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媒体化
- 格式:pptx
- 大小:782.51 KB
- 文档页数:9
党委书记关于“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专题的讲话把握大势,抢占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这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次大考,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能力也是一次大考。
高校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化挑战为机遇,牢牢掌握线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抢占制高点,切实推进“三全育人”。
推进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因势利导。
信息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推动着课堂革命。
从“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时代,到“课堂+PPT”的电化教育时代,再到“课堂+网络”的教育信息化x.x 时代,高校课堂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应运而生,中国的教育开始向教育信息化x.x 时代迈进。
然而,这场疫情将处于全媒体时代的高等教育提前推进到了教育信息化x.x 时代。
尽管这只是个准x.x 时代,但却极大地加速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更新迭代的节奏。
各大慕课平台向全国高校开放数千门课程资源以应对疫情,高校积极推进线上教学改革,“互联网+”技术使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为现实。
面对信息技术革新与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高校必须强化“人在哪里,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的主动作为理念,顺势而为,抢占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推动线上思政教育从应急状态逐渐向长效常态转变,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赢得先机。
推进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守初心。
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变化,也无论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能变,高校的育人初心不能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原则不能变。
在重要关头和紧要时刻,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要面向学生需求,树立关注学习与发展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网上搭建“化育为人”的有效载体,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组织凝聚,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是当前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媒体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
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四个关键要素,下面将就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全程,即媒体在报道一件新闻事件或一个话题时,要将其始末、经过、结果都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传统媒体往往只关注事件发生的瞬间,报道了之后就很少再进行跟进。
而新型主流媒体应该立足于听众和用户的需求,对于关注度高的新闻事件,要进行全程追踪报道,让公众能够全面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
全息,指的是媒体报道的内容要立体、多维度地呈现。
传统媒体往往只从一个角度去进行报道,无法全面地展现事件的方方面面。
而新型主流媒体应该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多角度的报道,让公众能够获取到更加全面客观的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
全员,意味着媒体的每一位从业人员都要积极参与到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中来。
传统媒体的报道往往都是由少数编辑和记者来完成,而其他人员往往只是配角,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新型主流媒体应该注重发挥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创造力和专业性,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新闻报道、评论、策划等方面的工作中来,从而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容。
全效,指的是媒体的报道要具有实效性和影响力。
传统媒体的报道往往只停留在表面问题,缺乏深度和分析,不能给公众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和意见。
而新型主流媒体应该注重追求实效,通过深度调查、全面报告、专题策划等方式,提供有价值、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内容,能够引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治理。
目前,我国中央、省级媒体深度融合加快步伐,市级媒体也纷纷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加快推动媒体融合从“相加”向“相融”转变。
本文将结合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动适应变革、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探索实践,浅析传统媒体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抢占互联网新高地、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创新之路。
1 坚持移动优先,占领新兴传播阵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是全媒体时代媒体发展的客观要求。
根据2020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3 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1]。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大势,近年来,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加快打造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矩阵,使青岛广播电视新闻由区域传播变为全域传播,推动了青岛广电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步伐。
1.1 构建内容池,引领主流舆论作为主流媒体,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中必须担负起舵手的责任和使命。
