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
- 格式:pdf
- 大小:863.47 KB
- 文档页数:21
第七章场址条件及地理位置7.1项目地理位置项目位于广安市观塘镇梨子滩,观塘镇位于广安区东部,观塘距离广安区政府驻地11公里。
7.2场址自然环境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7.2.1地理位置项目位于广安市观塘镇梨子滩,观塘镇位于广安区东部,观塘距离广安区政府驻地11公里。
广安市位于四川东部,是三峡库区发展得接力带,有“川东门户”之称。
地理坐标为北纬30001′-30052′,东经105056′-107019′,东西宽134.5公里,南北长93.6公里,幅员面积6344平方公里。
东、南两部分与重庆市垫江县、长寿县、渝北区、合川市接壤,西部与遂宁市蓬溪县和南充市嘉陵区、高坪区相邻,北部与南充市蓬溪县和达州市渠县毗连。
广安境内318、210、212国道及203、304省道和县、乡、村公路纵横交错,通车里程达2631公里。
广安区已经实现镇镇通水泥公路,村村通公路。
广渝、广南高速公路广邻段竣工通车,经广南、成南高速公路至成都250公里,以广安为中心得公路骨架已经形成。
7.2.2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广安市呈扇形分布于川中丘陵与平行岭谷两大地形区之间,属于四川盆地盆底逐步向盆周边过渡地带。
地质构造属川中台拗,新华夏结构体系,四川沉降褶皱带得川中褶皱带。
以华莹山大断裂为天然分界,分属两个强度迥异得刺激构造区。
华莹山大断裂以东属川东皱曲带区,是华莹山复式背斜。
以西属川中皱曲带区。
域内地势总体上是沿渠江分别向西北和东南逐渐升高,大致呈“凹”字形。
东部边缘处于华蓥山背斜中段西北冀,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产生强烈褶皱和隆起,再经侵蚀切割,呈中低山内槽峡谷地貌。
其余大部分处于川中皱曲区,因历次构造运动中受推挤和压扭强度不同,侵蚀切割状况不一,西部呈高丘、中丘、窄谷地貌,东西部之间则呈浅丘宽谷带坝地貌。
地貌类型基本为山地、丘陵、平坝三种,以丘陵为主。
海拔高度从185米到1700多米,以华蓥山主峰高登山1704米为最高。
关塘镇地属浅丘平坝地形,地势东低西高。
试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论述宁夏农业区位影响因素宁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农业在宁夏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谈论宁夏农业区位影响因素时,需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自然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
首先,宁夏位于中国的内陆干旱地区,气候干燥且四季分明,年降水量相对较少。
这种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限制了宁夏农作物的选择和生长周期。
鉴于此,宁夏的农业主要以干旱作物为主,如黄花菜、苜蓿和酥梨等。
其次,宁夏的土壤多为黄土和荒漠土壤,贫瘠且容易受到风蚀和水蚀的影响。
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宁夏农业发展注重土壤改良和保护措施,如施加有机肥料、合理轮作和植树造林等。
此外,宁夏的水资源相对较为紧缺,尤其是地下水的开采量过大,导致水土流失的风险增加。
因此,在农业区位的选择上需要考虑水源的可用性和合理利用,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和农产品加工等。
首先,宁夏的农业区位选择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和农产品销售的机会。
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宁夏与沿海地区的交通和物流运输距离较远,运输成本较高。
因此,宁夏的农业发展应该注重与周边省市的市场联系,发展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特色农产品,并积极开拓内地市场。
其次,交通的便利程度对农业区位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
宁夏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输时间和条件。
因此,宁夏的农业发展需要注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成本。
此外,宁夏还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加工工序提高价值链,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浪费。
综上所述,宁夏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
在自然方面,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因素对宁夏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经济方面,市场需求、交通和农产品加工等因素也是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为了实现宁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地理环境是指自然地理条件和地理格局,包括地球的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环境因素。
而社会经济发展则是指人类社会在经济、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活动方式和生产方式。
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决定了不同的资源分布和利用方式,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活动。
比如,地广人稀的地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人们可以更多地从事农牧业生产;而地势平坦的地区适合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业等。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促使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差异。
其次,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也产生了影响。
各地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这就导致了各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不平衡,从而形成了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
例如,一些地理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比如沿海城市和酒类产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和资源条件的支持,相对容易发展起来,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而一些地理环境条件较差的地区,比如西部山区和高寒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也形成了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较大的现象。
再次,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上。
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也存在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的人们普遍习惯于食用海鲜,而内陆地区的人们则更爱吃肉类食品。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饮食上,还包括了居住方式、交通工具、服饰风格等方面。
这些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形成,又进一步影响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最后,地理环境还对城市规划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城市的位置选择、交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与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
例如,一些山区城市由于地形条件复杂,交通不便,城市的规划和发展面临较大困难;而沿海城市由于交通便利,地理环境适宜,较容易进行城市规划和发展。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温差;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一。
自然条件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季风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为的影响极大.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一个地区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水分: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农业。
2.地形: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水利化和机械化,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垂直化,多样化。
3.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例如我国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等.土壤的肥沃程度也对农业的影响较大。
例如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华北平原(钙质土)等地土壤肥沃,大豆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经济条件1.市场:农业产品要到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市场的需求量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2.交通运输: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园艺业..乳蓄业等,由于其产品保鲜期较短,要求又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3.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的影响.例如,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这对我国的农业区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农业生产技术:优良品种的培育,机械化耕作,化肥的广泛使用及科学的灌溉技术,可使产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提高播种效率。
农业保鲜技术的发展(冷藏/保鲜船/车)5.工业基础: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工业与农业是息息相关的。
例如,我国的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对于农业的发展就比较有利。
高中地理自然因素整理总结你的一生,无法离开学习,学习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它会听你的召唤,它会帮助你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自然因素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或地势低平。
土地: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昼夜温差大。
水源:靠近水库、河流、冰川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社会经济)因素市场:该区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较多、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冷藏保鲜技术高。
