝试旳创新精神↓↓↓↓↓初中巩固爱好发现特长拓展+提高初步具有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善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爱好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旳设计、制作、发明二、以爱好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旳设立内容。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备一技之长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2024版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前言1.1 课程性质信息技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能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3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2.1 必修内容- 信息与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操作与运用- 网络与通信- 数字媒体及其应用2.2 选修内容- 程序设计基础- 数据库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 数字媒体创作三、课程实施3.1 教学建议- 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创新。
-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提倡分层教学。
3.2 评价建议-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
-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3.3 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设备等。
- 开发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课件、案例等教学资源。
3.4 教学建议-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推进跨学科教学。
- 注重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
四、附录4.1 课程标准编制说明- 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我国教育政策、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和初中生发展需求。
- 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
4.2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领导,确保课程标准的实施。
- 建议学校合理安排课程设置,确保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高级】更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共39页)1. 引言1.1 更新背景为了适应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进一步推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1.2 更新目标本次课程标准更新旨在:- 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强化学生的信息伦理观念和信息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促进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2.2 过程与方法- 培养信息检索、分析、加工和创造的能力;- 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协作、交流和表达;- 掌握信息技术安全使用和伦理道德。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强化信息伦理观念,自觉遵守信息法律法规;-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课程内容3.1 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知识;- 网络通信原理和互联网应用;- 数字媒体的基本处理技术。
3.2 信息技术应用- 文字处理和表格制作;- 演示文稿和动画制作;- 信息检索和数据处理。
3.3 信息技术与生活- 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 信息技术在和生活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4 信息技术与创新- 程序设计基础;- 算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新性信息技术应用实践。
4. 课程实施与评价4.1 教学建议- 结合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 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创新思维。
4.2 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终结性评价:对学生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自评与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团队评价能力。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 双衔接" ,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掌握常用软件 / 工体验信息活动形成勇于质疑的问题意动机具的应用技能信息意识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 +提升初步具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备一技之长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趣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 " 玩中学 " 做中学 " 。
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
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五、“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
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这是必修内容。
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小学的选修包括机器人教学和 LOGO 语言。
中学的选修内容有机器人教学和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一、理解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1.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
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识;进一步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2.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
3.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初步认识互联的概念及与单机的区别。
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间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比较不同指标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要求,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
3.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其相关步骤和命令( 例如 : 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搜索、设置安全和共享等 ) 。
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
三、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2.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的异同点。
3.能利用 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辅助学习。
学会判断不良信息、主动抵触不友好网络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学会管理电子邮箱和反垃圾邮件的管理的方法,学会在 BBS、 QQ、 MSN等工具上判断并主动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
四、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
1.欣赏分析动画作品,比较动画与其他信息表达方式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动画在信息表达方面的独特性。
2.通过剖析作品,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熟悉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
3.学会使用一种常用的动画制作工具,设计、制作动画,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动态过程。
五、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根据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输入或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成表。
2.根据需要,学会用电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数等功能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处理。
3.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和发现规律。
4.学会使用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直观地呈现统计结果和研究结论,增强研究结论和结果的说服力。
六、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
1.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信息表达的需要,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选择适合的素材和住处表现形式,并对制作过程进行规划。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结合考虑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不同媒体形式素材的优缺点和适用性,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形成组合方案;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采集必要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综合运用合适的软件和工具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
4.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各类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
5.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6.能通过讨论形成多媒体作品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多媒体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并对作品进行有效的优化以增强在现力;能比较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脑作品与传统作品制作过程的异同。
7.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 . 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技术创新意识,养成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七、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1.结合自己使用网站的经验,比较网站与其他多媒体作品在信息表达与发布方面的异同,比较网站和网页的关系,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
2.学会根据学习或社会交往的需要,设计学习支持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的内容栏目和必要的交互功能。
学会使用合适的网站制作工具制作网站,尝试使用常用网站制作技巧支持课程学习、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会交往。
八、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该部分内容为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