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23.12 KB
- 文档页数:5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其相关教育问题的学科。
在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中,有一些重要的复习要点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以下是2000字的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一、心理发展阶段1.儿童期(7-12岁):此阶段儿童逐渐产生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开始发展独立的思维能力和社会认识。
2.青春期(13-19岁):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迅速,个性特征明显,认知能力也逐渐提高。
二、认知发展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初中学生的特点:思维能力逐渐突破局限,开始建立抽象思维,但对信息的控制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够成熟。
三、动机与学习动机1.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力量,可以分为生理动机、心理动机、社会动机等。
2.学习动机的类型:内在动机、外在动机、过程动机。
3.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目标导向、自我效能、自主学习能力、情绪状态等。
四、学习与记忆1.学习的定义:学习是指从感知、觉知、注意到认同、记忆、整理为个体行为内容、思维活动的过程。
2.记忆的类型:感性记忆、概念记忆、定向记忆、方法记忆等。
3.记忆的影响因素:情感价值、刺激强度、记忆方式、记忆策略等。
五、教师与学生关系1.教师的角色:教育者、引导者、榜样、评价者等。
2.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发展:初中学生开始产生“父母是教师”的观念,对教师有一种崇拜感,同时也开始和教师形成互动。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师生关系良好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发展,建立信任,实现共同发展。
六、教育与心理健康1.心理健康的定义:指一个人对自身的理解、接受和发展度,对社会环境进行适应的能力的好坏程度。
2.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情绪稳定性、自我接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性等。
3.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教育可以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康。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中学生心理发展和教育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
了解教育心理学知识对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2024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的概括。
1.大脑发育:中学生大脑在这一时期发育迅速,不同区域的发育顺序也有所差异。
脑的前额叶、额叶、顶葉逐渐发育成熟,影响着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决策能力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中学阶段的大脑发育还会对情绪管理和社会认知产生影响。
2.性格发展:中学是性格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个体的性格特征逐渐稳定,但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关心、尊重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积极塑造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
3.自尊心:中学生的自尊心表现出较大的波动,个体在这一阶段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正向的言语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自尊心。
4.动机和学习兴趣:中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渐表现出多样化和内化趋势。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课程的多样性、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5.人际关系:中学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生与同伴、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会对学生的情绪和学业产生影响。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认知发展:中学生开始从操作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能够进行系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高级思维活动。
7.学习和记忆:中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逐渐发展,但在这一时期,他们对学习的认识和学习策略的选择还不够理性。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习和记忆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8.情绪管理:中学生的情绪表现出较大的波动,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教育和情绪管理技巧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以上是2024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的概括。
了解这些知识点,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分享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但中学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中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
研究表明,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
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第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尽管发展的速度可能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各阶段之间也不可逾越。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分享第三,不平衡性。
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通常,一方面表现出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进程不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功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第四,差异性。
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N孚LJL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岁~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教资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是教资考试中重要的考点,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偏执心理。
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常常会表现出过度自我保护的心理,并且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
2. 自我意识增强。
中学生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对自身情感的表达也会更加自信。
3. 好奇心强。
中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快。
4. 自我控制能力较强。
中学生开始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
5. 学习动力强。
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动力比较强,同时也有较高的自我期望和追求。
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针对中学生的好奇心,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 1 -。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第一篇: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1)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2)关键期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
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点总结)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点总结)【红色字体为重点,里面内容需要重点记住】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1)表现在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迄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2)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下)。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 少年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2青年初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道德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
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纵向的方面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形式运算阶段。
⑴命题之间关系⑵假设——演绎推理⑶抽象逻辑思维⑷可逆与补偿⑸思维的灵活性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
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生的心
里发展概述(2)
2014-02-17 13:03:56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欢迎来到宁夏教师招聘网,中公宁夏教师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宁夏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2)关键期
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
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涉及中学生心理发展和教育问题的学科。
它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研究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旨在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成果的提高。
下面是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要点: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1.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身体和性发育的加速、自我意识的增强、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增加、个人身份和性别角色的建立等。
2.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自尊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方法等。
3.中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认识水平的发展阶段、道德判断和行为的关系、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
二、中学生的学业发展1.学习动机和动力:学习动机的类型、学习动机的形成和调节、激发学习动力的方法等。
2.学习策略和技能:学习策略的分类、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培养学习技能的方法等。
