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模式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7
小学英语语篇的多模态教学探索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英语语篇的多模态教学,介绍了多模态教学的概念及其优点,并提出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多模态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通过多模态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关键词:小学英语;多模态;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模态教学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多模态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媒介,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英语语篇的多模态教学,为教师们提供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一、多模态教学内涵及优势多模态教学是指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媒介,如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多模态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演示、互动、实践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多媒体教学:多模态教学运用多种媒体,如音频、视频、图像等,使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方式感受和理解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个性化教学:多模态教学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互动性教学:多模态教学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和有趣。
多模态教学的优势在于:多模态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媒介,使学生在不同的感官刺激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多模态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多模态教学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和有趣。
多模态教学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小学英语语篇的多模态教学策略(一)强化语言能力目标设计语言能力目标是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初探英语语篇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生进入中学后进一步学好英语的一个关键“阶梯”。
因此,教师处理语篇时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会使语篇的教学接近它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阅读前——了解背景,联系生活很多研究表明,如果语篇是读者所熟知的主题,他们就能顺利进行理解文章中的信息,相反,如果是不熟悉语篇主题,就会出现认知障碍。
可见,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在阅读前帮学生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关键之一。
由于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语篇相对较长,涉及的词组、句型、文化信息较丰富,如果教师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切入,很多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难以适应。
会大大增加学习难度,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加强预习指导,布置学生自主进行语篇分析,使学生有所了解、有所准备地进行语篇学习。
例如:谁?什么关系?什么话题?在哪里?什么场合?教师上课时要从检查预习作业开始。
教师可根据教材语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预习指导。
对于一般性的文章,教师可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语篇、适当翻译中文意思,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组与句子,对于一些有趣味性、文化性较强的语篇,教师可先让学生先了解相关文化。
二、阅读中——梳理教材,步步为营阅读过程中的活动是语篇教学的核心环节。
阅读过程中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顺利阅读和理解所提供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活动形式。
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语篇教学是一个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但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把课文教死了,应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略读、寻读、精读、填写表格、回答问题、排序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语篇,了解文本大意,获取具体信息,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实效。
热点解读摘要:语篇教学贯穿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个阶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而合理地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关键所在。
因此,本文主要从精心设计问题、创新活动形式和结合生活实际三个方面,探究了小学英语在语篇教学上的一些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教学策略语篇包括的范围很广,只要是通过一系列连续性语句构成的、意义连贯的语言整体,都可以称为语篇,如短文、故事、对话等等。
面对这些形式多样的材料,教学形式也要有所创新,从而将每一个语篇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重视对学生感知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有如下感悟与心得。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思维英语教学相对比较宽松,为了保证上课的效率,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是很有必要的,熟悉语篇的内容可以有效理清文章大意。
此外,教师在课下应当精心准备课堂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语篇,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形成一种宽松、融洽、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习,能够有效鼓励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吸引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思维。
例如,在学习《My school 》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以先提问“What does our school have ”,这时候学生们就会纷纷回答“li-brary ”“classroom ”“teacher ’s office ”等等,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Where are they?”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并不多,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学习文章,了解相关表述,使其最后能够达到流利回答问题的效果,如“Teacher ’s of-fice is on the second floor ”“Music room is next to the art room ”等等。
