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范仲淹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7
苏幕遮范仲淹
教学目标:1、了解范仲淹的基本情况。
2、学习并背诵《苏幕遮》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词,从语言方面品评该词的妙处。
教学难点:领会词人在诗词中抒发的委婉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名言?或由典故导入。(范
仲淹)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词《苏幕遮》。
2、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3、写作背景:
他当时被朝廷委派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的
防务前线,当秋寒肃杀之际,将士们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于是就有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千古绝唱。
4、典故:划粥割齑( huàzhōu gējī)
——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外食非常的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
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大伤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说:“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好医生为人治病民宰相治理国家。”这种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周围的人非常敬佩。后来,范仲淹当了参知政事翩(宰相)提出许多利民富国的措施,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志向,成为一代名人。
二、整体把握:
1、学生初读全词。
2、结合注释再读;
3、朗读(读准字音)——演读(读出感情)——齐读(读出气势)
4、整体感知(学生对照注释,了解大意,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请学生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这首词描绘了秋天寥廓苍茫、零落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离别情绪。
乡愁永远是诗人笔下不老的主题,远离故乡和亲人就会带来绵延不尽的思念,异地生活的不适,风俗习惯的差异,旅途的艰难困苦,都为诗人思乡的情绪提供了最好的酵母和发酵的环境。即使如范仲淹这样宣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在羁旅途中也难免会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三、具体赏析:
上篇写景,下片写情,这是词的一般结构模式。当然,在文艺作品中,情与景是不可能截然分割的,所以才有“情景交融”、“情因景见”、“景中带情”,甚至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话,范仲淹就是容情入境的高手。
1、赏析“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所写之景。
(1)问: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好在哪?
找出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1: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烟----翠
“碧云天,黄叶地”一句: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一“天”一“地”,一“碧”一“黄”,“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总括秋色,展现了天地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开阔之状。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连接下句,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特点2:写景角度的变化:“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俯仰生姿,展现了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一句,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意境开阔。
(2)“秋色”一词结合上文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连波”?
“碧云天”“黄叶地”。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2、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
(1)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山
•水画面:夕阳西垂想起
•斜阳芳草萋萋家
•芳草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