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学生阶段心理特点中学生是青春期的儿童,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特点也开始显现出来。
以下是中学生阶段的心理特点。
1.对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中学生开始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和价值进行思考和探索。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试图与他人区分开来。
他们非常关注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
2.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中学生对他人的看法非常敏感,并容易受到他人的评价和评论影响。
他们会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而改变自己,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受。
3.对同伴关系的重视:中学生注重交朋友和组成团体。
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同伴的认同和支持,并希望在集体中有一定的地位。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这也是他们建立自我认同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4.积极追求独立和自主:中学生希望能够独立思考和决策,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
他们希望能够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项目中,并通过这些活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5.心理波动明显:中学生的情绪变化比较剧烈,有时会表现出情绪激动、易怒、消沉和情绪低落等。
这是因为他们身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上的稳定性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6.对待学业的态度:中学生在学习上有积极的态度,渴望取得好成绩和进一步深造。
他们希望能够在学习上取得成就,并通过成绩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然而,他们可能会遇到学习压力和适应新学科和教学方式的困难。
7.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中学生开始对未来的职业和人生道路感到迷茫和焦虑。
他们面临着选择高中课程和大学专业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成年后的责任和独立生活的挑战。
8.对社会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中学生开始对社会和社会问题表现出关注和兴趣。
他们开始思考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的问题,并希望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1.建立良好的家庭和学校关系,提供稳定的家庭和学习环境。
2.增强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和展示自己的能力。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国内有关机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
在某地抽取了15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地中小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
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社会性。
中学生心理发展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影响。
中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问题,对人生的意义、升学、就业等问题越来越感兴趣;社会政治因素更多地反映到他们身上,影响和改变其心理特征。
中学生对父母、老师不再依赖、依恋。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独立思索,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意向。
闭锁性。
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单纯、幼稚,一切外露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一定曲折和文饰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动荡性。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十分热情而又经常动荡、变化,所以容易出现冲动行为。
敏感性。
中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思想活跃。
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
二、应对策略1、教师应对每位学习充满信心,相信他们是可以改变的,有巨大的可塑性。
一般来说,如果老师认为学生能成功,他就会认为自己有能力,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观点。
反之,会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观念。
其实,当你的言谈一再倾向消沉或不利时,情况便可能真的转趋恶劣。
因为言谈会影响考虑的方向,进而引导行为。
看来要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老师应对每位同学有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应加强自身修养,坚定教育信念,永不放弃。
2、坚持以人为本,无条件接纳学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塑造人,教师应把引导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贯彻教育活动的始终。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中学阶段是儿童走向青少年的过渡期,心理发展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特点。
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相关的教育支持。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首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我意识的增强。
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和价值观进行思考和建构。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并开始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鼓励中学生树立健康的自尊心,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教师可以通过夸奖和鼓励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应该教育他们尊重他人的独特性。
其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二是情感的变化和波动。
在这个阶段,学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感和情绪的体验,如友谊、爱情、挫折等。
他们可能会经历情感上的波动,情绪的不稳定,甚至会出现一些消极的情绪,如忧虑、抑郁等。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帮助他们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提供听课和理解的空间,同时也需要启发学生发展积极的情感调节策略,如寻求适当的支持和娱乐活动。
再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三是自主性的增强。
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决策。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出决策,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责任负责。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决策和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的增强、情感的变化和波动、自主性的增强以及对未来的关注和规划。
教育者应该根据这些特点,提供相关的教育措施,如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规划需求。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学生实现其个人发展和成长。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中学生是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关注自我,并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外貌、性格、才能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2.自主性的增强:中学生逐渐开始独立思考和判断,并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他们渴望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追求自主性和自我实现。
