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35.8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章知识点整理4.1 牛顿第必定律1.亚里士多德:力是保持物体运动的原由。
2.伽利略:假如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永久的运动下去。
3.笛卡儿:增补了伽利略的认识,指出:假如运动中的物体没有收到力的作用,它将持续以同一速度沿同向来线运动,既不断下来也不偏离本来的方向。
4.牛顿:伽利略和迪卡儿的正确结论在隔了一代人此后,由牛顿总结成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牛顿第必定律(惯性定律):全部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边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类状态。
1)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说明:力不是保持物体运动的原由。
2)力迫使物体改变这类状态。
说明: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由。
3)指出全部物体都有保持本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说明:全部物体都拥有惯性。
惯性:全部物体拥有保持本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是全部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
不论物体能否运动、能否受力,都拥有惯性。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没关。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所以说,★质量是惯性的独一量度。
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注意:把物体惯性的表现说成是物体遇到“惯性力”或许说“物体遇到了惯性”是错误的。
4.2 实验 : 研究加快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实验目的:定量剖析a、F、m 的关系m2.实验原理:控制变量法A 、m 一准时, a 与 F 的定量关系M B、F 一准时, a 与 m 的定量关系实验一:研究加快度 a 与合外力 F 的关系★解决问题 1:为何要把木板的一侧垫高?(1)作用:均衡摩擦力和其余阻力。
(2)方法:调理木板的倾斜度,使小车在不受牵引时能拖动纸带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记着:均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钩码。
解决问题 2:丈量小车的质量:用天平测出。
解决问题 3:丈量小车的加快度:逐差法求加快度。
解决问题 4:丈量和改变小车遇到的合外力:当钩码和小盘的质量m << 小车质量 M 的状况下,能够以为小桶和砂的重力近似等于小车所受的拉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单选题1、如图所示,水平轨道AB和倾斜轨道BC平滑对接于B点,整个轨道固定。
现某物块以初速度v0从A位置向右运动,恰好到达倾斜轨道C处(物块可视为质点,且不计物块经过B点时的能量损失)。
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平均速度为v̅1,在BC斜面上的平均速度为v̅2,且v̅1=4v̅2。
物体在AB处的动摩擦因数为μ1,在BC处的动摩擦因数为μ2,且μ1=6μ2。
已知AB=6BC,斜面倾角θ=37°。
sin37°=0.6,cos37°=0.8。
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B、BC运动时间之比t AB=23t BCB.物体经过B处的速度大小为16v0C.物体与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637D.物体到达C处之后,能保持静止状态答案:CB.由题可知v̅1=4v̅2,物体在AB阶段、BC阶段分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因此v0+v B2=4×v B2因此vB=13v0选项B错误;B.由v̅=xt可得x AB t AB =4x BCt BC因此可求t AB t BC =x AB4x BC=32因此选项A错误;C.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μ1mg=ma AB,mgsinθ+μ2mgcosθ=ma BC 根据运动学公式2as=v2−v02可得(13v0)2−v02=−2a AB x AB 0−(13v0)2=−2a BC x BC代入数据μ2=6 37因此选项C正确;D.由于μ2<tan37°,则物体不可能在C处静止,选项D错误。
故选C。
2、2019年11月,在温州翔宇中学举行的浙江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中,某校高二学生王鑫宇以2米的成绩获得冠军,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A.王鑫宇在上升阶段重力变大了B.王鑫宇在空中跨越过程处于失重状态C.王鑫宇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于他对地面的压力D.王鑫宇在助跑过程中,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做正功答案:BAB.王鑫宇在上升阶段只受重力,处于失重状态,且重力大小不变,故B正确,A错误;C.王鑫宇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与他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错误;D.王鑫宇在助跑过程中,地面对他的支持力与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故D错误。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理解要点:①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②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③第一定律是牛顿以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丰富的想象而提出来的;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④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为零时的特例,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③由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惯性质量m=F/a和由万有引力定律定义的引力质量=2/严格相等。
m Fr GM④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和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牛顿第二定律1. 定律内容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
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合=2. 公式:F ma合理解要点:是产生加速度a的原因,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存在,同时消失;①因果性:F合②方向性:a与F都是矢量,,方向严格相同;合是该时刻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外力。
③瞬时性和对应性:a为某时刻物体的加速度,F合错误!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宏观, 低速运动的情况。
专题三:第二定律应用:1.物体系. (1)物体系中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这类问题称为连接体问题。
这类问题由于物体系中的各物体加速度相同,可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分析整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整体的外力中的未知力或加速度。
若要求物体系中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则应采用隔离法。
将其中某一物体从物体系中隔离出来,进行受力分析,应用第二定律,相互作用的某一未知力求出,这类问题,应是整体法和隔离法交替运用,来解决问题的。
