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黑胚病发生与防治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麦秆⿊粉病识别与防治⼩麦秆⿊粉病识别与防治⿊⼟农技⽹⽞武星 2013-12-13⼩麦秆⿊粉病(英⽂名称:Wheat flag smut),俗称乌麦、枪杆、⿊铁条,属真菌病害。
我国⼤部分麦区都有发⽣,北⽅麦区发⽣较多。
⼀、发病症状病菌主要侵染叶⽚、叶鞘及茎秆,⼀般⾃分蘖期开始显现症状。
当株⾼0.33m左右时,在茎、叶、叶鞘等部位出现与叶脉平⾏的长条斑,即是孢⼦堆。
孢⼦堆略隆起,初⽩⾊,后变灰⽩⾊⾄⿊⾊,病组织⽼熟后,孢⼦堆破裂,散出⿊⾊粉末,即冬孢⼦。
病株多矮化、畸形或卷曲,多数病株不能抽穗⽽卷曲在叶鞘内。
少数病株虽能抽穗,穗常变畸形,花⽽不实,或仅有秕粒。
病株分蘖多,有时⽆效分蘖可达百余个。
⼩麦秆⿊粉病1⼩麦秆⿊粉病2⼩麦秆⿊粉病3⼩麦秆⿊粉病4⼆、病原物病原是担⼦菌亚门⼩麦条⿊粉菌,属真菌性病害。
病菌冬孢⼦圆形或椭圆形,褐⾊,⼤⼩12~16×9~12(um),由1~4个冬孢⼦形成圆形⾄椭圆形的冬孢⼦团,褐⾊,⼤⼩35~40×18~35(um),四周有很多不孕细胞,⽆⾊或褐⾊。
冬孢⼦萌发后形成菌丝,顶端轮⽣3~4个担孢⼦。
担孢⼦柱形⾄长棒形,稍弯曲。
该菌存有不同专化型和⽣理⼩种。
⼩麦秆⿊粉病菌1冬孢⼦ 2冬孢⼦萌发三、发病规律⼩麦秆⿊粉病菌以冬孢⼦团散落在⼟壤中或以冬孢⼦粘附在种⼦表⾯及肥料中越冬或越夏,成为该病初侵染源。
也可以随⼩麦种⼦、⼟壤和粪肥做远距离传播。
病菌冬孢⼦团⽣活⼒很强,在收割和秸秆还⽥过程中散落到⼲燥⼟壤中,可存活3-5年。
在较湿的⼟壤中,经过夏季或16个⽉后,虽然它们的发芽率有所降低,但部分冬孢⼦团仍能保持其侵染⼒。
通过牲畜肠胃,部分孢⼦团仍不丧失侵染⼒。
冬孢⼦萌发后从芽鞘侵⼊⽽⾄⽣长点,是幼苗系统性侵染病害,没有再侵染。
⼩麦发芽期⼟温9~26,秆⿊粉病菌均可侵染,以⼟温20左右最为适宜。
⼀般⼲燥地块较潮湿地块发病重。
西北地区10⽉份播种的发病率⾼。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小麦三种黑穗病的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小麦是我国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黑穗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小麦三种黑穗病的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以帮助农民科学防治黑穗病,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一、小麦黑穗病的种类小麦黑穗病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炭疽病、赤霉病和镰刀菌病。
1. 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和叶片。
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小黑点,后逐渐扩大变成圆形或卵形黑斑,边缘呈锯齿状。
受感染的穗部也会出现黑色病斑,严重时穗部变黑,粒子变软,产量大幅下降。
2. 赤霉病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和茎部。
病害初期,穗部出现淡黄色或浅红色的斑点,后逐渐扩大变成暗红色的斑块,形成典型的赤霉病斑。
受感染的茎部也会出现黑色病斑,严重时茎部变黑,导致小麦倒伏。
3. 镰刀菌病镰刀菌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和茎部。
病害初期,穗部出现淡黄色或浅褐色的斑点,逐渐扩大形成长条形黑斑,呈镰刀状。
受感染的茎部也会出现黑色病斑,严重时茎部变黑,导致小麦倒伏。
二、小麦黑穗病的发生规律小麦黑穗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品种、病原体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小麦黑穗病在高温多湿、土壤酸性或缺乏养分、品种易感、病原菌多的环境下易发生。
此外,小麦生长期间的管理也会影响黑穗病的发生。
例如,过度施肥、浇水不当、密植等都会增加黑穗病的发生风险。
三、小麦黑穗病的防治方法小麦黑穗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品种抗病育种、土壤改良、病害监测、病害防治等。
1. 品种抗病育种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是防治黑穗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已经选育出多个抗黑穗病的小麦新品种,如“华麦1号”、“华麦2号”等,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和产量。
2. 土壤改良小麦生长所需的土壤养分和酸碱度对黑穗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因此,可以通过施肥、增施有机肥、石灰等措施改良土壤,提高小麦生长条件,降低黑穗病的发生风险。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小麦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小麦锈病的主要病原是锈菌,主要包括叶锈、条锈和黑锈三种。
锈病的发生主要受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传播途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小麦锈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进行剖析,以期为小麦种植者提供参考。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1.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麦锈病主要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发生。