习俗:生产历史悠久、饮食偏好。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能提供技术支持。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土地租金低。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水质好。
环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利于高科技工业的布局。
2.经济因素原料:靠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靠近能源产地(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位于或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港、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和通讯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质优价廉,生产成本低。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工农业基础:临近商品农业基地或农业发达,能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当地工业发达,生产协作条件好。
地理学视角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在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中,社会经济发展格局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和人文因素的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进而为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地理学视角探讨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促进地域间的均衡发展。
一、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地球的自然环境影响着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比如,气候条件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很大。
热带地区由于全年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农业发展相对较好;而寒带地区由于寒冷干燥的气候,农业条件相对较差。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沿海地区和中纬度地区的经济相对较发达,而内陆和高纬度地区的经济相对较落后。
此外,地球上的资源分布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自然资源的丰富与否,决定了地区经济的基础。
例如,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导致了一些地区富庶,而其他地区贫穷。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等凭借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成为了富裕国家。
二、人文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除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因素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原因。
人口分布、文化传统、教育水平等因素都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分布对经济发展格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口资源是一种无形的经济资源,人口多的地区往往有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有利于经济的繁荣。
相比之下,人口稀少的地区由于劳动力不足,往往经济发展较为困难。
其次,地区的文化传统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决定了其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
例如,一些地区长期以来从事渔业或农业,发展出了相应的产业链,而另一些地区则以制造业或服务业为主。
这种文化传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最后,教育水平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国际竞争中,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投资于教育领域,吸引了大量高技能人才。
这使得这些国家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更具竞争力。
世界的自然地理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自然地理条件是指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气候、地形、水系、土壤、植被等。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水平。
从古至今,人类始终在不断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以实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将简要分析世界的自然地理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气候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气候条件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渔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
例如,热带气候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生长,但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病虫害问题;温带气候则更适合粮食作物的种植,有利于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
此外,气候条件还对人类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如高温、高湿、寒冷等气候条件均可能导致人体不适。
因此,在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更为迅速。
地形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地形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建设和资源开发等方面。
地形崎岖、山势险峻的地区交通不便,建设难度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地形条件也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山区往往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有利于农业和林业的发展。
此外,山地还可以作为军事屏障,保障国家安全。
因此,地形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水系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水系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灌溉、交通、水电等方面。
水系丰富的地区有利于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同时也为水上交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还具有巨大的水电开发潜力,有助于经济发展。
然而,水系条件不佳的地区,如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水系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区域性。
土壤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土壤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肥沃的地区有利于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
此外,土壤还影响着建筑、环保等领域。
例如,土壤质地较好的地区更适合建筑施工,而土壤污染严重的地区则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治理。
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引言:地理环境是我们居住的土地的基础,也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地理环境可以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典型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关系。
一、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土壤的肥沃程度、降雨的分布和气候的稳定性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地理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如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具备了良好的灌溉条件和富饶的土地资源,因此农业发展相对较好。
而一些地理环境条件较差的地区,如沙漠和高山地区,农业发展则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是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地理环境也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理位置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交通和物流。
例如,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通常具有更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因为它们更容易与其他地区进行交流和贸易。
其次,地理环境还会对城市的资源供给和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一些地理环境条件好的城市,如沿海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气候,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投资,其经济发展也相对较好。
三、地理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旅游业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行业,地理环境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自然景观优美的地区,如山水风景名胜区和沿海度假地,天然的地理环境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同时,地理环境也会影响旅游业的设施建设和交通配套。
例如,一些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因此旅游业的发展相对较慢。