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讲的是力与运动的内容,学生学好这节课就要掌握重点知识,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第一节伽利略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见P76、77,以及单摆实验)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3.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无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4.物体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
第二、三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设计见B书P93) 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
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6.牛顿第二定律特性: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第五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解题思路:物体的受力情况⇋牛顿第二定律⇋a⇋运动学公式⇋物体的运动情况第六节超重与失重超重和失重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视重>物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物重<视重)。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简谐振动简谐振动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它在自然界和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了简谐振动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相关的物理量和公式。
一、简谐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 简谐振动的定义简谐振动是指物体在一个平衡位置附近,以固定频率、固定振幅、固定方向做往复运动的现象。
2. 简谐振动的特征简谐振动具有以下特征:- 平衡位置:简谐振动的平衡位置是物体的稳定位置,物体在该位置处于静止状态。
- 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距离。
- 周期:简谐振动完成一个完整的往复运动所需的时间。
- 频率:简谐振动的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振动次数。
- 角频率:简谐振动的角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角度变化量。
二、简谐振动的重要物理量和相关公式1. 振动物体的位移和力学能量- 位移:振动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可表示为x。
- 位移函数:描述振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通常表示为x(t)。
- 势能:简谐振动物体的势能与其位移的平方成正比,可表示为U。
- 动能:简谐振动物体的动能与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可表示为K。
- 总机械能:简谐振动物体的总机械能为势能和动能之和,通常用E表示。
2. 简谐振动的周期和频率- 周期:简谐振动的周期表示一个完整往复运动所需的时间,可表示为T。
- 频率:简谐振动的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振动次数,可表示为f。
3. 简谐振动的角频率和角速度- 角频率:简谐振动的角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角度变化量,可表示为ω。
- 角速度:简谐振动的角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角度变化速率,可表示为ν。
4. 简谐振动的位移函数和运动方程- 位移函数:简谐振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由位移函数描述,一般为正弦或余弦函数。
- 运动方程: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描述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通常使用x(t)表示。
5. 简谐振动的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二定律- 弹簧振子:对于弹簧振子而言,受力分析可以应用胡克定律。
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归纳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主要是讲牛顿运动定律这部分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揭示物体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的情形)2、两个概念:①、力②、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二、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表述)2、公式:F合=ma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要点:①、式中F是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的合力。
②、矢量性③、瞬时性④、独立性⑤、相对性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1、内容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①等值、反向、共线、异点②瞬时对应③性质相同④各自产生其作用效果3、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四、力学单位制1、力学基本物理量:长度(l) 质量(m) 时间(t) 力学基本单位:米(m) 千克(kg) 秒(s)2、应用:用单位判断结果表达式,能肯定错误(但不能肯定正确)五、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v0 v t x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F合或某个分力)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1)明确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情况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
(3)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初速度的方向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
在Y轴和X轴分别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4)解方程时,所有物理量都应统一单位,一般统一为国际单位。
4、分析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1)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2)分析流程图六、平衡状态、平衡条件、推论1、处理方法:解三角形法(合成法、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封闭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2、若物体受三力平衡,封闭三角形法最简捷。
若物体受四力或四力以上平衡,用正交分解法七、超重和失重1、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2、超重指加速度向上(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超了ma;失重指加速度向下(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失ma。