高温多雨的气候是小麦锈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温在15℃-25℃之间时,锈菌的生长繁殖速度较快,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土壤条件对小麦锈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过于肥沃或施用了大量氮肥的地块,易造成小麦生长过旺,使得小麦植株过于茂盛,透风性差,从而增加了小麦锈病的发生几率。
1.3 传播途径小麦锈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和种子传播两种。
在高温高湿的气候下,锈菌通过空气传播,传播范围较广。
当小麦种子携带有锈菌孢子时也可以传播。
人为传播也是小麦锈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1.4 病原菌侵染病原菌侵染是小麦锈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旦小麦叶片被锈菌侵染,锈病将向整个小麦田迅速蔓延。
及早发现并控制病原菌的侵染对于防治小麦锈病至关重要。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2.1 选用抗病品种小麦种植者在种植时应选用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地减轻小麦锈病的发生。
选择对小麦锈病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可以大大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2.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过量施用氮肥会使小麦茎秆过于茂盛,透风性差,从而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几率。
小麦种植者在施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2.3 喷施农药小麦锈病的防治也可以采用喷施农药的方法。
在小麦叶片初期发病时,可以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施,以阻止病害的扩散。
农药的选择应合理,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按照规定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喷施,切勿滥用农药。
小麦黑胚病发生情况及其对发芽的影响
张养利;贾凯峰;郝平琦;聂耸;郝双奎;蒋芳侠
【期刊名称】《陕西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5(61)6
【摘要】通过对2014年收获的小麦样品进行黑胚率统计和发芽试验,分析渭南市小麦黑胚病发生现状及其对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感染黑胚病的程度有显著差异,小麦黑胚病对发芽势、发芽率有负影响,种子病级与幼苗的高度、鲜重成负相关.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张养利;贾凯峰;郝平琦;聂耸;郝双奎;蒋芳侠
【作者单位】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渭南714000;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渭南714000;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渭南714000;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渭南714000;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渭南714000;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渭南7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黑胚病对邯郸市主要小麦品种种子及发芽的影响 [J], 崔美香;杨宽林;赵瑞英;徐关印;李彦岭
2.小麦对黑胚病的抗性及黑胚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J], 康业斌;刘顺通;成玉梅
3.小麦黑胚病及其对种子发芽出苗的影响 [J], 安调过;穆素梅
4.小麦籽粒对黑胚病的抗性及黑胚对小麦种质的影响 [J], 康业斌;侯文邦;刘洛明;
段爱菊;毛战胜;张小伟;郝建海
5.小麦黑胚病对种子发芽和出苗等生长因子的影响 [J], 邢小萍;袁虹霞;孙炳剑;李洪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散黑穗病表现症状|诱发病原|防治措施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灰包等,在我国许多小麦产区都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在1—5%,严重可达10%以上。
近年来,特别是在农民自留麦种的地区,小麦散黑穗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让我们了解一下如何进行防治吧!小麦散黑穗病表现症状主要危害穗部,茎和叶等部分也可发生。
1、穗部受害形成一包黑粉,外部包有一层浅灰色薄膜,随后表皮破裂,黑粉散出,最后残留一条弯曲的穗轴。
有时穗的上部有少数健全小穗,下部变为黑粉。
在大多数情况下,病株主杆及分蘖全部抽出病穗,但有时部分分蘖未受到病菌的危害而生长正常。
2、茎部受害在田间不易看到,病部多发生在邻近穗轴的基部,孢子堆成疱状和条纹状,灰黑色。
3、叶部受害,症状多出现在叶片的基部,其症状类似于茎部,发生也很少。
黑穗病菌侵染小麦后,除外部表现典型的症状外,其内部组织也发生变化,使细胞增大,气孔增大且数目增多,叶肉栅栏组织变得紧密,细胞变短。
小麦散黑穗病诱发病原小麦散黑穗病病原为黑粉菌,小麦散黑穗病分枝菌丝为单核,培养基上菌落性状不稳定,菌丝生长仅由原来的先菌丝细胞发生。
冬孢子球形至卵形,浅黄色至褐色,一半色泽较暗,一半较淡,表面有微刺。
孢子大小5—9微米,平均6.5—7 微米。
冬孢子在水中和营养液中均能萌发,萌发最低温度为5℃,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1、越冬和传播小麦散黑穗病的病原菌以休眠菌丝在种子胚内越冬,因此,唯一的越冬方式是种子带病。
