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425.00 KB
- 文档页数:23
2014全年经济数据解读刘杉刘杉,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兼任南开大学国经所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MBA导师,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著有《中国再平衡》,《聚焦生活中的经济学》。
导语:值得宏观当局暗喜的是,尽管经济增速下降,通货紧缩压力增大,但就业情况还算满意,这得益于服务业的发展,也与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有关。
战斗的2014年过去了,充满希望的2015年也来了,春节前,各行各业都在忙着做总结,要问总结哪家强,国家统计局像蓝翔。
备受关注的2014年度数据发布,GDP增长7.4%,这是在1990年GDP增长3.8%后,24年来的最低增速。
该数据符合市场预期,也完成了政府年初确定的7.5%左右的增长目标。
不过结果看下来,与政府的美好愿望还是有些差距,学界普遍认为7.5%的目标增长率过高,而政府对经济增速仍抱有幻想。
一年战斗下来,宏观经济维持了7.4%增速,面子上过得去,宏观部门的总结也不会太难看。
不过可以预计的是,政府在制定2015年增长率时,会更加务实。
研究者常常通过工业增加值数据匡算GDP,由于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8.3%,与前值持平,这意味着工业企业情况并未明显好转。
从GDP季度环比指标看,四季度环比增长1.5%,低于三季度环比增速。
这两个指标暗示,2015年一季度增速还会下降,宏观经济还在寻底过程中,政府或将2015年的目标增速设定在7%至7.3%之间。
GDP的构成包括消费、净出口和固定资本形成。
消费增长稳定,但实际增长10.9%,低于2013年实际增速,原因是收入增速下降,以及居民消费更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
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4400亿元,增长56.2%。
2014年消费总额在GDP贡献率超过51%,不能简单看成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这是因为投资靠后一步,消费才突出。
2014年四月我国货币金融数据情况与走势判断中国报告网出版时间:2014年导读:2014年四月我国货币金融数据情况与走势判断。
货币基金规模从2013年6月的3000亿元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接近1.5万亿,使一部分原本存入银行的一般存款通过货币基金转换成同业存款,导致央行统计口径下一般存款规模下降。
参考《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态势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3-2017)》近期央行公布了4月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等货币金融数据,本文整理了业内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对其中主要数据的解读,以反映当前货币金融运行形势,并整理各界对近期货币政策走势的判断,以供参考。
一、M2规模增长、增速反弹,但存款减少通常M2增幅和人民币存款增幅具有一致性,但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6546亿元,广义货币(M2)增加8100亿元,4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3.2%,比上月增速提高1.1个百分点。
存款的减少并不奇怪,但M2总量增加和增速大幅反弹出乎市场预料。
2011-2013年连续三年的4月M2余额均环比减少,而2014年4月M2环比增长,也使得M2同比增速从2014年3月的12.1%反弹至13.2%,远超市场预期(市场预期增速仍在12%左右)。
图:2014年以来新增存款和新增M2规模差距波动加大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一)理财产品分流和季节性因素等使存款环比减少货币基金规模从2013年6月的3000亿元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接近1.5万亿,使一部分原本存入银行的一般存款通过货币基金转换成同业存款,导致央行统计口径下一般存款规模下降。
理财产品的分流可能是4月存款环比减少的原因之一,存款存在季度末考核后流失的周期性规律,也可能是导致4月存款减少的另一个因素。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住户存款的冲击较为显著,不仅各种“宝宝”基金,包括商业银行自行发行的表外理财产品,规模都在增长,导致一般性存款下降幅度大,这些资金会通过不同形式转移。
分析2014年央行货币政策“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创新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调节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货币市场稳定。
”央行昨日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同时提出,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下一阶段政策的表述是“合理运用……”,而今年第一季度则更换为“灵活运用……”。
这一变化说明央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已经较去年第四季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既有结构调整的阵痛,也渐显调整和改革所激发的活力。
”央行强调,综合增长潜力和动能等各方面因素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运行。
但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仍有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突显,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艰巨。
央行在报告中指出,下一阶段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关系,继续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同时,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疏通传导机制,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是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2014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财务1202班在读这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之前,我学过不少这方面的知识,从高中的政治课开始接触到货币这个概念,以及国家的一些经济政策,后来上了大学学了金融企业会计,以及正在学的货币银行学。
自我感觉掌握的不错,但是看了这份报告,我才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理解太浅显。
这份报告主要分为5个大部分以及一些附表还有图之类的。
每一部分之间相互联系,逻辑思维比较清晰。
然后我从里面挑选了一些我自己感触比较深,还有一些不太懂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现象来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首先是货币的信贷概况。
因为我是在去年暑假有幸在一家工商银行的信贷部实习过一个月。
所以对报告中所提及的信贷这方面有深刻理解。
首先是它说到的贷款利率总体走低问题,这个是显而易见的。
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来银行办住房贷款的农民越来越多,我觉得这应该是中国发展跨越性很大的一步。
大家都知道,农民的思想都相对于来说比较保守,最害怕的就是贷款,因为以前它的利息让农民们闻风丧胆。
只有走投无路才会去贷款。
之前看到一幅漫画,一位中国老太太说,攒了30年的钱,终于可以买房了。
而另一位美国老太太则说:住了30年的房子终于还清贷款属于自己了。
这就是之前中国人的普遍思想,但是现在连农民都有贷款提前消费这样的意识。
我觉得能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二是,银行的贷款利率低了,门槛也低了,可以到平民百姓可以接受的范围。
同时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综合运用数量型,价格型工具,引导社会融资资本下行。
这种改变也能使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有所缓解。
这一部分还提到了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细增强。
然后我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实行双向浮动,即人民币既能升又能降。
