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具体表现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具体表现为标题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此,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中应该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和支持。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角色和学校环境等方面探讨学校如何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语文课上,如果有学生对文学感兴趣,可以引导他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进行深入的文学研究。
如果有学生对科学感兴趣,可以组织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校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数学课上,可以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辅导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术竞赛和创新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同时,学校还应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四、教师的角色转变学校应鼓励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积极的学校环境学校应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体育比赛和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交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提供良好的设施和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六、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应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和家长培训,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共同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具体表现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具体表现为标题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和使命所在。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界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升他们的能力。
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做的具体表现。
教育注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教育者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为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界提倡个性化教育,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下学习,发展自己的潜能。
教育注重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在各个方面展现自己的才能。
教育界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成绩。
因此,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外,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
学校开设各种课外活动和兴趣班,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兴趣爱好中发展自己的特长,并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
第三,教育注重实践和应用,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
教育界认识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是学生发展的关键。
因此,教育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组织实践活动、实验课程和社区服务等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育注重个人发展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
教育界认识到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本人的主动参与和努力。
因此,教育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社区和学术研究,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这样,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通过自主学习实现个人的发展。
教育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教育界认识到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因此,教育致力于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平等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机会和平等的教育资源。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新世纪,教育的本质在于拓展人的价值,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焕发人的生命活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生存智慧的、自主发展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和独创的品质;教育的宗旨在于开启人的生存智慧,使学生“人人成功,个个成才”,以使他们人生幸福、生活康宁,最终达到社会昌明的人类理想,这是教育的根本,也是素质教育的精髓。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宗旨都在诠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这四个字强调的是“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也就是说,学生既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同时又是教育教学的落脚点;“每一位学生”突出的是要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教育教学中被轻视被忽视乃至被漠视的边缘人;“发展”指的是学生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
学生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在学科中落实在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上。
就拿语文课程来说,《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一条旗帜鲜明地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来看看它的具体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这里侧重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里侧重的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应该具备这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涵盖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的知识能力和底蕴修养。
让教育在爱中行走没有对事业的挚爱,没有对学生的热爱,“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宗旨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给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校也更加重视德育工作,更加重视按照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人们常说,茂密的森林是灵芝的摇篮,深邃的大海是珍珠的摇篮,雄峻的大山是宝石的摇篮,辽阔的天空是星星的摇篮,而班集体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摇篮,班主任在班级中开展高效的德育工作,正是全体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学生中起榜样作用,从而达到以德育人做一位好教师不容易,做一位好班主任更不容易。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
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影响非常重要,他们的思想、言行、作风和品德,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
对于一位高中班主任来说,显得尤为突出。
作为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做得好的给予及时表扬,差的给予批评,否则会是非不分,乱了章法。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一个思想高尚、品德优秀、作风正派的班主任,一个正直、善良、公正为人的班主任,一个举止文明、仪表大方、礼貌待人的班主任,必定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戴。
试想,如果一个班主任告诫学生不能迟到,而自己上课或开班会课又常常迟到;如果他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而自己又损坏公物,那么,长此以往,这位班主任威信何在?初建班时,我发现学生不喜欢劳动,有的躲,有的出工不出力。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评价班主任工作的标尺。
第一,学生的发展是中心。
当“学生的发展”摆在中心位置的时候,班主任的管理行为也应该从“权威”走向“以人为本”,在班级里,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管理者,学生作为管理主体更加突出,自主管理与民主管理将是最佳的选择。
打破“师道尊严”的影响,师生建立互尊互爱的平等关系、教学相长的相互学习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追越民主与科学。
第二,“每一位”都是主角,“每一位”的发展都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在强调“每一位”的时候,它的关联词是“全面”。
“全面”既是每个学生的发展,也是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潜在智力、兴趣、爱好和特长,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交往,学会生存,求得发展,具备现代人的基本素质。
个性培养,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可能地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第三,班主任有三个观念需要更新。
1、树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