四、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同一个国家甚至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也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跨国公司,因此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而中国的西部地区由于环境条件恶劣,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差异使得地理环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分布状况,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自然地理环境提供的资源和条件,同时也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对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不同种类资源在地理分布上存在差异,比如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主要分布在一些特定的地区,而水资源则在河流湖泊等地方较为丰富。
这种资源的地域差异性决定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促使人们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例如,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往往经济发达,而没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则需要通过外贸等方式获取所需能源,这也影响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实力的差异。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也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农业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基础,而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条件具有决定性作用。
对于农作物来说,阳光、温度、水分等因素是生长必需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影响到这些因素的供给。
例如,赤道附近的国家气候温暖,阳光充足,适宜种植热带水果,而北方的寒冷气候则适合种植小麦等作物。
因此,农业发展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也需要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农作物种植及农田利用。
另外,自然地理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布。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不同产业,从而形成产业的地区集中现象。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往往发展起渔业、航运、旅游等相关产业;内陆地区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往往以农业、矿产资源开采为主要产业。
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此外,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城市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城市,如沿海港口城市,往往具有更好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发展速度。
地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应用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而社会经济发展则是指人们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通过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来实现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过程。
地理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地理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应用。
一、地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 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貌、气候、水资源等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山区地势崎岖、气候恶劣,农业发展受限,人们可能更多依赖于林业、畜牧业等产业。
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人们可以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2. 资源分布地理环境影响了资源的分布与利用,而资源的充分利用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地理条件决定了资源的类型和分布。
例如,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主要分布在地壳的特定岩层中,而矿产资源则存在于具有特定地质背景的地区。
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往往与资源分布的差异密切相关。
3. 交通与通信地理条件对交通与通信的便利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交通和通信的便利程度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范围。
地理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交通与通信的便捷性。
例如,河流和海洋的自然航道可以成为贸易和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相反,地形崎岖的山区则限制了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制约了经济的繁荣。
二、地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1. 区域规划与资源利用通过对地理条件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制定合理的区域规划,优化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例如,针对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可发展适宜的农业、工业和旅游等产业,实现地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结合地理特点,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地理环境的研究有助于识别和评估环境问题,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了解地理条件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简述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没有它,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
因此,要高度重视和保护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1、自然资源数量有限。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我们使用多少就会减少多少。
如果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那么,我们将面临“资源危机”,其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我国人均拥有自然资源量少,特别是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 4,耕地、森林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居世界第121位和第129位。
人均占有量最多的是煤炭,按当前的开采量,只能维持100年左右。
另外,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世界的6%,而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4,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2、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和空间差异性。
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都存在很大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北两端到中部和东部,由于受地理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例如,南方地区多为山区,西部地区干旱缺水,东部地区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
又如,南方地区人口稠密,农业生产条件好,但工业生产条件差;北方地区工业、农业发展迅速,但水资源短缺。
我国自然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同时,我国的自然资源分布还与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发展等有关。
2、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和空间差异性。
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都存在很大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北两端到中部和东部,由于受地理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第一章扬州市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1 自然条件扬州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
扬州城区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
现辖区域在东经119度01分(仪征市移居、青山一线)至119度54分、北纬31度56分至33度25分(宝应县西安丰、泾河一线)之间。
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联,西与天长(安徽省)、南京、淮安交界。
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仪征境内丘陵区为最高,从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
仪征市、邗江区和扬州市郊区的北部为丘陵,地面高程10-15米,最高点为仪征境内大铜山149.6米;沿江沿湖一带为平原,地面高程4-5米;京杭大运河以东、通扬运河以北为里下河地区,地面高程为2-3米,最低点仅1.4米。
扬州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主要特点是:受季风环流影响较大,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
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
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平均222天。
平均日照2176.7小时,年平均气压1015.8百帕,年平均相对湿度78%。
年平均降水量1030毫米。
常年梅雨期约23天,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平均梅雨量231毫米。
干旱、雨涝、低温、阴雨、台风、冰雹等灾害间有出现,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扬州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地跨江淮两大水系。
宁通高速(扬泰段)以北属淮河流域,以南属长江流域。
扬州南临长江,岸线长80.5公里,沿岸有仪征、邗江、江都。
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宝应、高邮、邵伯4湖,汇入长江,全长143.3公里。
扬州的地下矿藏资源有能源、化学原料、建筑材料、惰性气体、地下水、稀有元素共6大类19种,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邗江、江都至高邮一带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江都境内有相当的煤炭蕴藏量,丘陵缓岗有大量的砂石资源,扬州北郊及仪征、高邮等地已发现储量大、品质优良的矿泉水资源。