高中物理必修1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基础知识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说明:(1)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条件.(2)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结果.(3)直至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说明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4)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大小的量度是物体的质量.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说明: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及运动状态无关.②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运动得越快的汽车越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汽车运动得越快,惯性越大B 、小球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惯性不存在了C 、把一个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后,能继续上升,是因为物体仍受到一个向上的推力D 、物体的惯性仅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惯性大,质量小的惯性小【例】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个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A .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人一个向前的力,这力使他向前运动B .人跳起时,车厢对人一个向前的摩擦力,这力使人向前运动C .人跳起后,车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下落后必定向后偏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D .人跳起后,在水平方向人和车水平速度始终相同二、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一条直线上.(2)表达式:F=-F / 说明: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种性质,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能抵消,所以这两个力不会平衡.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不管两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牛顿第三定律都适用。
注意:判断两个力是不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应分析这两个力是否具有“甲对乙”和“乙对甲”的关系,即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是否具有互易关系.否则,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很容易与一对平衡力相混淆,因为它们都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特点.正确理解惯性和平衡状态【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B .物体的速度为零时一定处于平衡状态C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D .物体的位移方向一定与所受合力方向一致【例】以下有关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水平轨道上滑行的两节车厢质量相同,行驶速度较大的不容易停下来,说明速度较大的物体惯性大B 、在水平轨道上滑行的两节车厢速度相同,其中质量较大的车厢不容易停下来,说明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C 、推动原来静止在水平轨道上的车厢,比推另一节相同的、正在滑行的车厢需要的力大,说明静止的物体惯性大D 、物体的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及受力情况无关2、正确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例】物体静止于一斜面上如图所示.则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物体对斜面的摩擦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物体所受重力和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物体所受重力可以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例】有下列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①一质点受两个力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这两个力在同一段时间内的冲量一定相同。
高一物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一物理的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涉及到了物体的运动以及力的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进一步加深对力学的理解。
本文将对高一物理第四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1. 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所具有的性质,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或形状发生改变的原因。
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且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进行计算。
力的单位是牛顿(N),常用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如果静止则保持静止,如果运动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这个定律强调了物体的惯性特性,也是后续学习力的基础。
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也称为运动定律。
它表达了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F=ma来表示,其中F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或者根据已知的力和质量求解物体的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它指出:“任何一个物体受到的力都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所施加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在同一直线上。
”这个定律强调了相互作用力的平衡性,通过这个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若干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合力等于这些力矢量的矢量和。
力的合成可以通过几何法或三角法进行计算。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的过程,分力的合力等于原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合成和分解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6. 惯性与惯性系惯性是物体保持其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系是指质点在其中运动所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即没有任何外力干扰的参考系。
通过学习惯性和惯性系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参考系的选择。
物理高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一、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
2. 力的分类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对象,力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接触力:是物体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支持力等。
- 弹力:是弹性物体被拉伸或压缩产生的力。
-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引力:是物体之间由于引力相互吸引产生的力。
- 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或准备运动时接触面之间产生的力。
二、牛顿运动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将保持静止;如果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外力作用改变其状态。
2.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即 F = ma,其中 F 是净力,m 是物体的质量,a 是物体的加速度。