渴望沟通和交流是人的本性。
在教育活动中,班主任要经常有意识的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双向交流氛围,和学生交朋友,师生共建“情感热线”,进行心灵的交流。
2、构建新型的班级管理观。
“人人都能当班干部”,我们要从培养每个学生的能力出发,在班中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
把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服务,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和舞台。
3、确立新型的个性发展观。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每个人的心灵就如同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
正是他们无时无刻不表现自己的个性,才显示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和个性魅力。
”这就需要我们做班主任的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班主任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
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既宽松又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土壤和环境,给予更多的呵护和友爱,使孩子的优点尽可能地发挥到极致。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具体表现摘要:一、引言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2.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资源三、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1.创建积极的校园氛围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1.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2.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3.社会资源的参与和互动五、结语正文:一、引言教育是国之大计,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在我国,教育一直被视为民生之本,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工作者们始终在努力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围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主题,分析具体表现,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点,并据此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资源。
2.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教育者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这包括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创设实践性课程、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等。
三、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1.创建积极的校园氛围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倡导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者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育者还应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不断尝试和失败中成长,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1.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环。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同时,家长还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理解“⼀切为了学⽣发展”的理念怎样理解“⼀切为了学⽣发展”的理念 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孩⼦的核⼼理念是“⼀切为了每⼀位学⽣的发展”。
“以学⽣发展为本”,也就是“⼀切为了学⽣,为了学⽣⼀切,为了⼀切学⽣”。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师⽣互动、⼼灵对话的舞台。
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创设良好的⾃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的个体差异,⿎励学⽣选择适合⾃⼰的学习⽅式。
⼀、充分调动学⽣的潜能“没有教不出的学⽣,只有不成功的教育。
”⽼师要表扬,会表扬。
恰如其分的表扬能⿎励学⽣,增强他们的信⼼,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带给他们学习的动⼒,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引领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那么,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运⽤表扬的⽅式呢?表扬要有⼀颗诚挚的爱⼼,有⼀双赞美的慧眼,有⼀颗适度的宽容之⼼。
要⼀改挑剔、批评的态度,多从学⽣成长的⾓度来看待他们。
要辩证地看问题,尽量地多发现他们⾝上的闪光点。
这是进⾏表扬的前提。
表扬必须实事求是。
对学⽣的⾏为评价要⼒求客观、公正。
对是对,错是错。
不夸⼤,不缩⼩。
⽆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
表扬要⼒求公平、⼀致。
对不同的学⽣,⽆论是优⽣还是暂差⽣,只要任何学⽣有着相同的良好表现,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体现教师的⼀视同仁,公平、公正。
表扬应该适时、适度。
在学⽣表现出良好⾏为、取得⼀定进步时,⼀般应马上给予表扬,及时强化。
表扬也应该有个度,太多的表扬会造成学⽣浮躁的⼼理,表扬变成了⼀种公式,这样的赞赏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表扬不能太廉价,也不能太过度。
表扬要讲究⽅式、⽅法。
公开表扬和私下表扬要双管齐下。
对⼀些带有导向性、典型性的学⽣⾏为,应有意识地公开加以表扬。
对⼀些⾼年级的学⽣,在⾝旁低声的称赞可能⽐在全班表扬更令他感到愉快,因为这会使他避开被议论、被嫉妒的境地。
表扬不要随便把学⽣进⾏⽐较。
这是⼀种并不⾼明的教育⼿段。
表扬的语⾔要随机应变,含蓄⼜不失具体。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表达,它意味着:第一,注重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注重的对象,注重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注重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个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注重,这种注重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作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用“心”施教表达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表达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注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但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教师不但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注重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而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心声》就是一篇充分表达上述新课程新理念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为有着和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
但因他嗓子沙哑,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李京京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他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基于此,文章的主题能够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具体表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身心健康、学科素养、创新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首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只有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为此,学校要加大体育设施投入,丰富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主阵地。
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独立思考。
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课题研究等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再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振兴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此外,还要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发挥。
最后,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技能。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合作与竞争。
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工作者还需不断探索和实践。
一是要推进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二是要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要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总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抓细节,要成效——论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
作为教师,谁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出色,作为班主任,谁都希望自己带出优秀的班级,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但这只是老师的主观愿望。
怎样才能使这些愿望变成现实呢?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怎样做会更好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气氛。
所以教育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
