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27.16 KB
- 文档页数:2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非常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阿司匹林的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重新认识和评价非常重要,从而对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正确有效的使用,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学;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32-01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同时该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抗肿瘤等均有良好的作用[1],具临床资料显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以来,减少了约为25%的心血管时间发生的几率,是一种效果明显且具有多重作用的药物。
但随着阿司匹林使用的增多,出现的不良反应也逐步增加,常见的有胃肠道副反应、阿司匹林过敏等,因此,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用药人员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有充分认识,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从而增加药物效果达到疗效。
1.药理学特性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味酸,遇水微溶解,阿司匹林呈弱酸性,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中,同时发生分解,阿司匹林的解热止痛作用强于水杨酸钠,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用途不断增多,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对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进行抑制,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2.临床应用2.1 解热镇痛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范畴,其镇痛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对引起化学性刺激的物质产生抑制作用,缓解短期内的疼痛,如阿司匹林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显著,在出现偏头痛早期服药,能够更好的达到控制效果;解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血管发生扩张,从而使汗液的排放量增加,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阿司匹林具有消炎作用,但消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对溶解酶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来达到消炎的效果。
在临床医学考试中,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是相对比较重要的考点。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的掌握,中公卫生人才网的医疗专家为大家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作用:作用强、疗效迅速可靠。
常用于:
(1)解热和缓解各种钝痛,如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以及痛经等;
(2)急性风湿热,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对症治疗(可作为首选药)。
2.影响血小板功能:小剂量阿司匹林即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可用于预防各种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冠脉血栓、脑血栓、术后血栓以及心肌梗死等。
3.儿科用于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2.加重出血倾向:延长出血时间,可用维生素K防治。
3.水杨酸反应:剂量过大时,出现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及听力减退。
4.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
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使用肾上腺素治疗无效,可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
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吗啡。
5.瑞夷综合征:在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偶可引起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瑞夷综合征),以肝衰竭合并脑病为突出症状表现。
临床上病毒感染患儿不主张使用阿司匹林,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关于阿司匹林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认真复习这部分知识。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尽管阿司匹林已经在市场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其临床应用范围仍然十分广泛。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非处方药,其主要成分为水杨酸乙酯,可以用于多种治疗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并提供相关信息供参考。
一、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一系列炎症相关疾病,如关节炎、痛风、风湿病等。
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发挥其抗炎作用,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中风等。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膜上的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产生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
三、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使其成为一种常用的药物,可缓解头痛、牙痛、肌肉酸痛等疼痛症状。
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减轻疼痛感。
四、阿司匹林的抗热作用由于其抗炎作用,阿司匹林也可用于降低体温,对于发热病人来说具有一定的疗效。
五、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阿司匹林还被广泛应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并减少慢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病发作风险。
其抗血栓作用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凝血因子合成来实现。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为临床研究报告及相关病例数据。
如需查阅,请与相关医院或临床研究机构联系。
法律名词及注释:1、非处方药:指不需要医生处方即可购买的药物。
2、抗炎作用:指减轻或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作用。
3、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指减弱血小板之间的结合,防止血栓形成的药物作用。