新型主流媒体必须努力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推进新闻信息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产品,占领舆论引导制高点。
2017年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成立,通过建立融媒体生产“中央厨房”,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加工,倾力构建数据化新闻“内容池”。
“蓝睛”App 依托青岛广电新闻中心,对重大时政报道、突发事件报道、重大舆论引导稿件优先发布,以视频、直播为特点,涵盖文字、图片、短视频、Vlog等全产品形态,打造“蓝睛新媒体首发、全网二次分发、传统媒体跟进”的立体化传播模式。
截至2020年7月底,“蓝睛”App下载量超过100万,日均发布新闻超过100条,每月视频直播近百场。
2019年全年,“蓝睛”App发布稿件超过5万条,直播近千场、超过1 200小时,已成为青岛地区视频新闻首发第一App、青岛地区最佳网络视听内容服务和技术支持机构。
整理受众给开封日报社所属网站、“两微一端”等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留言。
开封日报社坚持开门纳谏,把尊重受众意见摆在办好党媒的重要位置,走出了地市级党报高质量发展之路。
第三,积极调动受众参与。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出现了UGC等新闻生产模式。
鼓励和吸引受众沉浸式、体验式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活动,让受众成为创造有价值内容的主体,极大尊重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在满足受众自尊需要中增强了媒体的受众黏着度和吸粉能力。
人民日报客户端“军装照”H5等爆款新媒体作品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河南日报社打造的新时代党端顶端新闻客户端吸引广大受众参与新闻生产传播,生产了大量为受众喜闻乐见的全媒体新闻产品。
五、聚焦受众自我实现需要,举好“成”字旗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需要“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7]新闻媒体把受众自我实现需要作为重要议题展开报道,以新闻报道的精神力量鼓励受众为实现工作、成长、人生目标而奋斗,起到的是舆论引导“助推器”“鼓号手”的作用。
第一,做好发展成就报道。
只有在政治风清气正、经济繁荣发展、文化百花齐放、社会安定和谐、生态宜居宜业的大环境下,个人才能拥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平台和空间。
新闻媒体紧扣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干部群众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取得的显著成就,准确把握时度效策划实施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能有效激发个体励志奋斗的蓬勃朝气,推动个人圆梦和社会进步同频共振。
《人民日报》策划组织的“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系列报道是向党的二十大献礼的新闻力作,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国梦奋勇前进。
第二,深耕先进典型报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新闻媒体发扬优良传统,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做好先进典型报道,通过全媒体立体化的传播平台,让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发扬光大,深深拨动受众的心弦,可以让广大受众在对标先进、学习先进中追赶目标、实现目标。
谈话/T A L K “四全媒体乃:媒体融合发展新指向文_夏德元程栋林邓香莲夏德元程栋林邓香莲对话主持人——夏德元新闻学博士,编审,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互联网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员。
对话嘉宾——程栋林资深媒体人,历任《中国青年》杂志编辑、《中国电影报》副总编辑,现任《电视指南》杂志总编辑。
邓香莲管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期刊评价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
传媒评论\2 0 1 9年第3期夏德元: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EJ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讲话指出:“当下,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如何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破茧而出”,是主流媒体面对的重大课题。
这是第一次出现“四全媒体”的提法,两位对这个新提法有怎样的理解?程栋林:全媒体时代是个大趋势,媒体融合发展是篇大文章。
"四全媒体”概念首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形态作了非常形象的阐释,可以说让人耳目一新,心领神会。
邓香莲:按照我的认识,全媒体意味着新兴的信息技术将全面、深度地介入到新闻传媒流程的各个环节,新闻传媒需要革新理念,再造流程,迎接新一轮的挑战,以"四全媒体”的思维打造、传播精品,大力推动由传统媒体到数字媒体、再到全媒体的转型,做优、做专、做强内容。
程栋林: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不仅仅表现于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传递,更表现为构建在信息技术之上的新型产业形态、社会思维、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它甚至催生了虚拟生活这一从未在人类社会出现并超越所有前人最大胆想象的生活形态。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从传播的角度看,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对媒体最具革命性的影响是将各种有形介质都数字化,实现了多种媒体技术的有效融合。
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
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时代的必然选择。
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是指在整个媒体生产、传播、管理和服务全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最终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下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全程:传统媒体只能在特定时间段内发布信息,而新型主流媒体应该时刻关注时事动态,及时做出报道,做到信息全程跟踪。
还应该实现多渠道、多平台的信息发布,确保信息全程覆盖。
全息:新型主流媒体需要更多的“互联网+”元素,利用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全息收集、处理、分析和传播。
通过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全员:传统媒体只能由专业媒体人员进行信息发布和编辑,而新型主流媒体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实现“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