根据语篇内容概括大意、提炼精华,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有效联系起文章内容,培养学生整体阅读、高效阅读的意识。
知识文库 第02期88 小学英语语篇的多模态教学探索周 洁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更加注重对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将英语语篇教学与多模态教学方式相结合,有助于为小学生创设合适的阅读情境,培养小学生的语篇综合学习能力,在增加互动和输出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旨在探索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多模态教学方式。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视频、图片、感官等多种模态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方式更受学生欢迎。
多模态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互动频次,将多模态教学方式融入到语篇教学当中,对于提升学生语篇学习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1 利用多模态教学创设英语语篇阅读情境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不可分,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积累词汇、增强语感、增加语言输入。
因此我们在语篇教学中要注重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仅仅满足于翻译短文、对话,而更应注重语篇的完整性、连贯性,否则就失去了语篇教学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语篇都有相对完整的语境,这时就需要将语篇教学与多模态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为小学生创设贴切、合理的语篇阅读情境。
例如在执教苏教译林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Let’s make a fruit salad》时,story time 板块的阅读涉及很多水果类生词。
上课时老师可以创设一个自己买水果准备做沙拉的情境:老师事先准备一个布包,在里面放入不同种类的水果,告诉学生自己为了做水果沙拉买了很多水果,再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包里有哪些水果。
这样的情景小学生在生活中很常见,较为真实,也会调动学生的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记忆力。
后期还能延用这一语境,在情境中进行水果实物展示。
这样不仅直观地教授了水果类英语单词,也能在情境中问答Do you have a/any…? Yes, I do./No, I don’t. I have …把握并突破本课语篇对话的重难点。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50期总第646期基于主题情境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探索——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5“Signs”为例摘 要:主题情境是学生理解、探索、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环境。
它不仅指所有教育实践活动的大背景,也指与之相关的小背景。
教师应在建立学科情境、挖掘文本和潜在语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对这一主题的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语言,操作和实践语言。
关键词:情境聚焦;信息提炼;旧知整合作者简介:王丛碧,昆山市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英语课程内容的组织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融于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要求,以单元的形式呈现。
主题情境是学生理解、探索、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环境。
它不仅指所有教育实践活动的大背景,也指与之相关的小背景。
教师应在引导学科情境、挖掘文本和潜在语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对这一主题的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语言,操作和实践语言。
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会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情境,在充分利用试听手段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语篇教学是相对于以词汇和句子结构为中心的教学而言的,是指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
因此教师通常将语篇内容分为Before reading、While reading、After reading,即读前、读中和读后,以此帮助学生理解。
但是这样的教学形式将语篇教学变得固定化与模式化,更将语篇教学变得“公式化”,忽略了语篇应该被感知、理解、练习、活用的过程。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旨在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本文课例选自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5“Signs”第一课时Story Time板块,主要讲述的内容是:Tim跟着Mike和Helen来到购物中心,发现了很多标识。
Tim在和Mike和Helen的对话中认识了这些标识,并能够学以致用,建议其他人能够发现标识、认识标识,并遵守规定。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究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模式□丁崔【摘要】语篇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锻炼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将关联理论运用到语篇教学中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语篇的理解。
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关联理论融入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两个步骤中,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把握语篇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小学英语;关联理论;语篇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一个语篇的阅读和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感受心理语言的过程。
他们既要掌握语篇中单词、词组和句子的语音和语义,又要对语篇的深层意义进行把握。
由此可见,学习语篇对小学生而言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关联理论旨在通过最佳关联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让学生以更灵活有效的方式来学习语篇,从而提高英语语篇教学效率。
笔者将结合具体课例,谈一谈关联理论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以期为英语语篇教学做一些贡献。
一、关联理论的概念关联理论是近年来在语言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之一。
1986年,D.Sperber 和D.Wilson 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提出了关联理论这一概念,并指出关联理论来源于交际论。