3.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在物体 A 上的力都必然伴随着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在物体 B 上。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如果有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可以使用力的合成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
合力的大小等于所有力的矢量和,方向与合力相同。
2. 力的分解如果一个力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分力的合成等于原力的大小,方向与原力相同。
常见的力的分解有平行分解和垂直分解。
四、摩擦力1. 摩擦力的产生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或准备运动时接触面之间产生的力。
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接触面微观凹凸不平,导致物体间存在粘连力而产生的。
2. 摩擦力的类型•静摩擦力:物体静止时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等于施加在物体上试图使其运动的力,最大值为静摩擦力的最大值。
•动摩擦力:物体运动时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等于施加在物体上试图维持其匀速运动的力,小于等于静摩擦力的最大值。
3. 摩擦力的应用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如刹车、走路、写字等。
同时,摩擦力也可以通过减小接触面的平滑度、涂抹润滑剂等方式来减小或增大。
高一必修物理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本章主要介绍了高一必修物理课程的第四章内容——力学基础知识。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力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本章的知识点总结。
一、力的概念和分类1. 力的概念:力是指物体相互作用时改变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2. 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拉力、推力等。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当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合力的概念将其合成为一个力。
2.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的过程。
常见的分解方法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正交分解法。
三、牛顿运动定律1. 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若无合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第二定律:加速度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与物体质量的比值,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F = ma (F表示合外力,m表示物体质量,a表示加速度)3.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四、摩擦力与弹力1. 摩擦力:指物体表面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2. 静摩擦力:物体相对滑动前的摩擦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最大值。
3. 滑动摩擦力:物体相对滑动过程中的摩擦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
4. 弹力:当物体形变时恢复原状的力。
符号上一般用F表示。
五、重力和重力加速度1. 重力:也称为地球引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符号一般用Fg表示。
2. 重力加速度: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近似为9.8m/s²。
六、牛顿第二定律在斜面上的应用1. 斜面上的力分解:将斜面上的力分解为垂直向下的分力和平行力。
2. 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在斜面上的应用公式为Fcosα - f = ma(F表示物体所受合外力,α表示斜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f表示滑动摩擦力,m表示物体质量,a表示加速度)七、弹簧的胡克定律1. 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与作用力成正比,即伸长/缩短的长度与外力大小成正比。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考点总结单选题1、汽车的刹车性能至关重要,制动至停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的惯性与车辆性能有关,与质量无关B.汽车的速度越大惯性就越大C.汽车停止运动后没有惯性D.汽车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答案:DABC.汽车的惯性是由汽车的质量决定的,与汽车的速度无关,因此汽车行驶时、停止运动后,汽车的惯性一样大,故ABC错误;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汽车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2、在国际单位制中,下列单位属于力学基本单位的是()A.JB.kgC.WD.A答案:B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基本单位有m、s、kg,故选B。
3、伽利略以前的学者认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伽利略等一些物理学家否定了这种看法。
在一高塔顶端同时释放一片羽毛和一个玻璃球,玻璃球先于羽毛落到地面,这主要是因为()A.它们的质量不等B.它们的密度不等C.它们的材料不同D.它们所受的空气阻力对其下落的影响不同答案:D羽毛下落的速度比玻璃球慢是因为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对于它的自身重力较大,空气阻力对羽毛下落的影响较大;而玻璃球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对于其自身重力很小,空气阻力对其下落的影响可以忽略,加速度a1=mg−fm=g−fm故玻璃球的加速度大于羽毛的加速度,故玻璃球首先落地。
故选D。
4、如图,质量为M的斜面体放在粗糙的地面上且始终静止,滑雪运动员在斜面体上自由向下匀速下滑。
已知运动员包括雪橇的质量为m,不计空气阻力,则()A.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为0B.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小于(M+m)gC.若运动员加速下滑,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大于(M+m)gD.若运动员加速下滑,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向右答案:AAB.当运动员匀速下滑时,可以把m和M看成一个整体,根据平衡条件,地面的支持力为(M+m)g,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为0,故A正确,B错误;CD.当运动员加速下滑时,由于m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下,有竖直向下的分量,则其处于失重状态,因此,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小于(M+m)g,由于m的加速度有沿水平向左的分量,则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向左,故CD错误。
高一必修一物理四章知识点1. 力和牛顿运动定律1.1 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分为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1.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
