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9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3《中心对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3《中心对称》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之后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并能运用中心对称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中心对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如何运用中心对称解决实际问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能够运用中心对称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2.难点:如何运用中心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中心对称解决几何问题。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几何图形、黑板。
2.学具:学生手册、练习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中心对称现象,如旋转门、时钟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中心对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中心对称解决几何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运用中心对称解决。
引导学生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复习》主要是对八年级上册的知识进行复习,包括实数、不等式、函数、几何等知识点。
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通过大量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实数、不等式、函数、几何等知识点,对数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所遗忘。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实数、不等式、函数、几何等知识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实数的性质和运算2.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3.函数的性质和图像4.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PPT和教学课件3.练习题和测试题4.板书和教学工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章的复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和教学课件,呈现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实数的性质和运算、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观点。
3.操练(2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出并给予纠正。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角的计算、边的计算等知识后,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和应用。
本节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应用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和角的计算,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性质的推理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2.能够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的理解和性质的掌握。
2.运用中位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发现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中位线性质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合作意识。
4.激励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和应用。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具体的三角形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哪些性质?它们有什么作用?”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3.1《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3.1《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实践活动。
平方差公式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公式,它不仅可以简化计算,还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因式分解的问题。
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方差公式,对公式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如何将平方差公式应用到实际的因式分解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含义,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
2.能够将实际的因式分解问题转化为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并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
2.如何将实际的因式分解问题转化为平方差公式的形式。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平方差公式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一些实际的因式分解问题,用于课堂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的因式分解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平方差公式。
例如:已知多项式x^2 - 4,请将其因式分解。
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给出解答过程和答案。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方差公式的含义和结构,让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将实际的因式分解问题转化为平方差公式的形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实际的因式分解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教师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平方差公式应用到更复杂的问题中,例如多项式的乘法、求解方程等。
独田中心学校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胡家平杨仕如一、本册教材内容简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本章将证明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有关的一些结论,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将研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应。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本章将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探索平移,旋转的性质,认识并欣赏平移,中心对称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分解因式》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分解因式的实质,最后学习分解因式的几种基本方法。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本章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分式的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本章将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还将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的规律;经历操作,实验等几何发现之旅,享受证明之美。
二、各章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目标: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推理能力。
2、进一步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基本事实的内容,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具体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3、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定理和判定定理。
4、证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定理,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定理。
5、结合具体例子了解原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1《因式分解》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1《因式分解》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和应用。
因式分解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
但因式分解较为抽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
2.难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案、PPT、教学素材等。
2.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用品。
3.提前让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或趣味数学问题,引入因式分解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因式分解的方法,包括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3. 操练(10分钟)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因式分解问题,运用所学的methods进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5.1《认识分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5.1《认识分式》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实数、分数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分式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分式,理解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能够运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分式的概念的理解,分式的运算法则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分式,引出分式的概念。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在交流中解惑,共同解决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高: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反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主要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法则等。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生活中的“一次模型”》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生活中的“一次模型”》,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接触实际问题的一次函数模型的学习。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一次函数模型的建立、一次函数模型的应用以及一次函数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函数的基本知识,对一次函数的概念、性质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一次函数模型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模型的建立过程,学会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次函数模型的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一次函数模型,并运用到问题解决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一次函数模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一次函数模型,并总结一次函数模型的建立过程。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生活中发现的一次函数模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章末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主要包括锐角三角函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这一章节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巩固了七年级学过的几何知识,还为九年级学习更高难度的数学打下基础。
本章节的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富有时代感,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对于几何图形的认知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然而,学生在解题技巧、逻辑思维、以及几何证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会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变换,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剪刀。
3.教学资源:课件、教学案例、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场景中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关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平行四边形的应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
然后,呈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分式及分式的相关概念》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分式及分式的相关概念》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实数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分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了分式的定义、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以及分式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式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分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 对分式的定义理解不深刻,容易与分数混淆;2. 对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不牢固,不能灵活运用;3. 分式的运算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运算规则理解不透彻,导致计算错误;4. 应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定义,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2.学会分式的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分式计算;3.能够运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分式的运算规则;3.分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达到理解掌握分式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2.安排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分式的基本概念;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分式的概念,如:已知苹果和橘子的数量,求苹果和橘子的比例。
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分式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讲解分式的定义,强调分式的基本性质,如: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授的。
等边三角形是三角形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等边三角形的定义、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等基础知识。
但是,对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推导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探究、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等基础知识,引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课题。