第二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2.1 自然条件中国位于世界上最辽阔的欧亚大陆的东南部西北深处欧亚大陆的腹地全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域从北到南有寒温带(亚寒带)ůδøÒò¶ø¶«°ë²¿Ö²±»明显反映着纬向地带性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受海陆分布地理位置的影响成为中国降水的主要来源西北干旱所以顺序出现森林除上述地带性的变化而外又反映着该地带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由于它的存在气候和生物产生了巨大而独特的影响气候类型多样西南部又有青藏高原的隆起从而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所处的海陆位置冬季冬季季风给中国带来了寒潮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较冷的国家潮湿的空气从海洋吹向陆地大部分地区盛行从位于东南方的太平洋和西南方的印度洋吹来的夏季季风从而使中国东南部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雨量较多的地区对中国的气候也有很大的影响(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就大气水分状况而言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域(见图21984)Ç°Õß°üÀ¨³¤½-ÖÐÏ 游江南丘陵粤台等地1 500 愈向东南雨量愈增高以0.5ºµ¼¾ÏÔÖø 的湿润区大兴安岭北部云南高原和川西高原等处在东北和华北为600毫米左右或稍高1 000毫米 1.5为主前者包括东北平原黄土高原东南部以及青藏高原的东部和中部500毫米1.5半干旱区在温带包括内蒙古西北部黄土高原西北部年降水量约250¸ÉÔï¶È¶àΪ2.0干旱区域可分为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河西走廊东部和准葛尔盆地等200毫米16.0东疆年降水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下有时全年无雨就大气温度而言温带的高寒区域外1)1中的北温带)±¾ÇøÓòΪÖйú×ÀäµÄ地区晴燥几无真正的夏季-5.520100天10温带之间温带包括沈阳以北的松辽平原和东北东部阴山山脉以北和北疆等地所以气候具有海洋型(湿润型)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长而严寒年均温为2-10左右24年积温为1 600À«Ò¶»ì½»ÁÖůδø°üÀ¨±±¾©Áɶ«°ë 岛黄土高原东南部及南疆一带所以夏季酷热而多雨年均温为9-228Äê»ýÎÂ3 200亚热带之间淮河以南一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大巴山之间和长江中下游平原16最热月均温为28260天5 000中亚热带或叫典型亚热带西两部分浙闽山地粤北以及四川盆地和部分的云贵高原2129年积温5 000ÔÚº£°Î2 000米左右的云南高原上左右左右年积温4 000ÄÏÑÇÈÈ´øλÓÚÄÏÁëɽÂöÒÔÄÏÃöÖé½-Á÷Óò¹ãÎ÷Öв¿ºÍÔÆÄϵÄÖÐÄϲ¿22图2-1 中国气候区域图(引自均温288 000自然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台湾南部年均温为22219 000ÔںӹȻò¾Ö²¿½ÏʪÈóµÄÉú¾³ÓÐÓêÁÖ高寒气候区域包括地处北纬27的青藏高原该地区虽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范围内5 000米010以下,许多地区甚至少于100²Ý 原和荒漠但在每一个气温带内也会使各地的气温差异很大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全国各类地形所占的百分比是中国的地形自西向东可分为三个阶梯(见图2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高原上岭谷并列位于高原西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青藏高原以北沿大兴安岭伏牛山和武陵山一线地壳中度隆起的海拔1 000Åè 地构成了第二阶梯海拔一般500米以下这是第三阶梯而滨海平原的海拔却在50米以下东海和南海漫长的海岸线外有宽广的大陆架全国总计有5 000多个岛屿其次为海南岛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类型和形态高原综合内外营力的作用即东部湿润西北内陆半干旱2.1.2.1 东部湿润河流众多通过河流的不断侵蚀和堆积丘陵和平原为主的各类地貌东北部有一般海拔1 000ǧ 山山地一般海拔在1 000Äϱ±×ßÏòµÄÌ«ÐÐɽ一般海拔1 500ÂÀÁºÉ½Ò»°ã1 500米左右西起甘肃和四川边界海拔4 000áºÉ½ 2 000米的伏牛山1 000米的淮阳山地已是海拔100´ó°ÍɽÂöÖ÷·å´óÉñÅ©¼ÜµÄº£°Î´ï3 053米500米鲁山和崂山等个别山峰的海拔超出1 000 米武夷山1 000ÂÞÏöɽ1 500̨ÍåɽÂö3 000Çà²Ø¸ßÔ-¶«²àµÄºá¶ÏɽÂöÄϱ±×ßÏò6 000米由谷底至峰顶的相对高差多在1 000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沿河多沼泽淮海拔在50米以下东部有洼淀和盐碱地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海拔50米以下港汉纵横珠江三角洲在广州市附近河网纵横渭河平原在陕西中部的渭河流域河岸有三级黄土阶地海拔600米左右河渠成网海拔100米以下滨海有沙丘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800米方山丘陵和成都平原以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化的低山丘陵为主半干旱区的地貌组合西北半干旱1 500米的广阔高原有沙漠洪积平原等一系列干旱区的特殊地貌内蒙古高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北2 000米沙漠鄂尔多斯高原一般海拔1 000µØÊÆÆð·üƽ»ºÊÇÒÔɳÇðΪÖ÷µÄ¸ßÔ-Ò»°ãº£°Î1 000ÐÎ³É 黄土丘陵和特殊的源峁阿拉善高原一般海拔1 000仅有少数山地的海拔超过2 000米丘间低地分布着许多盐沼山地一般海拔3 000×î¸ß·å´ï6 995 米最高峰达4374米3 000米个别高峰接近3 000米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1 000米南缘为冲积扇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1300米戈壁沙漠成带状分布图2-2 中国地势的三大阶梯示意图(引自2.1.2.3 青藏高寒高原区的地貌组合在青藏高原面上以及干燥的内陆盆地为主要地貌类型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盆地一般海拔在2700Öв¿ÊÇÀ¥ÂØɽÓë¸Ôµ×˹ɽ-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一般海拔为4500Äϲ¿ÎªÒÔÑų²Ø²¼½-¸ÉÖ§Á÷ºÓ¹ÈΪÖ÷µÄ²ØÄϹÈ地高原的南缘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高原的东侧是南北走向5000米的横断山脉依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特征划分出高低各级彼此有区别依据¿É½«ÖйúÖ²±»»®·ÖΪÏÂÊö8个植被区域(包括16个植被亚区域)3)ÊôÓÚ¶« 西伯利亚的南方明亮针叶林向南延伸的部分20北纬49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及其支脉伊勒呼里山地野生维管束植物仅800余种但深受长白植物区系的影响地带性植被这一带原是中国的主要原始林区之一由于过量采伐和森林火灾等因素的影响2.1.3.2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本区域是以中国为中心分布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以东北部至黑龙江以南的小兴安岭山地152030之间仅维管束植物大约2000种属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Pinuskoraiensis)为优势种红松阔叶混交林只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但人工林面积在不断扩大2.1.3.3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位于北纬3230 ,东经10310 的范围图2-3 中国植被区划图(引自内本区域植被组成的植物种类估计有种子植物3500种左右特有种中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本区域是中国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生产活动的影响和战争的破坏平原地区已被农业植被所代替2.1.3.4 亚热带常绿阔时林区域本植被区域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植被区域4左右淮河一线东界为东南海岸和台湾岛以及所属的沿海岛屿共涉及17个省由于本区域正处在古北极和古热带两个植物区系的交接地带所以这里不仅保存着第三纪遗留下来的古第三纪植被类型温带–亚热带植物区系同时本区域是中国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种子植物近14600种 2 600属其中特产于中国的单种属中孑遗植物多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鹅掌揪(Liriodendronchinense)和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都发现于这一地区壳斗科中的常绿种类山茶科和竹亚科植物是其重要组成成分由于受人类长期生产活动和战争的影响在低丘和盆地都已被农业植被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油茶(Camelia oleifera)和竹林等用材林和经济林及茶园等所代替雨林区域热带季雨林西至西藏南部亚东其北界位置在北纬21之间本区域在植物地理分布中基本属于古热带植物区而且具热带性古老的种类保存较多东部的植物区系中以马来西亚东部区系成分为主并有喜马拉雅区系的植物雨林仅存在于局部山前地区在南海中的诸珊瑚岛上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经济林原始状态的植被的面积已很少2.1.3.6 温带草原区域该区域是横贯欧亚大欧的欧亚草原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高原一小部分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区52 东经83±¾ÇøÓò¹²ÓÐÖÖ×ÓÖ²ÎïÔ¼3600余种760余属,约占全国植物总科数的41.8ÕâЩֲÎïÖÖÀà¾ÍÏÔµÃÏ൱ƶ·¦º®ÀäµÈ½ÏÑÏ¿áµÄ×ÔÈ»Ìõ¼þ³¤ÆÚ×÷ÓõĽá¹ûÖÖÊý×î¶à 的是菊科蔷薇科和豆科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总的看来典型植被为草原虽然仍有不少地区保留其植被的原始面貌过度放牧和烧荒挖药及采掘业等活动的影响2.1.3.7 温带荒漠区域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温带荒漠区域,是的东段,约在东经108±± 纬36°üÀ¨Ð½®Î¬Îá¶û×ÔÖÎÇøµÄ×¼¸Á¶ûÅèµØºÍËþÀïľÅèµØ¸ÊËàÊ¡ÓëÄþÏÄ»Ø×å×ÔÖÎÇø±±²¿µÄ°¢À-ÉƸßÔ-·Ö²¼ÔÚ±¾ÇøÓòµÄ¸ßµÈÖ²ÎïÔ¼3900种817属就本区域的220余万平方公里的辽阔面积而言但是这表明本区域多单属科最重要的科是菊科蝶形花科典型植被是温带荒漠植被中亚成分旧世界温带成分及北温带(包括北极-高山)成分菊科蝶形花科由于本区域的绝大部分地方不适合于人类居住本区域中环境适宜的地方有些地区过牧已造成次生荒漠化由于青藏高原的四周存在着差异极端悬殊因此该区域的植物区系较为复杂是中国植物区系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属于189科其中有83个世界广布属704个温带区系成分的属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该区域的东南部边缘 4000米(河谷最低处约2000米),发育着以森林为代表的山地垂直带植被西海拔一般为4000´úÖ®¶øÆðµÄÊǸߺ®¹à´ÔºÍ¸ßº®²ÝµéÖ² 被地势更高5000米在海拔较低的藏南谷地在青藏高原的最西北部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发育着高寒荒漠植被近数十年来森林资源已频干枯竭是影响草原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类型多样据统计占全世界陆栖脊推动物总数的10Õ¼ÊÀ½çÄñ 类总数的13.5»òÖ÷Òª·Ö布于中国如马鸡(Crossoptilon spp.)