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让用户成为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实现信息传播的群体化、社会化。
全效:新型主流媒体必须将信息生产、传播、管理和服务全链条高效整合,并保证每个环节都能够实现最佳效果。
还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媒体的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率,实现全效益的最大化。
为了实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第一,加大技术投入。
新型主流媒体建设需要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需要加大对这些技术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优化管理机制。
要实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的管理机制,包括信息生产、传播、监管和服务等各个环节。
要实现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流程,保障信息传播的公正、客观和准确。
培训专业人才。
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需要具备新技术和新思维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对媒体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理念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1. 引言1.1 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趋势。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当务之急。
全程指的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不断沟通和互动,实现信息的全方位传递和接收;全息是指信息传递的内容全面、真实、客观,不偏不倚;全员体现了媒体工作者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全效则是要注重传播效果,让信息传递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要注重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新兴的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需要充分挖掘网络媒体的优势,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过程中,媒体需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积极引导舆论,为社会稳定和谐作出贡献。
只有通过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才能真正走向更加健康、成熟的发展轨道,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理念概述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过程中,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理念体现了在媒体运营和管理中的全方位考虑和实践,旨在打造一个全面、透明、参与度高、高效的新型媒体机制。
全程意味着信息的传递和沟通过程中要保持连贯性和完整性,从信息源头到最终受众都要做到一气呵成,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断层和失真。
全息则是指信息传播中要呈现出立体化、多维化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多样性和信息获取的多样化途径,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全员要求在媒体建设中,所有从业者都要参与到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形成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团队。
全效则是指在整个媒体运营中,要最大化地发挥各项资源和要素的作用,实现最佳的综合效果。
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理念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媒体机构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满足受众需求,实现媒体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健康运转。
能印证全媒体“四全”的案例一、全程媒体:制造持续热度全程媒体意味着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议题管理“,从颁奖盛典之前预热,到颁奖之盛典中火爆,再到颁奖盛典之后再传播,活动要有持续的热度,以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并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1月29日,央视新闻视频号、微博账号与微信公号同步发出《毛相林和六把椅子合影》的视频和相关内容,同时建立相关微博话题。
截至2月23日,上述四篇微信推文阅读量都在10万次以上,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2亿次,数十家媒体转载,实现多次传播。
二、全息媒体:跨越物理屏障全息媒体,指信息传播的形式不拘泥于简单的图文,通过媒介技术实现信息的立体呈现,打破大屏与小屏、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为观众和用户带来全新体验,实现信息的全面触达。
在《感动中国》2021年度系列产品的制作和传播中,不难看出项目组团队设计打造全息媒体的创新实践。
首先,图、文、视频、滑动屏、H5页面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适配不同终端产品的呈现,从而到达不同终端的用户。
其次,节目制播中充分运用新技术,如通过AR技术在多个场景中实现舞台与外景、真实与创作的衔接;巨幅屏幕以版画风格视频再现获奖人的工作和生活场景;通过虚实结合,生动讲述获奖人物故事等都呈现出震撼人心的效果,增加了节目的感染力和触达率。
再次,多平台播出和投送。
除了央视综合频道,还有总台的新媒体矩阵。
三、全员媒体:丰富传播主体全员媒体意指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在传播活动中实现全员参与、全面触达、全体互动。
互联网打破了传受界限,让人人成为传播主体。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到传播活动中。
在《〈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运营过程中,运营团队主要通过当事人讲述和众多网友互动,使传播主体超越专业化,实现社会化。
正如网友留言道:“每年都会期待的《感动中国》,原来都20年了。
无数次被感动到泪流满面,致敬每一位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正是有了网民的互动和参与表达,《感动中国》的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
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如今,在数字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媒体也面临蝴蝶效应的挑战。
与此新型主流媒体的崛起也让传统媒体感到了压力。
在这样的形势下,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势在必行。
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需要全程参与。