这样的汇率政策,相对于单方向变动来说既能够改变企业对汇率偏好、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又能促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还是真正地以市场机制决定汇率、缓解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七大要点读懂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4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通过对比三季度报告以及整理宏观分析师的观点,见闻总结如下要点:1,最大亮点:下一阶段主要思路不再是“保持定力”对比三季度,本次报告在对下一阶段政策主要思路的描述中取消了“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的提法,而改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海通证券宏观债券分析师姜超评价称,这一点是四季度报告的最大亮点,不再讲“定力”,也为后期宽松政策的执行留下更多空间。
2,11月降息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本次报告央行提到了一项重要进展:贷款利率下降,上浮比例回落。
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较上季度下行20bp至6.77%。
其中一般贷款利率为6.92%,较三季度末下降41bp,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有所缓解;房贷利率6.25%,较三季度末下降71bp,下浮明显;但票据利率5.67%,较三季度末上升45bp。
此外,四季度贷款利率上浮比例从三季度末的71.26%下降到67.26%,企业融资条件有所改善。
(上图来自兴业证券)关于融资成本这一问题,分析师间分歧较大,华创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钟正生认为,企业融资利率虽有一定程度缓解,但“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并未发生变化”,表明央行仍在强调货币政策的中性特质。
央行的货币宽松节奏会比资本市场预期得要慢。
央行不会如此短平快地祭出宽松信号极强的工具,而1-2月的经济数据公布前后,是央行决定是否再度降息的敏感时点。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团队则提到,融资成本高的状况可能只是表面上缓解,从货币流动性数据看,直至12月,社会融资余额和M2增速不断下行。
可见,在经济下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出于资产质量考虑,对实体经济支持其实不强。
其认为,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未根治,货币宽松不会停止,不排除未来还有降息的可能。
3,央行势必填补基础货币缺口降准只是时间问题多位分析师均提到,由于外汇占款的趋势减少,央行无论如何都会填补这个缺口,降准以及定性宽松工具将齐上阵。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及效果分析:2008—2014作者:宫金坤来源:《经济师》2015年第06期摘要: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
通过对2008年至2014年28个季度数据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实施存在阶段性特点,以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作为衡量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标准,我国货币政策对二者皆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并且存在滞后性和短期性的特点,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 GDP CPI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015-03一、引言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以财政政策主导国家经济的局面,货币政策也正式开始发挥作用。
上个世纪90年代,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连续5年以积极的货币政策拉动国家经济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完善,更加凸显了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阐述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由过去的统筹兼顾向单一化发展,既可以解决传统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之间相互矛盾的现象,也抓住了我国独特经济环境下对货币政策调控的迫切要求。
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至今,我国更加重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传导渠道也更为丰富,本文通过对2008年至2014年以来货币政策实施阶段的划分,找出货币政策的执行特点,衡量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以更好的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
二、相关文献综述20世纪30年代,以凯恩斯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正式开启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对利率的调控来促进就业,增加有效需求,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由约翰希克斯(1937)和汉森(1953)建立和完善的IS-LM模型系统地阐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前的关系:货币市场的变动影响产品市场,改变了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变动引起的社会需求变动,回馈给货币市场,两个市场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均衡。
利率市场化下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摘要:存款保险是金融安全网三大支柱之一。
目前,中国进入到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时期,利率市场化的呼声日渐高涨,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经过21年的反复论证也已经日趋成熟。
本文首先对存款保险的定义以及起源做了简要介绍;其次,简述了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情况;然后对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做了说明;最后阐述了该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一、引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后,金融安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
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
存款保险制度是保障金融的一道安全网,已在多个国家实行,且取得了一定效果。
近年来,国内利率市场化趋势日趋渐明显,长期依靠利率差获利的商业银行面临了利润缩水的威胁,经营风险不断增强。
因此,国内存款保险制度也被提上日程。
2014年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报告提出,目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1。
2014年11月30日,事关银行业发展以及每位百姓利益的《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布。
可见,近年来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进入快车道。
二、存款保险制度概述(一)存款保险制度定义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基于存款者利益的考虑,同时为保障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与安全,为从事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建立一个保险机构,由金融机构向保险机构缴纳保费,当金融机构面临破产时可获得一定赔偿的制度。
从广义上说,存款保险包括隐性存款保险和显性存款保险。
隐性存款保险是指国家没有对存款保险做出制度安排,而是由政府在银行倒闭时对存款人提供某种形式的保护,形成公众对存款保护的预期。
显性存款保险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对存款保险的要素、机构设置以及问题机构的处置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2。
狭义的存款保险即指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本文提到的存款保险制度专指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2014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第一篇:2014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2014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4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我国自2011年以来连续第四年实施“一积极一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