长尾雉(Syrmaticus spp.)兽类中的金丝猴(Rhinopithecus spp.)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梅花鹿(Cervus nippon)等中国并未遭受过大陆冰川的覆盖举世闻名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即产于横断山脉北部及其附近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沙漠深处洞庭湖和长江中下游的臼暨豚(Lipotes vexillifer)是世界上留存到现代的两种淡水鲸的一种南北分布较广的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类都是全世界所关注的动物仅毛皮兽就有70多种以上中国的动物地理区划下设古北界和东洋界及若干个次级单位(中国科学院 1979) (见图2现分别简述东北亚界和中亚亚界动物区系主要由分布上属于东北型的成分所组成本亚界在中国境内分东北区和华北区喜马拉雅动物区系主要由中亚型成分所组成两栖类贫乏鸟类中百灵地雅兽类中以有蹄类和啮齿类最多图2-4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图(引自东北区(СÐË°²ÁëÀÏÒ¯Áë¼°³¤°×ɽµØºÍËÉÁÉƽ原分布区大多在本区相互重叠黑龙江林蛙团花锦蛇小太平鸟东北兔和紫貂等是本区的代表种类若干代表成分胎生蜥蜴攀鸟森旅鼠驯鹿本区分为大兴安岭华北区(ÄϵÖÇØÁëÎ÷ÖÁÎ÷Çãɽ°üÀ¨»ÆÍÁ¸ßÔ-±¾ÇøµÄ¶¯ÎïÇøϵÖ÷ÒªÓɶ«±±Ð͵Ĺ㲼 成分所组成可以举出的只有无蹼壁虎褐马鸡大仓鼠和棕色田鼠等)和位于古北界蒙新区(ËùÒÔ±¾区是周围各区动物相互混杂的地带蒙新区(°¢À-ÉÆ(包括河西走廊)²ñ´ïľ¶¯ÎïÇøϵµÄÁ½ÆÜÀàÖÐÒÔÎ÷²¿µÄÂÌó¸òÜ´óó¸òÜΪ½öÓеÄÖÖÅÀÐÐÀàÖÐÒÔ 沙蜥分布广泛鸟类中的典型种类有大鸨兽类中的野生双峰驼野驴和几种羚羊均为本区有蹄类的代表本区分为东部草原亚区青藏区(Î÷²ØºÍËÄ´¨¶«²¿¸ÃÇø¶¯ÎïÇøϵÖ÷ÒªÓɸߵØÐ͵ijɷÖËù×é³É²Ø 羚和藏野驴雪鸽爬行类中的温泉蛇高山蛙是高原腹地唯一的两栖类但在这些代表种类中只有藏羚本区分为羌塘高原亚区和青海藏南亚区在中国境内包括秦岭和淮河以南的大陆和台湾岛该界的动物区系除广布种外尚有一些欧亚大陆的成分和少数环球热带一亚热带的成分本亚界在中国境内分为西南区西南区(²ý¶¼µØÇø¶«²¿¸ÊËàÄÏÔµ¼´ºá¶ÏɽÂö²¿·Ö¸ÃÇø¾³ÄÚ²¼ 满高山峡谷纵向的平行峡谷南北向的高山峡谷北方种类的相互渗透本区未发生过广泛的冰川气候方面的特征且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本区的种类很多本区动物区系的主要成分兽类中的小熊猫和鸟类中的血雉和虹雉是其典型的代表如两栖类中的锄足蟾鸟类中的画眉亚科和雉科本区分为西南山地亚区和喜马拉雅亚区)北自秦岭南抵西江上游本区是华南区的贫乏化亚热带成分但热带成分较华南区明显减少如两栖类中的东方蝾螈鸟类中的灰胸竹鸡小鹿和毛冠鹿等种的分布亦限于本区本区分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和西部山地高原亚区)福建省东南沿海一带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在本区范围内各类热带特别是在西部如爬行类中的巨蜥灰燕兽类中的棕果幅等此外如台北蛙爬行类中的变色树蜥中国壁虎白鹇牛背啄花鸟和兽类中的红颊本区分为五个亚区海南亚区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垦荒及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在东部2.2 社会经济状况2.2.1 人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1990年7月1日其中大陆30个省直辖市的人口共113 368万中国是有人口数字记载最早的国家之一就有了人口数的记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商人口增长极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在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Ö®ºóËåÔªµ«×î¸ßÈË¿ÚÊý×ÜÅÇ»²ÔÚ5000Çå³õÈË¿ÚÊýÒ²Ôö 长较慢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84年)³¬¹ý1亿这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第一次超过1亿人口大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Ǭ¡ÎåÊ®ËÄÄê(1789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人口数字已达到4亿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6.31ÇåµÀ¹â20年(1840年)ÓÉÓÚ帝国主义的入侵使生产力发展陷于停滞状态从1840年到1949年建国止共增加了12 886万人由于经济发展以及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经过几次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为72 307万人已超过10亿更增加至116 002 万人(见表2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即在41年的时间里人口的过快增长人民生活提高表21985Ôö³¤Ëٶȿ쵫·Ö²¼¼«²»¾ùºâ¶øÇÒÈË均占有资源量少据统计,1760年中国人口达到2亿1953年为6亿1981年达到10亿中国人口每增加2亿所需的时间15和12年增长又如此之快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带来极大的压力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ԼΪÊÀ½çƽ¾ùÈË¿ÚÃܶȵÄ3倍多图2-5 中国人口密度图(引自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其分布格局明显地呈现出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的巨大差别(见图2从东北部黑龙江省的爱辉到西南部云南省的腾冲划一直线据1982年人口普查的结果约占全国面积的42.9ËäÃæ»ýռȫ¹úµÄ57.1ʹµÃÖйú¶«Äϲ¿µÄ¶¯¸øÉúÎï¶àÑùÐÔÔì³ÉÁ˼«´óµÄ 影响资源丰富所以人均占有的各种资源量甚至低于世界人口平均占有数中国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2和50±Ø½«¼Ó¾ç¿ÑÖ³Õâ¸øÖйúÉúÎï¶àÑùÐÔÔì³É¼«ÎªÑÏÖصÄΣº¦·±ÑܵÄÖ÷Òª¿Õ¼ä³¡ËùµØòÍÁÈÀͬʱÒò´ËÖйúÍÁµØÀûÓÃ×´¿öµÄÀúÊ·±ä»¯´ÓÖйúÖ²±»µÄ 历史变化状况1万据考证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已与现在大致相似即大兴安岭北段的寒温带针叶林带华北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台湾广西由东向西草原和荒漠3个植被带其高原面的天然植被主要是高寒草甸和草原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轻微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基本上结束了的阶段原始的种植业已经出现对自然的影响微不足道根据当时的自然条件原始的森林植被约占国土的34.5¸ê±ÚÒÔ¼°ºÓÁ÷ºþ²´µÈÔ¼Õ¼26É-ÁÖ2)¹«Ôª1127年间的植被变化由于人口增多垦殖樵采等活动和连年战乱的影响平原地区已多被人工植被所代替西北公元1127×ÔÄÏËÎÓÚ¹«Ôª1127年建立以后经济随之人口大量南迁是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天然植被大面积地被农田或其他人工植被所代替在这一时间牧区界限的北移华北落叶阔叶林区的森林几乎已被采伐殆尽公元1840ÕâһʱÆÚÍâµÐÈëÇÖÇ峯³õÆÚµ«µ½19世纪末沙俄和日本相继入侵使森林资源锐减其他地区的原始森林亦继续遭受破坏至此左右的原始森林已经消失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巨大压力农进行了大面积的垦荒或发展其他人工植被同时大片的农田矿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减小的是森林增加的是农田和城市交通用地大部分由于经营不善而变成为荒山草原面积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增减其他类型中除荒漠有所扩大外中国现有的耕地中草原和湿地转化而来的3左右人均占有量少区域差异显著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绝对量虽然很大所以人均占有量却很少居世界第4位有林地面积约1.2亿公顷如按联合国粮农组织1985年公布的资源与人口数进行比较3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7ʹµÃÈË¿Ú¶ÔÍÁµØ×ÊÔ´µÄѹÁ¦¼«´óÓÉÓÚÖйúµØ´¦±±°ëÇò¶«Î÷Ïà¾à5200公里地貌条件根据中国科学院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划分,全国约有1600多个土地资源类型也为综合发展农牧渔业生产在东南部季风地区雨热同季生物种类繁多人口数量大所以生物区系的变化很大热量也较丰富水源少戈壁生物种类较少人口较少所以在相当多的地方生物区系仍维持着原始面貌虽日照充足土地贫瘠赵士洞等叶笃正主编酷所以在大部分地区生物区系仍保持着原始面貌森林沼泽沙漠及戈壁城市交通用地及寒漠永久积雪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2) 万 亩 万公顷 占国土面积±ù´¨ÑØ 海滩涂等) 37 4402 496 2.630 122 2 028.1 2.1注1983中国农业条件和农业自然资源 农田全国耕地面积约9600万公顷占73.9ÓëÓÉÓÚÐËÐÞË®Àû¹¤¿óºÍ½»Í¨½¨ÉèÓõضø 减少的耕地相比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所在的14个省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9ÖйúµÄÉ-ÁÖ×ÊÔ´ÉÙ¾Ý1977清查的结果占国土面积的12左右东北大西南的川西和滇西北及东南和华南的丘陵山地的森林资源分布较多则森林资源极少中国现有各类草原约36000万公顷载畜量过大等原因全国草原沙化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工矿和交通建设用地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目前中国的城市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2.2.3环境保护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有了充分的发展据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中国国民总产值已达174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9.0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给资源由于中国政府把保护环境定为一项国策在控制环境污染近十多年来比较有效地避免了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从而保证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19901991)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表现在自80年代以来寻求一种既提高土地生产率在发挥传统的有机农业优势的同时从1985年起高残留农药的生产三北防护林体系覆盖了占中国国土面积40ÒÑÔìÁÖ944万公顷使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 5.05开始显示出明显的生态长江中计划造林667万公顷平原绿化工程和太行山绿化工程也都营造了大面积的防护林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进展全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已达52万平方公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成效全国建成了大批的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工业排放的有害废水达标率都有明显提高中国在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初步控制了工业污染的发展到1990年全国共有各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00多处约占国土面积的4½ûÓæÇøºÍ½û·¥ÇøÖ²ÎïÔ°ºÍÊ÷ľ԰ʹ 