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95.0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导航1.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算式题。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学会用迁移、类推、观察、“凑十法”等方法进行加减计算。
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逆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1 加法(P11~16)教材提示目标导向1.掌握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正确的竖式进行计算。
2.在借助情境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能够运用100以内的加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导学两位数加法的笔算,包括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
难点剖析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1.口算方法: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先把整十数和整十数加起来,再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相加。
2.笔算方法: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各个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十位上的数相加的和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数相加的和写在个位上,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列竖式的方法:以“25+12”为例,先写第一个加数25,然后在25左下方写上“+”号,接着在25下方写第2个加数12,注意12与25的数位对齐,最后在“+”号和12的下方画“”(相当于“=”号)。
例如: 25+ 12教材新解讲解知识点1 不进位加【例】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分析】1.理解题意。
要想知道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就要把二(1)班学生人数和带队的老师人数合起来。
通过看图,我们得知二(1)班有学生35人,带队的老师有2人,可以列式为35+2,这是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2.计算方法。
方法一:口算。
35+2,先把两个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数再与30相加,即5+2=7,7+30=37,所以35+2=37。
第3课时认识米导学案设计课题认识米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认识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基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和运用新知,并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创设学生用小尺子测量黑板长度的情境,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体会到这种尺子某些时候用起来小,引起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究、创造的欲望,使认识米尺成为一种精神需要,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到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开展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能在实际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巩固初步建立起来的“米”的表象,为估计、测量及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12厘米长的尺子米尺学生准备:尺子米尺绳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实践操作,复习旧知。
(6分钟) 1.思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手比画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1.思考后明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尺子。
2.回答问题并用手比画。
1.填一填。
(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作单位。
(2)食指宽约()厘米。
呢?3.引导学生讨论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注意的事项。
3.交流用尺子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
二、自主探究,引入新课。
(15分钟) 1.组织活动。
(1)用老师提供的尺子(12厘米长)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2)在测量时有什么问题或想不通的地方及时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导入单位“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预习指南:计算连加、连减式题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列竖式时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不用写竖式。
2.教jiÀo 材cÁi 第dì27 页yè例lì1(1)已知信息:第一组摘了( )个,第二组摘了( )个,第三组摘了( )个。
所求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2)求一共摘了多少个,就要把三个组摘的南瓜数合起来,用( )的方法计算,列式是。
(3)探索算法。
方法一:列两个竖式进行计算,先算( )+( )的和,再用得到的和加上第三个数。
28+34+22=( )方法二:连加竖式的简便写法。
简便写法一:简便写法二:(4)解决问题:3.教材第27 页例2(1)已知信息:共有( )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 )个,王叔叔运走了( )个。
所求问题:还剩多少个?(2)思路一:要求还剩多少个,就要从共有的( )个大南瓜里去掉李大爷运走的( )个,再去掉王叔叔运走的( )个,列式是。
思路二:先算出一共运走多少个,再求还剩多少个。
(3)探索算法。
方法一:用竖式计算,先算( )-( )=( ),再用所得的差减去( )。
84-40-26=( ) 简便写法:方法二:先算( )+( )=( ),再算( )-( )=( )。
(4) 解决问题:4.用竖式计算。
17+26+38= 25+16+37= 84-59-11= 90-27-34=参考答案1. 79 5 19 532. (1)28 34 22 (2)连加28+34+22(3)28 34 84 62 62 84 62 84 84 38+34+22=84(个)3. (1)84 40 26 (2)84 40 26 84 -40-26(3)84 40 44 26 18 44 44 18 44 18 40 26 66 84 66 18(4) 方法一:84-40-26=18(个)方法二:40+26=66(个) 84-66=18(个)4. 81 78 14 29 竖式略每日口算:69 73 75 91 73 24 88 79 52 68。
二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课型:新授课课题:认识乘法备课人:审稿人:数学组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一,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 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5分钟)1. 2+2+2+2 3+3 4+4+42+10 3+6 5+5+44+4-4 6+5+6 7+7+72、3个2是多少? 6与4的和是多少?二、合作探究(10分钟)1、教学例1.(1)、出示例题。
(2)、看图,说一说图意。
(3)、小组讨论。
(4)、展示交流。
2、试一试。
(1)、独立完成。
(2)、展示。
3、课堂小结。
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示。
4、教学例2、(1)、出示例题(2)小组讨论。
你是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台电脑?(3)、用乘法计算。
4 × 2 = 8 或 2 × 4 = 84是乘数 2是乘数 8是积读作:4乘2等于8 读作:2乘4等于85、课堂总结。
三、交流展示(8分钟),填++++=()个()相加得()四、课堂小结(2分钟)五、检测反馈(10分钟)六、拓展延伸(5分钟)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3×5=15 6×4=24 2×7=14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课型:练习课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备课人:审稿人:数学组教学内容:第 4——6页。
