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的治疗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17.44 KB
- 文档页数:4
脾肾阳虚中医治疗文章目录*一、脾肾阳虚中医治疗*二、脾肾阳虚的人忌食食物*三、脾肾阳虚患者日常的注意事项脾肾阳虚中医治疗1、脾肾阳虚中医治疗1.1、内服方药:真武汤加味茯苓15克、白术10克、炮附子、白芍、怀牛膝、巴戟天、泽泻各10克、车前子15克。
本方宜于阳气虚衰而水邪停聚者。
以上方药,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1.2、外敷药物:甘遂末30克、面粉60克,以水调匀作饼,取冰片1克放于饼上,贴敷于中极穴,冷敷、热敷交替进行30分钟。
1.3、灌肠疗法:锡类散、云南白药、生肌散各1克,溶于100毫升的温水之中,保留灌肠,每日1次,适于久痢不愈者。
2、脾肾阳虚病因2.1、脾肾久病,耗气伤阳肾主水液,也须和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相配合,才能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因此,脾肾两脏相互依赖,以保证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代谢功能的正常进行。
若脾肾久病,耗气伤阳,以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则最终导致脾肾阳气俱虚。
2.2、年龄增长、久病伤身脾肾阳虚证的病因较为复杂,如年老体弱,劳倦内伤,久病不愈等均可引起本证。
根据病情发展变化的不同情况,有由脾及肾与由肾及脾之分。
2.3、久泻久痢,损伤肾阳,脾肾两伤由脾及肾者,多为脾胃本弱,或为饮食所伤,或忧思伤脾,或寒湿困脾,或因泄泻、痢疾、水肿等病日久迁延不愈致脾阳虚衰。
2.4、水邪久踞,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由肾及脾者,或因先天禀赋不足,肾阳素亏,或后天调养失慎,房劳伤肾,或久病耗伤肾阳,而肾阳先虚,则脾阳失于温煦;或肾水泛滥,使脾阳受伤。
日久则形成脾肾阳虚证。
3、脾肾阳虚食疗方3.1、淫羊藿(仙灵脾)茯苓炖鹌鹑配方淫羊藿30克、茯苓30克、鹌鹑1只制法宰杀鹌鹑去毛,除去内脏,洗净后切块,与药材共同放入炖盅内,隔水炖3小时,调味,吃肉饮汤。
功效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胃脾肺经,有利水去湿宁心安神,补脾胃作用,鹌鹑性味甘平,可补中益气。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脾虚怎么调理 14款食疗方治疗脾虚
导语:脾胃在人的身体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人体内所有食物的吸收、营养的生成都靠它。
如果脾胃出现问题,对人的生活会造成不小的麻烦。
今天我们就来
脾胃在人的身体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人体内所有食物的吸收、营养的生成都靠它。
如果脾胃出现问题,对人的生活会造成不小的麻烦。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用那些方法能够治疗脾虚吧。
脾虚怎么调理
辨证施食
脾胃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的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
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若气机阻滞的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
一、脾气虚
【临床表现】
主症: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大便稀溏。
副症:面色萎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肌肉消瘦或四肢浮肿。
舌脉:舌淡嫩或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药膳】参苓粥
组成:人参(或党参),白茯苓,生姜,粳米。
方法:先将人参(或党参)、生姜切为薄片,把茯苓捣碎,浸泡半小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国医泰斗治脾肾阳虚医案一、脾肾阳虚的理论基础1. 中医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以滋养全身。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液代谢,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有着根本的作用。
- 脾肾阳虚是指脾肾阳气亏虚,虚寒内生,温化无权,运化失职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病因多为久病耗气伤阳、久泻久痢、水邪久踞等,导致脾肾阳气不断损耗。
2.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方面: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腹痛,尤其是在进食生冷食物后加重,大便溏薄,甚至完谷不化,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是因为脾阳虚衰,运化失常,不能正常消化食物。
- 生殖泌尿系统方面:男子可能有阳痿、早泄,女子可能出现宫寒不孕等。
肾主生殖,肾阳虚则生殖功能减退。
同时,还可能伴有腰膝酸软冷痛,夜尿频多,小便清长等症状,这是由于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腰膝和膀胱气化失常所致。
- 全身症状: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㿠白或黧黑,神疲乏力等。
阳虚则寒,阳气不能温煦肢体和面部,同时身体机能衰退,出现神疲乏力等表现。
二、国医泰斗医案举例1. 医案一- 患者情况- 患者张某,男,45岁。
自述近年来腰膝酸软,畏寒怕冷明显,腹部胀满,进食后尤甚,大便稀溏,每日3 - 4次,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 辨证论治- 国医泰斗诊断为脾肾阳虚证。
认为患者久病体虚,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导致脾阳亦虚。
治以温补脾肾之阳。
- 方剂选用附子理中汤合右归丸加减。
药用附子(先煎)10g、干姜10g、党参15g、白术15g、炙甘草6g、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鹿角胶(烊化)10g、杜仲10g。