3.情感的波动:在中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情感变化较大,常常出现焦虑、紧张、矛盾等情绪。
此外,由于社会环境和身心的发展,他们对友情、爱情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等方面都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4.自我评价的意识:中学生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成绩、能力和价值,对自己进行评价。
他们会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并且希望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肯定和认可。
5.社交意识的增强:中学生具备更强烈的社交需求,渴望与同伴建立更密切的人际关系。
此外,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1.鼓励自主性和责任感:教育者应当鼓励中学生展现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同时,要塑造中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教育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2.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中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经历情感波动较大的阶段,所以需要教育者提供安全、稳定和温暖的情感支持。
教育者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并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通过倾听和鼓励来帮助他们解决情感问题。
3.培养自信心和积极心态:中学生常常对自己的能力和身份产生怀疑,教育者应给予他们正面的评价和肯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
此外,教育者还应当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4.培养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开展人际沟通的训练等方式,培养中学生的社交能力。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第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第三,不平衡性。
第四,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少年期是指11、12岁~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性。
(二)青年初期
这是指14、15岁~17、18岁的时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者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六个方面。
(二)关于关键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20世纪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1.过渡性(半生不熟,疏亲近友)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主要表现有两方面:(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
(2)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如由发育迅速趋向平稳,由人格差异不稳定到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
教育启示:(1)将中学生当做成年人看待,平等交流;(2)利用同伴的榜样作用进行教育。
2.闭锁性(不说就不说,说了也是虚)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
青少年闭锁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出现了“内心的秘密”,开始愿意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抽屉要上锁。
反感别人随意动自己的房间。
开始记日记,记日记是青少年的共同特点,也是青少年的一种特殊现象。
第二,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变得不是毫无保留,有时可能以各种形式作回答或拒绝回答。
第三,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在交往中要求较高,选择条件较苛刻。
教育启示:(1)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打成一片;(2)可联系多方教育力量,侧面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3)给学生适度空间,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3.社会性(不再鸡毛蒜皮,渴望大展宏图)在青少年期,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其活动的社会性增强,青少年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关注。
同时,他们与社会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青少年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1)他们已不拘泥于儿童时那种仅仅对自己或自己周围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关心,而是开始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政治、历史、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等都成了他们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成了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他们希望从中找出现象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看法;(2)他们的社会性情感越来越丰富和稳定;(3)他们已逐步形成一定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动机、兴趣、品德、自我意识、世界观与人生观都开始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教资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教资主要涉及中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思考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和挑战。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需要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自我意识的增强。
中学生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开始关注自己的社交和情感需求,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2.思想意识的发展。
中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思考问题的能力也逐渐增强。
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也开始寻求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3.情感管理能力的提高。
中学生在情感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他们开始面临情感问题,需要学会适当的情感管理方式,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情绪。
4.自我评价的增强。
中学生开始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寻求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这种评价和支持对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都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在教育中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来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
比如,在情感教育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管理方式,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学会关爱和支持他人;在学业上,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认可,激励他们更好
地学习。
总之,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对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应对1.自我认同和身份建立的阶段: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一阶段,中学生常常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评价的困境,对自己的外貌、能力和社交关系产生较强的焦虑。