3.学习环境和氛围: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氛围的建设、适应学习环境的策略等。
三、中学生的心理健康1.压力与应对: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压力源、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积极应对压力的方法等。
3.健康生活方式: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科学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和休闲活动等。
四、中学生的人际关系1.家庭关系: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家庭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改善家庭关系的策略等。
2.同伴关系: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同伴关系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培养良好同伴关系的方法等。
3.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特点、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等。
五、中学生的职业发展1.职业探索:职业探索的意义和目的、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规划的方法等。
2.就业准备:求职技巧的培养、面试技巧的掌握、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
以上是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要点,在备考时要重点理解和掌握每个要点的核心内容,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应用。
同时,还要注意整合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以便能够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
心理发展初中知识点梳理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学生经历了许多身心上的变化和挑战,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发展出健康的心理素质。
下面是初中心理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青春期心理发展:青春期是初中阶段最显著的心理发展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经历了身体、生理、情感和认知各方面的急剧变化。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和性别有新的认识,同时面临来自同伴、社会期望和自我认同方面的压力。
2. 自我认知的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自我和自己的作用。
他们开始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的兴趣和价值产生兴趣,并开始建立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同时,他们开始关注其他人的看法,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可以影响他人。
3. 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更复杂和抽象的思维活动,可以处理更多的信息和概念。
他们能够运用逻辑和推理去解决问题,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
同时,记忆、注意力和思维灵活性也得到了发展。
4. 情绪调节和管理:初中时期,学生面临着来自学术、家庭和社交方面的压力。
他们需要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逐渐发展出积极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情绪的表达和理解,掌握有效的冷静和放松技巧,是初中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5. 社交能力的培养:初中时期学生的社交圈子扩大了,他们开始与更多的人接触和交往。
这时候,学生们需要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解决冲突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学生们也逐渐发展出同理心和合作意识,开始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6. 健康意识的培养:初中阶段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的关键时期。
学生们需要了解营养、锻炼和健康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维持身体健康。
同时,他们还需要学习如何应对压力和焦虑,保持心理健康。
7. 学习和目标设定:初中时期,学生面临着更高的学业要求和挑战。
他们需要学会如何设定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通过努力和毅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心理学知识指导: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1、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2、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比小学生有更大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易走向极端。
4、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考&试大$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名词释义(2021年)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讨论影响个性发展的社会因素。
【要点解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以下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三个方面:(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服从、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这样的儿童最不成熟,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
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活泼、快乐、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自立、彬彬有礼、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富于合作、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以说,教师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影响学生的社会化人格的发展。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沟通,培养人际敏感度,为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分享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但中学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中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
研究表明,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
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第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尽管发展的速度可能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各阶段之间也不可逾越。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分享第三,不平衡性。
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通常,一方面表现出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进程不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功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第四,差异性。
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N孚LJL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岁~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少年期是指11、12岁~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性。
整个少年期,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而造成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与此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分享和主观性。
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为。
随着生理的变化,他们产生了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烈,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他们的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个体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弱,所以常出现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青年初期
这是指14、15岁~17、18 岁的时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青年初期是个体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
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分享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六个方面。
生理机能的准备主要是指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它是其他方面准备的基础。
智力的准备是指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能力的发展。
智力上的准备对于学生的各种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情趣的准备是指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具有稳定的情绪和兴趣,是否对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
社会性的准备主要是指社会交往需要的水平和技能。
社会性的准备与其他方面的准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决定了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状态。
学习策略的准备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
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知识基础的准备与新学习具有最直接的关系,“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关于关键期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习性时发现,刚孵出的幼禽,如小鸡、小鹅,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追逐自己的同类,若错过了这段时间,便很难再学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
他认为这个时间是幼禽认识并追随母禽的关键期。
后来,发展心理学家将动物的关键期概念引入儿童行为学习的研究领域,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同样存在关键期。
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已有研究指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分享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当然,儿童的行为学习与动物的完全依赖本能的学习不同,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力经过补偿性学习仍有可能获得,只是难度大得多。
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多教师资格考试免费资料请访问“新东方在线教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