- 方解:附子理中汤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脾,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共奏温中健脾之功;右归丸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等药补肾填精,温补肾阳。
两方合用,脾肾双补,使阳气得复。
- 治疗效果:患者服用上方14剂后,腹胀减轻,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日1 - 2次,畏寒怕冷症状有所缓解。
中医如何从阴阳平衡角度治疗脾胃虚弱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阴阳平衡是维系人体健康的关键所在。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其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人体的整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脾胃虚弱时,从阴阳平衡的角度进行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脾胃虚弱,在中医看来,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乏力、消瘦等症状。
从阴阳平衡的角度分析,脾胃的阴阳失调可能是导致这些症状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脾胃的阴阳属性。
脾属阴,主运化,升清;胃属阳,主受纳,降浊。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当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也就是脾阴不足时,就无法有效地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从而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同时,脾阴不足还可能导致水湿内停,出现腹胀、腹泻等问题。
胃主受纳,胃阳充足时,才能腐熟水谷。
若胃阳虚弱,就会出现胃脘冷痛、喜温喜按、消化不良等症状。
胃阴则起到滋润胃腑、濡养胃黏膜的作用。
胃阴不足时,容易出现胃脘灼热、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表现。
那么,中医如何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治疗脾胃虚弱呢?对于脾阴不足的情况,治疗时通常会采用滋阴健脾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山药、莲子、芡实、麦冬等。
这些药物能够滋养脾阴,恢复脾的运化功能。
同时,还会注重饮食调理,建议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等。
而对于脾阳虚弱的患者,治疗则以温阳健脾为主。
常用的药物有干姜、附子、白术等。
在饮食上,可适当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核桃等,以助脾阳的恢复。
对于胃阴不足的情况,治疗会以滋阴益胃为原则。
常用的中药有沙参、玉竹、石斛等。
在饮食方面,推荐食用一些清淡、滋润的食物,如绿豆汤、莲藕汤等。
胃阳虚弱时,治疗重点在于温胃散寒。
常用的药物如吴茱萸、肉桂等。
饮食上要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以防损伤胃阳。
除了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中医还强调情志对脾胃的影响。
长期的情志不畅,如忧虑、愤怒等,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功能。
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看,情志过激会打乱人体的阴阳平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脾胃虚寒湿气重有哪些治疗方法呢
导语:脾胃虚寒这个词是为中医是指的我们的肾脏虚弱了,阳气不足了,而造成出现脾胃虚寒的表现,脾胃虚寒湿气重的现象,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平日
脾胃虚寒这个词是为中医是指的我们的肾脏虚弱了,阳气不足了,而造成出现脾胃虚寒的表现,脾胃虚寒湿气重的现象,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平日的饮食,过于生冷加上疲劳过度,压力过大时不注意,不吃早饭的原因而造成的,一般那么对于这样的疾病,我们通常又该如何治疗呢!
脾胃虚寒,为中医名词术语。
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亦有认为单指脾阳虚),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脾阳虚证可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胃阳虚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胃阳虚证以胃失和降症状及阳虚证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虚证则以脾虚失运见症和虚寒证表现为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采用温中健脾,代表方剂为理中汤。
但在中医不少书籍中,人们常常将小建中汤证、理中汤证、香砂六君子汤证、香砂养胃丸证统称为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证。
这四个方证虽然相似,均表现胃痛喜温喜按,或饥时痛甚、得食暂缓。
不思饮食,乏力、苔薄白、脉虚等共。
浅谈附子补阳汤治疗脾肾阳虚证摘要:根据脾具有运化、升清,肾具有藏精?主水液的生理功能;脾与肾有后天和先天的关系;脾阳虚、肾阳虚的发病机理和它们各自临床症状;脾肾阳虚所导致的腰冷酸痛,畏寒肢冷,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不利,或完谷不化,肢倦乏力,内脏下垂、脱肛或阳痿、清精、早泄、苔白不渴、脉沉等临床症状;以及附子补阳汤的组方,主治病症和合理配伍应用,揭示附子补阳汤是治疗脾、肾阳虚证的主要方药。
关键词:附子补阳汤;治疗;脾肾阳虚症【中图分类号】r259.8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080-011脾肾阳虚的病机及常见症状1.1脾阳虚: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主统血。
