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公开课教案_1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反复吟咏,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借助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意蕴,感悟意境;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意蕴,感悟意境;

2、赏析名句。

3、背诵这首诗。

【德育渗透】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纯净的心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浩渺的的诗海里,蕴藏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诗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于其中修身、陶冶性情,成就事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常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着朝阳,陶冶我们的性情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作者简介(学生课前自己搜集,课堂交流,师生评议补充)

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中进士,但仕途不畅,只做过盱眙县尉,本诗是作者做盱眙县尉时所做。

【诗海漫步】

三、朗读(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1、先朗读阅读提示第一分句(分号前内容)[写景清幽脱俗];

2、教师朗诵(课件—配音、配画朗诵);

3、学生朗诵。

4、学生采用喜欢的形式朗读。

四、了解诗歌一般知识(学生根据理解先谈,教者后补充)

1、五言律诗:八句;一句五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压韵字及压的韵:双句末尾一字压韵;林、深、心、音;n

【诗海徜徉】

五、赏析诗歌(联想和想象)

1、找出诗歌中描写到的自然景物及声音,并说说用什么来形容它们?试问这样形容有什么好处?

历史悠久、古朴为下文写景张本给人新、美的感觉

↑ ↑

(古)寺(初)日(高)林

虚(曲)径(幽)禅房花木(深)→ (花木扶疏,幽深清净)

实(竹)

人悦鸟悦,人与自然和谐交融使……纯净澄澈

山光(悦)鸟潭影(空)人→(尘世杂念全消,身心愉悦空灵)

万籁(寂)→(幻觉)(余)钟磬音→ (融入佛音,物我两忘)

表现好像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洪亮悠扬绵长的佛音

引导人们进入了纯净怡悦的境界。

2、[通过师生互动,赏析下列内容]

(一)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1)点明时间“清晨”,一“清”字传达清新脱俗的意韵,让人联想到:清晨,天空湛蓝明净,一尘不染,空气新鲜怡人。

(2)“寺”点明地点,用“古”进行限制修饰,传达出寺院历史悠久,古朴的意思。并为下文写“高林”“曲径通幽”“禅房花木深”等景作下铺垫。即为下文写景张本。

(3)“日”用“初”修饰,进一步点明具体时间,并有了景致。用“初”形容“日”,给人新、美的感觉。“林” 用“高”形容,写出林木繁茂高大的景色,阳光透过高林斜射下来的光线给人柔和感,同时照应前文“古”。

(4)整联:清晨,诗人漫步进入古老的破山寺。初升的太阳透过繁茂高大的树木,将柔和温暖的光芒洒在诗人身上。

(二)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此联由三个意象“径”“禅房”“花木”,组成,用三个形容词“曲”“幽”“深”来形容意象,使诗的意蕴悠长。

(2)曲径”与“竹径”的优劣:“曲径”写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特点,并未写出“径”旁长着何种树木,读者可以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来重新构造“径”旁景物,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意境;同时“曲”也给小径蒙上一层幽深,藏而不露的神秘光环,具有美学意味,与后文的“幽”和谐统一。而“竹径”就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美学意境大大逊于“曲径”。

(3)“曲径通幽处”是“禅房花木深”,一“深”字写出禅院里及周围花木繁茂,花朵竞相开放的繁华热闹情景,甚至还可想象到蜂蝶在花丛中飞舞。这明艳灿烂之景掩映着古朴的禅房,明暗对比鲜明,热闹与清静对举,使人不由想起“浮华呈雅韵,悠然见南山”的意韵,多么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呀!

(4)整联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韵,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从而成为千古名句。

(三)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此联要抓住“悦”“空”二字来理解。“悦”指山色风光使鸟儿欢悦,此时,又何尝不是诗人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呢?人悦鸟悦,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空”此处可理解为“使……纯净澄澈”,即:潭影使人的心纯净澄澈。表明诗人在透明清澈纯净的潭水里洗净了自己,一“空”字传达了诗人写此诗的精髓,成为全诗的诗眼。“悦”是“空”的前奏,“空”是“悦”的结果。

(四)赏析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诗人一进入古寺,沐浴着清新的自然之气,浸润着透过高林的丝丝缕缕的阳光,走过曲折幽深的小径,来到花木扶疏,清静的禅院,看到欢悦的鸟儿,听着鸟儿婉转的歌声。诗人身上,心中的尘俗之气一点点被这佛气、佛光、佛景、荡涤而去,直到诗人走到空心亭边的空心潭,这清亮的潭水像涓涓细流冲冼着诗人身上、心中最末的一点尘气,从而使人尘世杂念荡涤尽净,达到了身心愉悦,万事皆空的境界。然而,诗人并未只停留在这一点,诗人的心境进一步升华。诗人此时此刻产生了幻觉: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寂灭了,只剩下了寺院里传来的早祷的钟声及僧人早祷击磬的声音。这声音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灵,表现诗人此时完全融入佛音、物我两忘,灵魂随佛音飘去。

(2)“万籁寂”与“余钟磬音”对比,以音衬静,更显寺院空寂,更显佛音之震撼人心,更显诗人此时与洪亮悠扬绵长的佛音融为一体,进入了纯净怡悦的境界,达到了永恒。

3、[聆听·想像·交流]

1、教师朗诵,学生聆听,运用想像在心中创造诗的画面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