冬孢子在田间只能存活几个星期,越冬后绝无侵染的可能性。
在田间,小麦散黑穗的病菌的冬孢子主要由风力传播,通过伸出或张开的雄蕊颖壳裂口侵入内部。
一般冬孢子可以传播到距发病中心100米以外的地方,最远客传播到1000米以外。
传播远近与风速和气流的运动有关。
2、侵染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小麦散黑穗病菌侵入丝是直接从子房壁侵入的。
扬花和授粉期是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
当病菌冬孢子落到柱头、花柱、子房壁上后,24小时就能萌发,长出先菌丝,在子房下部或籽粒冠毛基部,从子房壁表皮部分直接侵入,然后穿过珠被侵入珠心组织,再进入籽粒基部,潜伏于胚部。
小麦的三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何不
同?
小麦的三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何不同?小麦的3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明显不同。
(1)小麦腥黑穗:小麦收获时,病粒掉落田间或小麦脱粒打场时病菌孢子沾附穗子的外表。
秋天播种后,小麦种子发芽,病菌也发芽,病菌从小麦幼芽的芽鞘侵入并到达生长点。
到第2年春天,小麦孕穗时,病菌侵入子房,破坏子粒,种子全变成黑粉。
(2)小麦散黑穗病:小麦开花时,病菌孢子借风力传到健株的柱头上,孢子萌发并侵入子房,到小麦成熟时,以休眠菌丝在种胚内进行休眠。
秋天播带病的种子,种子发芽时,种胚内病菌也开始萌动并到达生长点。
第2年春天,小麦孕穗时,病菌迅速蔓延到麦穗,麦穗除穗轴外全部变成黑粉。
(3)小麦秆黑粉病:小麦生长后期,随着病株枯死,病菌孢子部分落入土中,或打场脱粒沾附种子外表。
小麦播种后,麦种发芽,土壤中或种子外部的病菌也发芽,并从小麦幼芽的芽鞘侵入内部。
第二年春天,随小麦生长发育而进入叶片、叶鞘和茎秆,形成银灰色的条纹,病菌在病组织表皮下形成黑粉。
- 1 -。
DOI:10.19904/14-1160/s.2022.06.033小麦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控技术孙新华,尹爱玲(汶上县刘楼镇农业农村事务中心,山东济宁272505)摘要: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小麦种植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升,小麦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实现了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升,但在种植的过程中也出现一系列病害,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以小麦主要的病害类型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病害的发病规律和原因,提出了防控小麦病害的一系列措施,以期为小麦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种植;病害类型;发病原因;防治措施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6-0099-03中国图书分类号:S453.121文献标志码:B1小麦的主要病害种类1.1穗部病害1.1.1小麦赤霉病近些年,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逐渐加重,已经成为制约小麦产业发展的一种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1]。
小麦赤霉病主要为害小麦的穗部、麦粒、茎秆、茎基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苗腐。
主要由种子带菌或者土壤中病残体感染导致,小麦芽变成褐色,之后根部逐渐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则死亡,若田间湿度比较大,会产生粉红色的霉状物。
第二,茎基腐。
小麦从出土到成熟期都能发病,小麦的基部组织感染病害之后变为褐色腐烂,甚至全株枯死。
第三,秆腐。
在发病初期阶段主要为害叶鞘,出现水渍状斑点,之后演变为淡褐色或者红褐色,形成不规则的病斑。
病情严重时会导致患病部位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者抽出枯黄穗。
在气候潮湿条件下,患病部位出现粉红色霉层。
第四,穗腐。
在发病的初期阶段,在小麦穗部出现水渍状的褐色斑点,之后扩大到整个小穗,造成穗部枯黄,湿度比较大时,患病部位出现粉红色的霉状物,发病后期产生蓝黑色的小颗粒,用手触摸有凸起感,造成籽粒干瘪。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品种选择、生育期、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通常情况下,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水多和湿度大很容易发生和流行病害,有些小麦品种容易感染该病。
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小麦腥黑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
该病害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小麦种植地区。
小麦腥黑穗病的主要症状是小麦穗表面上的黑色斑点,同时还会伴有一种特殊的腥味。
这种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非常重要。
以下将对该病害的发生原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进行研究。
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真菌麦黑穗霉(Tapesia yallundae)和麦黑穗链格孢(Tapesia acuformis)引起的。
这两种真菌主要寄生在小麦的穗上,通过侵入小麦的花粉管进入小麦的骨质。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真菌能够快速繁殖并引起小麦穗产生黑色斑点。