脾的运化功能是以脾的阳气为主,故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也主要是由于脾的阳气虚损,失于升,失于运化所致。
脾的阳气失调,多为脾的阳气虚损,健运无权,气血生化无源或为水湿内生,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脾之阳气不足,升举无力,中气下陷,而致内陷下脱。
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
脾气虚损,即中气不足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因禀赋素虚,或之病耗伤,或劳倦过度损伤所致。
脾阳虚衰,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
脾阳虚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冷谷,五更泄泻等虚寒征象。
脾阳虚,则温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或水冷肌腠为肿。
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又易于感受外湿,内外合邪。
交阻中焦,形成虚实挟杂之证。
故脾阳虚常见症状:腹满作胀或疼痛、食少、便溏、肢倦乏力、内脏下垂、脱肛等。
1.2肾阳虚:肾为“先天之本”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和主水液。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必然会影响此功能。
肾阳即真阳;又称元阳,亦即命门之火。
肾阳不足,实际上是命门火衰。
多由心脾阳虚及肾,损耗肾阳所致。
阳虚则阴寒内生,因而有明显的寒象。
主要表现在生殖机能的减退或水液代谢机能的减退,即见阳痿、精冷不育或水肿等病理表现。
脾阳虚的治疗方法
脾阳虚是中医中一种脾胃功能不足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可选用温补中药,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有助于温补脾阳,提升脾胃功能。
2. 饮食调理:推荐暖补类食物,如姜、葱、蒜、肉类、杂粮等,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
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饱或过饿。
3. 生活习惯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
4. 中医调理:可选择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调理,以促进气血运行,提高脾胃功能。
5. 运动锻炼: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体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脾阳虚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脾阳虚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建议就医后,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一、概述脾阳虚衰水肿是指由于脾阳虚衰,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湿邪停滞,引起肢体浮肿、面目浮肿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病证。
脾阳虚衰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液代谢失常等。
水肿是脾阳虚衰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
治疗脾阳虚衰水肿,中医主张以健脾温阳、利水消肿为基本原则。
二、病因病机1. 病因(1)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等食物,损伤脾胃,导致脾阳虚衰。
(2)情志内伤:忧思伤脾,导致脾气虚弱。
(3)久病体虚:久病伤及脾阳,导致脾阳虚衰。
(4)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衰。
2. 病机脾阳虚衰,水液代谢失常,湿邪停滞,导致肢体浮肿、面目浮肿等症状。
脾阳虚衰,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停滞,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肢体浮肿;湿邪上泛,故见面目浮肿。
三、治疗方案1. 基本治疗原则(1)健脾温阳:温补脾阳,增强运化功能,以消除水肿。
(2)利水消肿:通利水道,消除湿邪,以减轻水肿。
(3)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
2. 具体治疗方案(1)内治法①中成药治疗:- 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健脾利水。
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
- 五苓散:健脾利湿,渗湿消肿。
适用于脾虚湿盛,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
- 理中丸:温中健脾,补气固表。
适用于脾虚湿盛,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
②汤剂治疗:- 方剂一:黄芪、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白芍、炙甘草。
适用于脾阳虚衰,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
- 方剂二:人参、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白芍、炙甘草。
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
③针灸治疗:- 取穴: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水分。
- 操作:每次选3-5穴,采用毫针刺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外治法①中药外敷:- 药物: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芍。
- 方法:将药物研成细末,用醋调匀,敷于水肿部位,每日1次。