这一说法引起了语言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D.Sperber 和D.Wilson 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每个明确的交际行为都应被设想为具有交际行为本身的最佳相关性。
所谓最佳相关性指的就是人们在进行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但关联理论也是建立在经济原则基础之上的,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总是希望通过最少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即最大关联。
二、关联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对于教师而言,课前建立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因此,在备课前,教师必须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思考并分析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相关建议,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在学习上可能遇到的困难。
一般而言,英语教学设计要涉及三个部分的内容:Pre-task ,While-task 和Post-task 。
多维度助力:小学英语语篇深入阅读的教学探索摘要:随着英语教学理念的逐步发展,语篇阅读的教学被逐步重视,小学生正处于英语语言框架构建填充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从多么维度考虑应如何进行适配的教学改革,以提升小学英语语篇深入阅读的教学价值,要求学生从整体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辅助其构建完善的英语语言框架,形成英语的逻辑思维,综合提升其阅读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篇阅读;多维度;教学探索引言:语篇阅读能力是目前英语学科应重点培养的方向,在后续的进阶教学与考核中,存在着较多的语篇阅读的内容,而小学英语学科的基本目标是为学生培养英语的语言框架基础,因此应在小学阶段即重点培养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使其能对阅读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以此驱动进行学习,为后续的学习与具体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一、小学英语语篇深入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语篇阅读强调学生应从整体的角度完成阅读,并非单纯了解单词、词组和句子的具体构成,而应当将其进行整合,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故事整体建立足够的了解,深入理解其所表达的内核,强化英语学科的人文角度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开展语篇阅读教学不仅能从综合角度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使其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系统性整合,培养其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层面的能力,形成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所特有的逻辑思维,辅助完成知识框架的构建,保证学生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能充分利用该框架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允许学生从人文角度对文章整体建立理解,在英语学科的工具属性之外理解其作为语言的内涵,且引导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能够基于自身的语言理解,辅助完成英语学科的学习,做到各学科间的交融贯通。
语篇阅读可从多角度实现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应将语篇阅读教学置于学科教学重点中,从多维度机械能教学探索后,进行适配的课堂教学改革[1]。
二、小学英语语篇深入阅读教学的策略(一)构建整体化情境,激励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创设教学情境是各学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技巧,在教学情境之中学生能对所需讲述的内容建立整体的理解,这与语篇阅读教学的理念十分契合。
浅谈小学英语中的语篇教学江苏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原则编写,要求从视听说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
步入高年级,《牛津小学英语》课本a部分的语篇变长,容量变大,语篇中涉及了一定量的生词、句型以及文化背景知识。
而与此相矛盾的是,高年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减弱,很多学生宁愿接受简单枯燥的语言点讲解,也不愿主动开口说话,这不仅导致这部分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下降,同时也影响其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感的增强。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这无疑都是一个思考和创新的难点。
因此,如何运用语篇教学开展优质的课堂教学成为高年级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下面就谈谈我的实践与体会。
一、总揽教材,明确目标,提前渗透首先,当教师拿到教材后,要总揽教材,对教材有整体了解,然后凭借教参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总体把握教材,对语篇难点提前渗透。
比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7 a busy day之前,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这个单元是对4a unit 7 after school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对时间的表达又给出了新的方式,加入了表示“超过”和“……差……”的past和 to,这对以前学生运用直接思维翻译时间的方法是一次新的“脑力改革”,如何摆脱旧知对学习新知的负面影响,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新知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学习的重点,更是学习的难点。
所以在处理这一块时,我在之前的“greetings和free talk”中有意识地对时间的表达进行渗透。
t:what’s the time?s: it’s eight twenty. t:oh,it’s twenty past eight.如此循环往复,学生对这两个难点已有所感知,在新授时能更好更快地进入状态。
二、指导预习,新旧结合,有备有序在教学内容相对较长,涉及的词组、句型、文化信息较丰富的语篇时,直接切入会让很多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难以适应,既增加学习难度,又降低学习兴趣。
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初探作者:高林珠来源:《教育界·中旬》2013年第09期【摘要】我们知道,英语语篇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材料,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接受英语的水平不断的提升,为了帮助孩子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了英语语篇教学。