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把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了解相同数连加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来表示。
3、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重难点:1、乘法的含义,乘法中的各部分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作业设计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
1、尊重差异,体现自主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承认并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
2、积累知识,厚积薄发
使数学学习成为沟通课本与生活的桥梁。
3、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通过基本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强调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出富有个性化的见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突出重点强化练习
作业设计体现新的课改理念,还应符合本年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关注到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多元化、多层次、因材施教。
二、作业形式
1、导学案预习提示
2、课后练习题
三、作业要求
1、按时完成作业
2、态度端正书写认真,格式规范
3、错误试题要订正或重做
四、作业布置
1、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后练习
2、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课后练习
3、第三单角的初步认识课后练习
4、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课后练习
5、第五单元观察物体课后练习
6、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课后练习
7、第七单元认识时间课后练习
8、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课后练习
9、总复习
五、作业批改
对学生平时作业要采用全改全批、面批、学生互批的形式进行。
及时收交及时批改。
六、作业讲评
通过批改找出共性问题,讲评前,表扬作业优秀的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对共性问题设计强化练习,进行重点讲评。
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一、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 学习目标。
-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 知道1米 = 100厘米,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 知识要点。
- 厘米的认识。
- 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
- 米的认识。
- 米尺的长度是1米。
- 张开双臂,两手指尖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
-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时,用米作单位。
- 单位换算。
- 1米 = 100厘米。
3. 典型例题。
- 例1:量一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 一支铅笔长()厘米。
- 先将铅笔的一端对准直尺的刻度0,再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 例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 一棵大树高约10()。
- 因为大树比较高,所以用米作单位。
- 例3:1米 - 30厘米 =()厘米。
- 先把1米换算成100厘米,再用100厘米 - 30厘米 = 70厘米。
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 学习目标。
- 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 知识要点。
- 加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 例如:35+27,先算5 + 7 = 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再算3+2+1 = 6,结果是62。
- 减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 例如:56 - 38,先算6 - 8不够减,从十位5退1当10,16 - 8 = 8,十位上4 - 3 = 1,结果是18。
- 解决问题。
-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3. 典型例题。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 厘米和米(P2~4)教材提示目标导向1.利用直尺、卷尺等工具了解厘米、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用直尺、卷尺以厘米、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厘米、米的认识。
培养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重点导学1.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认识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剖析1.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的方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把物体的左端和直尺的“0”刻度对齐。
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尺上的几,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当然,也可以将物体的左端对准刻度尺的任意位置,只需用物体右端对准的数字减去左端对准的数字得到的就是物体的长度。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材新解讲解知识点1 统一长度单位【例】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分析】1.古代的长度单位。
庹(tuǒ):把双臂展开后两手之间的最大距离。
拃(zhǎ):张开手掌后,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最大距离。
脚长:以脚掌的长度为长度单位。
2.画面分析。
上图是古代人们经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一块石头很大,人们把展开两臂后两手之间的最大距离作为长度度单位,去量石头一面的长度,用张开手掌后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最大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去量布的长度,用脚长去量竹竿的长度。
3.用拃作为长度单位量课桌的长度。
同学和老师一起用柞作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
要想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值,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解答】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学具准备:学生尺图钉小正方体油画棒铅笔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引入新课。
1.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上半部分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下半部分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想一想,古代的人们最初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的?2.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引导学生用“拃”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长。
(2)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1.(1)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明确:情境图中的人用伸开双臂的方法来测量石头有多宽。
(2)观察、讨论、汇报。
明确: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2.(1)实际操作,测量课桌的长。