摘要: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寿命。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脾胃调理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日常养生等方面,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并实践中医脾胃调理,以实现健康养生。
一、饮食调理1. 饮食原则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在脾胃养生中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些基本的饮食原则:(1)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
(2)饮食清淡:少食油腻、辛辣、生冷食物。
(3)五谷杂粮:主食以五谷杂粮为主,如大米、小麦、小米等。
(4)蔬菜水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5)温热食物:适量食用温热食物,如生姜、大枣、羊肉等,以温中散寒。
2. 食疗方根据不同脾胃证型,可选用以下食疗方:(1)脾胃虚弱:党参、白术、砂仁、鲫鱼汤。
(2)胃阴虚证:石斛、麦冬、山药、水鸭汤。
(3)脾阳虚证:当归、生姜、羊肉汤。
(4)湿热困脾证:藿香、佩兰、绿茶、荷叶茶。
二、中药治疗1. 中药分类中医根据脾胃证型,将中药分为以下几类:(1)健脾益气: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
(2)养阴润燥:麦冬、石斛、枸杞子、黄精等。
(3)温中散寒:干姜、肉桂、附子、吴茱萸等。
(4)清热解毒: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等。
2. 中药方剂根据脾胃证型,可选用以下中药方剂:(1)健脾益气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2)养阴润燥方: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
(3)温中散寒方:理中丸、四神丸等。
(4)清热解毒方: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汤等。
三、针灸推拿1. 针灸针灸是中医调理脾胃的重要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1)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距离膝盖骨下缘3寸。
(2)中脘:位于腹部正中线,距离肚脐上4寸。
(3)天枢:位于腹部正中线,距离肚脐左右各2寸。
2. 推拿推拿也是调理脾胃的有效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手法:(1)揉腹:用手掌或掌根轻轻揉按腹部,以促进胃肠蠕动。
(2)摩腹:用手掌或掌根在腹部做环形运动,以促进脾胃功能。
4款常见的中药⽅剂治疗脾胃虚寒! 脾虚多因饮⾷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或发⽣失⾎等症,脾胃虚寒的⼈往往容易⽣病,那么,有什么药⽅可以治脾胃虚寒呢?下⾯我们来看看治疗脾虚的⽅剂。
⽅剂⼀:参苓⽩术散 【组成】⽩扁⾖、⽩术、茯苓、⽢草、桔梗、莲⼦、⼈参、砂仁、⼭药、薏苡仁。
【功效】补脾胃,益肺⽓。
⽤于脾胃虚弱,⾷少便溏,⽓短咳嗽,肢倦乏⼒。
【症见】⼤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不化,饮⾷减少,⾷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物则⼤便次数增多,⾯⾊萎黄,神疲倦怠,⾆淡苔⽩,脉细弱。
⽅剂⼆:实脾饮 【组成】⽩术12克、厚朴6克、⽊⽠6克、⽊⾹3克、草果3克、⼤腹⼦(即槟榔)6克、茯苓15克、⼲姜6克、制附⼦6克、炙⽢草3克、⽣姜3⽚、⼤枣3枚。
【功效】温阳健脾,⾏⽓利⽔:⽤于脾阳不⾜,⽔湿内停,⽽见尿少浮肿下半⾝尤著、腹泻便溏、胸腹胀满,或⾝重肢冷。
⾆苔⽩腻⽽润,脉沉迟者。
本⽅与五苓散合⽤也可治疗慢性肾炎⽔肿、⼼脏病⽔肿或肝硬变腹⽔之轻症⽽属于脾阳虚者。
【症见】⾝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少,⾯⾊不华,神疲肢冷,⼩便短少,⾆质淡,苔⽩滑,脉沉缓。
⽅剂三:归脾汤 【组成】⽩术、⼈参、黄芪、当归、⽢草、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姜、⼤枣。
【功效】具有益⽓补⾎,健脾养⼼之功效。
主治⼼脾⽓⾎两虚证。
⼼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少,⾯⾊萎黄,⾆淡,苔薄⽩,脉细弱。
【症见】便⾎紫黯,甚则⿊⾊,或尿⾎、吐⾎、衄⾎及紫斑,神疲乏⼒,⽓短声低,⾯⽩⽆华,头晕,⾆质淡,苔薄⽩,脉细⽆⼒。
⽅剂四:⾹砂六君⼦汤 【组成】⼈参1钱,⽩术,2钱,茯苓2钱,⽢草10分,陈⽪8分,半夏1钱,砂仁8分,⽊⾹7分,加⽣姜2钱⽔煎服。
【功效】益⽓健脾,⾏⽓化痰。
脾胃⽓虚,痰阻⽓滞证。
呕吐痞闷,不思饮⾷,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虚肿满。
【症见】⽓虚痰饮,呕吐痞闷,脾胃不和,变⽣诸证者。
中医脾胃病常用调养方法现代社会中,在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影响之下,多数人都会患上脾胃虚弱症,长期来看,脾胃疾病不但会影响到消化吸收,而且还会引起免疫力的下降。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改善呢?文章主要探讨以中医角度调养脾胃病的方法。
一、导致脾胃虚弱的原因①饮食不节制:现代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吃东西不够节制,过度追求刺激,喜欢吃冰凉、辛辣的食物,严重损害了脾胃的阳气,引起胃胀腹泻,食欲减退;喜欢吃糖,会堵塞中焦的经脉,形成湿气;饮酒过多,会对脾胃造成伤害。
②饥饱失常:现在很多年轻人比较喜欢赖床,没有养成定时吃早餐的习惯。
导致胃部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而晚餐却又大量进食,甚至会过量摄入一些高油高盐的食物;此外,很多人会在有饥饿感的时候过度进食。
上述两种行为会过度损伤胃气,进而造成脾胃虚弱,引发脾胃疾病。
③忧思过度:喜欢烦恼,总是在思考,思考太多,就会消耗你的大脑。
中医学认为,“思”与“脾”同属,“思”过多,则会损伤脾性,导致脾虚。
极有可能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出血等症状。
④郁怒不舒:脾气不好、经常发脾气,不但会让身边人不高兴,而且还会伤到自己的脾胃。
