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5.52 MB
- 文档页数:101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
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
目 录第一章 绪 论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大气环境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 水体环境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 土壤环境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章 环境规划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 能源与环境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 资源与环境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 持续发展与环境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章 绪 论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第一章绪论1.简述“三次浪潮”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2.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3.简述人类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第二章大气环境1.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将大气圈分为哪几层,各有什么特征。
2.什么叫做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有哪些?3.什么叫做气溶胶,可以分为那几类?4.光化学烟雾有什么特征,其主要污染物的日变化有什么规律?5.什么叫做温度层结,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6.如何判断大气的稳定度?第三章水体环境1.简述水体污染和水体自净。
2.常用的有机物污染指标有哪几类?3.水体中非保守物质如何衰减?4.向一条河流稳定排放污水,污水量q=0.15m3/s,BOD5浓度为30mg/L,河流流量Q=5.5 m3/s,流速ux=0.3m/s, BOD5本底浓度为0.5mg/L, BOD5衰减速度常数K=0.2d-1,纵向弥散系数Dx=10 m2/s,试求排放点下游10km出的BOD5浓度。
5.写出氧垂公式,并说明每个参数的含义。
6.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对环境造成危害。
7.简述重金属在水体中的污染特征。
8.论述一般废水的处理方法。
第四章土壤环境1.简述土壤的吸附作用。
2.什么是土壤的潜在酸度。
3.土壤的净化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4.什么是环境背景值?5.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残留的因素有哪些?6.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有哪些?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1.简述固体废物的危害。
2.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概念与意义。
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1.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分为哪些类型?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哪些主要内容?3.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作用?第七章环境规划1.环境规划制定需要遵循哪些原则?2.什么叫做环境承载力?3.清洁生产的目标是什么?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2.臭氧层有什么作用?其受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3.臭氧层出现空洞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了哪些危害?如何防治其继续受到破坏?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有哪些?第九章人口与环境1.简述中国人口现状。
张从版环境评价习题环境评价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环境评价概述》一、概念1.环境质量2.环境评价3.环境标准4.环境质量标准5.污染物排放标准二、填空题1.环境质量的价值包括(经济)、(健康)、(生态)和(文化)。
2.环境评价的对象是(环境质量和价值)。
3.按照评价的时间,环境评价分为(过去)、(现状)和(影响)。
4.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国家法律中肯定下来的国家是(美国)。
5.东欧与前苏联的环境评价主要侧重于(河流)和(地理)。
6.我国的环境评价经历了(尝试)、(探索)、(发展)和(评价)四个阶段。
7.环境质量指数的基本形式是( p=c/s )。
三、简答题1.环境评价的意义。
2.环境质量指数的作用。
答: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的主要步骤。
收集整理环境数据和资料;确定评价的要素和影子;指数的选用与综合;质量分级4.简述专家评价法。
5、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构成是怎样的?6、某监测点数据如下(单位是mg/L),请用单项水质标准指数对其进行评价,BOD COD DO Cd Cr Cu As 石油酚15 10 9第二章《环境评价信息的获取》一、概念1.特尔斐法2.专家二、简答题1.污染源调查的意义。
掌握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了解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确定区域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提出污染治理和控制措施2.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公式。
3.环境背景值的含义。
4.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收集资料;现场测量;摇杆发5.如何制定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确定检测项目;确定检测范围;确定检测周期;确定监测点位6.大气监测项目有哪些?7.特尔斐法环境预测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8.大气监测频率9.地面水监测频率。
10.土壤监测的布点方法三、计算题1.某地区建有化工厂、纺织厂和家用电器厂,其污水排放量与污染物监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试确定该地区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项目化工厂纺织厂家用电器厂评价标准(mg/l )污水量(万m 3/a) CODcr(mg/L)560 428 76 10 悬浮物(mg/L)62 25 75 50 挥发酚(mg/L)六价铬(mg/L)2.在某河的源头处采集的10个样品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如下表,据此计算水环境背景值。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概述 (2)1.1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定义 (2)1.2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重要性 (3)第二章环境监测方法与标准 (3)2.1 环境监测方法分类 (3)2.2 环境监测标准体系 (4)2.3 环境监测方法的选择与验证 (4)第三章环境监测设备与仪器 (5)3.1 环境监测设备的分类 (5)3.2 环境监测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5)3.3 环境监测设备的维护与校准 (6)第四章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6)4.1 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6)4.2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 (7)4.3 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7)第五章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评价 (8)5.1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原理与方法 (8)5.2 环境监测质量评价的标准与指标 (9)5.3 环境监测质量评价的流程与实施 (9)第六章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0)6.1 大气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0)6.1.1 大气环境监测指标 (10)6.1.2 大气环境监测标准 (10)6.2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0)6.2.1 监测方法 (10)6.2.2 监测技术 (10)6.3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1)6.3.1 数据评价 (11)6.3.2 数据分析 (11)第七章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1)7.1 水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1)7.1.1 监测指标 (11)7.1.2 监测标准 (11)7.2 水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2)7.2.1 监测方法 (12)7.2.2 监测技术 (12)7.3 水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2)7.3.1 数据评价 (12)7.3.2 数据分析 (12)第八章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3)8.1 土壤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3)8.1.1 监测指标 (13)8.1.2 监测标准 (13)8.2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3)8.2.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3)8.2.2 土壤物理性质监测方法 (14)8.2.3 土壤化学性质监测方法 (14)8.2.4 土壤生物性质监测方法 (14)8.2.5 土壤污染物质监测方法 (14)8.3 土壤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4)8.3.1 数据评价方法 (14)8.3.2 数据分析方法 (14)8.3.3 数据应用 (14)第九章声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5)9.1 声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5)9.2 声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5)9.3 声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6)第十章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6)10.1 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6)10.1.1 监测指标 (16)10.1.2 监测标准 (17)10.2 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7)10.2.1 采样方法 (17)10.2.2 分析测试方法 (17)10.2.3 监测技术 (17)10.3 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7)10.3.1 数据整理 (17)10.3.2 数据分析 (18)10.3.3 数据评价 (18)10.3.4 结果解释与应用 (18)第十一章环境监测信息化与管理系统 (18)11.1 环境监测信息化的意义与作用 (18)11.2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18)11.3 环境监测管理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19)第十二章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实施与监督 (19)12.1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宣传与培训 (19)12.2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监督检查 (20)12.3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改进与完善 (20)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概述1.1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定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是指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技术要求,对环境监测过程中所涉及的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等方面所作的具体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修正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次修订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第二次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大气污染防治标准和限期达标规划第三章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第一节燃煤和其他能源污染防治第二节工业污染防治第三节机动车船等污染防治第四节扬尘污染防治第五节农业和其他污染防治第五章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第六章重污染天气应对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大气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防治大气污染,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源头治理,规划先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
防治大气污染,应当加强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推行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并逐步改善。
第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考核办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地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实施考核。
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六章⼤⽓环境规划第六章⼤⽓环境规划第⼀节⼤⽓环境现状评价⼀、确定需要调查的⼤⽓污染因⼦重点城市空⽓环境质量达标规划主要污染因⼦确定为:PM10(或TSP)、SO2、NO2或(NOx)及该城市的特征污染物,超⼤城市增加O3。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1、⼤⽓污染源的调查原则充分利⽤现有研究成果和资料,可在其基础上补充和验证,避免重复⼯作。
调查所得的基础资料和数据,以能满⾜环境污染预测与制定污染综合整治⽅案的需要为前提。
2、⼤⽓污染源收集的基准年3、规划范围:城市市区⾏政管辖区域4、⼤⽓污染源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业污染源、⽣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依据排放源⾼度,将各排放源按点源与⾯源进⾏统计(机动车排放污染较重的城市还需进⾏线源统计)。
并给出规划区域范围内的⼤⽓污染源分布图,标明污染源位置,污染排放⽅式,并列表给出污染源排放清单。
⼤⽓点源排⽓筒底部中⼼坐标;排⽓筒⾼度(m)及出⼝内径(m);排⽓筒出⼝烟⽓温度(℃);烟⽓出⼝速度(m/s);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kg/h)。
⼤⽓⾯源(两种⽅法)(1)按⽹格统计将规划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格化。
以规划区的左下⾓为原点;分别以东(E)和北(N)为正X和正Y轴。
⽹格单元,⼀般可取1000×1000(m2),城市较⼩时,可取500×500(m2),按⽹格统计⾯源的下述参数:a.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2)];b.⾯源排放⾼度(m),如⽹格内排放⾼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度;c.⾯源分类,如果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当其⾼度差较⼤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度将⾯源分为2-3类。
(2)按⾯源的实际⾯积统计a.⾯源中⼼坐标(相对值或经纬度);b.⾯源平均有效⾼度(m );c.⾯源东西向宽度(m )、南北向长度(m );d.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 或kg/h )线源调查内容对于机动车排放污染较重的城市,需要将⾼速路、快速路和主⼲路作为线源,进⾏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