4、镇痛作用:指缓解疼痛感觉的药物作用。
5、抗热作用:指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的药物作用。
6、抗血栓作用:指减少血栓形成的药物作用,降低心脏病发作风险。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会( 一 ) 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 (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1. 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 (<150/90 mmHg), 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年龄在 50 岁以上。
②具有靶器官损害 , 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
③糖尿病。
2. 患有 2 型糖尿病 ,40 岁以上 , 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②吸烟。
③高血压。
④超重与肥胖 , 尤其腹型肥胖。
⑤白蛋白尿。
⑥血脂异常。
3. 10 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 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①血脂紊乱。
②吸烟。
③肥胖。
④≥50 岁。
⑤早发 CVD 家族史 ( 男 <55 岁、女 <65 岁发病史 ) 。
( 二 ) 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建议1. 适合于阿司匹林单药应用的情况(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2) 既往心肌梗死史 (ST 段抬高和不抬高的 AMI 后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服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3) 冠状动脉搭桥术 : 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 , 术后 24 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4) 外周血管疾病 : 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 , 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可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替代治疗。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acid,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在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防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改善老年痴呆症状等方面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随着应用的增多,出现了大量不良反应如胃肠道症状、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瑞氏综合征、水杨酸反应、心脏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以及大疙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听力损害、习惯性和成瘾性、眩晕、鼻炎、涎腺肿大、诱发痛风、致畸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应选择合适的剂量、选择适宜的剂型、正确地服药时间、避免同时服用增加胃酸的药物及应该同时服用胃粘膜保护剂等即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 临床应用1.1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阿司匹林能够通过乙酰化血小板的环氧化酶,进而阻止凝血素的生成,以达到阻止动脉病变的目的,并能减慢β 细胞的功能退化进度,从而控制糖尿病的进展。
无症状性糖尿病动脉疾病进展预防(POP)研究、日本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JPAD)研究及阿司匹林在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应用(AAA)试验结果均表明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可以有效的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1]。
长期高血糖可使血小板处于高度激活状态,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在:①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②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③血小板释放反应增强;④血小板促激活性增高参与血栓形成。
1.2预防心肌梗死阿司匹林在心肌梗死一级预防方面拥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很多国家的临床诊疗指南都推荐其用于一级预防。
在男性当中,阿司匹林可使首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首次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66%[2]。
阿司匹林临床新用途及药物相互作用分析阿司匹林是一种镇痛、解热、抗炎的药物。
但是在临床中发现,它不仅具有镇痛抗炎的作用,还可以对冠状动脉、老年痴呆等疾病进行防治。
并且它在与其他药物共同使用时,会产生相互作用,本文主要是对于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在今后的临床医学中更好地使用阿司匹林。
1 阿司匹林的新用途1.1对于老年痴呆的作用有研究发现,老年痴呆之所以会不断恶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枢系统的炎症问题。
因此,要想使得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情不再继续恶化,让患者按时服用该药物,这样,可以使得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遏制[1]。
1.2对于由抗生素所导致的听力障碍所产生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当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这些抗生素会进入人体,与人体中含有的铁元素结合形成自由基。
这种自由基的分子很不稳定,对于各种细胞都会进行损害,包括内耳中的各种细胞[2]。
当内耳的毛细胞受到损害的时候,内耳的探测声音的功能就会丧失,导致听力的丧失。
通过对一些动物进行实验表明,将阿司匹林进行分解之后,它会变为水杨酸盐,从而对于自由基的形成造成阻碍,进而使得听力丧失的状况不会实现。
1.3对于脚癣的作用用牙膏与阿司匹林融合,并将其搅拌成糊状,对于脚癣的治疗具有很好的作用。
这是因为牙膏有很好的抗菌效用,而阿司匹林对于真菌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因而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对于脚癣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3]。
1.4对于卵巢癌、肠癌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定期连续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与没有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相比,她们患有卵巢癌的风险要小得多。
而在定期连续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中,发生肠癌的比例要比未服用的人小得多。