如果人体长期处于肝郁的不良状态,会影响到脾胃,出现胃胀、胃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⑤缺乏运动:患有脾胃疾病的人一般在生活中表现为运动量严重不足。
我们的脾主管肌肉与四肢,缺乏运动机会,四肢活动少,肌肉也得不到锻炼,脾胃健壮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常见的脾胃病证①脾胃湿热证:脾胃湿热的患者会有明显的腹部胀闷以及恶心干呕症状。
同时伴有纳呆、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质红、苔黄腻、便溏不爽、肢体困重,小便短黄、脉濡数或滑数。
此证主要由于外感湿热之邪、患者喜食油腻辛辣食物以及过度饮酒导致的。
②寒湿困脾证:患者的症状包括:脘腹胀闷、头身困重、腹痛便溏、泛恶欲呕、口腻纳呆、口淡不渴、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
此证多是由于患者长期处于多雨、多湿的生活环境中。
或者是因为过量进食的生冷的水果,喜欢吃肥甘的食物而引起的。
中医药调理阳虚引起的脾阳虚症状中医药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身体的健康。
在中医理论中,许多病症都与身体的阴阳失衡有关。
阳虚指的是人体阳气不足,而脾阳虚是阳虚的一种表现。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如何调理阳虚引起的脾阳虚症状。
一、阳虚和脾阳虚的概念阳虚是指人体阳气不足或功能减退的状态。
阳气是人体的阳性能量,负责保暖、促进新陈代谢等功能。
当人体阳气不足时,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畏寒、腰膝酸软、精神疲倦等。
脾阳虚是指人体脾脏功能失调,脾脏是中医理论中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提供营养和能量给全身。
当脾脏功能减弱时,就会引起脾阳虚的症状,如食欲不振、腹泻、肢体乏力等。
二、中医药调理阳虚引起的脾阳虚症状方法1. 药物调理中医药中有许多可以调理脾阳虚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桂枝、肉桂等温阳药物,可以温补人体阳气。
另外,黄芪、党参等药物有助于补充脾阳,增强脾脏功能。
中医药方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配和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效果。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脾阳虚的患者应该选择温补性的食物,如温热的粥类、香菇、白萝卜等。
此外,适量摄入有助于补阳的食物,如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牛肉、羊肉等也是有益的。
3. 调节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脾阳虚的调理也很重要。
保持身体温暖,避免受冷、过度疲劳等,有助于维持体内的阳气平衡。
此外,适当的锻炼也可以增强体质和提高脾阳。
4. 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中常用的一种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温热经脉,以促进阳气的升发。
脾阳虚的患者可以选择艾灸脾脏相关的穴位,如中脘穴、足三里穴等进行艾灸疗法。
5. 注意心理调节脾阳虚的患者常常会出现疲倦、精神不振等症状,这可能会对患者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患者需要注意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促进阳气的生成和升发。
三、注意事项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不同,对于中医药调理脾阳虚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建议患者在选择中医药调理方法时,尽量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指导。
传统中医调理怎样治疗脾胃虚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人们会出现脾胃问题,从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出现食欲不振或者食欲不良的情况,从而导致体重不明原因的减轻。
脾胃功能出现问题在中医术语中又被称为脾胃虚弱。
多数人们会因脾胃虚弱而诱发身体相应的一系列的疾病发生,因此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随着中医事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传统中医调理方法治疗脾胃虚弱也被更多的患者所接受和使用,并且,此治疗方法在临床中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和成绩。
一、脾胃虚弱(一)什么是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一词主要来源于中医学的名词术语。
在中医角度,所谓的脾胃虚弱则为脾气虚、脾阳虚以及胃气虚和胃阳虚的情况,同时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主要的诱因,为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年老体衰以及大病初愈等情况,还有部分患者是因为慢性疾病所诱发出现脾胃虚弱症状。
由于以上众多的诱因会在不同时期消耗患者脾胃的气血功能,从而导致患者脾胃气血不足、亏损等症状。
致使患者脾胃功能不断减弱,以至于失去调节功能,从而使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脾胃虚弱的临床症状脾胃虚弱在临床中主要变现为患病周期时间较长,腹泻程度时轻时重,大便多成水样,色淡且无臭味,同时便中还会存在未进行消化的食物残渣。
部分患者会在进食后即刻出现腹泻的情况,同时,饮食过度者还会出现腹部胀气等情况。
脾胃虚弱者整体则表现为面色发黄,舌苔薄白以及脉象虚弱无力等情况。
当患者长期处于脾胃虚弱的情况之下,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减弱,内分泌功能出现紊乱,同时,身体的各项机能平衡会被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应疾病的发生。
二、传统中医调理如何治疗脾胃虚弱(一)药物治疗脾胃虚弱者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中药治疗,酌情用药,根据患者病情在进行适当的调整中草药的搭配。