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中学生充分的支持和肯定,鼓励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对外部评价的敏感:中学生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
他们非常关注他人的评价,尤其是同龄人的评价。
因此,一旦遭受到批评或否定,中学生往往会感到沮丧和自责。
家长和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尽量减少对他人评价的依赖。
3.情感波动和情绪不稳定:中学生的情感波动和情绪不稳定是常见的特点。
他们的内分泌系统正经历重大变化,身体和心理上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家长和教师要理解中学生的情绪起伏,尊重他们的情绪表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控制情绪的爆发和压力。
4.增强独立性和自主性:中学生开始渴望独立和自主,希望能够自己做决策和掌控自己的生活。
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有能力参与决策、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
同时,也要教育他们负责任和理解自己决策后果的重要性。
5.心理压力增加:中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成长自我价值的压力。
家长和教师需要帮助他们分担压力,提供支持和指导,同时也要教会他们正确应对压力的方法,如通过运动、放松和调节心态来缓解压力。
6.角色转变:中学生正处在从儿童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逐渐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角色。
家长和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和环境,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让他们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发展自身潜力。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多方面的,家长和教师应该了解他们的特点,尊重他们的需要,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与中学生的良好沟通、关心和关注,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对策一:心理特点:1、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基本成熟学生开始能够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品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如认识评价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与他人比高低等,青少年在评价自我的时候,往往出现两种心理状态。
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称赞,而从不被轻视或攻击,这时如果再没有成人的指点,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满足虚荣,经不起一点失败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的冷遇,失败总缠绕着他们,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另一种倾向,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不断寻找种种客观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失败,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
2、产生“成人感”青少年身体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企图要求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束,自行其事;不承认自己是小孩,要求老师家长平等对待,尤其要求老师父母理解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自信心,要求有一种“独立人格”。
我们要充分利用少年“成人感”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他们,促进他们发展自尊心和独立性,以充分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人生与宇宙奥秘的求知欲。
3、思维能力明显发展青少年处在思维能力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学习知识技能,接受新事物,从事脑力活动的“黄金时期”。
但是,青少年缺乏鉴别事物的能力,学习从兴趣出发,难以恒定持久,经常转变学习目标和人生看法,思维尚未定型。
4、情感丰富,强烈,易冲动,不稳定逐渐从低级性的单纯天真的情感活动向高级社会性情感发展,表现为具有一定群体感,道德感,美感,社会责任感,向往美好理想的成熟型情感。
但青少年情感常表现为情绪兴奋高、情绪紧张、情绪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欠成熟,容易波动失控。
如果遇到不满和矛盾时,容易激动,暴怒,呈现激情状态。
男生比女生明显。
5、性意识开始萌芽少男少女开始产生怀春心理,注意和喜欢接近异性,有较强的性意识和性冲动。
(三)心理活动的矛盾性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青少年期望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摆脱父母的羁绊而独立自主地生活。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教资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是教资考试中重要的考点,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偏执心理。
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常常会表现出过度自我保护的心理,并且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
2. 自我意识增强。
中学生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对自身情感的表达也会更加自信。
3. 好奇心强。
中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快。
4. 自我控制能力较强。
中学生开始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
5. 学习动力强。
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动力比较强,同时也有较高的自我期望和追求。
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针对中学生的好奇心,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 1 -。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及调整措施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及调整措施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
他们一般有以下心理特点:一、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不足。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
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而实际上他们往往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
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的矛盾。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具体办法可以讲一个名人、伟人艰辛的心路历程的故事。
组织看一部放映名人成长过程的影片,启发学生懂得实现理想,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二、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统一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
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
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
这说明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
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首先教师要有表率作用,同时注意培养一些学生,尤其是在班级中有影响力的学生,让他们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然后形成班级核心,借以影响全班。
为引导他们理智处事还需要开展一些活动,如让学生收集“用理智控制情绪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故事材料,也收集“因感情冲动而造成终身后悔”的反面故事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教育。
三、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的,这与他们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
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已见,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从十一二到十四五岁。