一大批生物得到保护对大熊猫白鱀豚濒危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但是增长速度过快国家财力有限及国民的环境意识较差等原因环境方面森林使许多地区的水土流失仍比较严重土地沙漠化在不断扩展从总体上说污染方面1989年全国废水排放量在353亿吨严重污染着江河累计已达67.5亿吨已成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源已成为中国具有极其严重的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燃煤形成的空气污染相当严重由于采伐森林草原退化以及过度捕猎使大量生物物种的栖息地逐渐缩小因而许多物种的数量减少上述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摘要】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方面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改善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摆正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对于我们确定经济发展规划,搞好经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关系一、自然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即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
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从其属性看,可分为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
它具有有用性、有限性、整体性、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及严格区域性等特点。
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作用于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系统。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特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整体。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
自然环境创造了人,人又改变自然环境。
人以其社会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
人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过程。
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活动是一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强有力的因素。
当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时,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共同优化,反之,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不能协调时,将导致外界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的普遍性从大多数国家现代化过程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环境问题。
19世纪80年代,美国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赋予的公共环境产品已相对稀缺。
在城市中,饮用水也不能免费任意使用。
1895年左右,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被提到了议会。
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方面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改善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活动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活动,它以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和劳动对象,能源和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是人类立足生存之本和发展进步的源泉。
经济的发展是资源满足人们需求的体现,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要素。
随着经济增长,人口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消耗一直呈上升的趋势。
由于大部分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继续沿袭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资源的可采储量将不断减少,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下降,将严重危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持续。
2、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环境是各种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是资源的载体;环境接受来自经济体生产加工过程和人类生活的废弃物,并将其净化处理,是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生产能力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保障。
当经济增长过快,使得环境所接受的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后,环境质量将急剧降低,影响到资源的存量水平和质量水平,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乃至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使生产效率、人类健康以及未来发展机会蒙受损失,反过来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经济发展是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尽管在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经济体对资源的索取和对环境的排放,但同时经济体又以其物质再生产功能为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提供物质和资金支持。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资源开发中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培育可再生资源和寻找开发非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可开采量;也只有当经济不断发展,才能够不断提高环保投资和环境改造技术水平,提高环境承载力。
可见,资源环境与经济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之中,只有当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之间和谐一致,协调发展,才能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差距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差距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经济活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却并非单纯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
首先,地形对社会经济差距有着重要的影响。
山脉、河流和平原等地形特征,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交通和通讯条件。
相对于地势平坦的平原,山区和高原地区往往受限于交通不便和资源稀缺,导致经济发展滞后。
比如中国的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相对贫困。
其次,气候也是地理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和资源配置。
气候适宜的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农作物产量,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比之下,气候恶劣的地区则面临着农作物减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经济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例如,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干旱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导致该地区长期以来贫困率居高不下。
除了地形和气候,水资源也对社会经济差距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地理环境中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
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地区往往能够开展农业、渔业和工业生产,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用水需求。
相反,缺乏水资源的地区则面临着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例如,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导致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
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进,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开发利用变得越来越广泛,这直接影响到地理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例如,过度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进一步加剧了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差距。
因此,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系统。