其中对于脾胃气虚的患者,因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逆食、胃部胀痛、大便溏泻、面色发黄,因此,可使用香砂养胃丸以及参苓白术散。
脾阳虚和脾阴虚各有什么特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管是脾阳虚还是脾阴虚,都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出现血虚表现。
所以清末医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脾阳不足,水谷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也不熟。
,所以气血不足是脾阳虚和脾阴虚共同的特点,但表现又有所不一样。
脾阳不足的症状及治疗、饮食注意脾阳主要负责运化水谷,所以脾阳不足,运化水谷无力,容易生湿、生痰,腹泻拉肚子,一片虚寒的表现。
容易怕冷,尤其是腹部。
气血无所化,水湿泛滥,容易表现为皮肤泛白,或有浮肿,尤其是下眼睑明显,水湿上泛,眼睑颜色晦暗。
嘴唇颜色较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腻或者白厚。
手脚冰凉,四肢肌肉也容易浮肿,尿多,颜色清亮。
对于脾阳虚的治疗方法,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立了“补气、升阳”之法,针对脾阳不足、脾气下陷的补中益气汤或升阳除湿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也可适当的选择理中丸或者参苓白术散等,都是可以的。
不过脾阳虚往往还有脾气虚,或者脾阳虚日久容易出现肾阳虚,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佐以补气,或者温肾阳的药物一起。
平时的饮食应该注意多摄入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比如羊肉、鸡肉、南瓜、韭菜等,少吃寒凉冰冻的食物,尤其是生冷瓜果,如果水湿明显或者水肿,可以适当多吃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玉米须,慧米等,但要配伍,尤其是慧米要炒黄,以免更伤脾阳。
脾阴不足的症状及治疗、饮食注意脾阴主要是指营血,所有脾阴不足,缺乏营血,水谷也无法化生,容易虚烦,不思饮食,食后腹胀,一片虚热的表现。
面无色泽,晦暗或发黄,容易口唇干燥,唇裂脱皮,手足心烦,口干但不欲饮,虽有饥饿感,但不想吃,吃了容易腹胀、烦闷,四肢消瘦,容易便秘。
对于脾阴虚的治疗方法,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有一个治疗脾阴虚的经典方剂"麻子仁丸",主要治疗脾阴不足引起的便秘。
那么对于脾阴虚,我们应该怎么治疗呢?一般选择"甘淡药物",甘淡柔润的药物能够养阴生津,同时佐以酸的药物,能生津敛阴,再适当配伍一些能够升提的药物,比如升麻、葛根、桔梗、柴胡等,有助于脾的运化。
【民间效验方】[转载]治疗脾虚的特效偏方原文地址:治疗脾虚的特效偏方作者:--古道西风--治疗脾虚的特效偏方脾虚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
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1、脾胃气虚,不思饮食。
用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一钱、灸甘草五分、姜三片、枣一枚,加水二杯,煎至一杯,饭前温服。
此方名“四君子汤”(按:各药分量在此方中不再折扣)。
2、小儿蒸热(脾虚人瘦,不思饮食)。
用白术、白茯苓、白芍药各一两,甘草半两,加姜枣煎服。
此方名“吃力伽散”。
3、脾虚胀满(脾气不和,冷气客于中,雍塞不通)。
用白术二两、桔皮四两,共研为末,加酒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饭前服,木香汤送下。
此方名“宽中丸”。
4、脾虚泄泻。
用白术五钱、芍药一两,共研为末,加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一天服两次,冬月加肉豆蔻煨为末。
又方:用青粱米半升、神曲一合,每日煮粥食。
又方: 用黄雌鸡一保,炙过,以盐、醋涂上,煮熟吃下。
5、脾虚寒疟( 寒多热少,不思饮食) 。
用高良姜( 麻油炒) 、干姜( 炮)各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
又方: 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
又方: 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
6、脾虚下白(脾胃虚冷,停水停气,凝成白涕下出)。
用硫磺一两、炒面粉一分,共研为末,滴水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7、脾虚下痢,日夜不止。
用野鸡一只,治净,加桔皮、葱、椒等五味,作成馄饨,空心吃下。
8、脾虚滑泄。
用乌骨母鸡事例,治净,在鸡腹内装入豆蔻一两、苹果二枚( 烧存性) ,扎定,煮熟,空心吃下。
脾肾阳虚的症状中医证候名。
多由于体质虚弱而感受寒邪较重,或久病耗损脾肾之阳气,或久泻不止,损伤脾肾之阳,或其他脏腑的亏虚,累及脾肾两脏等引起。
脾虚阳气不足,多引起大肠功能失调,表现为或腹泻,或便秘。
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常出现或伴有此症。
脾肾阳虚常见于虚劳、泄泻、痢疾、水肿、鼓胀、肾风,以及西医的慢性肠胃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1病因:脾肾阳虚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1.脾肾久病,耗气伤阳。
2.久泻久痢,损伤肾阳,脾肾两伤。
3.水邪久踞,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
4.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
以上原因均可导致脾肾阳气俱伤,形成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证的病因病机多由脾、肾久病耗气伤阳,或久泄久痢,或水邪久踞,导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终则脾肾阳气俱伤而成。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肾脏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生。
脾与肾,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生、相互影响的。