(2)小组内交流。
发现1:虽然测量的都是课桌面的长,但是结果不一样。
发现2: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测量的结果就不一样。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标准去量。
2.填一填。
用“拃”量课桌面的长,老师量的结果是3拃,而我们量的结果是5拃,这是因为长度单位(不统一)的原因。
3.用估一估。
大约(5)个长。
4.量比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5.观察尺子填空。
(1)尺子的刻度从“0”到“3”是3厘米,从“1”到“6”是5厘米。
(2)尺子的刻度从“2”到“5”是3厘米,从“7”到“4”是3厘米。
(3)在尺子上从刻度2到刻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认识尺子。
畅所欲言: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尺子。
2.课件展示各类在生活中用的尺子。
它上面都有什么?3.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刻度线,知道厘米用“cm”表示。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厘米。
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
(2)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还有什么发现?(3)引导学生在尺子上分别找出3cm、6cm、7cm。
(4)小组学生动手测1.根据生活实际,各抒己见,见过的尺子有:刻度尺、半尺、皮尺、卷尺等。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材料不进位加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2-1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从例1重点学习并解决列竖式时如何对位的问题,例2着重学习计算顺序。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计算方法,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自主学习1、口算.20+50 30+40 60+20 70+102、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理解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用加法计算。
3、例1是计算二(1)班和二(2)班共有多少人。
应该用()计算。
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十个十个还可以列成:口答:。
4、我发现两位数加两位数列式时要注意。
5、学完教材第13页,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
完成教材“做一做”。
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1、列式计算32+66+3259+4040+592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列竖式要注意,也就是个位和()对齐,十位和()对齐。
然后从()位开始计算。
也就是()位加完后又加()。
4 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先将,然后。
2、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用列()算式计算。
3、个位加起来的数写在()的下面,十位加起来的数写在()。
四、过关检测:1、 2 3 4 2 6 9 8 4+ 4 5 +5 6 +3 0 + 1 32、一双球鞋44元,一个足球55元,买下来一共要多少钱?3、哪两个两位数合起来是85?你能说出几组?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第2课时进位加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4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并总结规律方法。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主题或内容购物总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在买文具活动中认识人民币,认识元、角、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人民币之间的进率,学会进行换算。
3、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与感价态值度观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教育。
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大部分学生已有购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认识人民币。
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小学数学科“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导学案单元备课人白艳萍导学者审批人领导签字课题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购物过程,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学习重难点:重点:在实际情境中认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理解1元=10角、1角=10分.自学指导:师:把书翻到第10页,认真看课本主题图。
问题:1、完成认一认,填一填?2、买一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小组合作完成)3、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7分钟后,检测自学情况。
)教学前准备:课件、各种文具、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与买文具有关的知识。
“买文具”。
(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购物过程,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出示自学指导:师:把书翻到第10页,认真看课本主题图。
问题:1、完成认一认,填一填?2、买一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小组合作完成)3、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7分钟后,检测自学情况。
))四、先学(一)看书学生认真完成自学内容,师巡视指导。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整理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导学案(6页)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整理与复习一、教学内容:第二单元的整理与复习(教科书第8――33页)二、教材分析本内容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控笔算和口算100以内的乘法和加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教材在本单元的安排上是按进位加――退位减――加减混合――估算――应用园地这一顺序去安排的。
三、教学目标1、并使学生通过整理与备考弄清楚本单元都自学了哪些科学知识,更稳固的认知和掌控这些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习乐趣。
四、教法本节课,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开朗、疑惑、趋乐等特征,从学生的实际启程,主要使用动画片――《数学荒岛历险记》的故事情节引入、情景创设、动手练和游戏等方法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地、欢乐地自学氛围。
五、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整理本单元学的内容。
1、进行谈话引入。
师:大家都看完《数学荒岛历险记》吧!(看完)师:今天罗克他来的我们班,想邀请我们二(2)班所有同学一起去解救咔不。
你们愿吗?(愿)师:但是要进入数学荒岛,必须通过考验。
你们有信心吗?请看考验题:2、考验题:将这些算式分类:22+4668―4295―2750+27―3617+24+1836+35可能学生有很多分类方法,直到学生将这些算式分为加法、减法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师:乘法还可以怎么分后?加法还可以怎么分后?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笔算加法和减法要注意什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笔算乘法和加法都必须特别注意:相同点:数位对齐,个位算是起至。
不同点:位次加要特别注意:八十十入一。
逊位加法特别注意:脱一当十。
连加连减、以此类推混合必须特别注意:从左往右排序师:大家总结的很好,那么你们会学以致用吗?咱们来进行分组比赛。
看那一大组做得又对又快。