第二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2.1 自然条件中国位于世界上最辽阔的欧亚大陆的东南部西北深处欧亚大陆的腹地全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域从北到南有寒温带(亚寒带)ůδøÒò¶ø¶«°ë²¿Ö²±»明显反映着纬向地带性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受海陆分布地理位置的影响成为中国降水的主要来源西北干旱所以顺序出现森林除上述地带性的变化而外又反映着该地带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由于它的存在气候和生物产生了巨大而独特的影响气候类型多样西南部又有青藏高原的隆起从而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所处的海陆位置冬季冬季季风给中国带来了寒潮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较冷的国家潮湿的空气从海洋吹向陆地大部分地区盛行从位于东南方的太平洋和西南方的印度洋吹来的夏季季风从而使中国东南部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雨量较多的地区对中国的气候也有很大的影响(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就大气水分状况而言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域(见图21984)Ç°Õß°üÀ¨³¤½-ÖÐÏ 游江南丘陵粤台等地1 500 愈向东南雨量愈增高以0.5ºµ¼¾ÏÔÖø 的湿润区大兴安岭北部云南高原和川西高原等处在东北和华北为600毫米左右或稍高1 000毫米 1.5为主前者包括东北平原黄土高原东南部以及青藏高原的东部和中部500毫米1.5半干旱区在温带包括内蒙古西北部黄土高原西北部年降水量约250¸ÉÔï¶È¶àΪ2.0干旱区域可分为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河西走廊东部和准葛尔盆地等200毫米16.0东疆年降水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下有时全年无雨就大气温度而言温带的高寒区域外1)1中的北温带)±¾ÇøÓòΪÖйú×ÀäµÄ地区晴燥几无真正的夏季-5.520100天10温带之间温带包括沈阳以北的松辽平原和东北东部阴山山脉以北和北疆等地所以气候具有海洋型(湿润型)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长而严寒年均温为2-10左右24年积温为1 600À«Ò¶»ì½»ÁÖůδø°üÀ¨±±¾©Áɶ«°ë 岛黄土高原东南部及南疆一带所以夏季酷热而多雨年均温为9-228Äê»ýÎÂ3 200亚热带之间淮河以南一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大巴山之间和长江中下游平原16最热月均温为28260天5 000中亚热带或叫典型亚热带西两部分浙闽山地粤北以及四川盆地和部分的云贵高原2129年积温5 000ÔÚº£°Î2 000米左右的云南高原上左右左右年积温4 000ÄÏÑÇÈÈ´øλÓÚÄÏÁëɽÂöÒÔÄÏÃöÖé½-Á÷Óò¹ãÎ÷Öв¿ºÍÔÆÄϵÄÖÐÄϲ¿22图2-1 中国气候区域图(引自均温288 000自然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台湾南部年均温为22219 000ÔںӹȻò¾Ö²¿½ÏʪÈóµÄÉú¾³ÓÐÓêÁÖ高寒气候区域包括地处北纬27的青藏高原该地区虽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范围内5 000米010以下,许多地区甚至少于100²Ý 原和荒漠但在每一个气温带内也会使各地的气温差异很大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全国各类地形所占的百分比是中国的地形自西向东可分为三个阶梯(见图2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高原上岭谷并列位于高原西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青藏高原以北沿大兴安岭伏牛山和武陵山一线地壳中度隆起的海拔1 000Åè 地构成了第二阶梯海拔一般500米以下这是第三阶梯而滨海平原的海拔却在50米以下东海和南海漫长的海岸线外有宽广的大陆架全国总计有5 000多个岛屿其次为海南岛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类型和形态高原综合内外营力的作用即东部湿润西北内陆半干旱2.1.2.1 东部湿润河流众多通过河流的不断侵蚀和堆积丘陵和平原为主的各类地貌东北部有一般海拔1 000ǧ 山山地一般海拔在1 000Äϱ±×ßÏòµÄÌ«ÐÐɽ一般海拔1 500ÂÀÁºÉ½Ò»°ã1 500米左右西起甘肃和四川边界海拔4 000áºÉ½ 2 000米的伏牛山1 000米的淮阳山地已是海拔100´ó°ÍɽÂöÖ÷·å´óÉñÅ©¼ÜµÄº£°Î´ï3 053米500米鲁山和崂山等个别山峰的海拔超出1 000 米武夷山1 000ÂÞÏöɽ1 500̨ÍåɽÂö3 000Çà²Ø¸ßÔ-¶«²àµÄºá¶ÏɽÂöÄϱ±×ßÏò6 000米由谷底至峰顶的相对高差多在1 000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沿河多沼泽淮海拔在50米以下东部有洼淀和盐碱地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海拔50米以下港汉纵横珠江三角洲在广州市附近河网纵横渭河平原在陕西中部的渭河流域河岸有三级黄土阶地海拔600米左右河渠成网海拔100米以下滨海有沙丘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800米方山丘陵和成都平原以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化的低山丘陵为主半干旱区的地貌组合西北半干旱1 500米的广阔高原有沙漠洪积平原等一系列干旱区的特殊地貌内蒙古高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北2 000米沙漠鄂尔多斯高原一般海拔1 000µØÊÆÆð·üƽ»ºÊÇÒÔɳÇðΪÖ÷µÄ¸ßÔ-Ò»°ãº£°Î1 000ÐÎ³É 黄土丘陵和特殊的源峁阿拉善高原一般海拔1 000仅有少数山地的海拔超过2 000米丘间低地分布着许多盐沼山地一般海拔3 000×î¸ß·å´ï6 995 米最高峰达4374米3 000米个别高峰接近3 000米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1 000米南缘为冲积扇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1300米戈壁沙漠成带状分布图2-2 中国地势的三大阶梯示意图(引自2.1.2.3 青藏高寒高原区的地貌组合在青藏高原面上以及干燥的内陆盆地为主要地貌类型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盆地一般海拔在2700Öв¿ÊÇÀ¥ÂØɽÓë¸Ôµ×˹ɽ-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一般海拔为4500Äϲ¿ÎªÒÔÑų²Ø²¼½-¸ÉÖ§Á÷ºÓ¹ÈΪÖ÷µÄ²ØÄϹÈ地高原的南缘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高原的东侧是南北走向5000米的横断山脉依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特征划分出高低各级彼此有区别依据¿É½«ÖйúÖ²±»»®·ÖΪÏÂÊö8个植被区域(包括16个植被亚区域)3)ÊôÓÚ¶« 西伯利亚的南方明亮针叶林向南延伸的部分20北纬49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及其支脉伊勒呼里山地野生维管束植物仅800余种但深受长白植物区系的影响地带性植被这一带原是中国的主要原始林区之一由于过量采伐和森林火灾等因素的影响2.1.3.2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本区域是以中国为中心分布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以东北部至黑龙江以南的小兴安岭山地152030之间仅维管束植物大约2000种属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Pinuskoraiensis)为优势种红松阔叶混交林只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但人工林面积在不断扩大2.1.3.3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位于北纬3230 ,东经10310 的范围图2-3 中国植被区划图(引自内本区域植被组成的植物种类估计有种子植物3500种左右特有种中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本区域是中国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生产活动的影响和战争的破坏平原地区已被农业植被所代替2.1.3.4 亚热带常绿阔时林区域本植被区域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植被区域4左右淮河一线东界为东南海岸和台湾岛以及所属的沿海岛屿共涉及17个省由于本区域正处在古北极和古热带两个植物区系的交接地带所以这里不仅保存着第三纪遗留下来的古第三纪植被类型温带–亚热带植物区系同时本区域是中国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种子植物近14600种 2 600属其中特产于中国的单种属中孑遗植物多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鹅掌揪(Liriodendronchinense)和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都发现于这一地区壳斗科中的常绿种类山茶科和竹亚科植物是其重要组成成分由于受人类长期生产活动和战争的影响在低丘和盆地都已被农业植被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油茶(Camelia oleifera)和竹林等用材林和经济林及茶园等所代替雨林区域热带季雨林西至西藏南部亚东其北界位置在北纬21之间本区域在植物地理分布中基本属于古热带植物区而且具热带性古老的种类保存较多东部的植物区系中以马来西亚东部区系成分为主并有喜马拉雅区系的植物雨林仅存在于局部山前地区在南海中的诸珊瑚岛上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经济林原始状态的植被的面积已很少2.1.3.6 温带草原区域该区域是横贯欧亚大欧的欧亚草原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高原一小部分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区52 东经83±¾ÇøÓò¹²ÓÐÖÖ×ÓÖ²ÎïÔ¼3600余种760余属,约占全国植物总科数的41.8ÕâЩֲÎïÖÖÀà¾ÍÏÔµÃÏ൱ƶ·¦º®ÀäµÈ½ÏÑÏ¿áµÄ×ÔÈ»Ìõ¼þ³¤ÆÚ×÷ÓõĽá¹ûÖÖÊý×î¶à 的是菊科蔷薇科和豆科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总的看来典型植被为草原虽然仍有不少地区保留其植被的原始面貌过度放牧和烧荒挖药及采掘业等活动的影响2.1.3.7 温带荒漠区域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温带荒漠区域,是的东段,约在东经108±± 纬36°üÀ¨Ð½®Î¬Îá¶û×ÔÖÎÇøµÄ×¼¸Á¶ûÅèµØºÍËþÀïľÅèµØ¸ÊËàÊ¡ÓëÄþÏÄ»Ø×å×ÔÖÎÇø±±²¿µÄ°¢À-ÉƸßÔ-·Ö²¼ÔÚ±¾ÇøÓòµÄ¸ßµÈÖ²ÎïÔ¼3900种817属就本区域的220余万平方公里的辽阔面积而言但是这表明本区域多单属科最重要的科是菊科蝶形花科典型植被是温带荒漠植被中亚成分旧世界温带成分及北温带(包括北极-高山)成分菊科蝶形花科由于本区域的绝大部分地方不适合于人类居住本区域中环境适宜的地方有些地区过牧已造成次生荒漠化由于青藏高原的四周存在着差异极端悬殊因此该区域的植物区系较为复杂是中国植物区系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属于189科其中有83个世界广布属704个温带区系成分的属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该区域的东南部边缘 4000米(河谷最低处约2000米),发育着以森林为代表的山地垂直带植被西海拔一般为4000´úÖ®¶øÆðµÄÊǸߺ®¹à´ÔºÍ¸ßº®²ÝµéÖ² 被地势更高5000米在海拔较低的藏南谷地在青藏高原的最西北部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发育着高寒荒漠植被近数十年来森林资源已频干枯竭是影响草原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类型多样据统计占全世界陆栖脊推动物总数的10Õ¼ÊÀ½çÄñ 类总数的13.5»òÖ÷Òª·Ö布于中国如马鸡(Crossoptilon spp.)长尾雉(Syrmaticus spp.)兽类中的金丝猴(Rhinopithecus spp.)