1.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与所受力的关系,公式为 F = ma,其中F为作用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1.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表明,不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接触力,还是非接触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运动的描述与运动图象2.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速度是位移的变化率,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
2.2 运动的图象运动的图象有位置-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和加速度-时间图象。
这些图象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变化规律。
3. 机械能守恒定律3.1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常见的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表明,物体所受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3.3 机械能守恒在没有外力做功的系统中,机械能守恒,即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4. 力学振动与波动4.1 机械振动机械振动是物体在某个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
4.2 波的概念和特点波是由源振动激发,在介质中传播的能量传递现象。
波可以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
4.3 声音的特点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介质的震动,具有频率、振幅、波长等特点。
以上是高一必修一物理四章的知识点概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物理世界的规律,并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11、“绳模型”如上图所示,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点情况。
(注意:绳对小球只能产生拉力)(1)小球能过点的临界条件:绳子和轨道对小球刚好没有力的作用(2)小球能过点条件:v≥(当v>时,绳对球产生拉力,轨道对球产生压力)(3)不能过点条件:v<(实际上球还没有到点时,就脱离了轨道)2、“杆模型”,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点情况(注意:轻杆和细线不同,轻杆对小球既能产生拉力,又能产生推力。
)(1)小球能过点的临界条件:v=0,f=mg(f为支持力)(2)当0f>0(f为支持力)(3)当v=时,f=0(4)当v>时,f随v增大而增大,且f>0(f为拉力)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2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_=m(2π/t)^2_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3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高一物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第四章主要涉及的是电磁感应和电磁场的学习。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电磁场的概念以及电磁感应与电路的应用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电磁感应是指通过磁场改变导体中的磁通量,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磁场的变化导致一个导线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导线两端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在导线中产生电流。
这个原理在电动机、发电机等电器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电磁感应中的现象和定律在电磁感应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现象和定律需要我们了解。
首先是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得其磁场的变化抵消了产生它的原因。
其次是自感现象,即导体自身对自身变化速率的磁场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这个现象在电视机和计算机显示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是电磁感应定律,它表明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速率成正比。
三、电磁感应与电路的应用电磁感应在电路中的应用是电磁感应知识的重点之一。
通过改变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可以在电路中引起磁场的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
利用电磁感应和电路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实现电磁感应发电、感应加热等功能。
此外,变压器也是电磁感应的一种应用,它通过磁场的变化来改变电压和电流的比例。
四、电磁场的概念和基本特性电磁场是指由电荷和电流在周围空间中产生的磁场和电场的总和。
它是一个三维的空间,具有磁场和电场的分布。
电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用矢量表示。
电磁场中的电场和磁场力线可以用来表示电磁场的强弱和分布情况。
电磁场对物体具有作用力,能够对带电物体施加力,从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电磁场的传播和辐射电磁辐射是电磁场能量的传播形式之一。
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感应电磁场,这个电磁场可以传播到周围空间中,并以电磁辐射的形式传播出去。
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质,包括频率、波长、传播速度等特征。
电磁辐射可以分为射线辐射和非射线辐射两种形式。
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的知识点《物理必修一》第四章是关于力的学习,包括力的概念,力的种类和计算等内容,这是物理学习的重点部分,本文将针对这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
1.力的概念力是一种物理量,可以改变物体的体态或状态。
在平衡状态下,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否则有二种情况: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合力不为零,物体进行直线运动;多个物体相互作用,合力不为零,物体进行相对运动。
单位是牛顿(N),力的方向和大小由牛顿定律决定。
2.力的种类力的种类有很多,主要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符号为G。
公式为G= mg,其中m是物体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在地表约为9.8m/s²)。
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地心,在地球表面处于垂直向下方向。
弹力:是两个物体之间弹性形变所产生的力。
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点,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符号为Fe。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表面之间滑动时所产生的阻力。
摩擦力的方向始终指向物体表面,大小与接触面积和物体之间的摩擦系数有关,符号为Ff。
3.力的计算力的计算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叠加原理和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
叠加原理: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合力等于所有力的矢量和。
公式为F= F1+ F2+ F3+ …… +Fn。
叠加原理通常用于力的分解和合成问题。
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体现出物体会继续保持惯性状态,除非有外力干涉,公式为F= 0。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定律,体现出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与其相互作用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变化的运动状态有关,公式为F= ma(a是加速度)。