传统媒体在过去的发展中,采用了单向传播的模式,信息只有从媒体向公众传递的过程,没有反向的互动。
而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需要打破这种单向传播的模式,将公众纳入到媒体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来。
在整个过程中,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参与到新闻的选择、编辑、评论等环节,从而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
这样不仅可以让公众对新闻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让新闻更贴近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需要全息报道。
以往的新闻报道往往只能给读者提供片面的信息,无法给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了解。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全息影像、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新闻的现场。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读者可以在家中就能亲临国际大赛现场,感受到现场的氛围和紧张。
这样的报道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新闻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也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
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需要全员参与。
新闻报道不仅仅是记者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整个媒体团队的共同努力。
在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中,每个人都可以充当记者的角色,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新闻的采集、整理和传播过程中来。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新闻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也能够减少偏见和失真的产生。
新型主流媒体也需要记者们提高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素质水平,以便从专业角度提供更客观、准确的信息,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资讯。
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需要全效运营。
传统媒体往往只能通过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渠道向公众传递信息,而新型主流媒体则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社交媒体等多渠道实现信息的传播。
在这样的情况下,媒体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传播能力,还需要利用好各种渠道,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媒体还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运营的效率,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了解读者的需求,提供更符合读者兴趣的内容。
“四全媒体”语境下地方媒体智能化升级探索 文/ 姜言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简称“四全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四全媒体”语境下,媒介融合趋势显著增强。
伴随5G、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地方媒体智能化转型发展进入快车道。
换言之,地方媒体也将进入跨越时空和主体的智能化全媒体传播领域。
一、“四全媒体”语境下地方媒体智能化升级的方向“四全媒体”的出现意味着传播方式已发生改变,地方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增强,智能升级势在必行。
科学认识“四全媒体”的丰富内涵,有助于为地方媒体智能化升级指引道路和方向。
1.全程媒体全程媒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媒体应全程关注和关心与群众相关的新闻事件,即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初期阶段要具有高度的敏锐性,及时捕捉信息并迅速报道;在中期阶段要及时跟进新闻事件,为大众提供后续报道;在新闻事件结束的后期阶段为大众提供相关总结性报道。
全程媒体有助于弥补网络信息时代新闻报道碎片化、分散化的不足,增强新闻事件报道的连续性,其背后体现的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是保持新闻报道全程协调的一致性。
新闻生产与传播共处于紧密链条中,各部门信息的一致性和对称性至关重要,关系新闻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全程媒体意味着在新闻生产与传播链条中,各部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同参与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信息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广泛应用,新闻报道的线索获得、策划、采访、形成、生产、传播、反馈日益智能化,地方媒体传播各环节的联系更加紧密[1]。
同时,全程媒体要求媒体要注重新闻报道的全程跟踪与持续报道,借助数字化媒体平台保留报道记录,还原新闻事件始末。
2.全息媒体全息媒体指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图表、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打造立体化的视听空间,这一模式下,媒体的信息载体呈现多功能的特征。
Theoretical Exploration理论探索94传媒∷MEDIA 2021.10(下)“四全”新闻舆论传播体系的媒体建构路径研究文/滕 锐 张 平全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是新闻舆论深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致使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新闻舆论要深刻认识到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努力推动新闻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构建出具有“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特征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
新闻舆论的“四全”媒体传播体系依托多媒介平台,运用多技术实现手段,满足了多元化受众群体的新闻诉求。
“全程”媒体聚焦新闻内容生产,注重新闻事件跟进;“全息”媒体丰富新闻呈现形式,创新新闻传达方式;“全员”媒体拓展新闻主体范围、加速新闻资源整合;“全效”媒体提高新闻传播能力、实现新闻精准推送。
“四全”媒体实现了新闻舆论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样态,对于重塑新闻媒介生产格局与舆论传播生态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一、全程媒体:新闻全程参与的媒介覆盖“全程”媒体是指覆盖新闻全程的媒介参与,既可以完成新闻内容的生产零时差,使新闻事件发生时间趋近于新闻报道时间;也可以在空间维度上全方位跟进新闻报道。