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梅花鹿(Cervus nippon)等中国并未遭受过大陆冰川的覆盖举世闻名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即产于横断山脉北部及其附近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沙漠深处洞庭湖和长江中下游的臼暨豚(Lipotes vexillifer)是世界上留存到现代的两种淡水鲸的一种南北分布较广的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类都是全世界所关注的动物仅毛皮兽就有70多种以上中国的动物地理区划下设古北界和东洋界及若干个次级单位(中国科学院 1979) (见图2现分别简述东北亚界和中亚亚界动物区系主要由分布上属于东北型的成分所组成本亚界在中国境内分东北区和华北区喜马拉雅动物区系主要由中亚型成分所组成两栖类贫乏鸟类中百灵地雅兽类中以有蹄类和啮齿类最多图2-4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图(引自东北区(СÐË°²ÁëÀÏÒ¯Áë¼°³¤°×ɽµØºÍËÉÁÉƽ原分布区大多在本区相互重叠黑龙江林蛙团花锦蛇小太平鸟东北兔和紫貂等是本区的代表种类若干代表成分胎生蜥蜴攀鸟森旅鼠驯鹿本区分为大兴安岭华北区(ÄϵÖÇØÁëÎ÷ÖÁÎ÷Çãɽ°üÀ¨»ÆÍÁ¸ßÔ-±¾ÇøµÄ¶¯ÎïÇøϵÖ÷ÒªÓɶ«±±Ð͵Ĺ㲼 成分所组成可以举出的只有无蹼壁虎褐马鸡大仓鼠和棕色田鼠等)和位于古北界蒙新区(ËùÒÔ±¾区是周围各区动物相互混杂的地带蒙新区(°¢À-ÉÆ(包括河西走廊)²ñ´ïľ¶¯ÎïÇøϵµÄÁ½ÆÜÀàÖÐÒÔÎ÷²¿µÄÂÌó¸òÜ´óó¸òÜΪ½öÓеÄÖÖÅÀÐÐÀàÖÐÒÔ 沙蜥分布广泛鸟类中的典型种类有大鸨兽类中的野生双峰驼野驴和几种羚羊均为本区有蹄类的代表本区分为东部草原亚区青藏区(Î÷²ØºÍËÄ´¨¶«²¿¸ÃÇø¶¯ÎïÇøϵÖ÷ÒªÓɸߵØÐ͵ijɷÖËù×é³É²Ø 羚和藏野驴雪鸽爬行类中的温泉蛇高山蛙是高原腹地唯一的两栖类但在这些代表种类中只有藏羚本区分为羌塘高原亚区和青海藏南亚区在中国境内包括秦岭和淮河以南的大陆和台湾岛该界的动物区系除广布种外尚有一些欧亚大陆的成分和少数环球热带一亚热带的成分本亚界在中国境内分为西南区西南区(²ý¶¼µØÇø¶«²¿¸ÊËàÄÏÔµ¼´ºá¶ÏɽÂö²¿·Ö¸ÃÇø¾³ÄÚ²¼ 满高山峡谷纵向的平行峡谷南北向的高山峡谷北方种类的相互渗透本区未发生过广泛的冰川气候方面的特征且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本区的种类很多本区动物区系的主要成分兽类中的小熊猫和鸟类中的血雉和虹雉是其典型的代表如两栖类中的锄足蟾鸟类中的画眉亚科和雉科本区分为西南山地亚区和喜马拉雅亚区)北自秦岭南抵西江上游本区是华南区的贫乏化亚热带成分但热带成分较华南区明显减少如两栖类中的东方蝾螈鸟类中的灰胸竹鸡小鹿和毛冠鹿等种的分布亦限于本区本区分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和西部山地高原亚区)福建省东南沿海一带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在本区范围内各类热带特别是在西部如爬行类中的巨蜥灰燕兽类中的棕果幅等此外如台北蛙爬行类中的变色树蜥中国壁虎白鹇牛背啄花鸟和兽类中的红颊本区分为五个亚区海南亚区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垦荒及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在东部2.2 社会经济状况2.2.1 人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1990年7月1日其中大陆30个省直辖市的人口共113 368万中国是有人口数字记载最早的国家之一就有了人口数的记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商人口增长极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在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Ö®ºóËåÔªµ«×î¸ßÈË¿ÚÊý×ÜÅÇ»²ÔÚ5000Çå³õÈË¿ÚÊýÒ²Ôö 长较慢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84年)³¬¹ý1亿这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第一次超过1亿人口大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Ǭ¡ÎåÊ®ËÄÄê(1789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人口数字已达到4亿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6.31ÇåµÀ¹â20年(1840年)ÓÉÓÚ帝国主义的入侵使生产力发展陷于停滞状态从1840年到1949年建国止共增加了12 886万人由于经济发展以及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经过几次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为72 307万人已超过10亿更增加至116 002 万人(见表2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即在41年的时间里人口的过快增长人民生活提高表21985Ôö³¤Ëٶȿ쵫·Ö²¼¼«²»¾ùºâ¶øÇÒÈË均占有资源量少据统计,1760年中国人口达到2亿1953年为6亿1981年达到10亿中国人口每增加2亿所需的时间15和12年增长又如此之快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带来极大的压力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ԼΪÊÀ½çƽ¾ùÈË¿ÚÃܶȵÄ3倍多图2-5 中国人口密度图(引自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其分布格局明显地呈现出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的巨大差别(见图2从东北部黑龙江省的爱辉到西南部云南省的腾冲划一直线据1982年人口普查的结果约占全国面积的42.9ËäÃæ»ýռȫ¹úµÄ57.1ʹµÃÖйú¶«Äϲ¿µÄ¶¯¸øÉúÎï¶àÑùÐÔÔì³ÉÁ˼«´óµÄ 影响资源丰富所以人均占有的各种资源量甚至低于世界人口平均占有数中国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2和50±Ø½«¼Ó¾ç¿ÑÖ³Õâ¸øÖйúÉúÎï¶àÑùÐÔÔì³É¼«ÎªÑÏÖصÄΣº¦·±ÑܵÄÖ÷Òª¿Õ¼ä³¡ËùµØòÍÁÈÀͬʱÒò´ËÖйúÍÁµØÀûÓÃ×´¿öµÄÀúÊ·±ä»¯´ÓÖйúÖ²±»µÄ 历史变化状况1万据考证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已与现在大致相似即大兴安岭北段的寒温带针叶林带华北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台湾广西由东向西草原和荒漠3个植被带其高原面的天然植被主要是高寒草甸和草原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轻微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基本上结束了的阶段原始的种植业已经出现对自然的影响微不足道根据当时的自然条件原始的森林植被约占国土的34.5¸ê±ÚÒÔ¼°ºÓÁ÷ºþ²´µÈÔ¼Õ¼26É-ÁÖ2)¹«Ôª1127年间的植被变化由于人口增多垦殖樵采等活动和连年战乱的影响平原地区已多被人工植被所代替西北公元1127×ÔÄÏËÎÓÚ¹«Ôª1127年建立以后经济随之人口大量南迁是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天然植被大面积地被农田或其他人工植被所代替在这一时间牧区界限的北移华北落叶阔叶林区的森林几乎已被采伐殆尽公元1840ÕâһʱÆÚÍâµÐÈëÇÖÇ峯³õÆÚµ«µ½19世纪末沙俄和日本相继入侵使森林资源锐减其他地区的原始森林亦继续遭受破坏至此左右的原始森林已经消失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巨大压力农进行了大面积的垦荒或发展其他人工植被同时大片的农田矿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减小的是森林增加的是农田和城市交通用地大部分由于经营不善而变成为荒山草原面积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增减其他类型中除荒漠有所扩大外中国现有的耕地中草原和湿地转化而来的3左右人均占有量少区域差异显著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绝对量虽然很大所以人均占有量却很少居世界第4位有林地面积约1.2亿公顷如按联合国粮农组织1985年公布的资源与人口数进行比较3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7ʹµÃÈË¿Ú¶ÔÍÁµØ×ÊÔ´µÄѹÁ¦¼«´óÓÉÓÚÖйúµØ´¦±±°ëÇò¶«Î÷Ïà¾à5200公里地貌条件根据中国科学院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划分,全国约有1600多个土地资源类型也为综合发展农牧渔业生产在东南部季风地区雨热同季生物种类繁多人口数量大所以生物区系的变化很大热量也较丰富水源少戈壁生物种类较少人口较少所以在相当多的地方生物区系仍维持着原始面貌虽日照充足土地贫瘠赵士洞等叶笃正主编酷所以在大部分地区生物区系仍保持着原始面貌森林沼泽沙漠及戈壁城市交通用地及寒漠永久积雪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2) 万 亩 万公顷 占国土面积±ù´¨ÑØ 海滩涂等) 37 4402 496 2.630 122 2 028.1 2.1注1983中国农业条件和农业自然资源 农田全国耕地面积约9600万公顷占73.9ÓëÓÉÓÚÐËÐÞË®Àû¹¤¿óºÍ½»Í¨½¨ÉèÓõضø 减少的耕地相比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所在的14个省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9ÖйúµÄÉ-ÁÖ×ÊÔ´ÉÙ¾Ý1977清查的结果占国土面积的12左右东北大西南的川西和滇西北及东南和华南的丘陵山地的森林资源分布较多则森林资源极少中国现有各类草原约36000万公顷载畜量过大等原因全国草原沙化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工矿和交通建设用地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目前中国的城市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2.2.3环境保护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有了充分的发展据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中国国民总产值已达174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9.0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给资源由于中国政府把保护环境定为一项国策在控制环境污染近十多年来比较有效地避免了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从而保证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19901991)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表现在自80年代以来寻求一种既提高土地生产率在发挥传统的有机农业优势的同时从1985年起高残留农药的生产三北防护林体系覆盖了占中国国土面积40ÒÑÔìÁÖ944万公顷使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 5.05开始显示出明显的生态长江中计划造林667万公顷平原绿化工程和太行山绿化工程也都营造了大面积的防护林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进展全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已达52万平方公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成效全国建成了大批的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工业排放的有害废水达标率都有明显提高中国在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初步控制了工业污染的发展到1990年全国共有各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00多处约占国土面积的4½ûÓæÇøºÍ½û·¥ÇøÖ²ÎïÔ°ºÍÊ÷ľ԰ʹ 一大批生物得到保护对大熊猫白鱀豚濒危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但是增长速度过快国家财力有限及国民的环境意识较差等原因环境方面森林使许多地区的水土流失仍比较严重土地沙漠化在不断扩展从总体上说污染方面1989年全国废水排放量在353亿吨严重污染着江河累计已达67.5亿吨已成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源已成为中国具有极其严重的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燃煤形成的空气污染相当严重由于采伐森林草原退化以及过度捕猎使大量生物物种的栖息地逐渐缩小因而许多物种的数量减少上述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