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精)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善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失业率显著上升、贫困人口增加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仍然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入手,继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进行阐述,并回顾了我国五千年华夏文明中的民生问题,分析其无法彻底解决的根由,并依此提出几点改善民生的建议。

【关键词】改善民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最为基本的民生问题——温饱已经得以解决,党和全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民生目标而努力奋斗。然而,什么是小康社会?有专家学者曾指出,小康社会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过渡发展阶段。既然处于过渡阶段,势必会产生过渡时期特有的民生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及改善这一时期的民生问题,是我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存在的民生问题,首先就要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所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继而针对这些问题,果断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和改善[1]。就目前的中国社会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民生问题,这些民生问题集中的外在表现,无非是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以及就业难等社会难题。

第一个就是收入分配问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2]。虽然,政府已采取调整税收等一系列相关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依然阻止不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势头[3]。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直接关系到住房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

第二是我们的教育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乱收费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痼疾。总体上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政策差异。一些地方

和学校出现的违反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擅自出台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同时也包括一些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向学校或通过学校向学生的摊派和搭车收费。这个问题的集中体现,衍生出所谓的上学难的问题。

第三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和医疗费用高,药品居高不下。虽然现在农村大多数人都买了医疗保险,但在报销的时候往往遇到不少麻烦。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困扰着大家,让人们小病拖下去,大病医不起,亦即人们常说的看病难问题。

第四是就业指标、社会保障问题和劳动者工作环境的问题,比如劳动者的生命保障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特别是在过渡阶段。

第五是安全生产的问题。安全生产问题是屡禁不止的难题,比如说矿难、瓦斯爆炸、食品安全问题。就近几年而言,我们国家非常重视食品安全。

第六是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就目前我们国家而言能源资源存在的问题是使用效率低,节约意识不强。就最近的电荒、煤荒、油荒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在资源能源的利用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以上六个方面的民生问题。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这里不一而足。

纵观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民生问题始终是关系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命运的根本问题。不同历史时期,民生问题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解决方式及程度也不尽相同。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由于生产力极低,民生问题无非是保障生命安全、共同劳动以保证食物共享,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这种“大同”局面不复存在。

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和生产生活资料,是被奴隶主阶级奴役和剥削的工具。此时的民生问题表现为,奴隶阶级要求获取一定的人身自由和生产生活资料。在奴隶没有生产资料这个大前提下,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实属无稽之谈。

封建社会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少量生产资料,民生就是解决减租和农民吃

饭的问题。其间,也出现过统治者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现象,诸如汉高祖的“休养生息”、光武帝的“光武中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王安石变法、明清“一条鞭法”、“地丁银”、“摊丁入亩”等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和谐。但封建盛世和农民起义都无法改变封建制度的本质,也就无法彻底解决民生问题。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矛盾没有解决,又增加了西方列强、资本主义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民生问题更加严峻,广大人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和改变生活环境。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反对贫富不均,力图解决中国几千来遗留的民生问题。由于他们严重脱离群众,彻底解决民生的理想再次破灭[4]。

中国的民生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应该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真正解决了当时民生问题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农民的土地问题,继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建国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失误,极大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解决民生问题的步伐大大加快:“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要求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十七大则把民生问题和社会建设提到相当的高度,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再次具体而明确的指出了全面小康的民生目标。

刚刚召开的十八大,在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中,与“民”字相关的词汇频繁闪现,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极为重视。

从民生问题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大力改善民生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改善民生有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同时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公正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共享,二是为每个人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而民生这个问题的改善与这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因为改善了民生才能共享,也只有改善了民生才能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基本的平台。

其次,是有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对发展经济的意义很大,甚至无可替代。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直接拉动力无非来自三个方面:外贸拉动、投资拉动和内需拉动[6]。在这三个经济动力当中,内需拉动最重要,它的份量占这三大动力总合的70%以上,而民生问题和内需拉动直接相关。故而民生问题的改善,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是否具有一种可持续的推动力。

再者,改善民生是确保国家社会的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但只要把问题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就可以确保这个社会的安全运行[7]。如果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得不到改善,就会引发大面积的、种类繁多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大局。

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是一项繁杂而庞大的工程,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和前提。近年来,我党和政府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8]。解决问题的对策很多,这里简单谈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推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