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82.51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

建设方案

2013年3月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专业背景

1.职业岗位目标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机电行业,培养掌握机电设备生产、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通用机电设备、数控机床、电梯等设备的应用、维修、设计改造与管理等岗位。

该专业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在掌握常规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管理的技术基础上,重点突出数控机床维修和电梯维修与管理行业,“工学结合”,学习并参与到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去。

2.专业来源

我院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原为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2011年开设)的一个专业方向,中职原有电梯维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数控维修(3+2),这些专业已连续开设多年,本专业高职正式开设于2012年,首次招生50人。

机电是我校的特色,数控、模具、电子电器等专业主要培养零部件加工方面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侧重于机电产品的生产制造、安装、调试、应用,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是来解决其维修与管理需要的。这些专业可以形成专业链,同属机电专业群。本专业是我校专业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院和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校园基础建设、师资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园内引进的数家机电类企业、以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实施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项目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实习实训条件

该专业目前拥有的实验实训场所有:

机械加工实训基地、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焊接实训基地、电工电子实验室、电气控制实训室、PLC实训室、液压实训室、气动实训室、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室、数控维修仿真实训室、数控维修实训室、电梯控制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20余个,教学工厂4个,目前正在建设的数控机床维修服务中心又成为该专业学生重要的实习实训基地。另外,我系还与德远电梯等多家校外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进行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

(三)师资队伍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事业心强、师德高尚、配合协调、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学队伍。共有专业教师22人,高级职称教师7人,中级职称10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6人,硕士研究生13人,有企业生产实践

经验的教师9人,双师型教师达70%以上,另外,还有外聘本专业的大师、专家、能工巧匠10余人作为兼职教师。

(四)教育教学改革

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参与了专业课“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课程技能化”多项教学改革,已主编、参编出版中职教材几十部,有十几项省市级科研课题立项,教师获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多项。

二、专业建设目标与内容

主动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在产业发展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目标要求,坚持专业服务于产业,实施校企对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行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开发特色教材,进一步改善实训条件、优化师资队伍,扩大招生规模。通过2~3年的努力,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省级特色专业。

(一)招生与就业

到2015年,本专业计划达到招生报到200人,毕业率99%以上,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率90%以上,社会评价高。

(二)人才培养目标

80%以上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具有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自动控制的能力,专业规定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考试通过率达98%;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较高;学生参加高职院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累积通过率达到75%以上。具有较强的创新学习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的能力。

社会实践和科技文化活动开展有成效,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及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强,在各种技能竞赛中均有获奖。

(三)人才培养模式

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专业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开展校企对接,通过学校的“自办企业、合办企业、引企入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订单培养、校外实训与顶岗实习等与更多行业企业建立联系,开展合作。

在校企合作方面开展“专业校企共建、课程校企共担、教材校企共编、资源校企共享”;在深化工学结合开展“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校外实训与顶岗实习

校企之间要有协议、有计划、有管理、有考核,学生要有任务,企业要有反馈;在订单培养方面要有明确的岗位和人才规格、数量要求。 (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利用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等措施,将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建立课职业资格课程标准,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构建课程体系,建设5门优质的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课程技能化,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实战性,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课按照理论“必需、够用”,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PLC 控制技术》

、《机电设备装配安装与维修》、《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具有针对性,以企业典型案例作为素材,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

突出专业与技能特色,形成本专业系列的技能化特色校本教材。争取用三年时间开发本专业7门特色教材,开发建设3门院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学资源库。利用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五)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教学,专业课全部采用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坚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增加综合设计与实训。对于不便一体化教学的专业基础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实践应用,多安排实训与课程设计,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利用在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把一些实践性强的课搬到车间、工地,由企业人员参加,现场上课,增强授课的直观性、真实性、规范性。

(六)完善的实验实训基地

进一步完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完善机械拆装实验室、普通机床安装维修实验室、电梯安装维修实验室,搞好实验室管理,完善实验实训制度,满足本专业学生实训要求。

加强与现有合作企业的协作关系,拓宽合作领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实习条件。继续联系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工学交替及校外生产实习,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到2016年发展15个以上校外实训基地。

(七)优秀的教学团队

加强师德教育,转变教育理念,安排教师轮流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建立一支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精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达到15+2人,高级职称教师教师达5+3人,双师型教师达95%以上, 80%以上的教师到企业参加过实岗实训,大部分教师不但上好课,而且能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承担省级、厅级、校级有关课题和项目,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学、科研、生产团队。

继续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引进高层次人才,增加聘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达10人以上,使教师队伍的结构和梯队建设更加合理、更加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八)社会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本专业现有师资和电气与PLC控制实训中心、数控维修服务中心等专业教育资源的作用,面向区域相关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与推广,将办学优势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九)创建特色专业

通过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示范建设,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专业群《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其它专业的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同时采取专业建设指导、教师交流、对口培训等多种形式,帮扶同类学校的相关专业建设共同发展;资源开放示范,专业建设的主要资源上网,向全省免费开放;改革成果示范,每年举办一次专业教学改革观摩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