这个年龄阶段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之为少年期,它在个体心理发展史上是一个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学生心理发展总的特点是,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它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
这个时期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独立倾向,他们极力想争得在社会生活中独立自主的地位。
他们对自己往往估计过高,事事想自己做主,把自己的见解看成是评价客观事物的标准,对周围成人的话都不轻易相信。
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心理上产生了许多新的特殊矛盾,针对这些特点,教师既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与要求,又要注意积极地加以正面引导。
如果教师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强行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往往会因此而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
为了有效地教育和培养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他们在各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一)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1.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的特点(1)身高的增长身高的增长是初中学生身体发育的早期表现之一。
人的身高增长有两个快速期,出生后的一年内是第一个加速期,身高几乎增长一半,然后发展速度减慢,到初中阶段发育进入第二个快速期。
从图2-1可以明显看出身高增长的两个高峰。
图 2-1身高增长值曲线图由于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城乡之间也表现出差异。
一般地说,乡村的男女生快速期开始的较迟,增长的平均绝对值也略低。
图 2-2城乡男女生身高增长值曲线图初中生在发育中,脊椎的增长赶不上身高的增长,这是值得注意的。
到十四五岁时,脊椎骨间还充满软骨,坐立的姿势若不正确,脊椎就容易变形。
另外,初中女生的骨盆还没有连接起来,穿高跟鞋还会使骨盆变形,以后造成分娩困难,这是应该注意的。
在这个年龄阶段,有机体各部分之间,整个有机体和环境之间常常暂时失去平衡,他们的机体发育和肌肉力量的增长,往往超过大脑对各运动器官的调节机能的发展,导致在某些动作上暂时会产生不协调或笨拙之感。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应对对正处于心理上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时期的中学生该怎样进行教育和管理?这对于中学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按照其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
以下内容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1.掌握中学生的过渡性心理学生在中学以前处于真正的幼稚期,要更多的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他们的独立性、自觉性都较差。
进入中学阶段后就进入了少年时期,而中学后期则处于青年初期,是个体逐步发展成熟的时期,它标志着个体真正开始逐步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反映出中学初期(少年期)和中学后期(青年初期)过渡状态的两种不同特点。
前一时期,即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后一时期,即青年初期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的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
前一时期,还保留着一定的幼稚性;后一时期,却包含着成熟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即使如此,他们也只是刚刚达到成熟时期,他们的认识能力、水平还是不高的,他们的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要教师、家长对其关怀和指导,以便加强他们的自我修养,使其真正趋向成熟。
2. 掌握中学生的闭锁性心理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也必将引起情感上的变化。
这些变化一般是不会轻易流露的。
即使为此引起情感上的波动,由于这个时期相应的意志力的发展,他们也往往会控制住而不表现出来。
这是闭锁性的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基础。
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心里的话常常是不愿对长辈说的。
中学生的年龄越大,这个特点就越为明显,初二、三以后的中学生,自己放东西的抽屉总爱加锁,似乎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人知道,其实里面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东西。
因此,要了解和研究这个阶段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如果只根据他们一时一事或某个举动就做出判断,或做出研究的结论,那常常是容易发生错误的。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指中学阶段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的一些典型特征和变化。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增强、情感变化多样、社交关系复杂、个性特点初现等方面。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之一是身心发展不平衡。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身体发育逐渐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
他们的身体发育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青春期特征,如身高增长、性征发育等。
然而,他们的心理发展仍然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稚嫩的特点,如思维方式单一、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等。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还表现在自我意识的增强。
在中学阶段,学生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思想、感受和意愿。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特点、优点和缺点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并开始寻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的途径。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还表现在情感变化多样。
中学生在心理上经历了许多情感上的波动和变化。
他们的情感经历了从稳定到不稳定、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
他们既可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如喜悦、兴奋等,也可能出现消极的情感,如焦虑、抑郁等。
这些情感的波动和变化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还表现在社交关系的复杂性。
中学生开始面临更加广泛和复杂的社会交往,他们需要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如自我认同、群体归属感等问题。
他们需要学会与人相处,处理人际关系,逐渐形成健康的社交模式。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还表现在个性特点初现。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始初现,他们逐渐展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
他们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创造力,也可能出现一些消极的个性特征,如自卑、孤僻等。
这些个性特点的初现对于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增强、情感变化多样、社交关系复杂、个性特点初现等方面。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引导。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指中学阶段学生在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主要包括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增强、社会关系扩展、个性特点形成等方面。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是指中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上存在着差异。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性征发展加速,但心理上的认知和情感能力较为脆弱。
这种身心发展不平衡给中学生带来了一些困扰和挑战。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