当前为何要延续积极稳健的宏观政策基调?不变的基调下明年调控政策传递出哪些新信号?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
财政货币政策延续“一松一紧”搭配2011年起,我国告别“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转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一财政政策相对扩张、货币政策相对中性的政策组合拳一直延续至今。
“财政货币政策基调之所以四年不变,与这几年类似的经济形势有关。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且面临种种不确定性,实行一松一紧的调控政策,既有利于防范前几年积累的流动性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也能更好突出结构导向,增加有效供给。
“名称的延续并不意味着政策是不变的。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宏观调控思路也会有新变化。
当前存在的通胀压力和以地方债风险为代表的金融风险,会成为拖住货币政策手脚的两大矛盾,要实现经济稳中求进,还需借助积极的财政政策。
“明年宏观调控基调不变,整体看会更注重推进改革和结构优化。
如果经济受到较大外在冲击,政策将不会不顾‘后遗症’来刺激短期需求。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说。
财政政策:调整支出结构扩大减税力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
高培勇说,明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变化,应关注三个因素,赤字规模、减税和增支力度。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而减少政府干预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大减税规模,明年财政政策应向减税倾斜,加快营改增改革进程。
2014年以来,我国央行实施了哪些货币政策?其目的是什么?(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初新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包括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通过优惠利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缓解“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14 年以来,累计下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额度1000 亿元,其中支农再贷款额度500 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500 亿元。
2014 年3 月15 日,为顺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4 年3 月17 日起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
为促进中国与新西兰双边贸易和投资,自2014 年3 月19 日起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对新西兰元直接交易,形成人民币对新西兰元直接汇率。
为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自2014 年2 月开始,在上海自贸区内开展各项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点,鼓励和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春节前合理安排21 天期以内逆回购操作,有效应对季节性因素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春节后视现金回笼情况开展14 天期和28 天期正回购操作,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的适度均衡。
(第二季度)2014年4 月和6 月,中国人民银行两次实施定向降准,分别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 个和0.5 个百分点。
(第三季度)2014 年9 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
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目的:保持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适度;完善我国金融体系,促进小微型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促进跨境贸易的发展。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汇总2014年03月05日来源:证券时报网屈宏斌:货币政策不能紧要为经济提供流动性支持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2014年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预计今年GDP增长7.5%左右,CPI 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
对此,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屈宏斌(财苑)表示,全球低通胀,物价目标容易实现。
但实现增长和就业目标有难度,需努力。
货币政策不能紧,反而要微调从量和价上为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支持。
财政政策有积极空间,发债追加污染治理和地铁投入是个可行的预案报告高频词:发展119次居第一改革77次第二【报告高频词:发展第一,改革第二】发展119次;改革77次;经济76次;社会67次;建设63次;推进61次;政府48次;制度45次;增长41次;服务33次;人民32次;企业31次;城镇31次;农村29次;民生13次;生态12次;公平8次;民主6次。
瑞银汪涛:7.5%增长目标有点激进瑞银香港经济学家汪涛(财苑)3月5日表示,考虑到改革议程和环保制约,中国7.5%的增长目标“有点激进”。
汪涛认为,看起来中国政府仍然将增长放在首位,欲通过发展来解决其他问题。
汪涛还表示,从政府工作报告判断,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改革进展将平缓渐进。
李慧勇:今年三大目标持稳不变,突出质量指标今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指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通胀目标确定在3.5%左右,M2增速目标仍为13%左右。
对此,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评价称,去年是这样,今年还是这样,传递出的重点就是改革,稳定是前提,改革是重点。
李慧勇指出,每年都调目标的时候导向性会更强,而今年三大目标持稳不变,一方面表明政府希望稳定的财政和货币环境,为改革创造良好前提;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大家淡化数量指标,突出质量指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及效果分析:2008—2014作者:宫金坤来源:《经济师》2015年第06期摘要: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
通过对2008年至2014年28个季度数据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实施存在阶段性特点,以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作为衡量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标准,我国货币政策对二者皆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并且存在滞后性和短期性的特点,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 GDP CPI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015-03一、引言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以财政政策主导国家经济的局面,货币政策也正式开始发挥作用。
上个世纪90年代,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连续5年以积极的货币政策拉动国家经济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完善,更加凸显了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阐述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由过去的统筹兼顾向单一化发展,既可以解决传统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之间相互矛盾的现象,也抓住了我国独特经济环境下对货币政策调控的迫切要求。