《医宗必读·虚劳》:"……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两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夫脾具土德,脾安则肾愈安也。
肾兼水火,肾安则水不挟肝上泛而凌土湿,火能益土运行而化精微,故肾安则脾愈安也。
"2临床表现编辑脾肾阳虚证以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为特征。
主要临床表现有:1.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腰膝酸软,腹中冷痛。
2.久泻久痢,五更泄泻,下利清谷。
3.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甚则腹胀如鼓;或见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
4.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
5.脉沉细无力。
3辨证施治、治疗原则:温补脾肾。
代表方剂:真武汤、附子理中汤。
常用中药:附子、白芍、白术、干姜、茯苓、桂枝、党参、炙甘草等。
其他治法兹举例如下:1.桂枝防风煎汤送服肾气丸。
肾气丸是温肾助阳的主方。
方中熟地甘温补肾,山萸肉、山药补益肝脾,三药合用,补肾养肝益脾;配以附子、桂枝(或肉桂)温肾助阳;泽泻、茯苓、丹皮通泄肝脾肾三脏之浊气。
脾阳虚是怎么回事文章目录*一、脾阳虚是怎么回事*二、阳虚体质如何调理*三、脾阳虚艾灸的治疗方法脾阳虚是怎么回事1、脾阳虚是怎么回事1.1、对于出现脾阳虚的患者来说,大多是因为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
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
1.2、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脾阳虚寒症。
多由脾气虚症发展而来,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
2、脾阳虚证状有哪些2.1、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所表现的证候。
主要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
或肢体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白带多质稀。
舌质淡胖,苔白滑。
脉沉迟无力。
2.2、相似证候的辨别:脾阳虚即脾气虚加上寒象,所以不难与脾气虚鉴别。
但脾阳虚有许多兼证,如可出现腹泻,或水肿,或白带清稀。
这里均要排除邪实存在才能成立脾阳虚的诊断。
这里的邪实主要指湿。
3、身体脾阳虚食疗方3.1、羊肉羹煮熟的瘦羊肉80克,用刀背砍成泥状,置碗中,注入60毫升羊肉汤,放少许鲜姜汁、蒜泥、料酒、味精、盐、淀粉,拌匀后置笼上蒸45分钟,热食。
3.2、尖椒鸡丁尖辣椒100克,掰成拇指甲大小;鸡胸脯肉60克,切成丁块,以料酒、盐、鲜姜汁、蒜泥煨好后,入油锅过至九成熟捞起,然后以油锅旺火爆炒尖椒至七成熟,放入鸡丁,炒熟后置盘中,以鸡汤加入适量盐、味精勾欠,浇汁于鸡丁、尖椒上即可,热食。
3.3、核桃仁粥(宜于阳虚便秘)核桃仁30克,研成膏状,注入50毫升热水拌匀滤汁;籼米50克煮粥,米熟烂后将核桃汁加入再煮,待无核桃生油气后即可,热食。
3.4、糯米粥(宜于阳虚泄泻):糯米50克,狗肉汤250毫升,文火炖煮成稀糊状,加适量胡椒、味精即可,热食。
阳虚体质如何调理1、首先,尽量避免生冷食物,尤其是冰镇饮料、冰激凌等。
特别是女性月经期间忌食冰冷,这一点必须遵守。
2、其次,阳虚者要避风寒,夏日尤其要注意,少开空调,睡觉时肚子上要盖被子。
了解脾胃气虚的症状和中医治疗方法脾胃气虚,乃中医之常见证候,涉及消化、疲倦、面色等多方面的症状表现。
此病状虽常见,却不可小觑,因其背后蕴含了中医对于人体气血、脏腑功能的深刻洞察。
为帮助大家深入了解脾胃气虚及其治疗方法,我们特别推出此篇科普文章,从基本概念到症状剖析,再到中医治疗的详细解读,以期能为受此病困扰的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医的世界,探寻脾胃气虚的奥秘与治疗之道。
一、脾胃气虚的基本概念脾胃气虚是指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候,涉及消化、气血、阴阳等多个方面的失调。
它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不足,无法正常运化水谷,进而影响到全身的生理活动。
脾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系统,它们协同工作,将食物消化并吸收其营养物质。
当脾胃功能虚弱时,食物的消化过程会受到影响,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此外,脾胃气虚还会影响到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气血不足会导致面色萎黄、四肢乏力、头晕眼花等一系列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与阴阳五行也有密切的关系。
脾胃气虚可能导致脾阳虚、胃阴虚等进一步的证候,进而引起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复杂的病症表现。
因此,脾胃气虚的治疗不仅需要调理脾胃功能,还需兼顾气血阴阳的平衡。
脾胃气虚是一种涉及消化、气血、阴阳等多个方面的证候。
了解其基本概念及对全身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种病症,为治疗提供依据。
二、脾胃气虚的症状表现脾胃气虚的症状表现涵盖了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医对人体整体观念的关注。
以下将详细阐述脾胃气虚的典型症状:1.消化不良:脾胃气虚导致的主要症状之一是消化不良。
患者可能感到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胃脘部有胀满感,餐后尤为明显。
此外,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对食物的兴趣降低。
2.腹泻或便秘:脾胃气虚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导致腹泻或便秘。
腹泻时,粪便可能稀溏,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便秘时,粪便可能干燥,排出困难。
3.面色萎黄:脾胃气虚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气血不足可能导致面色萎黄,皮肤失去光泽,显得干燥无华。
改善脾胃虚寒的8个有效法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不能伤了。
伤了调理起来就会比较慢,而且很不容易。