小麦腥黑穗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种子传播。
当空气中存在大量的真菌孢子时,会引起小麦穗的感染。
在种植季节,真菌会通过风传播到健康的小麦田中,并在小麦穗上寄生。
已感染的小麦种子也可以传播病害,因此及时检测和处理感染的种子至关重要。
针对小麦腥黑穗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遴选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和农药防治。
通过遴选抗病品种,可以降低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风险。
抗病品种往往能够抵御真菌侵入并减少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也是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适量的氮肥和磷肥能够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而过量施肥则会导致小麦穗的滞氮和抗病能力的下降。
在农药防治方面,目前针对小麦腥黑穗病的农药主要包括福美双、呋喃丙酮、亚胺等。
这些农药主要通过喷洒的方式施用,能够有效抑制真菌的繁殖和传播。
合理的施药时间和剂量也是农药防治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农药时要遵守安全使用规范,以保护环境和人畜的健康。
小麦腥黑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重大影响。
通过研究该病害的发生原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黑穗病调查情况汇报近期,我们对小麦黑穗病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以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和影响范围。
通过实地走访、采集样品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情况汇报:一、病情发展情况经过调查发现,小麦黑穗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发展趋势。
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苏等地,其中湖北地区受影响最为严重。
病情主要集中在小麦生长期的拔节至抽穗阶段,病情发展迅速,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二、病原菌分布情况通过样品采集和实验分析,我们发现小麦黑穗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镰刀菌属真菌。
这种真菌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能够快速繁殖并感染小麦,导致黑穗病的发生。
病原菌主要通过气溶孢子和种子传播,对小麦的危害较大。
三、病情影响范围小麦黑穗病的影响范围主要表现在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和经济损失增加等方面。
据统计,受影响地区的小麦产量平均下降了10%以上,品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对当地的农民和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给粮食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四、防治措施建议针对小麦黑穗病的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措施建议:首先,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其次,合理施肥,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另外,定期喷施药剂,控制病情的发展,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五、宣传教育工作为了加强对小麦黑穗病的防治工作,我们将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向农民普及病害的防治知识,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技术水平。
同时,加强科研力量,不断寻求新的防治方法和技术,为小麦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总结:小麦黑穗病是当前我国小麦生产中面临的严重问题,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们将继续深入调查,不断总结经验,为小麦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助力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收获的小麦中出现小麦粒颗粒是黑
色的
收获的小麦穗粒中出现黑色麦粒,这是以下几种可能:1、小麦黑穗病,麦穗变黑,麦粒也变黑色。
2、小麦锈病后,遇到雨水较多,也容易得麦粒黑色。
一般是由真菌病原菌引起,非病毒引起。
麦粒黑色后,失去使用价值,不能食用,也不能做饲料用。
预防措施:采用农科谷菌毒双杀杀菌剂600-800倍液喷雾,可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工作进行。
或采用多抗霉素+农科谷水溶钾肥,600倍液喷雾。
一般在小麦破口期、齐穗期、灌浆期各喷施一次,预防效果好。