为了促进英语语篇教学的完善,本文就英语语篇教学的背景、优势以及如何提升教学效果的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初探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不断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学好英语,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语篇教学的手段,语篇教学满足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并且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在当今的英语语篇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的发展,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英语语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而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提高。
一、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的背景英语是一门语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认识事物的水平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大英语学习的难度,只有这样才会不断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引入了语篇学习,语篇学习就是把整篇的英语文章看做是一个单元,单元文章有着完整的信息,较高的难度,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是相对困难的,可是英语语篇学习却能够让孩子们获得完整的语言信息,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最终帮助孩子提高了英语运用的能力。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为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加入了语篇。
可是如今在英语语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严重影响着我们教学过程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英语语篇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二、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英语语篇教学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适应了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不断地提高了孩子们英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可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英语·教研视点[摘要]语篇教学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丰富学生英语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老师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深入地挖掘主题,采用新颖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多角度地解读语篇内容,梳理语篇的层次,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思维品质[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6-0075-02近年来,在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学生思维的训练,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层面,极大地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在小学英语的语篇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注重学生思维层面目标的实现,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作为语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落实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良性快速发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增强提供支持。
一、深入挖掘语篇主题,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直以来,小学英语语篇的学习过度地重视英语知识的积累,而轻视了学生能力的训练,所以,学生们在学习语篇时习惯于简单地背诵记忆,依托语篇进行单词、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的积累,而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偏少,这就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结合语篇学习,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语篇的主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学习译林英语6A的Unit1《The king’s new clothes》时,教师针对story time设计的这篇经典童话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由于学生已经阅读过汉语版本的《皇帝的新装》,对于story time部分的故事内容能够轻松地读懂。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提问:“Why was the king cheated in this fairy tale?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king?”有学生说:“The king is foolish.”“The king is dishonest.”“Yes,the king is vain(爱慕虚荣).”教师总结并接着提问,“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is fairy tale?”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
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市小学英语教学多年来主要沿用以词汇、语法为线索,以句型操练为中心的传统英语教学法,教学中重知识点分析而轻语篇整体理解,重语法和词汇讲解而轻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因此,课堂教学成为“知识点”的堆砌。
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方式缺乏整体性、连贯性、相关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英语思维,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014年,笔者带领柳州市小学英语学科中心组开始推进语篇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并提炼出小学英语课堂“三阶四步”语篇教学模式,用以指导接下来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英语课堂语篇教学模式改革的学理基础(一)相关概念界定1.语篇。
语篇是指在一定语境下表达完整意义且具有一定语义功能的自然语言。
定义语篇的关键因素是“表达意义”和“一定语境”。
语篇既能体现语言功能,又能反映语言技能的要求,因此成为许多新版小学英语教材采用的主要输入形式。
2.语篇教学。
语篇教学基于语篇语言学,从语篇层面实现信息交流,强调外语教学要从宏观角度把握。
语篇教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创设语境,让学生在情景中提高运用语言能力,也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输入来激活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3.语篇意识。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具有语篇意识,把语篇材料当做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语篇意识重在“意识”二字,“意识”主要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而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材料的“篇章”性质,主要体现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和交际性。