关于日常脾胃调理的一些方法,分享如下,供大家参考。
方法其一、揉带脉。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
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
当然你要是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
顺便再说一下,此法对便秘的治疗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其二、爬山。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谷气通于脾”。
请列位看官注意,在繁体字中,山谷的谷写作“谷”,而谷物的谷写作“毂”,二者不可混同!唐代医家王冰对此的解释是“谷空虚,脾受纳故”。
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爬山不仅能锻炼筋骨,让人汗水淋漓------这也是排除体内水湿的良法,同时还能让人的脾通天地之气,山谷之气。
这就是我们的古人所说的微言大义,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极其深刻的哲理,暗合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之思想!其三、踮足功。
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经络通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
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
你可以踮着脚尖走路,你也可以试试踮着脚尖站个十来分钟,记住在踮脚尖时要尽可能地把脚踮得高一点,这样效果才会好!其四、推腹法。
大部分的慢性病都通过此法来解决。
人体内的三浊(废水、废气、大便)都可通过此法来排除,而此三浊正是导致人生病的罪魁祸首。
所以古人常说“大道至简”,道理想通了,解决问题就容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千千万万,但那就是所谓的“术”的层面的问题了!其五、跪膝法。
此法可引气血下行,使气血流注于胃经。
因此对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处的,当然此功法的好处远不止这一点,在此俺就不一一道来了,反正你坚持练一阵子就会知道的了。
其六、捏脊法。
简言之,就是捏脊梁骨,从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
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经之处,捏脊能对身体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气;还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升降气机。
脾阳虚的治疗方法
文章目录*一、脾阳虚的治疗方法*二、治疗脾阳虚感冒中成药配方介绍*三、自我检查脾阳虚的方法介绍
脾阳虚的治疗方法1、脾阳虚的治疗方法
1.1、脾阳虚证的治疗总以温补脾为基本原则。
附子理中汤、济生肾气丸、右归丸、脾肾双补丸、真人养脏汤等方剂可随证选用。
1.2、治疗法则: 温补脾肾。
1.3、施治方法
1.3.1、基本方药
1.3.1.1、附子理中汤加味:熟附片6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干姜6克、肉豆蔻10克、茯苓12克、甘草8克。
本方宜于久泻、久痢或阳虚臌胀者。
1.3.1.2、真武汤加味:茯苓15克、白术10克、炮附子、白芍、怀牛膝、巴戟天、泽泻各10克、车前子15克。
本方宜于阳气虚衰而水邪停聚者。
以上方药,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1.3.2、加减变化
泄泻日久,多在黎明之前,腹痛肠鸣,泻后稍安者,可于方(1)加补骨脂l0克、吴茱萸10克、五味子6克,以增强暖脾止泻之功。
2、脾阳虚病机分析
脾阳虚衰,运化失职,故腹胀纳少;阳虚则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阳虚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清稀;脾阳虚不温四肢,故形寒肢冷;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至肢体浮肿,渗注于下
则妇女白带量多质稀。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气亏虚、寒湿内停之症。
3、脾阳虚的饮食注意事项
3.1、宜食食物
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3.2、忌食食物
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3.3、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
3.4、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治疗脾阳虚感冒中成药配方介绍1、附子理中丸
理中丸增入附子,即附子理中丸。
附子、大辛大热之品,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
于脾阳虚之甚者,非此莫为。
服用时以生姜、葱白煎汤送服,就可以起到外散风寒,内温脾阳的作用。
2、黄芪建中丸
即黄芪建中汤的新型制剂。
服用时,可用苏叶煎汤送服,增强辛温解表的功效。
3、丁蔻理中丸
即理中丸加公丁香,白豆蔻组成。
公丁香辛温,温中散寒,降
逆止呕;白豆蔻辛温,芳香健脾,行气温中。
二味加入理中丸,就使该药不但有温中散寒,健脾补气的功效,而且具有行气止痛,降逆
止呕的作用。
于脾胃虚寒兼浊气不降与气滞不和证候,症如脘腹
隐痛,食后泛恶,大便稀薄,脉沉缓等,尤为适宜。
若脉浮缓有表证者,可用苏叶、葱白煎汤送服。
自我检查脾阳虚的方法介绍1、阳虚寒盛,气机凝滞,而见面
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
2、水谷失运而见腹部胀,久泻久痢,甚或五更泄泻,下利清谷。
3、水湿泛滥,而见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或见
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仍。
舌质淡胖而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细弱,也为阳气亏虚之象。
4、从临床现实分析,脾虚中又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每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