1.5对于白内障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长期连续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发生白内障的概率要比未服用人群发生白内障的概率小得多。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可以对血糖进行降低,同时可以导致多种反应,使得患白内障的概率降低。
1.6对于因糖尿病导致的心脏病的作用一般来说,凝血素可以使得血小板发生凝聚作用。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及临床应用摘要:阿司匹林属于解热止痛药的一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一直在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为临床有所贡献。
本文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临床使用提供资料。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学特性;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已有百年历史,在阿司匹林问是初期其主要用于临床解热、止痛,效果明显;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对阿司匹林的研究逐步加深,阿司匹林对多种疾病得到广泛应用,如在感冒、头痛、神经痛、关节痛、风湿痛等多种疾病均有效果,目前,阿司匹林在抗血栓中应用广泛,对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大减少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为临床做出了巨大贡献。
1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是一种结晶粉末状物品,该药品无臭、味略酸、在水中微溶、在乙醇中易溶解。
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多数在小肠吸收、少数在胃部吸收,在2h以内达到峰值,阿司匹林在吸收后会被胃黏膜、血浆、红细胞等水解为水杨酸并分布在全身组织,能够进入关节腔,也可通过胎盘。
阿司匹林的主要代谢途径为肝代谢,代谢产物为水样尿酸及葡萄糖醛酸结合的物质,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中毒。
2临床应用2.1解热、镇痛、抗感染作用阿司匹林最原始的作用为解热、止痛,阿司匹林解热的主要机制为能够对体温中枢进行调节,使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行抑制,导致体温降低;阿司匹林的止痛作用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对痛觉刺激的脉冲进行抑制,从而对致痛物质的活性进行抑制,达到一致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枢作用,达到止痛的效果;阿司匹林的抗感染作用机制主要为对炎性组织中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行抑制,减少感染发生。
临床上在慢性钝痛、感冒、发烧等病症中广泛应用。
2.2预防缺血性事件发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确切,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得到显著效果,同时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心血管事件中的预防效果应用广泛。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有哪些?核心提示:阿司匹林是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和抗炎药,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聚集药。
阿司匹林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和短暂性缺血性疾病的发作,如脑血栓、冠心病、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随着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药理作用也不断发现。
笔者现将近年发现的新用途分别叙述,供医护人员在临床使用时参考。
1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在Ⅱ型糖尿病病人中由含淀粉的多肽组成的含淀粉沉淀有细胞毒素作用,并有明显的引起β-细胞功能退化作用,而阿司匹林可以作为维持β-细胞功能的药物而减慢β-细胞功能退化进度。
同时,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凝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多,从而增加了血小板的凝集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阻止凝血素在体内合成,从而降低血小板的凝集作用。
有资料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的男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减少44%,而患糖尿病的男性,其心脏病的发病率下降更为明显。
因此,成年的糖尿病患者应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以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
2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阿司匹林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效果较好,阿司匹林对前列腺素血栓烷A2合成有阻断作用,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因子的分泌而起作用。
在偏头痛早期使用,可有效缓解轻、中度疼痛。
阿司匹林在头痛发作时口服0.3 g/d,如效果不理想可每8 h口服0.3 g,在偏头痛前期或出现头痛先兆时用药,可制止或明显减少头痛发作,早期用药效果最好。
3抗肿瘤作用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阿司匹林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机制是抑制了COX2的作用,从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免疫细胞化学显示,阿司匹林是浓度依赖性降低细胞中COX2,VEGF 蛋白的表达,提示阿司匹林对肿瘤的血管生成起抑制作用,其机制是通过抑制COX2的表达,从而下调VEGF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而起作用[3]。
另有研究资料指出,定时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结肠、直肠癌发生率或死亡率降低40%~50%,连续6个月每周服用3次阿司匹林的妇女与没有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相比,前者发生上皮卵巢癌的风险减少40%。
小剂量阿司匹林临床用途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常用于消炎、镇痛等方面。
而随着医学的进步,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临床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围绕小剂量阿司匹林临床用途进行详细阐述。
一、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是针对血小板的功能而言的。
在人体内,血小板可以黏附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而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黏附,从而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二、小剂量阿司匹林的适应症1、心脑血管疾病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研究发现,小剂量阿司匹林每天服用75mg可明显降低心脏病发作、中风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糖尿病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而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使用可以预防这些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3、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发现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
