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宁波效实中学张宏良 315010

摘要:本文阐述了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一些处理方法。准确掌握概念、原理、定理、定义等,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所用到的最原始的材料。

内容:初三化学中基本概念多而抽象,相关知识分散于各章节中,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初三化学中,必须处理好基本概念的教学,因为它不仅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也是提高学生掌握化学及相关知识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

关键词: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正文:

总体要求:化学概念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因此概念教学应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掌握概念的实质,针对初三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教学中应尽可能采取各种直观手段,如实验、模型、实物、图表、多媒体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帮助学生尽快的形成和理解概念。

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会,供参考:

一、通过直观感觉,即可形成概念

许多化学概念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力求简洁明了。初中化学概念更是如此,所以有些概念仅凭直观和直觉,通过直观观察和形象思维即可形成概念。如化合反应,仅从字面理解即可推出概念,同理,分解反应也是如此。又如结晶,即可理解成结出晶体,而不必太拘泥于定义。

二、顺理成章形成概念

有些概念熟悉了以后,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大致印象,一旦点破,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学习都可运用。如元素的学习可逐步渗透,在学习元素符号的前一星期要求学生每天记三至五个元素符号,到学习元素符号时,指出这就是元素符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同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也可等学生熟悉了以后再点出。

三、通过各类实验,了解形成概念的过程

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自然学科,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不仅可了解形成概念的原始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判断、动手、总结等能力,而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笔者几年前教的学生,闲聊时还记得在绪言课做的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火山喷发”等,让我始料不及并深有体会。一般实验可分成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1、演示实验:如质量守恒定律,先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白磷实验,反应前称得白磷等相关仪器的质量,再在密闭锥形瓶中反应后称质量,因其它仪器质量不变,唯一的解释就是参加反应的白磷与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同时又做了一个可产生沉淀的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再一次以实验事实证明了守恒定律。

2、对照实验: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概念的形成,先做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烧杯中的水由液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在其上放一个圆底烧瓶让其冷凝成液态水,由学生描述水的各种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热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而引起的。经过对照实验可自然总结出:“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又如燃烧条件的得出,先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为40。C,红磷的着火点为240。C,用温度计测得水的温度高于40。C,分成三个实验进行对照:一个把白磷放入热水中不会燃烧,说明达到着火点而无氧气不能燃烧;一个把红磷置于有热水蒸发的铁板上不会燃烧,说明与氧气接触而没有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最后一个把白磷置于有热水蒸发的铁板上,白磷燃烧了,自然引出须二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燃烧。再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也可做对照实验,三支试管各放10mL水和5g硝酸钾,充分溶解都成为饱和溶液(20。C时,硝酸钾的S=31.6g),一支试管升高温度成为不饱和溶液;一支试管再加10mL水成为不饱和溶液;一支做对照,从而推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必须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中讨论才有意义。

3、学生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如微粒运动特征的得出,以50mL量筒各量20mL 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得出微粒间有间隙;又用碘升华实验,说明微粒在作无

规则运动。

四、通过联系、对比,进一步理解概念

“新知识总是停泊在旧知识的锚桩上。”当新旧概念之间有相似、相近或相关成分时,旧概念往往会对新概念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导致新知识的学习出现似是而非的现象,给理解、记忆及应用造成极大困难。教学中应注意对易混淆的概念及时进行联系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相异点和联系,使旧概念对新概念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抑制知识的负迁移。如学完原子,应及时从定义、运动特征、构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情况对原子与分子进行区别和联系;学完元素后,可从定义、讨论范围、数量或种类、化学变化中的变化情况讲清元素、原子、分子的区别和联系,讲完单质、化合物时,也可从定义、组成、元素存在形态、分类、性质等方面进行对比;讲到化合价概念时比较抽象,可从熟悉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先说明化合价的形成实质是电子的得失与偏移,从而推出各个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再利用口诀进行记忆与理解,可降低学习的梯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学完溶质质量分数后,可从温度、溶液状态、溶剂质量、单位等进行区别,再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由学生讨论得出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联公式。

五、通过计算、练习,巩固概念

解题过程可启发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由基础知识、智力以及解题技能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当学生因某种因素不能判别当前的题目与已有知识的关系时,教师若能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适当的“认知桥梁”,唤起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当前景象关联起来,问题则可顺利解决。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指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极不方便,同时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提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什么?由学生计算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即1.993×10-26千克×1/12 ≈1.66×10-27千克,再提出如何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呢?再由学生计算得:氧的相对原子质量:2657×10-26千克/1.66×10-27 ≈16,氢、碳、铁呢?可分组计算,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到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它的国际单位为“一”,最后归纳指出如果每次均如此计算也比较麻烦,自然引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又如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是先通过练习,再总结公式得出的,这样概念就很容易理解了。

六、通过反例、找错全面理解概念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也可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全面理解概念。如溶解度概念的学习,可投影缺少温度、溶剂质量、溶液状态、单位中一项的语句,先让学生判断正误,再找出残缺项,从而得出溶解度的准确定义是缺一不可的。又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外,还有Na+,所以它不是酸。再如复分解反应可通过例子:Ca(OH)2+CO2=CaCO3 +H2O不属于复分解反应,强调概念中的”相互交换成分”这样,可使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完整理解定义。

七、通过阶段性学习,深化概念

注重知识的阶段性就是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特点,掌握好知识处理的分寸,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在不同阶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当然,注重概念的阶段性,并不能忽视其科学性,对于那些阶段性的概念,或某些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教师讲解应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这样才能处理好科学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如燃烧概念,开始时定义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讲到氢气性质时从补充实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启疑,讨论得出燃烧不一定要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讲到氧化-还原反应时,说明氧化-还原反应肯定同时进行,从而再重新定义概念,即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即为燃烧。再如氧化-还原反应也是逐步深化的,氧气性质讲完后教了氧化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后教了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角度上导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到化合价时可根据学生程度,从化合价升降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到高中后,再从得失电子上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层层推进,深入实质。

八、运用口诀、顺口溜、谐音、谐义等方法,巧记概念及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