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复习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31.43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
1、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
2、李克东提出信息素养应当包括当最基本的要点?
(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3)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3、中学信息技术的目标?培养信息素养
4、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美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居世界第一,学生人均占有计算机量居世界第一。
5、2000年,英国明确把以前的《信息技术》(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课程改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6、日本的信息技术教育统一称为信息教育。
7、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发展的特征
(一)课程外围支持层面
1、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强调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3、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改善
4、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层面的特征
1、开设形式的多样性
2、课程设置的一贯性
3、目标关注的全面性
4、课程内容的稳定性
第二章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1、教材是课程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按照一定教育目标和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科学的知识系统。
2、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注重技术讲解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地方特色而忽视内容的适应性;注重知识的静态呈现忽视学科的发展性。
3、目前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已经通过国家审定。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由各省负责审定其教材。
五个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4、教材组织的理论依据
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加涅的直线式编排奥苏贝尔的循序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
5、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
要强调适应性;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6、现行教材的优点?
(1)教材的编写线索更加合理(2)教材的目标更加全面(3)教材的内容更加人性化(4)教材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7、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8、信息素养的标准是衡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依据。
9、王吉庆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
第三章课堂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就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2、教学方法按照知识的来源分类
(a)以直接知觉(直观的)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图示法);(b)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d)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情感陶冶法、愉快教学法、暗示教学法);(e)以引导发现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究法)
3、讲授法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
4、讨论法题目的内容有哪些?
其一、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便于学生掌握并加深理解而精心设置的题目。
其二、探讨性的题目。
其三、针对学生的态度、行为、价值观而设置的题目,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问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地价值观等。
5、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
6、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和真实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7、“问题”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真实性、弱构性
8、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
9、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现代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合作式
10、什么成为德国教育现代化的标志?范例教学理论及范例教学法源自德国
11、二战后的三大教学新流派?
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理论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12、如何优化理论课?
首先,可以从激发兴趣入手,让课本上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
其次,对于原理性知识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或其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再次,可以将理论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相结合,从而将理论知识外化,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3、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的纯理论性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性知识、原理性知识、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知识。
14、怎样提高自己语言的艺术性?
(1)首先要让自己的语言清晰、通俗易懂。(2)其次,声音要抑扬顿挫。(3)再次,语言要生动。
15、理论课的教学情境包括?
故事情境竞争情境悬念情境
16、技能课是一种以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操作各类应用软件的能力。
17、技能课常用的方法是讲练法(先讲后练、边讲边练等),也有教师尝试任务驱动等方法。从信息技术课程的总课时上看,技能课所占的比例较高。
18、反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个体自身的感觉系统的反馈和个体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
在操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外部反馈的作用较大;在操作技能形成的中、后期,应强调内部反馈的作用,以提高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
19、信息技术实验课的类型及其特征?
依据内容的不同,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课可以分为探究型实验、演练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等类型。探究型实验,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协作实验的形式,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操作,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实验教学。
演练型实验被广泛应用于目前的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它主要由老师或学生的演示环节和学生的操作环节构成。
设计型实验课强调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该实验的基本模式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提出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但对实验的操作不作规定,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系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结果。
20、在演练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1)授课前,深入专研教材,亲自准备,并做好预实验,预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准备应对措施;(2)演示环节,教师操作一定要规范,要解说实验要点,还要注意主要观察对象譬已经打开主机箱的计算机应放在实物投影的最佳视角下,教师的身体和手不能挡住学生的视线等;
(3)操练环节,教师要注意巡视观察,随时辅导,及时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21、实验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实验目的2、实验项目与原理3、实验仪器4、实验步骤5、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记录6、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7、思考题8、实验评价:包括实验心得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