早期的指南建议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预防结肠癌等恶性肿瘤,但近期有研究表明,小剂量阿司匹林对结肠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同样有效。
三、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使用注意事项虽然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已经被广泛认可,但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自行停药虽然剂量很小,但也不能自行停药,否则可能会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
2、不适用于所有人群小剂量阿司匹林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这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定。
3、注意副作用有些病人可能会有药物的副作用。
最常见的就是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胃溃疡等,此时可以适量调整药物的剂量。
总之,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临床用途十分广泛,可以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适应症和副作用等问题。
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综述阿斯匹林的临床应用,提高对阿斯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认识,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整理阿斯匹林的主要临床用途及新的用途简述。
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类药物的代表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通过分析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归纳、整理阿司匹林在解热、镇痛抗风湿、心脑血管疾病及预防消化道肿瘤方面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临床应用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类药物的代表药,自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将纯水杨酸制成乙酰水杨酸,沿用至今的阿斯匹林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
虽然有了百年的历史,临床上仍然广泛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并且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药理作用不断在临床上应用。
一、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1解热、镇痛作用: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
2 抗炎、抗风湿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
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阿斯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而减轻发炎与疼痛从而进到抗风湿作用。
3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这也是临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
二、阿司匹林在临床的应用1、常规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
一般普通感冒,笔者认为不需要用其他复方感冒制剂,只要服用同几片阿司匹林片,多喝开水,不需要几日自然就会好。
2、用于各种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服用阿司匹林片剂,能迅速缓解上述疾病的临床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治愈上述疾病。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应用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动物和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效学以及其临床应用的学科。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常用的非处方药,也是一种水杨酸类药物。
它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炎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及治疗心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达到抗凝血的效果。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活性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抑制它的合成就能减轻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它能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
这也是为什么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的原因之一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阿司匹林作为常用的预防性药物,可将血小板聚集抑制在一定范围内,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其次,阿司匹林还可用于治疗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之一,阿司匹林通过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缓解心绞痛症状。
而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并发症,阿司匹林可以在患者发作急性心肌梗死的72小时内使用,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用于预防部分癌症的发生。
临床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风险。
这种抗癌的作用可能与阿司匹林的抗炎机制有关。
对于阿司匹林的应用,需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用药的安全性。
阿司匹林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胃出血等,并且个体之间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有差异,因此在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总之,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其药理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炎作用来发挥,其临床应用广泛,包括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一部分癌症的预防。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用药的安全性和个体差异。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炎和抗凝血药物,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及抗凝血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膜蛋白的合成、阻断细胞因子等反应。