在中学阶段,学生对自己的认识逐渐加深,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份、角色和价值。
他们开始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劣势,并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规划和期待。
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中学生更加自主和独立,也更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
中学生的社会关系扩展。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社交圈子逐渐扩大,开始接触更多的同龄人和不同年龄段的人。
他们开始关注和探索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建立起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的扩展既给中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同时也增加了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
中学生的个性特点逐渐形成。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始显现出来,他们表现出不同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
一方面,一些中学生可能表现出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个性特点,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并愿意主动尝试新事物;另一方面,一些中学生可能表现出消极抵触、自卑焦虑的个性特点,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动力,容易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包括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增强、社会关系扩展和个性特点形成等方面。
了解和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中学生,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和支持。
同时,中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面对自己的心理发展,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以更好地适应中学阶段的挑战和发展。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从十一二到十四五岁。
这个年龄阶段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之为少年期,它在个体心理发展史上是一个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学生心理发展总的特点是,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它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
这个时期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独立倾向,他们极力想争得在社会生活中独立自主的地位。
他们对自己往往估计过高,事事想自己做主,把自己的见解看成是评价客观事物的标准,对周围成人的话都不轻易相信。
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心理上产生了许多新的特殊矛盾,针对这些特点,教师既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与要求,又要注意积极地加以正面引导。
如果教师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强行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往往会因此而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
为了有效地教育和培养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他们在各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一)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1.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的特点(1)身高的增长身高的增长是初中学生身体发育的早期表现之一。
人的身高增长有两个快速期,出生后的一年内是第一个加速期,身高几乎增长一半,然后发展速度减慢,到初中阶段发育进入第二个快速期。
从图2-1可以明显看出身高增长的两个高峰。
图 2-1身高增长值曲线图由于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城乡之间也表现出差异。
一般地说,乡村的男女生快速期开始的较迟,增长的平均绝对值也略低。
图 2-2城乡男女生身高增长值曲线图初中生在发育中,脊椎的增长赶不上身高的增长,这是值得注意的。
到十四五岁时,脊椎骨间还充满软骨,坐立的姿势若不正确,脊椎就容易变形。
另外,初中女生的骨盆还没有连接起来,穿高跟鞋还会使骨盆变形,以后造成分娩困难,这是应该注意的。
在这个年龄阶段,有机体各部分之间,整个有机体和环境之间常常暂时失去平衡,他们的机体发育和肌肉力量的增长,往往超过大脑对各运动器官的调节机能的发展,导致在某些动作上暂时会产生不协调或笨拙之感。
同时,由于他们在身体发育上的突然增长,使他们在自我意识上增加了一些新的体验。
(2)性成熟的开始性机能发育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突出生理因素。
少年随着身体的猛长,性器官和性腺迅速发展,性机能成熟,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
性成熟开始的标志是:性腺机能增强,第一性征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第一性征是指生殖器官的发育。
第二性征即副性征,男性的声音变粗,甲状软骨开始增大,出现胡须、遗精现象等;女性声音变高,乳房隆起,月经初潮等。
生理学的研究材料指出:这个时期由于脑垂体前叶分泌的激素对初中学生身体各系统的刺激,使得他们的身高、体重迅速增长,并且与甲状腺一起加强着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
一般地说,女生的性成熟期比男生早一二年,女生从十一二岁开始,男生则从十三四岁开始进入性成熟期。
性成熟使他们在心理上发生明显的变化。
当他们觉察到自己生理上的这些变化,意识到这是自己接近成人的标志,便促使他们性意识的觉醒。
初中学生容易兴奋、冲动和神经过敏。
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总希望在异性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尽量把事情做得好一些,以便引起对方的注意。
到初中高年级,男女同学交往时会出现一种微妙的心理状态,即他们既愿意同异性接触,表现得好奇而敏感,又害怕同异性个别接触,表现得惊惧而羞怯。
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观点,要注意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积极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等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加强少先队与共青团的组织活动,避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刺激影响,引导男女学生在丰富的集体活动中建立正常的同学关系,形成自然交往,打破男女之间的神秘主义。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注意这个时期由于性成熟引起的这些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管理,使道德教育赶在性成熟之前,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初中学生的心理完全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3)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年人人脑,特别是神经系统是心理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脑的重量和结构已接近成人。
研究表明,人脑平均重量的发展,到12岁时已达到1 400克;到13或14岁时,脑的组织结构基本发育成熟,如皮质的沟回已经分明。
两半球的联络纤维大量增加,神经髓鞘化已经完成。
大脑的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
如神经元的分化机能基本达到成人的水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初中学生的兴奋过程一般比抑制过程强,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转换也较快。
因此,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强。
总之,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发育的剧变,身体突然长高,特别是性萌发、性成熟开始,使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童年期未曾有过的一些心理特点,如成人感、性意识“觉醒”、冲动性等等。
2.初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1)学习内容增多和加深学科的门类比小学明显地增加了,例如,小学的数学,到初中就分为代数、几何等;小学的常识,到初中就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
其中每门学科的内容也趋于专门化,并且在体系上已接近科学体系。