2.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观察等边三角形的模型,引导学生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推导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几何画板等软件,引导学生推导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4.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部分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构成,分为三个方面:(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其中,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如何贯彻落实新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适应终身需要的核心素养,下面我结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教材内容及教学要求,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建议,供大家参考与探讨。
一、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部分内容共三章: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本章将证明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有关的一些结论,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将研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既充分利用“三角形全等”去探究与发现新知,也为九年级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圆”等内容做好铺垫。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本章将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探索平移、旋转的性质,认识并欣赏平移、旋转、中心对称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这章将充分让学生体验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历程,欣赏数学美及实用价值。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本章将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还将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的规律;经历操作,实验等几何发现之旅,享受证明之美,同时也为学习《特殊平行四边形》夯实基础与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中位线等图形性质与判定的的过程,建立基本的几何概念,掌握基本的几何证明方法,形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2、通过尺规作“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线作等腰三角形”,“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等直观操作的方法,理解平面图形的性质与关系;3、理解轴对称、旋转、平移这三类基本的图形运动,知道三类运动的基本特征,会用坐标表达图形的变化,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4、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会从几何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经历用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等.教学重点:1、探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中位线等图形性质与判定,会应用性质与判定进行相关的证明或计算;2、从几何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经历用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等. 教学难点:1、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探究、理解与应用;2、学生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说课稿7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这一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方、平方差公式、多项式的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有理数的乘方、平方差公式、多项式的乘法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和因式分解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以及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
2.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因式分解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因式分解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尝试进行因式分解,引出平方差公式。
2.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如何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3.讲解与演示: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和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方差公式,以及因式分解的方法。
4.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练习,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独田中心学校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胡家平杨仕如
一、本册教材内容简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本章将证明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有关的一些结论.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将研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应。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本章将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探索平移.旋转的性质.认识并欣赏平移.中心对称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分解因式》
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分解因式的实质.最后学习分解因式的几种基本方法。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本章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分式的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
本章将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还将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的规律;经历操作.实验等几何发现之旅.享受证明之美。
二、各章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目标:
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推理能力。
2、进一步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基本事实的内容.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具体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3、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定理和判定定理。
4、证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定理.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定理。
5、结合具体例子了解原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6、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已知一条直角边和斜边能用尺规作出直角三角形.能用尺规过一点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重点:
(1)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
(2)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定理和判定定理。
(3)证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定理.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定理。
(4)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已知一条直角边和斜边能用尺规作出直角三角形.能用尺规过一点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难点:
(1)(2)(3)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目标:
1、经历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
2、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3、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理解不等式(组)的解及解集的含义.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发展几何直观。
5、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根据具体的实际意义.经验结果的合理性.发展应用意识。
6、初步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重点:
(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理解不等式(组)的解及解集的含义.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发展几何直观。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根据具体的实际意义.经验结果的合理性.发展应用意识。
(4)初步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难点: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应用.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目标:
1、经历图形的有关平移与旋转的观察、操作、欣赏和设计的过程.进一步累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动手活动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与旋转.探索它们的性质.并会画出简单的平移与旋转的图形。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能写出一个已知点坐标的多边形沿着坐标轴方向平移后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探索并了解一个已知点坐标的多边形沿着坐标轴方向平移后图形与原图形具有平移关系.体会顶点坐标的变化。
5、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们的性质。
重点:
(1)认识平移与旋转.探索它们的性质.并会画出简单的平移与旋转的图形。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能写出一个已知点坐标的多边形沿着坐标轴方向平移后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探索并了解一个已知点坐标的多边形沿着坐标轴方向平移后图形与原图形具有平移关系.体会顶点坐标的变化。
(4)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们的性质。
难点:
(1)平移与旋转的性质。
(2)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们的性质。
(3)一个已知点坐标的多边形沿着坐标轴方向平移后图形与原图形具有平移关系.体会顶点坐标的变化。
第四章、因式分解
目标:
1、经历探索将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整体联系(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
2、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会用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3、通过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几语言。
重点:
因式分解的常见的两种方法的了解和应用。
难点:
如何灵活地综合运用常见的两种分解因式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目标:
1、以描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背景.抽象出分式分式方程的概念.体会分式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经历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获得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乘除法法则、分式加减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学习中转化未知问题为已知问题的能力.积累类比类比活动经验。
3、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熟练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约分和通分。
4、类比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探究分式的四则运算.并能进行分式的四则运算和分式的化简求值。
5、会解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了解增根的概念).发展运算能力。
6、能解决一些与分式分式方程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重点:
掌握分式的意义、基本性质及应用、四则运算(化简求值)、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
掌握分式的意义、基本性质及应用、四则运算(化简求值)、分式方程的解法(增根的产生)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
目标:
1、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概念.并能度量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3、经历平行四边行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
4、在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
5、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联想来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
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重点: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应用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难点: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应用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三、教学进度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3课时
等腰三角形 4课时
直角三角形 2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课时
角平分线 2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3课时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2课时不等关系 1课时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课时
不等式的解集 1课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 2课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2课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3课时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0课时图形的平移 3课时
图形的旋转 2 课时
中心对称 1课时
简单的图形设计 1 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3课时期中考试复习 2 课时第四章《分解因式》 11课时分解因式 1课时
提公因式法 3课时
公式法 3课时
十字相乘法 2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2课时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11课时
认识分式 2课时
分式的乘除法 1课时
分式的加减法 3课时
分式方程 3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2课时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 10课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课时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课时
三角形的中位线 2课时
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 3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2课时
综合实践(一)生活中的“一次模型” 1课时综合实践(二)平面图形的镶嵌 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