媒体的全程参与确保了新闻时效性,而媒体全覆盖则有利于新闻报道的完整性与深度感。
1.新闻内容生产的零时差。
“全程”媒体新闻生产的零时差,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智能自动化采集编写新闻素材,生产流程大幅简化,秒级生产使新闻报道几乎伴随着新闻事件同时进行,有效地突出了新闻舆论的时效性特质。
腾讯财经在2015年推出国内首个人工智能机器人“Dreamwriter”,开启了国内新闻生产零时差的先例。
“Dreamwriter”根据算法程序将新闻数据套入预先设计的模板中,可实现新闻稿件的自动撰写和分发,确保了新闻报道的实时同步性。
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媒体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这个变革
的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关
键要素,只有将这四个方面都充分考虑和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目标。
全程,意味着媒体应该在信息传播的全过程中全程参与,及时把握每一个信息传播的
环节,不断调整和完善传播策略,以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全面传播。
全程的建设需要
媒体对信息传播的整个流程都有清晰的把握和控制能力,以充分发挥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
作用。
全息,意味着媒体应该在信息传播的全方位上下文中全息展现,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
式和内容呈现手段,充分贴近受众的需求和喜好,使信息传播更加生动和立体。
全息的建
设需要媒体具备多元化的传播表现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信息传播环境和受
众需求。
全员,意味着媒体应该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成为信息
传播的有效力量,实现信息传播过程的全员参与和效率提高。
全员的建设需要媒体注重员
工的培训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以实现信息传播过程的全员参与和
推动。
为了实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推进。
要加强对媒体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媒体的信息传播不断畅通和有序进行。
要不断完善
媒体的传播形式和内容呈现手段,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要建立健全员工培训和激励
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要不断优化传播策略和内容形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和社会的期待。
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作者:宋建武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第1期宋建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四全媒体”的理论概括,使现代传播体系具有了互联网思维的具体阐述,使新型主流媒体得以建设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关系之上,这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在总结媒体融合实践丰富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任务,即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
运用互联网思维,夯实融合理论基础“全媒体”并非一个新概念。
此前业界对其内涵的阐释多从媒体本位和传统新闻业务的思维定式出发,局限于内容格式的“多模态”或传播渠道的“多媒体”,并未充分反映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传播规律和传播关系的变革。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当前传播环境和媒体特点进行了全新、全面、科学的论述,才给“全媒体”赋予新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带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中,“全程媒体”的概念,从时空维度指出了全媒体时代内容采集和生产的特征,重构了媒体信息生产的时空观念;“全息媒体”则从信息形态维度,展现了全媒体时代内容采集和呈现的特征,信息采集和呈现的各种形态,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水平,丰富了呈现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全员媒体”则从社会维度,揭示了全媒体时代信息交互关系的特征,“全员化”顺应了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需求,使人民群众的表达权、参与权等民主权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现条件;“全效媒体”概念的提出,更从功能维度,概括了全媒体时代媒体的功能特征,“全效化”依托平台化趋势,借助服务功能,使新型媒体平台功能大幅度扩展,媒体的服务功能,从社会的精神交往层面,进入到社会治理和社会运营等物质资源交换层面,成为社会的数据总汇和运营枢纽。
都市报打造“四全媒体拜路径探析——以《半岛都市报》推进融合转型为例文/张辛作为传统媒体的都市报如何挺进“全媒体”?如何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2015年,“半岛”客户端创建之后,《半岛都市报》就提出“挺进全媒体,塑造新主流”的发展理念,开启融合转型新征程。
笔者以《半岛都市报》近年来的融合转型为例,尝试探讨一条操作性强、上手难度低、风险可控、效果可期的实施路径。
因势而谋转机制,打造“全程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是衡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否真正实现融合的标准。
因此,媒体融合首先应当围绕组织结构、生产流程、分配机制、考核机制、用人机制等多方面实现新旧媒体一体化。
《半岛都市报》的融合转型首先从机制和流程入手,最终较好地适应了传播方式的变化,真正做到让记者、编辑、受众三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接近零时差,新闻生产实现“全程化”。
在组织结构方面,秉持“一体策划、一次釆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域覆盖”的传播理念,着力打造全新的半岛全媒体采编架构,设立全媒体指挥中心,搭建融合报刊和移动端的新闻信息统筹平台,实现“中央厨房”组织体系和运作模式,做到新闻线索统一策划、线上指挥组织采访,一次采集多次发布、报网端微全面统筹.文图音视多元呈现、持续发布多媒传播。
编委会将采编体系划分为全媒体指挥系统、全媒体采集系统、全媒体编发系统、全媒体支持系统。
报社成立全媒体指挥中心(小中央厨房)、全媒体编辑中心、技术部、大数据中心等。
为确保融合的效果,将先期成立的融媒体中心进行功能分解,让采访、编辑、技术、设计、推广和运营人员分别融入全媒体的各个流程。
在流程方面,全媒体指挥中心经过采编发流程再造,通过白夜班编委和值班长全天候轮流值班,以及策划会、评报评端会、编前会,履行实时线索监控、人力调配、采编指导、质量优化把关职能,使整个媒体矩阵在“搜策采编审发评”七大功能上得以协同化作业、常态化调控,采编系统的执行力大大强化,媒体资源得到重新配置。
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媒体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新型主流媒体已经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成为了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核心理念。