(二)课标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模式初探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人们往往认为小学生的词汇少,知识面窄、语法欠缺,不易开展阅读教学。
有不少老师对于阅读课采用“讲解式”的呆板陈旧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技巧,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事实上,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训练其阅读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具体地说,就是使学生学会在英语阅读中有目的地去获取信息,并能对它们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意义。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毕业时的阅读要求:“.…..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阅读课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语篇阅读为主,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体正确输入与否为标准进行的教学。
即学生是否能正确理解全文意思,深入理解重点词、词组和句子的意思,并能就文章进行口、笔头理解练习。
对于阅读课我们不能以词汇课、对话课的标准去衡量是否完成了几个词的教学,是否达到了“x会”的要求,更不能以是否具有花样繁多的教学活动如:TPR,玩游戏等为衡量标准,因为它的教学目的不是“点”而是“面”。
对话课就是听说领先,让学生尽量地多听多说,最后达到能交际,而阅读课则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不断扩展一些知识。
阅读课文是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最好的综合教学材料。
只有通过阅读课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及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到了高年级后如只停留在句型教学(对话课)上,学生会因没有提高而感到单调乏味,从而使英语学习没有后劲。
这如同《英语九百句》不适合作为中小学教材一样。
阅读课不像句型课那么单一,它是各种句型、语言现象构成的“杂烩”,因此抓好重点是个关键,抓住了关键句或词组,以点带面,很多非重点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有些自命话题阅读课容量大,生词多,新句型多,在40分钟内要处理好的确不容易。
遗憾的是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教学目标定位偏差。
教师将目光更多放在了学生词生句上,导致花费了大量时间用来呈现、学习、领读、练习生词上,进入课文后所剩时间无多。
这样,一节课的主体放在了新授生词、句上,文本阅读理解反而成了附属,这就把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本末倒置了。
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应该是:能通畅地阅读文本,正确理解其意并能用正确的句子回答就文章信息提出的问题,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上升到复述文章或仿写文章等。
处理生词、句型不应是中心目标,尽管它可能会占据较大篇幅。
在扫清阅读障碍后必须凸显阅读在一节课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事实上,阅读材料中保留有一二个生词,在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是允许存在的。
老师都想尽可能大而全的处理所有的生僻词和句型,其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
因此,有机的取舍可看出教师的教学智慧。
有些词可能需板书呈现,有些词可在CAI 课件中一笔带过,有些只需口头交待,有些可以不交待让学生来猜。
如果我们仍按照平时教学Let’s learn, Let’s talk那样的方法一味去教生词句型,力求达到三会四会是完全不必要的。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英语阅读课教学呢?一、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由点及面的重点切入教学具体实施过程:1.复习导入(新旧知识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部分教学中体现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引导是对阅读教学的铺垫,也是对整体课堂的把握。
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技巧,如设疑法、直叙法、表演法等灵活的方法,通过巧妙的安排,带领学生愉快地走入文章之中。
在导入本课之前应尽量找出与本课相关的已学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与整合,即在教学时首先通过旧知复习过渡到本课的新知。
2.重点词、句的呈现、操练从旧知复习过渡到本课新知之后,教师要在阅读之前对文章的重点词、词组、句型进行呈现,并可适当给与讲解,教师可在课件或黑板上列出重点短语和句型,而后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反复操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重点句型,为片断的阅读打下基础。
3.全文阅读、学生能较熟练运用句型后再展开全文阅读,就能较快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真正做到读懂阅读材料。
教师应考虑到文章的难易程度,从而对教学步骤作适当的安排。
如果文章比较容易,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近,可以从文章的整体开始,由粗到细,先通读全文,完成理解题目,然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句子。
而较难的文章,则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找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4.综合拓展练习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会形成自主思维,这时,教师应为他们提供一个拓展练习的平台,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模仿部分文章内容,形成自己的语言,对相近的事物进行描述和交流。
这是一种拔高性的练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复述练习、改写(改编)练习、话题讨论、短句表演等。
这样,阅读课教学总的教学流程就是:“导→读→练”。
导即导入---感知教材。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激活思维。
这些工作可以是:(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向目标话题靠拢。
(2)讨论有关话题,预先对阅读对象背景加以了解。
(3)排除部分生词障碍。
读---理解教材。
第一步:略读(skimming)(看一遍VCD/听一遍录音/老师读一遍),第二步:精读(Intensive reading)(布置任务---抓细节/对应找主要句子/猜词义/回答就课文提出的问题等)二、如何处理阅读课文中的生词、词组、重点句较长篇的阅读文章(六年级下)我们可能做不到精雕细刻般地逐句细讲,但重点句需精心筛选出来,创设真实情境,以简述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拓宽了词汇的语用范围,又为正式进入课文进行了铺垫。
这种方法是非常使用有效的,这种以师生互动讨论的口吻引出重点词、句的方式是阅读课教学对词、句处理的最佳途径,并且这种互动讨论的气氛应该贯穿整课始终。
这样,备课时老师就要精心设计与课文类似的语境,仿造故事,挑选重点词句加以不着痕迹的呈现,然后讲解、练习。
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提出了较高备课要求。
备一节阅读课的重点功夫应下在这方面,而不应过多考虑花哨的练习活动,阅读课应该更“凝重”“大气”一些,更关注实效一些。
确切地说,备好一节阅读课所下的功夫比对话课要大得多。