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至今,我国更加重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传导渠道也更为丰富,本文通过对2008年至2014年以来货币政策实施阶段的划分,找出货币政策的执行特点,衡量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以更好的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
二、相关文献综述20世纪30年代,以凯恩斯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正式开启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对利率的调控来促进就业,增加有效需求,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由约翰希克斯(1937)和汉森(1953)建立和完善的IS-LM模型系统地阐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前的关系:货币市场的变动影响产品市场,改变了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变动引起的社会需求变动,回馈给货币市场,两个市场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均衡。
分析2014年央行货币政策第一篇:分析2014年央行货币政策分析2014年央行货币政策“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创新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调节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货币市场稳定。
”央行昨日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同时提出,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下一阶段政策的表述是“合理运用……”,而今年第一季度则更换为“灵活运用……”。
这一变化说明央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已经较去年第四季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既有结构调整的阵痛,也渐显调整和改革所激发的活力。
”央行强调,综合增长潜力和动能等各方面因素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运行。
但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仍有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突显,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艰巨。
央行在报告中指出,下一阶段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关系,继续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同时,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疏通传导机制,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是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2014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字号大中小文章来源:沟通交流2015-02-26 18:05:54打印本页关闭窗口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科技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银发〔2014〕9号),从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培育和发展服务科技创新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进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拓宽适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多元化融资渠道等方面进行工作部署,要求金融机构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做好科技金融服务各项具体工作。
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试点的通知》(银发〔2014〕19号),在北京、江苏、山东、广东、河北、山西、浙江、吉林、河南、深圳开展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试点,主要解决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稳定市场预期,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
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3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1月26日,印发《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市场〔2014〕1号),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理财产品入市并进行了相应规范。
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建立场外金融衍生产品集中清算机制及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集中清算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4〕29号),建立场外金融衍生产品集中清算机制,促进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健康规范发展。
1月29日,为贯彻落实2014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发挥信贷政策导向作用,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信贷政策工作的意见》(银办发〔2014〕23号),要求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保障性安居工程、扶贫、就业等民生领域以及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金融服务工作。
1月30日,为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规范再贷款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央银行履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调整再贷款分类的通知》(银发〔2014〕36号),将再贷款由三类调整为四类,即将原流动性再贷款进一步细分为流动性再贷款和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金融稳定再贷款和专项政策性再贷款分类不变。
2011货币政策大事记2011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1月6日,经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发布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1]第1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的银行和企业可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
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0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1月30日,发布《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75%提高到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5.81%提高到6.06%;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作相应调整。
2月14日,为进一步丰富外汇市场交易品种,为企业和银行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保值工具,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1]8号),批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组织开展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