4.应用举例力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体育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等等。
机械运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力的大小和方向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并预测其运动轨迹。
例如,在斜面上有一个物体,如果施加一定大小的力,可以将其向上推动。
根据叠加原理和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进而预测其运动路线。
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的知识点
第四章的知识点是力的作用和力的效果。
具体内容包括: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态变化或速度改
变的原因。
2. 力的计算:力的大小可用力的单位——牛顿(N)来表示。
力的计算公式为:力=质量×加速度(F=ma)。
3.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它们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的
大小和方向等于原来各个力的矢量和。
4. 力的分解:对于一个力,可以将其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上的分力,其中一个分力沿
平面方向,另一个分力沿垂直平面方向。
5.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
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其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6. 惯性力:当物体相对于非惯性参考系进行运动时,需要引入惯性力来解释物体的运
动情况。
惯性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非惯性参考系的加速度成正比。
7.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物体在受到摩擦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摩擦运动。
摩擦力主要
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于支持面没有发生滑动时的摩擦力,
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于支持面发生滑动时的摩擦力。
以上是第四章《力的作用和力的效果》的主要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的知识点总结物理学习不是一遍就能学会的,学物理也需要做大量题目去巩固知识点,在学完一些章节以后,可能前面的知识点会有遗忘,这时要进行复习。
下面是整理的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的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的知识点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理想实验的魅力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定义: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变这种状态。
惯性定义:物体所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与质量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它们的质量。
质量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质量单位:千克(kg)第二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基本思路: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基本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aF,a1/m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F=kmak是比例系数,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力的单位牛顿年第二定律的物理表达式:F=ma力的单位:千克米每二次方秒。
第四节力学单位制基本量:被选定的、可以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物理量。
基本单位:基本量的单位。
导出单位: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它物理量的单位。
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
国际单位制(SI):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制订的`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
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义: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互相依存、同时存在的。
牛顿第三定律定义: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六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第七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平衡状态: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所处的状态。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整理第四章知识点整理第一节物理量及其测量1. 物理量的概念物理量是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能够描述物体的性质和变化的量。
2. 国际单位制(SI制)SI制是一种国际通用的物理量单位制度。
3. 基本物理量基本物理量是SI制中不可再分解的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
4. 密闭法建立单位制密闭法通过实验观测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之间的关系式,从而建立单位制。
5. 导出单位导出单位是由基本物理量经过计算、推导得到的单位。
6. 物理量的测量物理量的测量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是直接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而间接测量则根据已知量和测量量之间的关系计算所求物理量的测量值。
7. 误差及其处理误差是指实际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
误差有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类型。
处理误差的方法包括平均值法、最大误差法和有效数字法。
第二节运动1. 运动的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变换位置的过程。
2. 位移与路径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变化的位置矢量。
路径则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实际经过的轨迹。
3.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间段内的位移与时间差的比值。
瞬时速度则是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值。
4. 合成与分解合成与分解是指将多个矢量合成为一个矢量,或将一个矢量分解为多个矢量的过程。
5. 速度与加速度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倍数,而加速度则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倍数。
6. 直线运动的图像与公式给定速度与初位移的直线运动,可以通过速度-时间图像和位移-时间图像推导出对应的公式。
7. 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过程。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是加速度恒定,大小为重力加速度。