成长中的学生渴望沟通、理解、支持和帮助,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在教学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
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
那么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1、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
班主任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要把学生当做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科学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教师对学生有管理和按照教育的目的塑造学生的权利,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
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的见解的人来看待。
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允许他们发表意见,还要鼓励他们敢于探索和创新,这样师生关系才能融洽。
如我班的一位同学是去年从别的学校转来到我班的,可能刚来的时候还比较陌生,所以纪律、学习都还可以,科任老师也曾经在我面前表扬过他,家长也说这个小孩在家也挺乖的,可是开学不到两周,问题频繁的出现了,爱上网,在课堂上打瞌睡,欺负女同学、对老师撒谎等等;是个态度极不端正的学生,简直让人难以忍受。
为了让这名学生不成为我班的“害群之马”,我制定出转变他的计划。
首先跟他的家长联系取得共同配合,可是令我失望的是,他的家长为了包庇他,和他一起向我撒谎,我当时很生气也很失望,曾想过放弃不再管他了,可是想想,如果连我这个班主任都不管,他以后不知道会变得怎么样,所以下定决心要转变他,由于家长的不配合,工作进展的很不顺利,刚开始找他聊天他还接受,态度也挺好的。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新课程改革给名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改革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理念的贯彻落实与改革目标的达成其最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便是课堂教学。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努力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储备创新的能量,可以说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在新课改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学习不够深入、教师角色转变不到位、教学实践重合作讨论、轻自主探究,重开放教学、轻活动评价,重媒体课件、轻实验操作,重课前设计、轻动态生成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想方设法去突破,实实在在地推进课改。
作为名师,我想一方面是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是努力解决课程改革中依然存在的现实问题,切实为新课改的落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要想实现这一切,我想最根本的问题便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用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思想来概括便是“自强”。
试想,今天我们所进行的名师工程,无论各位专家从哪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去进行观点陈述,去进行案例分析,其本质全是围绕课程改革进行,其目的和本质全是为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所以我觉得新课程改革给名师提出的关键问题就是“自强”。
只有自己变的强大了,才能真正去践行名师所应具备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在课程实施中应有的作用。
二、名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发挥哪些作用?我认为,名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是否可以比作其中的“领头雁”,带领其他教师在课程改革“大潮”中去乘风破浪,去探索新的空间和迎接新的挑战;带领大家有效避开课程实施中的困难和阻力,实现课程实施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带领大家探求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实现全体教师整体素质的再提升。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既要做好培养优等生的工作,更要做好辅导差生的工作,在培优辅差中带动中间学生。
只有及时而细致地做好这一工作。
才能使优生更优,差生不差,从而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学期以来,我在"培优辅差"工作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措施地实施落实"培优补差"的内容,使学生能较好的得到发展。
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不管是优等生或是后进生,现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学习风气较以前有明显的变化,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
1、培优重在拔尖。
指导优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并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许多优等生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同时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后进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定时检查他们的作业,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021年四年级上册语文培优补差计划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新的学期又要开始了。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个体差异也有了变化。
有的孩子表现的很出色,善于动脑筋,思维敏捷,但有的学生却表现的不善言谈,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方面都不理想,在班级中就存在着优生和差生。
“培优补差”就成了我们班的重点工作之一。
我们的宗旨是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基本能力。
班级的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语文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的基础和阅读写作能力,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
新时代的教师,新时期的目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核心理念。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表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贯穿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其内涵深远,一是要求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惠及所有学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让每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良好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二是要求教育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人才,增强教育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要求教育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率先实现现代化。
然而在21世纪里,中国人能不能将民族复兴的辉煌写进世纪的史册,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足够人才,基础教育在这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使我们的学生能勇敢地面对这瞬息万变的世界,并具备应付的能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怎样才能为孩子们积蓄成才的力量呢?学会学习,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师的教学时间、内容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创造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和氛围,逐步引导他们会学、爱学、主动学、创造性地学。
持续发展地学,使学生在学校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找准课堂教学突破口。
按照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僵决不能因此而放松对基础知识的要求。
因为掌握知识是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个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如果连正在学习的基础的知识都不能掌握,又怎能更好发展呢?关键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递文化知识时,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发问和实践,将新的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新知识。
接受不是机械记忆,它必须经过思考、发问引起顿悟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内化必须使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求异、求新并进;直觉、逻辑互补;发散、收敛并重才能使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具体表现【实用版】目录一、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二、教育目标: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三、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引导式学习四、教育环境:尊重、关爱、包容五、教育成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助力未来发展正文一、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都是最重要的。
这一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评价机制,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工作者始终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益,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