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关于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支持重点地区做好春耕抗旱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11]45号),对河南、山东、河北等受旱灾影响严重的8省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100亿元,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全力做好抗旱救灾金融服务工作,支持粮食稳定增产。
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3月18日,为合理引导跨境资金流动,防范违法违规资金流入,维护国家涉外经济金融安全,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1]11号)。
五、货币市场发展政策2014年,货币市场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下,监管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市场主体不断丰富和增加,市场规模继续稳步扩大,利率中枢下移,波动幅度减少,货币市场有效发挥了传导货币政策,促进利率市场化,及流动性管理功能。
(一)同业拆借市场2014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并无新的、大的政策出台,在2007年《同业拆借管理办法》的制度框架下,市场管理的灵活性加大,从注重事前管理到强调事中、事后管理,更加突出信息披露管理,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
在此基调上,2014年,同业拆借市场主体大幅增加,交易规模稳步增长,利率中枢有所下行,波动幅度逐步收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流动性管理功能进一步增强。
人民银行积极促进同业拆借市场健康发展,2014年新增了97家金融机构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市场成员共有九大类,总计1219家。
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902家,财务公司129家,证券公司87家,信托公司54家,保险公司10家,资产管理公司4家,金融租赁公司18家,汽车金融公司13家,其他机构2家。
同业拆借市场在2007年经历了近400%的跨越式增长后,稳步增长,但2013年出现了明显回落,从上年的46.74万亿元下降至35.52万亿元,降幅达24.00%。
2014年同业拆借市场恢复增长势头,全年累计成交37.66万亿元,日均成交1506.51亿元,同比增长6.04%。
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走势,同业拆借全年加权平均利率为2.96%,比2013年下降了71个基点。
以7天期利率为例,春节前后,市场利率从1月中旬开始快速上升,至1月20日达到全年最高点6.64%;随后单边下降至全年最低点3月12日的2.34%;4月份开始市场利率以小幅波动,波动区间在3%-4%之间,且波幅逐渐缩小;临近年末,市场利率明显上升,至12月22日出现年内次高点6.26%,之后小幅回落,至12月31日收于4.89%。
2015年春季学期《中央银行学》课程设计论文题目: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组长:王芳小组成员:梁亚荆新蓉王彩恒李玉敏专业班级:金融1301班完成日期:2015.06.10成员王芳201318110119 荆新蓉201318110127 王彩恒201318110125 李玉敏J201318110131 梁亚201318110112目录Ⅰ.摘要 (1)Ⅱ.一、中国货币政策报告概述 (2)Ⅲ.二、货币信贷概况 (2)Ⅳ.三、货币政策操作 (4)Ⅴ.四、金融市场分析 (11)Ⅵ.五、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15)Ⅶ.六、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18)Ⅸ.七、参考文献 (19)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摘要: 2014 年,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
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就业形势稳定。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 2.0%。
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总体思路,更加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信贷金融市场宏观经济一、中国货币政策报告概述《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发布的有关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报告。
《报告》深入分析宏观经济金融形势,阐释货币政策操作,并披露下一步货币政策取向。
《报告》正文包括五个部分:1.货币信贷概况2.货币政策操作3.金融市场分析4.宏观经济分析5.预测与展望正文中穿插专栏,或介绍背景知识,或对经济、金融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分析。
附录包括四个部分:1.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2.主要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3.中国主要经济和金融指标4.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和金融指标二、货币信贷概况(一)货币总量增长平稳适度,基础货币供给渠道出现变化年末基础货币余额为29.4 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年末高1.1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3 万亿元。
货币乘数为4.18,比上年末高0.10。
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7%。
其中,农村信用社为8.5%。
2014 年基础货币供给渠道发生了变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和其他流动性支持工具)取代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给的主渠道。
(二)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少增,季末波动有所减小受货币基金快速发展、表外理财持续较快增长以及10 月份以来股市明显回暖等因素影响,2014 年以来存款分流效应较为明显,人民币各项存款更多转化为货币基金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
随着强化存款偏离度监管要求效果逐步显现,存款三、四季度末波动性减小,9 月和12 月最后一天存款分别新增6998 亿元和3288 亿元,同比分别少增4342亿元和6743 亿元。
外币存款余额为5735 亿美元,同比增长30.8%,比年初增加1084 亿美元,同比多增800 亿美元。
(三)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年度增量创历史新高2014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86.8 万亿元,同比增长13.3%,比年初增加10.2 万亿元,同比多增8223 亿元。
人民币贷款增长较快。
年末余额为81.7 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比10 月末高0.4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5 个百分点。
(四)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变化从全年社会融资规模整体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人民币贷款占比明显上升。
第二,外币贷款增量低于上年。
第三,债券和股票融资大幅增加,拉动直接融资金额和占比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第四,表外融资同比大幅少增。
(五)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总体走低,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有所缓解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综合运用数量型、价格型工具,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
2014年末,银行间市场3 年期、7 年期AA 级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分别为5.85%和6.34%,较上年末分别下降1.50 个和1.27 个百分点(六)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2014 年,人民币汇率小幅贬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显著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
2014 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1190 元,比2013 年末贬值221 个基点,贬值幅度为0.36%。
2005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4 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5.26%。