第三节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无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高一物理必修一四章知识点第一节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了相互作用物体的总动量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守恒的物理定律。
换句话说,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时,这两个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动量的定义为:动量(p)等于物体的质量(m)与其速度(v)的乘积,即p = mv。
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表示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当外力不作用时,系统内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碰撞问题、推车问题等都可以通过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和求解。
第二节动能守恒定律动能守恒定律是描述了系统中所有物体的动能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守恒的物理定律。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的定义为:动能(E)等于物体的质量(m)与其速度(v)的平方的一半,即E = 1/2 mv^2。
动能守恒定律可以表示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当外力不作用时,系统内物体的总动能保持不变。
动能守恒定律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弹簧振子、自由落体、滑冰等问题中都可以通过动能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和求解。
第三节冲量与冲量-动量定理冲量是描述物体受力作用时间的物理量。
当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力对物体的作用时间越长,产生的冲量越大。
冲量的定义为:冲量(J)等于作用力(F)对物体作用的时间(Δt)的乘积,即J = FΔt。
冲量和动量之间存在着冲量-动量定理: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即J = Δp。
冲量-动量定理可以表示为:当一个外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
冲量-动量定理的应用也很广泛,例如在撞车安全气囊、运动员跳水等问题中都可以通过冲量-动量定理进行分析。
第四节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描述了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中的机械能保持不变的物理定律。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两部分,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表示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当外力不做功时,系统内物体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理解要点:
①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②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③第一定律是牛顿以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丰富的想象而提出来的;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④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为零时的特例,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③由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惯性质量m=F/a和由万有引力定律定义的引力质量
=2/严格相等。
m Fr GM
④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和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牛顿第二定律
1. 定律内容
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
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
合
=
2. 公式:F ma
合
理解要点:
①因果性:F
是产生加速度a的原因,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存在,同时消合
失;
都是矢量,,方向严格相同;
②方向性:a与F
合
是该时刻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外力。
③瞬时性和对应性:a为某时刻物体的加速度,F
合
○4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宏观, 低速运动的情况。
专题三:第二定律应用:
1.物体系. (1)物体系中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这类问题称为连接体问题。
这类问题由于物体系中的各物体加速度相同,可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分析整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整体的外力中的未知力或加速度。
若要求物体系中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则应采用隔离法。
将其中某一物体从物体系中隔离出来,进行受力分析,应用第二定律,相互作用的某一未知力求出,这类问题,应是整体法和隔离法交替运用,来解决问题的。
(2)物体系中某一物体作匀变速运动,另一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两物体在相互作用,这类问题应采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平衡条件联立来解决。
应用隔离法,通过对某一物体受力分析应用第二定律(或平衡条件),求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过渡到另一物体,应用平衡条件(或第二定律)求出最后的未知量。
2.临界问题
某种物理现象转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临界状态又可理解为“恰好出现”与“恰好不出现”的交界状态。
处理临界状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①分析两种物理现象及其与临界值相关的条件;②用假设法求出临界值;③比较所给条件与临界值的关系,确定物理现象,然后求解
专题四: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另一类是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在这两类问题中,加速度是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受力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专题五:牛顿第三定律、超重和失重
1.牛顿第三定律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平衡力不一定;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而一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而对于一对平衡力,其中一个力
变化不一定引起另外一个力变化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公式可写为F F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二力平衡的区别
内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力平衡
受力物体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依赖关系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相互依存,不可
单独存在无依赖关系,撤除一个、另一个可依然存在,只是不再平衡
叠加性两力作用效果不可抵消,不可叠加,不可求合力两力运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求合力,合力为零;形变效果不能抵消
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可以是同性质的力也可以不是同性质
的力
2.超重和失重
超重现象是指:N>G或 T>G;加速度a向上;失重现象是指:G>N或 G>T;加速度a 向下;完全失重是指:T=0或N=0;加速度a向下;大小a= g。