二、教育目标: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还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这样的教育目标旨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途径,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引导式学习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我国教育工作者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引导式学习是另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些教育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育环境:尊重、关爱、包容我国教育环境注重营造尊重、关爱和包容的氛围。
教育工作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爱学生的成长,包容学生的不足。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加自信地参与学习,勇敢地面对挑战,积极地追求进步。
五、教育成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助力未来发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国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何理解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学校教育的使命和价值1. 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使命。
2. 学校的价值在于为每一位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发展的内涵和要求1. 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品德、体魄等多个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2. 全面发展要求学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1.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发展为根本目标。
2. 这一理念要求学校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和成长。
四、如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1. 为了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2. 学校要注重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
五、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1. 为了更好地以学生为本,学校需要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
2.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创新、学生评价体系改善等途径,为学生提供更符合其需求的教育服务。
六、教师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中的角色与责任1. 教师是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主体,他们应该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七、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与合作1.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合作,学校应该与家庭、社会、企业等多方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社会应该关注学校教育,为学校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和帮助,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总结1.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它要求学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2. 学校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安吉县孝丰镇中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学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基础相对薄弱、素质较差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知识太抽象、太难学,枯燥乏味,因而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并逐步发展成为学困生。
当前在追求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同时,却出现了令人深思的现状。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教室里突然发出的爆炸性笑声,跑去一问,“三〃八”节下午放假不上课,看看学生那种喜悦的表情,跟监狱围墙倒掉里面走出来的人的表情没有两样。
我们经常这样想:怎么样的办学才算成功,如果把学校办成学生向住,一天不来都感觉失落,放了假就想开学,这样的学校算成功了。
仔细想想,这的确太难了,漫长暑假,我们企盼一群一群学生在校门口转的情形始终没有出现,倒是时不时地听到又要读书了的叹息声,为什么?厌学!厌学已成为当今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病症。
高考、中考一结束,学生在操场上开篝火晚会,焚烧的是教科书、讲义、教参,撕得一片一片,丢进去,嘴里还愤愤地说:“去死吧!”愤恨之情溢于言表,教育到底怎么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跟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精英教育,只关注一些优秀学生有很大关系,所以如何关注和转化学困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从内心接纳学困生有什么理念,就会产生什么行为,在当今,教师是否真正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还是个疑问,面对学困生,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有过错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
他们常常主观地认为老师也会轻视自己,厌弃自己。
为了消除上述心理障碍,教师应当怀着深厚的感情主动去亲近他们,多方面去关心他们,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会到老师的真心善意,从而把老师当作他们的知心人,这样就可能消除学生的疑虑,引起态度的转变。
而我们的教师有时表现的差强人意,每年初一新生一来,就要分班,学校为了创设公平竞争的氛围,尽量地考虑把学生分得均匀,然后由各班班主任抽签。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发长过程中,教学方式的变革的重要性日渐凸现出来。
没有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发展将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新课程追求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呢?《纲要》已经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学习。
于是,自主学习,便成为新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及特点自主性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基于自主性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当前所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特征我们可以从教和学的两个角度来分析:从教的角度看,教师要转变过去畅通的教学方式,把“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
同时,教师不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还要成为“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意识的自觉焕发,以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积极发挥。
因此,从教的角度看,自主学习应有指导性和激励性。
从学的角度看,自主学习反对的是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它依赖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与学的开放与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由“客我”向“主我”转化,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学习,提高学习的可持续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包括学习成绩好的还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一、教师变了。
1、教师的角色变了。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为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从以前的填鸭式学习到现在的自主学习。
2、教师的教学行为变了。
学生观变了: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关心每一个学生”成为教师的口头禅,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性动、独立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
课程观变了。
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消极解释和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堂的感受。
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
种自觉行为。
教学观变了: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中,教师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新课堂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和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
二、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刚开始还有写不适应,还行以前那样填鸭式的给学生灌注知识,虽然知道这一种方式不好,但慢慢的一点点的在改变着,上课时让学生们来主动的学习,尽量是他们多说而老师少说,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我要学”。
“我要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只有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租住学习。
遇到需要探究探讨的问题就让他们自己分成小组先来讨论然后再来回答。
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让他们知道合作学习,合作的时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激发其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反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