一大组做加法,二大组做减法,三大组做连加,四大组做加减混合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复习的内容包括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如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以及整数的进位和退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能正确读写和比较大小。
2. 能熟练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正确理解和运用加减法运算定律。
3. 掌握整数的进位和退位规则,能正确进行计算。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数的进位和退位,以及100以内加减法的灵活运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和提高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人数,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
2. 知识点讲解:a. 100以内数的认识:复习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
b. 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复习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加减法运算定律。
c. 整数的进位和退位:讲解进位和退位的规则,以及如何正确进行计算。
3. 例题讲解:以具体的例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团队合作: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六、板书设计1. 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
2. 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加减法运算定律。
3. 整数的进位和退位:进位和退位的规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教室里的人数。
b. 完成练习题,包括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以及整数的进位和退位。
2. 答案:a. 教室里的人数:人。
b. 练习题答案:根据题目要求,完成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人数,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2课时8的乘法口诀学法指导:1、认真观察75页例2主题图,了解图意并列出算式。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
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乘法口诀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学习难点:编制并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一、复习铺垫1.我会“开火车”口算。
4X7 7X2 3X6 5X66X4 3X3 5X2 7X37X4+3 5X7+5 6X6-6 3X5+32、列式解答。
(1)7的5倍是多少?(2)4的3倍是多少?(3)6个4相加是多少?(4)7和5相加是多少?二,学习新课1.教学例2(1)通过主题图,我发现了一排乐队有()人,两排有()人,3排有(),依次类推。
(2)和小马比一比,谁会跑得更准确更快。
我是这样想的:(3) 口决编写我能行。
(4) 我问你答。
二八()三八()四八()五八()(5)齐读8的乘法口诀。
2.完成“开火车”。
三八(二十四)五八(四十)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四六(二十四)……三、巩固测评。
想一想。
1、试一试,填上适当的数。
3X8=24 6X6=3624= X X 36= X X2、考一考。
(1)8碗水可以装满一壶,6壶水可以装满一桶,一桶可以装()碗水。
(2)一壶水可以倒满2瓶,一瓶水可以倒满4杯,一壶水可以倒满()杯。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小学数学导学案xiaoxueshuxuedaoxuean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导学案第一单元除法第一课时分苹果班级姓名【知识目标】1、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
难点:正确书写除法竖式,理解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知识链接】一、口算:12÷4= 25÷5= 36÷9=27÷3= 15÷3= 40÷8=二、36个气球,每6个绑成一束,可以绑成几束?□○□=□()【合作探究】观察教材第2页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提一个与除法有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题意的?【自主尝试】试一试用竖式计算:可以放几盘?□○□=□()答:_______。
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精要点拨】【例】18颗★,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颗?【思路分析】 1、列式18÷3=() 2、用竖式计算。
除法竖式的写法。
先写除号,“”是竖式中的除号,再把被除数18写在“”里面,最后把除数写在“”的左侧,即618。
3 18 0【方法宝典】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当堂检测】一、用竖式计算。
21÷7= 32÷8= 16÷4=二、数学小诊所。
4 924 180 0三、25个 ,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在本课学习中,我的表现是:认真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24218改正: 改正: 根据乘法口诀三六十八,确定商是3,3个6是18,商3应写在个位上。
计算商与除数的积是18,把18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
在商与除数的积的下面画横线(代替等号)。
算出被除数减商与除数的积的差:18-18=0,把0写在横线的下面,与个位上的数对齐。
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分米、毫米的认识》(导学案)一、前置知识在上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厘米和毫米的概念和认识。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一些新的内容,包括分米的认识以及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二、学习目标1.理解什么是分米,以及分米与厘米、毫米的换算关系。
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分米、厘米、毫米的测量单位。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重点1.学生需要掌握分米的概念,及与厘米、毫米的换算。
2.学生需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长度等。
四、学习内容1. 分米的认识分米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之一,1分米等于10厘米,等于100毫米。
我们在生活中会用到分米这个单位来测量一些较大长度的物品,例如房子的长宽、课桌的高度等等。
2. 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会使用到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计量单位,有时候需要将它们进行换算,例如:•将5分米转换成厘米:5分米=50厘米•将3200毫米转换成分米:3200÷100=32分米练习题:把下列长度写成分米和毫米。
1.120厘米=12分米+0毫米;1200毫米2.245毫米=0分米+24厘米+5毫米;2分45毫米3.100毫米=0分米+10厘米+0毫米;1分毫米五、学习方法1. 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米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老师会给大家讲解相关的知识,同时还会提供一些例题,帮助大家巩固所学内容。
2. 实践操作的练习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将提供大量的实践操作题,让学生不断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分米认识和换算能力。
六、知识拓展1. 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在学习完毕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后,我们还可以将分米和厘米、米进行换算。
具体如下:•1分米=10厘米•1分米=0.1米2. 分米和其他计量单位的换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掌握分米和其他计量单位的换算,例如:•1分米=0.3937英寸•1分米=0.0328英尺七、学习问题1.学生需要掌握分米的概念及与其他长度计量单位的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