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反应以及抗凝血作用。
阿司匹林常用用于治疗炎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疾病、肾脏炎、胆管炎、支气管炎和消化道疾病等。
它还可以用于治疗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除此之外,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糖尿病和并发症、哮喘等疾病。
从药理学角度看,阿司匹林具有抗炎和抗凝血的功能。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细胞因子及血小板聚集,主要是通过抑制受体的活性,抑制其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产生,同时抑制凝血因子,从而实现其对抗凝血作用。
阿司匹林用于抗凝血,应用范围很广,包括:发生心脏血栓栓塞症、肝硬化伴血管痉挛性脑病、瑞贝卡综合征、血管性脑血栓症、喉癌术后循环血栓症、脑血管病及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介入术后、霍乱病人和其他禁忌药的搭配等。
至于抗炎,阿司匹林常用于治疗慢性炎性疾病。
浅析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王振华(河南省卫生学校,河南安阳455000)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又叫醋柳酸),是解热镇痛抗风湿药物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药物。
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中枢或外周前列腺素(PG)的合成与释放来达到治疗作用的。
由于其机制复杂、用途广泛、不良反应较多,在使用过程中不谨慎就可能给机体带来伤害。
所以对不同的病情如何正确应用阿司匹林,是临床医务工作者需掌握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下面就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预防谈一下看法,以供商榷。
1解热作用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确实、可靠、强大,原则上可用于各种发热。
一般成人剂量300~600mg,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但由于致热的原因不同,使用时要因人而治,不可千篇一律。
如细菌毒素引起的发热,在应用阿司匹林的同时,首先要对因治疗,即用大量抗菌药物,杀灭病原体,这样可以取得“标本兼治”的作用;再如循环衰竭性休克导致的发热,患者消耗大,循环差,如大量应用阿司匹林,由于出汗较多,可明显减少血容量,更加重循环衰竭;另外有些疾病如麻疹,早期症状就是单纯的发热,体温达不到一定高度,麻疹就出不来,此时如草率地应用阿司匹林,体温下降了,但麻疹未出来,就可造成一个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即“麻疹性肺炎”,严重时可致死。
因此一定要正确地掌握阿司匹林解热的临床使用。
2镇痛作用阿司匹林镇痛作用机制是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
阿司匹林具有中等强度的镇痛作用,但由于不成瘾,不抑制呼吸,所以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广泛地用于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月经痛、关节痛等慢性钝痛,效果确实、可靠,毒副作用小,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镇痛药。
但疼痛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一些疾病引起的共同临床症状。
所以出现疼痛时首先应查明致痛的原因,在对因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阿司匹林可取得较好效果。
否则一有疼痛就草率地应用阿司匹林,有可能掩盖症状,贻误治疗时机,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伤害。
3抗炎抗风湿作用阿司匹林抗炎抗风湿作用机制是抑制了中枢和外周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效果确实、可靠、强大,是目前临床上抗炎抗风湿的首选药物,对于风湿早期及晚期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自1899年以来一直被广泛用于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治疗。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不再局限于这些传统领域。
本文将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
肿瘤预防: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降低癌症发病率。
一项基于超过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心血管保护: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根据一项涉及名受试者的研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
糖尿病防治:阿司匹林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一项为期12年的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降低18%。
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服药初期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缓解。
出血倾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虽然这种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注意。
如有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
肾功能损害: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加重肾病患者的病情。
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精准医疗: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阿司匹林的使用将更加个性化。
基于基因和表型特征,针对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新型制剂:目前,新型阿司匹林制剂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这些新制剂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少的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联合治疗:未来阿司匹林可能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治疗多种疾病。
例如,将阿司匹林与抗肿瘤药物、抗炎药物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经典药物,在镇痛、抗炎、抗血小板等领域仍具有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其临床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如肿瘤预防、心血管保护和糖尿病防治等。
阿司匹林的临床多用途阿司匹林为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尚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在临床应用已有百年的历史,由于本药用途广泛,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临床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下面将阿司匹林的临床用途阐述如下。