三、复习阶段的阅读课课堂时间分配比例高年级复习阶段的阅读课(综合课)容量大,重难点多,但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东打一耙、西打一耙,知识点零零落落,教学内容过于分散。
要体现复习性质就需要面广一些,要激活原有知识,并充分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分散。
要把知识点串成串,把握清晰的复习思路,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既然既要兼顾复习,又要体现新语篇阅读,应该说这类课有着“双重点”。
不要机械的认为复习的比例不应费时过多,用普通课的比例来套综合复习课,笔者认为,复习+呈现的比例应为1/2,阅读+讨论部分占1/2为宜。
因此复习阶段的阅读课从结构上看更像是将词汇课中后置的巩固操练部分前置了,演变成一种复习操练+真实情境下重点词句呈现的综合体。
四、阅读课中出现的生成的现象、偶发事件的处理要将阅读课上成具有讨论性质和氛围的课,则预示着这种课会遇到诸多学生方面的未知因素,因为你永远无法预知(全面)学生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面对种种不确定因素,需要老师随机应变,灵活施教,创造性地解决突发问题。
要知道“生成”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课前要尽量全面地备学生,把各种可能性考虑周全。
备课时不要把思路设定的过窄,然后让学生按照你的预设目的去走,学生一旦走出了你预设的答案,则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思路走的。
教师被看作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
现代课程理论主张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亦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以学定教”。
因此,如果你敢于让学生去发散式思维、开放性思维,就得敢于“接招”,并巧妙化解。
这一切,一方面靠的是备课时的充分准备,另一方面更靠平时的“厚积”而“薄发”在临场发挥上。
老师不要怕这样课会“散”了,你要在“散”的时候就想到如何去“收”。
就像一个好猎手不会怕猎物跑的范围太大一样,要有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信心。
以下举几例:如老师问到read的过去式时,学生没有正确读出/red/的发音,老师即快速走到red curtain跟前问:T: What colour is it ? S: It’s red. T: OK, the past form of the word “read” is pronounced /red/,too, they have the same pronunciation.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并记忆深刻。
又如:当老师问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S: I went to Xi’an. T: What did you do there? S: I saw 兵马俑there. 如果老师仅说一句Good!加以评价的话,显然并不完美,老师马上说出:Oh, you saw Terra-cotta warriors ,good for you! 则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笔者在演示课件时音标出现了意外,无法显示/ɔ:/的音标时灵机一动用右手做一个倒C的手型并说:“aw” is pronounced /ɔ:/,Here’re 2 dots.再如:当学生讨论Good news 与Bad news 进入高潮时将英语课文与中国古代故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联系起来,并说:In this Chinese story, bad news is changed into good news and good news into bad news several times.加深了学生印象,拓宽了学生思维视野。
六、教学案例两则A、六下Recycle1~7.Read and write1.教材分析:(Analysis)A: 话题与内容:本课围绕复习六上ask the way(问路指路)话题展开,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好习惯。
B:目标:Ⅰ.认知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理解并会用一下单词和短语:visitors, be/get lost, take the No. ~ bus, get off/at… ,ask for help, arrive, How can I get to the…?Ⅱ.能力目标:能听懂、会说本课时的对话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完成画路线图和填写旅行日记两个任务。
能口、笔头简单描述路径。
2. 教学过程设计(Teaching procedure)Step1: Warming up:Ⅰ: Ask questions on: What did you do for your holiday?/ Did you have fun?Ⅱ. Golden MemoryⅢ. Chant (P95)Step2. Revision:Ⅰ: Review Past Forms (Group 1&2)Ⅱ. Quick Response (Group3)Ⅲ.Play a game (Touch the apple)(2 students from Group 4)Ⅳ.ChantStep3: Presentation:Ⅰ:Statement and presentation: visitors/ get lost/ ask for help/ arrive/How can I get to the…?Ⅱ.Watch VCD(skimming)Ⅲ.Ask and answer(Intensive reading)Ⅳ.Fill in the blanks of the diary.(Rewrite)Step4: ExtensionStep5: HomeworkStep6: Show emotional themeB、自命话题阅读材料:My Last WeekendMy name is Dong Dong. I’m twelve years old. I like my weekends. On Saturdays I usually do my homework and play football. Sometimes I visit my grandparents. On Sundays I often watch TV and read books. Sometimes I go shopping and go hiking with my friends.Last weekend I wasn’t at home. I went to Qingdao by train with my parents. First we went to a hotel by taxi. The second day I saw the sea. The water was blue. The cloud was white. I was very excited to run into the water. It was hard to swim in the sea, because the water always movedand moved. But it was funny to play with sands. I faced the blue sky and I felt very nice. The next day we climbed Lao Mountain. There are green trees on the high mountains. The clear river flowed in the valley. I caught some fish in it. There is a small temple 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I looked around and everything looks so small. I became very tall. We stopped a moment and then we went down. We went home by bus. We had a good time last weekend.The May Day is coming. I’m gong to climb Mountain Tai with my parents. It’ll be a lot of fun!我设计的本课简案:I.warm-upFree talk: 1、Introduction.T: My name is…I’m …years old. My hobby is…. On the weekend, I usually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the weekend?Do you …..(运用第一段七个动词词组)?让学生大面积高密度快节奏的Ask and answer.达到复习旧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