(七)跨境人民币业务保持平稳发展2014 年,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保持平稳发展。
初步统计,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6.55 万亿元2,同比增长42%。
三、货币政策操作Ⅰ)货币政策操作2014 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不断补充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1.中国人民银行深入分析不同阶段流动性供求变化的特点,按照稳健货币政策要求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合理安排操作工具组合,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既保证了流动性总量的适度充裕,又促进了流动性和货币市场的平稳运行。
2.中国人民银行密切监测各阶段市场利率走势变化,合理把握并适时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3.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
二)、适时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创设中期借贷便利1.为加强和改善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2014 年1 月,中国人民银行在10 个省(市)开展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试点,向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2.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 年9 月创设中期借贷便利,向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三)、实施定向降准,调整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1.两次实施定向降准,建立引导金融机构提高“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比例的正向激励机制2.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 年起对存款统计口径进行调整,将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并原在同业往来项下统计的证券及交易结算类存放、银行业非存款类存放、SPV 存放、其他金融机构存放以及境外金融机构存放纳入各项存款统计范围,上述新纳入各项存款口径的存款计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暂定为零。
四)、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和结构引导作用2014 年各季度,人民银行均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有关参数,并进一步完善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规则,根据有效信贷需求状况,在参数调整上向支农支小较多的中小金融机构,以及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倾斜,更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小微企业、“三农”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贷款比例,引导信贷合理增长。
五)、新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等工具,加大再贷款、再贴现力度,支持优化信贷投放1.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 年初调整再贷款分类,设立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类别,包括支农再贷款和新设的支小再贷款,并创设抵押补充贷款(PSL),主要发挥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作用,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三农”、小微企业和棚改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
2.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和央行内部评级试点工作。
六)、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1.中国人民银行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及信贷政策的信号和结构引导作用,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创新组织、机制、抵押品、产品和服务模式,将更高比例的贷款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2.在各项措施综合引导下,金融机构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小微企业、中西部地区等的支持力度增强。
七)、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1.针对实体经济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结合物价等变动趋势,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 年11 月22 日采取非对称方式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2.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并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金融机构利率管制有序放开。
二是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断健全。
三是同业存单发行交易稳步推进。
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为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中国人民银行继续采取措施推动人民币直接交易市场发展。
九)、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1.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的汇报》,拟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实行最高50 万元的有限赔付,以低费率起步,将保费建立存款保险基金。
2.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深化。
2014 年7 月,国家开发银行住宅金融事业部获批开业。
同时,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为棚改提供依法合规、操作便捷、成本适当、来源稳定的融资渠道。
十)、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和便利化取得新成效。
1.是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下降。
2.是支持外贸平稳发展措施不断深化。
3.是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稳步推进。
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不断提高。
1.是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推广到全国。
2.是资本金意愿结汇改革试点逐步扩大。
3.是“走出去”资金运用渠道进一步拓宽。
4.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扩大。
5.是资本项目便利化措施有效落地。
此外,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统计监测体系,提高对外汇资金流动的监测预警与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
Ⅱ、政策效应1. 降息显露成效。
央行于2014年11月22日采取非对称方式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
据此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2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7%,较9月下降了20bp;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2%,较9月下降41bp;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5.67%,较9月上升45bp;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25%,较9月下降71bp。
而12月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67.26%,也较9月下降了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