全程意味着媒体需要构建一个覆盖全领域、全过程的内容生态系统。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等渠道向读者传递信息,而新型主流媒体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通信息的壁垒,实现信息的全程传递。
媒体应该能够追踪事件的全程发展,全方位地为读者提供各种视角和观点,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始末。
全息意味着媒体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一个真实、立体、生动的媒体环境。
新型主流媒体应该能够将信息呈现得更加立体和生动,通过图文并茂、多媒体融合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新型主流媒体还应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实现信息的三维展示,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事件。
全员意味着媒体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媒体生产的民主化和众包化。
新型主流媒体需要积极倡导公众参与媒体生产的理念,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让广大读者能够参与到媒体生产的过程中来。
媒体应该鼓励读者提供新闻线索、投稿文章、评论社论等,让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
只有实现全员参与,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提高媒体的质量和影响力。
全效意味着媒体要以效益为导向,实现媒体生产的有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新型主流媒体应该摒弃传统媒体中的浪费和低效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提高媒体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媒体应该深入挖掘读者的需求,在内容的选择、撰写和推送方面做到精准投放,提供符合读者兴趣和需求的高质量内容。
媒体还应该通过广告、会员、付费阅读等多种方式实现收入的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媒体机构、技术公司、政府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在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理念下,新型主流媒体才能够真正实现媒体生态环境的转型和创新,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真实、立体的信息服务。
19 02 Feb 2019CPNresearch重点关注|Zhong Dian Guan Zhu■ 王粤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讲话从四个层面对全媒体时代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阐释,对我们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设新型主流传媒集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四全”媒体的新格局下,主流党媒集团必须着力推进“生态化、互动化、平台化、智能化”战略,以此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难题。
“四全”媒体的出现,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实现多种媒体技术整合后产生的一次传播革命。
就拿“全程”来说,从媒体自身看,在互联网科技的加持下,它突破了时空尺度,使得传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从内容角度看,一个事件从发生到结束,无时无刻不处在传播的链条中。
应对媒体“全程”效应,我们要大力推进媒体的“生态化”建设。
所谓生态化,就是打造移动优先的全媒体集群,构建融合统一的产品生态。
只有形成足够丰富的内容生态链,才能实现新闻传播适应个性化需求的“长尾效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
所谓“全息媒体”,从技术手段上看,就是突破了物理尺度,所有信息都可以变成数据,用一个手机等终端就可以获得;从呈现形式上看,就是更加多元和立体,万物皆媒。
应对“全息媒体”,我们要坚持“移动优先”,推进“平台化”战略。
当前,平台媒体化和媒体平台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对于党媒集团,只有构筑自主、自控的“入口+内容分发平台+渠道传播平台”,并与区县融媒体中心共享、联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聚合优质新闻内容和讯息资源,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作用,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而“全员媒体”的出现,突破了经典传播学中主体和客体的界限,从“我说你听”的一对多传播,变成了多对多传播,互动性也大大增强了。
三、结合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谈谈你对四全媒体的认识四全媒体指的是: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
1、全程媒体是指由于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网络技术迭代升级,使媒体基本可以同步记录、传输,新闻报道、信息传播无时不有,实现了信息或事件的全程记录、几乎同步传播。
2、全息媒体是指由于物联网、多维成像等技术的成熟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物理空间智能仿真呈现度大幅提高,物理信息源的失真误差大幅减少,标准化、数据化记录,多角度、多方位再现,新闻报道、信息传播无处不在,几乎实现了信息或物体在空间的全方位呈现和多角度同步传播。
3、全员媒体是指由于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媒体进入门槛大大降低,参与主体显著增加,一元主导、强力引导的宣传舆论场变成多元共治、柔性制衡的公众舆论广场,单向传播转化为多向互动、同频共振,人人都是媒体、个个都有话筒成为媒体生态和舆论场现实场景,新闻报道、信息传播几乎无人不会,新闻媒体内部也面临着随时须在现场、专业报道不能缺席的新要求。
全员媒体呼唤涌现更多全媒型、专家型记者,更好地发挥引领主流舆论作用,促进全民媒介素养提高。
4、全效媒体是指多种媒体载体、技术的丰富应用,媒体给受众更广泛的体验认识和释放更强大的效能。
一是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信息交叉综合更丰富、更立体、效果更全面;二是移动化、分众化、碎片化融合传播使人们感受更直观、更鲜明、效率更快捷;三是功能区分、集成、创新使信息、社交、政务、商务等服务功能融为一体,使内容形式更符合需要、方法手段更适应需求、媒体受众效益更满足期待;四是因为受众不同程度的参与、互动、联动使媒体传播效果较过去更全面、更有体验感、更有获得感。
“四全媒体”的建设要有全新的理念引导和全新的思维方式。
智能化、融合化的发展改变了传播形态和传播规律,结合互联网思维,物联网、智慧社会思维推进全媒体建设。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地方媒体都在融合创新氛围中,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厚的专题形式,秉持用户思维和平台思维,建立“面向受众、互动参与”的创新理念,进行整合传播,产生一个个刷屏的爆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