1 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急性期治疗中有明确的疗效,从而使得阿司匹林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础用药[1]。
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血小板的环氧化酶活性位点丝氨酸产生共价键性乙酰化而使该酶受到抑制,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通过环氧化酶途径转变为前列腺素环内过氧化物,进而减少血栓素的形成。
低浓度阿司匹林能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而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达到抗凝作用。
高浓度阿司匹林能直接抑制血管壁中合成酶,减少了前列环素的合成。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血小板的聚集又是动脉血栓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对预防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死亡有明显效果。
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既往有心肌梗死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外周血管疾病等患者,都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2 防治白内障每日口服小剂量的肠溶阿司匹林,可延缓和预防老年性白内障的形成,根据国外学者研究观察,对于患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其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
这可能与阿司匹林降血糖、降低血浆色氨酸和对丙醛活性的抑制作用有关,从而使阿司匹林能抑制晶状体蛋白变性,预防和延缓白内障的形成[2]。
3 防治老年痴呆症美国学者研究发现,通过按时的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例如:心脏病及关节病患者,其大大减低了患老年痴呆的几率。
阿司匹林对老年痴呆有改善智能损害并延缓其症状发展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每日60-100毫克)对老年痴呆症有防治作用[3]。
由于中枢炎症其加重了老年痴呆症, 阿司匹林能够防治本病的炎症过程,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不但可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减退,对老年健忘症患者也有疗效。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在临床应用近百年,是解热镇痛抗炎药。
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阿斯
匹林临床使用不断拓宽,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中,其理论研究也更加深入和充实。
现从以下几方面将其在临床的应用作一阐述。
1 阿斯匹林的药理作用
1.1解热作用细胞因子(白介素-II、肿瘤坏死因子等)是发热机体血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嗜细
胞产并释放的内生致热原,其在下丘脑引起前列腺素 (PG)E合成的释放增加,PGE作为中枢
性发热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
阿斯匹林可抑制下丘脑环氧酶(COX)阻断PGE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体温恢复正常。
1.2镇痛作用关节痛、头痛、肌肉痛、痛经等病理过程引起致痛物质缓激肽、前列腺素(PGs)的产生和释放增多,引起疼痛。
阿斯匹林可抑制外周病变部位的COX,使PGs合成
减少而减轻痛疼。
1.3抗炎作用炎症局部产生大量的PGs,其本身是一种致炎剂,阿斯匹林可抑制炎症部位COX-2,使PGs合成减少,炎症减轻。
1.4抗血栓作用阿司匹林小剂量防治血栓,大剂量促进血栓形成。
1.4.1血栓素 A2(TXA2)是强大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和血管收缩剂。
低浓度阿斯匹林可使COX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减少了血小板中TXA2 的生成,而抑制血小板的板聚。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前列腺环素 (PGI2)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的作用,所以 PGI2 是TXA2 的生理拮抗剂,PGI2 合成减少可能促使血栓形成。
由于血小板中的COX对阿斯匹林的
敏感性远高于血管内皮细胞中COX。
所以小剂量的阿斯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中的COX,减少TXA2 的生成。
小剂量为每日口服 75mg 阿斯匹林。
1.4.2 大剂量阿斯匹林 0.3g 亦可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COX,减少 PGI2 合成,降低或抵消
小剂量阿斯匹林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因此,大剂量阿斯匹林因抑制 PGI2 的合成,导致促进血栓形成。
1.5其他男性避孕;抗肿瘤;治疗腹泻;胆道蛔虫症;婴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流行性出血
热(早期);预防胆结石复发;低剂量阿司匹林可预防胎儿生长迟缓;糖尿病;女性不孕和
习惯性流产;月经过多;先兆子痫;老年性白内障(S C );安眠。
2阿斯匹林的副作用
①一般胃肠道症状和胃溃疡出血。
②凝血障碍。
③过敏反应。
④水杨酸反应。
⑤若孕妇
使用阿斯匹林,其早产儿比其它早产儿更可能有大脑出血。
⑥瑞夷(R e y e )综合症。
3 药物相互作用
阿司匹林与某些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联合应用时,可通过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置换,提高
这些药物的游离型血药浓度,如增强香豆素的抗凝血作用,易致出血。
增强甲磺丁脲的降血
糖作用,易致低血糖。
也能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增加诱发溃疡的作用。
阿斯匹
林还可影响甲氨蝶呤从肾小管的分泌而增强其毒性。
呋塞米可竞争肾小管分泌系统减少阿司
匹林排泄,使后者易致蓄积中毒。
4 总结
阿司匹林口服后大部分在小肠吸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80%~90%,主要在肝脏代谢,尿
排泄,尿液PH 可影响排泄,碱化尿液可降低血浓度。
大剂量的阿斯匹林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本品易于通过胎盘,动物试验在妊娠头3 个月应用本品可致畸胎。
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
长
期大剂量用药时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小儿患者尤其是发热及脱水者,易出现毒性反应,流感及水豆患儿发热忌用本品,以免发生 ReYe 综合症。
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现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阿斯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尤其是出现哮喘,神
经血管性水肿或休克者禁用本品。
下列情况应慎用:(1)哮喘及其他过敏性反应;(2)葡
萄糖—6- 磷酸脱氢酶缺陷者;(3)痛风;(4)肝功能减退;(5)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6)肾功能不全;(7)血小板减少。
长期大量用药时应定期检查红细胞压积,肝功能及血
清水杨酸含量。
参考文献
[1] 张会常,赵亚清主编.120 种老药临床新用.
[2] 江明性主编,杨藻宸副主编.药理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 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理学,北京:人民出版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