小麦的三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何不同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引言•三种黑穗病的概述•发生规律及差异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三种黑穗病(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三种黑穗病的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和生物学特性各不相同,对小麦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了解三种黑穗病的发病规律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控制病害的传播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三种黑穗病的发生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和影响因子,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目的本研究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植物病理学相关领域的发展。
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02三种黑穗病的概述腥黑穗病是由真菌门担子菌纲腥黑粉菌引起的。
腥黑穗病病原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多,抽穗早,但抽出的穗短而粗,全部或部分颖壳和芒变为灰紫色或灰黑色,散出大量腥味黑粉。
症状腥黑穗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小麦、大麦、玉米等作物上都有发生。
分布症状病株显著矮化,分蘖多,抽穗早,不孕穗增多。
抽出的穗短而粗,颖壳和芒全变为灰紫色或灰黑色,散出大量腥味黑粉。
病原矮腥黑穗病是由担子菌亚门真菌引起的。
分布矮腥黑穗病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区。
矮腥黑穗病病原散黑穗病是由担子菌亚门真菌引起的。
散黑穗病症状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多,抽穗早,但抽出的穗短而粗,全部或部分颖壳和芒变为灰紫色或灰黑色,散出大量黑粉。
与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相比,散黑穗病的腥味较弱。
分布散黑穗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
03发生规律及差异研究方法搜集与小麦黑穗病相关的历史文献,了解该病害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对比分析不同文献中关于小麦三种黑穗病发生规律的描述,找出其中的异同点。
文献综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麦种植地区,如河南、山东和河北等地的农田作为研究对象。
黑胚小麦的病因和利用方法研究
庄桂;严伟杰
【期刊名称】《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9)003
【摘要】研究了黑胚小麦的致病微生物、发芽率和营养价值,分析了安全加工黑胚小麦的方法.结果表明:黑胚小麦的致病微生物为交链孢霉和蠕孢霉,黑胚小麦的胚部已经死亡,发芽率为0,黑胚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比健康小麦下降0.2%~1.0%,淀粉含量比健康小麦下降1.0%~2.2%.黑胚小麦不能用来加工面粉,但可以安全地用作发酵制品原料.
【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庄桂;严伟杰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52;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1.3
【相关文献】
1.2010年郑州地区小麦黑胚率及黑胚粒发芽特性 [J], 李巧云;尹钧;牛吉山;马文斌;刘靖;姜玉梅
2.小麦对黑胚病的抗性及黑胚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J], 康业斌;刘顺通;成玉梅
3.小麦对黑胚病的抗性及黑胚对种质的影响 [J], 康业斌;刘顺通
4.小麦籽粒对黑胚病的抗性及黑胚对小麦种质的影响 [J], 康业斌;侯文邦;刘洛明;
段爱菊;毛战胜;张小伟;郝建海
5.小麦黑胚病遗传力及气象因子与黑胚率的相关性分析 [J], 徐乔乔;李俊畅;李巧云;姜玉梅;牛吉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黑胚病发生与防治的思考
王伟伟
小麦黑胚病是一种真菌病害。
小麦感病后,胚部会产生黑点。
如果感染区沿腹沟蔓延并在籽粒表面占据一块区域,会使籽粒出现黑斑,使小麦籽粒变成暗褐色或黑色。
黑胚粒小麦不仅会降低种子发芽率,而且对小麦制品颜色等会产生一定影响。
我国小麦质量标准中,将黑胚粒增补为不完善粒,收购时最大允许含量不得超过 4.0%。
小麦黑胚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地区、年份和农艺措施有关。
小麦生育期间尤其是籽粒灌浆期间降雨和露水强烈的地区,黑胚病发生较重;栽培中高氮肥和频繁的灌溉方式,亦会加重黑胚病的发生。
防治小麦黑胚除选用抗黑胚病品种外,要特别注意小麦扬花灌浆期的防治。
在小麦灌浆初期,若天气预报有连阴雨,应抓紧时间用药,此时防治效果最佳。
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每十五分之一公顷20至40克,对水50千克喷施,效果最好。
使用多菌灵、三唑酮、代森锰锌等也有一定防治效果。
可在灌浆初期和中后期各防治一次。
除了用药物防治以为,我们还能有哪些方法来防治小麦黑胚病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选育出对黑胚免疫的小麦品种,这能从根本上解决小麦黑胚病的发生及蔓延。
但是这是很难的,若结合分子育种可以达到吗?即使是成功把对黑胚病免疫的基因转移到小麦中,成功表达的几率多大?即使成功表达后对小麦的品质有没有影响,影响有多大?成功表达后对小麦的产量会产生影响吗?
第二,药剂防治要因时因地因气候变化而药剂量发生变化,对症下足药,才是防治住的关键。
第三,小麦黑胚病的根源为小麦根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要制定合理的土壤灭菌配方。
可用配方:亩用50%多菌灵1公斤加15%粉锈宁1公斤加100公斤水,随水灌入土壤或喷于地表,然后耕翻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