(2)学习方法多样和复杂从初中开始,随着课程门类的增加,科任老师显著增多,每个老师都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具体要求,而中学老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又不象小学老师那样经常和具体。
这就要求初中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以免造成学习上的忙乱;在课堂上,要求初中学生要善于听讲,学会记听课笔记,会按照教学的要求组织自己的智力活动;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大和加深,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对学习内容进行逻辑加工,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学得活、记得牢、用得上。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学习上这一新的变化。
可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开始由于对新的学习要求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这是造成他们学业成绩突然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经验的初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上可能发生的困难和问题,都会有意识地在学生入学初期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上必要的常规教育,具体指导和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学习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解决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学习上的这个衔接问题。
3.初中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地位的变化在小学,老师是班集体的核心,也是维护集体生活的支柱。
从班集体到全校性的集体活动,都需要老师具体细致地加以组织和指导。
到初中阶段,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待班集体的活动已经不需要象小学老师那样事事必须亲自去安排、去组织,也不必指导的那样具体细致,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班委会,依靠学生干部来实现对班集体的领导,使学生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支持他们大胆泼辣地开展工作。
这不仅可以减轻教师一定的工作负担,而且还能使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另外,他们通过共同完成团队组织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也锻炼和培养了他们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同志友谊感、工作责任感和义务感等等;同时还增长了初中学生独立组织活动的才干。
针对初中学生的上述特点,对待初中学生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与要求,同时又要给予他们以关心和正确的指导,使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认识活动的特点(1)观察积极主动但精确性不高初中学生一般能够根据教学的要求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并且能够较稳定地、长时间地去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如观察物理、化学的实验和生理卫生的挂图、模型等。
学生能自觉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进行观察,不过他们有时还会出现观察不稳定或以情绪为转移的现象。
观察的精确性日益提高,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把它和相近的事物区分开来。
他们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属性,同时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进行全面、深刻的观察;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他们能掌握一般事物三度空间(长、宽、高)的相互关系和图形的透视原理等,远距离的空间知觉即宏观知觉也逐渐形成起来。
(2)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初中学生的无意识记表现得比较明显,他们对自己感到有兴趣的、新颖的、直观的材料记得较好,而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材料,如系统的理论、公式、定理、法则等识记得就比较差。
在教学的影响下,学生逐步学会使自己的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益占优势。
意义识记是一种理解性的识记。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义识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对识记的材料分析综合,从而找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初中学生逐渐能够通过理解来掌握课文内容,这就促使了他们意义识记的迅速发展。
同时,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词的抽象识记在具体形象识记的基础上逐步地形成和发展起来。
初中学生开始能够用抽象公式、定理来理解具体事物,这就使他们的识记向理解水平迈出了新的一步。
但是,我们不能对初中学生的抽象识记估计过高,他们对抽象材料的识记只是初步的。
根据心理学实验证明,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识记的指标仍然高于对抽象材料识记的指标。
因此,直观教学在初中阶段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3)抽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所谓抽象思维就是正确地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
在初中阶段,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但是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即在他们的抽象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学生的理解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和抽象思维的发展而有明显的提高。
所谓理解就是懂得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联系,它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并把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就是说不仅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
众所周知,理解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最初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和具体情节的叙述上,后来逐渐摆脱事物的具体情节去理解事物的本质。
他们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理解,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对矛盾关系的理解等方面,其理解力就表现出这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
比如,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开始多注意人物的活动情节,而不能独立揭示人物的行为动机,初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学会透过人物的具体活动,分析人物的行为动机。
初中学生由于初步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能够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一些比较复杂的关系和联系,所以他们开始用批判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常常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中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为此,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
他们不仅能批判地对待别人和书本上的观点,而且开始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有意识地检查和论证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但在初中阶段,他们这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其不足在于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他们有时毫无根据地争论,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还固执己见,有时他们考虑问题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对人对事容易有偏激情绪。
他们思维发展上的这些不足,与他们的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还不发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